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當代視覺圖像主體性的發展探討
書刊名:設計與產業學報
作者:楊肇傅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ang, Chao-fu
出版日期:2020
卷期:17
頁次:頁107-124
主題關鍵詞:視覺圖像主體意識臺灣當代藝術主體性Visual graphicSubject consciousnessTaiwan contemporary artSubjectiv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6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吳明雄、張中一、饒達欽(20081200)。高中職學生藝術創造力影響指標之研究:以全國競賽得獎學生為對象。藝術教育研究,16,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程怡嘉(20111200)。策展機制的文化生產角色與學術意識:以2000-2006年臺北雙年展下的臺灣策展人為例。博物館與文化,2,137-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森信男(20141100)。臺北雙年展的困境與發展可能。現代美術學報,28,43-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怡松(2010)。主體性Subjectivity。文化研究@嶺南,2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龔卓軍(20150300)。加速度中的組織變形力--論雙年展展覽與機構之間的知識生產難題。藝術家,478,126-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龔卓軍(20180700)。野根莖:弱機構.群組織.戰爭機器。藝術觀點,75,4-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龔卓軍(20121100)。從自我反觀走向死而復生的想像--對2012臺北雙年展的初步觀察。典藏今藝術,242,108-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Rothenberg, A.(1972)。Poetic Process and Psychotherapy。Psychiatry,3,238-254。  new window
9.Wu, Chieh-Hsiang(2015)。Sameness and diversification: A global quantitative survey on cultural innovation in the visual arts。Cultural Trends,24(2),122-132。  new window
10.游美惠(200008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8,5-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楊肇傅(2020)。從藝術教育與創意思考的觀點探討視覺圖像教學實務。2020第十三屆跨域設計產學國際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Liao, Shin、Yang, Chao-Fu、Yang, Chui-Chu(2015)。The Correlation of Imagin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Ability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Majors。The Asian Conference on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宜蓉(2012)。《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以「創意」為討論核心(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東海、張麗琦(1995)。名家創意系列(3):海報設計。新形象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清夫(1984)。造形原理。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佩怡(2015)。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二十年。台北市:城邦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Sartre, J.-P.、吳子楓(2017)。什麼是主體性?。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范切斯科.馬納克達、吳瑪悧(2018)。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千惠(2011)。發燒雙年展--政治、美學、機制的代言。台北市:北市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肇傅(2019)。視覺圖像的圖像創作模式教學與創作研究。高雄市:樹科大視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蕭雅云(2015)。台灣當代藝術主體性在哪裡?檢視一九九六與一九九八台北雙年展。台北市:城邦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La Vie編輯部(2009)。非去不可的全球百大展覽。台北市:城邦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管倖生、阮綠茵、王明堂、王藍亭、李佩玲、高新發、黃鈴池、黃瑞菘、陳思聰、陳雍正、張文山、郭辰嘉、楊基昌、楊清田、董皇志、童鼎鈞(2010)。設計研究方法。新北:全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Krippendorff, Klaus H.(1980)。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Sage。  new window
其他
1.(2016)。2016台北雙年展策展人介绍,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Theme.aspx?id=3&ddlLang=zh-tw。  new window
2.林庭安(2014)。什麼是主體性?,http://allenhoung.blogspot.com/2014/05/blog-post_27.html。  new window
3.沈伯丞(20160916)。糟了!是世界奇觀:雙年展的全球氾濫,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aipeibiennial/49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