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成玄英道佛思想會通研究
作者:蕭麗芬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XIAO,LI FE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趙中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成玄英會通重玄學佛教道家道教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
唐朝初年道士及學者身分的成玄英站在三教合一學術潮流的浪頭上,以道士身分,看見並深知自身道教理論的缺失與低劣,他並不自限於自己身為道士的狹隘性,亦投入時代的氛圍裡,乃以原始老莊為其基底,呼應魏晉玄學的問題,延續當時道教重玄學的發展,運用眾所公認佛教義理的深刻內涵,以應付當時時代的學術需求,於是成玄英承接內化、完成發表疏解老子莊子這兩部重要的經典。再者成玄英是唐朝初年重要的重玄理論提倡者,在重玄學的發展上有其地位,甚至可以說唐初成玄英的重玄學,不論在道家或道教發展史上,都得到一個承先啟後的成就肯定,是道家第三期發展的代表;成玄英的重玄學一面是道家的一面也是道教的,具有雙重的地位與意義。
無論從成玄英疏解老莊形成道家的第三期發展代表,或是從重玄學的發展角度來看,學者都肯定了重玄學是道家學說發展的第三個高峰,而且重玄學的發展及形成,多受到佛教中觀等思想的影響,成玄英引用佛教義理名相是不爭事實;然而卻不多有在成玄英的思想裡,他如何將道家思想及佛教義理,會通運用而成為自己之獨有特色有一整全的研究。要知道成玄英重玄學的體系,包含老莊哲學、魏晉玄學、佛教中觀學、道教哲學,而這成就來自於其本身有深刻的自覺及嚴謹的思考,所以完成了殊異於前賢的道家思想體系。
成玄英的思想裡,仍然是屬於道家式的,以其身為道士身分,勢必以道家為其宗承,本論文乃以成玄英疏解《老子》與《莊子》的文句為底本,以成玄英所引用之佛教名相及義理為軸心,就其問題意識及終極關懷為對象,分為起源與創造、生命的困境及其起因、消融生命的困境工夫和境界、應世思想四類,以澄清界定在此四大內容下,所將面臨到的概念問題,再設立判準,分別道家、佛教,及成玄英在此概念下,如何來回應這些問題;於是建立各自的系統,看出三者的異同,當然更可以呈現出成玄英應用及理解道家、佛教的內容後,展現出融合二者的新風貌,成就了成玄英處在道家佛教的關係中,形塑成一種成功的對話模式,理解其所建構的道家理論體系,及道教重玄學的理論。
一、原典書目
(一)中國原典(依原典時代從古至今順序)
1.漢.河上公章句,《宋刊老子道德經》(宋元閩刻精華),福建省文史研究館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 版。
2.魏.王弼註,《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3月,初版四刷。
3.東晉.釋支遁撰,《支遁集》收於《宛委別藏》冊98,台北:商務書局,1981年10月,初版。
4.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簡體字本二十四史),中華書局,1991年1月。
5.唐.釋道宣撰,《廣弘明集》,中文出版社。
6.唐.魏徵撰,《隋書》(簡體字本二十四史),中華書局,1991年1月。
7.宋.蘇轍撰,《道德真經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8.宋.王安石撰,羅家湘輯校,《王安石老子注輯失會鈔》,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13年5月,第1版。
9.元.吳澄著,《道德真經吳澄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1刷。
10.明.憨山大師著,《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5年12月,初版五刷。
11.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1991年9月,初版。
12.清.王先謙著,《莊子集解》,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5月,四版二刷。
13.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全五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14.清.嚴復評點,《侯官嚴氏評點老子》《嚴復合集》,1998年9月。
15.民國.蒙文通著,蒙默編,〈校理《老子成玄英疏敍錄》—兼論晉-唐道家之重玄學派〉、《輯校成玄英道德經義疏》收錄於《蒙文通全集(五)-道教甄微》,成都市:巴蜀書社,2015年,第1版。

(二)佛教原典(依出版時間順序)
1.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收錄於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二卷阿含部,世樺印刷。
2.賴永海主編,陳秋平等譯注,《教佛十三經:精裝典藏全套裝》《金剛經.心經.壇經》,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2月。
3.恒強校注,《阿含經校注.雜阿含經》上中下三冊,北京:線裝書局,2012年12 月。
4.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覺音主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共十冊,台北:眾生文化,1993年9月,初版。
5.唐.三藏法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八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6.唐.于闐三藏寶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十三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7.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四十卷,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十四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8.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七卷,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十五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9.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三卷,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十五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10.元.魏天竺三藏菩堤流支譯,《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十七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11.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佛說千佛因緣經》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二十四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12.龍樹菩薩造,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一百卷,收錄於《 中華大藏經》第二十五、二十六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13.龍樹菩薩造,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中論》四卷,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二十八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14.龍樹菩薩造,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十二門論》一卷,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二十九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15.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佛說長阿含經》二十二卷,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三十一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16.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道祖筆受,《中阿含經》六十卷,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三十一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17.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五十一卷,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三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18.尊者眾賢造,唐三藏法師玄奘譯,《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四十七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19.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法句喻經》四卷,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五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20.尊者法救錄,吴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法句經》二卷,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五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21.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地藏王菩薩本願經》二卷,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五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22.唐.西明寺釋氏,《集古今佛道論衡》四卷,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六十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23.唐.惠能說,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卷,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七十六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24.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八十六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25.罽賓國三藏沙門般若譯,唐勑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門澄觀別行疏,唐圭峯草堂寺沙門宗密隨疏鈔,《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會本》十卷,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九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4月,第1版。
26.僧伽斯那等撰,蕭齊求那毗地譯,《百喻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27.晉.佛陀跋陀羅等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年。
28.龍樹菩薩著,鳩摩羅什譯,釋妙蓮標校,《大智度論》共五冊,台北:佛教慈濟文化,1988年3月,慈濟初版。
29.護法等菩薩造,唐.玄奘法師譯,《成唯識論》。台北:考古文化,1987年12月,台灣三版。
30.世親菩薩造,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大乘五蘊論》,收錄於《坐禪三昧經解疏等》,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3年1月,初版。

二、近人論著(依姓氏筆劃從少至多順序)
(一)有關道家
1.王邦雄著,《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台北:遠流出版社,2010年2月。
2.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1990年12月,九版。
3.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修訂八版。
4.吳汝鈞等著,《道家詮釋學與純粹力動現象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8月,初版。
5.吳順令著,《莊子道化的人性哲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11月,初版。
6.李大華、李綱等,《隋唐道家與道教》,上下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刷。
7.胡榮興著,《老子四家注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8.高亨著,《重訂老子正詁》,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40年6月,初版。
9.張松如著,《老子說解》,高雄市:麗文文化,1993年10月,初版一刷。
10.張炳玉主編,《老子與當代社會》,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11.張起鈞著,《老子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12月,初版第12次印行。
12.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玄學與重玄學』專號》,第十九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2年6月,第一版。
13.陳鼓應著,《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2006年1月,二版一刷。
14.陳鼓應著,《道家的人文精神》,台北:臺灣商務書局,2013年8月,初版。
15.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8月,二次修訂版第二次印刷。
16.傅佩榮著,《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6年12月,第一版。
17.湯一介著,《郭象與魏晉玄學》,中和市:谷風出版社。1987年3月。
18.賀榮一著,《道德經註譯與解析》,台北:五南圖書,1985年1月,初版。
19.葉海煙著,《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一刷。
20.董恩林著,《唐代老子詮釋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21.熊鐵基等編,《中國老學史》,福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第1刷。
22.熊鐵基等編,《中國莊學史》,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3.鄭峰明著,《莊子思想及其藝術精神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
24.錢穆著,《莊子纂箋》,台北:東大圖書,1993年1月,重印四版。
25.錢穆著,《莊老通辨》《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26.嚴靈峰著,《老子達解》,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8月。

(二)有關道教、重玄學及成玄英
1.中國道教協會《編典編輯委員會》著,《中國道教大辭典》,台中市:東久,1996年,11月,初版。
2.孔令宏著,《中國道教史話》,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刷。
3.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下冊,台北:桂冠圖書,1991年10月,初版一刷。
4.李大華、李綱等,《隋唐道家與道教》,上下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刷。
5.李申著,《道教本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刷。
6.李剛著,《重玄之道開啟眾妙之門-道教哲學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4月,第1版。
7.周雅清著,《成玄英思想研究》,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2003年9月,臺一版。
8.邱福海著,《道教發展史》,全二冊,台北:淑馨出版社,2000年5月,初版1刷。
9.胡孚琛等著,《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刷。
10.卿希泰著,《中國道教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1刷。
11.強昱著,《成玄英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12.強昱著,《從魏晉玄學到隋唐重玄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5月。
13.董恩林著,《唐代老學: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國之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5月,初版。
14.劉鋒等著,《中國道教發展史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1刷。
15.鄭燦山,《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關於道德經與重玄思想暨太玄部之討論》,台北:學生書局,2009年12月,初版。
16.盧國龍,《道教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刷。
17.盧國龍著,《中國重玄學-理想與現實的殊途與同歸》,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18.羅中樞著,《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認識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1刷。

(三)有關佛教
辭典類:(依出版時間從近至遠順序)
1.任繼愈主編,《佛教大辭典》,南京市:江蘇古藉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中華創價學會編譯,《佛學哲學大辭典》,台北市:正因文化,1998年1月,初版一刷。
3.吳汝鈞編著,《佛教思想大辭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7月,初版第一刷。
4.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分卷首、上、中、下四冊,新文豐出版公司。
5.高觀廬先生主編,《實用佛學辭典》台北市: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6.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上中下三冊,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年二月,第三版。

論著類:
1.于凌波著,《簡明佛教概論》,台北:東大圖書,1993年8月,再版。
2.方立天著,《佛教哲學》,台北:洪葉文化,1994年7月,初版一刷。
3.方東美著,《中國大乘佛學》,臺北市 : 黎明,1986年,再版。
4.牟宗三著,《四因說演講錄》,台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
5.牟宗三著,《佛性與般若》上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6.吳汝鈞著,《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
7.吳汝鈞著,《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
8.吳汝鈞著,《佛教的概念和方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9月,初版。
9.吳汝鈞著,《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初版。
10.李慶餘著,《大乘佛學的發展與圓滿-牟宗三先生對佛家思想的詮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9月,初版。
11.杜繼文、任繼愈編著,《佛教史》,台北:曉園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12.周紹賢著,《佛學概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5月,增訂版第四刷。
13.屈大成著,《佛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一刷。
14.林朝成、郭朝順著,《佛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2月,初版。
15.林群英著,《空與解脫-諸法皆空,自由自在》,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2月,初版。
16.洪修平釋譯,《肇論》,大樹鄉:佛光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17.陳沛然著,《佛教哲學通析》,台北:東大出版社,民1993年10月,初版。
18.蔡宏著,《中國佛教般若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19.霍韜晦,《絕對與圓融-佛教思想論集》,台北:東大圖書,1989年12月,再版。
20.釋昭慧著,《佛教倫理學》,台北:法界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二刷。
21.釋聖嚴著,《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91年1月,四版,

(四)其他論著
1.C.H.Pan t著,石印滇譯,《尼采與佛教哲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8月,初版。
2.L. James Hammond著,胡亞非譯,《在思想經典的國度中旅行》(原書名:西方思想抒寫),新北市:立緒文化,2015年9月,三版。
3.方東美著,《方東美演講集》,台北:黎明文化,1989年8月,五版。
4.方東美著,《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1983年11月,再版。
5.成中英主編,《本體與詮釋•從真理與方法到本體與詮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1月。
6.牟宗三著,《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8月,第5次印刷。
7.牟宗三講演錄,《中國文化的省察》,台北:聯合報出版社,1986年,第四次印行。
8.何俊編,《余英時學術思想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9.余秋雨著,《千年一嘆》,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6月,初版五刷。
10.吳汝鈞著,《純粹力動現象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5月。
11.吳汝鈞著,《純粹力動現象學續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8月。
12.沈清松著,《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出版社,1994年3月,二版。
13.林安悟著,《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東大圖書,1993年5月,初版。
14.林建德著,《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台北:法鼓文化,2013年9月,初版。
15.林語堂文原著,黃嘉德漢譯,《吾國與吾民》收錄於《林語堂名著全集1-30卷》第二十卷,吉林省: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第1刷。
16.金澤、李華偉主編,《宗教社會學》,第一輯,《宗教學理論研究叢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第1刷。
17.侯外廬著,《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1刷。
18.洪漢鼎著,《詮釋學史》,台北:桂冠圖書,2002年6月,初版一刷。
19.胡適等著,《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總論篇》,台北:牧童出版社,1976年8月,初版。
20.唐君毅著,《人生之體驗》《唐君毅全集卷一之一》,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10月,全集校訂版第二刷。
21.唐君毅著,《人生之體驗續編》《唐君毅全集卷三之一》,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3月,全集校訂版二刷。
22.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新亞研究所出版,1979年2月,四版(台三版)。
23.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唐君毅先生全集卷十五》,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2月,全集校訂版。
24.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中國哲學中之『道』之建立及其發展》,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3月,全集校訂版第二刷。
25.孫振青著,《形而上學》,台北:洪葉文化,2001年1月,初版一刷。
26.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4月,初版第十一次印刷。
27.徐道鄰著,《語意學概要》,第14章,香港:友聯出版社,1990年。
28.張立文著,《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6年7月,初版一刷。
29.張柯圳,《希臘文化哲學》,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
30.梁啟超等著,《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12月,三版。
31.陳弘學著,《哲學心靈與現代關懷:哲學概論的第一課》,台南:成大出版社,成大通識教育中心出版社,2015年12月,初版一刷。
32.陳望衡著,《玄妙的太和之道-中國古代哲人的境界觀》,天津:天津教育出版,2002年1月,第1版第1刷。
33.陳照雄著,《西洋教育哲學導論》,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10月,再版一刷。
34.陳榮華著,《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10月,二版。
35.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全四冊,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10月,增訂七版。
36.馮友蘭著,《人生哲學-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4月。
37.馮契著,《馮契學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38.黃俊傑著,《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1年12月,初版。
39.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2月,二版。
40.黃堅厚著,《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一刷。
41.黑格爾著,駕麟譯,《小邏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7月,第2版。
42.楊國榮著,《面向存在之思》,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
43.楊慧傑著,《天人關係論》,台北:水牛圖書,民1989年6月,再版。
44.楊慧傑著,《天人關係論-中國文化一個基本特徵的探討》,台北市:大林出版社,1981年1月。
45.詹姆士著,唐擘黃譯,《論人生理想》(人人文庫五六五),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臺二版。
46.鄔昆如著,《存在主義論文集》,台北:先知出版社,1975年2月,1版。
47.鄔昆如著,《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1987年9月,初版。
48.鄔昆如著,《莊子與古希臘哲學中的道》,台北:中華書局,1976年。
49.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1月,初版四刷。
50.維克多.法蘭可著,《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可自傳》,台北:心靈工坊,2001年4月,初版八刷。
51.蒙文通著,《古學甄微》《蒙文通文集》第一卷,四川:巴蜀書社出版,1887年7月,第1版第1刷。
52.歐崇敬著,《渾沌之知的構造-超越後現代主義的知識學理論》,台北:洪葉文化,1998年11月,初版一刷。
53.羅光著,《中國哲學的展望》,收錄於《羅光全書》(全四二冊)冊16,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8月,初版。

三、博碩士論文(依出版時間由近至遠順序)
1.許隆演著,《成玄英《南華真經疏》之氣論思想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年。
2.陳金墻著,《成玄英《道德經義疏》探析─以修道成聖為主軸》,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年。
3.魏冬著,《詮釋與重建:成玄英《莊子疏》的哲學意蘊》,博士論文,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哲學,2009年。
4.顏銘俊著,《玄學、重玄學思想演變之研究──以王弼、郭象、成玄英思想為核心之考察》,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2007年。
5.何德俊著,《成玄英重玄思想略論》,碩士論文,安徽大學,宗教學,2006年。
6.羅翌倫著,《從郭象成玄英思想探究玄學重玄學思想的轉折與演變》,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2005年。
7.李延倉,《《莊子》、郭《注》、成《疏》比較研究》,博士論文,山東大學,中國哲學,2005年。
8.魏冬著,《成玄英莊學思想管窺—以成玄英《莊子內篇義疏》為中心》,碩士論文,《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哲學,2005年。
9.孫紅著,《《莊子》闡釋之研究》,博士論文,中國社科院,文學系,2002年。
10.周雅清著,《成玄英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2年。
11.蕭麗芬著,《成玄英《莊子疏》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
12.董恩林著,《唐代老學研究—以成玄英、李榮、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經》注疏為個案》,博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2001年。
13.呂文英著,《成玄英莊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0年。
14.蔣淑珍,《成玄英與郭象對《莊子.逍遙遊》詮釋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2000年。
15.林佳蓉著,《成玄英道德經義疏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8年。
16.強昱著,《成玄英李榮重玄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北京大學,中國哲學,1996年。

四、單篇論文(依姓氏筆劃從少至多順序)
1.中嵨隆藏著,〈成玄英的「一中」思想及其背景—隋唐時期道教的中道觀〉《江西社會科學》,1992年4月。
2.王志忠著,〈成玄英的重玄之道與佛教中道觀〉,《宗教學研究》,1989年,第1-2期,
3.成守勇著,〈在聖神與凡俗之間—論成玄英《道德經義疏》中聖人形象〉,《中國道教》,2001年2月。
4.成守勇著,〈成玄英「援佛入道」探〉《宗教學研究》,2005年1月。
5.朱展炎著,〈因玄而成思,致思以達玄——《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認識論研究》讀後〉,《世界宗教研究》,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11年05期。
6.江淑君著,〈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中的心性論述〉,《中國學術年刊 》第三十六期(秋季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4年9月。
7.吳小麗著,〈詮釋學角度下,成玄英援佛入道意義之管窺〉,《才智》,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院,2013年09期 。
8.吳丹著,〈成玄英重玄學略論〉,《大理學院學報》,2006年11月。
9.宋開之著,〈道教重玄生存意識建構及其文化意義〉,《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5期,1999年10月。
10.宋開之著,〈道教重玄思想建構及其文化意義〉,《中國道教》,2004年,04期。
11.李大華著,〈自由、自然與境界—論成玄英的《莊子疏》〉,《中國哲學史》,2003年3月。
12.李大華著,〈重玄學的論理傾向〉,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玄學與重玄學專號》,北京:三聯書店,第19輯,2002年6月,第1版第1刷。
13.李大華著,〈道教「重玄」哲學論〉,《哲學研究》,1994年第9期。
14.李申著,〈唐代的《老子》注疏〉,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輯,1992年8月。
15.李叔達著,〈成玄英論「三一」〉,《宗教學研究》,1996年4月。
16.李剛著,〈成玄英的「自然無為」論〉,《宗教學研究》,2000年3月。
17.李剛著,〈成玄英的人生哲學評說〉,《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1月。
18.李剛著,〈成玄英的復性論發微〉,《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2月
19.李剛著,〈成玄英的無心論〉,《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3月。
20.李剛著,〈成玄英對儒學的價值評判〉,《宗教學研究》,2004年2月。
21.李剛著,〈成玄英論「本跡」〉,《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3月。
22.李剛著,〈成玄英論「玄」與「又玄」〉,《宗教學研究》,1996年2月。
23.李剛著,〈成玄英論「有無」〉,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玄學與重玄學專號》,北京:三聯書店,第19輯,2002年6月,第1版第1刷。
24.李剛著,〈成玄英論「道」〉,《宗教哲學》,第4卷第1期,1998年1月。
25.李剛著,〈略論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4月。
26.李剛著,〈道士成玄英的動靜觀〉,《社會科學研究》,1997年3月。
27.李剛著,〈論成玄英的心性學說〉,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玄學與重玄學專號》,北京:三聯書店,第19輯,2002年6月,第1版第1刷。
28.李海林著,〈成玄英道教哲學認識思想研究的新成果——羅中樞教授《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認識論研究》讀後 〉,《中華文化論壇》,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11年06期。
29.李裴著,〈論成玄英重玄美學思想〉,《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2月。
30.李養正著,〈試論支遁、僧肇與道家(道教)重玄思想的關係〉,《宗教學研究》,1997年第2期。
31.周雅清著,〈成玄英的天道論〉,《中國學術年刊》,24期,2003年6月。
32.周雅清著,〈成玄英的思維方式〉,《鵝湖》,2002年第8期。
33.周雅清著,〈成玄英的思維方式及其疏解語言詮表上的特色〉,《孔孟學報》,81期,2003年9月。
34.周豐富著,〈成玄英重玄思想的建立--以《老子義疏》第一章為中心〉,《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八期,2009年12月。
35.周豐富著,〈成玄英重玄理論下的工夫與境界--以《老子義疏》為中心 〉,《鵝湖學誌》,2010年12月。
36.林文彬著,〈成玄英《道德經義疏》重玄思想之探析〉,《興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九期, 2011年6月。
37.林佳蓉著,〈成玄英《道德經義疏》所探討的「理想境界」〉,《道教文化的精華》, 2000年7月。
38.林俊宏著,〈成玄英的重玄思想與政治論述--以《南華真經注疏》為核心〉,《政治科學論叢》,32期,2007年6月。
39.邱敏捷著,〈以「空」解莊之考察〉,《南師學報》,第38卷,第1期,2004年。
40.邵永芳著,〈唐代道家「修身理國」思想初探—以成玄英、唐玄宗為討論中心〉,《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年9月。
41.姚彥淇著,〈試析成玄英《莊子疏》中「重玄」、「至論」與「體用」的關係〉,《高雄師大國文學報》,2014年7月。
42.胡榮興著,〈成玄英注老研究〉,《老子四家注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43.若水著,〈《莊子》與道教重玄學〉,《道教論壇》,2001年06期。
44.孫功進、肖龍航著,〈《莊子》思想對道教的影響〉,《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曲阜師範大學,政治與社會發展學院,第11卷第3期,2009年9月。
45.孫亦平著,〈論道教仙學的兩次轉型及其理論基礎〉,《道家與道教》,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
46.崔珍晢著,〈重玄學對宋明理學的影響--以成玄英、華嚴宗以及程朱理學之間的比較為中心〉,《道家與道教:第二屆道家道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道教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刷。
47.崔珍晳著,〈成玄英「道」概念分析〉,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道教研究專號》,第7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1刷。
48.崔珍晳著,〈成玄英的「理學」和宋明「理學」〉,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玄學與重玄學專號》,北京:三聯書店,第19輯,2002年6月,第1版第1刷。
49.康中乾著,〈成玄英「重玄」論的道教思想〉,《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月。
50.張成權著,〈「重玄」學:超越魏晉玄學的道家哲學〉,《安徽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報)》,1995年第2期。
51.張志芳著,〈論道教重玄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論體系〉,《宗教哲學》,7卷2期總號26,2001年7月。
52.張志建著,〈成玄英的死亡思想初探〉,《宗教學研究》,2006年1月。
53.張享著,〈莊子哲學與神話思想-道家思想溯源〉,《東方文化》,第21卷第2期,1983年。
54.張敬梅著,〈從「玄之又玄」到「重玄」的演變〉,《宗教學研究》,2004年第1期。
55.張緒平著,〈重讀《莊子》「三言」郭象、成玄英注疏〉,《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廣東白雲學院,2014年06期。
56.張輝輝著,〈生存論視域中成玄英「重玄」思想的審視及其現代意義〉,《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安徽大學哲學系,2012年01期。
57.強昱著,〈成玄英《道德經義疏》中的重玄思想〉,陳鼓應主編,《陳鼓應主編,研究—道教研究專號》,第7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1刷。
58.強昱著,〈成玄英「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解〉,《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年5月。
59.強昱著,〈成玄英的自然觀:從《道德經義疏》到《莊子疏》的發展〉,《自然辯證法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2016年10期。
60.強昱著,〈成玄英建立重玄學的方法〉,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玄學與重玄學專號》,北京:三聯書店,第19輯,2002年6月,第1版第1刷。
61.強昱著,〈成玄英重玄學思想述要—以《莊子疏》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3月。
62.梁輝成著,〈道冠重玄,獨超方外——論成玄英對《莊子.內篇》的闡釋〉,《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上海師范大學哲學學院,2014年01期。
63.郭武著,〈《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認識論研究》評介〉,《社會科學研究》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11年06期
64.郭武著,〈隋唐道教「重玄學」之宗教意義略論〉,《道家與道教:第二屆道家道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道教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65.郭慶才著,〈試論成玄英對莊子「心鏡」的理解〉,《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2月。
66.陳紅兵著,〈成玄英道教哲學的認識論分析〉,《宗教學研究》,1999年4月。
67.陳鼓應著,〈「理」範疇理論模式的道家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六十期,臺灣大學文學院,2004年5月。
68.湯一介著,〈論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玄學與重玄學專號》,北京:三聯書店,第19輯,2002年6月,第1版第1刷。
69.湯一介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在〈佛道之爭(一)—關於老子化胡問題的爭論〉、〈佛道之爭(二)—關於生死、形神問題的爭論〉,台北:東大書局,1988年,12月。
70.湯其領著,〈成玄英「重玄」道學思想探析〉,《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4月。
71.黃海德著,〈成玄英的美學思想初探〉,《宗教學研究》,1999年2月。
72.黃海德著〈西華法師成玄英及其重玄思想探微〉,《中華文化論壇》,2000年2月。
73.黃國清著,〈成玄英「莊子注疏」的中道觀〉,《鵝湖》,第27卷2期總號314,2001年8月。
74.楊振緒著,〈論精神境界〉,《學術論壇》,2008年,第7期。
75.董恩林著,〈試論重玄學的內涵與源流〉,《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3月。
76.董恩林著,〈論唐代老學的理論特色〉,《哲學研究》,2004年第1期。
77.董恩林著,〈論郭象與成玄英「獨化」思想的異同〉,《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6月。
78.趙中偉著,〈道契重玄,智境雙絕--成玄英「重玄」思想的創造詮釋〉,《 輔仁國文學報》,第三十一期,2010年1月。
79.趙宗誠著,〈試論成玄英的重玄之道〉,《宗教學研究》,1982年1月。
80.劉美紅、 周遠成著,〈成玄英《道德經義疏》的重玄思想〉,《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年5月。
81.劉雪梅著,〈論「重玄」一詞的佛教使用路向〉,《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04年第35期29卷,2004年5月。
82.劉鶴亭著,〈成玄英《道德經義疏》中的莊學精神 〉,《商丘師範學院學報》,北京大學哲學系,2015年11期 。
83.蔡明田著,〈莊子思想的重心-道〉,《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四集,1969年。
84.鄭燦山著,〈唐初道士成玄英「重玄」的思維模式──以《老子義疏》為討論核心〉,《國文學報》第五十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1年12月。
85.鄭燦山著,〈唐道士成玄英的重玄思想與道佛融通--以其老子疏為討論核心〉臺北大學中文學報》,1期,2006年7月。
86.賴全著,〈重玄學:唐代道教思想的大發展——《重玄之思》述評〉,《宗教學研究》,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11年04期 。
87.儲誠喜著,〈「說不可說之神祕」的「重玄之道」--成玄英重玄話語策略與思想底蘊總論〉,《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6月。
88.儲曉軍著,〈〈逍遙遊〉郭注成疏比較研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7年。
89.龔鵬程著,〈成玄英《莊子疏》初探〉,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8月,初版。
90.龔鵬程著,〈成玄英《莊子疏》與佛教〉《佛教與佛學》,台北:新文豐,1996年8月,初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