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與韓國政治事件之比較分析──以美麗島事件與光州事件為中心
作者:金啟恩
作者(外文):Kye-eun Kim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春生
邱榮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美麗島事件光州事件Kaohsiuing IncidentGwangju upris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3
本論文係一本比較分析戰後臺灣與韓國政治事件的學術論文。戰後在臺灣與韓國發生的政治事件為數不少,其中較有規模、且可資比較者有:臺灣的「二二八事件」和韓國的「濟州四三事件」;臺灣的「美麗島事件」和韓國的「光州事件」。本論文特別針對臺灣的美麗島事件與韓國的光州事件進行深入探討。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有二:1.論證戰後臺灣與韓國民眾對該國推動民主政治發展有何參與行動與貢獻。2.探討臺灣與韓國在政治發展過程中曾有過的重大政治事件有何異同。本論文的研究問題有二:1.在臺灣與韓國推動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民眾在政治事件中政治參與和政治貢獻為何? 2.臺灣的美麗島事件與韓國的光州事件,兩者有何異同? 本論文採取歷史研究途徑、比較研究途徑,至於研究方法則是採用個案法(case method)、文件分析(document analysis)等。
本論文的主要論點包括:1.美麗島事件是戰後臺灣的政治史中與推動臺灣民主化運動有密切相關的重要政治事件。2.光州事件是戰後韓國的政治史中與推動韓國民主化運動有密切相關的重要政治事件。3.臺灣的美麗島事件與韓國的光州事件的時代背景、性質及過程相當類似。關於政治事件的時代背景,兩者皆有歷史性、政治性和社會性的背景因素;關於政治事件的性質,兩者皆屬政府企圖採用法律形式來解決政治問題之「政治事件」;關於政治事件發生的過程,兩者皆屬「先鎮後暴」。4.臺灣的美麗島事件與韓國的光州事件的原因、意義及影響各具特色。關於政治事件發生的原因,兩者皆因國內外的因素所引起;關於政治事件之意義,兩者皆可自政治、法律、社會、歷史方面分析其意義;關於政治事件發生後之影響,兩者皆為國家的民主化做出重大的貢獻。5.兩國政府對政治事件的處理措施頗為類似但方式不同,兩國皆制定相關法律而成立相關執行單位。6.兩國政府對政治事件皆有進行補償,但做法略有不同,關於進行補償,兩國皆有補償的法律依據;關於補償情形,臺灣和韓國受理申請補償案件各達7千件以上。7.兩國政府對政治事件之平反皆持續進行,且各具特色,兩國皆進行回復名譽、建造紀念物或空間、其他學術文化等方面的平反活動。
一、中文部分
中國人權協會,1980,《美麗島叛亂事件事實經過》,台北:中國人權協會。
王甫昌,1996,〈臺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1979至1989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臺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129-201。
王振寰,1989,〈臺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頁71-116。new window
丘為君,2003,《臺灣學生運動(1949-1979)》,台北:稻鄉。
丹尼.羅伊(Denny Roy)著,何振盛、杜嘉芬譯,2004,《臺灣政治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艾琳達,1997,《激盪!臺灣反對運動總批判》,台北:前衛出版社。
田弘茂等主編,1997,《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
_______,1997,《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2003,《美麗島事件檔案導引》,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池宗憲,2001,〈臺灣報紙報導高雄美麗島事件之研究----自1979至1999年〉,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立熙,1993,《再見阿里郎 – 台韓關係總清算》,台北 : 克寧。
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自由時報社論選輯,1999,《臺灣的願景》,台北 : 自由時報。
吳文程,1996,《臺灣的民主轉型 : 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政體》,台北 : 時英。new window
吳乃德,2000,〈人的精神理念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美麗島事件和臺灣民主化〉,《臺灣政治學刊》,第4期,2000年12月,頁57-103。
______,〈珍惜民主資產,告別威權年代: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臺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主辦,2005年12月8-9日。
吳宥霖,2006,〈戰後臺灣政治案件之補償與平反 ---- 以「二二八基金會」與「補償金金會」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秀蓮,1991,《重審美麗島》,台北:前衛出版社。
呂亞力,1995,《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
邱榮舉,2001,〈論臺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倪子修總編輯,《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頁140-150。
______,2002,《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 : 翰蘆。
______,2002,〈二二八事件與臺灣政治發展〉,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補助專案之研究成果報告書,(台北:作者自印),頁57-60。
______,2004,〈臺灣客家精英與美麗島事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報告。
邱榮舉、葉振輝,2006,〈美麗島事件研究報告〉,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
邱榮舉、謝欣如,2005,〈美麗島事件之政治解析〉,「臺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主辦,2005年12月8-9日。
李在五,1989,《韓國學生運動史》,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
李在光、金啟恩,2005,〈戰後韓國人權與政治事件之平反──光州民主化運動個案分析〉,「臺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主辦,2005年12月8-9日。
李 明,1998,《南北韓政經發展與東北亞安全》,台北 : 五南。
李旺臺,1993,《臺灣反對勢力(1976-1986)》,台北:五千年出版社。
李筱峯,1987,《臺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______,1999,《臺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
______,2001,〈臺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收入於倪子修,《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頁117-139。
李 昂,1993,《施明德前傳》,台北:前衛出版社。
李茂生主編,2002,《2001年臺灣人權報告》,台北:前衛出版社。
______,2003,《2002年臺灣人權報告》,台北:前衛出版社。
李萬烈撰,申美貞譯,2004,〈韓國民主化運動的展開與其同伴者〉,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頁21-36。
李禎祥等編撰,2002,《人權之路:臺灣民主人權回顧》,台北:玉山社。
杭 之,1990,《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台北:唐山。
林俊福等編,1987,《黃信介、張俊雄重返美麗島紀念特刊》,台北:三榮。
柯伊馨,2004,〈美麗島事件之審判〉,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子修總編輯,2005,《化解仇恨,跨越悲情》(補償基金會成果專輯),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
倪炎元,1995,《東亞威權政權之轉型 : 比較臺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 : 月旦。
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1999a,《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口述史一),台北:時報文化。
______,1999b,《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口述史二),台北:時報 文化。
______,1999c,《暴力與詩歌:高雄事件與美麗島大審》(口述史三),台北:時報文化。
施正鋒,2004,〈臺灣在「李登輝時代」的民主轉型〉,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頁503-533。
姚嘉文,2001,〈從法政制度面看白色恐怖〉,倪子修總編輯,《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頁21-28。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1994,《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
海外出版社編,1980a,《美麗島雜誌社高雄暴力事件》,台北:海外出版社。
______,1980b,《高雄暴力事件的起訴與審訊》,台北:編者自刊。
翁秀琪、陳慧敏,2000,〈社會結構、語言機制與認同建構:大眾媒體如何「編織」美麗島事件並構塑民眾的族群及國家認同〉,《傳播研究集刊》,第4期,2000年7月,頁1-61。new window
郭廷以,1954,《臺灣史事概說》,台北 : 正中。
曹郁芬,〈美麗島事件,國民黨保守派策動〉,《自由時報》,2003年3月3日,第9版。
許介鱗,1996,《戰後臺灣史記》,第3卷,台北:文英堂。
許極燉,1996,《臺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new window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3,《補償基金會通訊》,第17期,2003年10月15日。
______,2006,《補償基金會通訊》,第28期,2006年3月15日。
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2006,〈「戒嚴時期軍法審判紀念園區」文物調查蒐集暨展示腳本撰寫計畫:「匪諜案」期末報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財團法人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2006,〈「戒嚴時期軍法審判紀念園區」文物調查蒐集暨展示腳本撰寫計畫:「美麗島事件」期末報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孔立,1996,《臺灣歷史綱要》,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
陳世宏,2001,〈檔案開放與史料出土----以美麗島事件相關史料為例〉,《臺灣史料研究》,第17期(2001年5月),頁166-179。
陳芳明,1989,《在美麗島的旗幟下:反對運動與民主臺灣》,台北:前衛。
陳建璋,2000,〈美國人權外交政策與臺灣民主政治(1979-1999)〉,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英泰,2005,《回憶,見證白色恐怖》,台北:唐山出版社。
陳翠蓮,2004,〈戒嚴時期臺灣的情治機關:以美麗島事件為例〉,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頁145-176。
陳儀深,2004a,〈美麗島事件研究----背景、經過與影響〉,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頁435-466。
______,2004b,《口述歷史第12期----美麗島事件專輯》,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______,2006,〈「動員戡亂時期軍法審判紀念園區」文物調查蒐集暨展示腳本撰寫計畫:「台獨案及其他」期末報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鴻瑜,1992,《政治發展理論》,台北:桂冠。
陳顯武,2001,〈補償條例之法條邏輯結構分析〉,收入於倪子修總編輯,《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頁219-241。
黃富三,2001a,《戒嚴時期臺灣政治事件檔案與口述歷史》,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______,2001b,《臺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案件----50~70年代文獻專輯:美麗島事件》,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彭懷恩,1987,《臺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______,2000,《臺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 : 風雲論壇出版社。
______,2003,《臺灣政治發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新新聞周刊編輯部,1989,《美麗島十年風雲》,台北:新新聞文化。
楊碧川,1995,《政治犯—臺灣獨立運動史》,台北:臺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
葉振輝,1999,《美麗島事件民間資料彙編》,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______,2003,《美麗島事件歷史追蹤》,作者自印。
裘佩恩,1996,〈戰後臺灣政治犯的法律處置〉,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正國、寇維勇,1980,《美麗島事件真相》,台北:黃河。
劉建佑,2005,〈戰後臺灣言論叛亂除罪化的確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士羽編,1987,《審判國民黨:美麗島事件真相》,台北:臺灣文藝。
薛化元等,2003,《戰後臺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
檔案管理局,2003,《美麗島事件檔案巡迴展資料彙編》,台北:檔案管理局。
謝聰敏,2001,〈白色恐怖補償兩法案立法過程之探討〉,倪子修總編輯,《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頁186-200。
魏廷朝,1997,《臺灣人權報告書(1949 – 1996)》,台北:文英堂。
Landman, Todd著,周志杰譯,2003,《比較政治的議題與途徑》,台北:韋伯文化。
Marsh, David & Stoker, Gerry著,陳菁雯、葉銘元、許文柏譯,1998,《政治學方法論》,台北 : 韋伯文化。
Peters, Guy著,陳永芳譯,2003,《比較政治的理論與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Hungtington, Samuel著,張岱云等譯,1994,《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時報文化。
Sørensen, George著,李酉潭、陳志瑋譯,2003,《最新民主與民主化》,台北:韋伯文化。
二、韓文部份
518념, 2004,『5·18념 어제와 오늘』, 광:518념.
(五一八紀念財團,2004,《五一八紀念財團:過去與現在》,光州:五一八紀念財團。)
광광역518료편찬위원회, 1999, 『5·18 화 운』, 광:광광역518료편찬위원회.
(光州五一八史料編纂委員會,1999,《五一八民主化運動》,光州: 光州五一八史料編纂委員會。)
광회구소, 1996, 『 보는 518판』, 광:광회구소.
(光州社會調查研究中心,1996,《國民看五一八公判》,光州:光州社會調查研究中心。)
성천, 1996,「518특별법 쟁점과 흐름」, 법과회론구회,『법과회』, 제13.
(金聖天,1996,〈五一八特別法制定過程與其爭論點〉,法與社會理論研究會,《法與社會》,第13集。)
승채, 2000,「아아 화 운 제 비교: 광, 6월 항쟁과 중 천안 화 운」, 「 치 변과 」획 학술 논, 『 화 운 족, 세계적 』.
(金昇采,2000,〈東亞民主化運動的國際比較:韓國的光州、六月抗爭與中國大陸的天安門運動〉,「韓國的政治變動與民主主義」學術會議論文集,《韓國民主化運動的民族史、世界史的意涵》。)
영범 외, 2003, 『역적 억과 화적 현:4·3과 5·18 화운』, 광:남518구소(5·18 23년 념 제학술회).
(Kim Youngbum等,2003,《歷史記憶與文化重現:四三及五一八文化運動》,光州:全南大學五一八研究中心(五一八廿三週年紀念國際學術大會)。)
영택, 1996, 『5·18 광중항쟁』, 울:창작.
(金泳燡,1996,《五一八光州民眾抗爭》,首爾:創作時代。)
______, 1999, 「5·18광중항쟁 초성격」, 학교 학과 학위논.
(______,1999,〈五一八光州民眾抗爭的初期性質〉,國民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균, 2000, 「광보상법과 5·18특별법 결과 구」, 남학교 외과 학원 박학위논.
(金載均,2000,〈光州補償法及五一八特別法決定過程研究〉,光州:全南大學政治外交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나간채, 1997, 『광중항쟁과 5월 운 구』, 광:남518구소.
(羅看采,1997,《光州民眾抗爭與五月運動研究》,光州:全南大學五一八研究中心。)
나간채 · 명규 엮음, 2003, 『518항쟁증언료집 Ⅰ』, 광:남학교 출판.
(羅看采、李明奎合編,2003,《五一八抗爭證言資料集》(第一冊),光州:全南大學出版社。)
______, 2003, 『518항쟁증언료집 Ⅱ』, 광:남학교 출판.
(______,2003,《五一八抗爭證言資料集》(第二冊),光州:全南大學出版社。)
나간채 · 현아 엮음, 2000, 『518 항쟁 해』, 광:광광역.
(羅看采、姜賢兒合編,2000,《了解五一八抗爭》,光州:光州市政府。)
류광종, 1999, 「518 광화운 피해보상 관 구 – 과과 실태를 중심으로」, 남학교 행학원 행학과 학위논.
(劉光鍾,1999,〈五一八光州民主化運動被害補償的研究 – 以過程與實況為中心〉,全南大學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화운념업회, 2005, 『억과 망 2005년 봄호』(5·18 특별호), 울:화운념업회.
(民主化運動紀念事業會,2005,《回憶與展望(2005年春季五一八特別版)》,首爾:民主化運動紀念事業會。)
중항쟁유족회, 1995, 『광중항쟁 비망록』, 광:남풍.
(民眾抗爭遺族會,1995,《光州民眾抗爭備忘錄》,光州:南風。)
박병 엮음, 2003, 『518항쟁증언료집 Ⅲ』, 광:남학교 출판.
(朴炳基編,2003,《五一八抗爭證言資料集》(第三冊),光州:全南大學出版社。)
박원순, 1995, 「배상 측면 본 광 항쟁」, 박은 등, 『518법적 책임과 역적 책임』, 울:화여 출판.
(朴元淳,1995,〈以賠償的角度看光州抗爭〉,朴恩正等,《五一八法律責任以 及歷史責任》,首爾:梨花女子大學出版部。)
승, 2000, 「아아 가 있어 가 테러리즘 희생들 명예회복·배상(reparation) 구 – 과 만 경를 중심으로」, 울학교 학원 회학과 학위논.
(徐昇,2000,〈東亞國家白色恐怖犧牲者的回復名譽及賠償研究 – 以韓國與臺灣為中心〉,首爾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송두율, 2000, 『족은 라 않는다』, 울:겨레신.
(宋斗律,2000,《民族不會消失》,首爾:一族報社。)
올바른과거청산을위범위원회, 2005, 『올바른 과거 청산을 위 순회 심포엄 종합료집 – 청산하 못 역, 어떻게 할 것가』, 울:올바른역청산을위범위원회.
(重審歷史汎國民委員會,2005,《爲重審歷史全國巡迴學術座談會綜合資料集:未了結的歷史,如何處理?》,首爾:重審歷史汎國民委員會。)
임혁백, 1994, 『장, 가, 』, 울:나남출판.
(任爀伯,1994,《市場、國家、民主主義》,首爾:Nanam Publishing。)
남학교5·18구소, 1997, 『5·18관련 적 및 보존 관 본 , 설계』, 광:남학교5·18구소.
(全南大學五一八研究中心,1997,《有關五一八事蹟地調查及保存的基本設計》,光州:全南大學五一八研究中心。)
호, 1995, 「5·18 광중항쟁 관 구」, 선학교 학원 치외교학과 학위논.
(鄭在鎬,1995,〈五一八光州民眾抗爭的研究〉,朝鮮大學政治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______, 2003, 「운 비교구 - 4·19혁명,광중항쟁,6월중항쟁을 중심으로」, 선학교 학원 치외교학과 박학위논.
( ______,2003,〈韓國民主主義運動之比較研究〉,朝鮮大學政治外交研究所博士論文。)
호, 2002, 「억 치와 공간적 현 – 화 운들을 중심으로」, 남학교 학원 회학과 박학위논.
(鄭滈基,2002,〈政治回憶與空間重現 – 以韓國的民主化運動為中心〉,全南大學社會研究所博士論文。)
해구, 1990, 「광항쟁 치경제학적 구론」, 『향과망』, 1990년 제8호.
(丁海龜,1990,〈光州抗爭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試論〉,《動向與展望》1990年第8集。)
해구 외, 1995, 『광중항쟁 구』, 울:계절.
(丁海龜等,1995,《光州民眾抗爭研究》,首爾:四季。)
제4·3구소, 2002, 『제 4.3 제54년 념 학술회 료집:4.3진상 보, 어떻게 쓸 것가』, 제:제4·3구소.
(濟州四三研究所,2002,《濟州四三事件第54週年紀念學術大會資料集:如何撰寫四三真相報告》,濟州:濟州四三研究所。)
선일보회, 1985, 「미공개료:광건 취일」, 『월간선』, 1985년7월호.
(朝鮮日報社會部,1985,〈未公開資料:光州事件採訪日誌〉,《月刊朝鮮》1985年7月。)
희, 1998,『 가,』, 치변, 울:당.
(趙羲淵,1998,《韓國的國家、民主主義及政治變動》,首爾:當代。)
희 외, 2000, 『 화 운 개와 구』, 울:성공회 출판.
(趙羲淵等,2000,《韓國民主化運動之展開和結構》,首爾:成功會大學出版社。)
_______, 2002, 『가폭력, 투쟁,리 희생』, 울:함께읽는책.
(______,2002,《國家暴力、民主主義鬥爭、以及犧牲》,首爾:共讀出版社。)
최장집, 1996, 『 건과 망』, 울:나남출판.
(崔章集,1996,《韓國民主主義的條件與展望》,首爾:Nanam Publishing。)
최장집 외, 2000, 『 회와 망』, 울:가람.
(崔章集等,2000,《韓國民主主義之回顧與展望》,首爾:漢江出版社。)
협회, 1997, 『80년 5월 언론』, 울:나남출판.
(韓國記者協會,1997,《80年5月的民主言論》,首爾:Nanam Publishing。)
회학회, 1998, 『세계화 과 회운 - 5·18 광화운 명』, 울:나남출판.
(韓國社會學會,1998,《世界化時代的人權與社會運動 – 重審五一八光州民主化運動》,首爾:Nanam Publishing。)
치학회, 남학교5·18구소, 2005, 『21세 와 치』, 광:남학교5·18구소.
(韓國政治學會、全南大學五一八研究中心,2005,《廿一世紀民主主義與韓國政治》,光州:全南大學五一八研究中心。)
「피해 증언록」, 518념.
(〈受難者口述紀錄〉,五一八紀念財團。)
「종필·중씨등 26명 행」, 아일보, 1980년 5월 20일
(〈逮捕金鍾泌、金大中等26人〉,《東亞日報》,1980年5月20日。)
「광데모태닷새째」, 아일보, 1980년 5월 22일(〈光州事件第五日〉,《東亞日報》,1980年5月22日。)
「광태수습움직임」, 아일보, 1980년 5월 23일
(〈光州事件可終結〉,《東亞日報》,1980年5月23日。)
「종필·중씨 법처리」, 아일보, 1980년 5월 23일
(〈金鍾泌、金大中依法處理〉,《東亞日報》,1980年5月23日。)
「계엄표 중씨 중간수」, 중앙일보, 1980년 5월 23일
(〈戒嚴司發表金大中偵查資料〉,《中央日報》,1980年5月23日。)
「중등 2회 공판」, 아일보, 1980년 8월 15일
(〈金大中等有第二次公判〉,《東亞日報》,1980年8月15日)
5·18념 소장 건 관련 통계 료
(五一八紀念財團所藏相關統計資料)
터뷰 록:윤옥, 나간채, 해직, 차명·진태, 양화
(採訪紀錄 ---- 尹江鈺、羅看采、鄭海直、車明錫.趙辰太、梁引花)
좌담회 록: 「5·18념」 만 「계엄 반란 및 간첩 당 판결 안건 보상 금회」 및 「2·28 금회」
(座談紀錄 ---- 韓國「五一八紀念財團」和臺灣「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及「二二八基金會」)
三、英文部分
Carfax Pubilishing(2003). New Political Science:The Gwangju Uprising and the Creation of South Korean Democracy. Vol.25. No.2. Philadelphia:Author.
Crane Brinton(1952). The anatomy of revolution. N. Y., U. S. A.:Prentice-Hall.
Na Kahn-chae(2001).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Gwangju People’s Resistance Struggle: 1980-1997. New Political Science. Vol.23. Philadelphia: Carfax Publishing. 477-491.
Ken’ich Omae(1995). 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the rise of regional enocomies. N. Y., U. S. A.:The Free Press.
Robert A. Dahl(1971). Polyarchy: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Ted R. Gurr(1970). Why men rebel? Princeton N.J. Published for the Center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The May 18 Memorial Foundation(1991). We Saw:The May 18 Democratic Uprising in Gwangju. Gwangju, Korea:Author.
The May 18 Memorial Foundation(2004). Yesterday and Today. Gwangju, Korea:Author.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