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病以及國:周秦漢方技與國政關係的一個分析
作者:金仕起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ih-ch''i Chi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杜正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方技政治社會醫療文化漢書藝文志周禮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5
在中國,以統治者的身體為「國」,論證其政權正當性的論述大概最晚可以追溯到西周晚期;將人君的疾病視為「國事」,而設說取譬議論時政的事例,大概也至遲見於晚周文獻。這些,無疑都是在中國史研究領域中,環繞著醫療、社會與政治這類課題裡值得持續關注、留意探索的重要現象之一。但截至今日,我們似乎較少留意,傳統時期中國醫藥知識與社會、政治活動間複雜而微妙的互動是雙向的。也就是說,除了有關社會、政治議題的論述經常從醫療知識中汲取成說而為之張目外,事實上,社會、政治論述也往往促成了醫療知識具體內涵的改變。傳統中國的醫療知識既不是孤立於社會、政治結構變遷之外的一個自變項,相反的,它往往是一個應變項,反映了社會、政治結構的轉變。而且,這個現象,在周秦漢時期的古代中國,尤為明顯,相當程度坐實了杜正勝所謂「政治在中國傳統社會之無孔不入,它不僅管制中國人的肉體,也主宰中國人的精神和思想」的觀察。
中國的傳統醫藥知識,基本的骨架、內容皆成之於周秦漢時期。依據這個時期學者的觀點,這套知識,主要被歸類在「方技」這個範疇的技術知識中。這部論文之以「論病以及國」為主題,以周秦漢方技與國政關係的一個分析作為子題,即旨在以方技這套漢人所謂的「生生之具」為對象,嘗試探討周秦漢時期,政治這項因素在其形成過程中所扮演角色。
這部論文除第一章緒論與第六章餘論外,內分四章。
第二章〈回到王官時代去〉以《漢志》方技敘論為中心,從不同的角度說明「王官」之治、之學作為晚周秦漢時期政治典範或學術權威之重要象徵的意義。第一節藉由《漢志》「生生之具」的典故和晚周易學的連繫,說明方技作為實現易「道」之「器」的意義。第二節分析「王官」一詞在劉歆學術觀點中的意義,說明王官之治、之學在漢人眼中的典範性地位,以及它的現實意義。第三節釐清劉歆的方技分期觀點和《漢志》所反映的古史觀間的連繫,說明「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不僅在述古,也在提示典範、宣示價值。第四、第五兩節,則以「依託」和「禁方」這兩個概念為例,說明晚周秦漢民間學者或執技之人透過上儕於王官傳統,以爭取外界重視,並建構其學術權威或職業認同的現象。
第三章〈醫官探源〉以《周禮》醫官諸條文獻為中心,討論古典時期醫官的職任性質,以及其時醫學主要涉及的面相與可能的職業知識來源。第一節釐清《周禮》醫在天官的確指,說明其官職事的屬性近於王宮內侍之官。第二節討論醫官齊和飲食的知識與膳宰官屬職業知識間的連繫。第三節討論醫官運用毒藥的知識與職方、土訓之官職業傳統的可能關係。第四節探討醫官診病死生之術與晚周以前輿地之術間的可能關聯。第五節分析疾病分類概念和巫史之官職業知識的有關異同。
第四章〈執技以事上〉以方者扁鵲的故事為中心,探討晚周秦漢方技數術化的社會基礎與政治性格。第一節根據殷周秦漢時人的常識性資料,呈現晚周秦漢方技這套技術知識的核心在藥物。第二節以扁鵲之方為例,說明晚周方者技術新舊雜陳、隨俗為變的特質,及其何以致此的社會基礎。第三節以晚周秦漢間文獻所見的扁鵲故事為例,說明智識菁英藉由方技知識議政的現象與其背景,方技文獻所反映的方者議政傾向,以及其中所可能蘊涵的社會、政治現實意義。
第五章〈古「方」析義〉分析古典文獻所謂「方」的意義,說明晚周秦漢所謂「方技」、「方士」之命名取義與「王官」傳統的連繫。第一節以萇弘之方為例,分析其兼攝鬼神、物怪與天數的特質,呈現「王官」之方為一具有多重內涵之整體的性格。第二節討論「方」和古代空間地理知識的關係,並著重探討職方官屬和「物」這類知識的連繫,及其與晚周秦漢「方技」中藥物知識的可能淵源。第三節分析「方」作為文書質材,在古典社會中所具有的圖、法、式等官方典要的意義,說明它們與秦漢「方士」所掌圖、法、式之在形式、內容上的可能關聯。
壹、考古資料
一、 發掘整理報告
季勛,〈雲夢睡虎地秦簡概述〉,《文物》1976:5。
孝感地區第二期亦工亦農文物考古訓練班,〈湖北雲夢睡虎地十一號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6。
湖北孝感地區第二期亦工亦農文物考古訓練班,〈湖北雲夢睡虎地十一座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9。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縣文化局,〈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8。
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簡介〉,《文物》1983:2。
黃展岳,〈雲夢秦漢墓葬的發掘和秦簡的研究〉,收入《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7。
洪樓,〈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簡介〉,《歷史研究》1974:1。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4:7。
唐蘭、裘錫圭等,〈座談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文物》1974:9。
韓仲民,〈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概述〉,《文物》1974:9。
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室,〈馬王堆帛書四種古醫學佚書簡介〉,《文物》1975:6。
李學勤,〈記在美國舉行的馬王堆帛書工作會議〉,《文物》1979:11。
李裕民,〈馬王堆漢墓帛書抄寫年代考〉,《考古與文物》1981:4。
傅舉有,〈關於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墓主問題〉,《考古》1983:2。
戴應新,〈解放後考古發現的醫藥資料考述〉,《考古》1983:2。
故宮文物月刊資料室,〈馬王堆出土文物簡介〉,《故宮文物月刊》1:10(1984)。
蕭璠,〈從漢初局勢看馬王堆文物〉,《故宮文物月刊》1:10(1984)。new window
彭浩,〈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大批珍貴竹簡〉,《江漢考古》1985:2。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張家山三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85:1。
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概述〉,《文物》1985:1。
陳耀鈞、閻頻,〈江陵張家山漢墓的年代及相關問題〉,《考古》1985:12。
濮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濮陽市博物館、濮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88:3。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墓地整理小組,〈荊門市包山楚墓發掘簡報〉,《文物》1988:5。
包山墓地竹簡整理小組,〈包山2號墓竹簡概述〉,《文物》1988:5。
徐少華,〈包山二號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江漢考古》1989: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區博物館、雲夢縣博物館,〈雲夢龍崗秦漢墓地第一次發掘簡報〉,《江漢考古》1990:3。
劉信芳、梁柱,〈雲夢龍崗秦簡綜述〉,《江漢考古》1990:3。
湖北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胡平生,〈中國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竹簡概述〉,《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25(1992)。
傅舉有、陳松長編著,《馬王堆漢墓文物》(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
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關沮秦漢墓清理簡報〉,《文物》1999:6。
梁柱、劉信芳,〈雲夢龍崗秦代簡述略〉,《簡帛研究》1(199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區博物館、雲夢縣博物館,〈雲夢龍崗六號秦墓及出土簡牘〉,《考古學集刊》8(1994)。
胡平生,〈雲夢龍崗六號秦墓墓主考〉,《文物》1996:8。
黃盛璋,〈雲夢龍崗六號秦墓木牘與告地策〉,《中國文物報》1996.7.14。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00:5。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懸泉漢簡內容簡述〉,《文物》2000:5。
二、出土文字資料與釋文
一、中文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編,《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安徽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萬物》〉,《文物》1988:4。
何雙全,〈天水放馬灘秦簡甲種《日書》釋文〉,收入《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
江陵張家山漢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脈書》釋文〉,《文物》1989:7。
張家山漢簡整理組,〈張家山漢簡《引書》釋文〉,《文物》1990:10。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參)》(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蕭佐桃、周一謀,《馬王堆醫書考注》(臺北:樂群文化公司,1989)。
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
江陵張家山漢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奏讞策》釋文〉,《文物》1993:8。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北京:中華書局,1994)。
江陵張家山漢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奏讞書》釋文(二)〉,《文物》1994:3。
彭錦華,〈周家台30號秦墓竹簡秦始皇三十年曆譜釋文與考釋〉,《文物》1999:6。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式法》釋文摘要〉,《文物》2000:7。
胡平生、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雲夢龍崗秦簡考釋校証〉,《簡牘學研究》1(1997)。
劉國勝,〈雲夢龍崗簡牘考釋補正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江漢考古》1997:1。
趙平安,〈雲夢龍崗秦簡釋文注釋訂補〉,《江漢考古》1999:3。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懸泉漢簡釋文選〉,《文物》2000: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
胡平生、張德芳編撰,《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龍崗秦簡》(北京:中華書局,2001)。
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編,《關沮秦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01)。
二、英文
Harper, Donald, Early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The Mawangdui Medical Manuscripts (London and New York: 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1998).
貳、傳世文獻
《周易》(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1)。
高亨
《周易古經今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
《周易大傳通說》(濟南:齊魯書社,1979)。
《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1)。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台北:文津出版社影新校標點本,1987)。
《詩經》(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1)。
《儀禮》(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1)。
張爾歧,《儀禮鄭注句讀》(台北:世界書局,1986)。
《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1)。
《國語》韋昭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影新校標點本,1983)。
《周禮》(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1)。
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7)。
《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1)。
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1)。
劉寶楠撰,《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標點本,1998)。
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1987)。
《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1)。
《爾雅》(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1)。
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台北:世界書局,1980)。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臺北:漢京文化公司點校本,1987)。
顧鳳藻撰,《夏小正經傳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74)。
方詩銘、王修齡合著,《古本竹書紀年輯證》(台北:華世出版社,1973)。
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洪氏出版社,1981)。
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八,1988)。
蔣禮鴻撰,《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86)。
王先謙集解、日‧久保愛增注、日‧豬飼彥博補遺,《增補荀子集解》(台北:蘭臺書局,1983)。
田旭東校注,《司馬法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97)。
朱謙之,《老子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6)。
安井衡,《管子纂詁》(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影印,1976)。
洪興祖,《楚辭補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
唐書文,《六韜‧三略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陸佃解,《鶡冠子解》(台北:世界書局,1979)。
徐靈府注、(清)錢熙祚校,《文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
劉向編集,《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1981)。
孫星衍輯,《漢官儀六種》(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0)。
王利器撰,《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
王洲明、徐超校注,《賈誼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賴炎元註譯,《韓詩外傳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標點本,1986)。
董仲舒著,凌曙注,《春秋繁露注》(台北:世界書局,1989)。
司馬遷著,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天工書局,1989)。
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新序疏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揚雄撰、李軌注,《法言》(上海:上海書店,1989)。
揚雄撰、周祖謨校箋,《方言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3)。
王先謙,《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影武英殿本,1981)。
班固撰,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標點本,1994)。
王充著、劉盼遂集解,《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標點本,1990)。
應劭著,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明文書局,1982)。
王先謙集解,《後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編,《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郭靄春主編,《黃帝內經素問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郭靄春編著,《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牛兵占等編,《中醫經典通釋.黃帝內經》(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劉渡舟等編,《傷寒論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凌耀星主編,《難經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葛洪,《肘後備急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明萬曆本,1983一版四刷)。
李昉等奉敕編,《文苑英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慎徽撰,尚志鈞等校點,《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張介賓,《類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標校本,1990)。
參、研究論著
一、民國以前著作
顧炎武,《日知錄》(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
章學誠,《文史通義》及《校讎通義》(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
梁玉繩,《史記志疑》(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
二、近人著作
山田慶兒,《古代東亞哲學與科技文化:山田慶兒論文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
王玉川,《運氣探秘》(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7)。new window
王國維
《王觀堂先生全集》(台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
《觀堂集林》(台北:世界出版社,1983)。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new window
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朱淵清,《再現的文明:中國出土文獻与傳統學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1)。
安作璋、陳乃華,《秦漢官吏法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3)。
呂思勉
《呂思勉讀史札記》(台北:木鐸出版社影,1983)。
《先秦學術概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二刷)。
余嘉錫
《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
《古書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目錄學發微》(台北:藝文印書館,1987)。
余英時
《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余明光,《黃帝四經与黃老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李建民
《中國古代遊藝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
李零
《孫子古本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吳孫子發微》(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李零自選集》(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中國方術考》(修訂本)(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李濟康主編,《醫代醫古文名篇譯注》(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5)。
李學勤
《周易經傳溯源──從考古學、文獻學看《周易》》(北京:長春出版社,1992)。
《李學勤集》(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
《走出疑古時代》(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4)。
《古文獻叢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綴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杜正勝
《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
《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
《古典與現實之間》(臺北:三民書局,1996),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new window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
周一謀等著,《馬王堆醫學文化》(上海:文匯出版社,1994)。
金春峰,《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高亨,《周易雜論》(濟南:齊魯書社,1979)。
高大倫
《張家山漢簡〈脈書〉校釋》(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張家山漢簡〈引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5)。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台北:大通書局景印,1972)。
徐中舒,《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台北:仲信出版社影1958本,1986)。
徐復觀
《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
《兩漢思想史》卷一、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
梁峻,《中國古代醫政史略》(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
溫少峰、袁庭棟,《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3)。彭浩,《張家山漢簡《算數書》註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黃瑞雲,《老子本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裘錫圭
《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裘錫圭自選集》(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廖育群,《岐黃醫道》(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聞一多,《神話與詩》(台中:藍燈書局影本,1975)。
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
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
陳松長
《馬王堆帛書《刑德》研究論稿》(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
陳偉
《包山楚簡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陳槃
《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台北:國立編譯館,1991)。
《舊學舊史說叢》(台北:國立編譯館,1993)。
陳夢家,《六國紀年表》(台北:學海出版社,1992)。
張秉權,《殷虛文字丙編》上輯(二)(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張光直
《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
《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
張舜徽
《周秦道論發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6)。
駢宇騫、段書安編著,《本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概述》(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
楊聯陞,《國史探微》(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北京:中華書局,1987)。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劉鈍,《大哉言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臺三版)。
錢超塵,《內經語言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台北:里仁書局,1995三刷)。
顧頡剛等,《古史辨》(台北:藍燈文化影本,1993)。
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臺北:廣文書局,1970)。
顧潮,《顧頡剛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饒宗頤,《中國宗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香港:中華書局,1993)。
龍伯堅,《黃帝內經概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
龐樸,《帛書五行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8)。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5)。new window
謝利恆,《中國醫學源流論》(台北:古亭書屋影上海澄齋醫社1935年初版本,不著年代)。
韓健平,《古脈書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三、日文
澤田瑞穗,《中國の咒法》(東京:平河出版社,1984)。
山田慶兒,《中國醫學の思想的風土》(東京:潮出版社,1995)。
四、英文
Carr, Edward Hallett, What is History?(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2).
肆、研究論文
一、中文
Marc Kalinowski,〈馬王堆帛書《刑德》試探〉,《華學》1(1995)。
丁山,〈由陳侯因簋黃帝論五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4(1933)。new window
大西克也著、任鋒譯,〈「殹」「也」之交替──六國統一前後書面語言的一個側面〉,收入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于豪亮,〈帛書《周易》〉,《文物》1984:3。
王育成,〈含山玉龜及玉片八角形來源考〉,《文物》1992:4。
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室,〈馬王堆三號漢墓帛畫導引圖的初步研究〉,《文物》1975:6。
甘懷真
〈中國中古時期「國家」的型態〉,《東吳大學歷史學報》1(1995)。
〈中國中古時期君臣關係初探〉,《臺大歷史學報》21(1997)。
后德俊、史珞琳,〈湖北荊門包山二號楚墓墓主死因初探〉,《中華醫史雜誌》24:3(1994)。
吳郁芳,〈《包山楚簡》卜禱簡牘釋讀〉,《考古與文物》1996:2。
沈兼士,〈「鬼」字原始意義之試探〉,原刊《國學季刊》5:3(1935),收入《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頁86-202。
李宗焜,〈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2(2001)。new window
李解民,〈尹灣漢墓〈博局占〉木牘試解訂補〉,《文物》2000:8。
李建民
郇亭(李建民),〈養生、情色與房中術:中國早期房中術之探索〉,《北縣文化》38(1993)。new window
〈中國古代「掩骴」禮俗考〉,《清華學報》3(1995)。
〈中國古代「禁方」考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1(1997)。
〈明堂與陰陽──以《五十二病方》「灸其泰陰泰陽」為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1(1999)。
〈太一新證──以郭店楚簡為線索〉,《中國出土資料研究》3(1999)。
李學勤
〈放馬灘簡中的志怪故事〉,《文物》1990:4。
〈《奏讞書》解說(上)〉,《文物》1993:8。
〈談「信古、疑古、釋古」〉,《原道》1(1994)。
〈《奏讞書》解說(下)〉,《文物》1995:3。
〈《素問》七篇大論的文獻學研究〉,《燕京學報》新2期(1996)。
〈馬王堆帛書《刑德》中的軍吏〉,《簡帛研究》2(1996)。
〈《博局占》與規矩紋〉,《文物》1997:1。
〈簡帛書籍的發現及其影響〉,《文物》1999:10。
杜正勝
〈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2:3(1991)。
〈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3:4(1992)。
〈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新史學》6:1(1995)。
〈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2(1995)。
〈古代物怪之研究(上)──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一)、(二)、(三)〉,《大陸雜誌》104:1-3(2002)。
邢義田,〈月令和西漢政治──從尹灣集簿中的「以春令成戶」說起〉,《新史學》9:1(1998)。new window
阮芝生
〈司馬遷的心〉,《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3(1974)。
〈試論司馬遷所說的「究天人之際」〉,《史學評論》6(1983)。
〈《史記》〈河渠書〉析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5(1990)。
〈三司馬與漢武帝封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20(1996)。
〈司馬遷之心──《報任少卿書》析論〉,收入《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2001.1),頁287-342。
林富士
〈試釋睡虎地秦簡中的「癘」與「定殺」〉,《史原》15(1986)。
〈試論漢代的巫術醫療法及其觀念基礎──「漢代疾病研究」之一〉,《史原》16(1987)。
〈試釋睡虎地秦簡《日書》中的「夢」〉,《食貨月刊》復刊17:3-4(1988)。
〈頭髮、疾病與醫療──以中國漢唐之間的醫學文獻為主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1(2000)。
近藤浩之,〈包山楚簡卜筮祭禱記錄與郭店楚簡的《易》〉,《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頁128-133。
金仕起,〈古代醫者的角色──兼論其身分與地位〉,《新史學》6:1(1995)。new window
周一謀,〈阜陽漢簡與古藥書《萬物》〉,《醫古文知識》1990:1。
周世榮,〈馬王堆竹簡養生方與中國古代養生學〉,《考古與文物》1986:6。
唐蘭,〈馬王堆帛書《卻穀食氣篇》考〉,《文物》1975:6。
徐中舒,〈陳侯四器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4(1933)。new window
徐振韜,〈從帛書《五星占》看先秦渾儀的創製〉,《考古》1976:2。
俞偉超,〈含山凌家灘玉器和考古學中研究精神領域的問題〉,《文物研究》5(1989)。
姜廣輝,〈郭店一號墓墓主是誰?〉,《中國哲學》20(1999)。
席澤宗,〈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彗星圖〉,《文物》1978:2。
席澤宗,〈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五星占》〉,收入《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殷滌非,〈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占盤和天文儀器〉,《考古》1978:5。
陶磊,〈馬王堆帛書《式法》初探〉,見2002年「簡帛研究網」網頁: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2/taolei01.htm。
連劭名,〈江陵張家山漢簡《脈書》初探〉,《文物》1989:7。
連邵名,〈式盤中的四門與八卦〉,《文物》1987:9。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整理釋文,〈西漢帛書《天文氣象雜占》釋文〉,《中國文物》1979:1。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整理釋文,〈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西漢帛書《天文氣象雜占》〉,《中國文物》1979:1。
曾藍瑩,〈尹灣漢墓《博局占》木牘試解〉,《文物》1999:8。
彭浩,〈張家山漢簡《引書》初探〉,《文物》1990:10。
〈談《奏讞書》中的西漢案例〉,《文物》1993:8。
〈談《奏讞書》中奏代和東周時期的案例〉,《文物》1995:3。
〈中國最早的數學著作《算數書》〉,《文物》2000:9。
彭衛,〈秦漢時期醫制述論〉,《中華醫史雜誌》18:2(1988)。
郝葆華、王謹,〈《內經》七篇大論成書年代新論〉,《中華醫史雜誌》14:1(1984)。
夏德安,〈五十二病方與越方〉,收入《馬王堆漢墓研究文集》(長沙:湖南出版社,1994)。
鄧春源
〈張家山漢簡《引書》譯釋(一)〉,《醫古文知識》1991:4。
〈張家山漢簡《引書》譯釋(續篇)〉,《醫古文知識》1993:1。
馬堪溫,〈歷史上的醫生〉,《中華醫史雜誌》16:1(1986)。
馬繼興,〈帛書《脈法》初探〉,《湖南考古輯刊》3(1986)。
連邵名,〈式盤中的四門與八卦〉,《文物》1987:9,頁33-36轉40。
黃龍祥
〈經絡學說的由來〉,《中國針灸》1993:5。
〈經絡學說的演變〉,《中國針灸》1994:3。
〈經脈病候考源〉,《中華醫史雜誌》24:4(1994)。
馮時,〈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天文學研究〉,《文物》1990:3。
陳久金、張敬國,〈含山出土玉片圖形試考〉,《文物》1989:4。
陳振裕,〈七十年代以來湖北出土秦漢簡牘概述〉,見「簡帛研究網」網頁:http://www.bamboosilk.org/Mlhc/Jbda/Chenzhenyu.htm。
陳松長
〈帛書《刑德》略說〉,《簡帛研究》第一輯(1993)。
〈馬王堆帛書《刑德》甲、乙本的比較研究〉,《文物》2000:3。
陳偉
〈試論包山楚簡所見的卜筮制度〉,《江漢考古》1996:1。
〈讀沙市周家臺秦簡劄記〉,「簡帛研究網」網頁: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2/chenwei02.htm。
詹鄞鑫,〈卜辭殷代醫藥衛生考〉,《中華醫史雜誌》16:1(1986)。
廖名春,〈從郭店楚簡論先秦儒家與《周易》的關係〉,《漢學研究》18:1(2000)。new window
廖育群
〈今本《黃帝內經》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7:4(1988)。
〈扁鵲脈學研究〉,《中華醫史雜誌》18:2(1988)。
〈《難經》醫學理論的時代特徵〉,《中華醫史雜誌》23:1(1993)。
〈中國古代咒禁療法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12:4(1993)。
〈《素問》「七篇大論」運氣不同推算方式之分析〉,《中華醫史雜誌》24:2(1994)。
〈東漢時期醫學發展之研究〉,《傳統文化與現代化》3(1994)。
蒲慕州
〈巫蠱之禍的政治意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3(1986)。
〈睡虎地秦簡《日書》的世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4(1992)。
劉信芳
〈秦簡《日書》與《楚辭》類徵〉,《江漢考古》1990:1。
〈《日書》驅鬼術發微〉,《文博》1996:4。
劉樂賢
〈睡虎地秦簡日書《詰咎篇》研究〉,《考古學報》1993:4。
〈睡虎地秦簡日書人字篇補釋〉,《江漢考古》1995:2。
〈馬王堆醫書與睡虎地秦簡日書〉,收入《馬王堆漢墓研究文集》(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頁132-135。
劉宗漢,〈有關荊門郭店一號楚墓的兩個問題──墓主人的身分與儒道兼習〉,《中國哲學》20(1999)。
張志業,〈文物工作者精心整理研究阜陽漢簡──我發現最早本草古籍《萬物》〉,《先秦、秦漢史》1988:6。
張振平,〈《萬物略說》商討一則〉,《文物》1989:1。
張政烺,〈《春秋事語》解題〉,《文物》1977:1。
張宗棟,〈醫生稱謂考〉,《中華醫史雜誌》1990:3。
張建國,〈叔孫通定《傍章》質疑(兼析張家山漢簡所載律篇名)〉,《先秦、秦漢史》1998:2。
張濤,〈秦代易學思想探微〉,《漢學研究》18:2(2000)。new window
謝桂華
〈百年簡帛〉,《文史知識》1999:8/9。
〈百年來的簡帛發現與簡帛學的發展〉,《光明日報》2001年9月27日。
龍永芳,〈湖北荊門發現一枚遺漏的「郭店楚簡」〉,《中國文物報》2002.5.3二版。
嚴一萍,〈中國醫學之起源考略(上)、(下)〉,《大陸雜誌》2:8/9(1951)。
嚴敦傑
〈關於西漢初期的式盤和占盤〉,《考古》1978:5。
〈式盤綜述〉,《考古學報》1985:4。
顧鐵符
〈馬王堆帛書《天文氣象雜占》內容簡述〉,《文物》1978:2。
〈馬王堆帛書《雲氣慧星圖》研究〉,收入《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頁35-45。
鄭剛,〈論睡虎地秦簡日書的結構特徵〉,《中山大學學報》1993:4。
二、日文
山田慶兒
〈《黃帝內經》の的成立〉,《思想》1979:8。
〈九宮八風說と少師派の立場〉,《東方學》52(1980)。
〈扁鵲傳說〉,《東方學報》60(1980)。
〈鍼灸と湯液の起源〉,收入氏編,《新發現中國科學史資料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5),頁3-122。
〈馬王堆漢墓出土醫書三則〉,收入氏編,《新發現中國科學史資料研究》,頁225-262。
〈醫學の傳授〉,收入氏著《夜鳴く鳥──醫學.咒術.傳說》(東京:岩波書店,1990),頁55-96。
〈伯高派の計量解剖學と人體計測の思想〉,收入山田慶兒、田中淡編《中國古代科學史論.續篇》(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1),頁427-492。
“Anatometrics in Ancient China,” Chinese Science 10(1991)。
中村璋八,〈緯書中の醫學關連記事の考察〉,收入氏編《緯學研究論叢:安居香山博士追悼》(東京:平河出版社,1993)。
工藤元男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について〉,《史滴》7(1986)。
〈雲夢睡虎地秦墓簡「日書」とり見た秦楚の二十八宿占〉,《古代》88(1989)。
〈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と道教的習俗〉,《東方宗教》76(1990)。
〈睡虎地秦簡「日書」になる病因論と鬼神の關係につて〉,《東方學》88(1994)。
三、英文
Donald Harper,
“ A Chinese Demonography of the Third Century B. C.,” HJAS 45: 2 (1985),
“Wang Yen-shou’s Nightmare Poem,” HJAS 47: 1 (1987).
“A Note on Nightmare Magic in 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a,” T''ang Studies 6 (1988).
Li Ling,
“The Contents and Terminology of the Mawangdui Texts on the Arts of the Bedchamber,” Early China 17 (1992, trans.,by Keith McMahon).
“ An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Taiyi (Grand One) worship,” Early Medieval China 2(1995-96).
Kirsimarja Blomqvist, " The Many Faces of Trust,"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 13, No3 (1997).
Ying-shih Yü, "Life and Immortality in the Mind of Han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5(1964-6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