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法治國家情報活動法律問題及其監督機制之研究-以德國與我國情報法制為中心
作者:周治平
作者(外文):Chih-Ping Chou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指導教授:陳新民
洪家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國家情報情報通訊監察情治分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32
情報是國家總體國力的一環,情報工作的價值應無平時與戰時之分,在守護國家安全、促進國家利益、維護民主憲政、提供決策資訊、協助危機處理等角色上,一直扮演著積極且關鍵性的角色。國家情報活動的任務是獲取、蒐集及分析涉及國家安全的資訊,及早預測、掌握不利國家安全的危險因素,以防範排除實際危害的發生。
我國情報機關蒐集情報之範圍,仍以足以影響國家或利益之情報為主。惟國家情報工作法國家情報範圍,幾乎已經包含所有國內外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兩岸、科技等面向,以國家安全之名無所不包,大幅擴張情報機關蒐情範圍。而以國家安全局等情報機關,要廣泛蒐集前述領域所有情報,實際上力有未逮。
另外在雙首長體制下,情報機關分隸總統行政權與行政院行政權,採「行政指揮體系」與「情報指導體系」之雙軌運作。然在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之憲法規定未變動下,情報雙軌制不僅破壞行政一條鞭原則,也破壞我國行政法之完整。另外,將治安機關視同情報機關之設計,更模糊情治分立之界線。
情報機關固可依法蒐集資訊,惟必須遵守法治國原則之法律保留、明確性原則、比例原則及正當法律程序等。另外,蒐集個人資料不得干預基本權核心領域。即使是國際恐怖主義的威脅,也不能使得國家干預個人人格權核心事由正當化。
基於權力分立原則,情報工作屬於行政權一環,應該接受國會監督與司法審查。至於在國會監督方面,立法院固得透過預算審議等方式監督情報機關,惟基於權力分立原則,國會對於情報工作之監督,應尊重行政特權與國家機密特權,因此,應有專門之法律規範對情報機關之特別監督機制。至於影響基本權重大之情報活動,除事後司法救濟途徑外,更應適時引進法官保留原則。
Intelligence-- an integral part of preserving national strength, exhibits its core value with no boundary of war and peace an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promoting national interest; protecting democratic institution; contributing timely information for decision-making; and assisting crisis management. The ultimate goal of conducting intelligence activities is to sort out detrimental factor through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assessment and to prevent it from happening in harm’s way at early stag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domain of intelligence gather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is restricted to areas that might affect social stability and national interest. However, under the National Intelligence Work Act (NIWA), intelligence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are responsible for collecting information regarding domestic politic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conomy, foreign affairs, military, cross-strait issues, technology…etc, all that might compromise national security. The sphere of intelligence gathering is hence greatly expanded. Assuming such a vital role under the name of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National Security Bureau (NSB), along with other agencies in the intelligence community in Taiwan, finds it a daunting task to fulfill its overloaded duties to conduct intelligence collection on all aforementioned fronts.
Under the current semi-presidential system in Taiwan, intelligence community is dominated by the executive power from both the president and the Executive Yuan—the highest executive branch of the government with its functions and obligations stipulated i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uch a dual commanding system poses not only negative impact on the consist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intelligence functions but also damages the liability of administrative law. Framing law enforcement units into intelligence community further blurs the line between intelligence and law enforcement.
Intelligence establishment is by law permitt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but under no circumstance should it break “the Principle of Rule of Law”; ”proportionality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explicitness”; and ”the due process of Law.” Preventing threats from international terrorists should also never be an excuse to infringe upon human rights and personal privacy.
Based on the doctrine of seperation of powers, intelligence i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executive authority and is by law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congress and judicial branch. The Legislative Yuan has the right to check and balance the intelligence community through budget review and other mechanisms. Yet when conducing supervision, the legislative Yuan should respect the privileged power granted to intelligence community to preserve national secrecy. Therefore, an exclusive law for the supervision of intelligence community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terms of the intelligence activities that would seriously breach basic human rights, judicial support should be given accordingly and the Principle of the retention of Judge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applied.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
(一)專書
1.《透視情治系統》,台北:風雲論壇社,民國74年3月初版。
2.丁渝洲口述、汪士淳撰寫,《丁渝洲回憶錄》,台北:天下文化出版,2004年2月。
3.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9月2版。new window
4.石永信譯,Stansfield Turner著,,《機密與民主-美國中央情報局內幕》,黎明文化事業,民國76年1月。
5.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作者自版,民國99年9月,增訂11版。new window
6.吳庚,《行政爭訟法論》,作者自版,2012年2月第6版。
7.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作者自版,2004年6月第3版。
8.吳志光,《行政法》,台北:新學林出版社,2007年9月2版。
9.汪毓瑋主編,《二十一世紀國家安全議題之探討-國際恐怖主義、網路與安全及情報與民主等》,中央警察大學出版,民國92年3月初版。
10.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10月初版。new window
11.李震山,《警察行政法論-自由與秩序之折衝》,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8月2版。new window
12.李震山、H. Scholler合著,《警察法案例評釋》,高雄:登文書局,民國77年7月初版。
13.李惠宗,《憲法要義》,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9月5版。
14.李惠宗,《行政法要義》,台北:元照出版社,2010年9月第5版。
15.宋筱元,《國家情報問題之研究-情報與國家關係之分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民國93年2月修訂版。
16.汪毓瑋,《新安全威脅下之國家情報工作》,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2年3月。
17.林東茂,《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10月3版。new window
18.林錫堯,《行政法要義》,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9月3版。
19.林明鏘,《警察法學研究》,台北:新學林出版公司,2011年7月初版。
20.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10月2版。
21.洪文玲,《行政調查與法之制約》,台北:學知出版社,1998年3月。
22.翁岳生主編,《行政訴訟法逐條釋義》,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
22.翁岳生編《行政法(上)》,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10月3版。
24.翁岳生編,《行政法(下)》,台北:元照出版社,2006年10月3版。
25.陳敏,《行政法總論》,作者自版,民國98年9月6版。
26.陳敏、蔡志方譯,Maun/ Zippelius原著,《德國憲法學》,國民大會憲政研討會委員會,民國74年6月初版。
27.陳英淙、黃惠婷,《法治國之警察理念與權限》,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6月。new window
28.陳英鈐,《憲法民主與人權》,台北:學林文化事業,2004年1月初版。
29.陳新民,《憲法學釋論》,作者自版,民國100年9月修正7版。
30.陳清秀,《行政訴訟法》,台北:元照出版社,2011年10月第4版。
31.陳慈陽,《憲法學》,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1月2版。
32.陳慈陽,《人權保障與權力制衡》,作者自版,2007年3月2版。new window
33.陳慈陽,《基本權核心理論之實證化及其難題》,作者自版,2007年3月2版。new window
34.陳榮傳主編,《國會調查權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2006年6月初版。
35.張殿清,《情報與反情報》,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
36.郭恒鈺,《希特勒與第三帝國興亡史話》,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初版。
37.張中勇,《各國安全制度》,台北:三鋒出版社,民國82年初版。
38.傅美惠,《臥底偵查之刑事法與公法問題研究》,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5月初版。
39.葛克昌、林明鏘主編,《行政法實務與理論(一)》,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出版,2003年3月初版。
40.葉陽明,《德國問題與兩德統一》,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8年2月初版。new window
41.蔡志方,《行政救濟與行政法學(四)》,台北:正典出版文化,2004年6月初版。new window
42.許文義,《個人資料保護法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90年1月初版。
43.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台北:元照出版公司,民國88年10月初版。new window
44.許志雄,《憲法秩序之變動》,台北:元照出版社,2010年6月2版。new window
45.國家安全會議編,《2006國家安全報告》,國家安全會議出版,2006年5月。
46.趙明義,《當代國家安全法制探討》,台北:黎明文化出版,2005年6月初版。
47.蔡庭榕、簡建章、李錫棟、許義寶等,《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論》,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05年2月初版。
48.蔡震榮,《警察職權行使法概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12月初版
49.蔡茂寅、李建良、林明鏘、周志宏合著,《行政程序法實用》,台北:新學林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版。
50.蘇進強,《臺海安全與國防改革》,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new window
(二)期刊
1.王士帆,〈德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判-不自證己罪在臥底偵查的適用界限(上)〉,《軍法專刊》第54卷4期,民國97年8月。
2.王士帆,〈德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判-不自證己罪在臥底偵查的適用界限(下)〉,《軍法專刊》第54卷5期,民國97年10月。
3.王鵬翔,<論基本權的規範結構>,《臺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2期,民國94年3月。
4.李佳玫,〈風險社會下的反恐戰爭〉,《月旦法學雜誌》,第118期,2005年3月。
5.李建良,〈總統刑事豁免權與國家機密特權釋憲案說明會意見書〉,《台灣本土法學》,第98期,2007年9月。
6.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收錄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台北:學林出版社,2003年2月2版。
7.李建良,〈論司法審查的政治界限〉,收錄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台北:學林出版社,2003年2月2版。
8.李建良,〈德國基本權理論攬要-兼談對臺灣的影響〉,《月旦法學教室》100期,2011年2月。
9.李建良、蔡宗珍譯,Hans-Jürgen Papier 原著,〈從憲法觀點看自由與安全間之緊張關係〉,《台灣法學雜誌》第200期,2012年5月15日。
10.李震山,〈知的權利與個人資料保護之折衝-德國透過立法途徑處理前東德國家安全部所遺留「個人安全資料」之反思〉,《軍法專刊》第58卷第1期,民國101年2月。
11.李震山,〈德國抗制恐怖主義法制與基本權利保障〉,《月旦法學雜誌》131期,2006年4月。
12.李震山,〈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之回顧與前瞻〉,《中正法學集刊》第14期,民國93年1月。
13.李震山,〈警察與秩序機關電子資料之蒐集〉,《警學叢刊》第24卷4期,民國83年6月。
14.李震山,〈德國警察制度之探討〉,《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6卷3期,民國80年9月。
15.李震山,〈從法律觀點簡析行政組織變革之方向與問題〉,《日新》第7期,2006年11月。
16.李錫棟,〈警察資料蒐集權之界限─以集會遊行現場活動之資料蒐集為例〉,《警學叢刊》第38卷3期,民國96年11月。
17.李錫棟,〈線民之遴用及其在刑事證據上之問題〉,《警大法學論集》第11期,民國95年3月。
18.李惠宗,〈裁判書上網公開與個人資訊自決權的衝突〉,《月旦法學雜誌》154期,2008年3月。
19.李榮耕,〈析論我國情報通訊監察法制〉,《軍法專刊》第56卷第5期,民國99年10月。
20.何子倫,〈淺論國家情報監督法制化應有之方向〉,《國政評論》,民國91年6月14日,憲政(評)091-244號。
21.吳俊毅,〈由一則德國聯邦法院判決談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使用在刑事訴訟程序上的正當性〉,《法令月刊》第53卷6期,2002年6月。
22.吳信華,〈國家機關組織案例的體系思考〉,《月旦法學教室》第102期,2011年4月。
23.林文程,〈恐怖主義的特質與反恐怖主義的困境〉,《立法院院聞》第29卷第10期,民國90年10月。
24.林東茂,〈德國的組織犯罪及其法律上的對抗措施〉,《刑事法雜誌》第37卷3期,民國82年6月。
25.林安邦,〈德國「資訊自主權」之概念在我國法律上之應用〉,《公民訓育學報》第12輯,民國96年4月。
26.林明鏘,〈由防止危害到危險預防:由德國警察任務與權限之嬗變檢討我國之警察法制〉,《臺大法學論叢》第39卷第4期,2010年12月。
27.林明鏘、吳昊,〈97憲改後我國行政組織法律保留之變化〉,《人事行政》第126期,1998年10月。
28.林昱梅譯,Vesting, Thomas 著,〈「資訊秩序」之發展〉,收錄於Badura/Dreier主編,蘇永欽等譯注,《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下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10月初版。
29.林鈺雄,〈論通訊之監察-評析歐洲人權法院相關裁判之發展與影響〉,《東吳法律學報》19卷第4期,民國97年4月。
30.林鈺雄,〈干預保留與門檻理論─司法警察(官)一般調查權限之理論探討〉,《政大法學評論》第96期,民國95年2月。
31.林鈺雄,〈線民之干預與授權問題─以線民之偵查活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89期,民國95年2月。
32.林錦源,〈我國建立情報監督機制之困境與作為〉,收錄於汪毓瑋主編,《二十一世紀國家安全議題之探討-國際恐怖主義、網路與安全及情報與民主等》,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民國92年3月。
33.洪家殷,〈行政處分之概念與意義〉,《月旦法學教室》第38期,2005年12月。
34.洪家殷,〈論行政調查中職權調查之概念與範圍-以行政程序法相關規定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第21卷第3期,2010年1月。
35.洪家殷,〈論行政調查之證據及調查方法-以行政程序法相關規定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35期,民國100年12月。
36.洪文玲、曹昌棋,〈論警察蒐集資料之職權〉,《警專學報》第3卷第7期,民國95年8月。new window
37.洪文玲,(論行政調查),收錄於臺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台北:五南書局,民國90年8月初版。
38.周良黛,〈立法院行使國會調查權之研究〉,《憲政時代》第31卷第4期,民國95年4月。
39.姜悌文,〈行政法上之明確性原則〉,收錄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二)》,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6年7月初版。
40.城兆毅,〈臥底偵查與法治國原則─論法治國採行臥底偵查程序之可行途徑〉,《月旦法學雜誌》33期,1998年2月。
41.郭吉助,〈「國安會之地位、組織與功能調整析論(上)」〉,軍法專刊,第47卷第10期,2001年10月。
42.郭吉助,〈「國安會之地位、組織與功能調整析論(下)」〉,軍法專刊,第47卷第11期,2001年11月。
43.張嫻安,〈行政行為中之事實行為〉,《輔仁法學》第9期,民國79年6月。
44.張中勇,〈「911」後美國情報改革倡議與實踐-兼論對我方之啟示〉,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2007,國家安全叢書,民國97年3月。
45.張中勇,〈美國情報角色的變遷〉,《美歐月刊》第9卷第8期,民國83年8月。
46.張中勇,〈美國國家安全與情報體系之管理與監督〉,《警政學報》23期,民國82年。
47.張中勇,〈情報基本概念之探討〉,《警政學報》24期,民國83年。
48.張明偉,〈監聽風雲-以通訊監察進行國家情報工作之規範檢討〉,《軍法專刊》第56卷第6期,民國99年12月。
49.李英毅,〈法律明確性原則〉,《法政學報》第11期,2000年8月。
50.李結祥,<憲兵情報工作的挑戰與作為>,《憲兵學術季刊》第50期,2000年8月。
51.李建良,〈從正當法律程序觀點透析SARS防疫相關措施〉,《台灣本土法學》第49期,2003年8月。
52.李建良,〈論基本權利之基本程序功能與程序基本權〉,《憲政時代》第29卷第4期,民國93年4月。
53.李錫棟,〈跟監對基本權利之干預〉,《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9期,2004年3月。
54.柯邁爾教授講,劉淑範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憲法(基本法)對於法治國家警察法之要求〉,《憲政時代》第14卷第4期,民國78年4月。
55.孫千蕙,〈初探「國家安全大政方針」─以總統設置諮詢機構之組織定位與功能為中心),《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0期,2002年12月。
56.陳英鈐,〈抗煞(SARS)!要人權就不要命?〉,《月旦法學雜誌》第98期,2003年7月。
57.陳青田,〈我國憲法中「統帥權」定位問題之研究〉,《警專學報》第3卷第4期,民國92年12月。
58.陳春生,〈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第4條合憲問題之研究〉,收錄於氏著,《論法治國之權利保護與違憲審查》,台北:新學林出版社,2007年3月。
59.陳淳文,〈論元首豁免權國家機密特權〉,收錄於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六輯)》(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民國98年7月。
60.陳淳文,〈從法國法論獨立行政機關的設置緣由與組成爭議-兼評司法院釋字第613號解釋〉,《臺大法學論叢》第38卷第2期,2008年6月。
61.陳新民,〈論憲法人民基本權的限制〉,收錄於氏著,《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台北:元照出版,2002年7月。
62.陳新民,〈建立情報中立與情報監督的法治〉,《國政評論》,民國89年9月11日,憲政(專)字第0004號。
63.陳新民,〈情報行為法治化之分析〉,《國政評論》,民國91年4月3日,憲政(評) 091-139號。
64.陳慈陽、王毓正,〈論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對於基本權保障之理論與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98期,2003年7月。
65.陳通和,〈論情報自己決定權與警察資料蒐集活動之法的統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第4期,民國93年。
66.陳通和,〈論預防性警察活動之情報蒐集─以德、日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第3期,民國92年。
67.陳愛娥,〈行政一體原則與行政分殊化的趨勢-評司法院釋字第613號解釋對行政一體原則的理解〉,收錄於《二十一世紀公法學的新課題-城仲模教授古稀祝壽論文集-Ⅱ.行政法總論篇》,台北:新學林出版社,2008年10月。
68.陳愛娥,〈如何明確適用「法律明確性原則」?評司法院釋字第五四五號解釋〉,《月旦法學》第88期,2002年9月。
69.陳愛娥,〈正當法律程序與人權保障〉,《憲政時代》第29卷第3期,民國93年1月。
70.許文義,〈論個人資料蒐集或處理之合法性〉,《警學叢刊》第31卷第6期,民國90年5月。
71.許文義,〈從時代潮流變革探討當前警察法演進之趨勢-以德國法為例〉,《警學叢刊》第30卷第1期,民國88年7月。
72.許文義,〈警察預防犯罪任務之分析與探討〉,《警學叢刊》第29卷第5期,民國88年3月。
73.許文義,〈德國警察資料保護職權精緻化之探討〉,《警大法學論集》第4期,民國88年3月。
74.許文義,〈德國警察資料處理職權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5期,民國88年。
75.許文義,〈論警察蒐集、處理與保護個人資料之關係及其法律基礎〉,《警學叢刊》第25卷第2期,民國83年12月。
76.許文義,〈從比較法觀點論警察蒐集個人資料之原則與方法〉,《警政學報》第25期,民國83年7月。
77.許克文,〈我國情報工作法制之研究〉,《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13期,2010年6月。
78.許宗力,〈基本權主體〉,《法學教室》第4期,2003年2月。
79.許宗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下)〉,《月旦法學教室》第14期,2003年11月。
80.許宗力,〈民主法治國家的情報活動〉,收錄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台北:元照出版公司,民國88年10月。
81.許恆達,〈通訊隱私與刑法規制-論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的刑事責任〉,《東吳法律學報》21卷第1期,民國99年1月。
82.許昭元,〈論行政特權-以美國法為借鏡(上)-〉,《憲政時代》第33卷第1期,民國96年7月。
83.許義寶,〈外國人相關基本權利之初探〉,《警察法學》第8期,民國98年11月。
84.程兵,〈德國警察臥底偵查立法之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85.程明修,〈資訊自決權─遺傳基因訊息〉,《法學講座》第19期,2003年7月。
86.黃昭元,〈97修憲後我國中央政府體制的評估〉,《臺大法學論叢》第27卷第2期,1998年1月。
87.黃昭元,〈美國總統國會的權力平衡-分離又分享的伙伴關係〉,《當代》第161期,2001年1月。
88.黃舒芃,〈法律保留原則在德國法秩序下的意涵與特徵〉,收錄於氏著《民主國家的憲法及其守護者》,台北:元照出版,2009年8月初版。
89.黃清德,〈位置資料蒐集與基本人權保障--以警察利用衛星定位系統GPS蒐集資料為探討中心〉,《警專學報》第4卷第5期,民國98年4月。
90.黃清德,〈論警察利用科技方法蒐集個人資料與基本人權之保障〉,《警專學報》第4卷第3期,民國97年4月。
91.黃錦堂,〈我國中央政府體制的現況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第108期,2004年5月。
92.黃錦堂,〈「行政機關」、「委託」、「委任」、「委辦」、「受委託執行公權力」之意義〉,收錄於葛克昌、林明鏘主編,《行政法實務與理論(一)》,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出版,2003年3月。
93.黃錦堂,〈自由權保障之實質論證之檢討─以德國基本權衝突判決為初步檢討〉,收錄於李建良、簡資修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0年8月。
94.曾正一,〈美國通訊監察法制之研究〉,《警專學報》第3卷第8期,民國95年12月。
95.詹鎮榮譯,Rupert Scholz著,〈內閣體制下之國政領導權〉,收錄於Badura/Dreier主編,蘇永欽等譯注,《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下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10月初版。
96.鄭文竹,〈蒐集資料之第三人與秘密證人之比較〉,《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42期,民國94年7月。
97.鄭陽錫,〈特種勤務管制與盤查作為適法性之探討〉,《警察法學》第3期,民國93年12月。
98.劉世林,〈911後我國國家安全的新思維-警察組織在國安體系中的角色〉,《警學叢刊》第36卷第5期,民國95年3月。
99.劉靜怡,〈說故事的自由?從歐洲人權法院近年隱私權相關判決談起〉,收錄於顏厥安、林鈺雄主編《人權之跨國性司法實踐 歐洲人權法院裁判研究(三)》,台北:元照出版社,2010年11月。
100.廖元豪,〈論我國憲法上之「行政保留」-以行政、立法兩權關係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2卷第1期,民國89年2月。
101.鄧定秩,〈統帥權運作之研究〉,《國防雜誌》第9卷第1期,民國82年7月。
102.賴岳謙,〈雙首長制度下國家安全的決議機制-以法國為例〉,《國防政策評論》第1卷第3期,2001年。
103.蘇永欽,〈國安會的憲法定位、體制功能與設計盲點〉,收錄於氏著,《走向憲政主義》,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3年6月。
104.蘇永欽,〈沒有方法的解釋只是一個政治決定-簡評司法院第613號解釋〉,收錄於氏著,《憲政論衡》,台北:一品文化出版社,民國97年12月。

(三)博碩士論文、研討會論文及研究報告
1.李震山主持,《參酌國外立法完備國家安全法規之研究期末報告》,國家安全會議委託研究,民國87年12月。
2.李震山主持,《個人資料保護與警察資料蒐集權之研究-以警察職權行使法第9條至第13條之規定為中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國94年10月30日。
3.李育浩,《中美兩國情報體系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4.吳爾文,《警察跟監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6月。
5.呂謙宜,《中美國家安全會議組織與功能之比較》,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6.林錦源,《我國建立情報監督機制之研究-以國會監督為主》,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7.林富郎,〈通訊監察法制化之研究〉,《司法研究年報》第21輯第12篇,司法院秘書處印行,民國90年11月。
8.梁少康,《國防機關適用行政程序法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9.陳通和,《警察情報蒐集活動法律建制之研究─從基本權保障及實質法治主義之觀點以論》,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6月。
10.陳萬吉,《論國軍之職務協助》,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11.楊祖欣,《情報法制化之基本問題》,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5月。
12.趙相文,《論國家情報活動之法制化》,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13.楊育灃,《國家情報主管機關依法行政下情報功能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12月。
14.鄭余豪,《從美國聯邦調查局之組織探討我國政治偵防與犯罪偵查之劃分》,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15.劉燕薇,《我國國家安全決策之運作》,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1年9月。
16.黃惠中,《法治國家情報工作及其監督之研究─以國家情報工作法為中心─》,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9年5月。
17.黃齡慧,《從警察蒐集資料活動論線民之運用-兼論資料之使用》,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
18.盧廷彰,《警察職權行使法中監視錄影器設置管理之法律問題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法律專業組碩士論文,民國95年1月。

二、日文
(一)專書
1.Konrad Hesse著,初宿正典、赤坂幸一譯,《ドイッ憲法の基本的特質》,東京:成文堂,2006年10月初版。
2.ドイツ憲法判例研究會編,《ドイツの憲法判例》(第2版),東京:信山社,2003年4月初版。
3.小山剛,《憲法上の權利の作法》,東京:尚學社,2010年3月初版(第四刷)
4.山岸喜久治,ドイッの憲法忠誠-戰後から統一まで,東京:信山社,1998年10月初版。
5.石村修,《憲法國家の實現─保障、安全、共生─》,東京:尚學社,2006年9月初版。
6.古谷洋一,《注釋警察官職務執行法 再訂版》,平成19年6月。
7.甲田宗彥,《警備公安事件の諸問題と判例の動向》,東京:日世社,昭和62年9月10日再版。
8.甲斐素直,《人權論の間隙》,東京:信山社,2009年10月第1版。
9.佐藤幸治,《現代國家と人權》,東京:有斐閣,2010年4月初版(第二刷),頁491至492。
10.村西良太,《執政機関としての議会》,東京:有斐閣,2011年2月初版
11.金子仁洋,《改訂新版警察官の職務執行》,東京:令文社,1989年改訂新版。
12.初宿正典,《憲法2 基本權》,東京:成文堂,2010年10月第3版。
13.室井力編著,《現代行政法入門(2)-行政組織‧主要な行政領域》,京都:法律文化社,1995年。
14.鈴木邦男,《公安警察の手口》,東京:筑摩書房,2004年。
15.塩野宏,《行政法Ⅲ》,東京:有斐閣,2006年4月第3版
16.俵谷利幸,《警備警察の総合解說》,東京:日世社,昭和43年。
17.樋口陽一、上村貞美、戶波江二等編著,日独憲法學の創造力 下卷─栗城壽夫先生古稀記念─,東京:信山社,2003年9月初版。
(二)期刊論文
1.小山剛,「戰略的監視」と情報自己決定權-BVerfGE 100, 313を中心に-,法學研究(慶應義塾大學)79卷6號,2006年6月)。
2.川出敏裕,〈ドイツ犯罪対策法(上)〉,ジユリスト(No.1077),1995年10月15日。
3.右崎正博,〈アメリカにおける緊急事態法の展開〉,森英樹編著,《現代憲法における安全》,東京:日本評論社,2009年2月初版。
4.生田勝義,〈日本における治安法と警察-その動向と法的課題〉,《立命館法學》292號,2003年6月。
5.平野和春,〈警備情報活動〉, 收錄於河上和雄等編著, 《講座 日本の警察 第四卷-防犯保安警察‧警備警察》,東京:立花書房,平成5年。
6.西浦公,<通信の秘密とその制限-盜聽判決>,收錄於栗城壽夫等編著,《ドイツの憲法判例》(第2版),東京:信山社,2003年。
7.渡邊齊志,〈ドイツ「信書、郵便及び電信電話の秘密の制限のための法律」の改訂〉,《外國の立法》217,2003年8月。

三、德文
(一)專書
1.Blaschke, Ulrich, Achim Förster, Stephanie Lumpp, Judith Schmidt; Sicherheit statt Freiheit?, 2005.
2.Borgs-Maciejewski, Hermann / Ebert, Frank, Das Recht der Geheimdienste: Kommentar zum Bundesverfassungsschutzgesetz, 1986.
3.Brenner, Michael,Bundesnarichtendienst im Rechtsstaat:zwischen geheimdienstlicher Effizienz und rechtsstaatlicher Kontrolle ,Baden-Baden,1990.
4.Buchner, Benedikt, Informationelle Selbstbestimmung im Privatrecht, Mohr Siebeck, 2006.
5.Bundesamt für Verfassungsschutz(Hrsg.), Bundesamt für Verfassungsschutz-50 Jahre im Dienste der inneren Sicherheit, 2000.
6.Bundesamt für Verfassungsschutz(Hrsg.), Verfassungsschutz in der Demokratie, 1990.
7.Bundesministerium des Innern (Hrsg.),Verfassungsschutz und Rechtsstaat,1981.
8.Denninger, Erhard/Klein, Hans Hugo,Verfassungstreue und Schutz der Verfassung,1979.
9.Deutsch, Markus, Die heimliche Erhebung von Informationen und deren Aufbewahrung durch die Polizei, C. F. Müller, 1992.
10.Dreier, Horst(Hrsg.), Grundgesetz Kommentar, Band Ⅰ, 1996.
11.Dreier, Horst(Hrsg.), Grundgesetz Komme ntar, Band Π, 2.Aufl., 2006.
12.Droste, Bernadette, Handbuch des Verfassungsschutz, 1. Aufl., 2007.
13.Evers, Hans-Ulrich, Privatsphäre und Ämter für Verfassungsschutz,1960.
14.Gola/Schomerus, BDSG, 10. Aufl. , C. H .Beck, 2010.
15.Gröpl, Christoph, StaatsrechtⅠ, 2.Aufl., Verlag C. H. Beck, 2005.
16.Gröpl, Christoph, Die Nachrichtendienste im Regelwerk der deutschen Sicherheitsverwaltung, 1993.
17.Gusy, Christoph, Polizeirecht, 6.Aufl., 2006.
18.Gusy, Christoph, Grundrechte und Verfassungsschutz, 1. Aufl. , 2011.
19.Hans, Klaus-Ludwig / Wohlfarth, Jürgen, Polizei-und Ordnungsrecht, 1997.
20.Hansalek, Erik, Die parlamentarische Kontrolle der Bundesregierung im Bereich der Nachrichtendienste, 1.Aufl., 2006.
21.Hendler/Ibler/Martinez Soria(Hrsg.),Für Europa, Festschrift für Prof. Dr. Volkmar Götz zum 70. Geburtstag, Göttingen 2005.
22.Hirsch, Alexander, Die Kontrolle der Nachrichtendienste, Duncker&Humblot, 1996.
23.Hufen, Friedhelm, Staatsrecht Π, 2. Aufl. , C. H. Beck, 2009.
24.Ingo(Hrsg.), Grundgesetz-Kommentar Band 1 , 2.Aufl. , C.H.Beck, 1981.
25.Isensee/Kirchhof, (Hrsg.), Handbuch des Staats Rechts, Band Ⅲ, 3 Aufl., 2005.
26.Jarass/Pieroth, Grundgesetz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Kommentar, 9.Aufl., C:H:Beck München, 2007.
27.Knemeyer, Franz-Ludwig, Polizei-und Ordnungsrecht, 11.,überarbeitete Aufl., 2007.
28.König, Marco, Trennung und Zusammenarbeit von Polizei und Nachritendiensten, 2005.
29.Kornblum, Thorsten, Rechtsschutz gegen geheimdienstliche Aktivitäten,Duncker & Humblot‧Berlin, 2011.
30.Korte, Guido (Hrsg.), Aspekte der nachrichtendienstlichen Sicherheitsarchitektur, Brühl 2005.
31.Kötter, Matthias, Pfade des Sicherheitsrechts, Nomas , 2007.
32.Lisken/Denninger,Handbuch des Polizeirechts, 4.Aufl., C.H.Beck München, 2007.
33.v. Mangoldt‧Klein‧Starck, GG Kommentar zum Grundgesetz Band 2, 6. Aufl., 2010.
34.Masing, Johannes / Jouanjan, Olivier, Terrorismusbekämpfung, Menschenrechtsschutz und Föderation, Mohr Siebeck, 2008.
35.Masing/Jouanjan, Terrorismusbekämpfung, Menschenrechtsschutz und Förderation, Mohr Siebeck, 2008.
36.Maunz/Dürig, Grundgesetz Kommentar, C:H:Beck München,2001.
37.Maurer, Hartmut, Staatsrecht Ⅰ, 4.Aufl., 2005.
38.Mauer, Hartmut, Allgemeines Verwaltungsrecht, 4.Aufl. , 1994.
39.Maurer, Hartmut, Der Verwaltungsvorbehalt, VVDStRL Heft 43, 1985.
40.Merten/Papier(Hrsg.), Handbuch der Grundrechte Ⅲ, C. F. Müller, 2009.
41.Meyn, Karl-Ulrich, Kontrolle als Verfassungsprinzip, Baden-Baden, 1982.
42.Michaelis, Lars Oliver, Politische Parteien unter der Beobachtung Verfassungsschutzes , 1999.
43.Mongoldt/Klein/Starck(Hrsg.), Das Bonner Grundgesetz Kommentar , 4.Aufl. , München : Vahlen, Band 1, 1999.
44.Pestalozza, Christian,Das Bonner Grundgesetz Kommentar,Band 8,2000.
45.Philip Kunig, Grundgesetz Kommentar, Band 3, C:H:Beck München,2003.
46.Pieroth, Bodo / Schlink, Bernhard, Polizei-und Ordnungsrecht, 2004.
47.Pieroth/ Schlink, Grundrechte Staatsrecht II, 25. Aufl., 2009.
48.Rehbein, Mareike, Die Verwertbarkeit von nachrichtendienstlichen Erkenntnissen aus dem In-und Ausland im deutschen Strafprozess, 2011, Duncker&Humblot‧Berlin , 2011
49.Riegel,Reinhard:Gesetz zur Beschränkung des Brief-Post und Fernmeldegeheimnisses,München, 1997.
50.Roggan, Fredrik / Kutscha, Martin (Hrsg.), Handbuch zum Recht der Inneren Sicherheit, 2.,neubearbeitete Aufl., 2006.
51.Rohlf, Dietwalt, Der grundrechtliche Schutz der Privatsphäre, Duncker&Humblot, 1980.
52.Roewer,Helmut,Nachrichtendienstrecht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Köln u.a. ,1987.
53.Rose-Stahl, Monika ,Recht der Nachrichtendienst,2.,überarbeitete Aufl.,2006.
54.Sachs, Michael,Grundgesetz Kommentar, 4.Aufl., C:H:Beck München,2007
55.Singer, Jeans Peter, Die rechtlichen Vorgaben für die Beobachtung der Organisierten Kriminalität durch die Nachrichtendienst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2002.
56.Stern/Becker(Hrsg.), Grundrechte-Kommentar, Carl Heymanns Verlag, 2010.
57.Thomas, Kuhl, Der Kernbereich der Exekutive, Baden-Baden, 1993.
58.Weißenborn, Martin , Die parlamentarische Regierungskontrolle im politischen System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GRIN Verlag, 1. Aufl, 2007.
59.Welsing, Ruth , Das Recht auf informationelle Selbstbestimmung im Rahmen der Terrorabwehr : Darstellung anhand einer Untersuchung der präventiven Rasterfahndung, 2009.
60.Werthebach/Droste,Bonner Kommentar,1999.
61.Wolf-Rüdiger Schenke, Polizei-und Ordnungsrecht, 2.,neuberarbeitete Aufl.,2003.
62.Zippelius/Würtenberger, Deutsches Staatsrecht 31.Aufl, 2005.

(二)期刊
1.Albert, Helmut,Das Trennungsgebot-ein für Polizei und Verfassungsschutz über Entwicklungskonzept?, ZRP 1995, S. 105 ff.
2.Arloth, Frank, Grundlagen und Grenzen des Untersuchungsrechts parlamentarischer Untersuchungsausschüsse, NJW 1987, S. 809 ff.
3.Badura, Peter, Die Legitimation des Verfassungsschutzes, in: Bundesamt für Verfassungsschutz(Hrsg), Verfassungsschutz in der Demokratie ,1990, S. 36 ff.
4.Baldus, Manfred, Präventive Wohnraumüberwachungen durch Verfassungsschutzbehörden der Länder-Ein gesetzestechnisch unausgegorenes und verfassungsrechtlich zweifelhaftes Mittel zur Terrorismusbekämpfung?, NVwZ 2003, S. 1289 ff.
5.Baldus, Manfred, Nachrichtendienste-Beobachtung völkerverständigungswidriger Bestrebungen, ZRP 2002, S. 402 ff.
6.Baumann, Karsten, Vernetzte Terrorismusbekämpfung oder Trennungsgebot?, DVBI 2005, S. 798 ff.
7.Beck, Volker / Schlikker, Michael, Zur Kontrolle der Geheimdienste durch Frage der Abgeordneten und Fraktionen des Deutschen Bundestages, NVwZ 2006, S. 913 ff.
8.Böckenförde, Ernst-Wolfgang, Parlamentarische Untersuchungsausschüsse und kommunale Selbstverwaltung, AÖR 103(1978), S. 17 ff.
9.Borgs-Maciejewski, Hermann, Vertrauensbildung durch Kontrolle der Polizei und der Geheimdienste, ZRP 2006, S. 41 ff.
10.Borgs-Maciejewski, Meckenheim , Zur parlamentarischen Kontrolle der Nachrichtendienste, ZRP 1997, S. 361 ff.
11.Borgs-Maciejewski, Entscheidungen-Verwaltungsgerichte(Anmerkung), NJW 1977, S. 969 ff.
12.Bull, Hans Peter, Sind Nachrichtendienste unkontrollierbar?─Zu der Diskussion über die parlamentarische Kontrolle des Einsatzes nachrichtendienstlicher Mittel am Beispiel Sachsen─, DÖV 2008, S. 751 ff.
13.Bulla, Eckart, Die Lehre von der streitbaren Demokratie-Versuch einer kritischen Annalyse unter besond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Rechtsprechung des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s- , AöR 98, 1973, S. 340 ff.
14.Busse, Volker, Der Kernbereich exekutiver Eigenverantwortung im Spannungsfeld der staatlichen Gewalten, DÖV 1989, S. 48 ff.
15.Degenhart, Christoph, Der Verwaltungsvorbehalt, NJW 1984, S.2184 ff.
16.Denninger, Erhard,Die Trennung von Verfassungsschutz und Polizei und das Grundrecht auf informationelle Selbstbestimmung,ZRP 1981, S. 231 ff.
17.Gusy, Christoph, Befugnisse des Verfassungsschutzes zur Informationserhebung, DVBI 1991, S. 1288 ff.
18.Gusy, Christoph, Die Rechtsstellung der Nachrichtendienste,Jura 1986, S. 300 ff.
19.Gusy, Christoph, Trennungsgeboz Tatsächliches oder vermeintliches Hindernis für effektive Maßnahmen yur Bekämpfung des internationalen Terrorismus?〈www.jura.uni-bielefeld.de/Lehrstuehle/Gusy/Veroeffentlichungen-Vortrage/TERRORISMUSTRENNUNG.pdf〉
20.Gusy, Christoph, Der Schutz gegen rechtswidrige Informationsermittlung durch die Nachrichtendienste, DÖV 1980, S. 431 ff.
21.Gusy, Christoph, Die Verwendung rechtmäßig erlangter Informationen durch die Nachrichtendienste, NVwZ 1983, S. 322 ff.
22.Gusy, Christoph, Das verfassungsrechtliche Gebot der Trennung von Polizei und Nachrichtendienste, ZRP 1987, S. 45 ff.
23.Gusy, Christoph, Die Zentralstellenkompetenz des Bundes, DVBI 1993, S. 1117 ff.
24.Gusy, Christoph, Parlamentarische Kontrolle der Nachrichtendienste im demokratischen Rechtsstaat, ZRP 2008, S. 38 ff.
25.Huber, Bertold,Das Bankgeheimnis der Nachrichtendienste- Zur Neuregelung der Auskunftsersuchen der Nachrichtendienste durch das Terrorismusbekämpfungsergänzungsgesetz vom 9.1.2007, NJW 2007, S. 882 ff.
26.J. Glauben, Paul, Zum Geheimnisschutz im Spannungsfeld parlamentarischer Untersuchungen, DÖV 2007, S. 150 ff.
27.Kaysers, Hans Henning, Die Unterrichtung Betroffener über Beschränkungen des Brief-,Post-und Ferdnrmeldegeheimnisses, AÖR 129, 2004, S. 134 ff.
28.K. Schmalenbach, Trennung von Polizei und Nachrichtendienste im Zeitalter der Terrorismusbekämpfung, in:Kirchhof/Papier/Schäffer(Hrsg), Rechtsstaat und Grundrechte Festschrift für Detlef Merten, 2007, S. 274 ff.
29.Kutscha, Martin, Rechtsschutzdefizite bei Grundrechtseingriffen von Sicherheitsbehörden, NVwZ 2003, S.1299 ff.
30.Nehm, Kay,Das nachrichtendienstliche Trennungsgebot und die neue Sicherheitsarchitektur, NJW 2004, S. 3289 ff.
31.Papier, Hans-Jürgen / Durner, Wolfgang, Streitbare Demokratie, AöR 128, 2003,S. 358 ff.
32.Peitsch, Dietmar, Die parlamentarische Kontrolle der Nachrichtendienste, NVwZ 2000, S. 389 ff.
33.Roewer, Helmut, Trennung von Polizei und Verfassungsschutzbehörden,DVBI 1986, S. 205 ff.
34.Roewer, Helmut,Geschichtlicher Nachtrag zur Kontroverse um die Trennung von Polizei und Verfassungsschutzbehörden, DVBI 1988, S.668 ff.
35.Roggan/Bergemann, Die neue Sicherheitsarchitektur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Anti-Terror-Datei,gemeinsame Projecktdateien und Terrorismusbekämpfungsergänzungsgesetz, NJW 2007, S. 876 ff.
36.Schneider, Hans-Peter, Rechtsschutz und Verfassungsschutz, NJW 1978, S. 1601 ff.
37.Schatzschneider, Wolfgang, Die nachrichtendienstliche Generalklausel, ZRP 1988, S. 22 ff.
38.Schlink, Bernhard, Nochmals: Die Befugnisse Verfassungsschutzes, NJW 1981,S. 565 ff.
39.Schlink, Bernhard, Das nachrichtendienstliche Mittel, NJW 1980, S. 552 ff.
40.Schlikker, Michael, Zur Kontrolle der Geheimdienste durch Fragen der Abgeordneten und Fraktionen des Deutschen Bundestages, NVwZ 2006, S. 913 ff.
41.Scholz, Rupert, Parlamentarischer Untersuchungsausschuß und Steuergeheimnis, AöR 105, 1980, S. 564 ff.
42.Soiné, Michael, Erkenntnisverwertung von Informanten und V-Personen der Nachrichtendienste in Strafverfahren, NStZ 2007, S. 247 ff.
43.Soiné, Michael, Aufklärung der Organisierten Kriminalität-(k)eine Aufgaben für Nachrichtendienste?, ZRP 2008, S. 111 ff.
44.Werthebach/Droste-Lehnen,Der Verfassungsschutz-ein unverzichtbares Instrument der streitbaren Demokratie, DÖV 1992, S. 514 f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