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藝術策展與臺灣主體性想像--以米蘭外帶臺灣館與倫敦設計展修龍/相撞為分析個案
書刊名:博物館學季刊
作者:殷寶寧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in, Pao-ning
出版日期:2017
卷期:31:3
頁次:頁31-53
主題關鍵詞:關係美學米蘭外帶臺灣館Optogo修龍Eatopia對話性創作參與式藝術Relational aestheticsCitizen diplomacyOPTOGOEatopiaDialogical artParticipatory ar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5
  • 點閱點閱:9
期刊論文
1.陳宏星(20110800)。西方藝評.臺灣製造--臺灣當代藝評的批判。典藏今藝術,227,132-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ishop, Claire(2004)。Antagonism and Relational Aesthetics。October,110(3),51-79。  new window
3.董維琇(20131000)。藝術介入社群:社會參與式的美學與藝術實踐。藝術研究學報,6(2),27-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瑞坤(20060700)。博物館及其人的分類:以超級特展現象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0(3),37-47+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玉景(2015)。大人看衰、募款碰壁……十個七年級生勇閬米蘭世博。今周刊,9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程怡嘉(20111200)。策展機制的文化生產角色與學術意識:以2000-2006年臺北雙年展下的臺灣策展人為例。博物館與文化,2,137-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慧華(20121000)。策展意識與獨立意識--重省臺灣策展20年。典藏今藝術,241(專刊),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Yu, Peggy(2015)。「OPTOGO」計畫前進米蘭世博/臺灣美食‧米蘭嘗鮮。閱讀臺北,5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倪再沁(19910400)。西方美術.臺灣製造--臺灣現代美術的批判。雄獅美術,242,114-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周佩璇(2008)。九○年代以來臺灣視覺藝術機構與獨立策展人興起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葉玉靜(1994)。臺灣美術中的臺灣意識:前90年代「臺灣美術」論戰選集。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Foster, Hal(1996)。The Return of the Real: The Avant-Garde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Cambridge, MA:MIT Press。  new window
3.Swartz, David(1997)。Culture and Power: The 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Chicago, I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4.Bishop, Claire、林宏濤(2015)。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瑪悧、Kester, G. H.(2006)。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香君(2013)。紀念之外:228事件.創傷與性別差異的美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工作手冊。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ourriaud, Nicolas、Pleasance, Simmon、Woods, Fronza、Copeland, Mathieu(2002)。Relational Aesthetics。Les Presse du réel。  new window
其他
1.江慧真,舒子榕(20131207)。米蘭世博.我被拒國家館外,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207000317-260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熊貝(20150416)。OPTOGO-外帶國家館,帶走滿滿一杯故事,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7066-Live。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翁浩原(20160915)。倫敦設計雙年展臺灣館:如何用5道菜,描述臺灣族群融合新未來?,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915-city-design-londondesign-biennal-tw-eatopia/。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馬于文(20150428)。OPTOGO-熱血二日,東海大學的米蘭世博工作坊實記,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7137-2015Expo。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映妤(20151004)。「我們讓米蘭看見臺灣,那臺灣看見世界了嗎?」專訪米蘭世博臺灣館發起人,http://crowdwatch.tw/reports/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觀點網站(2016)。文化是設計的潛在發聲:吳雅筑,http://designperspectives.org/2016/12/06/rain-wu/。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CXCITY(20160825)。2016倫敦設計雙年展臺灣館:從倫敦、香港、臺北三地凝結文化《修龍》力,https://solomo.xinmediaxom/archi/88779-cxcity。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Yang, Yann(20160825)。「修龍」「相撞」,臺灣公眾外交生猛進擊倫敦設計雙年展,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76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宏璋(2015)。關係前後:你的參與不保證我的政治。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