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宗教社會關懷的理論與實踐--以聖約翰科技大學「宗教社會關懷」課程為例
書刊名: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
作者:張哲民
作者(外文):Chang, Che-ming
出版日期:2007
卷期:2:1
頁次:頁55-88
主題關鍵詞:全人教育宗教道德倫理自然道德律公民道德律宗教道德律Holistic educationReligionMoralEthicsNatural lawCivil lawReligion law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7
  • 點閱點閱:53
「宗教」作為人類面對世界最主要的意義載體,它與政治、經濟、教育、社會、文化…...等無法分離,自然應當成為通識教育中社會人文課程最好的討論主題。但在側重職業導向、技術訓練的台灣技職教育中,卻常只是點綴性的冷門課程。「倫理」是人類在其社會文化中發展出來的特殊現象。人與一般動物皆有趨利避兇的本性,但人的生物特殊性卻必須藉由社會文化的合作、學習才能生存。在複雜的人類社會中,面對人性趨利的本能衝動,唯有透過公民律法的制裁,或宗教道德的預防,才能避免社會文化陷入混亂。但我們關於宗教的認知僅止於此嗎?
圖書
1.呂俊甫(1981)。德行發展與道德教育之學理基礎。香港:人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斯洛(1988)。自我實現與人格成熟:存有心理學探微。台北:光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詹德隆(1990)。基本倫理神學。台北:光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avalli-Sforza, Luca、樂俊河(2000)。人類大遷徙:我們來自於非洲嗎?。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arrier, Herve、李燕鵬(1992)。重讀天主教社會訓導。光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Maslow, Abraham Harold、結構群(1991)。動機與人格。臺北:結構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效智(1999)。當宗教與道德相遇。臺北:臺灣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Campbell, Joseph、李子寧(1996)。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Malinowski, Bronislaw、費孝通(2001)。文化論。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柯利弗德.格爾茨、韓莉(1999)。文化的解釋。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Berger, Peter L.、高斯寧(1991)。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Lefebvre, Andre、若水(1992)。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Turner, Victor Witter、黃劍波、柳博贇(2006)。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