:::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恢復國籍的爭議:戰後旅外臺灣人的復籍問題(1945-47)
書刊名: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作者:湯熙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ang, Shi-yeoung
出版日期:2005
卷期:17:2
頁次:頁393-437
主題關鍵詞:臺灣人國籍復籍開羅會議中華民國駐日代表團盟軍總部Chinese Mission in JapanSCAPThe British GovernmentThe Shibuya incid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9) 博士論文(1)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8
  • 點閱點閱:63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後,結束了同盟國與日本之間的敵對關係,也改變了臺灣的主權從屬地位。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前,臺灣(含澎湖)原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投降之後,依據中、美、英三國於1943年11月在開羅(Cairo)所作之聲明,臺灣歸由中國政府管轄。戰爭的結束,雖然解決了一些問題,也是另一些問題的開始。對不居住在臺灣之臺灣人而言,在飽受戰爭的洗禮與壓力後,面對的不只是涉及其本身的生活內容轉變,同時也產生國籍的移轉問題等。 國府行政院雖恢復臺灣人國籍為中華民國籍,惟至1946年1月12日,始正式公佈此一恢復國籍的命令。同年1月30日,國府外交部訓令駐外各使領館及駐日代表團等,正式通知各駐在國政府有關臺灣人國籍恢復為中華民國籍。國府認定旅外臺灣人的國籍是中華民國籍,惟美國、英國和荷蘭等國對中華民國政府這種單方面的說詞,採取保留的態度。由於國府彼時仍未與日本政府簽訂和約,以至於臺灣主權尚未正式轉移,英、美政府遂不能同意臺灣人國籍恢復為中華民國籍。此外,部分臺灣人在戰爭時期,對美、英、荷等軍人或人民有所謂的「不當行為」,為了使這些臺灣人接受法律的懲治亦無法同意。臺灣人恢復中華民國國籍,否則臺灣人可以享受與聯合國人民相同的待遇。例如旅日臺灣人,因未能恢復為中華民國國籍,須受日本警察及刑事法庭之管轄。此外,臺灣人的財產歸屬,亦是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東南亞地區,臺灣人經商已久,已積蓄有一定的資產,如果臺灣人被視為日本人,則這些財產即變成為敵產,臺灣人所居住地之該國政府可予以沒入。 國府為與日本簽訂合約一事,非不為之,有其現實的困難存在。在同盟國與日本簽訂合約事宜上,美國一直扮演領導性的角色。美國希望同盟國集體參與對日合約,無法支持任何單一國家與日本簽訂合約,中華民國也不例外,其目的無非是防止蘇聯擴張其對日本的影響力,由美國獨攬其對日本的控制權。直到1947年2月25日,盟軍總部方通知日本政府,對於持有中華民國代表團所發的登記證件之臺灣人,在行使刑事管轄權時,應按中華民國(或聯合國)人民的待遇來處理,同意旅外臺灣人恢復國籍為中華民國國籍。
After the end of WW II, over 100,000 Formosans were living in Japan and Southeast Asia. The subject of Formosans' national status became and Southeast Asia. The subject of Formosans' national status became an international issue during 1945-1947. On the one side, China's Executive Yuan declared all Formosans living abroad to be Chinese in January 1946 (actually effective as of the 25th of October 1945). On the other side, unfortunately,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Supreme Commander for the Allied Powers (SCAP), and the British and Dutch Governments declared that they were unable to accept any unilateral ac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the view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 for example, the conferment of Chinese nationality on Formosans en bloc could be properly based and recognized only on the basis of a peace treaty with Chinese and Japan. However, the Formosans, such as those living in internment center or so-called ‘war prison camps’ located in Singapore, Thailand and elsewhere, were treated in general as friendly aliens by the British Government. The author explores, in this paper, how the overseas Formosans imparted new meanings to their sufferings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ir new national status, as well as how they were treated as ‘enemy subject’ or friendly aliens by the Allied.
期刊論文
1.李盈慧(1994)。國民政府的國籍法與華僑總登記。亞洲研究,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金莖(2002)。從 「中日和約」探討臺灣在國際法上之地位。近代中國,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滿紅(1999)。日本政府與臺灣籍民的東南亞投資(1895-194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8,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柳下宙子(1998)。戰前期の旅券の變遷。外交史料館報,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滿紅(2002)。界定臺灣主權歸屬的國際法--簽訂於五十年前的(中日合約)。近代中國,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軍(2003)。國民黨十萬兵馬過香港--1945年中英軍事協議前後。傳記文學,8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啓雄(2002)。美國戰略布局下的臺灣歸屬問題--以中日合約的簽訂過程為焦點。近代中國,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Jacobs, J. Bruce(1990)。Taiwanese and the Chinese Nationalists, 1937-1945: The Origins of Taiwan's 'Half-Mountain People' (Banshan ren)。Modern China,16(1),84-118。  new window
9.陳文添(20030600)。臺拓在越南子公司人員--廖遠足先生訪問紀錄及解說。臺灣文獻,54(2),417-4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Jacobs,J. B.、陳俐甫、夏榮和(19900600)。臺灣人與中國國民黨1937-1945--臺灣「半山人」的起源。臺灣風物,40(2),17-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自進(20020400)。戰後日本的對華政策--以「中日和約」為例的探討。近代中國,148,6-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滿紅(19980600)。「大中華經濟圈」概念之一省思--日治時期臺商之島外經貿經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9,47+49-1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許雪姬(2003)。1937-1945年在北京的臺灣人。江文也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淑雅(199603)。從美國的角度看中日合約的簽訂。第三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討論會。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鍾淑敏(2003)。日治時期在廈門的臺灣人。江文也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會議日期: 2003年10月24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淺野豐美(2000)。日本帝國における臺灣「本島人」と「淸國人」の狭間--國籍選擇權と臺灣法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湯熙勇(1999)。戰後初期旅外臺民的返臺及其相關問題 (計畫編號:NSC86-2411-H-001-0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又吉盛淸(1990)。日本植民地下の臺灣と沖繩。沖繩:沖繩あき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大田修吉(1942)。臺灣籍民の東南亞に於ける活動状況。東京:臺灣經濟年報刊年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內田直作(1947)。日本華僑の社會。東京:同文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72)。大清法規大全。臺北:宏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加藤聖文(2002)。海外引揚關係史料集成(國外篇)。東京:株式會社ゆまに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丘念台(2002)。嶺海微親。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中本昭夫(1984)。佐世保港の戦後史。佐世保:藝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樹人(1947)。僑務十五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郭迪乾、雲昌潮、林謙(1960)。泰國華僑社團史集。曼谷:中興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朱昭陽、吳君瑩、林忠勝(1995)。朱昭陽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永野武(1994)。在日中國人。東京:明石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每日新聞政治部(2000)。新聞史料にみる--東京裁判.BC級裁判。東京:株式會社現代史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茶園義男(1993)。BC級戰犯裁判關係--茶園義男論文集。東京:不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歲德、楊鴻儒(1996)。我的抗日天命。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歲德(1994)。私の抗日天命--ある台湾人の記録。東京:社會評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許雪姬、丘慧君(2003)。許丕樵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康樸(1946)。第六戰區受降紀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樹人(1947)。僑務十五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郭海鳴(1952)。臺灣省通志稿。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菅原幸助(1979)。日本の華僑。東京:朝日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福建省檔案館、廈門市檔案館(1993)。閩臺關係檔案資料。廈門:鷺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鍾漢波(1998)。駐外武官的使命--一位海軍軍官的回憶。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Kerr, George H.、陳榮成(1993)。被出賣的臺灣。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信夫清三郎、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問題研究所(1992)。日本外交史。北京:商務印刷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Minear, Richard H.(1971)。Victors Justice: The Tokyo War Crimes Trial。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6.福永美知子(1995)。心果つるまで:日本の戰犯にさせられた四人の臺灣のお友だち。東京:水晶工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臺灣總督府外事部(1943)。臺灣の南方協力に就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臺灣省五十一年統計提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蔡慧玉、吳玲青(1997)。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盈慧(1997)。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瑞成(19900630)。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泰升(2001)。台灣法律史概論。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興唐(1992)。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臺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江川英文、山田繚一、早田芳郞(1997)。國籍法。東京都:有斐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王世杰(1990)。王世杰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許淑真(1996)。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からの引き揚げについて--臺灣出生者を中心に。攝大人文學科。大阪:攝南大學國際言語文化學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秦孝儀(1981)。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戰時外交。臺北:中央黨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淑真(2004)。大阪の華僑。神戶と華僑--この150年の步み。神戶:神戶新聞總會出版センター。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戴國輝、洪惟仁(2002)。日本的殖民地支配與臺灣籍民。臺灣的殖民地傷痕新編。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邵玉銘(1981)。決定命運的一年:一九四六年中國內戰與國際政治。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臺北: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編輯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東閔(1990)。認識臺灣研究臺灣恢復臺灣。抗戰時期恢復臺灣重要言論。臺北:國民黨黨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梁華璜(2001)。日據時代臺民赴華之旅券制度。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日據時代臺閩關係史。臺北:稻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Aiko, Utsumi(2001)。Korean Imperial Soldiers:Remembering Colonial-ism and Crimes against Allied POWs。Perilous Memories: The AsiaPacific War(s)。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9.Lee, Changsoo(1981)。Korean under SCAP: An Era of Unrest and Repression。Koreans in Japan: Ethnic Conflict and Accommoda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0.Suryadinata, Leo(2002)。China's Citizenship Law and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Law and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new window
11.Aiko, Utsumi(2001)。Korean ‘Imperial Soldiers': Remembering Colonialism and Crimes against Allied POWs。Perilous Memories: The Asia-Pacific War(s)。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許雪姬(1997)。戰後初期原「臺灣華僑」(1945-1947)。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