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世說新語》人倫關係看魏晉名士哀悼的行為意蘊
書刊名:雲科漢學學刊
作者:潘靜樺
出版日期:2008
卷期:5
頁次:頁107-130
主題關鍵詞:世說新語傷逝魏晉名士哀悼五倫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5
  • 點閱點閱:15
期刊論文
1.甘懷真(19971200)。中國中古時期君臣關係初探。臺大歷史學報,21,19-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妙純(20060700)。《世說新語.傷逝篇》的悲傷容顏。哲學與文化,33(7)=386,119-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妙純(20050400)。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的尚情特質。國文天地,20(11)=239,56-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章可敦(2006)。論魏晉士人的人格美。黃河科技大學學報,8(4),53-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崔顯艷(2006)。從《世說新語》的體例分析儒家對士人精神的滲透。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2),14-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施行功(2007)。《世說新語》與蔑視禮教。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6)=100,70-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高原(2005)。器範自然的魏晉風度--以《世說新語》為例。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4),24-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莉(2006)。由士大夫到名士--從《世說新語》看漢末至魏晉士風的嬗變。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1(1),39-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潘潤嬌(2006)。從《世說新語》看晉人的深情與無情。天中學刊,21(6),72-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郭善兵(2000)。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魏晉南北朝時期婚喪禮俗研究概述。貴州文史叢刊,2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亢巧霞(2002)。魏晉時期的重情心態。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2),1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閻續瑞(2003)。試論魏晉士人生死觀。學海,153-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孫世民(20030400)。魏晉時期老學對儒學德行觀的滲入:「世說新語-德行篇」為探討中心。菁莪季刊,15(1)=55,10-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榮明(2002)。《世說新語》的德性觀念。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6)=180,38-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寧稼雨(1997)。中國古代文人群體人格的變異--從《世說新語》到《儒林外史》。南開學報,1997(3),30-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阮忠勇(2002)。「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尚情特質。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19(1),26-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顏之推、蔡宗陽(2002)。新編顏氏家訓。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夫子(1998)。殯葬文化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房玄齡(1974)。新校本晉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何晏、邢昺(1966)。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玄、賈公彥(1966)。十三經注疏.周禮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沈約(1975)。新校本宋書。台北:鼎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余嘉錫(2003)。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