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儒家道德觀對現代問題的啟示
作者:卓素絹
作者(外文):Cho-Shu-Chuan
校院名稱: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劉錦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先秦儒家道德倫理資本主義現代問題Pre-Chin Confucianismmoralityethicscapitalismproblems of modern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8
當代新儒家可分為三代四群,根據前輩學人們的研究成果,已對儒學的現代化有一番探勘性的研究資料,並肯定了儒家道德觀對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現代化弊端有能力提出有力的箴言與建議。前輩學人們也將儒家思想與西方哲學做了系統性的比較,並找出東西方哲學的對話空間。因此本論文將主題定為「先秦儒家道德觀對現代的啟示」,嘗試找出先秦儒家道德觀的內容意義中是否有能力對在資本主義下的現代弊病給予有力的建言。
本論文的第一章為緒論,表明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項,分別為:詮釋法、文獻法、文化比較研究法;第二章到第四章探討先秦儒家道德思想攸關欲、富、利思想,因此有能力適應商業社會,第五章到第六章探討先秦儒家道德觀與欲、富、利觀點由司馬遷〈貨殖列傳〉繼承與轉化,間接證明先秦儒家思想可以與現代經濟對話;第七章探討先秦儒家道德思想從西漢董仲舒以後產生轉化所造成的弊病及影響,以證明回復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第八章到第十章嘗試讓先秦儒家道德觀與對西方現代化現象有深入觀察的重要學者及理論作對話,以證明先秦儒家道德觀可以對現代化弊病提出有意義的啟示。
經由以上各章節的論述後發現,先秦儒家道德觀能給予現代人心靈的啟示,讓現代人在價值觀混亂、眾聲喧嘩中,在講究速度、利益的生存環境中安頓身心、和諧人倫。而在政治、經濟上雖然也給予一聲聲震聾啟聵的提醒,其立論基礎也能與現代西方經濟學家作對話,更有其出色優異處,不過都只是在觀念的提醒上有所助益,至於在具體作法上確實有其不足之處,這部分亦是先秦儒家道德觀的限制。
The trend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across three genera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ings. On one hand, thinkers and scholars of this trend by far have done many scholarships and affirmed that the Confucian view of morality could give powerful and positive advice and answer to the problems of modernization brought by capitalism. Scholars have, on the other hand, made systematic comparison of Confucian thinking and the western philosophy in order to find out a possible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In this context, the thesis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itled as ‘Some Inspirations by the Pre-Chin Confucian Moral Insights on Contemporary Actuality’, which is supposed to interpret the content and possible implications of Pre-Chin Confucian moral views, and to find out whereby whether and how the latter can give essential proposals and solution to the contemporary disadvantages inherent in modern capitalism.
Chapter 1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presents three approaches about methodology: hermeneutic, documentary, and culture comparative method. Chapter 2 to 4 firstly investigate the way the Pre-Chin Confucianists consid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orality and desire, wealth, and utility, and secondly argue that this way of thinking can be compatible with the commercial society. Chapter 5 and 6 deal with how Sima Qian(司馬遷)accepts and transforms in his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the heritage of the Pre-Chin Confucian discussion about desire, wealth and utility. Meanwhile, a possible dialogue between the Pre-Chin Confucianism and modern economic thinking would be indirectly proved in these chapters. Chapter 7 demonstrates how the Pre-Chin Confucian moral insights are in one sense abused and distorted by the turn of Dong Zhongshu(董仲舒). By doing so the chapter shows that the return to the Pre-Chin Confucian origin is all the more necessary and emergent. Chapter 8 to 10 try to initiate a dialogue between the Pre-Chin Confucian moral thinking with the theorizing about modernization and its problems. It will be shown that Pre-Chin Confucianism can inspire us much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dern way of life.
The discussion above will show that we as modern people can benefit a lot from the Pre-Chin Confucian moral thinking and teaching. The Pre-Chin Confucian insights are what we need in such turmoil of value chaos and the disorientation of speed and utility. While many valuable ideas of the Pre-Chin Confucianism are discussed and highly proposed, some limitations of it are also pointed out, especially about the concrete way it is put into practice.
一、古籍

1.(漢)許慎 撰/(清)段玉裁 注/(民國)魯實先 正補《說文解字
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7月十一版。
2.(漢)司馬遷撰《史記》,(臺北市:洪氏出版社印行),1959年7月。
3.(漢)班固撰《漢書》,(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
4.(唐)魏徵等著《隋書》,(民國)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附索引識語》,(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5.(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6.(清)淩曙《春秋繁露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7.上海師大古籍整理組《國語》卷四魯語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8.王文濡評註:《大字本評註古文辭類籑》(臺北:華正書局, 1983 年)。
9.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10.李滌生著《荀子集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2月)。
11.《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12.屈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9月初版,1984年10月十版)。
13.《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14.屈萬里全集《詩經詮釋》,(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2月初版,1999年4月初版第十二刷)。
15.滕志賢注譯,葉國良校閱《新譯詩經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2006年5月初版六刷)。
16.《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17.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2月)。
18.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19.《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20.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
21.《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22.《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23.《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24.王先謙:《苟子集解》,(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25.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修訂版七第五刷)。
26.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
27.李漁叔註譯《墨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5月初版七刷)。
28.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
29.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5月初版,1992年11月第三次印刷)。
30.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
31.韓兆琦編著《史記選注匯評》,(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32.班固著,顏師古集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初版)。


二、專書 ──中文 (依姓氏筆劃排序)

1.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經濟思想史研究室:《秦漢經濟思想》,(臺北市:中華書局1989年)。
2.于俊文教授、朱彤書、陳惠如教授副主编的《西方經濟思想辭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方豪《中西交通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年)。
4.方東美《方東美全集‧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上) (下)》,(臺北市:黎明文化,2005年8月)。
5.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
6.王瑩、景楓《經濟學家的道德追問──亞當‧斯密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
7.王建文《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年)。
8.王鐘陵《中國前期文化─心理研究》,(重慶出版社,1991年)。
9.王永祥《董仲舒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10.毛春紅《論春秋決獄》,(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11.白鷺《貨殖列傳經濟學》,(臺北市: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12月)。
12.田人隆〈司馬遷與《史記》窮究天人通古今〉,(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6月)。
13.成中英《文化‧倫理與管理─中國現代化的哲學省思》,(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初版)。new window
14.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3月2刷)new window
15.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63年初版, 2009年再版)
16.牟宗三《圓善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7月初版,1996年4月二刷)。
17.朱宏才《春秋決獄研究評述》,(青海社會科學,2005年6月)。
18.朱嘉明〈哈耶克經濟思想的現實意義:21世紀的市場經濟和民主制度危機及其出路〉,收錄於《思想─儒家與現代政治》,(臺北市:聯經,2012年1月)。new window
19.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
20.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2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22.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古代知識階級的興起與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3.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24.余敦康《春秋思想史論》(上),《新哲學第一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年)。
25.杜正勝主編,王建文、陳弱水、劉靜貞、邱仲麟、李孝悌等人合著《中國文化史》,(臺北市:三民書局,1995年4月初版,2005年4月修訂三版)。
26.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7new window
年)。
27.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2月初版)。new window
28.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29.林義正《孔子學說探微》,(臺北市:東大圖書,1987年)。
30.金耀基《中國民本思想史》,(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new window
31.金偉燦、莫伯尼/著,黃秀媛譯:《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臺北市:天下文化,2006年3月)。
32.於語和、尚緒芝主編《中國法制史》,(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年)。
33.迪韋爾熱《政治社會學──政治學要素》,(華夏出版社,1987年)。
34.高永謀《取法富豪:兩千年的致富祕密》,(臺北市:遠流2012年3月)。
35.馬永《董仲舒》,(香港:中華書局,2001年)
36.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二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37.徐復觀〈儒家政治思想的構造及其轉進〉,《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38.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市:中正書局,1994年二版)。
39.唐善純《華夏探秘》,(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40.唐賢秋《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的誠信思想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41.徐克謙《先秦儒學及其現代闡釋》,(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42.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
4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
44.郭沫若《十批判書》,(東方出版社,1996年)。
45.郭齊勇〈當代新儒學對儒學宗教性問題的反思〉,《儒學與儒學史新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
46.陳鵬《現代新儒學研究》,(福建市: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47.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臺北市:允晨文化,2006年1月)。new window
48.許倬雲《西周史》,(北京市:三聯書店,1994年)。
49.許啟賢、陳瑛《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
50.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原儒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增訂臺一版)。
51.童書業《春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
52.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市:三聯書店,1983年)。new window
53.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54.張大可《司馬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 2006年)。
55.張國華《中國法律思想史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56.張志育《管理學─新觀念、本土化、世界觀》,(新北市:前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1998年8 月初版,2000年1月初版四刷)。
57.張殿奎、王瑩主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縱橫》,(北京市:紅旗出版社,1991年10月)。
58.張煥君、謝耀亭《一本書讀懂儒家文化》,(北京市:中華書局,2012年1月)。
59.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年)。
60.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一》,(臺北市:三民書局,1981年)。
61.彭國翔《儒家傳統:宗教與文人主義之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62.劉錦賢《儒家保身觀與成德之教》,(臺北市:樂學書局,2003年元月)。
63.劉錦賢《孟子的生活智慧》,(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7月)。
64.劉振維《中國學術思想史輯刊十三編第六冊─論先秦儒家思想中禮的人文精神(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3月)。new window
65.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66.鄭開《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北京市:三聯書店,2009年,1月)。
67.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2月初版,1999年9月五刷)。new window
68.歐陽禎人《郭店儒簡論略》,(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初版)。
69.賴建誠《重商主義的窘境》,(臺北市:三民叢刊,1992年)。
70.錢賓四《錢賓四先生全集》十八卷,(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71.錢穆《四書釋義》,(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8 年7月)。
72.錢穆《古史辨》第四冊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73.韓養民《秦漢文化史》,(板橋:駱駝出版社,1987年)。
74.魏元珪《孟旬道德哲學》,(中和市:谷風出版社,1987年5月)。
75.顧忠華《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臺北市:學生書局,2005年)。

專書──翻譯書籍

1.懷德海著,蔡坤鴻譯《宗教的創生》,(臺北:桂冠圖書,1997年)。
2.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三聯書店,1981年)。
3.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4.麥金太爾《德行之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5.W.Lawrence Neuman著/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市:揚智文化,2002年2月初版三刷)。
6.亞當•斯密《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譯者: 蔣自強、欽北愚、朱鐘棣、沈凱璋《道德情操論》: (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
7.黎正中譯《企業倫理─倫理決策訂定與案例》,(臺北市:華泰文化,2008年)。
8.Max Weber,于曉,陳維綱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9.Max Weber,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10.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宗教與世界:韋伯選集Ⅱ》(臺北:遠流出版社, 1989年)。
11.(法)米歇爾‧于松著,潘格平譯《資本主義十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專書──西文

1.Adam Smith,《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Part I, Sec. I, Chap. I (New York: Penguin, 2009)。
2.Lewis A. Maverick,《 China: A Model for Europe》 (San Antonio: Paul Anderson, 1946)。


三、論文──學位論文 (依姓氏筆劃排序)

1.晉鈺琪〈司馬遷《史記》義利觀研究〉101年6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碩士論文。
2.楊佳霖《荀子義利思想之研究》2007年6月,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3.鄧金城《司馬遷與儒、道思想之關係———以〈史記〉為討論中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2004年1月碩士論文


論文──研討會論文

1.林瑞(1999年7月)。〈韋伯論「儒家倫理」─韋伯比教宗教社會學的批判〉「第十一屆國際中國哲學會論文」。
2.Max weber(1920)。〈Konfuzianismus und Tasismus,In〉收錄於1920年印行之「宗教社會學論文集」卷一。

四、期刊 (依姓氏筆劃排序)

1.王季香《由〈伯夷列傳〉的天道觀論司馬遷之生命情調及其思想歸趨》國立臺南大學「南大學報」第39卷第2期人文與社會類2005年。
2.牟鍾鑒〈儒家宗教觀與新人文精神〉,《宗教哲學》第2卷第4期(1996年10月)。new window
3.朱雲漢〈為何新興民主如此脆弱〉收錄於《天下雜誌》第 542 期 (2014年3月)
4.吳建明〈先秦儒學「道德宗教」之內涵探析〉收錄於《宗教哲學》四十四期。
5.李美燕〈孔孟荀三子對於「欲」的省察與對治之道〉,《中正中文學報年刊》第三期(2000年9月)。
6.李倩《司馬遷經濟思想的深層剖析》收錄於《江漢論壇》,2006年11月。
7.宋敘五《從司馬遷到班固—論中國經濟思想的轉折》宣讀於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第十屆年會,2002年10月日於西財經大學。 2003年5月收錄於《香港樹仁學報》。
8.宋敘五《從司馬遷到班固--論中國經濟思想的轉折(1)》收錄於香港:樹仁學院經濟學系《Working Paper Series》。2003年5月。
9.呂志興〈春秋決獄新探〉,《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5月)。
10.阮芝生:〈論史記中的孔子與春秋〉(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報》第23 期,民國1999年6月。new window
11.阮芝生〈貨殖與禮義─「史記貨殖列傳析論」〉,《臺大歷史學報》第19期,1996年。new window
12.杜保瑞〈董仲舒政治哲學與宇宙進路的儒學建構〉收錄於《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九期(2003年9月)new window
13.林啟屏〈荀子‧正論及其相關問題〉收錄於《漢學研究集刊》第三期(2006年12月)。new window
14.周國正《人我間道德同感的參照起點 ──孔子的「己」與亞當斯密的旁觀者── 》清華學報 新43卷第3期(2013年9月)頁469─470。new window
15.洪櫻芬〈先秦儒家的「情」「欲」觀〉,《鵝湖月刊》第二一六卷第四期總號第三零七。new window
16.徐克謙〈先秦儒家關於「欲」的理論 〉,《中州學刊》第五期(2006年9月)。
17.徐仲舒〈甲骨文中所見的儒〉,收錄於《四川大學學報》,1975年第4期。
18.郭鶴鳴〈讀論臆解──聖人有憾嗎?〉(上),《國文天地》地29卷第9期,2014年2月。new window
19.郭齊勇〈中國哲學史上的非實體思想〉,《哲學與文化》二十六卷第十一期,1999年11月。new window
20.陳嘉珉〈試論董仲舒的「義利」思想〉收錄於《西藏大學報》,2013年6月。
21.陳昭瑛〈徐復觀與自由主義對話〉,《思想─儒家與現代政治》(臺北:聯經,2012年1月)。new window
22.張灝〈政教一元還是政教二元〉,《思想─儒家與現代政治》(臺北:聯經,2012年1月)。
23.蔡仁厚〈道德上的義利之辨與經濟上的義利雙成〉,《中國文化月刊》第一四四期,1991年10月。
24.葉仁昌〈東亞經濟倫理的澄清與辯思:韋伯、儒家與基督新教〉,《獨者》2003年第3卷。
25.鄒濬智〈《史記.貨殖列傳》經濟思想體系試構 〉收錄於《龍華科技大學學報》,第二十五期,2008年6月。
26.劉玉菁〈司馬遷經濟思想探悉〉收錄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2011年,第42卷第二期。
27.劉國民〈先秦儒家思想發展的重要轉折──徐復觀對董仲舒「天的哲學」的解釋〉,《齊魯學刊》(2010年第2期,總第215期)。
28.劉述先〈現代新儒學研究之省察〉,收錄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 月)。new window
29.劉擎,〈儒家復興與現代政治〉,收錄於《思想─儒家與現代政治》,(臺北市:聯經,2012年1月)。
30.魏聰祺《從伯夷列傳論司馬遷竊比孔子》《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七期。new window
31.鍾永興〈從「人倫」、「事理 」、「物類」三端探討先秦儒學之發揚進路〉收錄於《先秦兩漢學術》第11卷 (2009年3月) 。new window
32.顧忠華〈韋伯論儒家〉《鵝湖月刊》,第8卷11期,1883年。
33.顧紅亮〈理性與現代性的價值依託〉,《人文雜誌》第6期,2006年。


五、百科全書

1.于宗先主編《經濟學百科全書》,(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5月出版)。
2.王海山主編《科學方法百科辭典》,(臺北市:恩楷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7月初版,2003年2月二版)。
3.現代經濟常識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現代經濟常識百科全書》,(臺北市:長河,1980年12月)。
3.朱貽庭主編《倫理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4月)。
4.劉冠才、林飛、廖化、徐建華主編《諸子百家大辭典》 (北京:華齡出版社,1994年6月)。
5.David W. pearce等編著,方世榮、王睦舜校訂《現代經濟學辭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初版)。
6.Robert Audi英文版主編,中文版審定召集人林正弘《劍橋哲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7月)。

六、電子資料庫

1.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連網版,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七、網路資料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網站http://chinese.nchu.edu.tw/app/news.php?Sn=1061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7f73270101ec72.html


八、網路新聞

1.《北京論壇學術簡報集》頁1-11。http://www.beijingforum.org/html/Home/report/33-1.htm

2.《東方早報》記者田波瀾的一篇訪問稿,標題為:〈陳來:國學依然是社會倫理的長久資源〉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