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試析《世說新語》之悲感心理
書刊名:漢學研究集刊
作者:陳世昀
作者(外文):Chen, Shih Yun
出版日期:2020
卷期:30
頁次:頁25-63
主題關鍵詞:世說新語悲感心理政治生命意識心理創傷Shi shuo xin yuPathetic psychologyPoliticsLife consciousnessTraum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2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胡可濤、易外平(2006)。從「意義治療」到悲傷輔導--弗蘭克爾「意義治療學」的應用價値初探。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5),9-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妙純(20110300)。《世說新語》士人服飾所展現的魏晉風度。嘉大中文學報,5,29-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妙純(20120500)。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意識。東吳中文學報,23,73-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江建俊(20110600)。魏晉名士「裸袒褻慢」之風的多維解讀。成大中文學報,33,23-25+27-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蓓蓓(19901200)。世說新語別解--任誕篇。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8,17+19-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冠宏(20081000)。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之詮釋特色及其文化意義初探。成大中文學報,22,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梅家玲(19970400)。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婦女與兩性學刊,8,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妙純(20060700)。《世說新語.傷逝篇》的悲傷容顏。哲學與文化,33(7)=386,119-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尤雅姿(20150300)。《世說新語》之篇章結構與敘事話語研究。成大中文學報,48,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谷良(20170100)。《世說新語》中所見魏晉名士的「傷逝情懷」試詮--對禮之契合、反抗與轉化。北商學報,31,83-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承慧(20170600)。《世說新語》文篇析論。漢學研究,35(2)=89,207-2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文革(2007)。從『世說新語』看魏晉風度的審美本質。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6(3),123-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光照(2004)。嵇康玄學思想與魏晉名教政治。江淮論壇,2004(5),91-95+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群力(1997)。魏晉時代「重情」社會文化心態探論。社會科學輯刊,1997(2),132-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徐正英、常佩雨(1999)。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意識。鄭州大學學報,32(6),105-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徐光興、李希希(2004)。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心理應對機制之比較研究--從中美兩國的文化心理背景出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2(3),62-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楊勇(19860000)。讀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後敘。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7,259-2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趙冬梅(2009)。心理創傷的治療模型與理論。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25-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趙冬梅(2009)。佛洛伊德和榮格對心理創傷的理解。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93-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亞利(2003)。魏晉南北朝災害研究(博士論文)。四川大學,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政治(2011)。「焦慮的面容」--在焦慮情緒下的肖像畫創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國榮(1998)。中國文士生命觀及其文學表述(博士論文)。南京大學,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楊勇(2007)。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范曄、李賢、司馬彪、楊家駱(1981)。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Maslow, Abraham、林方、陳維正(1987)。人的潛能和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譯文集。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綺雲、曾煥棠、林慧珍、陳錫琦、李佩怡、方蕙玲(2000)。生死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澤厚(1999)。華夏美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房玄齡、楊家駱(1976)。晉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舒展(1990)。錢鍾書論學文選。花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梅家玲(20040000)。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徐震堮(1984)。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司馬遷、裴駰、司馬貞、張守節(1981)。史記。臺北市: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寧稼雨(2003)。魏晉士人人格精神--《世說新語》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余英時(1987)。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澤厚(1981)。美的歷程。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郭慶藩、王孝魚、莊子(2013)。莊子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宗白華(1981)。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牟宗三(2003)。名家與荀子.才性與玄理。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富士(20010000)。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弗洛伊德、車文博(2010)。弗洛伊德文集。長春:長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寧稼雨(1992)。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范子燁(2001)。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鄭毓瑜(1997)。六朝情境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瑤(1986)。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中國軍事史編寫組(1985)。中國軍事史.附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余英時(2001)。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魯迅(2005)。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蕭統、李善(1986)。昭明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葛洪、楊明照(1991)。抱朴子外篇校笺。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壽、裴松之、楊家駱(1976)。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劉義慶、龔斌(2016)。世說新語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葉夢得。石林詩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蔣凡、李笑野、白振奎(2009)。全評新注世說新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施琪佳(2006)。創傷心理學。北京:中國醫療科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劉師培(1984)。中國中古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錢鍾書(2014)。管錐編。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魏耕原(2012)。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顏崑陽(2020)。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馬斯洛、成明(2007)。馬斯洛人本哲學。北京:九州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弗洛伊德、羅生(2014)。精神分析引論.新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劉義慶、劉孝標、余嘉錫、周祖謨、余淑宜、周士琦(1993)。世說新語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班固、顏師古、楊家駱(1986)。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柳存仁(1970)。書評:世說新語校箋楊勇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寅恪(1980)。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