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典範的選擇--以民國學者評論清代獨立治《詩》三大家為例
書刊名:經學研究集刊
作者:黃忠慎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9
卷期:6
頁次:頁41-54
主題關鍵詞:典範姚際恆崔述方玉潤古史辨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9
  • 點閱點閱:24
期刊論文
1.林祥徵(1987)。談談詩經研究中的庸俗社會學傾向。山東大學學報,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姚際恆(1977)。古今偽書考。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梁啟超。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傅佩榮(1989)。西方哲學。臺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姚際恆、簡啓楨(1994)。禮記通論輯本。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崔述(1975)。崔東壁遺書。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崔述(1992)。讀風偶識。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19990100)。詮釋學I: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紀昀、永瑢(1974)。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梁啟超(1982)。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臺北: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Heidergger, Martin、陳嘉映、王慶節、熊偉(1987)。存在與時間。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有能(2001)。對比的視野--當代港臺哲學論衡。臺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方玉潤(1981)。詩經原始。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洪漢鼎(2002)。詮釋學史。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鄭振鐸(1975)。中國文學研究新編。臺北: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波(2004)。總序二。證據與探究──走向認識論的重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孔恩(2004)。常態科學如何產生。革命科學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正弘(1988)。卡爾波柏與當代科學哲學的蛻變。伽利略.波柏.科學說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英時(1976)。近代紅學的發展與紅學革命。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支偉成(1998)。目次。清代樸學大師列傳。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姚際恆(1995)。詩經通論序。詩經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姚際恆、張曉生(1994)。序。春秋通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崔述(1979)。考信錄提要。考信錄。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崔述(1979)。贈陳履和序。考信附錄。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鴻烈(1928)。方玉潤先生年譜。中國文學雜論。上海:亞東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顧頡剛(1987)。古史辨第一冊自序。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錢玄同(1987)。論詩說及群經辨偽書。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鄭振鐸(1987)。讀毛詩序。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顧頡剛(1987)。詩經在春秋戰國間的地位。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姚際恆(1995)。詩經論旨。詩經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村山吉廣、林慶彰(1996)。姚際恆的學問(中)--他的生涯和學風。姚際恆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