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音韻層次與韻部分合--以之脂支分合及相關音韻現象為例
書刊名:臺大中文學報
作者:李存智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ee, Chun-chih
出版日期:2009
卷期:31
頁次:頁47-49+51-102
主題關鍵詞:歷史音韻擬音層次分析音韻層次韻部合韻聲訓方音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ReconstructionRhyme mergerPhonological glossesDialectal variationsStratum analysisPhonological stratumRhyme classesSouthern Mi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38
  • 點閱點閱:98
期刊論文
1.喻遂生(1993)。兩周金文韻文和先秦楚音。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2),105-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力(193707)。上古韻母系統研究。清華學報,12(3),473-5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方孝岳(1956)。關於先秦韻部的「合韻」問題。中山大學學報,2,2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健庵(1992)。《詩經》用韻的兩大方言韻系--上古方音初探。中國語文,1992(3),207-2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尚行(1985)。試論段玉裁「支脂之三分」說闡述的偏頗。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1),73-79+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先澤(1985)。《詩經》東漢齊音考。西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2),86-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新雄(19820600)。從 <詩經> 的合韻現象看諸家擬音的得失。輔仁學誌. 文學院之部,11,145-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虞萬里(1988)。文獻中的山東古方音。古漢語研究,1988(1),30-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魚虞」之別和「支」「脂之」之別。中國語文,6,512-5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嚴學宭(1963)。上古漢語韻母結構體制初探。武漢大學學報,1963(2),63-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籍成山(1983)。「同聲必同部」之管見。山東師大學報,1983(6),78-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邢公畹(1998)。漢藏語系上古音之支脂魚四部同源字考--讀柯蔚南《漢藏語詞匯比較手冊》札記。民族語文,1998(4),20-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熊正輝(1982)。南昌方言裡曾攝三等讀如一等的字。方言,1982(3),164-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曉南(2003)。中古以來的南北方言試說。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2(4),109-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羅杰瑞(1988)。福建政和的支脂之三韻。中國語文,1988(1),40-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何大安(20001200)。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18(特刊)=36,261-2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梅祖麟(2001)。現代吳語和「支脂魚虞,共為不韻」。中國語文,280,3-15+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存智(20081200)。郭店與上博楚簡諸篇陰聲韻部通假關係試探。臺大中文學報,29,71-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方桂(19710900)。上古音研究。清華學報,9(1/2),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梅廣(19940300)。訓詁資料所見到的幾個音韻現象。清華學報,24(1),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寶俊(1990)。冬部歸向的時代和地域特點與上古楚方音。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0(5),79-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新魁(1991)。上古音「之」部及其發展。廣東社會科學,3,94-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黃綺(1980)。論古韻分部及支脂之是否應分為三。河北大學學報,1980(2),71-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周祖謨(2001)。漢代竹書和帛書中的通假字與古音的考訂。北京。121-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余迺永(1981)。兩周金文音系考(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金慶淑(1993)。廣韻又音字與上古方音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芳敏(1991)。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話層韻母系統與上古音韻部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秀芳(1982)。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存智(1995)。秦漢簡牘帛書之音韻學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丁邦新(2007)。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先謙(1968)。釋名疏證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汪啟明(2003)。漢小學文獻語言研究叢稿。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琨、張賢豹(1987)。漢語音韻史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oblin, Weldon South(1983)。A Handbook of Eastern Han Sound Glosses。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王力(1980)。詩經韻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保亞(1999)。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謝留文(1998)。於都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董同龢(1944)。上古音韻表稿。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全廣鎮(198910)。兩周金文通假字研究。台北: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芳敏(1989)。釋名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綸鑫(1999)。客贛方言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語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丁邦新(1998)。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鄭張尚芳(2003)。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龔煌城(20020000)。漢藏語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如龍(1999)。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暨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光宇(1990)。切韻與方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澤民(2005)。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輝(1993)。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郭錫良(1986)。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何琳儀(1998)。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周祖謨(1966)。問學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羅常培、周祖謨(1958)。兩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兩漢。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潘悟雲(2000)。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光宇(19960000)。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橋本萬太郎(1985)。言語地理類型學。言語地理類型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汪啟明(2001)。先秦兩漢齊語研究。先秦兩漢齊語研究。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龔煌城、梅祖麟(1992)。上古音對談錄。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一輯):漢語方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史存直(1984)。古韻「之」「幽」兩部之間的交涉。音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axter, William H.(1994)。關於上古音的四個假設。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二輯):歷史語言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虞萬里(1994)。從古方音看歌支的關係及其演變。音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顯(1984)。古韻陽部到漢代所起的變化。音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光宇(2006)。論漢語方言的層次分析。語言學論叢。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嚴學宭(1984)。周秦古音結構體系(稿)。音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存智(20040000)。合韻與音韻層次。漢藏語研究 : 龔煌城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張尚芳(1984)。上古音構擬小議。語言學論叢。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潘悟雲(1995)。溫、處方言和閩語。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董同龢(1974)。與高本漢先生商榷「自由押韻說」兼論上古楚方音特色。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臺北:食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