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位置資料蒐集與基本人權保障--以警察利用衛星定位系統GPS蒐集資料為探討中心
書刊名:警專學報
作者:黃漬德
作者(外文):Huang, Ching-teh
出版日期:2009
卷期:4:5
頁次:頁119-139
主題關鍵詞:位置資料隱私權資料隱私權資訊自決權衛星定位系統GP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4
  • 點閱點閱:69
論文摘要 處在現代資訊社會,給生活帶來許許多多的便利,但蒐集影像、聲音、位置資 料的科技不斷的發展,讓個人的隱私被巨細靡遺的暴露或生活受干擾的可能性也大 大增加,例如警察利用科技措施對人民通訊進行監察或以衛星科技方式對於人民進 行位置資料蒐集、利用穿透光波蒐集資料或街頭到處可見的攝錄影機蒐集資料等, 這些干預權行使的結果,會對於人民的居住自由、秘密通訊自由或隱私權等基本權 利造成侵害,這些蒐集資料方式,具有隱密性、遠隔性、大量性、精密性與普遍性, 幾乎形成聲音、影像以及位置全面性的監視,尤其人民經常權利受到侵害而不自知。 然而,對於這些運用科技蒐集資料方法的要件與程序為何?現行法律有無明文規 定?規定的要件與程序是否充足?有沒有哪些應該遵守的原則?現行法律規定可否 通過這些法律原則的檢驗?皆是本文寫作的重要動機。 此問題與人權保障兩者之間應如何取得平衡,希望藉由本文可以讓資料蒐集的 人權保障議題的討論範圍更加周延。今日對於資料蒐集、運用的規範,已經漸漸趨 向精緻化,公權力在遂行上述職權時,應嚴格遵守法律的規範,警察機關蒐集個人 資料權力之行使,與隨之而來的資料運用,仍可套到雙刃思考模式,尤其科技的無 遠弗屆功能,往往也潛藏著權力的控制監視,更值得深思。本文認為,警察利用衛 星定位系統GPS 蒐集位置資料,在目前法制上仍存有相當多問題,為符合法治國的 的要求,正如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判決所指出,刑事訴追機關應在程序上顧及其對當 事人附加基本權利干預所含有的內在危害可能性,雖然科技不斷進步,但是目的與 手段之間、公益與私利間仍需取得平衡。所提出的看法值得我國深思。
期刊論文
1.謝碩駿(20081000)。政府資訊公開請求權在德國的憲法基礎。法學新論,3,49-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哲勳、沈婉婉、董星甫、劉士豪(20080900)。網際網路地理位置通訊協定與應用服務技術。電腦與通訊,125,4-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慧蓮(20030800)。論行動化生活之資訊隱私侵害--以定位服務為例。月旦法學,99,152-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錫棟(20080400)。自動測速照相之相關法律問題--以基本權利干預及其界限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14,107-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志龍(19780600)。秘密通訊自由之保障及郵件扣押合法性之商榷。刑事法雜誌,22(3),36-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清德(20080400)。論警察利用科技方法蒐集個人資料與基本人權之保障。警專學報,4(3),269-2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詹明華、李文章(20050900)。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在犯罪偵防上之應用。刑事科學,59,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程明修(20020300)。國家透過公共場所的監視器對人民基本權利的干預。法學講座,3,63-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墩銘(199710)。通訊監察與證據排除。刑事法雜誌,39(1),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俊毅(20020600)。由一則德國聯邦法院判決談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使用在刑事訴訟程序上的正當性。法令月刊,53(6),23-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彭心儀、周慧蓮(20040200)。由「E化」到「M化」:論行動通信加值服務所衍生之新興法律問題。萬國法律,133,68-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雲驊(20020200)。證據使用禁止在個案上的判斷過程--以電話分機聆聽案為例。東吳法律學報,13(2),61-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蔡聖偉(20010400)。妨害秘密罪章的新紀元。月旦法學,71,96-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許福生(2008)。我國運用監視錄影系統法制規範之回顧與展望。「警察職權行使法」施行五周年學術研討會,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暨警察政策研究所 (會議日期: 2008/11/25),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秋宏(20080331)。「釋字第631號解釋與監聽法制評析」審判實務之觀點。中央警察大學。66-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蔡達智(2006)。公權力利用衛星科技對隱私權的影響--以美國法為中心(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爾文(2007)。警察跟監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Gola、Schomerus(2005)。Bundesdatenschuzgesetz Kommentar。  new window
2.李震山(2002)。警察任務法論。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Stern, Klaus(2006)。Das Staatsrecht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München:C. H. Beck。  new window
4.Pfeiffer, Gerd(2005)。Strafprozessordnung: Kommentar。C. H. Beck。  new window
5.李惠宗(2001)。中華民國憲法概要--憲法生活之新思維。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Scholler, Heinrich、Schloer, Bernhard、李震山(1995)。德國警察與秩序法原理。登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法治斌、董保城(2001)。中華民國憲法。臺北: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蘆部信喜、李鴻禧(1995)。憲法。月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紀東(1990)。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Wattenscheid(2005)。Rechteingriff von Polizei und Staatsanwaltschaft。C. H. Beck。  new window
11.Mandelartz, H.、Sauer, H.、Strube, B.(1990)。Polizeigesetz Saarland。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震山(2005)。資訊權--兼論監視錄影器設置之法律問題。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運財(200006)。通訊之監察。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究。台北: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震山(2000)。論資訊自決權。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昭元(2005)。無指紋則無身分證?:換發國民身分證與強制全民捺指紋的憲法爭議分析。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震山(2007)。資訊權--兼論監視器設置之法律問題。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Mangu-Ward, Katherine(200808)。Is Privacy Overrated? The Merits, Drawbacks, and Inevitability of Surveillance Nation。The Fourth Amendment and the Reasonable Expection of Privacy。  new window
7.李震山(200810)。公權力運用定位科技措施與基本權利保障。二十一世紀公法學的新課題,城仲模教授古稀祝壽論文集I 憲法篇。新學林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