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法制研究-以庶民犯罪與訴訟制度為中心
作者:陳登武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邱添生
王吉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唐代法制犯罪訴訟庶民國家法益社會法益個人法益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4)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1
拙文意旨在透過庶民的犯罪,討論唐代法制的相關議題,基本的關懷包括三個層次:透過庶民犯罪,檢視唐代訴訟制度的實際運作概況;庶民犯罪個案所彰顯的社會治安概況與國家的因應措施;國家在建立法秩序的過程中,如何運用超越法律之外的其他宗教或信仰的力量,以降低犯罪率,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
在訴訟制度方面:透過唐代對於庶民犯罪的處理,重新討論「直訴」與「越訴」法意之不同。「直訴」主要針對重大刑事犯罪案件的行為人,給予特殊救濟的管道,允許家屬為其申冤。至於「越訴」部分,大多為田宅、婚姻、債負等民事糾紛。從皇權角度而言,並不希望庶民動輒為民事細故而越訴,破壞國家司法秩序。若真有冤屈,唐代另外採取兩項救濟方法:即不定期下詔理冤或經常性地派遣覆囚使,代表皇權,探詢州縣枉屈,察官人善惡、賦役不均、貧弱冤苦不能自申者等。
拙文除了透過律文重新檢討司法制度運作之外,還嘗試以敦煌變文為中心,瞭解唐代司法制度實際運作情形。〈鷰子賦〉以寓言方式,具體記載一個鷰雀爭巢的刑事犯罪個案,經由本案的發生到審理經過,包括告狀、受理、拘捕與傳喚、審訊、囚禁和獄政管理問題、官員利用晚衙「慮囚」、過案覆審和最後「官當」結案,都有具體而深刻描述,呈現唐代司法運作概況,顯示作者對於唐代訴訟制度的嫻熟。
此外,拙文認為由於唐代地獄冥判著作,最具影響力的是唐臨《冥報記》,而他曾擔任刑部尚書,又曾參與唐律撰修工作,相當熟悉唐代法制運作。因此,他所建構的地獄審判素材,有許多是俗世法庭的投射,並且對於其他冥判著作有巨大影響;也因此唐代地獄審判材料,相當程度反應唐代司法機關與司法運作概況。
庶民犯罪個案所彰顯的社會治安概況與國家的因應措施方面:拙文分別討論侵害國家、社會、個人法益的謀叛以上重罪、強盜罪和殺人罪。
此外,復讎行為的本質就是殺人罪,但因涉及禮法衝突與皇權的操作,因而更加顯得複雜。拙稿從檢討古典文獻中儒家復讎理論的文本著手,認為儒家所建構的復讎理論,隱含不少矛盾或錯誤,導致後世討論復仇問題的諸家看法分歧。儒家復仇理論之所以出現矛盾現象,和儒家對忠孝的態度與君臣的關係有密切關連。
從皇權的角度出發,「復讎」議題既可彰顯「孝」的本質:又可強化「忠」的意義,進而達到安撫人心或鞏固政權的效果。因此,當國家處理「復讎」問題,顯然就不僅從禮法的對立衝突著眼,恐怕更考慮到「皇權穩定性」和當時的國家及社會狀況;拙稿認為必須從這個角度才能充分理解國家處理復讎個案之所以會出現差異性的裁量的原因。
國家在建立法秩序的過程中,運用超越法律之外的其他宗教或信仰的力量,以降低犯罪率,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最明顯的就是地獄審判。
佛教界為了面對來自道教的挑戰和解決國家對其不安的疑慮,因此透過地獄審判觀念的流傳,彰顯其有助於降低社會犯罪,改善治安的功能;而國家也適時介入並利用地獄審判傳達政令,造成相互為用而使地獄審判更為傳播。透過文人入冥作品的宣揚和畫家對地獄變圖的描繪,地獄審判觀念深入民間社會,發揮王法所不及的教化功能,減低社會犯罪率,甚至有人看過地獄變圖而終生不敢再殺生動刀,可見其影響。
另一方面,閻羅王是幽冥世界的教主,基本的法立場是審判犯人並予以懲戒;但是另一個後來也成為幽冥教主的地藏王菩薩,卻試圖拯救所有地獄罪犯,儼然是和閻羅王法立場對立的另一個幽冥教主,甚至晚唐至宋時期的地藏菩薩,已經正式取代幽冥教主地位。從法思想的角度來看,一個具有寬刑性格的地藏王菩薩,取代另一位強調依法執行的閻羅王,反應唐代獄政之嚴重敗壞,也彰顯中國法制思想史上期待聖君賢主「恤刑」的救濟行為。
甲、史料及相關文獻(史料按四部分類法排列)
一、經部
1.阮元刻、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8。
二、史部
(一)正史類
1. 司馬遷《史記》(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2。
2. 班固《漢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64。
3. 范曄《後漢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65。
4. 陳壽《三國志》(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59。
5. 房玄齡《晉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
6. 李百藥《北齊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2。
7. 魏徵《隋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3。
8. 劉昫《舊唐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5。
9. 歐陽修等《新唐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
10. 薛居正《舊五代史》(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
11. 歐陽修《新五代史》(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12. 脫脫《宋史》(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
(二)編年、別史、雜史、地理類
1.(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世界書局,民69。
2.(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台北,世界書局,民50。
3. (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
4.(唐)馬總《通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5.(唐)裴庭裕《東觀奏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6.(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7.(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93。
8.(宋)王象之《輿地紀勝》,清道光岑鎔補本。
9.(宋)談鑰《嘉泰吳興志》,台北,國泰文化事業,民69。
10.(宋)路振《九國志》,台北,臺灣商務,民70。
1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四部備要本),台北,中華書局據學津討原本校刊,民58。
12.(宋)鄭克編撰,劉俊文譯注《折獄龜鑑譯注》,台北,漢京出版社,1992。
13.(清)徐松撰,張穆校補,方嚴點校《唐兩京城坊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
14.(清)高維嶽修、魏遠猷纂 《大寧縣志》,台北,學生書局據清光緒11年刊本影印,民60。
15.(日)元開撰,汪向榮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北京,中華書局,2000。
16.(日)圓仁撰,白化文等校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
(三)政書類
1.(唐)長孫無忌等奉敕撰,劉俊文校注《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new window
2.(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3.(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4.(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台北,鼎文書局,民67年。
5.(宋)王溥《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民71版。
6.(宋)李元弼《作邑自箴》(四部叢刊續編),台灣商務印書館。
7.(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1。
8.(宋)竇儀等撰,吳翊如點校《宋刑統》,北京,中華書局,1984。
9.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史研究室點校《名公書判清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10.(清)徐松原輯《宋會要輯槁》,台北,世界書局,民53。
(四)金石類、考古類
1.(清)王昶輯《金石萃編》北京,中國書店,1985
2.(清)張仲炘《湖北金石志》(合刊本),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8
3.毛鳳枝輯,顧燮光校印,《關中石刻文字新編》,收入《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第1輯第22冊。
4.周紹良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黃永武編《煌藏寶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70。
6.劉海年等總主編,《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編第三冊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7.唐耕耦編《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二)》,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為複製研究中心出版,1990。
(五)史料考證、詮釋、輯逸類
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源流出版社,民71版。
2. 程樹德《九朝律考》,北京,中華書局(重印本),1988年。
3. 郁賢皓《唐刺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民64再版。
5. (明)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民74。
6. (清)俞樾《俞樾劄記五種》,台北,世界書局,民73
7.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仁愛書局,民73。
8. (清)沈家本《沈家本未刻書集纂》,劉海年等整理,北京,中華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9. (清)趙翼《陔餘叢考》,台北,世界書局,民79。
10. (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遺書》,台北,文海出版社,民53
11. (日)仁井田陞著,栗勁等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年。
12. (日)仁井田陞著,池田溫編集代表《唐令拾遺補─附唐日兩令對照一覽》,東京大學出版社,1997。
13. (清)俞樾《俞樾劄記五種》,台北,世界書局,民73。
三、子部(諸子、小說、雜家、類書)
1.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上海,新華書局,1990
2. (晉)干寶《新校搜神記》,台北,世界書局,民54。
3. (晉)陶淵明,汪紹楹校注《搜神後記》,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1。
4. 李時人編校,何滿子審定《全唐五代小說》,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
5.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6. (唐)張鷟著,田濤、郭成偉校注,《龍筋鳳髓判》(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7.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
8. (唐)劉餗撰,程毅中點校 《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
9. (唐)釋道宣撰《廣弘明集》,上海古籍,1991。
10.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
11. (唐)釋智昇《開元釋教錄》,《大正藏》第55冊。
12. (唐)李肇《唐國史補》,台北,世界書局,民67版。
13. (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 (唐)孟棨《本事詩》,文淵版四庫全書本。
15. (唐)范攄《雲溪友議》,收入《唐國史補等八種》,世界書局,民67。
16. (唐)趙璘《因話錄》,收入《唐國史補等八種》,世界書局,民67。
17.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 (唐)唐臨,方詩明輯校《冥報記》,北京,中華書局,1992。
20.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台北,漢京出版社,民72。
21. (唐)崔致遠撰《桂苑筆耕集》,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4
22. (唐)皮日休,蕭滌非、鄭慶篤整理《皮子文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3. (宋)王讜、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
24.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25. (宋)李昉等編修《太平廣記》,台北,國泰文化出版社,民69。
26. (宋)李昉等編修《太平御覽》,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8。
27. (宋)李昉等編修《文苑英華》,台北,大化書局,民74版。
28.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台北,大化書局,民73。
29. (宋)贊寧,范祥雍點校《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30. (宋)張君房纂輯,蔣力生等校注《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31.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32.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台北,源流出版社,民72。
33. (宋)《朱子語類》,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
34.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1。
35. (宋)周密《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36. (宋)方勺《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37. (宋)莊綽撰《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38. (宋)沈括《夢溪筆談》,台北,台灣商務,民72。
39. (宋)周密《志雅堂雜鈔》,台北,廣文書局,民58。
40. (宋)王永《燕翼詒謀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41.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2. (宋)劉敞《公是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3. (宋)趙與時《賓退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4. (宋)孔延之《會稽掇英總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5. (宋)董逌《廣川畫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6. (宋)高斯得《恥堂存稿》,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7. (宋)高承《事物紀原》,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8. (宋)黃震《黃氏日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9. (宋)程大昌《演繁露》,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0. (元)辛文房,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0。
51.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52. (明)葉子奇《草木子》,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3.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摘抄》,叢書集成新編本據紀錄彙編本排印,新文豐出版社,民56。
54. (明)于慎行《穀山筆麈》,北京,中華書局,1997。
55.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
56. (明)周祈《名義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7. (明)宋應星撰,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8. (清)張尚瑗《三傳折諸》之《公羊折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9. (清)汪琬《堯峰文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0. (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2。
61.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台北,九思出版社,民67。
62. (清)王鳴盛《王鳴盛讀書筆記十七種》,台北,鼎文書局,民68。
63. (清)翟灝《風俗編》,台北,國泰文化出版社,民69。
64.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民68。
四、集部
1. 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2. (唐)駱賓王著,(清)陳熙晉箋注《駱臨海集箋注》,台北,華正書局,民63。
3. (唐)沈佺期著,連波、查洪德校注《沈佺期詩集校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4. (唐)陳子昂《陳伯玉文集》,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4。
5. (唐)《曲江文集》(四部叢刊本),台灣商務印書館。
6. (唐)獨孤及《毗陵集》(四部叢刊本),台灣商務印書館。
7. (唐)劉禹錫著,瞿兌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 (唐)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9. (唐)白居易撰《白居易集》,點校本,台北,漢京出版社,1984。
10. (唐)陸贄,劉澤民校點《陸宣公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11. (唐)韓愈撰、(清)馬其昶校注、(民國)馬茂元編次《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漢京出版社,民72。
12.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台北,漢京出版社,民71。
13. (唐)《權載之文集》(四部叢刊本),台灣商務印書館。
14. (唐)李商隱《樊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5. (唐)李白撰,瞿兌園等注《李白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民70。
16. (唐)岑參著,陳鐵民、侯忠義校注《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7. (唐)杜牧《樊川文集》,台北,漢京出版社,民72。
18. (唐)陸龜蒙《甫里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台灣商務印書館。
19. (宋)王安石《臨川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0.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本),台灣商務印書館。
21. (宋)華鎮《雲溪居士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2. (宋)陸游《渭南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23. (元)胡祇遹《紫山大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4. (明)何喬斯《椒邱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5. (清)董誥等編纂《全唐文》,台北,大化書局,民76。
26. (清)曹寅等編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2。
27. 王重民《敦煌變文集》,台北,世界書局,1989。
28. 項楚主編《敦煌變文選注》,成都市,巴蜀書社,1990。
29. 周紹良主編《敦煌文學作品選》,台北,里仁書局,1992。
30. 潘重規主編《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31. 黃征、張湧泉《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32. 項楚《王梵志詩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乙、近人論著
一、專書
(一)中文部分(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 王雲海《宋代司法制度》,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3. 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治安制度史》,河南大學出版社,1994
4. 牟潤孫《注史齋叢稿》,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9。
5. 李樹桐《唐史考辨》,台灣,中華書局,民68new window
6.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7.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75
8. 李錦繡《唐代制度史略論稿》,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9. 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0. 沈從文《唐宋銅鏡》,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
11. 呂思勉《讀史札記》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
12. 汪籛《唐太宗與「貞觀之治」》,北京,求實出版社,1981。
13. 周天游《古代復仇面面觀》,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4. 宗力、劉群合著《中國民間諸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15. 胡滄澤《唐代御史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2。
16. 胡滄澤《隋煬帝傳》,台北,國際文化出版社,1993。
17. 栗勁《秦律通論》,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
18. 徐華龍《中國鬼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19. 徐道鄰著《唐律通論》,台北,中華書局,民55。
20. 高國藩《中國民俗探微─敦煌巫術與巫術流變》,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3。
21. 馬書田《華夏諸神 鬼神卷》,台北,雲龍書局,2000年。
22. 章士釗《柳文指要》,北京,中華書局,1972。
23. 陳寅恪《陳寅恪讀書札記》,上海古籍,1989。
24. 陳顧遠《中國法制史》,北京,中國書店,1988。
25. 陳佩芬《上海博物館藏青銅鏡》,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
26. 陳衍德、楊權合著,《唐代鹽政》,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27. 陳國燦《唐代的經濟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28. 郭東旭《宋朝法律史論》,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29. 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
30. 郭建《帝國縮影─中國歷史上的衙門》,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31. 郭立誠《中國人的鬼神觀》,台北,台視文化出版社,1992。
32. 紮根教育持續會編《感應篇彙編》,台北,紮根教育持續會,1992。
33. 曹仕邦《中國佛教史學史》,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34. 張國剛《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35. 張晉藩《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36. 張榮芳《唐代京兆尹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76。
37. 傅璇琮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
38. 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北京,三聯出版社,1980。
39. 喬偉《唐律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
40.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
41. 劉廣明《宗法中國》,上海,三聯書店,1993。
42. 劉禎《中國民間目連文化》,四川,巴蜀書社,1997。
43. 劉俊文《唐代法制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44. 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
45. 鄭土有、王賢淼《中國城隍信仰》,上海,三聯出版社,1994。
46. 鄧廣銘著《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7. 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8. 謝重光《陳元光與漳州早期開發史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3。
49. 謝海平《講史性之變文研究》,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民62。
50. 錢大群、夏錦文合著《唐律與中國現行刑法比較論》,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
51. 戴炎輝《唐律通論》,台灣,正中書局,民59台三版。
52. 戴炎輝《唐律各論》,台北,成文書局,民77。new window
53. 戴炎輝《中國法制史》,台北,三民書局,民78。
54.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台北,學生書局,民78。
55. 張晉藩主編《中國法制通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6. 薩孟武《儒家政論衍義─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體系及其演變》,東大書局,民71。new window
57.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民73。new window
58. 藍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論》,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59. 羅宗濤《敦煌講經變文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61。new window
(二)外文部分
1. 小野清一郎《刑法講義》,東京,有斐閣,1955年。
2. 仁井田陞著,栗勁等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年。
3. 仁井田陞著《中國法制史研究--刑法》,東京大學出版會,1959年。
4. 仁井田陞著,池田溫編集代表《唐令拾遺補─附唐日兩令對照一覽》,東京大學出版社,1997。
5. 矢吹慶輝《三階教之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27年。
6. 布目潮渢《隋の煬帝と唐の太宗》,東京,清水書院,1980年。
7. 池田溫《中國古代籍帳研究─概觀‧錄文─》,東京大學出版會出版,1979年。
8. 西田太一郎《中国刑法史研究》,岩波書店,1974年。
9. 好並隆司《秦漢帝国史研究》,東京,未來社,1984年。
10. 竺沙雅章《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同朋舍,1982年。
11. 彼得‧斯坦等著《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
12. 哈羅德‧J‧伯爾曼《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1996年。
13. 律令研究會編《譯注日本律令‧五 唐律疏議譯注篇一》,東京,東京堂出版,1979年。
14. 高楠順次郎高、木村泰賢著;高觀廬譯《印度哲學宗教史》,台北,商務,1975年。
15. 真鍋廣濟《地藏菩薩の研究》,京都,三密堂書店,1987年。
16. 崔維澤(Denis Twitcheet)主編,張榮芳等譯《劍橋中國史─隋唐篇》,台北,南天出版社,民76年。
17. 曾我部靜雄《中國社會經濟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76年。
18. 黑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會編輯《令義解》,吉川弘文館,1974年。
19. 新訂增補國史大系〈普及版〉《令集解》,吉川弘文館,1974年。
20. 道端良秀《唐代佛教史の研究》,京都,1957年。
21. 築山治三郎《唐代政治制度の研究》,東京,創元社,1967年。
22. 霍貝爾《初民的法律─法的動態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
23. 穗積陳重《復讎と法律》,東京,岩波,1931年。
24. 瀧川政次郎《中國法制史研究》,東京,巖南堂書店,1979年。
25. 羅‧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北京,商務,1984年中譯版。
26. Arthur F.Wright and Denis Twitchett,ed.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
27. Pulleyblank E.G.,The Background of the Bebellion of An Lu-San,台北,虹橋,民62翻印本。
28. Glen Dudbridge, 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Lay Society in T’ang China:A Reading of Tai Fu’s Kuang-i chi,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9. Stephen F.Teiser, 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ory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4。
30. Stanley Weinstein, Buddhism Under The T’ang ,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87。
31. Wolfram Eberhard, Guilt and Sin in Tradition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
(三)學位論文部分
1. 汪娟《唐代彌勒信仰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9。
2. 桂齊遜《唐代「判」的研究─以唐律與皇權的互動關係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民85。new window
3. 莊明興《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台大文史叢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88。new window
4. 陳俊強《北朝隋唐恩赦制度的研究----中古皇權的一個側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0。new window
5. 陳登武《唐代司法制度研究─以大理寺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民80。
6. 潘維和《唐律上家族主義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學院法研所,民53。
7. 賴亮郡《唐代四川與中央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9。
二、論文
(一)中文部分(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1. 丁常雲〈道教的城隍信仰及其社會思想內容〉,《中國道教》1997年第3期。
2. 于君方〈寶卷文學中的觀音與民間信仰〉,收入《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漢學研究中心,民國82年4月25至28日。new window
3. 卞孝萱〈《紀聞》作者牛肅考〉,《江海學刊》1962年7月號。
4. 王壽南〈論晚唐裘甫之亂〉,收入氏著《唐代政治史論集》,台灣,商務,民72。new window
5. 王育成〈唐代道教鏡實物研究〉,《唐研究》第六卷,2000年。
6. 王宏治〈唐代的司法審判制度〉,收入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法律史研究所編《中華法史叢談》,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年。
7.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君臣關係初探〉,《臺大歷史學報》第21期。new window
8. 甘懷真〈反逆罪與君臣關係〉,收入高明士主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88年。
9. 石守謙〈有關地獄十王圖與其東傳日本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六本第三分冊,1985年9月。new window
10. 江玉祥〈中國地獄〝十殿〞信仰的起源〉,收入江玉祥主編《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第二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
11. 江藍生〈敦煌為本「鷰子賦」二種校注〉,收入《關隴文學論叢.敦煌文學專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3年。
12. 杜斗城〈關於敦煌本《佛說十王經》的幾個問題 附:《佛說十王經》錄文〉,《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編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
13. 杜斗城〈地獄變相初探〉,《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編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
14. 李建民〈肺石解─古代禮俗筆記之一〉,《大陸雜誌》第83卷第1期。
15. 周一良〈賜無畏及其他〉,收入氏著《唐代密宗》,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16. 周紹良〈隋唐以前之彌勒信仰〉,收入湯一介主編《中國宗教:過去與現在─北京國際宗教會議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17. 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收入氏著《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6年。
18. 胡適〈倫敦大英博物院藏的十一本《閻羅王授記經》〉,收入姜義華主編《胡適學術文集‧中國佛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19. 施啟揚〈唐律上盜罪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七期,1972年12月。new window
20. 高明士〈論唐律中的皇權〉,收入《慶祝韓國磐先生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21. 高明士〈劉邦的斬蛇起義與李淵的絳白旗─陰陽五行說與漢唐建國的關係〉,《慶北史學》第21輯:《金燁博士停年紀念‧史學論叢》,韓國,慶北史學會,1998年8月。
22. 高國藩〈敦煌鬼故事《唐太宗入冥記》與信仰民俗〉,收入氏著《敦煌俗文化學》,上海,三聯出版社,1999年。
23. 高國藩〈敦煌鬼故事《唐太宗入冥記》與信仰民俗〉,收入氏著《敦煌俗文化學》,上海,三聯出版社,1999年。
24. 高國藩〈敦煌寓言故事--《鷰子賦》〉,收入氏著《敦煌俗文化學》,上海,三聯出版社,1999年。
25. 高婉瑜〈敦煌變文《鷰子賦》研究(上)(下)〉,收入《大陸雜誌》第102期第5、6卷,2001年。
26. 唐長孺〈唐代的客戶〉,收入氏著《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27. 唐長孺〈敦煌所出唐代法律文書兩種跋〉,上海,《中華文史論叢》第五輯,1964年第五期。
28. 唐長孺〈北朝的彌勒信仰及其衰落〉,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29. 郭東旭〈論熙寧初年刑名之爭〉,收入氏著《宋朝法律史論》,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30. 桂齊遜〈刑事責任能力〉,收入高明士主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88年。
31. 桂齊遜〈我國固有律對於「禮」、「法」衝突的因應之道─以唐代的「復讎」案件為例〉,收入《1998法門寺唐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32. 徐復觀〈中國孝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在歷史中的諸問題〉,收入氏著《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1年。
33. 徐震堮〈《敦煌變文集》校記補正〉及〈再補〉,《華東師大學報》,1958年1、2期。
34. 張國剛〈劍橋大學中國學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史研究動態》1995年第3期。
35. 張鴻勳〈敦煌《鷰子賦》(甲本)研究〉,收入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語言文學分會編纂《敦煌語言文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36. 張總〈《閻羅王授記經》綴補研考〉《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37. 張總〈初唐閻羅圖像及刻經─以《齊士員獻陵造像碑》拓本為中心〉《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38. 張繼昊〈北魏的彌勒信仰與大乘之亂〉,《食貨月刊》復刊第16卷第3、4期,1986年12月。
39. 陳槃〈泰山主生又主死說〉,《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51本第3分。
40. 陳國燦〈武周長安年間的括戶運動〉,收入氏著《唐代的經濟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41. 陳華〈王政與佛法─北朝至隋代帝王統治與彌勒下生信仰〉,《食貨月刊》復刊第16卷第11、12期,1988年3月。
42. 陳俊強〈刑訊制度〉,收入高明士主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43. 陳登武〈唐宋審判制度中的「檢法」官〉,收入高明士主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44. 湯用彤〈讀[太平經]書所見〉,收入氏著《往日雜稿》,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45. 湯用彤〈唐太宗與佛教〉,《學衡》,第75期,1931年。
46. 項楚〈敦煌本《鷰子賦》札記〉,收入氏著《敦煌文學叢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7. 黃源盛〈兩漢春秋折獄案例〉,收入氏著《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87年。new window
48. 黃源盛〈董仲舒春秋折獄案例研究〉,《台大法學論叢》第21卷第1期,民國81年6月。new window
49. 黃慶源〈唐律上造畜蠱毒罪之研究〉,《刑事法雜誌》第14卷第1期,1970年2月。new window
50. 黃惠賢〈《唐西州高昌縣上安西都護府牒稿為錄上訊問曹祿山訴李紹謹兩造辯辭事》釋〉,收入唐長孺主編《敦煌吐魯番文書初探》,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年。
51. 黃純怡〈唐宋時期的復讎-以正史案例為主的考察〉 《興大歷史學報》 第十期。new window
52. 黃敏枝〈唐代民間的彌勒信仰及其活動〉,《大陸雜誌》第78卷第6期。
53. 楊廷福〈唐朝的法律〉,《文史知識》1983年第五期。
54. 楊國楨〈牛津大學中國學的變遷〉《中國史研究動態》1995年第8期。
55. 鄒文海〈從冥律看我國的公道觀念〉,台北,《東海學報》第五卷第一期,民國52年6月。new window
56. 葛承雍〈唐京的惡少流氓與豪雄武俠〉,收入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57. 臧嶸〈唐代末年四川阡能起義〉,收入氏著《隋唐五代史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8. 劉俊文〈唐代獄訟制度考析〉,收入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編《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59. 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三本第三分,民82年。new window
60. 鄭阿財〈敦煌寫本道明和尚還魂故事研究〉,收入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山鳥下聽事,簷花落酒中─唐代文學論叢」,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出版,1998年。
61. 薄小瑩、馬小紅〈唐開元廿四年岐州郿縣縣尉判集(敦煌文書伯2979號)研究─兼論唐代勾徵制〉,收在《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62. 蕭登福〈敦煌寫卷「佛說十王經」之探討─兼談佛道兩教地獄十殿閻王及獄中諸神〉,收入氏著《敦煌俗文學論叢》,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7年。
63. 蕭登福〈敦煌所見十九種《閻羅王受記經》〉,收入氏著《敦煌俗文學論叢》,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7年。
64. 蕭登福〈敦煌寫卷《唐太宗入冥記》之撰寫年代及其影響〉,收入氏著《敦煌俗文學論叢》,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7年。
65. 戴炎輝〈唐律上之保辜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3卷第11期,1970年11-12月。
66. 簡濤〈敦煌本《鷰子賦》考論〉,《敦煌研究》1986年8月第3期。
67. 羅宗濤〈敦煌變文成立時代新探〉,收入氏著《敦煌變文:石窟裡的老傳說》,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
68. 羅世平〈地藏十王圖像的遺存及其信仰〉,《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69. 嚴耕望〈唐代府州僚佐考〉,收入氏著《唐史研究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年。
70. 嚴耕望〈唐代方鎮使府僚佐考〉,收入氏著《唐史研究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年。
71. 嚴耀中〈敦煌文書中的〝平等王〞和唐宋間的均平思想〉,《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二)外文部分
1. 小早川欣吾〈唐朝司法制度〉(二),《法學論叢》第41卷第6號。
2. 小川貫式〈閻羅王授記經〉,收入井福文雅編《敦煌佛教と中國文化》,講座敦煌9,東京,大東,1980年。
3. 小南一郎〈「十王經」をめぐる信仰と儀禮──生七齋から七七齋へ〉,收入吉川忠夫《唐代の宗教》,京都,朋友書店,2000年。
4. 日原利國〈復讎の論理と倫理〉,《日本中國學會報》第二十六集,1974。
5. 仁井田陞〈大木文庫印象記─有關官箴、公牘與民眾之間關係的資料述略〉,收入田濤編譯《日本國大木幹一所藏中國法學古籍書目》,北京,法律,1991年。
6. 仁井田陞〈敦煌發見十王經圖卷に見えたる刑法史料〉,《東洋學報》第25卷第1期,1938。
7. 布目潮渢撰有〈白居易の判を通レへ見た唐代の復讎〉,收入《中國哲學史の展望と模索》,東京,創文社,1976年。
8. 池田溫〈唐代《法例》小考〉,《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6月。
9. 吉岡義豐〈中國民間の地獄十王信仰について〉,收入氏著《吉岡義豐著作集》第1卷,五月書房,1951年。
10. 竺沙雅章〈關於喫菜事魔〉,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 七:思想宗教》,北京,中華,1993年。
11. 松本榮一《敦煌畫の研究 圖像篇》,同朋社,1937年。
12. 岡野誠〈唐代法制史與醫學史的交匯〉,《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3卷,張國剛主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13. 砂山稔〈月光童子劉景暉の反亂と首羅比丘經─月光童子讖を中心として〉《東方學》第51號。
14. 重松俊章〈唐宋時代彌勒教匪─附更生佛教匪〉《史淵》第3輯,1931年。
15. 室永芳三〈唐都長安城坊制治安機構〉(上),《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第二號,1974年。
16. 室永芳三〈唐都長安城坊制治安機構〉(下),《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第四號,1975年。
17. 室永芳三〈唐末內侍省における鞫獄の性格と機能につぃて〉,《長崎大學教育學部社會科學論叢》第28號,1979年。
18. 島善高〈唐代慮囚考〉,收入《瀧川政次郎博士米壽紀念論集─律令制の諸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84年。
19. 酒井忠夫〈十王信仰に關する諸問題及び閻羅王受記經〉,收入《齋藤先生古稀祝賀紀念論文集》,東京,1937年。
20. 桑原騭藏〈支那の孝道殊に法律上より見たる支那の孝道〉,收入氏著《支那法制史論叢》,弘文堂書房,1935年。
21. 堀毅〈秦漢盜律考〉,收入氏著《秦漢法制史論考》,北京,法律,1988年。
22. 曾我部靜雄〈唐の玄宗の死刑廢止につぃて〉,收入氏著《中國律令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71年。
23. 福永光司〈道教的鏡與劍〉,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七‧宗教思想》,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24. 塚本善隆〈北魏の佛教匪〉,收入氏著《支那佛教史研究‧北魏篇》,東京,弘文堂書店,1942年版。
25. 塚本善隆〈引路菩薩信仰に就いて〉《東方學報》(京都),1931年。
26. 柛良〈唐代劍南道、山南西道の光火につぃて〉,收入《中國古代の法と社會─栗原益男先生古稀紀念論集》,東京,汲古書院,1988年。
27. 澤田瑞穗著,蔡懋棠譯〈玉歷鈔傳〉,《台灣風物》第26卷第1期,1976年3月。
28. 瀧川政次郎著,戴炎輝譯〈造畜蠱毒罪考〉,《法學叢刊》第50期,1968年4月。new window
29. Wallacker,Benjamin E.,‘The Poet as Jurist :Po Chü-I and a Case of Conjugal Homicid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1:2(1981)pp.50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