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優婆塞戒經》研究
作者:楊琇惠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ang Hsiu-Hui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開府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優婆塞在家菩薩戒佛教在家倫理優婆塞戒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3
本論文主要是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二十四所收錄的《優婆塞戒經》為研究對象。《優婆塞戒經》乃是現存最完整的一部大乘優婆塞戒經,經中除了規範在家男眾居士應當具備的在家倫理之外,還兼論了諸多大乘佛教的相關議題,可說是一部內容極為豐富的大乘戒經。其漢譯本見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經號1488,為曇無讖於北涼姑臧所譯,全經共計七卷二十八品,約六萬八千字左右。
  由於《優婆塞戒經》內容相當豐富,因此本論文將內文分作五章來作論述此經,即從第二章起,分別就《優婆塞戒經》的傳譯緣起與內容、戒學內容與特色、罪與報的問題、六波羅蜜的釋義與實踐及倫理思想等五部分來探討。
  換言之,即先從《優婆塞戒經》的翻譯背景切入,先介紹譯者曇無讖法師的生平及譯作此經的經過,然後再就《優婆塞戒經》經文緣起、內容及其特色來作論述。接著再討論代表優婆塞戒的「六重二十八失意罪」,以逐一討論各各戒條的方式,來探究施設該戒的立意,並從中歸納出其戒學特色。然後,再將焦點放在「惡有惡報」的「罪」、「報」關聯上,以殺、盜、婬、妄四根本性戒為例,來討論《優婆塞戒經》對「罪」與「報」的判定與詮釋。再者,由於《優婆塞戒經》對六波羅蜜的重視,是以本論文特別以專章的形式來討論六波羅蜜行,期望能從「理」與「行」兩個方面來探討《優婆塞戒經》所呈現出的波羅蜜行。最後,再針對本經中所提到的六種人倫關係(親子、師生、夫妻、主僕、朋友、僧俗)所應盡的義務,來探討《優婆塞戒經》中所呈現的倫理思想。
參考書目



一、古籍


1. 《優婆塞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四卷,新文豐出版社。
2. 《佛說長阿含善生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卷,新文豐出版社。
3.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卷,新文豐出版社。
4. 《佛說善生子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卷,新文豐出版社。
5. 《中阿含.善生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卷,新文豐出版社。
6. 覺音著、葉均譯《清淨道論》(上、中、下),台北,華宇出版社,1994年。



二、專書


(一) 中文部份

【佛教類專書】
1. TheVen. MingunSayadaw《南傳菩薩道》上下,高雄,派色文化,1999年。
2. 上田義文著;陳一標譯《大乘佛教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3. 木村泰賢著;釋演培譯《大乘佛教思想論》,台北,慧日講堂,1978年。
4. 王月清《中國佛教倫理思想》,台北,雲龍出版社,2001年。
5. 如實佛學研究室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新譯梵文佛典》第五冊,如實出版社,1996年7月一版。
6. 李鳯媚《巴利律比丘戒譯注》,嘉義,嘉義新雨出版社,1999年年。
7. 和哲郎著,譯叢編委會《原始佛教的實踐哲學》,華宇出版社。
8. 神林隆淨著、許洋主譯《菩薩思想的研究上》,台北,華宇出版社,1984年。
9. 神林隆淨著、許洋主譯《菩薩思想的研究下》,台北,華宇出版社,1984年。
10. 陳柏達《圓滿生命的實現--布施波羅蜜》,台北,東大圖書,1984。
11.勞政武《佛教戒律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12. 楊郁文《阿含要略》,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
13. 釋太虛《律釋》,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1980。
14. 釋太虛《優婆塞戒經講錄》,講於南京,1935年。
15. 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出版社,1998年。new window
16. 釋印順《成佛之道》,新竹,正聞出版社,1998年。
17. 釋印順《戒律學論集》上下,新竹,正聞出版社,2004年。
18.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new window
19. 釋依日《六波羅蜜的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年。
20. 釋能學《優婆塞戒經》台北,佛光出版社,1997年。
21. 釋從信《五戒八關齋》,台北,圓明出版社,1991年。
22. 釋惠敏《戒律與禪法》,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23. 釋聖嚴《戒律學綱要》,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24. 釋聖嚴《菩薩戒指要》,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
25. 釋演培譯《大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出版社,1989年。
26. 釋昭慧《律學今詮》,台北,法界出版社,1999年。
27. 釋能融《律制、清規及其現代意義之探究》,台北,法鼓文化,2003年。new window

【其他類專書】
1. Arlene Judith Klotzko著、師明睿譯《複製人的迷思》,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2. David B. Resnik著.何畫瑰譯《科學倫理的思索》,台北,韋伯文化,2003年。
3. David Carr著.張慧芝、陳延興譯《教學倫理》,台北,韋伯文化,2003年。
4. Harville Hendrix、Helen Hunt著.蕭德蘭譯 《滋潤的愛》,台北,生命潛能,
 1999年。
5. J. P.蒂洛著,孟慶時等譯《倫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6. 王海明《倫理學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7. 立法院圖書資料室編《外籍勞工》,台北,立法院圖書資料室,1991年。
8. 吉元昭治著《台灣寺廟藥籤研究》,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9. 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
10. 江支地譯《慈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11.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外勞管理問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9年。
12.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敬業專案系列」研討會會議實錄》,高雄,高雄市企業人力資源發展學會,1994年。
13.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企業內勞資倫理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福利處,1992年。
14.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勞動基準》,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福利處,1993年。
15. 何懷宏著《倫理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16. 李文健《罪責概念之研究─非難的實質基礎-》,台北,春風照日論譠,1998。new window
17. 李琪明《倫理與生活》,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年。
18.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new window
19. 村上陽一郎著、何月華譯《生與死的關照》,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20. 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21.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台北,台大法學院圖書部經銷,1995年。
22. 林山田《刑法通論》,台北,台大法學院圖書部經銷,2000年。
23. 林火旺著《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24. 林辰彥譯《死刑廢止論》,台北,商鼎文化,1997年。
25. 阿貝J. A.杜波依斯《印度宗教與民俗》上下卷,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
  1995年。
26. 施慧玲《家庭、法律、福利國家》,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
27. 唐凱麟主編《西方倫理學名著題要》,台北,昭明出版社,2001年8月。
28. 孫亦平編《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台北,昭明出版社2003年4月。
29. 孫效智《宗教、道德與幸福的弔詭》台北,立緒文化,2002年4月。new window
30. 孫效智《當宗教與道德相遇》,台北,台灣書店印行,1999年5月。new window
31. 張平吾《被害者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96年。
32. 張志剛《宗教學是什麼?》台北,揚智出版社2002年11月。
33. 張志剛《東西方宗教倫理及其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10月。
34. 張苙雲《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1998年。new window
35. 張珣《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鄉,1989年。
36. 張智輝《刑事責任比較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37. 許春金《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38. 郭忠生譯《原始律典「犍度篇」之研究》,南投,正觀出版社,1992年。
39. 陳玉梅《非常醫療,非常另類》,台北,天下文化,1999年。
40. 陳秉樟《道德規範與倫理價值》台北,業強出版社,2000年9月。
41. 陳若璋《性罪犯心理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1年。
42. 陳特《倫理學釋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43. 陳惠馨《法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44. 陳寶玉譯《犯罪心理學》,台北,五洲出版社,1986年。
45. 梯利《倫理學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2年。
46. 章英華《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第三期第五次調查計劃執行報告》,南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0年。
47. 馮軍譯《行為、責任、刑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
48. 黃丁全《護理事故的理論與實例》,台北,永然文化,1999年。
49. 黃東熊《刑法概要》,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50. 黃慧英、方子華譯《道德思維》,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51. 楊翎《臺灣民俗醫療--漢人信仰篇》,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02年。
52. 葉朗主編,陳少峰著《倫理學──意蘊與情趣》,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53. 詹志禹、鄭同僚、楊順南《探索教育》,台北,臺灣書店,2000年。
54. 詹棟樑《教育倫理學》,台北,明文,1996年。
55. 詹德隆《基本倫理神學》,台北,光啟出版社1997年1月。
56. 鄔昆如《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初版一刷。
57. 廖正豪《過失犯論》,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58. 福田平、大塚仁編《日本刑法總論講義》,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
59. 劉昭仁《應用家庭倫理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60. 蔡宏進、蔡明璋《東南亞勞工對台灣僱主與台灣社會的觀感:初步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1998年。
61. 蔡墩銘《生命與法律》,台北,翰蘆圖書總經銷,2000年。
62. 鄭石岩《教師的大愛》,台北,遠流,1994年。
63. 鄭志明《台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new window
64. 鄧學良《勞資事務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65. 薛化元《教師地位與權利義務》,台北,張榮發基金會出版,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發行,1990年。
66. 謝獻臣《醫學倫理》,台北,偉華書局,1996年。
67. 韓忠謨《刑法原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事務處經銷,1982年。



(二) 日文部分

【佛教類專書】
1. 上田天瑞《戒律思想歷史》,和歌山,密教文化研究所,1976年。
2. 久保田正文《教社學》,東京,株式社日新出版,1975年。
3. 大野法道《大乘戒經研究》,東京,理想社,1954年。
4. 小谷信千代譯《大乘教興起時代僧院生活》,東京,株式社春秋社,2000年。
5. 中村元《原始教生活倫理》,東京,春秋社,1972年。
6. 壬生台舜《佛教倫理思想展開》,東京,大藏出版株式社,1975年。
7. 日本教學編《菩薩》,京都,平寺書店,1986年。
8. 日本教學編《教行問題》,京都,平寺書店,1984年。
9. 日本教學編《教戒問題》,京都,平寺書店,1984年。
10. 日本教學編《教人間》,京都,平樂寺書店,1979年。
11. 北塔光昇《優婆塞戒經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1997年。
12. 平川彰《比丘尼律研究》,東京,株式社春秋社,1998年。
13. 平川彰《初期大乘教研究》,東京,株式社春秋社,1968年。
14. 平川彰《律藏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80年。
15. 田上太秀《菩提心研究》,東京,東京書籍株式社,1990年。
16. 田中教照《初期教修行道論》,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93年。
17. 西義雄編《大乘菩薩道研究》,京都,平寺書店,1968年。
18. 佐佐木月樵《大乘佛教教理史》,東京,株式社書刊行,1973年。
19. 佐佐木教悟《戒律僧伽》,京都,平寺書店,1985年。
20. 佐佐木教悟編《戒律思想研究》,京都,平寺書店,1981年。
21. 佐藤達玄《中教戒律研究》,東京,木耳社,1986年。
22. 杉本卓洲《五戒周》,京都,平寺書店,1999年。
23. 杉本卓洲《菩薩探求》,京都,平寺書店,1993年。
24. 和哲郎《教倫理思想史》,東京,岩波書店,1985年。
25. 岡本貫瑩譯《佛教倫理學》,東京,大雄閣,1934年。
26. 芳村修基編《教教研究》,谷大學文學部。
27. 神林隆淨《菩薩思想研究》,東京,日本圖書,昭和五十一年。
28. 森章司編《戒律世界》,東京,溪水社,1993年。
29. 道端良秀《教儒教倫理》,京都,平槳寺書店,1985年。


【其他類專書】
1. 三原憲三《現代死刑必要》,東京,第三文明社,1980年。
2. 內田文昭《犯罪概念犯罪論体系》,東京,信山社,1990年。
3. 內田文昭《犯罪構成要件該性理論》,東京,信山社,1992年。
4. 中村元《宗教社倫理》,東京,岩波書店,昭和四十四年。
5. 中田修《犯罪精神醫學》,大阪,創元社,1971年。
6. 田中美知太朗編《宗教倫理》,人文書院。
7. 平場安治《刑法行為概念研究》,東京,有信堂,昭和三十四年。
8. 西原春夫《犯罪各論》,東京,筑摩書房,昭和四十九年。
9. 和哲郎《倫理學.中卷》,東京,岩波書店,1943年。
10. 高山岩男《教育倫理》,東京,創文社,昭和五十二年。
11. 勝部真長、長谷川平譯《.──倫理學政治學》,東京,玉川大學出版部,1981年。



三、期刊論文


(一) 中文論文

【佛教類論文】
1. Dutt, N.著;賴顯邦譯〈早期佛教在家信眾的地位〉,諦觀雜誌,台北,第六十五期,1991年4月,頁91-124。
2. K. T. S Sarao著.心倫譯〈古印度佛教的不殺生思想〉,《普門學報》第十三期,頁1-40。
3. K. T. S. Sarao〈古印度佛教女性觀(上)〉,《普門學報》第十九期,頁1-33。
4. K. T. S. Sarao〈古印度佛教女性觀(下)〉,《普門學報》第二十期,頁1-23。
5. 山田龍城著;宏音譯〈大乘佛教的興起〉,諦觀雜誌,台北,第二十三期,1985年3月,頁14-33。
6. 木村泰賢〈佛教的道德觀〉,《佛教哲學思想論集 (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7,台北,大乘文化,1980,頁171-190。
7. 木村泰賢〈龍樹、世親系的大乘佛教〉,《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8──大乘佛教之發展》,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頁305-370。
8. 水谷幸正〈初期大乘經的成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8──大乘佛教之發展》,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頁53-66。
9. 王邦維〈略論大乘《大般涅槃經》的傳譯〉,《中華佛學學報》第六期,頁103-127。
10. 王開府〈善生經的倫理思想──兼論儒佛倫理思想之異同〉,《第四屆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華梵大學,2000年5月,頁225-241。
11. 王順民〈當代臺灣佛教變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頁315-344。new window
12. 古正美〈大乘佛教孝觀的發展背景〉,《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頁61-106。new window
13. 平川彰〈從戒律所見的佛教真理觀〉,《法光學壇》創刊號,頁42-63。
14. 宇井伯壽〈初期的大乘思想〉,《大乘佛教之發展》,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8,台北,大乘文化,1980,頁17-34。
15. 舟橋一哉〈出家道與在家道中真理觀之相異〉,《法光學壇》創刊號,頁64-80。
16. 吳汝鈞〈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中華佛學學報》,台北,第一期,1987年3月,頁123-135。new window
17. 吳汝鈞〈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中華佛學學報》第一期,1987年3 月,頁123-135。new window
18. 吳洲〈人間佛教與現代倫理〉,《普門學報》第十八期,頁1-31。
19. 李玉珍〈寺院廚房裡的姊妹情︰戰後台灣佛教婦女的性別意識與修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七期,1999年12月,頁97-128。new window
20. 李豐年〈九華山大興善寺門面不大名氣不小〉刊於《聯合報》1995年12月6 日,第34版。
21. 周伯戡〈姚興與佛教天王〉,《臺大歷史學報》第30期,2002年12月,頁207-242。new window
22. 林秀芳〈九華山傳奇〉刊於《聯合報》1995年10月26日,第40版。
23. 林蓉芝〈當代佛寺法制化的再探討〉,《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四屆「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3月30日。
24. 格梅茲〈談戒與持戒〉,《中華佛學學報》第五期,頁351-361。
25. 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台北,大乘文化,1979,頁151-176。
26. 張曼濤〈大般涅槃經中的涅槃思想〉,《華岡佛學學報》第二期,頁5-44。
27. 張澄基〈禪定瑜伽論〉,《貝葉》第九期,頁9-22。
28. 梅迺文〈從女性主義角度看人間淨土〉,《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論文集》。
29. 許地山〈大乘佛教之發展〉,《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8──大乘佛教之發展》,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頁113-278。
30. 陳玉蛟〈「發心」在漢藏佛學中之意義及其在宗教實踐上之心理功能〉,《中華佛學學報》第三期,頁209-234。new window
31. 陳華〈王政與佛法--北朝至隋代帝王統治與彌勒信仰〉《東方宗教研究》第二期,文殊文化有限公司出版,頁53-70。
32. 黃運喜〈國法與戒律之間──唐代僧團律令分析〉,《元培學報》第三期,頁241-252。
33. 楊白衣〈大乘佛教發達的經過〉,《大乘佛教之發展》,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8,台北,大乘文化,1980,頁279-304。
34. 楊郁文〈戒從心生〉,《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三期,頁33-49。new window
35. 楊惠南〈「黃門」或「不能男」在律典中的種種問題〉,《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七期,頁49-92。
36. 楊惠南〈佛在人間--印順導師之「人間佛教」的分析〉,《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頁89-122。new window
37. 楊惠南〈當代台灣佛教「出世」性格的分析〉,《東方宗教研究》第一期, 1990,頁315-343。
38. 楊曾文〈大乘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頁211-232。new window
39. 詹姆士.桑徒契著,朱美瑋譯〈人間佛教與佛教倫理觀〉,《普門學報》第六期,頁1-48。
40. 蒲長春〈人間佛教與普世倫理〉,《普門學報》第十一期,頁1-21。
41. 劉秋固〈從超個人心理學看佛教中的瀕死經驗及其靈性--佛性對臨終者的宗教心理輔導〉,《華梵大學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1-285。
42. 蔡耀明〈歐美學界大乘佛教起源地之探討及其論評〉,《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三期,1998年,頁77-97。new window
43. 鄭志明〈敦煌寫卷「患文」的宗教醫療觀〉,《普門學報》第十五期,2003年5月。
44. 鄭學禮、李明芳譯〈佛教諸種道德之現代詮釋〉,《東方宗教研究》,1990年10月,頁369-381。new window
45. 藍吉富〈大乘經典中之在家佛教徒的地位及其角色功能〉,《從傳統到現代 --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出版社,1998年,頁49-59。new window
46. 懺尼〈八敬法的認識與實踐〉,《僧伽雜誌》第一卷,第四期,頁33-39。
47. 釋印定〈試論《大智度論》中菩薩般若與聲聞般若〉,《福嚴佛學院第八屆高級部學生論文集》,1999年6月,頁317-342。
48. 釋印順〈大乘佛教導源〉,《大乘佛教之發展》,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8,台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1-16。
49. 釋印順〈大乘是佛說論〉,《大乘佛教的問題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9,台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319-354。
50. 釋如石〈大乘起源與開展之理動力──永恆懷念是大乘起源與開展的動力嗎?〉,《中華佛學學報》第十四期,頁1-42。new window
51. 釋安慧〈般若波羅蜜初探--以《大智度論》為主〉,《福嚴佛學院第八屆初級部學生論文集》,1999年6月,頁793-835。
52. 釋安慧〈般若波羅蜜初探-以《大智度論》為主〉,《福嚴佛學院第八屆初級部學生論文集》,1999年6月,頁793-835。
53. 釋恆清〈《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一期,頁31-88。new window
54. 釋恆清〈《佛性論》的研究〉,《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教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1993年11月出版,頁45-100。
55. 釋恆清〈《寶性論》的研究〉,《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祝壽文集》,頁169-230。new window
56. 釋恆清〈佛教的自殺觀〉,《哲學論評》第九期,1986年1月,頁181-197。new window
57. 釋昭慧,〈論出家二眾之倫理──評懺尼〈八敬法的認識與實踐〉〉,《獨留情義落江湖》,台北,法界出版社,1992年,頁1-8。
58. 釋昭慧〈由中台事件之教訓-論述戒律與法律的互動關係〉,《圓光佛學學報》,1997年10月,頁5-17。new window
59. 釋昭慧〈戒律之原理──以不殺生戒為例〉,《東方宗教研究》第五期,頁72-93。
60. 釋昭慧〈戒律與政治、法律原理之同異〉,《東方宗教研究》第四期,頁104 -115。
61. 釋昭慧〈聲聞律之制定意義〉,《東方宗教研究》第二期,1990年10月,頁111-129。
62. 釋若學〈何者應捨?──比丘尼律僧殘法的疑點〉,《慈濟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二期,頁199-236。new window
63. 釋真昊〈「不斷煩惱,不修禪定」之探討〉,《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下冊,頁897-923。
64. 釋惠敏〈安寧療護的佛教用語與模式〉,《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二期,頁425-442。new window
65. 釋惠敏〈佛教之生命倫理觀--以「複製人」與「胚胎幹細胞」為例〉,《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五期,頁457-470。
66. 釋聖嚴〈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中華佛學學報》,台北,第八期,1995年7月,頁17-40。new window
67. 釋聖嚴〈今日的台灣佛教及其面臨的問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7)--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台北,大乘文化,1979,頁151-176。
68. 釋聖嚴〈戒律與人間淨土之建立〉,《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台北,法鼓文化出版,1998年,頁25-58。new window
69. 釋聖嚴〈宗教行為與宗教現象(上)〉,《中國佛教》第二十六卷第五期,1982年2月,頁3-10。
70. 釋聖嚴〈宗教行為與宗教現象(下)〉,《中國佛教》第二十六卷第六期,1982年3月,頁33-41。
71. 釋聖嚴〈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中華佛學學報》,台北,第六期,1993年7月,頁1-28。new window
72. 釋滿庭譯.山雄一撰〈佛教與現代倫理──不殺生戒及少欲知足〉,《普門學報》第四期,頁39-61。
73. 釋慧通〈迴向之研究--以《大智度論》為主〉,褔嚴佛學院第八屆初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1999年5月,頁869-886。
74. 釋慧嚴〈佛教倫理與時代潮流〉,《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出版社,1998,頁199-210。new window


【其他類論文】
1. 王川玉〈教師的權利與義務〉,收於《教師權力與責任》,台北,師大書苑,1995年,頁87-102。
2. 王家通〈教師的地位與權利〉,收於《教師權力與責任》,台北,師大書苑,1995年,頁67-85。
3. 余德慧、石世明〈臨終處境所顯現的具體倫理現象〉,《哲學雜誌》第三十七期,頁60-87。
4. 余德慧〈從心理學的面向探討後現代生命倫理的實踐〉,《現代化與實踐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998年,頁374-414。new window
5. 李志夫〈試分析印度「六師」之思想〉,《中華佛學學報》,第一期,1987年3月,頁245-279。new window
6. 宋希仁〈職業道德的他律和自律〉,《現代化與實踐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998年,頁272-283。
7. 李奉儒〈台灣地區家庭倫理的變遷--從傳統到後現代的省思〉,《現代化與實踐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998,頁102-116。new window
8. 沈六〈教師的專業道德〉,收於《教師權力與責任》,台北,師大書苑,1995年,頁279-308。
9. 林文卿.藍兆生〈犯罪環境特性與犯罪預防對策〉,《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三十二卷第四期,頁167-184。new window
10. 林本炫、莊豐吉〈宗教醫療與信仰改變──以法輪功煉功者為例〉,《台灣新興宗教研討會(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3月,頁239-255。
11. 翁金珠〈組織教師工會≠罷教〉,《師說》,1994年1月28日,頁5-8。
12. 高凌霞〈從人的位格論全人倫理〉,《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二卷第十一期,頁1023-1033。new window
13. 高淑貴〈為有源頭活水來--從家庭情愛教育的倡導談起〉,《人的素質論文集》,1999年12月,頁181-188。
14. 張忠惠等採訪〈在罷與不罷之間--教師應否擁有罷教權〉,《教育心》第四期,頁6-14。
15. 莊忠進〈犯罪實證研究的倫理與省思〉,《警學叢刊》第三十三卷第二期,民國91年9月,頁163-184。new window
16. 莊忠進〈論犯罪學研究的幾個基本觀念〉,《警專學報》第三卷第二期,民國91年6月,頁1-30。new window
17. 許樹珍〈護理專業與關照倫理現象之探討〉,《哲學雜誌》第三十七期, 頁104-135。
18. 陳仟萬〈談罪刑法定主義〉,《警專學報》,民國81年6月,頁91-108。new window
19. 曾春海〈變遷社會中的人倫與人權〉,《哲學與文化》第十七卷第九期,頁846-852。new window
20. 游惠瑜〈生命教育的哲學意義與價值〉,《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五期,頁89-105。new window
21. 黃藿〈從德行倫理學看道德動機〉,《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八期,頁5 -19。new window
22. 黃藿〈德行倫理學與情緒教育〉,《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十五期,頁1-22。
23. 詹棟樑〈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收於《教師權力與責任》,台北,師大書苑,1995年,頁149-164。
24. 蓋浙生〈對教師是否應擁有罷教權之商榷〉,《師說》,1994年1月28日,頁9-11。
25. 趙雅博〈從自我看個人倫理的範圍〉,《大陸雜誌》第八十五卷第一期,頁1-16。
26. 劉賢俊〈法國教師久權利與義務〉,收於《教師權力與責任》,台北,師大書苑,1995年,頁103-117。
27. 潘小慧〈經濟全球化與儒學「家」倫理〉,《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五期,頁83-93。
28. 蔣欣欣、張碧芬、余玉眉〈從護理人員角色的創造探討護理倫理的實踐〉, 《哲學雜誌》第三十七期,頁88-103。
29. 蔡顯鑫〈事實上夫妻之概念〉,《陳棋炎先生七秩華祝賀論文集--家族法諸問題》,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頁211-225。
30. 鄭志明〈台灣「新興宗教」的現象商議〉,《宗教哲學》第一卷第四期,1995年10月,頁83-100。new window
31. 戴東熊〈論我國結婚要件之現代化〉收於《親屬法論文集》,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頁25-45。





(二) 日文佛教相關論文

1. 土橋秀高〈收集受八齋戒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 9卷第1號,1957,頁 217-220。
2. 土橋秀高〈戒經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 12卷第1號,1964,頁 48-55。
3. 大澤伸雄〈翻邪三歸法〉《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5卷第2號, 1977,頁148-149。
4. 北塔光昇〈他力回向回向文〉,《印度哲學佛教學》,第4號,北海道印度哲學佛教學會, 平成元年10月,頁263-268。
5. 平川彰〈六波羅蜜展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1卷第2號,1973,頁23-35。
6. 宇野順治〈原始教僧俗關係--特說法形式〉《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8卷第2號,1970,頁162-163。
7. 池山賢二〈五戒Patimokkha〉《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0卷第2號,1982,頁142-143。
8. 西義雄〈般若波羅蜜研究〉,收於《佛教學諸問題》佛誕2500年紀念學會編,岩波書局,昭10年6月。
9. 劫部明〈空般若波羅蜜〉《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2卷第2號,1974,頁362-367。
10. 沖本克已〈「善信菩薩二十四戒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5卷第1號,1976,頁226-229。
11. 沖本克已〈菩薩善戒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2卷第1號,1974,頁373-378。
12. 辛靜志〈初期典現帝〉《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2卷第 2號,1984,頁150-151。
13. 島義厚〈初期佛教回向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8卷第2號,1990,頁883-881。
14. 真野隆海〈迴向語〉,《大正大學大學院研究論集》第4號,大正大學大學院,昭和55年3月25日,頁1-16。
15. 高原信一〈迴施〉,《福岡大學人文論叢》11卷,4號(通卷43號),福岡大學研究所,1980年3月,頁1087-1104。
16. 望月良晃〈郁伽長者經菩薩宗教生活〉《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第12卷第2號,1960,頁128-129。
17. 渡邊章悟〈般若波羅蜜(prajbaparamita)解釋〉,《東洋大學文學部紀要》第50集,印度哲學科篇第22號,1997年3月31日。
18. 瀧藤尊淳〈六方禮經諸本於問題(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7卷第1號,1979頁160-161。

四、學位論文

1. 吳挺鋒《「外勞」休閒生活的文化鬥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七月。
2. 李文健《罪責概念之研究──非難的實質基礎》,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六月。new window
3. 李明芳《大乘佛教倫理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七十七年一月。
4. 柯勝義《從法史學觀點論我國刑法上之通姦罪》,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5. 紀靜惠《各類人士對醫療倫理觀點差異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六月。
6. 許昭元《論生殖性複製與生殖自由》,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三年七月。
7. 陳文寧《寺廟民俗療法之探究--以求藥籤的主觀經驗為例》,臺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七月。
8. 陳正料《台灣外勞問題的政治濟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一月。
9. 陳志祥《論罪刑相當原則》,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10. 陳香珠《六波羅蜜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11. 釋繼雄《初期佛教家庭倫理觀》,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1994年。new window




五、工具書


1. 中村元《說佛教語大典》上、中、下卷,東京,東京書籍株式社,平成十三年。
2.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辭典》,上海,上海出版社,1981年。
3. 林紀東等編《新編六法全書》,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4. 荻原雲來《梵和大典》,東京,株式會社講談社,昭和六十一年。
5. 雲井昭善《-語佛教辭典》,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97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