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書法人-書問題析論
作者:林俊臣
作者(外文):Chun-Chen Lin
校院名稱: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陳欽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書法現代性工夫論熊秉明CalligraphyModernityTechniqueCross-cultureCul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9
本論文以如何在當代重構書法與人關係模式的為問題意識,深化熊秉明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一書於當代的理論潛力。在跨文化研究的語境裡尋求書法研究及書法實踐在當代發展的諸多可能性。本研究將當前書法歸納為文化書法與藝術書法兩大發展方向,其中凸顯書寫的觸覺性作為文化書法的底藴,跟當前以視覺分析為主流的藝術書法對峙,並以此觀點貫串本論文述及儒家、道家、情感等書-人關係論題的諸多章節。另外,透過身體觸覺對書寫活動中之物質性因素所展開的人與物與世界間的微觀體驗,連接古典氣論的話語打開書法在當代作為修養工夫的論述基礎,即以毛筆書寫的觸覺體驗,作為深化日常生活覺知能力的模擬習練,讓書法活動於當代成為具有民主政治內涵的修養活動。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atic consciousness of how to rebuild the relationship model between people and calligraphy nowadays, and seeks various possibilities to de-velop modern calligraphy research and calligraphy implementation inside the context of cross-culture study. This research reduces modern calligraphy into two directions of de-velopment including cultural calligraphy and art calligraphy. The foundation of cultural calligraphy highlights the tactile writing while the art calligraphy uses the bodily feeling caused by tactile feeling to surpass the calligraphy cognitive model using visual analysis. This viewpoint is mentioned throughout this paper, including the topics of “aged people and book”, “moving from method to skill”, and “relationship among emotion, people, and writing”. Moreover, the materiality factor produced by the physical touch in writing activities develops the microcosmic experience among people, materials and the world, and connects to classical languages. This research uses modern calligraphy as the discus-sion foundation of moral practice, and applies the tactile experience of calligraphy writ-ing as the simulation practice of deepening daily perceptual abilities. Calligraphy activi-ties thus become the training activities that contain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notation.
一、原始文獻(依年代順序排列)

(一) 思想相關
(宋)朱熹集註:《四書集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82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市:頂淵文化出版社)。
(清)王夫之:《老子衍 莊子通 莊子解》(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年5月)。

(二) 書法相關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4月)。
(清)何紹基:《東洲草堂文鈔》(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1968年5月)。
(清)康有為著:崔爾平校注:《廣藝舟雙楫》(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1月)。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收錄於《近人書學論著 上》
(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4 月)。
(清)康有為:《康南海自編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
(清)劉熙載原著、金學智評註:《書概評注》(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7年7月)。
(清)劉熙載撰、袁津琥校注:《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2009)。
(清)孫岳頒撰:《佩文齋書畫譜》(台北:新興書局,1982)。
楊家駱主編:《宋元人書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1972 )。
楊家駱主編:《明人書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1973)
楊家駱主編:《清人書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1984)。


二、近人研究(依筆畫順序排列)

(一) 中文專著
《中國當代書法理論家著作叢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10月)。
《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一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嵇康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4月)。
《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 畫出版社,1979年)。。
《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
卜松山(德)著 劉慧儒、張國剛譯:《與中國作跨文化對話》(北京:中華書局,2003)。
內藤湖南:《內藤湖南全集 第八卷》(東京:築摩書房出版,1969年8月)。
毛萬寶:《中國當代書法理論家著作叢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10月)。
毛萬寶:《當代書壇批評》(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
王仁鈞撰述,孫過庭著:《書譜》(台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4月)。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年8月)。new window
王文章、王鏞主編:《首屆全國中青年名家百人藝術書法展作品集》
(北 京:榮寶齋,2005)。
王岳川:《書法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鐸:《瓊蕊廬帖》:(大阪:株式會社書藝界,2001年9月)。
平步青:《霞外攟屑》見《明清書論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5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98年5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台北:正中書局出版,2002年10月)。new window
艾德華.薩依德 、彭淮棟譯:《論晚期風格》(台北:麥田人文出版社,2010年3月)。
余虹:《藝術與歸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吳冠宏:《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new window
2009年3月)。
李碧珊輯:《臺靜農/法書集》,(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杜小真編選:〈道德的復歸〉《福柯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
杜忠誥:《池邊影事》(台北:三民書局出版,2010年1月)。
杜維明:《十年機緣待儒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
沈尹默:《沈尹默論書叢稿》(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4月)。
沈尹默:《學書有法:沈尹默講書法》(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6年8月)。
沈曾植:《明清書論集》(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年5月)。
見邱振中:《書法的形態與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7月)。
阮忠勇、曹朝霞:〈論《書譜》的儒家藝術精神〉,《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4卷3期
2007年9月。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台北:平平出版社,1968年5月)。
邱振中:《書法–七個問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邱振中:《神居何所-從書法史到書法研究方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金觀濤、劉青峰著:《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周睿:《儒學與書道》(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12月)。
侯文正輯注:《傅山論書畫》(台北市:華正出版社,1987年9月)。
姜宇輝:《德勒茲身體美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07年8月)。
姜一涵:《書道美學隨緣談二》(台北:蕙風堂出版,2001年4月)。
威斯格茲 (Helen Westgeest):《禪與現代美術—現代東西方藝術互動史》 (台北:
典藏藝術家庭出版,2007年7月)。
洪漢鼎:《詮釋學史》(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祈小春:《邁世之風:有關王羲之資料與人物的綜合研究》(台北:石頭出版社,2007年)
,頁130。
胡秋萍:〈張旭及其書法藝術〉見《張旭書法精選》(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8年3月)

唐文明:《與命與仁–原始儒家倫理精神與現代性問題》(保定市: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
7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10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 原道篇上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4月出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編》,(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3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學生書局,1998年5月)。new window
徐復觀:《徐復觀文集4-中國藝術精神》(武漢:湖北人民,2002年2月)。new window
郭軍、曹雷雨編:《論瓦爾特.本雅明》(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2月)。
張隆延:《張隆延書法論述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3月)。
紹漢明:《中國哲學與養生》(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
陳振濂:《中國現代書法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1月)。
陳振濂:《書法學概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4月)。
陳振濂主編:《書法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陳欽忠:《文房四寶專輯》(彰化:彰化生活美學館出版,2008年12月)。
陳欽忠:《法書格式與時代書風之研究》(台北:華正出版社,1997年9月)。
陳嘉明:《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8年11月)。new window
華人德編:《歷代筆記書論彙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12月)。new window
黃緯中:《唐代書法史研究集》(台北:蕙風堂,1994年12月)。
黃俊傑主編,楊儒賓、祝平次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2008年)。
黃惇:《中國書法史 元明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黃瑞祺:《再見福柯-福柯晚期思想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葉昌熾:《語石》(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2月)。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市:雄獅美術出版社,1999年8月)。new window
熊秉明:《書法和中國文化‧熊秉明文集第三卷》(上海:上海文匯出版社)。new window
熊秉明:《熊秉明美術隨筆》(北京:人民文學,2008年1月)。
臺靜農:《靜農書藝集》(台北:華正書局出版,1993年3月)。
劉小晴編著:《中國書學技法評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12月)。
劉宗超:《中國書法現代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
蔣彝:《中國書法》(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1月)。
歐陽中石等:《書法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盧輔聖:《中國“現代書法”論文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年)。
盧廷清:《沈鬱.勁拔.臺靜農》(台北:雄獅美術出版社,2001年11月)。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new window
謝永康:《形而上學的批判與拯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叢文俊:《叢文俊書法研究文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龔卓軍:《身體部署》(台北:心靈工坊出版,2006年9月)。
鷲田清一著:《梅洛-龐蒂》(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二) 外文譯著

Alain Brossat 著,羅惠珍譯:《傅柯/危險哲學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11月)。
吉爾.德勒茲著 ,董強譯:《弗蘭西斯.培根 感覺的邏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2007年.9月)。
余蓮著、卓立譯:《勢-中國的效力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河內利治著、承春先譯:《漢字書法審美範疇考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阿多諾著、王柯平譯:《美學理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威斯格茲 (Helen Westgeest):《禪與現代美術─現代東西方藝術互動史》
(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2007年7月)。
馬丁.海德格爾著, 陳嘉映 、王慶節合譯:《存在與時間》(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2009年1月)。
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年份?)。
高達美:《科學時代的理性》(台北:結構群,1990)。
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四講》(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10月)。
畢來德著,周丹穎譯:《駁于連》(高雄:無境文化,2011年11月)。
莫里斯.梅洛龐蒂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
莫里斯.梅洛龐蒂著、羅國祥譯:《可見與不可見的》(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4月)。
莫里斯.梅洛龐蒂著、龔卓軍譯:《眼與心》(台北:典藏,2007年10月)。
傅柯:《福柯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1月)。
傅柯著:佘碧萍譯:《主體解釋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傅柯著、佘碧萍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愛德華.W.薩義德著 ,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愛德華.W.薩義德著, 閻嘉譯:《論晚期風格-反本質的音樂與哲學》(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雷德里克.詹姆遜著, 胡亞敏譯:《文化轉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漢娜.阿倫特 編,張旭東王斑 譯:《啓迪:本雅明文選》(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7月)。
漢斯立克著、陳慧珊譯:《論音樂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台北:世界文物書局,2008年,
11月)。
漢斯-格奧尔格.迦達默尔著 ,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三、單篇論文

王元化:〈對於五四的再認識答客問〉載於《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
蒙運動》(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王毅霖:〈邱振中與中國書法現代性的兩副面孔〉載於《福建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第6期(總第177期)2012年。
何乏筆:〈「真理工夫:傅柯研究與當代儒學之碰撞」前言:何謂「當代漢語哲學」〉
載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3期。
何乏筆:〈1949年與台灣的跨文化潛力〉載於《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第13期2009年。
何乏筆:〈修養與批判:傅柯《主體解釋學》初探〉載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第15卷第3期。
何乏筆:〈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載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
第22卷第4期。
何乏筆:〈邁向另一種主體的政治經濟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new window
第18卷第128期2008年12月。
何乏筆:〈養生的生命政治:由于連莊子研究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new window
(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第18卷第128期2008年.12月
何乏筆:〈如何批判文化工業?阿多諾的藝術作品論與美學修養的可能〉,new window
《中山人文學報》,19卷4期2004年10月。
何乏筆:〈平淡的勇氣:嵇康與文人美學的批判性〉,《哲學與文化》,37卷9期new window
2010年9月。
余英時:〈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載於
《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李明輝:〈如何繼承牟宗三的思想遺產?〉載於2009年十月初版《思想》第13期new window
林俊臣:〈「書如其人」-一種以書法為修己法門的書學方法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出版)20卷4期2010年12月。
林俊臣:〈「從熊秉明到邱振中」──當代書法研究之微形式導出〉,發表於2008年11月,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氣化與平淡」當代文人美學工作坊。
林俊臣:〈書法的日常性〉《當代書法與哲學美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明宗書法藝術館)
2012年5月。
邱振中:〈書法的表現特徵與當代文化中的書法藝術〉載於《書法研究》總第91期
1999年9月。
邱振中:〈熊秉明與中國書法〉載於《中國書法》總第128期2003年12月。
參閱阮忠勇、曹朝霞:〈論《書譜》的儒家藝術精神〉,《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4卷
3期2007年9月。
梅墨生:〈文化生命的秋實-熊秉明及其書法藝術〉《文藝研究》,2000年第1期。
黃映愷:〈在闡釋中超越-論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的理論特色及其意義〉載於
《綏化學院院報》第27卷第五期。
熊秉明:〈老年書法班簡介〉載於《中國書法》2003年12月。
熊秉明:〈爭議與共渡-回應鄭進發〈書評戲論〉〉載於《弘一法師‧翰墨因緣》
(台北:雄獅 圖書,1996年3月)。
熊秉明:〈書法與人生的終極關懷──老年書法研究班講稿〉載於《中國書法》
2003年12月。
劉燦銘:〈中國現代書法產生的文化背景研究〉載於《藝術百家》2011年第五期總第122期。
蔣勳:〈書法是生命的完成——談臺靜農先生的書法美學〉,載於
《名家翰墨〈臺靜農‧啟功專號〉》(香港:名家翰墨出版,1990年12月,)。
簡月娟:〈書法美學研究方法論的省思〉《興大中文學報》2006年第18期。new window
龔卓軍:〈真實行動的自我技術:用果陀斯基閱讀晚期傅柯〉,《藝術觀點》
(台南官田:台南藝術大學) 2006年4月總第29期。
龔卓軍:〈真實行動的自我技術:用果陀斯基閱讀晚期傅柯〉,《藝術觀點》
2006年4月總第29 期。



四、學位論文

李秀華:《晚明變形書風之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藝術學部哲學博士論文,
1998年10月)
林俊臣:《書法現代性問題討論》,(嘉義:南華大學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簡月娟:《中國近現代書法美學建構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2004年6月)。


五、西文專書

Jean Francois Billeter, The Chinese Art of Writing (Geneva: Skira/ Rizzioli: New York, 1990).
Wladyslaw﹐Tatarkiewicz﹒(1886-1980)﹐A History of Six Ideas﹐PWN﹐1980﹒
Foucault﹐M.﹐1988﹐Politics﹐Philosophy﹐Culture﹐New York:Routledge﹒
Michel Foucault, ”The Return of Morality”, in Foucault Live (Interviews, 1961-1984), edited by Sylvere Lotringer (New York: Semiotext(e), 199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