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本土心理學家碰政治之後--織構一張具轉型正義視角的跨專業療癒網絡
書刊名:本土心理學研究
作者:彭仁郁
作者(外文):Peng, Jenyu
出版日期:2022
卷期:57
頁次:頁149-164
主題關鍵詞:本土心理學轉型正義政治暴力心理療癒寬恕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3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Kristeva, Julia(2014)。New Forms of Revolt。Journal of French and Francophone Philosophy,22(2),1-19。  new window
2.Daly, E.(2008)。Truth skepticism: An inquiry into the value of truth in times of transi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itional Justice,2(1),23-41。  new window
3.彭仁郁(20180700)。放逐於自身之外:亂倫創傷主體的心靈地景。文化研究,26,171-2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傳凱(20191200)。迎魂歸鄉--如何在各鄉鎮談「白色恐怖」的一點筆記。臺灣民主季刊,16(4),143-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彭仁郁(20120900)。進入公共空間的私密創傷:臺灣「慰安婦」的見證敘事作為療癒場景。文化研究,14,139-1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余德慧(2008)。人文臨床作為人文學必要的介入。現象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哲學系主辦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彭榮邦、蘇逸人、翁士恆、李宛霖、馮暄諭(2021)。「政治暴力受難者主體經驗類型化分析」研究案期末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英泰(2009)。再說白色恐怖。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Fanon, Frantz、楊碧川(2009)。大地上的受苦者。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振純(2008)。耕甘藷園的人。臺北: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英泰(2017)。回憶4:到達不了的平反之路。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Arendt, Hannah(1958)。The Human Condi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6.陳英泰(2017)。回憶2:由小牢改坐大牢。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欽生、曹欽榮(2017)。謊言世界.我的真相。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英泰(20050000)。回憶:見證白色恐怖。臺北:唐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英泰(2017)。回憶3--開啟白色恐怖平反之門。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Ricœur, Paul(2000)。La mémoire, l'histoire, l'oubli。Paris:Editions du Seuil。  new window
11.蔡焜霖(2017)。逆風行走的人生:蔡焜霖口述生命史。玉山社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Jankélévitch, V.(1996)。L'imprescriptible; Pardonner?--Dans l'honneur et la dignité。Seuil。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彭仁郁(2014)。過不去的過去:「慰安婦」的戰爭創傷。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彭仁郁(2016)。反叛中建構的主體--318公民運動中所彰顯的象徵秩序傳承。照破:太陽花運動的振幅、縱深與視域。左岸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