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黨國與象徵: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
作者:周俊宇
出版日期:2013
出版項:臺北:國史館
ISBN:9789860374902
主題關鍵詞:節日中華民國史
學門:社會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
期刊論文
1.廖漢騰(20030600)。從開國紀念日到跨年狂歡:以媒體事件觀點分析1994-2003臺灣跨年晚會。中華傳播學刊,3,37-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柏州(20090600)。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國慶閱兵的政治意義--民國三十八年到五十三年(1949-1964)。史學彙刊,23,193-2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卓恩、周游(2011)。「共和」與「革命」:民初「雙十節」詮釋之演變。社會科學研究,2011(1),155-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學智(2006)。政治節日與節日政治--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的國慶活動。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姜瑞學(2006)。北洋政府與中華民國國民塑造--以「雙十節」為中心的考察。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順孝(20050300)。臺灣報紙版面政治學初探--1945∼2004重大事件的新聞建構。臺灣史料研究,24,148-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顏杏如(2007)。二つの正月: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時間の重層と交錯(1895-1930年)。日本台湾学会報,9,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Wang, Liping(1996)。Creating a National Symbol: The Sun Yatsen Memorial in Nanjing。Republican China,21(2),23-63。  new window
9.周俊宇(20080700)。傳統的再製--中華民國孔子誕辰紀念日及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之歷史研究。臺灣史料研究,31,136-1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施正鋒(20071200)。轉型正義的探討--由分配到認同。臺灣史學雜誌,3,3-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炎憲(1996)。臺灣歷史意識的反省:一九九五年的學術研討會。臺灣歷史學會通訊,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猷欽(20011000)。臺灣偉人形像的服飾意涵--從故宮兩座青銅像說起。故宮文物月刊,19(7)=223,62-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柏州(20121200)。蔣中正在臺時期國慶大典。中正歷史學刊,15,163-2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俊宇(20070900)。「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蔣中正在臺時期的祝壽現象及其領袖形象塑造。臺灣文獻,58(3),117-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關志綱(19981115)。新生活運動『復古論』析。江漢論壇,1998(1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封從德(19981215)。臺南與臺北祭孔典禮之比較。大陸雜誌,97(6),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文仕(20050600)。儒家道統在傳統中國政治上的核心價值與發展--兼論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基礎。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3(1)=28,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關志綱、趙哲(1994)。試論新生活運動之緣起。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1(2),67-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田海林、李俊領(2007)。儀式政治:國民黨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孫中山的祭祀典禮。史學月刊,2007(4),29-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蔡錦堂(20040600)。「國殤聖域」忠烈祠建立的歷史沿革。國史館館刊,36,42-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何明修(20011200)。革命的節慶、節慶的革命--Mona Ozouf對於集體行動研究的啟示。教育社會學通訊,34,9-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許雪姬(20110600)。「臺灣光復致敬團」的任務及其影響。臺灣史研究,18(2),97-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翠蓮(20080600)。歷史正義的困境--族群議題與二二八論述。國史館學術集刊,16,179-2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伍野春、阮榮(2000)。民國時期的移風易俗。民俗研究,200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杜美芬(20060600)。臺灣孔子祀典人文暨儀序空間廟學解構後的衍變。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1),135-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周俊宇(20120300)。民俗與政治:中國國民黨政權下的清明節再製(1912-2008)。臺灣文獻,63(1),189-2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豐楙(19930800)。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3)=255,116-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蔡佩娥(20070300)。國家與民俗節日的關係--以清明節為例。臺灣風物,57(1),101-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小野寺史郎(2011)。大清臣民與民國國民之間?--以新政時期萬壽聖節為中心的探討。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周俊宇(20081200)。臺灣光復與黨國認同--臺灣光復節之歷史研究(1945-2007)。臺灣風物,58(4),53-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林桶法(20051200)。抗戰勝利紀念的活動與詮釋--九三軍人節的觀察。近代中國,163,116-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張羽、張彩霞(2008)。近十年臺灣節日變遷與文化認同研究。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92-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許丕忠、蘇晴郎(1996)。尋找十月二十五日的歷史定位座談會。臺灣歷史學會通訊,2,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張炎憲、曾盈瑜、劉榮(19990900)。「八月十五終戰對臺灣的影響」座談會。臺灣歷史學會通訊,9,40-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謝世誠(1999)。民國時期的體育節、音樂節、戲劇節與美術節。民國檔案,199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丸田孝志(2004)。抗日戦爭期•內戦期における中国共產党根拠地の象徵 国旗と指導者像。アジア研究,50(3),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丸田孝志(2005)。時と権力--中国共產党根拠地の記念日活動と新暦•農暦の時間。社会システム研究,10,27-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丸田孝志(2005)。時と権力--中国共產党根拠地の記念日活動と新暦•農暦の時間。社会システム研究,11,57-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丸田孝志(2006)。太行•太岳根拠地の追悼のセレモニーと土地改革期の民俗。近きに在りて,49,69-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丸田孝志(1998)。陜甘寧辺区の記念日活動と新暦•農暦の時間。史学研究,221,16-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山本忠士(2001)。「国恥記念日」に関する一考察。日本大学大学院総合社会情報研究科紀要,2,107-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石川禎浩(2006)。死後の孫文--遺書と記念週。東方学報,79,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川島真(2005)。「抗日勝利日」--歷史記念日の揺らぎ。中国研究月報,69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村田雄二郎(2001)。辛亥革命期の国家想像--五族共和をめぐって。現代中国研究,9,20-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田中仁(2007)。「抗戦建国記念日」に関する三大新聞「社論」言說分析。近きに在りて,51,81-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黃金麟(198806)。醜怪的裝扮:新生活運動的政略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0,163-2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王明珂(20020900)。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3),583-6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張淑雅(20011200)。臺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政策的轉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6,231-233+235-2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蕭阿勤(19970300)。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1),247-2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尹德民(20050600)。臺北市孔子廟祭孔禮樂儀節恢復之經過。臺北文獻 (直字),152,43-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沈松僑(20060600)。江山如此多嬌--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書寫與國族想像。臺大歷史學報,37,145-2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林果顯(20071200)。日常生活中的反共知識建構--以《廣播雜誌》為中心(1952-1956)。國史館學術集刊,14,181-2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黃克武(19840600)。民國初年孔教問題之爭論 (一九一二至一九一七)。歷史學報,12,197-2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周俊宇(20111200)。光輝雙十的歷史--中華民國國慶日近百年的歷史變貌(1912-2008)。國史館館刊,30,1+3-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石川禎浩(2002)。20世紀初頭の中國における”黃帝”熱--排滿•肖像•西方起源說。二十世紀研究,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張海鵬(2001)。50年來中國大陸對孫中山的紀念與評價。第四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翠蓮(1999)。一九二〇年代台灣政治運動中的國家認同。台灣政治學會第六屆年會暨學術論文研討會,臺灣政治學會 (會議日期: 1999年12月18日-19日)。台北:台灣政治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炎憲(2007)。二二八平反運動與其歷史意義。二二八事件6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桶法(2005)。逐漸模糊的偉人塑像--國父誕辰紀念日相關報導的分析(1950-2004)。第八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胡春惠(2000)。香港調景嶺的出現與其在歷史上意義。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錦堂(2001)。忠烈祠研究--「國殤聖域」建立的歷史沿革。「國科會台灣史專題研究計盡成果發表」研討會,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簿備處 (會議日期: 2001/06/28-06/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克武(20000000)。一二三自由日:從一個節日的演變看當代台灣反共神話的興衰。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臺北:國史館。643-6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潘光哲(2003)。「國父」形象的歷史形成:一個初步的考察。第六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林美容(1996)。中華民國現行紀念日及節日緣由與意義之研究。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石世華(2008)。雙十節總統府建築物裝飾涵意演變(1950-2008)(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紀慧君(1994)。我國元首論述中價值觀之呈現與轉變--民國三十九年到八十三年元旦文告之語藝分析(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蘇芳湄(2009)。臺北總統府廣場雙十節活動形式意涵演變(1950-2008)(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漢騰(2004)。從開國紀念日到跨年狂歡:論新興的台灣大眾文化國族主義(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猷欽(1999)。製作孫逸仙、蔣介石--台北市各級公立學校內偉人塑像設置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廖麗君(1998)。臺灣孔子廟建築之研究--廟學制的影響及廟學關係之變遷(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俊領(2005)。中國近代國家祭祀的歷史考察(碩士論文)。山東師範大學,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彥碩(2008)。「臺灣光復」論述的建構--以《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1949-1987)為中心的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薛佩玉(2004)。台灣1950-2004年國定假日的社會學分析(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拓梓(2005)。七十年代以來香港認同政治的變遷:一個台灣的觀點(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蕭阿勤(1991)。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存光(20040300)。歷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與文化語境下的孔子和儒學。濟南市: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貴志俊彥(2010)。満洲国のビジュアル•メディア一ポスター•絵はがき•切手。東京:吉川弘文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編譯組(1961)。辛亥革命資料。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行政院新聞局(2002)。陳總統水扁先生九十年言論選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51)。海外黨務通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11)。教育雜誌。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中國國民黨京滬滬杭甬鐵路特別黨部暨職工會宣傳科(1940)。國慶紀念特刊。中國國民黨京滬滬杭甬鐵路特別黨部暨職工會宣傳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政事堂禮制館(1915)。忠烈祠祭禮。北平:政事堂禮制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蕭新煌、尹寶珊(1998)。臺灣與香港的集體認同:一九九七前的比較。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政事堂禮制館(1914)。民國禮制七種。北京:政事堂禮制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段瑞聡(2006)。蒋介石と新生活運動。東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三井、李郁青(1998)。熊丸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俐甫(1990)。禁忌.原罪.悲劇--新生代看二二八事件。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易國幹(1962)。黎副總統政書。臺北:文星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洋港、劉寧顏(1993)。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會教育篇。臺灣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2006)。節日文化論文集。北京市: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世昌(1955)。中華民國節日誌。臺北市:新聞資料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雷震、傅正(1990)。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六)(1955年~1956年)。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小野寺史郎(2011)。国旗.国歌.国慶--ナショナリズムとシンボルの中国近代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重慶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白色恐怖下的《新華日報》--國民黨當局控制新華日報的檔案材料彙編。重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煌雄(2006)。蔣渭水傳:臺灣的孫中山。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山東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員會(1982)。孔府檔案選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興漢出版社編輯委員會(1953)。紀念節日手冊。台北:興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恭忠(2009)。中山陵: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1989)。國父全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秦風(2005)。寶島風情--牽動兩岸的民族記憶。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孔德懋(1982)。孔府內宅軼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1970)。祭孔禮樂之改進。臺北: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4)。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紀錄彙編。臺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1917)。東方雜誌。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Nora, Pierre、Goldhammer, Arthur(1996)。Realms of Memory: Rethinking the French Past。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2.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部(1982)。本團重要文獻。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圑總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本田善彦(2004)。台湾総統列伝--米中関係の裏面史。中央公論新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Harrison, Henrietta(2000)。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5.徐中約、計秋楓(2002)。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潘光哲(2006)。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Ozouf, Mona、Sheridan, Alan(1988)。Festivals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8.陳國祥、祝萍(1988)。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正之(1997)。臺灣歲時記:二十四節氣與常民文化。台中:行政院新聞局中部辦公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鍾逸人(1995)。辛酸六十年:二二八事件二七部隊部隊長鍾逸人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Fitzgerald, John(1996)。Awakening China: Politics, Culture, and Class in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2.若林正丈、賴香吟(1998)。蔣經國與李登輝。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僑務二十五年編輯委員會(1957)。僑務二十五年。臺北市:僑務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翁元、王丰(2001)。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臺北市: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2003)。戰後臺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僑務委員會(1982)。僑務五十年。臺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魏永竹(1995)。抗戰與臺灣光復史料輯要--慶祝臺灣光復五十周年特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柏明、李穎科、陝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中共黃陵縣委會、黃陵縣人民政府(1990)。黃帝與黃帝陵。西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愛彌爾.涂爾幹、渠東、汲喆(2006)。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王賡武(1997)。香港史新編。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台湾近現代史研究(1982)。台湾近現代史研究。龍溪書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陳蘊茜(2009)。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彼得‧柏克、江政寬(2002)。歷史學與社會理論。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曾一士(2002)。國立國父紀念館三十週年館慶特刊。臺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楊琳(2000)。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王明珂(2005)。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Hobsbawn, Eric、Ranger, Terence(1983)。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8.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1991)。蔣經國先生全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莊萬壽(20030000)。臺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臺北:玉山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張玉法(2001)。中華民國史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張炎憲、陳鳳華(2008)。100行動聯盟與言論自由。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陳儀深、薛化元、李明峻、胡慶山(20040000)。臺灣國家定位的歷史與理論。臺北:玉山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戴天昭、李明峻(2002)。臺灣國際政治史。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李錦容(2003)。臺灣女英雄陳翠玉。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蕭富隆(2006)。走過兩個時代的公務員:從臺灣總督府到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王良卿(1998)。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一九三八~一九四九)。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舒新城(1961)。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洪長泰(2003)。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臺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梁道群(1960)。中華民國紀念節日要覽。台北:華僑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黃麗生(20020000)。蒙古意識與中國認同的糾葛:民初外蒙古獨立運動與內蒙古的反應。臺北:蒙藏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何義麟(2006)。跨越國境線--近代臺灣去殖民化之歷程。臺北:稻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青年工作會(1975)。總裁對青年的訓示。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青年工作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王育德、李明宗(2002)。蔣政權統治下的臺灣。台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鄭欽仁(1997)。歷史文化意識對我國政策之影響。臺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3)。興中會革命史料。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張豈之(1993)。五千年血脈--黃帝及黃帝陵史料彙編。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陳昕、郭志坤(1997)。香港全紀錄(卷一遠古-1959年)。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臺灣省政府秘書處(1990)。臺灣省政大事紀要第二冊(民國七十五年七月-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人民出版社(1966)。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蔣總統言論選集--對青年的訓示。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行政院新聞局(1988)。蔣故總統經國先生七十六及七十七言論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盛竹如(1995)。螢光幕前--盛竹如回憶錄。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雷震(1989)。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二)(1950年)。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雷震(1989)。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三)(1951年)。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雷震、傅正(1989)。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四)(1952年)。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雷震、傅正(1990)。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五)(1953年-1954年)。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雷震、傅正(1990)。雷震日記--獄中十年(二)•(1962年)。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雷震、傅正(1990)。雷震日記一獄中十年(三)•(1963年-1964年)。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雷震、傅正(1990)。雷震日記--獄中十年(四)•(1965年-1966年)。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雷震、傅正(1990)。雷震日記一最後十年(一)•(1971年-1972年)。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雷震、傅正(1990)。雷震日記--最後十年(二)•(1973年-1974年)。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走過從前迎向新世紀--慶祝臺灣光復五十週年口述歷史專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1955)。中央半月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1963)。幼獅。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1988)。民進報周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1953)。自由中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1951)。改造。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1952)。宣傳週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1960)。時事週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1930)。國聞週報。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1987)。團務通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1947)。觀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節日•紀念日。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李鵬程、王厚香(2004)。天下第一家--孔子家族的歷史變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忠烈祠改建委員會(1969)。忠烈祠改建經過述要。臺北:忠烈祠改建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高蔭祖(1955)。紀念節日彙編。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國務院總務廳情報處(1935)。滿洲國假節日。國務院總務廳情報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張衛波(2006)。民國初期尊孔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貿易出版社(1953)。紀念節日史略。臺北:貿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5)。臺灣光復60週年紀念專刊。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賴國洲(1996)。「國定假日特別節目與觀眾權益」案例分析。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伊原吉之助(1988)。台湾の政治改革年表•覚書(1943-1987)。東京:帝塚山大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1977)。台湾青年。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加藤秀俊(1984)。余暇の社会字。PHP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佐藤卓己、孫安石(2007)。東アジア終戦記念日--敗北と勝利のあいた。東京:筑摩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青木保(1998)。儀礼の象徵性。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松田康博(2006)。台湾における一党独裁体制の成立--国民党•国府の台湾への撤退とその再生。東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蔡慧玉、吳玲青(1997)。走過兩個時代的人--臺籍日本兵。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盧建榮(19990000)。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周婉窈(1997)。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并相關資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若林正丈、臺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2007)。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播種者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藍博洲(2001)。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六年四六事件(臺大部分)。臺中:晨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黃英哲(20070000)。「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陳永發(1998)。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從革命奪權到告別革命。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若林正丈(2008)。台湾の政治:中華民国台湾化の戦後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若林正丈、洪金珠、許佩賢(2004)。臺灣 : 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新自然主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陳英泰(20050000)。回憶:見證白色恐怖。臺北:唐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王天濱(2003)。臺灣報業史。亞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胡春惠、李谷城、陳慧麗(1997)。香港調景嶺營的誕生與消失:張寒松等先生訪談錄。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Halbwacks, Maurice、Coses, Leuis A.(1992)。On Collective Memor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32.Eliade, Mircea、楊素娥、胡國楨(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林果顯(20050000)。「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Weitzer, Ronald(1990)。Transforming Settler State: Communal Conflict and Internal Security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Zimbabw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36.川島真、貴志俊彦(2008)。資料で読む世界の8月15日。東京:山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淺野裕一(2006)。古代中国の宇宙論。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蔣經園(1985)。十年風木。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劉魁立(2008)。中國節典:四大傳統節日。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黃世明、劉維公(2006)。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文化與社會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1914)。孔教會雜誌。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盧建榮(19940300)。評Mona Ozouf, «Festivals and French Revolution»(節慶與法國大革命),台北:新史學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淑宜(20020200)。評介«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 by Henrietta Harrison。  new window
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2000)。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小野寺史郎(2005)。抗戦期•內戦期における国民党政権の国民統合政策一政治シンボルと政治儀式の再編をめぐって,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瑞德(20010000)。紀念與政治:台海兩岸抗戰勝利五十週年紀念活動的比較。文化與權力:臺灣新文化史。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果顯(2005)。什麼是中華文化?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的工作為中心(1966-1971)。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中華文化與臺灣文化:延續與斷裂】。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小野寺史郎(20060000)。南京國民政府的革命紀念日政策與國族主義。東亞視角下的近代中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若林正丈(2006)。台湾における民主主義体制の不定定な持続--エスニック•ナショナルな文脈と政治構造変動。民主主義アイデンティティ:新興デモクラシーの形成。東京都:早稲田大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蕭全政(2001)。臺灣威權體制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薛化元(1998)。戰後十年臺灣的政治初探(1945-1955)--以國府在臺統治基盤的建立為中心。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左玉河(2006)。從“改正朔”到“廢舊曆”--陽曆及其節日在民國時期的演變。節日文化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沈松僑(2001)。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中國新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薛化元、簡明海(2005)。一九五〇年代臺灣的五四論述:以《自由中國》為中心。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中華文化與臺灣文化:延續與斷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丸田孝志(2001)。華北傀儡政権における記念日活動と民俗利用--山西省を中心に。近代中国と日本--提携と敵対の半世紀。東京都:御茶の水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貴志俊彦(2007)。満洲国の情報宣伝政策と記念行事。日中戦爭期の中国における社会•文化変容。東京:東洋文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石川禎浩(2007)。思い出せない日付--中国共產党の記念日。記念日の創造。京都:人文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唐啟華、平田康治(2012)。北洋派と辛亥革命。総合研究辛亥革命。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妹尾達彦(1998)。帝国の宇宙論--中華帝国の祭天儀礼。王権のコスモロジー。東京:弘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乃德(2004)。回憶蔣經國、懷念蔣經國。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市: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