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殖民地傷痕文學的浮雕--析論廖清秀四部長篇小說
書刊名:臺灣文學評論
作者:陳錦玉
作者(外文):Tan, Gim-giok
出版日期:2006
卷期:6:1
頁次:頁11-37
主題關鍵詞:傷痕文學臺灣文學家牛津獎廖清秀文學拓荒史殖民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
  • 點閱點閱:17
期刊論文
1.陳火泉、施翠峰、文心(1983)。《恩仇血淚記》評論。文學界,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清秀(1995)。「國父遺教」改變我命運。文學台灣,14,20-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清秀(1994)。出版兩部長篇小說有感(出版《反骨》、《不屈服者》有感)。文學台灣,9,27-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清秀(1996)。創作與理論。文學台灣,20,1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鍾肇政(1983)。文友通訊。文學界,5,118-1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廖清秀(19980700)。「『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臺灣文學史」一文讀後。文學臺灣,29,22-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廖清秀(19990100)。「五0年代國家文藝體制」質疑。文學臺灣,27,32-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素貞(19840300)。五十年代小說管窺。文訊,9,83-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建忠(1993)。後戒嚴時期的後殖民書寫:論鍾肇政《怒濤》中的「二二八」歷史建構。鍾肇政學術研討會,真理大學 (會議日期: 1993/1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萬益(1994)。誰能料想三月會做洪水!。「台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研討會,東海大學 (會議日期: 1994/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東海大學(2003)。《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11/29-1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麗玲(1995)。五○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昭玟(2002)。戰後跨語一代小說家及其作品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柯斯勒、陳列(1985)。黑色的烈日。台北市: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清秀(1993)。不屈服者。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清秀(1994)。第一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清秀(1993)。反骨。台北:遠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恆豪(1991)。龍瑛宗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廖清秀(1991)。廖清秀集。台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廖清秀(1957)。恩仇血淚記。臺北:廖清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廖清秀、莊梓蓉(2004)。廖清秀苦學與寫作。板橋市:台北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彭瑞金(1991)。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葉石濤(1993)。臺灣文學史綱。文學界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Holub, Robert C.、董之林(1994)。接受美學理論。駱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彭瑞金(19940226)。值得仔細龄聽的憤怒聲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萬益(1997)。誰能料想三月會做洪水!。台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彭瑞金(1991)。文學公務員四十年--廖清秀集序。廖清秀集。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應鳳凰(1998)。「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臺灣文學史。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彭瑞金(1991)。從時代浪濤凌波而過的廖清秀。廖清秀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