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在系統動態觀點下探討比賽茶對茶業產銷之影響
書刊名:明志學報
作者:鍾健平 引用關係陳正章李靜芳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ung, Chien-pingChen, Cheng-changLee, Ching-fang
出版日期:2016
卷期:44:2
頁次:頁71-92
主題關鍵詞:比賽茶茶業產銷系統動態學進口茶茶葉交易市場Competition teaTea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System dynamicsImported teaTea marke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
  • 點閱點閱:6
期刊論文
1.張瑞成(2013)。見證近半世紀臺灣茶產業。茶訊,919,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明璧、周世玉、李龍斌(2000)。應用線性規劃模式來建立精製茶廠之產銷計畫。輔仁管理評論,7(2),93-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蘇登照(2011)。臺灣茶葉產銷履歷制度推動與政策管理概況。農業生技產業季刊,25,25-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Forrester, J. W.(2007)。System dynamics--a personal view of the first fifty years。System Dynamics Review,23(2/3),345-358。  new window
5.陳正輝、張錦秀、蔣憲國(20060400)。臺灣鹿谷鄉茶葉產地形成之分析。中華農學會報,7(2),115-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國任、林金池(20031100)。優良茶比賽茶樣等級間品質與容重之探討。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2,143-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鍾健平、李靜芳、董子綸、林瑞隆(2013)。茶業產銷模式現況與展望。明道學術論壇,8(3),57-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淑君、張俊傑(2010)。農村產業經營方案之研究:以南投縣鹿谷鄉茶產業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5,147-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志賢、邱垂豐、郭冠黎、蔡右任(20031100)。坪林與石碇鄉茶農對優良茶比賽活動的認知探討。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2,153-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甘子能(19951000)。臺灣茶葉產銷現況及展望。農政與農情,40=277,24-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阮逸明(19980400)。臺灣茶葉市場產銷概況。食品資訊,148,24-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盛勳、阮逸明、廖文如(19980600)。臺灣茶業產銷結構之規劃。臺灣茶業研究彙報,17,95-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廖武正(19930200)。臺灣茶葉產銷及未來發展。農藥世界,114,5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孟瑜、賴振民(20111200)。以App應用軟體模式架構導入茶業推廣行銷之初探。農政與農情,234=471,74-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Sterman, J. D.(1989)。Modeling managerial behavior: misperceptions of feedback in a dynamic decision-making environment。Management Science,35(3),321-399。  new window
16.吳聲舜(2011)。從台茶發展歷史看烏龍茶未來的展望。台灣茶協會會員通訊,30,35-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吳聲舜(2012)。從台茶發展歷史看烏龍茶未來的展望。台灣茶協會會員通訊,31,59-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吳聲舜(2013)。用新定位台灣茶,未千萬茶人謀幸福。茶業專訊,86,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宗鴻、劉瑞都(2008)。購買比賽茶行為模式之研究--以購買鹿谷鄉農會比賽茶為例。台灣茶業研究彙報,27,115-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狄雯(2006)。比賽茶拉出鹿谷卅年的變遷曲線。台灣茶饌,5,26-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勝進(1994)。淺談進口茶與台茶的互補互利。茶訊,6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光演(2002)。辦理優良茶展售會之緣由。鹿谷鄉農會誌,7(20),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伯霖(2012)。地理標示運用在茶產業現況與未來發展--以茶葉產地標章證明標章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7,329-3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林逸虹、王郁婷、林佳諳、徐愛婷、彭鈺玲(20021200)。南投縣鹿谷鄉春茶展售會參觀者之消費行為分析。農業經營管理,8,161-1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邱再發(1986)。從優良比賽茶談茶葉評審人員之培育。農業推廣文彙,31,86-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區少梅(2011)。『天南地北話茶』--評茶制度建立知我見。台灣茶協會會員通訊,30,17-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區少梅(2012)。『天南地北話茶』--評茶制度建立知我見。台灣茶協會會員通訊,31,37-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慶(1991)。茶葉評審人才之培訓。拾穗,30(9),22-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右人(2013)。台灣茶產業的發展歷程。新活水,50,93-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正輝(20020400)。臺灣茶葉品質分級制度之探討。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1,30-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莊雅惠、竺敏雯、洪國瑜、巫嘉昌(2009)。有機茶現況介紹。茶業專訊,69,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莊雅惠、巫嘉昌、李嘉雯、李靜怡(2012)。臺灣及東南亞國家茶葉發展與生產現況。茶業專訊,81,9-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黃欽榮(19880300)。臺灣茶葉的運銷。農產運銷,74,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詹煌順(1975)。全省首次的包展茶展示會記實。茶訊,436(10),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楊盛勳(1998)。茶葉比賽與分級包裝。台灣省茶業改良場改制三十週年(創立九十五年)紀念特刊,137-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楊盛勳(2012)。淺談比賽茶的迷失。茶訊,916,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Forrester, J. W.(2007)。System dynamics--a personal view of the first fifty years。System Dynamics Review,23(2/3),359-370。  new window
38.Maani, K. E.、Maharaj, V.(2004)。Links between systems thinking and complex decision making。System Dynamics Review,21-48。  new window
39.Simon, H. A.(1960)。Some Further Notes on a Class of Skew Distribution Functions。Information and Control,3,80-88。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英明(1991)。臺北縣茶葉行銷及發展策略。茶業發展研討會。台中。128-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甘子能、阮逸明(1991)。國外茶葉交易市場之功能及運作。茶業發展研討會。台中。102-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顧棟家(1991)。茶葉產製發展之關鍵性問題及發展策略。茶業發展研討會。台中。20-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欽榮(1991)。臺灣茶葉的內銷問題與發展策略。台灣茶葉發展研討會。中興大學農產運銷學系。54-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端鎧(2004)。品牌行銷迎接加入WTO新發展。茶業改良場建場百周年紀念,茶葉行銷及茶藝文化研討會。桃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邵志忠、劉慧明、陳崇松(1991)。國內茶葉之經濟分析。台灣茶葉發展研討會,132-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阮逸明、甘子能(1991)。台灣設立茶葉交易市場可行性分析。茶業發展研討會,113-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汪維揚、許崇華(2012)。台灣電腦動畫產業成長動態之研究。2012中華系統動力學學會研討會。彰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建良、劉東官、王財成(2012)。以系統動力學為基礎構建台灣人口老化指數與健保醫療費用老化比重之因果迴路模型。2012中華系統動力學學會研討會。彰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邱垂豐(2012)。台灣比賽茶發展現況。茶文化與事業經營實務研習營暨研討會。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許漢卿(2004)。台灣茶葉的運銷。茶業改良場建場百周年紀念,茶葉行銷及茶藝文化研討會。桃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盛勳(1991)。建立茶葉分級包裝及加強評鑑分級人員之培育。茶業發展研討會。台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廖武正(1991)。茶葉購買與消費行為之調查研究。茶業發展研討會,75-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培林、陳智峰(2012)。運用系統動態學探討國軍履帶車輛維修人力政策對裝備妥善率之研究。2012中華系統動力學學會研討會。彰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祝華(2009)。結合傳統實體通路與網路商店之行銷策略--以臺灣茶葉產業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獻堂(2004)。茶葉比賽對地區發展之影響--鹿谷鄉農會比賽茶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漢卿(1993)。台灣茶葉交易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金龍(2010)。探討茶業行銷策略影響中國大陸消費者購買意願之研究--以阿里山茶業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企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護馨(2011)。國中生升學壓力之系統動態模型(博士論文)。南華大學企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千蓁(2010)。當前我國產銷履歷茶之研究--知識管理之觀點(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志聰(2008)。運用RFID建置農業產銷履歷制度--以茶葉為例(碩士論文)。亞州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恆旭(1991)。南投縣鹿谷鄉茶葉產銷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月英(2011)。台灣茶業產銷現況分析及政府因應政策:以WTO及ECFA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信瑋(2009)。系統動態觀點下國小教師職業倦怠感之探討(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蔡宏銘(2008)。企業業績暴起暴落現象之探討--以系統動力學方法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廖世裕(2000)。應用灰色系統理論建立茶葉產銷預測系統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芝婷(2009)。資本與技術投資策略之研究--應用系統動態學及以晶圓代工廠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工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蕭淑文(2007)。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羅秀日(2013)。茶業產銷經營動態分析(碩士論文)。明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劭宇(2011)。凍頂烏龍茶發展史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楊子震(2010)。以系統動力學探討創新醫療模式之績效:以台大醫院病患自控止痛服務小組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瑞成(2009)。酵素茶的魅力--臺灣烏龍茶。嘉義:迪生企業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慶樑(2010)。台灣茶聖經。臺北:揚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Forrester, J. W.(1971)。World Dynamics。MIT Press。  new window
4.Forrester, J. W.(1961)。Industrial dynamics。Productivity Press。  new window
5.Churchman, C. W.(1968)。The systems approach。New York:Dell Publishing Co.。  new window
6.林木連、蔡右任、張清寬、陳國任、楊盛勳、陳英玲、張如華、陳玄、賴正南(2009)。台灣的茶葉。台北:遠足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志煌(2009)。台灣茶全紀錄之揭開比賽茶的神秘面紗。台中:台灣茶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煥堂、林世煜(2008)。台灣茶第一堂課。台北:如果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簡笙簧、蕭李居(2012)。台灣茶業人士訪談錄/簡笙簧訪談。台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Forrester, J. W.(1968)。Principles of Systems。MIT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阮逸明、張如華、張連發(1989)。不同烘焙溫度與時間對包種茶化學與品質之影響。台灣省茶業改良場七十六年年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國任(1997)。茶葉分類與品質之認識。八十六年度台灣省北區水土保持教育宣導說明會專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