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四大奇書倫理價值義蘊研究
作者:洪詠秋
作者(外文):Yung-Chiu Hu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康韻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西遊記倫理儒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四大奇書的主題思想以及藝術表現其實頗有參差,並且在評價上各有相當大的爭議,其版本、時代的複雜性,使得前人多半採取個別處理的方式,而較少就四大奇書的主題思想、價值取向的共相進行討論。四大奇書由於雅俗文化思維的交涉,不約而同對宋明理學所制定的嚴格人倫尊卑關係,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解構;然而其並不意味悖離儒家倫理,而是意味著向根本精神的復歸,是一種內部的自我修正。本文以小說敘事中的人倫關係之動態變化作為觀察徑路,以表層結構探析其內在義蘊,討論倫理價值在四大奇書中的體現以及變化,藉此對小說文本以及文化現象有進一步的詮釋,也對其成為經典之理由,有更為深入的認識。
Four Marvelous Masterpieces differentiate themselves from one another, in terms of thematic thought and artistic performance; how to evaluate Four Marvelous Masterpieces has aroused controversy. As a result, their complexity of various versions and unique times has caused previous researchers to delve into Four Marvelous Masterpieces respectively, rather than analyze the common ground – themes and values – of Four Marvelous Masterpieces.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legant and vulgar cultures, Four Marvelous Masterpieces, to some extent, deconstruct the rigorous seniority and human relations set up by the Neo-Confucianism of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Still, Four Marvelous Masterpieces, instead of deviating from Confucian moral ideal, symbolize the resurgence of core values and the internal self-correction. This thesis takes the dynamics of human relations as the research approach and analyzes the changing essence of moral values from their external structures. This thesis aims to examine how moral values have been embodied and transformed in Four Marvelous Masterpieces. This thesis further interprets the texts of Four Marvelous Masterpieces and their cultural phenomena. Therefore, we can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bout what makes Four Marvelous Masterpieces everlasting masterpieces.
參考文獻

傳統文獻
元.陳澔注:《禮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戰國.呂不韋撰,許維遹集釋:《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9)
漢.班固著:《漢書》(臺北:世界書局,1963)
漢.劉邵撰,吳家駒注譯:《新譯人物志》(臺北:三民書局,2008)
漢.韓嬰,《韓詩外傳》(北京:中華書局,1980)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新校三國志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
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1996)
梁.沈約:《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
元.托克托等奉敕撰:《宋史》(臺北:世界書局,1986)
明.王陽明著,張立民等編:《王陽明全集》(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
明.江盈科:《江盈科集》(長沙:岳麓書社,1997)
明.李贄:《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臺北:新星出版社,1977)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下》(台北,世界書局,1963),
明.馮夢龍:《馮夢龍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75)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訂:《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
明.郎瑛:《七修類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1998)
未著撰者:《三國志平話》(上海:上海古籍,1994)
未著撰者:《新刊大宋宣和遺事》(臺北:世界書局,1958)
明.羅貫中:《明弘治版三國志通俗演義》(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9)
明.羅貫中著,清.毛宗崗批:《毛宗崗批評本三國演義》(湖南:岳麓書社,2006)
明.羅貫中著,盛巽昌補證:《三國演義補證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陳曦鐘等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明.施耐庵、羅貫中著,李卓吾評:《李卓吾評本水滸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明.施耐庵著,清.金聖嘆批:《水滸傳》(臺北:三民書局,1993)
明.施耐庵著,金聖歎批:《金批水滸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明.施耐庵、羅貫中著,李泉、張永鑫校注:《水滸全傳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1)
明.施耐庵、羅貫中著:《容與堂本水滸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明.吳承恩撰,明.李贄評:《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 一百回》(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吳承恩:《西游記》(世德堂本)(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明.笑笑生著:《金瓶梅詞話》(臺北市 : 里仁,1996)
明.蘭陵笑笑生著:《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臺北:曉園出版社,1990)
明.笑笑生原著,秦修容整理:《金瓶梅:會校會評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
明.抱甕老人:《今古奇觀》(臺北:三民書局,2010 )
清.張廷玉等奉敕撰:《明史》(臺北:錦繡出版社,1993)
清.章學誠:《章實齋先生讀書札記》(臺北:文華出版社,1968)
清.蟲天子編,董乃斌等校點:《中國香豔全書》(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近人論著
【專書】
(一)小說理論及小說史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美.魯曉鵬著,王瑋譯:《從史實性到虛構性:中國敘事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美.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著,韓莉譯:《文化的解釋》(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美.華萊士.馬汀(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德.漢斯.羅伯特.耀斯(Hans Robert Jauss)著,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年)
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朱迪光:《信仰.母題.敘事 : 中國古典小說新探索》(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 2007)
朱恆夫:《宋明理學與古代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吳士餘:《中囯古典小說的文學敘事》(上海 : 上海古籍,2007)
吳光正:《神道設教 : 明清章回小說敘事的民族傳統》(武漢 : 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李桂奎:《元明小說敘事形態與物欲世態》(上海 : 上海古籍, 2008)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臺北市 : 東大出版,1993)
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胡邦煒、岡崎由美:《古老心靈的回音 : 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化心理學闡釋》(成都市 : 四川文藝,1991)
段江麗:《禮法與人情 : 明清家庭小說的家庭主題研究》(北京市 : 中華書局,2006)
高小康:《中囯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市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徐志平:《明清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市 : 新文豐,2014)
徐朔方:《小說考信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馬克夢著,王維東、楊彩霞譯:《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涂秀虹:《元明小說戲曲關係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
葉永勝:《家族敘事流變硏究 : 中國文學古今演變個案考察》(合肥市 : 安徽人民,2009)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5)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商偉:《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北京:三聯書店,2012)
楚愛華:《明清至現代家族小說流變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8)
辜美高、黃霖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傅承洲:《明代文人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0)
魯曉鵬著,王瑋譯:《從史實性到虛構性:中國敘事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黃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齊浚:《持守與嬗變 : 明清社會思潮與人情小說硏究》(濟南 : 齊魯書社,2008)
趙興勤:《理學思潮與世情小說》(北京市 : 文物出版社,2010)
劉曉軍:《章回小說文體研究》(上海市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蔡毅輯錄:《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山東:齊魯書社,1989)
鄭振鐸:《鄭振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朱一玄、劉毓忱編:《三國演義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朱一玄、劉毓忱編:《西遊記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孔另竟編:《中國小說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62)
馬蹄疾:《水滸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
朱一玄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
黃霖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
周鈞韜編:《金瓶梅資料續編 : 1919-1949》(北京市 :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二)文化理論及思想文化史
英.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盜匪: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美.坎伯(Joseph Campe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2006)
美•韓格理(Gary G.Hamington)著,張維安等譯:《中國社會與經濟》(臺北:聯經出版,1990)
加.卜正民著,方駿等譯,《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北京:三聯書店,2004)
法.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臺北:麥田出版,2001)
法.孟德斯鳩著,張念深譯:《論法的精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俄.巴赫金著,白春仁、顧雅鈴譯:《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日.島田虔次:《朱子學與陽明學》(東京:岩波,1972)
日.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臺北市 : 編譯館,1994)
日.溝口雄三著,陳耀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之曲折與展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任劍濤:《道德理想主義與倫理中心主義》(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3)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上海:三聯書店,2004)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和商人精神》(臺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2004)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臺北市:一方,2002)
李瑞蘭、季乃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新論 : 中國傳統整體主義價值觀的歷史理性與現代價值》(天津市 : 天津社會科學院,2001)
李澤厚:《論語今讀》(臺北:允晨文化,2002)
吳雁南主編:《心學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94)
宗志罡主編:《明代思想與中國文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周憲:《超越文學:文學的文化哲學思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
夏咸淳:《情與理的碰撞──明代士林心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秦志華:《心治與政治----論中國德治主義傳統》(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89)
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許蘇民、申屠爐明主編:《明清思想文化變遷》(南京市 :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馮達文:《宋明新儒學略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
張錫勤、柴文華:《中國倫理道德變遷史稿》(北京 : 人民出版社,2008)
傅衣凌主編,楊國楨、陳支平著:《明史新編》(臺北:昭明,1999)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2005)
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三聯,1997)
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臺北:五南,1997)
趙軼峰:《明代的變遷》(上海:三聯書店,2008)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1)
譚帆:《中國雅俗文學思想論集》(北京 : 中華書局,2006)
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蕭萐父、許蘇民著:《明清啟蒙學術流變》(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三)四大奇書研究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rks)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三聯書店,2006)
俄.李福清(B.Riftin)著,尹錫康、田大畏譯:《三國演義與民間文學傳統》
日.中野美代子著,王秀文等譯:《西遊記的秘密(外二種)》(北京:中華,2002)
日.佐竹敬彥著,韓玉萍譯:《梁山泊――〈水滸傳〉一O八名豪傑》(北京:中華書局,2005)
日.宮崎市定:《宮崎市定說水滸――虛構的好漢與掩藏的歷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
王汝梅:《金瓶梅探索》(北京市 : 吉林大學,,1990)
王利器:《羅貫中與三國志通俗演義》(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硏究所,1983)
王利器主編:《國際金瓶梅硏究集刊》(成都市 : 成都出版社,1991)
王齊洲:《四大奇書與中國大眾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王齊洲:《大眾文化的經典 : 四大奇書縱橫談》(濟南市 : 濟南,2004)
王學泰:《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
王曉家:《水滸瑣議》(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0)
尹恭弘:《金瓶梅與晚明文化:金瓶梅作為「笑」書的文化考察》(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
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1974)
何心:《水滸研究》(臺北:河洛出版,1978)
吉林大學中國文化硏究所編:《金瓶梅藝術世界》(長春市 : 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11)
李辰冬:《李辰冬古典小說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李時人:《西遊記考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何錫章:《解讀西遊記神魔佛怪》(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
吳金華:《三國志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吳敢:《金瓶梅研究史》(鄭州市 :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
吳紅、胡邦煒:《金瓶梅的思想藝術》(成都:巴蜀書社,1987)
吳晗、鄭振鐸著:《論金瓶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 )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余國藩西遊記論集》(臺北市 : 聯經,1989)
余嘉錫:《宋江三十六人考實》(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
林庚:《西游记漫话》(北京 :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竺洪波:《四百年西遊記學術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周中明:《中國的小說藝術》(臺北市:貫雅,1990)
周汝昌:《周汝昌評說四大名著》(北京:中華書局,2008)
周思源:《新解水滸傳》(北京:中華書局,2007)
周鈞韜:《金瓶梅素材來源》(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胡適:《胡適文存》(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53)
邵萬寬、章國超:《金瓶梅飲食譜》(濟南市 : 山東畫報,2007)
格非:《雪隱鷺鷥----金瓶梅的聲色與虛無》(香港:牛津出版社,2014)
陸欽選編:《名家解讀西遊記》(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臺北:時報文化,1987)
馬幼垣:《水滸人物之最》(北京:三聯書店,2006)
馬幼垣:《水滸論衡》(北京:三聯書店,2007)
馬幼垣:《水滸二論》(北京:三聯書店,2007)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
夏志清著,何欣等譯:《中國古典小說》(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
孫志剛:《金瓶梅敘事形態研究》(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2013)
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臺北:時報,1981)
孫述宇:《金瓶梅的藝術 : 舊書新讀之二》(臺北市 : 時報文化,1978)
孫述宇:《〈金瓶梅〉:平凡人的宗教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孫紹先:《英雄之死與美人遲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臺北:里仁書局,2006)
張同勝:《水滸傳詮釋史論》(濟南 : 齊魯書社, 2009)
張錦池:《西遊記考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
張靜二:《西遊記人物硏究》(臺北;學生書局,1984)
高越然:《金瓶梅人物藝術論》(山東:齊魯書社,1988)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臺北:麥田出版,1997)
陳洪、孫勇進:《漫說水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陳美玲:《從逐鹿中原到梁山聚義:《三國》《水滸》英雄豪傑析粹》(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
許麗芳:《章回小說的歷史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敘事為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
郭英德:《痴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北京:新華書店,1992)
郭英德:《中國四大名著講演錄》(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郭瑞林:《三囯演義的文化解讀》(上海:上海古籍,2006)
曹亞瑟:《煙花春夢 : 金瓶梅中的愛與性》(上海 : 上海書店,2011)
湯用彤:《湯用彤全集》(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
葉桂桐:《論金瓶梅》(鄭州市 :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傅承洲:《明代文人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
傅惠生:《宋明之際的社會心理與小說》(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楊子華:《萬般世情金瓶透》(北京市 : 金城,2010)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趙天池:《西遊記探微》(臺北:巨流,1983)
寧宗一:《寧宗一講金瓶梅》(天津市 : 天津古籍,2008)
寧宗一、羅德榮主編:《金瓶梅對小說美學的貢獻》(天津市: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
劉勇強:《西遊記論要》(台北市 : 文津出版,1991)
劉勇強:《奇特的精神漫遊 : 西遊記新說》(北京 : 三聯,1992)
劉再復:《雙典批判︰對〈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的文化批判》(北京:三聯書店,2010)
劉海燕:《明清〈三國志演義〉文本演變與評點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劉輝:《金瓶梅成書與版本硏究》(瀋陽市 : 遼寧人民出版,1986)
潘承玉:《金瓶梅新証》(合肥市 : 黃山書社,,1999)
鄭明娳:《西遊記探源》(臺北市:里仁,2003)
廖瓊媛:《三國演義的美學世界》(臺北:里仁書局,2000)
駱玉明:《逰金夢:駱玉明讀古典小說》(上海市 :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3)
霍現俊:《金瓶梅發微》(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 2002)
魏子雲:《金瓶梅探源》(臺北:巨流,1979)
魏子雲:《金瓶梅的問世與演變》(台北市 : 時報,1983)
魏子雲:《金瓶梅餘穗》(臺北:里仁,2007)
鍾錫南:《金聖嘆文學批評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鍾嬰:《西遊記新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聶紺弩:《中國古典小說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薩孟武:《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臺北:薩孟武,1957)
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臺北:三民書局,1993)
謝紅霞:《惡與善:金瓶梅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成都市 :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1)
譚格非主編:《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成都:巴蜀書社,1992)
關四平:《三國演義源流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
嚴敦易:《水滸傳的演變》(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學位論文】
丁豫龍:《史筆文心與庶人之議:明代小說四大奇書敘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王婷瑋:《性與死:《金瓶梅》的主題探討》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全恩淑:《金瓶梅中婦女內心世界研究:欲望與現實之間的掙扎》,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呂素端:《西遊記敘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官懿君:《金瓶梅身體敘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
李志謙:《金瓶梅之家庭結構及其權力分配》,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
李梁淑:《金瓶梅詮評史研究--以萬曆到民初為範圍》,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李曉萍:《金瓶梅鞋腳情色與文化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詩涵:《水滸傳》思想及藝術研究》,明道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12
林慶揚:《水滸傳的人格世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
涂允文:《三國演義的歷史敘述與認知―大眾化歷史思維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凃聰鎰:《西遊記證道主題探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胡衍南:《食、色交歡的文本----金瓶梅飲食文化與性愛文化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
陳思齊:《毛本三國演義敘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宥任:《西遊記敘事的「遊觀」探究—以《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西遊記雜劇》、《西遊記》為主》,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
陳俊宏:《西遊記主題接受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陳福智:《金瓶梅研究:物質敘事與世界觀》,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
康珮:《忠義水滸全書的義理闡釋――從人性、權力與符號的角度分析,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葉怡麟:《人格與環境:《金瓶梅》西門慶與眾妻妾的人際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
崔省南:《水滸傳寓意學結構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黃世孟:《三國志通俗演義著述意識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楊晉綺:《晚明文化論述中「倫理」與「審美」論題之交涉及審美意識之開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 
鄭文娟:《水滸傳悲劇意識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2007 
鄭媛元:《金瓶梅敘事藝術》,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劉映江:《水滸傳的社會構成與人生價值》,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0
劉桂宏:《水滸傳敘事結構中的行為意涵與精神價值》,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劉淑華:《三國志平話與毛評本三國演義之情節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賴志鈞:《三國演義史傳敘述模式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賴彥伶:《金瓶梅空間書寫中的性別權力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
賴慧玲:《儒家文藝觀中的象徵理論及其運用──以《三國演義》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蔣聖安:《三國演義的敘事認知與文本建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羅永裕:《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
羅治鈞:《三國演義的道德內涵分析》,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2006

【單篇論文】
丁乃非作,沃璟伶譯:〈常貼近淫婦及惡女--如何閱讀《金瓶梅》(1695) 和《惡女書》(1995)〉,《中外文學》1997年08月,頁48-67
王子今:〈「忠孝」与「孝忠」:中國道德史的考察〉,《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15 年第 2 期,頁1-9
王平:〈《三國演義》研究〉,《南亞學報》第八期,1988年11月
王平:〈《水滸傳》明清詮釋之比較〉,《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7卷第5期,2006年10月
王玉輝:〈梁山集團替天行道的意義〉,《屏中學報》第十一期(2003年11月)
王以興;〈儒家「天命有德」與《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創作〉,《文藝評論》2014年02期,頁58-63
王志瑋:〈論《西遊記》中「五聖取經」事件的宗教修煉意義〉,《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008年7月,頁175-208
王前程:〈《水滸傳》對儒家孝文化的揚棄〉,《社會科學動態》2017年06期
王國偉:〈反叛 反諷 反襯——簡析《西游記》中的女妖形象〉,《理論學刊》2004年03期。
王楷:〈處仁以義:荀子道德基礎中的情感與理性〉,《哲學門》2010年第11卷,頁227-241。
王崧泉:〈水滸英雄──分析《水滸傳》中的社會特性〉,《新北大.史學》,2005年10月,頁171-177
王鴻泰:〈明清的士人生活與文人文化〉,收入邱仲麟主編,《中國史新論.文化與生活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
戈壁:〈天上人間總不平--由社會文化論批評線路來看西遊記〉,《明道文藝》199期,1992年10月, 頁24-35
方瑜〈論西遊記—智慧的喜劇〉,《昨夜微霜》(臺北:九歌出版,1980)
孔令升:〈《水滸傳》所反映的酒俗及其對人物塑造的作用〉,《戲劇之家》2016年22期
石麟:〈《金瓶梅》中金蓮形象的時代和歷史地位一一談明末清初小說中的婦女問題〉,《中國古代文學研究》,1986 年12 月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君臣關係初探〉,《臺大歷史學報》21期,1997年12月,頁 19-58
牟宗三:〈水滸世界〉,收于《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1987)
朱英姿:〈《水滸傳》中的英雄與酒──從武松與酒淺談人物性格的塑造〉,《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6年10期
余安邦:〈情、義論述:晚近人文社會科學的若干觀察〉,《漢學研究通訊》20卷2期,2001年5月,頁9 – 26。
李志宏:〈在天道循環與人事際遇之間──論《水滸傳》敘事的後設命題及其話語構成〉,《東華人文學報》,2007年1月,頁107-155
李志琴:〈《水滸傳》女性形象異化的文化學闡釋〉,《名作欣賞》2014年05期
李永:〈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張飛形象分析〉,《遼寧師專學報》2017年第1期
李希凡:〈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談《西游記》的現實性〉,《文史知識》1986年08期
李明:〈明代納妾制度探析〉
李桂奎:〈論《三國志演義》之行文「重複」及其敘事效果〉,《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5月
李培健、曾良:〈論天命觀對《三國演義》敘事機制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2012年04期,頁63-77
李舜華:〈喜耶,悲耶—孫悟空的心路歷程〉,《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3期,頁52-62。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行程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收入林明德策劃《中國文學新境界》(臺北:立緒出版,2005)
呂致遠:〈對《水滸傳》多種歧見的商榷意見〉,《美與時代(下)》2012年09期
沈伯俊:〈《三國演義》與明清其他歷史演義小說的比較〉,《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02期,頁43-52
沈伯俊:〈新時期《三國演義》研究論爭述評〉,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頁52-57
沈伯俊:〈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年04期
沈伯俊:〈論魏延〉,《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12年00期,頁53-60
何滿子:〈主題問題獻疑――古代小說研究肆言之三〉,《光明日報》1984年11月27日
杜貴晨:〈《三國演義》徐庶歸曹故事源流考論──兼論話本與變文的關系以及「三國學」的視野與方法>,《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頁3-7。
吳達芸:〈天地不全-- 西遊記主題試探〉,《中外文學》10:11,1982年4月,頁80-109
吳壁雍:〈從民俗趣味到文人意識的參與─小說(一)〉,載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二──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公司,1982)
呂健忠:〈花燈與禪性:論西遊記的一則主題寓言〉,《中外文學》14:5=161,1985年10月,頁126-132
周建渝:〈《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對話特質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2008年9月,頁1-34
周興茂:〈孟子「五倫」的歷史演變與現代價值〉,《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
胡衍南:〈《金瓶梅》非「淫書」辨〉,《中文學報》第9期,2003年12月,頁169-192
胡衍南:〈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的兩個模式〉,《淡江中文學報》13期,2005年12月,頁113-140
姜曉娟:〈論《西游記》中的家庭家族書寫〉,《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04期
岳天雷:〈論高拱的義利觀〉,《鄭州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侯迺慧:〈「水滸傳」的特殊正義結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2002年6月,頁189-212
洪賽來:〈小議梁山英雄排座次〉,《語文學刊》2009卷6B期,2009年6月
柯慶明:〈論悲劇英雄――一個比較文學的觀念之思索〉,收於《境界的探求》(臺北:聯經,1979)
許嘉瑋:〈《西遊記》中的「秩序」問題探析--以取經路上五聖與遭逢群體之互動關係為切入點〉,《中國文學研究》第25期, 2008年1月,頁115-145
孫鑫博:〈毛本《三國演義》「才與節合」的女性觀及其政治文化意義〉,《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18年01期,頁59-64
許振東:〈評兩種版本《三國演義》人物塑造的異同〉,《明清小說研究 》1996年02期,頁44-49
許倬雲:《倫理的定義》,收入《尋路集》(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6)
許麗芳:〈章回小說中的韻文運用與相關意義:以百回本及百二十回本《水滸傳》之比較為中心〉,《嘉大中文學報》,2010年3月,頁149-176
許麗芳:〈命定與超越:《西遊記》與《紅樓夢》中歷劫意識之異同〉,《漢學研究》,2005年12月, 頁231-256
許麗芳:<士庶價值意識之對話與辯證:《三國演義》及《水滸傳》對歷史人事的道德想像>,《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2008年06月,頁188-220。
耿立群:〈禮法、秩序與親情──中國傳統的長幼之序〉,收於藍吉富、劉增貴主編:《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983)
徐中榮:〈《三國演義》中徐庶形象的文化解讀──兼談「薦諸葛」闡釋中的「誤讀」問題〉,《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年05期,頁77-82
徐泓:〈明代家庭權力結構及其成員間的關係〉,《輔仁大學歷史學報》第5期,1993年12月,頁167-202
徐濤、郭俊:〈由徐庶與姜維的去留論《三國演義》的價值取向〉,《文教資料》2006年15期,頁46-47。
涂江艷:〈元雜劇水滸戲與小說《水滸傳》中的李逵形象比較〉,《語文學刊》,2006年16期
徐復觀:〈中國孝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在歷史中的諸問題〉,收於《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頁151-200。
高桂惠:〈《西遊補》文化形態的考察〉,收入《古典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年),第 15 輯
高桂惠:〈水滸故事傳播中的江湖與江山--以明.陳忱《水滸後傳》的「地景書寫」與「場域效應」為主的討論〉,《東華人文學報》,2007年1月,頁157-180
湯克勤:〈自由家園的建構與超越——《西遊記》「花果山」新解〉,《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黃修明、陳勇:〈儒家忠孝倫理在古代官場政治實踐中的矛盾與沖突〉,《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10期,頁58-62
黃霖:〈大眾國學、世代累作及其他----讀《在書場與案頭之間》有感〉,《學術研究》,2009年第5期,頁133-137
郭玉雯:〈《金瓶梅》的藝術風貌──由〈七發〉論及其諷諭意義與美學特色〉,《文史哲學報》44 期,1996 年6 月,頁1-40
郭玉雯:〈水滸傳之構成與金聖歎的詮釋—以宋江為核心〉,《漢學研究》23卷1期,2005年6月,頁254
康韻梅:〈《三言》中婦女的情欲世界及其意蘊〉,《臺大中文學報》第八期,1994年4月,頁151–194
康韻梅:〈女人∕老虎――《水滸》英雄造像隅探〉,收於《中國傳統與戲曲的多重透視.下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2009),頁579-603
康韻梅:〈從文本演繹歷程論《西遊記》文學經典意義之形成〉,收於鄭毓瑜主編:《文學典範的建立與轉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頁4-45
陳平原:〈中國小說中的文人敘事──明清章回小說研究(上)〉,《鄭州大學學報》,1996年第5期,頁9-17
陳思齊:〈析論《三國演義》的著述意識--從人物死亡描寫的角度〉,《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2006年7月,頁34-56
陳福智:〈近體與抒情-論毛本《三國》的主要贊體形式及其修辭性〉,《東海中文學報》第 27 期,2014 年 6 月,頁49-84。
陳森:〈論宗法制度的演變及其影響〉,《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陳娓娓:〈男權文化下的犧牲品────淺論《水滸傳》女性之死〉,《大家》2012年20期
陳寶良:〈明末儒家倫理的困境及其新動向〉,《史學月刊》2000年第五期
陳寶良:〈明代士大夫的忠孝觀念及其行為實踐〉,《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1月
陳慶元:〈毛本《三國演義》的悲劇意識〉,《東海中文學報》第 26 期,頁143-165
清空:〈「浮浪」愛「風流」昏君寵佞臣──淺析《水滸傳》宋徽宗的形象兼及《水滸》「不反皇帝」論〉《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4年04期
陸雪芬:〈飲食.男女--論金瓶梅中的食慾與色慾〉,《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6期,2004年5月,頁109-132
商偉:〈《水滸傳》英雄觀念平議――兼評浦安迪教授《四大奇書》〉,《九州學刊》四卷一期,1991年4月,頁85-98
郭瑞林、郭修敏:〈還原歷史離不開想像和虛構──論《三國演義》對史實的處理〉,《湖南第一師範學報》,2009年05期,頁112-116。
張淑香:〈從驚天動地到寂天寞地:水滸全傳結局之詮釋〉,《中外文學》十二卷十一期,1985年4月,頁138-157
張火慶:〈水滸傳的天命意義──非抗衡的〉,《中國小說史論叢》(台北:學生書局,1984)
張秀英、黃海艷:〈《大宋宣和遺事》和《水滸傳》中的楊志落草之比較〉,《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3期
張春雨:〈《三國演義》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綜述〉《科教文匯(下旬刊) 》2017年11期,頁132-134
張錦池:<論孫悟空形象的演化與西遊記的主題>,《學術交流》1987年05期
張錦池:〈論《水滸傳》的治平理念──與《三國演義》比較談〉,《學術交流》2013年05期,頁193-198
張靜二:〈國外學者看西遊記〉,《中外文學》14:5=161,1985年10月,頁78-100
張錯:〈缺憾的完成――「三國演義」的悲劇架構〉,《當代》五十一期,頁108-121
張麗:〈論桃園結義故事成型過程的文化心態〉,《荊門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2月
傅正玲:〈從水滸傳七十回本及一百二十回本探究兩種悲劇類型〉,《漢學研究》第 18 卷第 1 期, 2000年6月,頁237-253
馮文樓:〈歷史審視的道德化,人格建構的符號化──《三國演義》解讀〉,《明清小說研究》,1992年02期,頁71-84
黃世孟:〈《三國演義》「呂伯奢事件」探析--兼論曹操「奸雄」形象源起〉,《東華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6月,頁123-136
黃凱筠:〈譜一曲英雄的輓歌--「水滸」結局的悲劇意識〉,《文與哲》,2002年12月,頁473-493
溫慶新:〈明清文化視域下的《三國演義》序跋透視〉,《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楊昌年:〈西遊記的時代背景與意識指向〉,《歷史月刊》103期,1996年8月,頁28-33
楊敬珩:〈論宋江三十六人話本「忠義」命題之生成〉,國立空中大學「全方位成功」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14
裴雲龍:〈新論《三國志演義》中論贊詩文的演化〉,《明清小說研究》第 99 期,頁43-57
董晨:〈書內書外宋徽宗──淺析《水滸傳》中的宋徽宗形象與正史的差異及其原因〉,《山西教育(教師教學)》 2009年08期。
劉洪強:〈姜維之母的疏漏──兼談毛宗崗對嘉靖本《三國演義》中「邏輯錯誤」的修改〉,《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4期,頁32-33
劉清平:<美德還是腐敗?—析《孟子》中有關舜的兩個案例>,《哲學研究》2002 年第 2 期
劉翠溶:〈明清家族的婚姻型態與生育率〉,《中國近世社會文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6),頁315-385
劉瓊云:〈聖教與戲言──論世本《西遊記》中意義的遊戲〉,《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6期,2010年,頁1-43
趙軍亮:〈近三十年《水滸傳》中宋江形象研究綜述(1978-2008) 〉,《青年文學家》 2009年05期,頁55-59
趙伯陶:〈困惑中的憧憬──《三國演義》的人才理想與作者心態〉,《明清小說研究》1990年02期,頁84-96
趙軼峰:〈儒家思想與十七世紀中國北方下層社會的家庭倫理實踐〉,《明史研究》第7輯
赫雪侠:〈李逵形象的嬗變—從元雜劇到明小說〉,《安徽文學:下半月》2015年第4期
潘承玉:〈佛、道教描寫與「金瓶梅」的成書時代新探〉,《中外文學》26:10=310,1998年03月,頁81-95
蔡美雲:〈《三國演義》對馬超形象的重塑〉,《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03期,頁71-75
歐陽輝純:〈論儒家忠孝的統一與衝突〉,《道德与文明》2013年 第5期,頁51
樂蘅軍:〈梁山泊的締造與幻滅〉,收于《中國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2004)
樂蘅軍:〈水滸的成長與歷史使命〉,收於《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2003)
鄭鐵生:〈談《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對照之虛實〉,《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盧明霞、楊吉春:〈宋明理學孝德教育思想探析〉,《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05期,頁233-237
盧永和:〈水滸敘事研究的問題與新途〉,《肇慶學院學報》第31卷第6期,2010年11月
謝明勳:〈百回本《西遊記》之唐僧「十世修行」說考論〉,《東華人文學報》第一期,1999年7月,頁115-130
謝明勳:〈《西遊記》修心歷程詮釋:以孫悟空為中心之考察〉,《東華漢學》第 8 期,2008年12月,頁37-62
薛梅:〈龍溪心學的傳播與《西游記》中豬八戒形象的哲學內蘊〉,《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04期
譚帆:〈「四大奇書」:明代小說經典之生成〉,收於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民間敘事文學》(台北:聯經出版,2009)
顏崑陽:〈中國古典小說名著的文化原料性、不定式文本再製與多元價值兌現〉,《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月,頁281-328
蘇珊玲:〈心學視野下《西游記》中豬八戒形象探析〉,《陜西學前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06期
蘇興:〈四大奇書名稱的確立與演變〉,收入蘇鐵戈等編:《蘇興學術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頁195-204
羅慕士:〈《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及孝道觀念〉,《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3期,頁69。
聶春艷:〈論《三國演義》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及其成因〉,《小說評論》2013年S1期,頁98-100
龔志菁:〈試探《水滸》暴力的社會意義〉,《書評》,1997年10月,頁24-29
龔鵬程:〈傳統天命思想在中國小說裡的運用〉,收于《中國小說史論叢》(臺北:學生書局,198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