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二二八事件研究史 –以臺灣的相關研究與出版品為中心
作者:黃種祥
作者(外文):Huang, Chung-Hsia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尹章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二二八事件量性分析葛超智左翼228 Incidentquantitative analysisGeorge KerrLeft w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9
二二八事件發生迄今已近七十年。這段期間,臺灣的社會與政治環境多次大幅改變;各方對該事件的論述,也不斷因應時局進行調整。歷史事件的詮釋,難免受到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二二八事件的性質本就爭議性十足,其內容又與族群、省籍問題關係密切,受到各方關注實屬必然。
所有與二二八類似的事件都令人感到悲傷,不應發生。從日治時代在三鶯走廊、桃園臺地、雲林等地的屠殺,與林少貓、噍吧哖、霧社等事件,到後來國民政府的白色恐怖,死亡人數多不下二二八事件,但在近代臺灣卻都未形成重大的政治或社會問題;白色恐怖雖引起不少關注,但明顯依附於二二八事件之下。由此可見,在目前重新建構的臺灣史當中,二二八並不單純是令人悲傷的歷史事件,亦有相當程度的政治操作成份在內。
以研究者的立場來看,二二八事件的史實不可能被重建,畢竟任何當事人都無法全面看見所有真相,甚至不少見證者的證言與口述記錄也是聽來的傳聞。因此,本文透過探究不同時代研究者的意識形態及研究成果,希望略窺史實。
本研究的第一個目標,是進行二二八事件相關研究著作的目錄整理。總計收錄官方檔案25部、文獻資料彙編16本、事件當事人及其親友的回憶性著作68個單位、當事人及親友的口述訪錄62個單位、事件當時出版品17個單位、官方正式調查報告4份、中央政府機構研究論著36本、地方政府機構研究論著70本、相關專書227本、學術期刊論文209篇、研討會及論文集論文169篇、學位論文106篇、報章雜誌506個單位、相關文學創作8本,共1521個單位。
第二個目標,是藉量性分析的方法將上述研究著作進行統整,依時序排列,最後進行質性分析。並以此探究二二八事件相關研究之趨勢、頻率、週期、生態以及模式。統計結果顯示,二二八事件的研究,無論數量、方向或趨勢,都深受各種外在因素及大環境影響,其中又以政治因素為主。畢竟執政者的政策及立場,能影響的層面既深且廣,非其他因素可比。
第三,本論文也針對相關研究的部分爭議及問題,整理各家的不同看法,略作分析,並提出個人的見解。包括二二八事件之性質及死亡人數爭議、部分史料及口述歷史的可信度問題、二二八研究的史學與政治及左翼勢力對事件的影響等,希望對後來的研究者能有微薄助益。
口述歷史無疑有許多優點,能由不同角度比對官方檔案及資料,也能以不同立場來理解與認知當時狀況;但缺點同樣不少,受訪者所知難免片面、局部、主觀,又可能受個人因素及環境氛圍影響,史料價值較低。由陳英泰的經驗可知,政治受難者集體受訪前已有默契;陳正雄的例子則讓我們知道,訪問者的立場亦影響訪錄之結果。
其他史料的部分,臺灣旅滬同鄉會在事件之初,地位相當重要,不但組成臺胞六團體向媒體發表言論,又與《文匯報》合作召開座談會,在各大媒體宣傳政府的失政與屠殺。但此組織已證實當時在中共地下黨控制下,因此相關言論可信度恐怕不高。
葛超智《被出賣的臺灣》書中的內容,無論對臺灣產業的描述、公務員數量、通貨膨脹的原因,乃至於美國軍官伊文斯的貪汙事件等,都與檔案資料不符,造假以詆毀陳儀政府的內容亦多。誠然,此書並非嚴謹的政府公文,也非學術著作,認真追究其內容真實性意義不大,但此作品影響臺灣極其深遠,令人搖頭。
陳其邁提出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第六條之一」修正案,要對企圖否認或粉飾「現今二二八論述」,而傷害受難家屬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個人以為,在不影響自身利益的情況下,人們多會同情弱勢的一方。二二八受難家屬們的遭遇確實令人心痛而感同身受,但若因此將其作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圖騰,似乎又太過;為了保護他們的心靈不受傷害,而要立法封殺所有不同看法的言論,以及立場相異的學術研究,恐怕適得其反。
近來的研究,多認同中共地下黨及臺共對二二八事件的發生並無直接關係;但真要說事件當中共黨的影響不大,則與眾多檔案及訪錄牴觸。國民政府統治臺灣初期,各種貪污腐敗、施政錯誤,左翼群眾不惜投入反對暴政的行列,包括中部的二七部隊、臺北的學生起義與南部的民主自治聯軍都與左翼有關。比起見風使舵、觀望局勢的騎牆派勝過許多。但也因為始終站在反抗的第一線上,遭遇最多的壓迫與傷害。現今的二二八研究擔心模糊焦點,也怕觸碰到受難家屬的傷口,多有顧忌,連官方論述也很少論及這一塊。
歷史事件本來就不應該只有一個面相,由立場不同的人來看,事件自然有不同的定位。無論如何,以研究者的立場,不應將事件預設為善良與邪惡的對立,或是好人對抗壞人。一如《悲劇性的開端》所提:「我們相信讀者在認真思考導致此一事變錯綜複雜的因素時,不會將它視為一場好人對抗惡棍的殊死戰,而應視為一樁悲劇性的事故。」
Taiwan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substantial social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since the February 28 Incident (also known as the 228 Incident) that occurred nearly seventy years ago. Interpretations for historical events are invariably influenced by external factors; it’s not surprising that multiple discourses have arisen to explain the 228 Incident.
Other incidents that bear a similarity to the 228 Incident were tragic and unnecessary. The massacres that occurred in areas around Sanxia and Yingge, Taoyuan Plateau, and Yunli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Lin Shao-Mao Incident, riots that took place in Tapani (a district in today’s Taiwan) Tainan) and Wushe (in Nantou), and the White Terror (which involved the systematic suppression of political dissidents by the KMT government): the death toll of each of these incidents was no less than the 228 Incident, but none of these incidents caused as much turmoil as the 228 incident did. Even the White Terror would have attracted less attention if it hadn’t directly followed the 228 Incident. As the history of Taiwan is being re-constructed, we have every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e 228 Incident was not simply a tragic event, but a strategic political manipulation.
The historical facts regarding this incident cannot be fully reconstructed by researchers because it is impossible for any single person to see all of the facts. Many “eye-witnesses” actually made bold testimonies according to what they had heard from other people. The current paper explores the ideologies and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by researchers from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It is our hope that we can discover previously unrevealed facts about this incident.
The first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ile a catalogue of relevant works. We have gathered 25 official documents, 16 compilations of relevant history records, 68 memoirs written by victims or their relatives/friends, 62 interviews of the victims or their relatives/friends, 17 publications from that time, 4 official investigations, 36 treatises publish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70 treatises published by local governments, 228 academic publications, 209 research papers (from journals), 169 research papers (from symposiums and proceedings), 106 dissertations, 506 articles published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nd 8 literary works. 1522 works have been found in total.
We then compiled all these works in chronological order us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followed by a qualitative analysis. Thus we identified trends,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articles were published, cycles, contextual factors, and patterns. Statis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quantity, quality and direction of works regarding the 228 Incident have been immensely affected by external factors and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y were written, particularly political factors. The power and resources of the ruling party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 when it comes to these works.
The present paper collectedcollects a multitude of views regarding disputable issues with regard to the current literature, makes an analysis, and proffers opinion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ature of the 228 Incident and its death toll, the credibility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oral history, and how historical views, political influences, and Left forces have affected the evaluation of the 228 Incident in academia and the minds of the public. Hopefully this can serve a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ers.
Oral histories have undeniable value; they can be compared to official data and materials, and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can be achieved by investigating the grass-roots perspective. Nevertheless, oral history has its limits, as some interviewees have formedhad partial impressions and made subjective judgments on the event; therefore the value of these historical materials can sometimes be lower than expected. The case of Chen Ying-Tai alerts us to the tacit understanding of some political victims while taking interviews, whereas the story of Chen Cheng-Hsiung is a reminder that the stance of the one conducting the interview might possibly sway the resulting interview.
With regard to other historical data, the Taiwanese Association of Shanghai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arly narratives for this incident. They expressed their opinions via the media, and co-held a session with the Shanghai Wen Hui Bao, in which they raised the public’s awareness of the KMT’s inadequate governance and the Taiwanese holocaustmassacre. However, it has been proven that this associa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PRC’s underground party. Hence their reports are of highly questionable credibility.
Many of the accounts found in Formosa Betrayed, a book written by George Henry Kerr, are not in line with other archives. These include stories regarding the industries in Taiwan, the number of public servants at that time, the causes for inflation, and the scandal involving an American officer. Some of these accounts are believed to purposely vilify Chen Yi., the leader of the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This book is neither a rigorous academic writing nor official documentation. Therefore and therefore, it is of little value when attempting to confirmon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historical accounts mentioned in the book. The book, however, has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many publications in Taiwan.
The amendment to Article 6-1 “The February 28 Incident Disposition and Compensation Act” as proposed by Chen Chi-Mai was meant to punish those who deny or cover up discourse regarding the 228 Incident. They can recievereceive a five-year imprisonment, as it is believed that denial would do harm to the family of the deceased victim(s). I personally believe that people tend to sympathize with the weak even when their interest is not at stake. We can sympathize with the families of the victims of this incident, but it is inappropriate to see them as sacred objects. To legalize this act and thereby silence the voice of the dissidents just to assuage the bereaved family members may well produce adverse effects in the long run.
Most recent studies hold that neither the PRC’s underground party nor the community party (of Taiwan) have direct associations with the 228 Incident. Yet the community party does hashave an obvious impact on the discourse regarding the incident, as they’ve produced a large amount of archives and interviews since then. At the initial phase of the KMT ruling, Left-wing activists instigated a series of revolts to counter corruption and poor governance. These include the 27th Brigade, the students’ uprising in Taipei, and the Democratic and Autonomy Coalition in southern Taiwan. By sticking to political ideals and principles, they suffered the worst oppression. Yet these heroes are rarely mentioned in the current literature because these uprisings aren’t included in the mainstream 228 discourse. Most official discussions also exclude mention of these uprisings.
All historical events have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simply because people with differing stances will view them from different angles. Regardless, a researcher should never demonstrate bias toward parties on either side of an event. A passage in A Tragic Beginning: The Taiwan Uprising of February 28, 1947 states “We believe that our readers will make a great effort to consider the interplay of various factors that led to this tragic incident, without seeing it as a war between good guys and villains. Rather, it would be most appropriate to see this incident as a tragic occurrence.”
壹、二二八事件文獻目錄 (依時序排列)
一、官方檔案
1.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二二八事變撫慰紀念碑拓本》,南投:編者,1947。
2.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灣省二二八暴動事件紀要》,臺北:編者,1947。
3.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臺灣省二二八事變紀事》,臺北:編者,1947。
4.臺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編,《臺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結束總報告》,臺北:編者,1947。
5.何鳳嬌,《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1990。
6.林德龍輯註、陳芳明導讀,《二二八官方機密史料》,臺北:自立晚報社,1992。
7.陳興唐等編,《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下),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8.薛月順,《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彙編:光復初期臺灣經濟建設》,臺北:國史館,1993-1995。
9.魏永竹主編,《抗戰與臺灣光復史料輯要:慶祝臺灣光復五十周年特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10.薛月順,《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行政長官公署時期》(共四冊),臺北:國史館,1996。
11.侯坤宏,《國史館藏二二八檔案史料》(分三冊),臺北:國史館,1997。
12.簡笙簧等主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目前十八冊,臺北:國史館,2002起。﹙1-12冊2002出版,13-15冊2003,16冊2004,17-18冊2008﹚
13.呂興忠編撰,《彰化縣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4。
1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滙編》,共三百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15.張炎憲、許芳庭,《戰後臺灣政治案件–林日高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2008。
16.葉惠芬,《戰後臺灣政治案件–李武忠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2008。
17.許進發,《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簡吉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2008。
18.歐素瑛,《戰後臺灣政治案件–李媽兜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2008。
19.何鳳嬌《戰後臺灣政治案件–湯守仁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2008。
20.許進發《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委員會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2008。
21.Nancy Hsu Fleming著、蔡丁貴譯,《狗去豬來:二二八前夕美國情報檔案》,臺北︰前衛出版社,2009。
22.呂興忠編撰,《彰化縣二二八事件警察檔案》,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10。
23.歐素瑛、林正慧、黃翔瑜,《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簡國賢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2014。
24.謝培屏、何鳳嬌,《戰後臺灣政治案件–藍明谷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2014。
25.許雪姬主編,《保密局臺灣站 : 二二八史料彙編(一)》,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二、文獻資料彙編
1.※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編,《二二八起義資料集》,廈門:編者,1981。
2.林忠,《臺灣光復前後史料概述》,臺北:皇極出版社,1983。
3.李敖編,《二二八研究》,臺北:李敖出版社,1989。
4.李敖編,《二二八研究:續集》,臺北:李敖出版社,1989。
5.張瑞成編,《臺籍志士在祖國的復臺努力》,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90。
6.張瑞成編,《抗戰時期收復臺灣之重要言論》,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90。
7.張瑞成編,《光復臺灣之籌畫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90。
8.陳芳明編,《臺灣戰後史資料選︰二二八事件專輯》,臺北: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1991。
9.鄧孔昭編著,《二二八事件資料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
10.李敖編,《二二八研究:三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
11.魏永竹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12.魏永竹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13.臺灣省議會秘書處,《臺灣省參議會有關二二八事件資料檔案彙編》,臺中:編者,1992。
1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共六冊,臺北:編者,1993。
15.魏永竹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補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16.李祖基編,《二二八事件報刊資料彙編》,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

三、當事人日記、筆記、自傳、回憶錄(附錄關係人的同類作品)
(一)專書
1.李純青,《臺灣紀行》,臺北:臺灣新生報社,1946。
2.臺灣正義出版社編,《臺灣二二八事件親歷記》,臺北:編者,1947。
3.韓石泉,《六十回憶》,臺南:作者,1956。
4.丘念臺,《嶺海微飆》,臺北:中華日報社,1962。
5.楊金虎,《楊金虎回憶錄》,高雄:作者自印,1967。
6.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1967。
7.吳新榮,《震瀛回憶錄》,臺南:琑琅山房,1977。
8.吳新榮著、張良澤主編,《吳新榮日記‧戰後》,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81。
9.黃朝琴,《我的回憶》,臺北:龍文出版社,1981。
10.劉雨卿,《恥廬雜記》,臺北:劉雨卿將軍遺著編印紀念委員會,1982。
11.張喣本,《記者生涯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1982。
12.鍾謙順,《煉獄餘生記:坐獄二十七年回憶錄》,臺北:鄭南榕,1985。
13.吳濁流,鍾肇政譯,《臺灣連翹》,臺北:臺灣文藝雜誌社,1987。
14.吳濁流,《無花果:臺灣七十年的回想》,臺北:前衛出版社,1988。
15.丘念臺、楊肇嘉等著,張炎憲、李筱峰編,《二二八事件回憶集》,臺北:稻鄉,1989。
16.彭明敏著、林美惠譯,《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加州:臺灣出版社,1984;臺北:李敖出版社,1989。
17.吳新榮,《吳新榮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
18.古瑞雲,《臺中的風雷:跟謝雪紅在一起的日子裡》,臺北:人間出版社,1990。
19.黃順興,《走不完的路:黃順興自述》,臺北:自立晚報社,1990。
20.李天祿,《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
21.汪彝定,《走過關鍵年代:汪彝定回憶錄》,臺北:商周文化,1991。
22.蔣渭川,《二二八事變始末記》,臺北:蔣梨雲等印,1991。
23.葉石濤,《一個臺灣老朽作家的五〇年代》,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
24.葉明勳,《議事懷人》,臺北:曜昇文化,1992。
25.鍾逸人,《辛酸六十年》(上、下),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
26.蘇新,《未歸的臺共鬥魂:蘇新自傳與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3。
27.蘇新,《永遠的望鄉:蘇新文集補遺》,臺北:時報文化,1994。
28.陳逸松口述,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
29.胡慧玲,《島嶼愛戀》,臺北:玉山社,1995。
30.周夢江、王思翔著,葉芸芸編,《臺灣舊事》,臺北:時報文化,1995。
31.沈義人,《二二八和平使者:沈義人先生回憶錄》,臺南:作者自印,1996。
32.邱永漢,《我的青春‧臺灣 我的青春‧香港》,臺北:不二出版社,1996。
33.張光直,《一個番薯人的故事》,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
34.王桂榮,《王桂榮回憶錄:一個臺美人的移民奮鬥史》,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9。
35.顏崇漢,《動盪的年代:一位外科醫師的回憶錄》,桃園:達璟文化事業公司,2000。
36.蘇瑤崇編,《葛超智先生文集》,臺北:臺北二二八紀念館,2000。
37.蘇瑤崇編,《葛超智先生相關書信集》(上、下),臺北:臺北二二八紀念館,2000。
38.Allan J. Shackleton著,宋亞伯譯述,《福爾摩沙的呼喚:一位紐西蘭人在臺灣二二八事件的親身經歷》,臺北:望春風文化,2002。
39.吳克泰,《吳克泰回憶錄》,臺北:人間出版社,2002。
40.王育德,《王育德全集》,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
41.王育德,《王育德自傳:出生自二二八後脫出臺灣》,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
42.柯旗化,《臺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高雄:第一出版社,2002。
43.朱文伯,《朱文伯回憶錄》,臺北:民主潮社,2002。
44.巫永福,《我的風霜歲月:巫永福回憶錄》,臺北:望春風文化,2003。
45.※周青,《周青文藝論集》,北京:臺海出版,2003。
46.阮美姝,《孤寂煎熬六十年:尋找二二八消失的爸爸阮朝日》,臺北:前衛出版社,2003。
47.黃金島,《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
48.楊克煌遺稿,楊翠華整理,《我的回憶》,臺北:楊翠華,2005。
49.※李玲虹、龔晉珠主編,《臺灣農民運動先驅者 李偉光》,〈上、下〉,北京:臺海,2006。
50.楊基振著、黃英哲、許時嘉編譯,《楊基振日記:附書簡、詩文》,臺北:國史館,2007。
51.鍾逸人,《辛酸六十年(續篇)火的刻痕:鍾逸人後228滄桑奮鬥史》,臺北:前衛出版社,2009。
52.許壽裳著、北岡正子等編,《許壽裳日記:自1940年8月1日至1948年2月18日》,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53.張四平,《屘春風:張四平回憶錄》,臺北:望春風文化,2011。

(二)單篇
1.※何聘儒,〈蔣軍鎮壓臺灣人民起義紀實〉,《文史資料選輯》,第18輯,1961。
2.※何漢文,〈臺灣二二八起義見聞紀略〉,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文史資料研究委員編,《湖南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1981年。
3.※蔡子民,〈憶「二二八」與王添灯〉,《臺聲》第31期,1987年。
4.※陳碧笙,〈參加臺灣旅京滬七團體赴臺調查「二二八」事變的經過〉,《臺聲》,第31期,1987年。
5.王康,〈二二八事變親歷記〉,《獨家報導》第111期,1987年3月。
6.嚴演存,〈二二八事變的親歷與分析〉,《傳記文學》第50卷第6期,1987年6月。
7.沈雲龍,〈初到臺灣:憶述四十年前一些往事〉,《傳記文學》第51卷第6期,1987年12月。
8.葉明勳,〈二二八事件親歷的感受〉,《傳記文學》第52卷第3期,1988年3月。
9.沈雲龍,〈沈雲龍先生遺稿:「二二八」事變的追憶〉,《歷史月刊》第3期,1988年4月。
10.林宗義,〈林茂生與二二八–他的處境與苦悶〉,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臺灣人國殤事件的歷史回顧》,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
11.翟羽,〈「二‧二八」十二日記〉,《傳記文學》第60卷第2期,1992年2月。
12.〈二二八事件第一手機秘回憶錄 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 柯遠芬發表 臺灣二二八事變之真相〉,《中國論壇》32卷5期,1992年2月。
13.歐陽可亮著、張志銘譯,〈二二八大屠殺的證言〉,《臺灣史料研究》第11期,1998年5月。
14.陳明忠,〈見證二七部隊:二二八證言〉,《海峽評論》第52期,1995年4月。
15.彭蔭剛編,《陸軍一級上將彭孟緝將軍生平》,出處:自印,出版年不詳。

四、當事人口述記錄(附錄親友口述)
(一)專書
1.白崇禧口述、賈廷詩等訪問記錄,《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2.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吳三連回憶錄》,臺北:自立晚報社,1991。
3.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老牌臺獨:黃紀男泣血夢迴錄》,臺北:獨家出版社,1991。
4.沈秀華、張文義訪錄,《噶瑪蘭二二八:宜蘭二二八口述歷史》,臺北:自立晚報社,1992。
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口述歷史》,第3期,臺北:編者,1992。
6.張炎憲、胡慧玲、高淑媛等訪錄,《悲情車站二二八》,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
7.鄭三郎總編、潘光哲訪錄,《嘉農口述歷史》,嘉義:嘉義農業專科學校校友會,1993。
8.葉芸芸編寫,《證言228》,臺北:人間出版社,1993。
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口述歷史》,第4期,臺北:編者,1993。
10.林衡道口述,陳三井等訪問,《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11.朱昭陽口述,吳君瑩紀錄,《朱昭陽回憶錄:風雨延平出清流》,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
12.謝雪紅口述,楊克煌筆錄,楊翠華編,《我的半生記:臺魂淚》(一),臺北:楊翠華,1997。
13.張炎憲等採訪記錄,《基隆雨港二二八》,臺北:自立晚報社,1994;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1。
14.張炎憲等採訪記錄,《嘉義北回二二八》,臺北:自立晚報社,1994;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1。
15.許雪姬,《藍敏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高雄二二八事件相關人物訪問紀錄》(上、中、下),臺北:編者,1995。
17.張炎憲等採訪記錄,《臺北南港二二八》,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5。
18.張炎憲等採訪記錄,《嘉義驛前二二八》,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5。
19.張炎憲等採訪記錄,《諸羅山城二二八》,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5。
20.張炎憲等採訪記錄,《淡水河域二二八》,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6。
21.張炎憲等採訪記錄,《臺北都會二二八》,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6。
22.張昭仁、謝立信編,《噤聲五十年:臺灣人民口述歷史》,臺北:海洋國家文化,1996
23.張炎憲等採訪記錄,《嘉雲平野二二八》,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7。
24.周婉窈主編,《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并相關資料》,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25.藍博洲,《高雄縣二二八曁五〇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
26.呂芳上等訪問、丘慧君等紀錄,《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27.游賜壹口述、潘是輝訪錄,《二二八受難者:游賜壹先生口述歷史》,臺北:二二八基金會贊助編印,1999。
28.習賢德主持,《二二八口述歷史補遺:中央警校臺幹班的集體記憶》,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贊助研究報告,2000。
29.吳文星、許雪姬採訪編輯,《戒嚴時期臺灣政治事件口述歷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30.高俊明、高李麗珍口述、胡慧玲撰,《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臺北:望春風文化,2001。
31.凃叔君,《南瀛二二八誌》,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1。
32.※文思編,《我所知道的白崇禧》,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33.※文思編,《我所知道的陳儀》,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
34.莊國治,《一甲子的沈‧譴證言:二二八事件基隆地區口述歷史》,基隆:基隆市二二八關懷協會,2004。
35.鍾惠萍主編,《烽火人生:雙和地區歷戰耆老口述歷史輯錄》,中和:財團法人中和市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2008。
36.曾永賢口述、張炎憲、許瑞浩訪問、許瑞浩、王峙萍整理,《從左到右六十年:曾永賢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9。
37.呂興忠,《彰化縣二二八口述歷史系列書》,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10。
38.張炎憲、曾秋美主編,《花蓮鳳林二二八》,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0。
39.蔡萬才口述、許雪姬訪談、鄭麗榕紀錄,《蔡萬才先生訪談錄》,臺中:立法院議政博物館,2010。
40.黃昭堂口述、張炎憲等整理,《建國舵手黃昭堂》,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2。
41.蔡慧玉訪問、吳美慧記錄,《光復臺灣與戰後警政:「臺灣警察幹部訓練班」口述訪談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
42.沈秀華、張文義採訪記錄,《噶瑪蘭二二八》,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3。
43.張炎憲等人採訪記錄,《新竹風城二二八》,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4。
(二)單篇
1.※楊逵口述、何咰整理,〈二二八事件前後〉,《臺灣與世界》第21期,1985年5月。
2.※李偉光口述、蔡子民整理,〈李偉光自述〉(下),《臺聲》總第28期,1986年11月。
3.※葉芸芸訪問整理,〈二二八事件歷史見證人訪談之一:三位新聞工作者的回憶〉,《臺灣與世界》第39期,1987年3月。
4.※周明(古瑞雲)口述、何咰整理,〈二二八事件歷史見證人訪談之二:周明先生談二二八〉,《臺灣與世界》第39期,1987年3月。
5.〈二二八事變的回憶–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2期,1991年2月。
6.海峽評論記者,〈訪陳明忠談「二二八」〉,《海峽評論》第3期,1991年3月。
7.海峽評論記者,〈訪嚴秀峰女士談 李友邦與「二二八」〉,《海峽評論》第3期,1991年3月。
8.莊芳榮主持,林萬傳紀錄,〈大稻埕耆老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第99期,1992年3月。
9.林衡道,〈二二八的見聞〉,《臺灣風物》第42卷第2期,1992年6月。
10.張炎憲等訪錄,〈一位老臺共的心路歷程:莊春火訪問記錄〉,《臺灣史料研究》第2期,1993年8月。
11.呂培苓採訪記錄,〈冤冤枉枉兩代人:高雄縣旗山的王獅、王天煌父子〉,《臺灣史料研究》第3號,1994年2月。
12.張炎憲等訪錄,〈為市民而亡的潘木枝醫師:潘信行訪問錄〉,《臺灣史料研究》第3期,1994年2月。
13.張炎憲等訪錄,〈永不止息的等待:陳炘遺屬訪問錄〉,《臺灣史料研究》第12號,1998年11月。
14.張炎憲等訪錄,〈陳遜章先生訪問記錄〉,《臺灣史料研究》第14號,1999年12月。
15.朱重聖修訂,〈大臺中地區二二八事件口述訪錄〉,《國史館館刊》第30期,2001年6月。
16.張炎憲等訪錄,〈一個時代的遊俠:劉明﹣劉心心口述歷史紀錄〉,《臺灣史料研究》,第19號,2002年6月。
17.陳儀深等訪錄,〈「二二八事件」李萬居先生的子女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11期,2002年8月。
18.劉青石口述、吳國禎整理,〈我的臺灣地下黨經歷〉,《海峽評論》,187期, 2006年7月。
19.呂正惠、陳宜中,〈一個臺灣人的左統之路:陳明忠先生訪談錄〉,《思想》第9期,2008年5月。new window

五、當時報刊、出版品、報導論述
(一)專書
1.黃存厚,《二二八事變始末記》,臺中:國防部新聞局掃蕩周報社,1947。
2.南瀛出版社編,《陳公洽與臺灣》,出版地不明:編者,1947。
3.※勁雨,《臺灣事變真相與內幕》,上海:建設書局,1947。
4.※唐賢龍,《臺灣事變內幕記》,南京:中國新聞社,1947。
5.※臺灣省旅平同鄉會、天津市臺灣同鄉會、臺灣省旅平同學會,《臺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北平:編者,1947。
6.※臺灣省旅平同鄉會、天津市臺灣同鄉會編,《二二八週年志》,北平:編者,1948。
7.江慕雲,《為臺灣說話》,上海:二五記者聯誼會,1948;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
(二)單篇
1.正氣半月刊社,〈臺灣糧食問題專號〉,《正氣半月刊》第1卷第3期,1946年5月。
2.※〈臺灣與祖國〉,《觀察》第1卷第13期,1946年11月。
3.※胡允恭(張琴),〈臺灣二二八事件真相〉,《文萃叢刊》第2期,1947年。
4.※志中,〈紀念「二二八」臺灣民變〉,《群眾周刊》第2卷第7期,1948年2月。
5.雅三,〈「二二八」事變透視〉,《臺灣月刊》第6期,1947年4月。
6.黃旭東,〈二二八事變思痛錄〉,《臺灣月刊》第6期,1947年4月。
7.正氣半月刊社,〈社論:綏靖與建設〉,《正氣半月刊》第2卷第2期,1947年。
8.梁辛仁,〈我們對不起臺灣:二二八民變的分析〉,《新聞天地》第22期,1947年。
9.亞平,〈臺灣第一奇女子謝雪紅〉,《臺灣內幕》第2、3輯,1948年2月。
10.張雪門,〈從二二八以來我對於本省師範教育的展望〉,《教育雜誌》創刊號,1948年。

貳、二二八事件研究論述
一、官方正式調查研究報告
1.楊亮功、何漢文,〈臺灣二二八事變調查報告〉、〈臺灣善後辦法建議案〉,魏永竹等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2.行政院新聞局編,《二二八事件專案報告》,臺北:編者,1989。
3.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編者,1992。
4.趙昌平、廖健男、黃勤鎮、詹益彰、李伸一、謝慶輝、林時機、康寧祥,《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家屬陳訴案調查報告》,臺北:監察院,2004。

二、中央政府機構調查研究論著
1.內政部調查局,《共匪在臺之陰謀與活動》,臺北:編者,1951。
2.國防部保密局,《附匪份子實錄》,臺北:編者,1954。
3.郭乾輝,《臺共叛亂史》,臺北:內政部調查局,1955。
4.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臺灣二二八變亂紀略》,臺北:編者,1956。
5.國防部總政治部,《謝雪紅的悲劇》,臺北:編者,1958。
6.國家安全局編,《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第三輯),臺北:編者,出版時間不明。(曾建元教授收藏)
7.行政院法務部調查局編,《臺灣光復後之「臺共」活動》,臺北:編者,1977。
8.謝阿水,《二二八真相》,臺北:國防部總政治部,1980。
9.盧修一著、孫亞光譯,《日據時期臺共活動始末》,臺北:法務部調查局,1984。
10.李筱峰,《二二八事件前的文化衝突》,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資中心,1993。
11.行政院二二八建碑委員會編,《二二八紀念碑落成紀念册》,臺北:編者,1995。
12.立法院秘書處編,《法律案專輯: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案》,第185期,臺北:編者,1996。
13.「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
14.國家檔案局籌備處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導引》,臺北:編者,2001。
15.檔案管理局編,《開誠佈公・鑑往知來–二二八事件檔案蒐集整理及開放應用成果紀實》,臺北:編者,2001。
16.國家檔案局籌備處編,《二二八事件檔案管理作業彙編》,臺北:編者,2001。
17.薛化元、陳翠蓮,《戰後臺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18.行政院公報編印中心編,《行政院公報:二二八事件受難案件處理報告書(抽印本)》,臺北:編者,2005。
19.檔案管理局編,《二二八事件檔案目錄彙編》,臺北:檔案管理局,2005。
20.陳翠蓮,《二二八事件與青年學生︰二二八事件檔案專題選輯》臺北:檔案管理局,2005。
21.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印,《走過兩個時代的公務員 從臺灣總督府到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南投:編者,2006。
22.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二二八事件案犯處理人名索引》(上、下),臺北:檔案管理局,2006。
23.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清鄉相關案卷人名索引》,共四冊,臺北:檔案管理局,2006
24.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綏靖相關案卷人名索引》,臺北:檔案管理局,2006。
25.鍾喬,《簡國賢》,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
26.李筱峰,《青少年臺灣文庫–歷史讀本5:唐山看臺灣》,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
27.廖振富,《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
28.黃彰健,《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07。
29.吳若予撰文,檔案管理局編,《二二八事件與公營事業:二二八事件檔案專題選輯》,臺北:編者,2007。
30.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下),臺北:編者,2007。
31.陳遵旭,《記憶拼圖下的浴血百合–228事件60週年紀念特展圖錄》,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7。
32.黃惠君,《臺灣之愛:1947二二八–1987解嚴》,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7。
33.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共兩冊,臺北:國史館,2008。
34.黃富三,《二二八事件的鎮壓與救卹︰二二八事件檔案專題選輯》,臺北:檔案管理局,2008。
35.薛化元、林果顯、楊秀菁,《戰後臺灣人權年表(1945–1960)》,臺北:國史館,2008。
36.國家檔案局編,《228事件國家檔案典藏及應用》,臺北:編者,2009。

三、地方政府機構調查研究論述
1.臺北市立美術館研究小組,《回顧與省思:二二八紀念美展專輯》,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6。
2.臺南縣政府編,《撫平歷史傷痕:臺南縣二二八紀念碑落成專刊》,臺南:編者,1996。
3.嘉義市政府編印,《嘉義市二二八紀念公園專集》,嘉義:編者,1996。
4.吳英璋總編輯,《咱著打開心內的門窗.二二八事件史實紀要》,臺北:臺北市政府,1997。
5.臺北市立美術館研究小組,《悲情昇華:二二八美展(2.28 commemorative exhibition)》,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7。
6.許獻平,《愛與尊嚴:臺南縣二二八紀念碑落成暨追思大會專刊》,臺南:臺南縣政府,1997。
7.張炎憲、高淑媛,《鹿窟事件調查研究》,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new window
8.臺北二二八紀念館編,《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文物展示圖集》,臺北:編者,1998。
9.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凝視與形塑:後二二八世代的歷史觀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8。
10.李喬,《二二八在臺灣人精神史的意義》,臺北:臺北二二八紀念館,1999。
11.施正鋒,《浩劫與認同》,臺北:臺北二二八紀念館,1999。
12.王貞文,《控訴與紀念》,臺北:臺北二二八紀念館,1999。
13.鄭純宜主編,《被出賣的臺灣:葛超智(George H. Kerr)文物綜覽從世界史的角度反省二二八事件》,臺北:臺北二二八紀念館,1999。
14.行政院文建會編,《時代的他者–二二八的美術見証》,臺北:編者,1999。
15.臺北市立美術館,《二二八美展歷史現場與圖像–見證、反思、再生》,臺北:編者,1999。
16.許雪姬,《愛・希望與和平︰二二八事件在高雄紀念專輯》,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1999。
17.李敏勇編著,《傷口的花:臺灣詩的二二八記憶與發現》,臺北:臺北二二八紀念館,1999。
18.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編,《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簡介》,臺北:編者,1999。
19.嘉義市政府編,《嘉義二二八美展》,嘉義︰編者,2000。
20.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編,《愛、希望與和平–二二八事件在高雄紀念專輯》,高雄︰編者,2000。
21.臺灣和平基金會、臺北二二八紀念館、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主辦,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基金會協辦,《悲慟中的堅毅與昇華:228受難者及家屬藝文特展》,臺北:二二八受難者及家屬藝文特展,2000。
22.張炎憲、陳鳳華著,《寒村的哭泣:鹿窟事件》,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0。
23.許雪姬,《林正亨的生與死》,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24.朱德蘭主編,許雪姬、吳文星、黃富三編輯,《戒嚴時期臺灣政治事件檔案、出版資料、報紙人名索引》,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25.臺北二二八紀念館編,《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年報》,臺北:編者,2001。
26.李旺臺總編輯,《二二八和平週教學手冊》,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2。
27.盧信昌計畫主持,《二二八事件之經濟面剖析》,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2。
28.陳正和,《二二八事件的政治社會化與變遷中的國家認同︰不同世代大學生的比較分析》,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2。
29.施國政編,《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年報(2001~2002)》,臺北:臺北二二八紀念館,2002。
30.張炎憲、許明薰、楊雅慧、陳鳳華著,《風中的哭泣:五〇年代新竹政治案件》(上、下),新竹:新竹市政府,2002。
31.張炎憲等訪錄,《新竹風城二二八》,新竹︰新竹市政府,2002。
32.李旺臺總編輯、曾美麗主編,《二二八事件新史料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二二八基金會,2003。
33.李旺臺總編輯,《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簡介》,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4。
34.黃俊傑,《光復初期的臺灣:思想與文化的轉型》,臺北:臺灣大學,2005。
35.張炎憲等,《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
36.張安滿、高傳棋,《張七郎父子受難紀事暨文物展專輯》,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06。
37.黃惠君,《記憶底層的黑暗板塊–中部二二八事件檔案特展專輯》,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06。
38.何義麟主編,《認識228:《和平鴿》選輯與文獻解題》,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06。
39.蘇瑤崇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在臺活動資料集》,臺北:臺北二二八紀念館,2006。
40.鄭文勇、林辰峰、柳照遠主編,《二二八60年 臺灣新紀元:二二八基金會12年紀念專輯》,臺北:臺北二二八紀念館,2007。
41.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彙編,《二二八口述歷史補遺》,臺北:編者,2007。
42.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編,《二二八事件6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轉型正義》,臺北:編者,2007。
43.高傳棋,《臺北放送局暨臺灣廣播電臺特展專輯》,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08。
44.黃姍姍、何欣怡,《搖到外婆橋:錄像.藝術.228:何欣怡錄像藝術專輯2008》,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08。
45.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編印,《二二八事件與人權正義–大國霸權or小國人權–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編者,2008。
46.楊振隆總編輯、柳照遠執行主編,《兄弟的鏡子:臺灣與韓國轉型正義案例的剖析:518光州抗爭、43大屠殺vs. 228事件》,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基金會,2008。
47.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北市文化局、臺北二二八紀念館編,《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08。
48.陳怡臻,《希望,重生︰2008年二二八紀念藝文特展專輯》,臺北︰臺北市文化局、臺北二二八紀念館,2008。
49.林元輝編註,《二二八事件臺灣本地新聞史料彙編》,共四冊,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50.陳儀深計畫主持,《濁水溪畔二二八:口述歷史訪談錄》,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51.楊振隆主編,《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論文集:二二八事件62週年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52.臺灣省諮議會,《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陳重光先生史料彙編》,臺中︰編者,2009。
53.鍾怡彥主編,《新版鍾理和全集》,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9。
54.黃惠君主編,《陳澄波與蒲添生紀念特展專刊》,臺北︰臺北市文化局、臺北二二八紀念館,2010。
55.黃進蓮、杜潘芳格,《天‧光︰二二八本土母語文學選》,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10。
56.徐裕健、林正雄、呂俊儀撰稿,《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原臺灣教育會館)古蹟再利用計畫曁古蹟管理維護計畫》,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10。
57.何聰明、林藏滿,《啥云乎祖國︰二二八的教訓》,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11。
58.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編著,《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常設館專輯》,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11。
59.趙宏禧,《臺灣民主先聲與228:王添灯110週年紀念特展》,臺北︰臺北市文化局、臺北二二八紀念館,2012。
60.洪維健編,《黃榮燦紀念特展專刊》,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12。
61.陳翠蓮,《二二八事件與青年學生特展專刊–炙熱的靈魂、血染的青春》,臺北︰臺北市文化局、臺北二二八紀念館,2012。
62.黃惠君編著,《公與義的堅持︰二二八事件司法人員受難者紀念特刊》,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12。
63.陳銘城,《槍口下的司法天平:二二八法界受難事蹟》,臺北︰二二八基金會、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12。
64.施曼妮著、儲嘉慧繪圖,《走出二二八︰以愛相會》,高雄︰高雄市文化局、 明日工作室,2012。
65.楊欽堯,《風起雲湧二二八–雲林記事》,雲林︰雲林縣政府文化處,2012。
66.吳榮發、林秀玲,《改寫歷史「二二八高雄中學自衛隊」座談會手冊》,高雄︰高雄市歷史博物館,2013。
67.黃惠君策展編著,《沉冤 真相 責任展覽專輯》,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14。
68.楊碧川,《見證二二八》,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出版, 2015。
69.純純文創,《臺灣民主高峰會–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特展》,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15。
70.廖繼斌總編,蔡秀美主筆,《二二八事件文獻目錄解題》,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15。

四、二二八事件相關專書
1.林木順,《臺灣二月革命》,香港:新民主出版社,1948;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
2.※王思翔,《臺灣二月革命記》,上海:泥土社,1949。
3.莊嘉農,《憤怒的臺灣》,香港:智源書局,1949;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
4.※人民出版社編,《解放臺灣是中國人民的神聖任務》,北京:編者,1954。
5.※鄭留芳,《美國對臺灣的侵略》,北京:世界知識社,1954。
6.※王芸生,《臺灣史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5。
7.※李稚甫,《臺灣人民革命鬥爭簡史》,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5。
8.楊克煌,《臺灣人民民族解放運動小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9.※錢君曄、楊思慎,《臺灣人民鬥爭簡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6。
10.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上、下),東京:音羽書房,1962(日文);美國:蓬萊文化,1980;臺北:自由時代,1988(中文);臺北:南天書局,2014。
11.王育德,《苦悶的臺灣》,東京:弘文堂,1964(日文);東京:臺灣青年社,1979(中文);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
12.沈九香等著,《採訪集粹》,臺北:臺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65。
13.George H. Kerr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臺灣》,臺北:伸根雜誌,1973;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
14.※韋名編,《臺灣的二二八事件》,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1975。
15.美國國務院編,《美國與中國之關係》,臺北:文海出版社,1982。
16.王建生、陳婉真、陳湧泉著,《一九四七臺灣二二八革命》,洛杉機︰臺灣文化事業公司,1984。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
17.林啟旭,《臺灣二二八事件綜合研究》,紐約:臺灣公論報社,1984;高雄:新臺政論雜誌社,1987。
18.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臺北︰編者,1984。
19.王曉波,《臺灣的殖民地傷痕》,臺北:帕米爾書局,1985。
20.林進財,《宜蘭人的二二八:噶瑪蘭雜誌二二八特刊》,宜蘭:噶瑪蘭雜誌社,1985。
21.梅村仁﹙王曉波﹚,《二二八真相》,臺北:閩臺通訊社,1985;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
22.尹章義,《臺灣近代史論》,臺北:自立晚報社,1986。
23.王曉波,《走出臺灣歷史的陰影》,臺北:帕米爾書局,1986。
24.佚名﹙王曉波﹚,《二二八真相》,臺北:自印,1986。
25.林永豐,《二二八醫界再出發》,臺北:天元圖書,1986。
26.裴可權,《臺共叛亂及覆亡經過紀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27.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社,1986。
28.曾心儀編,《臺灣1947:二二八回憶集》,臺北:編者,1986。
29.※蘇僧、郭建成,《拂去歷史明鏡中的塵埃》,美國加州:南華文化,1986。
30.※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編,《歷史的見證:紀念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四十週年》,北京:編者,1987。
31.※葛敬恩、錢履周等著,《陳儀生平及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32.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編,《走出二二八的陰影:二二八事件四十週年紀念專輯》,臺北:編者,1987。
33.※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陳儀生平及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34.李筱峰,《臺灣民主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1987。
35.馬起華,《二二八研究》,臺北:中華民國公共秩序研究會,1987。
36.尹章義,《抽濃煙喝烈酒大聲抗議–臺灣歷史與臺灣前途》,臺北:臺灣史研究會,1988。
37.王曉波,《臺灣史與臺灣人》,臺北:東大圖書,1988。
38.陳芳明,《楊逵的文學生涯》,臺北:前衛出版社,1988。
39.蔣永敬、李雲漢、許師慎,《楊亮功先生年譜》,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
40.林樹枝,《良心犯的血淚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
41.陳永興, 楊啓壽總召集,《紀念二二八:公義與和平》,臺北: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1989。
42.※陳銘鐘、陳興唐編,《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
43.《當代》編輯委員會編,《二二八事件專輯》,臺北:臺英社,1989。
44.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臺灣人國殤事件的歷史回顧》,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
45.蕭乾,《人生採訪》,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
46.楊逸舟著、張良澤譯,《受難者》,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
47.盧修一,《日據時代臺灣共產黨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
48.陳俐甫,《禁忌、原罪、悲劇:新生代看二二八事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0。
49.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所有共同發起團體編,《紀念二二八.公義與和平》,臺北:編者,1990。
50.陳木杉,《二二八真相探討》,臺北:博遠出版社,1990。
51.陳婉真,《二二八的第一手資料》,臺北:民進黨臺北市黨部,1990。
52.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編,《走出二二八的陰影:二二八和平日促進運動實錄(1987~1990)》,臺北:編者,1991。
53.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編,《紀念228建立新臺灣》,臺南:編者,1991。
54.李敖審定,《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上、下),臺北:李敖出版社,1991。
55.George H. Kerr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臺灣》,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
56.陳芳明,《謝雪紅評傳–落土不凋的雨夜花》,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
57.臺南長榮高級中學編,《林茂生博士紀念專輯》,臺南:編者,1991。
58.楊逸舟著,張良澤譯,《二二八民變:臺灣與蔣介石》,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
59.藍博洲,《沉屍.流亡.二二八》,臺北:時報文化,1991。
60.藍博洲,《幌馬車之歌》,臺北:時報文化,1991。
61.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臺灣菁英》,臺北:自立晚報社,1991。
62.林樹枝,《出土政治冤案》,臺北:自印,1992。
63.陳仰天,《二二八事件前農業與非農業人口張力強度之探討》,臺中:自印,1992年。
64.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自立晚報,1992。
65.曾建聰,《二二八紀念空間:逢甲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圖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藏,1992。
66.李力行總編輯,《二二八歷史見證人文摘綜合報導:歷史傷痕教育研討教材》,臺北:生活教育報導雜誌週刊社,1992。
67.夏榮和、林偉盛、陳俐甫譯,《臺灣.中國.二二八》,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
68.阮美姝,《幽暗角落的泣聲:尋訪二二八散落的遺族》,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
69.葉明勳,《滌去的陰影》,臺北:大同文化基金會,1992。
70.戴國煇、葉芸芸著,《愛憎228》,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
71.李筱峰,《島嶼新胎記:從終戰到二二八》,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
72.李純青,《一個臺灣籍共產黨人的鄉愁與歷史知性II》,臺北:人間出版社,1993。
73.蘇新,《憤怒的臺灣》,臺北:時報文化,1993。
74.蘇南洲主編,《基督教與二二八》,臺北:雅歌出版社,1993。
75.賴澤涵、馬若孟(Romon H. Myers)、魏萼合著,羅珞珈譯,《悲劇性的開端:臺灣二二八事變》,臺北:時報文化,1993。new window
76.楊碧川編著,《二二八探索》,臺北:克寧出版社,1993。
77.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會政策研究工作會,《「二二八事件」處理(善後)問題公聽會紀實》,臺北:編者,1994。
78.阿修伯,《新二二八何時爆發》,臺北:獨家出版社,1994。
79.張炎憲編,《二二八民眾史》,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4。
80.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編,《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文化,1994。
81.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臺北:文訊雜誌,1995。
82.楊逸舟,《二二八民變》,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
83.包澹寧著、李連江譯,《筆桿裡出民主–論新聞媒介對臺灣民主化的貢獻》,臺北:時報文化,1995。
84.谷正文,《白色恐怖秘密檔案》,臺北:獨家出版社,1995。
85.江文瑜,《阿媽的故事》,臺北:玉山社,1995。
86.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1995。
87.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臺北:時報文化,1995。
88.帝門藝術中心主辦,《二二八紀念美展》,臺北:主辦者,1995。
89.黃守禮,《二二八事件建中學生的慘死》,臺北:作者,1995。
90.張炎憲主持,《臺北二二八紀念館主題展示內容及規劃計劃書》,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6。
91.許介麟,《戰後臺灣史記》,臺北:文英堂,1996。
92.張秋梧、林美瑢,《近半世紀的哀怨》,臺北: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1996。。
93.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臺北;玉山社,1996。
94.張炎憲主持,《二二八反思座談會》,臺北:臺灣教授協會,1996。
95.廖德雄編,《廖公進平百歲冥誕紀念集》,臺北:臺灣講談出版社,1996。
96.陳芳明編,《蔣渭川和他的時代》,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
97.蔣梨雲等編,《蔣渭川和他的時代:附冊》,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
98.劉士永,《光復初期臺灣經濟政策的檢討》,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99.李敖、陳境圳著,《你不知道的二二八》,臺北:新新聞雜誌社,1997。
100.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臺北:玉山社,1997。
101.張炎憲主持,《臺北二二八紀念館主題展示內容及史料文物徵集規劃期末研究報告書》,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7。
102.藍博洲,《高雄縣二二八暨五〇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高雄:臺灣民眾史工作室,1997。
103.洪明燦,《熱望到絕望:光復二二八》,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
104.簡炯仁,《臺灣共產主義運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
105.成功大學文學院編,《成功大學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紀念研討會專集》,臺南:編者,1997年。
106.江文瑜主編,李筱峰撰文,邱若龍繪圖,《畫說二二八》,基隆:海洋臺灣基金會,1997。
107.袁穎生,《光復前後的臺灣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
108.林柏維,《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1998。
109.戚嘉林,《臺灣史》,共5冊,臺北:農學股份有限公司,1998。
110.李筱峰,《解讀二二八》,臺北:玉山社,1998。
111.巴山、劉冰主編、胡志偉總編輯,《瀛海悼孤魂︰二二八事變真相紀實》,美國長青文化公司,1998。
112.楊文宜編,《尋回失落的記憶》,嘉義: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1998。
113.黃于玲,《等日頭:二二八畫裡的故事》,臺北:南方畫廊,1998。
114.中華民國團結自強協會編,《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輿論集︰撫平歷史傷痕 重建光明心靈》,臺北︰編者,1998。
115.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
116.陳芳明,《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
117.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118.葉博文發行,《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年報》,臺北:臺灣和平基金會,1998。
119.林宗義、蘇南洲、林淑芬,《邁向公義和平之路:弱者的苦難與策略》,臺北:林茂生基金會,1999。
120.黃師樵,《臺灣共產黨秘史》,臺北:海峽學術,1999。
121.郭勝華等主講,莊紫蓉記錄,李敏勇主持,《走出悲情歷史.邁向重建年代:四七社「紀念二二八」演講會》,臺北:出版者不詳,1999。
122.鍾國彬,《臺灣228事件:特種部隊血戰史真相》,臺北:作者自印,1999。
123.李敖,《李登輝的真面目》,臺北:李敖出版社,2000。
124.李敖,《李敖快意恩仇錄》,臺北:李敖出版社,2000。
125.藍博洲,《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分)》,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
126.葉明勳,《二二八事件的追記》,臺北:大同文化基金會,2000。
127.戚嘉林,《臺灣史真相思索》,臺北:農學股份有限公司,2000。
128.藍博洲,《麥浪歌詠隊:追憶1949年四六事件》,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
129.王曉波,《臺灣意識的歷史考察》,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
130.葉博文口述、許偉泰執筆,《龍應臺.馬英九.二二八》,臺北︰前衛出版社,2001。
131.藍博洲,《臺灣好女人》,臺北:聯合文學,2001。
132.藍博洲,《消失在歷史謎霧中的作家身影》,臺北:聯合文學,2001。
133.塩見俊二著,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秘錄.終戰前後的臺灣》,臺北:文英堂,2001。
134.橫地剛著,陸平舟譯,《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畫上的人》,臺北:人間出版社,2002。
135.陳正和、黃逢明,《二二八事件的政治社會化與變遷中的國家認同︰不同世代大學生的比較分析》,臺北:高立出版社,2002。
136.林小雲編,《凝視臺灣:啟動臺灣美術中的二二八元素:第六屆二二八紀念美展》,基隆:海洋臺灣基金會,2002。
137.王曉波編,《二二八真相》,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
138.林採美等,《戴國煇這個人》,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
139.王景弘編譯,《第三隻眼看二二八:美國外交檔案揭秘》,臺北:玉山社,2002。
140.※金沖及,《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年》,北京:三聯書店,2002。
141.※何義麟,《二・二八事件︰「臺湾人」形成のエスノポリティクス》,東京都 : 東京大学出版会,2003。
142.李筱峰,《快讀臺灣史》,臺北:玉山社,2003。
143.林小雲編,《記憶的伸張與跨越:反思歷史,建構關懷臺灣之心:第七屆二二八紀念創作展》,基隆:海洋臺灣基金會,2003。
144.藍博洲,《紅色客家庄》,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
145.王仲孚,《臺灣中學歷史教育的大變動:歷史教育論集二編》,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146.李友邦,《李友邦文粹:日本在臺灣之殖民政策.臺灣革命運動》,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
147.王曉波,《陳儀與二二八事件》,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
148.王曉波,《臺盟與二二八事件》,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
149.林毅夫,《臺灣人「受虐性格」的心理分析:從二二八事件的受難經驗談起》,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
150.※陳支平,《臺灣文獻匯刊》,北京:九州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151.陳君愷,《臺灣「民主文化」發展史研究》,臺北:記憶工程,2004
152.陳英泰,《回憶–見證白色恐怖》,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
153.林黎彩編輯,《繪我價值,寫我尊嚴:齊心審視二二八,合力掌舵好未來》,基隆:海洋臺灣基金會,2004。
154.施國政編,《臺灣二二八紀念碑圖集》,屏東:阮朝日二二八紀念館,2004。
155.儲安平等著,《二二八事件後的臺灣︰《觀察周刊》的報導》,臺北:一橋出版社,2004。
156.徐宗懋,《二二八事件第一主角:謝雪紅珍貴照片》,臺北:時英出版社,2004。
157.橫地剛、藍博洲、曾建民合編,《文學二二八》,臺北:臺灣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58.屏東縣二二八專案小組製作,《手護臺灣工作全紀錄》,屏東:屏東縣議員潘孟安服務處,2004。
159.動員群活動部規劃,《228百萬人民手護臺灣總體規劃書》,臺北:陳水扁總統競選連任全國總部,2004。
160.※文思編,《我所知道的陳儀》,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
16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臺灣光復紀實》,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162.林黎彩總策劃,《鄉思,鄉愁,家在何方:二二八的一甲子宿命循環》,基隆:海洋臺灣基金會,2005。
163.王曉波,《國民黨與二二八事件》,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
164.楊渡總策劃,《還原二二八》,臺北:巴札赫書局,2005。
165.簡彥姈撰文,張鎮榮繪圖,《亟待撫平的傷口:二二八事件》,臺北:泛亞國際文化,2005。
166.簡唐,《2005年第九屆二二八國際紀念創作展》,基隆:海洋臺灣基金會,2005。
167.林惠萱執行編輯,《二二八民變:1945~2004》,臺北:少年臺灣,2005。
168.阮美姝原作監修,張瑞廷繪圖,《漫話二二八》,臺北:杜威廣告,2005。
169.賴進祥,《傳染病與二二八》,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5。
170.王建生、洪銘水編,《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
171.張炎憲主編,《王添灯紀念輯》,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5。
172.藍博洲,《消失的臺灣醫界良心》,臺北:印刻出版社,2005。
173.曾健民,《1945破曉時刻的臺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174.曾健民編著,《一九四五.光復新聲:臺灣光復詩文集》,臺北:印刻出版社,2005。
175.朱耀源,《不滅的暗夜螢光:承先啟後六十年的延平學院奮鬥史》,臺北:財團法人延平昭陽文教基金會,2006。
176.李筱峰編著,《唐山看臺灣:二二八事件前後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證》,臺北:日創社,2006。
177.陳芳明,《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178.人間出版社編委會主編,《2・28:文學和歷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06。
179.蔡麗貞、周功和等著,《二二八的省思:從聖經、歷史、神學看臺灣政治與族群紛爭》,臺北:中華福音學院,2006。
180.翁嘉禧,《二二八事件與臺灣經濟發展》,臺北:巨流出版社,2007。
181.呂正惠發行,《228六十週年特輯》,臺北:人間出版社,2007。
182.謝文明,《時空錯置的新聞》,嘉義:財團法人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2007。
183.曾健民編著,《臺灣一九四六.動盪的曙光:二二八前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2007。
184.夏春祥,《在傳播的迷霧中︰二二八事件的媒體印象與社會記憶》,永和︰韋伯文化,2007。
185.黃彰健,《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
186.武之璋,《一甲子迷障:二二八真相解密》,臺北:風雲時代,2007。
187.王宛茹、郭承啟、陳敏鳳著,《二二八的政治效應》,臺北:財團法人中華基金會,2007。
188.江榮森編,張岳楊著,《時空錯置的新聞》,嘉義:嘉義二二八研究基金會,2007。
189.張克輝,《啊!謝雪紅》,臺北:愛鄉出版社,2007。
190.紀元德主編,《傷痕與救贖:二二八事件60週紀念專刊》,臺南:臺南神學院,2007。
191.藍博洲,《青春戰鬥曲:二二八之後的臺北學運》,臺北:愛鄉出版社,2007。
192.藍博洲,《二二八野百合》,臺北:愛鄉出版社,2007。
193.陳明忠、王宛茹,《二二八的另一個角落》,臺北:中華基金會,2007。
194.朱立熙,《國家暴力與過去清算:從韓國518看臺灣228》,臺北:允晨文化,2007。
195.戚嘉林,《臺灣二二八大揭秘》,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
196.凱達格蘭學校政策中心編輯,《228事件責任歸屬》,臺北:凱達格蘭學校,2007。
197.褚靜濤,《二二八事件實錄》,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
198.臺盟中央宣傳部編,《”二‧二八”紀念文集》,北京:臺灣出版社,2007。
199.曾慶國,《二二八現場:劫後餘生》,臺北:臺灣書房,2008。
200.曾慶國,《二二八現場:檔案直擊》,臺北:臺灣書房,2008。
201.王呈祥,《美國駐臺北副領事葛超智與「二二八事件」》,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9。
202.陳英泰,《再說白色恐怖》,臺北︰唐山出版社,2009。
203.中川仁編著,《二二八事件集》,永和:尚昂文化,2009。
204.※劉國深總主編,《臺灣研究新跨越・政治思辨》,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205.朱浤源主編,《二二八硏究的校勘學視角︰黃彰健院士追思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
206.陳兆熙等,《陳儀的本來面貌》,臺北:印刻出版社,2010。
207.何聰明,《八旬文集︰祖國夢醒:中國–二二八–臺灣》,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
208.侯坤宏,《研究二二八》,臺北:博揚文化,2011。
209.侯坤宏、楊蓮福主編,《民間私藏民國時期曁戰後臺灣資料彙編.政治篇》,臺北:博揚文化,2011。
210.杜福安繪著,《烈火中的二二八》,臺北︰玉山社,2012。
211.習賢德,《警察與二二八事件》,臺北︰時英出版社,2012。
212.褚靜濤,《二二八事件研究》,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13.陳君愷,《解碼二二八–解開二二八事件處理大綱的歷史謎團》,臺北︰玉山社,2013。
214.阮美姝原作編修,蘇微希、吳貞儀著,《1947年消失的報社、報界菁英:二二八事件中媒體關係人事件紀要》,臺北︰杜葳廣告,2013。
215.阮美姝口述、許曉涵編,《美的極致︰阮美姝一生與228平反實錄》,臺北︰臺灣神學院,2013。
216.蘇聖雄,《奸黨煽惑–蔣中正對二二八事件的態度及處置》,臺北:花木蘭文化,2013。
217.白先勇、廖彥博,《療傷止痛–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臺北︰時報文化,2014。
218.陳香君,《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 創傷與性別差異的美學》,臺北︰臺灣女性藝術協會、典藏藝術家庭出版。2014。
219.Kerr, George H.著,詹麗茹、柯翠園譯,《重譯校註被出賣的臺灣》,臺北︰臺灣教授協會,2014。
220.廖青揚、楊書育,《論臺灣族群與二二八、白色恐怖、眷村訴訟戰》,桃園︰楊書育,2014。
221.西區老二,《毋通袂記 : 1947島國的傷痕 : 2014二二八共生音樂節活動手冊》,臺北︰前衛出版社,2014。
222.張清滄,《高屏地區228事件真相探討》,高雄︰作者,2014。
223.張清滄,《228事件死傷人數真相探討》,高雄︰作者,2014。
224.賴進祥,《傳染病與二二八》,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5。
225.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臺灣菁英》,臺北︰玉山社,2015。
226.共生音樂節工作小組編著,《走過:尋訪二二八》,臺北︰前衛出版社,2015。
227.※白先勇,《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5。

五、二二八事件學術期刊論文
1.※蔣順興,〈臺灣二二八起義〉,《江海學刊》第2期,1984。
2.※吳國安,〈論臺灣同胞參加祖國抗日戰爭的活動及其歷史意義〉,《近代史研究》第3期,1986年5月。
3.※鄧孔昭,〈試論臺灣二二八事件的民主與地方自治要求〉,《臺灣研究通訊》第2期,1987年。
4.鄭梓,〈國民政府對於「收復臺灣」之設計:臺灣接管計劃之草擬、爭議與定案〉,《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9期,1988年7月。
5.李霽野,〈「二二八事變」及臺灣省編譯館〉,《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叢刊》第3期,1988年10月。
6.鄭梓,〈戰後臺灣省制之變革:從行政長官公署到臺灣省政府(1945~1947)〉,《思與言》第26卷第1期,1988年。
7.賴澤涵,〈二二八事件與當代臺灣的發展〉,《當代》第34期,1989年2月。
8.鄧孔昭,〈從二二八事件看民主與地方自治的要求〉,《當代》第34期,1989年2月。
9.張國興,〈二二八事件前後的勞資爭議事例〉,《現代學術研究》第2期,1990年5月。
10.李筱峰,〈二二八事件中臺灣社會名流遇害因素初探–以三十個個案為研究對象〉,《現代學術研究專刊》第2期,1990年5月。
11.※丁果,〈「二二八事件」與臺中嘉義地區人民起義〉,《臺灣研究.歷史》第2期,1990年6月。
12.賴澤涵,〈陳儀和二二八事件〉,《臺灣風物》第40卷第2期,1990年6月。
13.陳少廷,〈評中共對臺灣二二八事件的解釋〉,《現代學術研究專刊》第2期,1990年5月。
14.楊彥彬,〈林茂生與臺大文學院接收初探〉,《史繹》第22期,1991年5月。
15.許雪姬,〈行政院二二八工作小組的分工與資料蒐集〉,《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2期,1991年9月。
16.李筱峰,〈二二八事件前的文化衝突〉,《思與言》第29卷4期,1991年12月。
17.鄭梓,〈戰後臺灣行政體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思與言》第29卷第4期,1991年12月。
18.※丁果,〈臺灣二二八事件的起因〉,《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期。
19.徐雪霞,〈我國國小歷史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2卷第5期,1992年2月。
20.許雪姬,〈「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 (1)」簡介〉,《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3期,1992年3月。
21.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二二八檔案資料」簡介〉,《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3期,1992年3月。
22.朱高影,〈行政長官公署時期臺灣經濟之探討(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七)〉,《臺灣風物》第42卷第1期,1992年3月。
23.賴澤涵,〈我參與二二八相關研究之經過〉,《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3期,1992年3月。
24.許雪姬,〈行政院二二八工作小組的分工資料蒐集〉,《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3期,1992年3月。
25.源流水,〈從郵政封函看二二八的片段–臺中機場被佔八日記〉,《郵史研究》第2期,1992年3月。
26.※周青,〈「二二八事件」對臺灣政局的影響〉,《臺灣研究.歷史》1992年第1期。
27.※戚如高,〈丘念臺關於妥處二二八事件善後事宜之建議〉,《民國檔案》1992年第1期。
28.※史牘,〈《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簡介〉,《民國檔案》1992年第1期。
29.※方中,〈李友邦與臺灣義勇總隊〉,《龍岩文史資料》第20輯,龍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龍岩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組,1992年10月。
30.陳君愷,〈光復之疫﹣臺灣光復初期衛生與文化問題的鉅視性觀察〉,《思與言》第31卷第1期,1993年3月。
31.吳密察,〈臺灣人的夢與二二八事件:臺灣的脫殖民地化〉,《當代》第87期,1993年7月。
32.陳芳明,〈臺灣抗日運動史上的兩份重要左翼刊物:《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臺灣史料研究》第2期,1993年8月。
33.石萬壽,〈成功大學檔案中的二二八史料〉,《臺灣風物》第43卷3期,1993年9月。
34.陳芳明,〈林木順與臺灣共產黨的成立〉,《臺灣史料研究》第3期,1994年2月。
35.何義麟,〈被遺忘的半山:謝南光〉,《臺灣史料研究》第3-4期,1994年2、10月。
36.張炎憲,〈二二八:臺灣史詮釋的原點〉,《臺灣史料研究》第3期,1994年2月。
37.張炎憲,〈二二八民眾史觀的建立–基隆二二八事件的悲情〉,《臺灣史料研究》第3期,1994年2月。
38.〈日本「朝日新聞」載臺灣二二八事件〉,《臺灣史料研究》第3期,1994年2月。
39.唐羽,〈評介《二二八週年誌》〉,《臺灣史料研究》第3期,1994年2月。
40.王昭文,〈簡介嘉義二二八口述歷史計劃〉,《臺灣史料研究》第3期,1994年2月。
41.黃秀政,〈評鍾逸人著《辛酸六十年》的史料價值:以光復初期歷史為中心〉,《興大歷史學報》第4期,1994年5月。
42.侯坤宏,〈「二二八事件」有關史料與研究之分析〉,《國史館館刊》第16期,1994年6月。
43.盧信昌、胡春田,〈「二二八事件」罹難人數之推估〉,《社會科學論叢》第42期,1994年12月。
44.古怡青,〈陳儀治臺與二二八事變〉,《史苑》第55期,1994年12月。
45.王蕙瑛,〈創傷與記憶:二二八民眾史與臺灣主體性〉,《臺灣史料研究》第5期,1995年2月。
46.黃鵬海,〈二二八紀念歌〉,《客家》,第57期,1995年2月。《當代》第106期,1995年2月。
47.林文淇,〈「回歸」、「祖國」與「二二八」「悲情城市」中的臺灣歷史與國家屬性〉,《當代》第106期,1995年2月。
48.陳翠蓮,〈二二八事件與美國〉,《法政學報》第5期,1996年1月。
49.何義麟,〈《留臺日僑世話役日誌》中有關二二八事件之史料〉,《臺灣史料研究》第8號,1996年2月。
50.陳翠蓮,〈三民主義青年團與戰後臺灣〉,《法政學報》第6期,1996年7月。
51.李筱峰,〈從《民報》看戰後初期臺灣的政經與社會〉,《臺灣史料研究》第8期,1996年8月。
52.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報紙之保存現況與史料價值〉,《臺灣史料研究》第8號,1996年8月。
53.張文義,〈歷史的回顧與展望–宜蘭縣二二八受難家屬關懷協會概述〉,《臺灣史料研究》第9期,1997年5月。
54.鄭梓,〈二二八悲劇之序曲:戰後報告文學中的臺灣「光復記」〉,《臺灣史料研究》第9期,1997年5月。
55.吳密察,〈歷史教育與鄉土史教育:一個提供討論的意見〉,《當代》第120期,1997年8月。
56.陳翠蓮,〈二二八事件後的臺灣省政府人事〉,《法政學報》第8期,1997年8月。
57.黃秀政,〈傳記與戰後臺灣史研究:以鍾著「辛酸六十年」和古著「臺中的風雷」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夜間部學報》第3期,1997年11月。
58.※才家瑞,〈臺灣「二二八」事件50周年祭〉,《臺灣研究》第1期,1997。
59.陳美妃,〈二二八事變後中央治臺策略之形成〉,《臺北科技大學學報》第31卷1期,1998年3月。
60.李筱峰、林芳微,〈回憶錄與自傳中的二二八史料〉,《臺灣史料研究》第11期,1998年5月。new window
61.莊天賜,〈長老教會與二二八平反運動(1987~1990):以《臺灣教會公報》為中心之研究〉,《臺灣史料研究》第12期,1998年11月。
62.翁嘉禧,〈二二八事件與戰後臺灣的經濟政策〉,《思與言》第36卷4期,1998年12月。
63.翁嘉禧,〈論二二八事件與經濟政策的因果關係〉,《臺灣風物》第48卷4期,1998年12月。
64.莊惠惇,〈戰後初期臺灣的雜誌文化(1945.8.15-1947.2.28)〉,《臺灣風物》第49卷第1期,1999年3月。
65.王泰升,〈臺灣戰後初期的政權轉替與法律體系的承接(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9卷第1期,1999年10月。
66.林怡瑩,〈由「人民導報」看二二八事件對臺灣報業的影響〉,《新聞學研究》第63期,2000年4月。
67.※程曉鵬,〈「二二八」事變與省籍情結〉,《黃崗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0年。
68.※白純,〈臺灣光復後的民眾心態與二二八事件〉,《民國檔案》2000年第3期。
69.※白純,〈論光復後臺灣民眾心態與二二八事件的爆發〉,《貴州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
70.黃克武、洪溫臨,〈悲劇的歷史拼圖:金山鄉二二八事件之探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6期,2001年12月。new window
71.蘇瑤崇,〈託管論與二二八事件–兼論葛超智(George H. Kerr)先生與二二八事件〉,《現代學術研究》第11期,2001年12月。
72.林文奎,〈臺灣見聞錄–林文奎的二二八事件見聞錄〉,《臺灣史料研究》第18期,2002年3月。
73.林蘭芳,〈從「二二八史料舉隅」論戴國煇與「二二八」研究〉,《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34期,2002年6月。
74.楊仲源、李孟君,〈二二八事件發生原因之分析–從長官公署體制、文化認知及經濟的角度談起〉,《建國學報》第21期,2002年7月。
75.陳建忠,〈關於虹之虛與實的辯證–評[橫地剛]《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畫上的人》〉,《臺灣風物》第52卷3期,2002年9月。
76.邵承芬,〈囤積居奇對臺灣戰後初期物資失衡的影響〉,《清雲學報》第22卷第2期,2002年12月。
77.※白純,〈簡論光復初期臺灣的專賣制度〉,《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78.※周建華、倪金華,〈二二八事件的是與非–部分日本學者之臺灣文學研究熱點剖析〉,《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79.※陳孔立,〈1945年以來的集體記憶與臺灣民眾的複雜心態〉,《臺灣研究集刊》第4期,2003年
80.夏春祥,〈新聞論述與臺灣社會:二二八事件的議題生命史〉,《新聞學研究》第75期,2003年4月。
81.尹章義,〈朝鮮義勇隊與臺灣義勇隊–兼論二十世紀中期中國人的「朝鮮、臺灣觀」〉,《輔仁學報》第14期,2003年6月。
82.葉永文,〈論二二八事件中的民主意識〉,《國家發展研究》第2卷2期,2003年6月。
83.蘇嘉宏、王呈祥,〈陳儀在臺主政期間(1945~1947)的經濟政策:孫中山先生「民生主義」的實踐與背離〉,《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2期,2003年11月。
84.陳翠蓮,〈二二八事件史料評述〉,《臺灣史料研究》第22期,2004年2月。
85.林熙皓,〈媒體與族群意識:以報紙對於二二八事件的報導看報紙對族群意識的回應〉,《臺灣史料研究》第22期,2004年2月。
86.※杜繼東,〈臺灣二二八事件研究綜述〉,《近代史研究》第140期,2004年3月。
87.※傅玉能,〈二二八事件中國民政府派兵問題再探討〉,《史學集刊》2004年第1期。
88.※李榮,〈從挫折及其反應的角度分析二二八事件的起因〉,《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89.※杜繼東,〈臺灣二二八事件研究綜述〉,《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
90.※才家瑞,〈臺灣的「二二八」研究述評〉,《臺灣研究集刊》第86期,2004年12月。
91.※陳孔立,〈兩岸隔絕的歷史記憶與臺灣民眾的複雜心態〉,《臺灣研究集刊》第1期,2004年。
92.蘇瑤崇,〈葛超智(George H. Kerr)、託管論與二二八事件之關係〉,《國史館學術集刊》第4期,2004年9月。
93.遲鈍,〈二二八之夜的戰爭安魂曲〉,《臺灣詩學學刊》第4期,2004年11月。
94.曾建元,〈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中華人文學報》第二期,2005年3月。
95.陳佳宏,〈「二二八事件」與臺獨之發展與演變〉,《臺灣風物》第55卷第1期,2005年3月。
96.許育銘,〈戰後留臺日僑的歷史軌跡–關於澀谷事件及二二八事件中日僑的際遇〉,《東華人文學報》第7期,2005年7月。
97.薛月順,〈陳儀主政下「臺灣省貿易局」的興衰(1945~1947)〉,《國史館學術集刊》第6期,2005年9月。
98.廖振富,〈與「二二八事件」相關之臺灣古典詩析論–以詩人作品集為討論範圍〉,《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2005年10月。
99.※白純,〈光復初期臺灣的貿易管制政策(1945-1948)〉,《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12期。
100.※汪朝光,〈風潮中的民聲與官聲–''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大陸新聞媒體之所見所論〉,《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第2期。
101.※褚靜濤,〈臺灣光復初期的貪污問題〉,《南京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102.黃秀政,〈論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及其對臺灣的傷害〉,《興大人文學報》第36期,2006年3月。
103.胡茹涵,〈二二八事件前後的臺灣中學教育(1945-1949)〉,《臺灣風物》第56卷1–2期,2006年3-6月。
104.陳翠蓮,〈解讀許德輝《臺灣二二八事件反間工作報告書》〉,《臺灣史料研究》第27期,2006年8月。
105.洪英雪,〈一個歷史,各自解讀:二二八小說及其相關作品選集的多元論述 〉,《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期,2006年10月。
106.洪英雪,〈論《埋冤一九四七埋冤》的寫作模式與主題意識〉,《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6年11月。
107.李東華,〈光復初期(1945-50)的民族情感與省籍衝突:從臺灣大學的接收改制做觀察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5期,2006年11月。
108.Fleischauer, Stefan,〈Interpretations on 228: The 28[90bb] February 1947 Incident on Taiwan and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輔仁歷史學報》第17期,2006年11月。
109.曾建元、曾薰慧,〈青春戰鬥曲–戰後國立臺灣大學政治事件之研究(1945-1955)〉,《當代》231期,2006年11月。
110.陳翠蓮,〈戰後臺灣知識菁英的憧憬與頓挫:新生臺灣建設研究會延平學院始末〉,《臺灣史研究》第13卷第2期,2006年12月。
111.黃昱珽,〈口述史:一個整合單一化的過程–以二二八事件口述史為例〉,《文化研究月報》63期,臺北,2006年12月。
112.郭林汾,〈228與我〉,《臺灣史料研究》第28號,2006年12月。
113.※陳孔立,〈二二八事件中的本省人與外省人〉,《臺灣研究集刊》2006年第3期。
114.※鄧孔昭,〈從電文往來看二二八事件中的陳儀與蔣介石〉,《臺灣研究集刊》2006年第4期。
115.※王玉國,〈淺析陳儀對二二八事件的危機處理〉,《臺灣研究集刊》2007年第2期。
116.※陳芳富,〈求同存異,以和為貴。二二八事件60周年反思〉,《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07年第2期。
117.※褚靜濤,〈國民黨臺灣省黨部與二二八事件〉,《南京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118.翁嘉禧,〈二二八事件後臺灣經濟政策與組織的調整〉,《人文資源研究學報》第1卷1期,2007年6月。
119.張晏滋,〈虎尾的二二八事件探究〉,《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2期,2007年12月。
120.郭譽先,〈《被出賣的臺灣》:葛超智[George H. Kerr]其書其人與臺灣民族主義〉,《思想》第8期,2008年1月。
121.吳乃德,〈書寫民族創傷: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記憶〉,《思想》第8期,2008年1月。
122.劉亮雅,〈解嚴以來的臺灣小說:回顧與展望〉,《思想》第8期,2008年1月。
123.陳芳明,〈複數記憶的浮現:解嚴後的臺灣文學趨向〉,《思想》第8期,2008年1月。
124.※褚靜濤,〈全國媒體對臺灣二二八事件的反應〉,《南京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
125.※褚靜濤,〈臺灣光復初期的文化衝突〉,《現代臺灣研究》2008年第2期。
126.程玉鳳,〈從臺糖檔案看「二二八事件」中的糖廠〉,《檔案與微縮》第88-89期,2008年3–6月。
127.謝若蘭,〈二二八口述歷史看臺灣族群關係–兼談臺灣研究方法〉,《臺灣學研究》第5期,2008年6月。
128.歐素瑛,〈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以李媽兜案為例〉,《臺灣史研究》第15卷2期,2008年6月。
129.李明峻,〈論個人的國際賠償請求權–兼論二二八事件的琉球人受害者問題〉,《臺灣國際法季刊》第5卷2期,2008年6月。
130.陳翠蓮,〈歷史正義的困境–族群議題與二二八論述〉,《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6期,2008年6月。
131.林上哲,〈戰後初期臺灣傳染疾病問題之探究(1945–1949)〉,《洄瀾春秋》第5期,2008年6月。
132.許毓良,〈戰後臺灣史研究的開啟:以1945–1949年臺灣各類型雜誌刊載的內容為例〉,《輔仁歷史學報》第21期,2008年7月。
133.朱于君,〈歷史、記憶、再現政治–以紀錄片〈還原二二八〉為分析對象〉,《臺灣文學評論》第8卷3期,2008年7月。
134.黃秀政、蕭明治,〈二二八事件的善後與賠償–以「延平學院復校」為例〉,《興大歷史學報》第20期,2008年8月。new window
135.陳儀深,〈為何考證?如何解讀?–評論黃彰健著《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1期,2008年9月。
136.陳依玲,〈語言教育政策促進族群融合之可能性探討〉,《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4卷3期,2008年9月。
137.洪英雪,〈從性政治突圍而出–論謝雪紅書寫以及李昂《自傳の小說》〉,《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7期,2008年10月。
138.※汪毅夫,〈臺灣光復初期閩臺關係的若干史實〉,《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10期。
139.潘桂芳,〈二二八風暴籠罩下的臺灣美術〉,《臺灣史料研究》第32期,2008年12月。
140.臺灣史料研究,〈受難與昇華的創作對話–歐陽文與陳武鎮座談紀實〉,《臺灣史料研究》第32期,2008年12月。
141.吳筱玫,〈PageRank下的資訊批判:新二二八事件回顧〉,《傳播與社會學刊》第9期,2009年1月。
142.李學勇,〈臺大的黑暗時期–光復初期的臺大印象〉,《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第12期,2008年12月。
143.陳佳宏,〈日治中期至二二八事件前後臺灣之認同糾葛–以精英為主的分析〉,《師大臺灣史學報》第2期,2009年3月。
144.※褚靜濤,〈延安《解放日報》與二二八事件〉,《現代臺灣研究》,2009年第4期。
145.許雪姬,〈2007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史研究》第16卷2期,2009年6月。
146.陳培文,〈管窺二二八事件前後臺灣文化界的若干氣象–以《臺灣文化》為考察對象〉,《雄中學報》第11期,2009年6月。
147.吳彥明,〈臺灣國族認同的連續或斷裂?–評陳翠蓮著《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 1920~1950》〉,《臺灣史研究》第16卷2期,2009年6月。
148.藍博洲,〈歷史的認識與政治的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4期,2009年6月。
149.李功勤、沈超群,〈二二八的轉型正義:張七郎事件探討〉,《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學報》第1期,2009年7月。new window
150.朱浤源,〈美國政府背叛臺灣:校讀George Kerr編撰Formosa Betrayed時的內心世界〉,《檔案季刊》第8卷3期,2009年9月。
151.蘇嘉宏、王呈祥,〈二二八事件與臺灣族群關係的變遷〉,《高雄文化研究》2009年10月號,2009年10月。
152.陳翠蓮,〈臺灣政治史研究的新趨勢–從抵抗權力到解構權力〉,《漢學研究通訊》第28卷4期,2009年11月。
153.林平,〈戰後初年臺灣廣播事業之接收與重建(1945–1947) –以臺灣廣播電臺為中心〉,《臺灣學研究》第8期,2009年12月。
154.王呈祥,〈「二.二八」抗議遊行時王民寧的角色探討〉,《興國學報》第11期,2010年1月。
155.曾建元,〈二二八事變之新發現與新論證:民生史觀的檢視〉,《孫學研究》第10期,2010年5月。
156.陳翠蓮,〈2008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史研究》第17卷2期,2010年6月。
157.陳儀深,〈臺獨主張的起源與流變〉,《臺灣史研究》第17卷2期,2010年6月。
158.李文環,〈戰後初期臺灣走私問題之研究(1945-1949)〉,《高雄師大學報》第28期,2010年6月。
159.張秉仁,〈憶往事〉,《臺灣史料研究》第35、36號,2010年6、12月。
160.黃順星,〈新聞的場域分析:戰後臺灣報業的變遷〉,《新聞學研究》第104期,2010年7月。
161.宋佩芬、張韡曦,〈臺灣史的詮釋轉變:國族歷史與國家認同教育的省思〉,《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第55卷3期,2010年9月。new window
162.若林正丈,〈葉榮鐘的「述史」之志:晚年書寫活動試論〉,《臺灣史研究》第17卷4期,2010年12月。
163.劉恆妏,〈戰後初期臺灣司法接收 (1945-1949):人事、語言與文化的轉換〉,《臺灣史研究》第17卷4期,2010年12月。
164.楊穎超,〈不正當政權?還是不適當概念?–「外來政權」論述的再思考〉,《東亞研究》第42卷1期,2011年1月。
165.曾建元,〈二二八事變之新發現與新論證:民生史觀的檢視–紀念黃彰健院士〉,《孫學研究》第10期,2011年5月。
166.彭瑞金,〈自死地奮力求生的故事–《花蓮鳳林二二八》〉,《臺灣史料研究》第37期,2011年6月。
167.劉天賦,〈岡山二二八事件始末〉,《臺灣史料研究》第37期,2011年6月。
168.劉熙明,〈檔案的玄機:二二八事件的社會菁英被害與蔣介石之關係〉,《臺灣史料研究》第37期,2011年6月。
169.曹欽榮,〈紀念博物館在轉型正義中之角色〉,《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第65卷1期,2012年3月。
170.吳乃德,〈歷史記憶中的模糊與未知:二二八死難人數的爭論〉,《思想》第21期,2012年5月。
171.許雪姬,〈1937-1947年在上海的臺灣人〉,《臺灣學研究》第13期,2012年6月。
172.張素玢,〈事變下的北斗林家〉,《臺灣學研究》第13期,2012年6月。
173.王德威,〈從吞恨到感恩:見證白色恐怖〉,《中正漢學研究》第2012卷1期,2012年6月。
174.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留日學生的左傾言論及其動向〉,《臺灣史研究》第19卷2期,2012年6月。
175.朱浤源、王鏡宇,〈民國歷史的相對性與李友邦之死〉,《海外華人研究》,第 8期,2012年11月。
176.吳豪人,〈「野蠻」的復權:臺灣修復式正義與轉型正義實踐的困境與脫困之道〉,《臺灣人權學刊》第1卷3期,2012年12月。
177.王興中,〈書寫臺灣人權運動史:普世人權的本土歷程〉,《臺灣人權學刊》第1卷3期,2012年12月。
178.鄭凱文,〈「直觀教學法」在國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臺灣光復初期二二八事件為例〉,《大直高中學報》第10期,2013年6月。
179.黃惠禎,〈揚風與楊逵:戰後初期大陸來臺作家與臺灣作家的合作交流〉,《臺灣文學學報》第22期,2013年6月。
180.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的國際新聞傳播與管制–以澀谷事件之報導為中心〉,《文史臺灣學報》第6期,2013年6月。
181.陳君愷,〈建構關於中國史的臺灣觀點〉,《臺灣史學雜誌》第14期,臺灣歷史學會,2013年6月。
182.黃亮清,〈從2012年回顧二二八歷史詮釋轉變〉,《洄瀾春秋》第9期,2013年9月。
183.張炎憲,〈白色恐怖的口述訪談與歷史真相〉,《臺灣風物》第63卷4期,2013年12月。
184.鄭梓,〈缺憾還諸白氏父子:為「白崇禧與將軍題聯」拾遺補綴〉,《臺灣文學研究》第5期,2013年12月。
185.溫秋芬,〈臺灣人旅京滬團體228救援紀實〉,《臺灣史料研究》第43期,2014年6月。
186.施正峰,〈臺灣轉型正義所面對的課題〉,《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0卷2期,2014年6月。
187.黃仁姿、薛化元,〈戰後臺灣精英的連續與斷裂:以農會精英為例(1945-1953)〉,《臺灣史研究》第18卷3期,2011年9月。new window
188.李維哲、周毅怡,〈問題取向的歷史教學嘗試及其意義–以「二二八事件」為例〉,《清華歷史教學》第21期,2011年10月。
189.隆世秀、張裕惠,〈高中臺灣史教學之再思–高、國中臺灣史的比較研究〉,《麗山學報》第5期,2011年11月。
190.王呈祥,〈「二二八事件」期間蔣介石的決策研究(1947.2.28-3.2.)〉,《博雅通識學報》第2期,2014年1月。
191.劉熙明,〈二二八事件中凃光明刺殺彭孟緝真實性之平議〉,《臺灣風物》第64卷1期,2014年3月。
192.※朱雙一,〈光復初期臺灣社會諸種矛盾辨析–從文學看臺灣民眾的悲情與認同〉,《臺灣研究集刊》,2014年第1期。
193.許雪姬,〈解嚴後臺灣口述歷史的發展及其檢討〉,《口述歷史史學會會刊》第5期,2014年8月。
194.陳翠蓮,〈「祖國」的政治試煉:陳逸松、劉明與軍統局〉,《臺灣史研究》第21卷3期,2014年9月。
195.林正慧,〈二二八事件中的保密局〉,《臺灣史研究》第21卷3期,2014年9月。
196.蔡秀美,〈二二八事件期間消防隊員的角色〉,《臺灣史研究》第21卷3期,2014年9月。
197.蘇瑤崇,〈謊言建構下二二八事件鎮壓之正當性:從「大溪中學女教員案」論起〉,《臺灣史研究》第21卷3期,2014年9月。
198.吳淑鳳,〈軍統局對美國戰略局的認識與合作開展〉,《國史館館刊》33期,2012年9月。
199.林佳龍、曾建元,〈反抗精神:臺灣歷史的伏流與巨流:以蔣渭水、郭雨新與鄭南榕為例〉,《中華行政學報》第15期,2014年12月。new window
200.張炎憲,〈白色恐怖與高一生〉,《臺灣史料研究》第44期,2014年12月。
201.何義麟,〈在日臺灣人的二二八事件論述–兼論情治單位監控報告之虛實〉,《臺灣史料研究》第44期,2014年12月。
202.侯坤宏,〈重探「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角色〉,《臺灣史研究》第21卷4期,2014年12月。
203.蘇瑤崇,〈戰後臺灣米荒問題新探(1945~194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6期,2014年12月。
204.施正鋒,〈歷史教育、轉型正義及民族認同〉,《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0卷4期,2014年12月。
205.許雪姬,〈「保密局臺灣站二二八史料」的解讀與研究〉,《臺灣史研究》第21卷4期,2014年12月。
206.劉恆妏,〈二二八事件中的自新:以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21卷4期,2014年12月。
207.歐素瑛,〈二二八事件期間縣市首長的角色與肆應〉,《臺灣史研究》第21卷4期,2014年12月。
208.楊愉珍、陳佳利,〈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再現–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口述歷史展示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第29卷2期,2015年4月。new window
209.陳淑容,〈雷石榆〈臺南行散記〉分析:後二二八的風景與心境〉,《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0期,2015年4月。

六、二二八事件學術研討會論文及論文集
1.尹章義,〈日治時代臺灣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輔仁大學歷史系所主編,《慶祝王任光教授七秩嵩慶 中西歷史與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2.陳芳明,〈陳儀與謝雪紅:二二八人物的再評價〉,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臺灣人國殤事件的歷史回顧》,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
3.謝聰敏,〈臺灣抵抗運動與華人世界〉,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臺灣人國殤事件的歷史回顧》,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
4.林宗光,〈美國人眼中的二二八事件〉,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臺灣人國殤事件的歷史回顧》,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
5.林衡哲,〈從吳濁流的文學作品看二二八事件〉,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臺灣人國殤事件的歷史回顧》,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
6.張旭成,〈二二八事件的政治背景及其影響〉,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臺灣人國殤事件的歷史回顧》,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
7.謝里法,〈從二二八事件看臺灣智識份子的歷史盲點〉,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臺灣人國殤事件的歷史回顧》,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
8.尹章義,〈從唐山、半山聯合治臺到福佬沙文主義–光復以來的省籍問題〉,臺北:中時晚報社,《臺灣史研究會論文集》第三集,1991。
9.賴澤涵,〈陳儀與閩、臺、浙三省省政(1926~1949)〉,收入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會編委會編,《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會》,臺北:編者,1991。
10.陳三井,〈白崇禧與二二八事件〉,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一屆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2。
11.張富美,〈陳儀與福建省政(1934–1941)〉,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自立晚報,1992。
12.陳儀深,〈論臺灣二二八事件的原因〉,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自立晚報,1992。
13.蕭聖鐵,〈臺灣二二八事件的經濟與文化背景–社會期望理論之應用〉,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自立晚報,1992。
14.黃英哲,〈許壽裳與臺灣–兼論二二八前夕長官公署時代的文化政策〉,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自立晚報,1992。
15.陳芳明,〈戰後初期臺灣自治運動與二二八事件〉,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自立晚報,1992。
16.李筱峰,〈「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與陳儀的對策〉,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自立晚報,1992。
17.吳密察,〈蔣渭川與二二八事件(初探)〉,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自立晚報,1992。
18.李喬,〈臺灣二二八研究之片段–由「埋冤一九四七」資料理出〉,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自立晚報,1992。
19.鄭梓,〈試探戰後初期國府之治臺政策–以用人政策及省籍歧視為中心的討論〉,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自立晚報,1992。
20.張炎憲,〈戰後初期臺獨主張產生的探討–以廖家兄弟為例〉,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自立晚報,1992。
21.陳少廷,〈中共對臺灣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解釋–兼評臺灣統派紀念二二八的政治訴求〉,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自立晚報,1992。
22.蕭欣義,〈評賴、馬、魏新著「悲劇的開端」〉,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自立晚報,1992。
23.賴澤涵等著,《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科學社會研究所,1993。
24.陳明通,〈派系政治與陳儀治臺論〉,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科學社會研究所,1993。
25.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科學社會研究所,1993。new window
26.黃富三,〈「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與二二八事件〉,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科學社會研究所,1993。
27.許雪姬,〈臺灣光復初期的民變:以嘉義三二事件為例〉,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科學社會研究所,1993。
28.吳文星,〈二二八事件期間國民政府的因應與決策之探討〉,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科學社會研究所,1993。
29.陳純瑩,〈光復初期臺灣警政的接收與重建:以長官公署時期為中心的探討〉,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科學社會研究所,1993。
30.顏清梅,〈光復初期臺灣米荒問題初探〉,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科學社會研究所,1993。
31.賴澤涵,〈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資料〉,「臺灣光復初期史料研討會」,國史館,1994。
32.許雪姬,〈二二八事件時高雄市的綏靖〉,林俊傑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高雄: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4。
33.賴澤涵,,〈光復初期臺灣政治社會變遷:回顧與展望〉,黃俊傑主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二),高雄: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會,1995。
34.薛化元,〈戰後十年臺灣的政治初探(1945~1955)–以國府在臺統治基盤的建立為中心〉,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35.陳翠蓮,〈「大中國」與「小臺灣」的經濟矛盾–以資源委員會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資源爭奪為例〉,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36.顏娟英,〈戰後初期臺灣美術的反省與幻滅〉,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37.林鐘雄,〈1940年代的臺灣經濟〉,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38.黃英哲,〈臺灣省編譯館研究(1946.8–1947.)–陳儀政府臺灣文化重編機構研究之一〉,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39.鄭梓,〈二二八悲刻之序曲–戰後報告文學中的臺灣「光復記」〉,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40.陳儀深,〈再探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關於其政治立場與角色功能的評估〉,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41.何義麟,〈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與二二八事件〉,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42.陳永興,〈二二八與臺灣醫界〉,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43.陳芳明,〈殖民歷史解釋下的蔣渭川〉,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44.孫萬國,〈半山與二二八初探〉,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45.郝任德,〈紅毛城與二二八–英國外交部對於臺灣1947的態度〉,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46.李敏勇,〈傷口的花–臺灣詩的二二八記憶與發現〉,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47.鄭仰恩,〈危險記憶的轉變力量–試論二二八事件的神學意涵〉,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48.林宗光,〈臺灣人之認同問題與二二八〉,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49.林宗義,〈抗爭抑或復和?–武力壓制者V.S.苦難的倖存者〉,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50.李喬,〈「二二八」在臺灣人精神史的意義〉,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51.李筱峰,〈蔣介石與二二八事件–兼論其責任問題〉,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52.張炎憲,〈二二八的歷史意涵–鎮壓、反抗、扭曲與重建〉,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著,《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53.周鳳美,〈我國小學社會科課程的民主化:臺灣史教學與國家認同教育〉,收入《「多元文化、身分認同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2000。
54.陳翠蓮,〈戰後初期臺灣之政治結社與政治生態〉,收入詹素娟等編,《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樂學書局,2001。
55.邵承芬,〈二二八事件中的經濟因素–以官方貪污為探重心〉,清雲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主編,《傳統與現代文學、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 : 編者,2001。
56.陳君愷,〈穿透歷史的迷霧–王添灯的思想、立場及其評價問題〉,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討論會秘書處編,《20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2年12月。
57.侯坤宏,〈情治單位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二二八事件新史料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3。
58.歐素瑛,〈二二八事件中的校園〉,《二二八事件新史料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3。
59.周琇環,〈二二八事件在彰化〉,《二二八事件新史料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3。
60.李筱峰,〈二二八事件與臺灣獨立運動〉,《二二八事件新史料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3。
61.陳儀深,〈元凶的責任評量–歷史觀點 豈止是「維持治安而已 論蔣介石與臺省軍政首長對二二八事件的處置」〉,《二二八事件新史料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3。
62.陳志龍,〈元凶的責任評量–法律觀點 二二八元凶追究之迫切性與必要性 從法律觀點探究如何使司法面對此問題〉,《二二八事件新史料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3。
63.陳翠蓮,〈二二八事件史料評述〉,《二二八事件新史料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3。
64.陳建忠,〈後戒嚴時期的後殖民書寫:論鍾肇政《怒濤》中的「二二八」歷史建構〉,收入《大河之歌︰鍾肇政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3。
65.黃富三,〈葛超智與臺灣主體意識的發展〉,收錄於胡健國編,《20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3。
66.朱浤源,〈從史學方法論檔案的重要性:以二二八事件研究為例〉,中華檔案暨資訊微縮管理學會編,《「2004年海峽兩岸暨微縮學術交流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檔案暨資訊微縮管理學會,2004年10月。
67.朱浤源,〈多元文化與歷史:以二二八事件研究為例〉,「多元文化與族群融合」研討會,國父紀念館,2004年12月16–17日。
68.尹章義,〈中國如何對待韓國–以朝鮮義勇隊與臺灣義勇隊的比較研究為中心所作的個案分析〉,《第七屆環太平洋韓國系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2004。
69.劉恆妏,〈日治與國治政權交替前後臺籍法律人之研究–以取得終戰前之日本法曹資格者為中心〉,《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臺北:元照出版社,2004。
70.賴澤涵,〈臺灣光復接收與光復初期的臺灣社會與政治變遷〉,賴澤涵主編,《臺灣四百年的變遷》,桃園:國立中央大學,2005。
71.賴澤涵,〈戰後臺灣經濟社會與文化變遷〉,賴澤涵主編,《臺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變遷》,桃園:國立中央大學,2005。
72.陳君愷,〈關於當前臺灣「去中國化」現象的文化省思〉,新境界文教基金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所,「2005『中華文化』與『臺灣本土化』研討會」,2005年10月15日。
73.※張海鵬,〈紀念二二八義舉,論清歷史發展的方向〉,收入《東廣論史錄: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評論與思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74.朱浤源,〈檔案與口述歷史之間(三):二二八史學在中研院近史所〉,「2006年海峽兩岸暨微縮」學術交流會,中研院近史所,2006年9月。
75.陳君愷、蘇瑞鏘,〈威權統治時期校園政治案件中的人權侵害初探〉,陳志龍、邱榮舉、倪子修編,《臺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臺北,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6年12月。
76.賴澤涵,〈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灣的抉擇〉,劉阿榮主編,《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北:揚智文化,2006。
77.陳君愷,〈臺灣的近代化蛻變–日治時期的時代特色及其歷史意義〉,林麗月主編,《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
78.許雪姬,〈高雄二二八事件真相再探〉,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紀念228事件60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高雄:編者,2007。
79.陳儀深,〈為何考證?如何解讀?評論黃彰健著《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紀念228事件60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高雄:編者,2007。
80.翁嘉禧,〈二二八事件時期臺灣經濟政策的特質及其影響〉,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紀念228事件60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高雄:編者,2007。
81.蘇瑤崇,〈中國報紙有關二二八事件報導之研究:以南京上海為例〉,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紀念228事件60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高雄:編者,2007。
82.鄭志敏,〈二二八事件與高雄地區的醫界人士〉,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紀念228事件60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高雄:編者,2007。
83.謝聰敏,〈由國際人權角度探討二二八事件〉,楊振隆總編輯,《二二八事件6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轉型正義學術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7。
84.陳志龍,〈人權與法律角度探討二二八事件究責問題〉,楊振隆總編輯,《二二八事件6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轉型正義學術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7。
85.陳儀深,〈族群衝突、官逼民反與報負屠殺:論二二八事件的性質定位〉,楊振隆總編輯,《二二八事件6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轉型正義學術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7。
86.陳翠蓮,〈歷史正義在臺灣:兼論國民黨的二二八論述〉,楊振隆總編輯,《二二八事件6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轉型正義學術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7。
87.翁金珠,〈「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立法爭議與影響的研究〉,楊振隆總編輯,《二二八事件6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轉型正義學術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7。
88.張災憲,〈「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立法爭議與影響的研究二二八平反問題與歷史意義〉,楊振隆總編輯,《二二八事件6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轉型正義學術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7。
89.何義麟,〈二二八事件對戰後臺灣語言政策之影響〉,楊振隆總編輯,《二二八事件6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轉型正義學術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7。
90.陳君愷,〈戰後臺灣「校園文化」的轉型〉,薛月順編,《臺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 第八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7。
91.※朱浤源、黃種祥,〈駐臺日軍投降後武器外流情況初探〉,《「檔案與社會」:2007年海峽兩岸檔案暨微縮學術交流會論文集》,福州:中國檔案學會,2007年8月。
92.朱浤源、楊晨光、黃種祥,〈郭國基、凃光明與高雄二二八〉,《「南臺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2007年12月。
93.賴澤涵,〈臺灣二二八事件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94.杜繼東,〈中國大陸「二二八」事件研究評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95.呂興忠,〈彰化縣二二八事件新出土官方檔案研究〉,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96.蘇瑤崇,〈二二八事件相關英日文資料之問題研究〉,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97.歐素瑛,〈臺灣省農學院與二二八事件〉,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98.李東華,〈二二八事件中的臺灣大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99.王昭文,〈二二八事件中嘉義地區的學生與武裝行動〉,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100.陳翠蓮,〈二二八事件中被關閉的兩所臺灣人學校〉,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101.吳叡人,〈「臺灣高山族殺人事件」–高一生、湯守仁、林瑞昌事件之初步重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102.范燕秋,〈樂信瓦旦與泰雅族在二二八事件的動態–探尋戰後初期臺灣原住民菁英的政治實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103.李筱峰,〈二二八事件與族群問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104.黃美娥,〈戰後初期的臺灣古典詩壇(1945–1949)〉,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105.前田直樹,〈臺灣政治自由化與美國對臺政策:從二二八到雷震案件〉,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106.黃富三,〈二二八事件的臺灣:英國人之「如是我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107.畢凌晨,〈A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search Based Recommendations and Policy Making George Kerr's View of the 2–28 Incident As Contrasted with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108.許時嘉,〈紀錄與記憶–228前夕(1945~1947年)日記中的族群書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109.候坤宏,〈從二二八到後二二八–由歷史解釋權角度觀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110.鄭梓,〈記憶、傷痕與歷史再現–二二八事件中一位外省編導「影像札記」的解析為例〉,中研院臺史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111.陳佳宏,〈日治中期至二二八事件前後臺灣之認同糾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112.楊子震,〈日本「戰後初期臺灣」相關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二二八事件為中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113.朱浤源、黃文範,〈葛超智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出版委員會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論文集》,臺北:編者,2008。
114.※朱浤源,〈檔案文獻的分類與比較:以二二八時期蔣中正三天內的決策為例〉,「2008年海峽兩岸檔案暨微縮」學術交流會議,中華檔案暨微縮管理學會,2008年10月14–15日。
115.李勝雄,〈論二二八事件之司法與人權〉,楊振隆總編輯、柳照遠執行主編,《兄弟的鏡子:臺灣與韓國轉型正義案例的剖析:518光州抗爭、43大屠殺vs.228事件》,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8。
116.陳美伶,〈臺灣二二八事件的「補償」與「賠償」?〉,楊振隆總編輯、柳照遠執行主編,《2008第一屆臺韓人權論壇論文集:政黨輪替與轉型正義》,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17.沈育美,〈在高中課堂遇見臺灣史的傷口:談二二八事件教學的過去與現在〉,楊振隆總編輯、柳照遠執行主編,《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18.陳淑媛,〈臺灣史是誰的歷史?以二二八事件教學為例〉,楊振隆總編輯、柳照遠執行主編,《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19.陳志瑋,〈國小社會領域康軒版二二八教學的困境與省思:以澎湖文澳國小為例〉,楊振隆總編輯、柳照遠執行主編,《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20.郭燕霖,〈二二八教學在國小實施的情況與困境:以苗栗縣山腳國小為例〉,楊振隆總編輯、柳照遠執行主編,《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21.張耀仁,〈二二八事件期間駐臺中國記者報導之析論:以報導事件起因、省籍形象與引述消息來源為例〉,楊振隆總編輯、柳照遠執行主編,《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22.劉熙明,〈再論蔣介石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責任:由蔣介石在國共內戰的作為來分析〉,楊振隆總編輯、柳照遠執行主編,《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23.石育民,〈廣播與收音機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楊振隆總編輯、柳照遠執行主編,《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24.林明德,〈臺灣二二八事件的清算與教育宣傳〉,楊振隆總編輯、柳照遠執行主編,《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25.倪仲俊、李汾陽,〈二二八事件前後本土菁英的參與障礙與其我群意識之形成〉,楊振隆總編輯、柳照遠執行主編,《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26.林欣怡,〈二二八與轉型正義〉,楊振隆總編輯、柳照遠執行主編,《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27.林元輝,〈二二八事件期間臺灣官民營媒體報導之比較:以報導事件為例〉,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編印,《二二八事件與人權正義–大國霸權or小國人權–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28.陳慈玉,〈二二八事件期間臺灣與中國衛生之落差連續與斷裂:戰後初期的臺灣工礦業,1945–1947〉,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編印,《二二八事件與人權正義–大國霸權or小國人權–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29.何義麟,〈二二八事件前後之自治論爭:從「臺灣勿特殊化」問題談起〉,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編印,《二二八事件與人權正義–大國霸權or小國人權–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30.又吉盛清,〈臺灣二二八事件與沖繩:由沖繩來的報告〉,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編印,《二二八事件與人權正義–大國霸權or小國人權–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31.李明峻,〈二二八事件與個人國際賠償請求問題〉,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編印,《二二八事件與人權正義–大國霸權or小國人權–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32.涂醒哲,〈二二八事件期間臺灣與中國衛生之落差〉,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編印,《二二八事件與人權正義–大國霸權or小國人權–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33.蘇瑤崇,〈外國人見證的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編印,《二二八事件與人權正義–大國霸權or小國人權–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34.王景弘,〈美國報紙處理[二二八事件]新聞之分析:以[紐約時報]為例〉,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編印,《二二八事件與人權正義–大國霸權or小國人權–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35.金貞和,〈韓國人看二二八與臺灣意識〉,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編印,《二二八事件與人權正義–大國霸權or小國人權–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36.葛祥林,〈由東京審判看二二八〉,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編印,《二二八事件與人權正義–大國霸權or小國人權–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37.黃秀政、蕭明治,〈二二八事件的善後與賠償:以「延平學校復校」為例〉,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編印,《二二八事件與人權正義–大國霸權or小國人權–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new window
138.陳儀深,〈秋後算帳:二二八事件中的「綏靖」與「清鄉」〉,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編印,《二二八事件與人權正義–大國霸權or小國人權–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139.朱浤源、黃種祥,〈戰後美國情報人員在臺活動初探–以George H. Kerr為中心〉,朱浤源編,《二二八研究的校勘學視角:黃彰健院士追思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
140.吳銘能,〈檔案與口述歷史之間–「口述歷史」文字更動與二二八事件研究〉,朱浤源編,《二二八研究的校勘學視角:黃彰健院士追思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
141.曾建元,〈黃彰健的中共論述與最新發現〉,朱浤源編,《二二八研究的校勘學視角:黃彰健院士追思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
142.楊晨光,〈二二八事件期間 整編廿一師主力赴臺經過〉,朱浤源編,《二二八研究的校勘學視角:黃彰健院士追思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
143.吳銘能,〈戴國煇先生與「二二八事件」研究〉,封德屏編,《戴國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訊雜誌社,2011。
144.薛化元,〈白崇禧部長與228事件的後續處理〉,《白崇禧與二二八》學術研討會,時報文化、趨勢教育基金會、國家圖書館,2013年3月10日。
145.許雪姬,〈解讀史料與研究二二八〉,「新史料與二二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年11月29-30日。
146.吳叡人,〈二二八事件中桃園地方民眾抵抗模式初探〉,「新史料與二二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年11月29-30日。
147.林正慧,〈二二八事件中的保密局〉,「新史料與二二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年11月29-30日。
148.陳儀深,〈雲嘉二二八再探:口述史與檔案的對照研究〉,「新史料與二二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年11月29-30日。
149.歐素瑛,〈二二八事件中縣市首長的角色與應對〉,「新史料與二二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年11月29-30日。
150.郎咏恩,〈二二八事件期間警察的角色與作為 : 從情治檔案觀看警察的應變與結果〉,「新史料與二二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年11月29–30日。
151.蔡秀美,〈二二八事件期間消防隊員的角色〉,「新史料與二二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年11月29-30日。
152.劉恆妏,〈二二八事件中的自新〉,「新史料與二二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年11月29-30日。
153.曾文亮,〈二二八事件中的判亂、懲罰與司法〉,「新史料與二二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年11月29-30日。
154.蘇瑤崇,〈二二八事件中的正當性問題初探:從考證編造的「大溪中學女教員姦殺案」論起〉,「新史料與二二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年11月29-30日。
155.陳中禹,〈二二八事件中原住民族群動態與形象轉變〉,「新史料與二二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年11月29-30日。
156.侯坤宏,〈重探「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角色〉,「新史料與二二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年11月29-30日。
157.何義麟,〈二二八事件評述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新史料與二二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年11月29-30日。
158.陳翠蓮,〈生存遊戲:陳逸松、劉明的政治試煉〉,「新史料與二二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年11月29–30日。
159.陳君愷,〈民主時代所需要的歷史教育–以臺灣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為中心的探討〉,施正鋒主編,《歷史記憶與國家認同﹣各國歷史教育》,臺灣國際研究學會,2014年7月。
160.杜正宇,〈二戰時期美國人眼中的臺灣認同〉,「二二八與戰後臺灣發展」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年8月10-11日。
161.蘇瑤崇,〈戰後(1945–1947)政權轉移與二二八事件:從中美共同佔領臺灣論起〉,「二二八與戰後臺灣發展」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年8月10–11日。
162.張富美,〈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與二二八事件的平反〉,「二二八與戰後臺灣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年8月10–11日。
163.吳叡人,〈臺灣轉型正義的歷史構造〉,「二二八與戰後臺灣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年8月10–11日。
164.吳俊瑩,〈二二八事件中的清鄉:以臺中縣為例〉,「二二八與戰後臺灣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年8月10–11日。
165.林正慧,〈臺籍原日本兵與二二八事件〉,「二二八與戰後臺灣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年8月10–11日。
166.曾令毅,〈戰後初期中國空軍在臺灣的接收工作與二二八事件1945–1947)〉,「二二八與戰後臺灣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年8月10–11日。
167.薛化元,〈後二二八國民黨政權財經政策的再檢討–以新臺幣政策為中心〉,「軍事佔領下的臺灣(1945–1952) –張炎憲教授逝世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臺灣教授協會,2015年10月3-4日。
168.林正慧,〈隱身的左翼武裝–二二八事件中的自治聯軍〉,「軍事佔領下的臺灣(1945–1952) –張炎憲教授逝世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臺灣教授協會,2015年10月。
169.尹章義,〈臺灣人的中國認同與日本認同–張福祿、李登輝的比較研究〉,「乙未戰爭120周年暨臺灣光復70周年紀念研討會」,東吳大學人文學院,2015年10月18日。

七、二二八事件學位論文
1.陳木杉,〈中共史學的演展(一九四九~一九七九)〉,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2.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3.歐陽聖恩,〈無黨籍人士所辦政論雜誌在我國政治環境中角色功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4.吳介民,〈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臺灣1980年代〉,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5.鄭維禮,〈國家機關在臺灣發展過程中角色之研究(1945~1987)〉,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6.陳木杉,〈中共編寫「中華民國史」理論與實際之研究〉,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7.李世偉,〈中共與民間文化(1935~1948)〉,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8.陳仰天,〈二二八事件前農業與非農業人口張力強度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9.吳金鏞,〈國族建構、歷史記憶與紀念空間:二二八紀念碑的建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10.李悅肇,〈臺灣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11.陳翠蓮,〈二二八事件研究〉,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12.夏金英,〈臺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13.鄧建邦,〈歷史、身份建構、與臺灣民族主義:以宜蘭縣及高雄鄉土歷史教材為主的分析〉,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14.何華欽,〈二二八歷史敘事權的爭奪及其社會效應:歷史的敘事分析〉,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15.王良卿,〈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1938-1949)〉,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16.翁嘉禧,〈陳儀時期臺灣經濟政策之研究:1945~1947〉,中山大學中山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17.陳淑芬,〈戰後之疫:臺灣的公共衛生問題與建制(1945~1954)〉,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18.李文環,〈戰後初期臺灣對外貿易之政經分析(1945~1949)〉,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9.許詩萱,〈戰後初期(1945.8~1949.12)臺灣文學的重建: 以《臺灣新生報》「橋」副刊為主要探討對象〉,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20.陳亮州,〈戰後臺灣日產的接收與處理〉,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21.葉斯逸,〈由敘事理論角度分析媒介對「二二八事件」的報導〉,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22.吳純嘉,〈人民導報研究(1946~1947):兼論其反映出的戰後初期臺灣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變遷〉,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23.胡育仁,〈國小社會科教科書本土化之分析研究〉,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4.夏春祥,〈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新聞的文本分析(1947~2000)〉,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0。
25.徐秀琴,〈「中國本位」與「臺灣本位」意識型態形成制度過程的衝突與調和:以國民中學納入「認識臺灣」課程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6.張永智,〈天亮前,誰在玩遊戲?〉,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0。
27.曹校雯,〈臺灣省政府組織變革之研究〉,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8.許淑真,〈政治與傳記書寫:謝雪紅形象的變遷〉,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9.劉信成,〈臺灣政治民主化對小學社會科課程影響之研究〉,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30.羅詩敏,〈二二八事件之法律史考察〉,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31.王峙萍,〈暴動與抗爭的迷思:論二二八事件中的校園與學生反抗運動〉,淡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32.林雯,〈黨外雜誌與民族主義:七、八〇年代臺灣的民族主義論述〉,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1。
33.蔡淑滿,〈戰後初期的臺北文學活動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34.謝欣純,〈郭國基與戰後臺灣地方自治〉,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35.陳恕,〈從《民報》觀點看戰後初期(1945-1947)臺灣的政治與社會〉,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36.林秀玲,〈高雄中學與「二二八事件」〉,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37.陳彥宏,〈櫻花的生命實踐–年輕生命的自我探索與實踐看到自己〉,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2003。
38.邱麗敏,〈二二八文學研究:戰前出生之臺籍作家對「二二八」的書寫初探〉,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39.陳宏昌,〈二二八平反運動初探〉,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40.黃淑英,〈《民報》與戰後初期的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41.楊翠,〈鄉土與記憶:七〇年代以來臺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42.廖淑婷,〈權力與空間形塑之研究:以臺北市都市公園為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43.蔡佩如,〈中華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後殖民分析:以臺灣論述為核心〉,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44.謝英德,〈美國對二二八事件的認知和對策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45.王若馨,〈二二八論述與民進黨的崛起〉,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46.吳君麗,〈陳儀與臺灣光復初期的政局:從光復接收到二二八事件前〉,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47.徐秀慧,〈戰後初期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1945~1949)〉,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論文,2004。
48.張光輝,〈戰後初期的國民學校教科書分析(1945~1963):以「反共抗俄」教育實踐之探討為中心〉,淡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49.羅元德,〈《中國論壇》半月刊與戰後臺灣自由民主之路(1975~1990)〉,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50.吳由美,〈臺灣族群問題的探源與進路〉,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51.林碧芳,〈高雄市二二八事件參與者之研究:從政治組織的互動看彭孟緝出兵前後〉,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52.柯怡禎,〈二二八歷史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臺北教育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
53.陳惠珠,〈戰後臺灣中等師資之搖籃: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之研究(1946~1955)〉,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54.黃文成,〈受刑與書寫:臺灣監獄文學考察(1895~2005)〉,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55.葉志清,〈臺灣本土化教育論述的意識型態分析〉,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56.蔡佳真,〈二二八事件後之海外臺獨運動(1947~1970)〉,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57.吳勇正,〈戰後臺灣戶政變革之研究─從「接收復員」到「清鄉戒嚴」(1945~1949) 〉,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58.石育民,〈二二八事件前後的蔣渭川(1945~1947)〉,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59.吳宥霖,〈戰後臺灣政治案件之補償與平反:以「二二八基金會」與「補償基金會」為中心〉,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究所碩士論文,2006。
60.洪英雪,〈文學、歷史、政治與性別:二二八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論文,2006。
61.廖崧傑,〈二二八事件期間《臺灣新生報》的角色與作為分析〉,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62.蔡永豐,〈嘉義市新二二八紀念碑圖像〉,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63.顏世佩,〈歷史書寫的政治:二二八事件真相的爭奪戰〉,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64.顏鳳蘋,〈從《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史料應用看二二八事件與當時的臺灣社會〉,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65.畢凌晨,〈葛超智對二二八事件與美國政府觀點之差異:第一手觀察與外交決策間的矛盾〉,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66.廖育信,〈全球化對臺灣國家認同的影響〉,臺灣大學國家發展所博士論文,2007。
67.周美雲,〈鄭坤五《九曲堂時文集》與二二八前夕的臺灣社會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
68.蔡佳玲,〈歷史、傷痕、二二八–李喬後殖民歷史小說《埋冤一九四七埋冤》研究〉,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69.鄭睦群,〈淡水基督長老教會對時代的因應–以「二二八事件」與「美援時代」為研究中心〉,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70.潘桂芳,〈殖民與再殖民的認同困境–李石樵〔唱歌的小孩〕與〔市場口〕之研究〉,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8。
71.莊育豪,〈臺灣轉型正義的實踐–以二二八究責條例、不當黨產條例草案為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
72.李崇綾,〈臺灣當代女性二二八小說研究–以一九八〇年以後作品為考察對象〉,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73.蘇聖雄,〈「奸黨煽惑」–蔣中正對二二八事件的態度及處置〉,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74.林傳智,〈轉型正義之理論與實踐–以二二八事件之處理為例〉,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75.陳武男,〈嘉義「三二事件」之研究–嘉義民眾在「二二八事件」中的抗爭與肆應〉,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76.夏良業,〈魏道明與臺灣省政改革(1947-1948) 〉,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77.郭孟宜,〈楊照小說主題及形式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論文,2009。
78.蕭碧珍,〈動盪的年代:戰後初期魏道明主持臺灣省政研究〉,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79.陳家瑩,〈高中學生的歷史因果概念之探究–以「二二八事件」為例〉,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80.劉玉慧,〈歷史記憶與傷痕的書寫–鍾肇政《怒濤》研究〉,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81.詹又霖,〈當代臺灣獨立論述評析〉,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82.史峻,〈臺灣白色恐怖的創傷研究:一個奠基於「族裔反霸權主義敘述」的觀點〉,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
83.黃文源,〈蘇新的革命道路–一位臺共在東亞共產運動的矛盾與困境〉,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84.林欣怡,〈臺灣社會「轉型正義」問題的探討:以二二八事件為例(1987–2008)〉,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2010。
85.賴曉慧,〈報紙報導政治人物形象之研究–以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報導二二八事件新聞中提及馬英九為例〉,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10。
86.陳棚現,〈二二八題材小說與女性形象研究〉,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
87.陳丹怡,〈歷史創傷經驗與解說–以嘉義市陳澄波、二二八文化館為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0。
88.施國政,〈臺北二二八紀念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0。
89.李茗洋,〈二二八、陳澄波與嘉義美術家〉,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
90.張惠嵐,〈創傷、記憶與儀式–後二二八紀念性文化的敘事及建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91.林欣宜,〈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時序教學之研究–以「吳沙拓墾」、「霧社事件」、「二二八事件」為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2011。
92.陳盈如,〈影視史學課程對國一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與國家認同影響之研究–以二二八事件為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所碩士論文,2011。
93.楊愉珍,〈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常設展應用口述歷史之研究〉,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94.涂嘉倫,〈當代臺灣紀念碑研究:以二二八紀念碑為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95.陳韋達,〈轉型正義在第三波民主化國家之發展–以西班牙、捷克、斯洛維尼亞和臺灣為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96.陳秀祝,〈從文化創傷敘事與復原看二二八美展的藝術創作〉,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3。
97.涂若筠,〈國際人道法與臺灣之連結–論違反人道罪於二二八事件之適用〉,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98.楊欽堯,〈二二八事件前後廖文毅思想轉變之研究〉,中興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13。
99.鄒婷婷,〈布魯納(Jerome S.Bruner)「發現學習理論」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戰後初期與二二八事件」單元為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100.李佩澐,〈公私夥伴關係觀點之地方文化館之價值共創的探討–以國立臺灣文學館、交趾陶館、夕遊水逸埠頭及陳澄波、二二八文化館為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101.黃渝婷,〈聆聽(不到的)「二二八」: Eric Clarke音樂知覺生態論與2008年《以愛重生》音樂會〉,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102.關秀惠,〈事件的美學政治:二二八展覽(1993–2007)、美術及其後〉,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103.呂翊廷,〈臺灣當代安魂曲初探–以柯芳隆的《二二八安魂曲》與賴德和的《安魂曲–祭九二一臺灣世紀末大地震》為對象〉,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2014。
104.王琬宜,〈臺灣當代具政治批判性藝術的發展〉,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4。
105.侯漢廷,〈二二八史觀與歷史真相–反正合試論〉,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106.陳興蓉,〈仇恨性言論的管制–以歐洲各國大屠殺否認罪的合憲性探討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八、報章雜誌二二八事件論述
(一)報紙 (僅針對本文參考及引用部分)
1.〈走出歷史陳跡的陰影,解開政治禁忌的情節〉,《中國時報》,1987年3月10日。
2.尹章義,〈坦然面對不幸悲劇–論如何撫平二二八創痛〉,《中國時報》,1988年2月28日。
3.尹章義,〈應組織中立的調查委員會–二二八省思〉,《中國時報》,1988年3月11日。
4.尹章義,〈二二八事件的真象在哪裡?〉,《聯合報》,1988年3月。
5.尹章義、張玉法,〈記取歷史教訓–理解二二八 消弭人間戾氣〉,《聯合報》,1990年2月24日。
6.莊姿音,〈為二二八事件默哀–建立國家檔案制度〉,《自由時報》,1990年2月24日。
7.尹章義,〈政治利益不能纏上歷史悲劇〉,《聯合報》,1990年12月10日。
8.江中明,〈尹章義表示二二八事件一度商品化〉,《聯合報》,1991年2月4日。
9.陳維新,〈尹章義首度公開二二八受難者張七郎家屬當年訴冤狀〉,《自由時報》,1991年2月4日。
10.尹章義,〈解讀二二八–撥開迷霧,回到歷史的原點〉,《中時晚報》,1991年2月27-28日。
11.尹章義,〈研究二二八事件應掌握歷史原因〉,《中國時報》,1991年2月28日。
12.尹章義,〈以二二八為鬥爭工具的時代已過去,朝野若無共識將有礙臺灣前途的思考處理〉,《聯合報》,1991年2月28日。
13.尹章義,〈看史料從大處著眼﹣彭孟緝信函的意涵不可忽視〉,《聯合報》,1991年4月10日。
14.徐東海,〈二二八事件終於回到政治層面,李登輝總統在就職記者會中說明政府將處置二二八事件,尹章義相信李總統會以進步的思考模式處理〉,《聯合報》,1991年5月23日。
15.〈基於族群平和觀點 政府不妨賠償 可以透過特別立法 作為處理善後依據以免該案一翻再翻〉,《聯合報》,1992年2月12日。
16.謝邦振,〈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出爐,尹章義認為應該透過特別立法作為處理善後依據〉,《中國時報》,1992年2月12日。
17.曹郁芬,〈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初稿》披露,尹章義認為夾敘夾議,未替善後工作提供強有力支持〉,《中國時報》,1992年2月12日。
18.吳克,〈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初稿》披露,尹章義期望二二八事件不再成為政治鬥爭的口實〉,《中國時報周刊》,第8期,1992年2月23日。
19.尹章義,〈推動228特別立法 撫平最後的傷痕〉,《聯合報》,1992年2月26日。
20.〈立院召開公聽會 討論二二八賠償事宜 各方咸認應賠償難屬〉,《自由時報》,1992年3月19日。
21.〈「二二八賠償條例草案」公聽會 彭孟緝並未出席 家屬:只有立法才能解決問題〉,《自立早報》,1992年3月19日。
22.尹章義,〈《學者看范誦堯口述歷史》范有撇清責任之嫌〉,《聯合報》,1993年2月28日。
23.尹章義,〈從《認識臺灣》札根〉,《聯合晚報》,1993年6月30日。
24.尹章義,〈老同學的公義,人道待遇在哪裡?﹣白色恐怖受刑人平反不易〉,《聯合報》,1993年10月28日。
25.尹章義,〈我們都是二二八受益人﹣他們的苦難,成為政治民主化利器〉,《聯合報》,1994年2月26日。
26.〈建國黨:未堅持臺灣主體性立場 應重編〉,《中國時報》,1997年6月6日。
27.尹章義,〈歷史教科書須符合客觀真實〉,「史觀與史實間的歷史教材」,《聯合報》國中教材《認識臺灣》歷史篇座談會紀錄,《聯合報》1997年6月6日。
28.尹章義,〈國中《認識臺灣》教科書須的討論是知識問題不是意識形態問題〉,《聯合報》,1997年6月6日。
29.朱浤源,〈新數據 披露228受難人數灌水〉,《中華日報》,臺北,2004年2月29日。
30.羅添斌,〈張炎憲︰空有補償 還沒真正反省〉,《自由時報》,2006年2月20日。
31.林淑玲、曾薏蘋、陳希林,〈張力:暫不宜列入教科書 黃富三:勿用情緒化字眼〉,《中國時報》,2006年2月20日。
32.黃忠榮,〈扁︰研議追究228法律責任〉,《自由時報》,2006年2月20日。
33.林庭瑤、林淑玲,〈228元兇 直指蔣介石〉,《中國時報》,2006年2月20日。
34.陳鵬仁師,〈228蔣介石有責任 非元凶〉,《聯合報》,2006年2月20日。
35.林庭瑤,〈橋樑失職 李筱峰:「半山」有責〉,《中國時報》,2006年2月20日。
36.林庭瑤、林淑玲,〈228責任歸屬報告出爐:政府犯罪 求償五十億〉,《中國時報》,2006年2月22日。
37.〈查證不完整 三立道歉〉,《聯合報》,2007年5月9日。
38.〈陳雅琳登門道歉 阮美姝:北市府紀錄片才有問題〉,《自由時報》,2007年5月10日。
39.〈228報導誤植畫面 三立道歉〉,《自由時報》,2007年5月10日。
40.〈獲選優良節目 藍委批離譜〉,《蘋果日報》,2007年5月10日。
41.〈前衛出版社 清倉賣庫藏書〉,《自由時報》2008年11月10日。
42.李至和,〈余建新 申讓時報文化持股〉,《經濟日報》,2009年4月14日。
43.郝柏村,〈正視中學史地課本〉,《聯合報》, 2012年2月21日。
44.曾韋禎、林曉雲、陳慧萍、李欣芳、陳璟民,〈郝柏村質疑228死逾萬 受難家屬批冷血〉,《自由時報》,2012年2月22日。
45.陳文信,〈死亡人數成謎 張炎憲:當時政府最該負責〉,《中國時報》,2012年2月28日。
46.仇佩芬,〈二二八受難者 官方認定逾萬人〉,《中國時報》,臺北,2012年2月28日。
47.陳文信,〈死亡人數成謎 張炎憲:當時政府最該負責〉,《中國時報》,臺北,2012年2月28日。
48.石之瑜,〈誇大二二八死亡人數的意義〉,《中國評論新聞》,香港,2012年3月1日。
49.〈「南主角」薛兆基「佇南方,看臺灣」〉,《民報》,2014年5月16日。
50.陳銘城,〈吳三連長子吳逸民 曾坐政治黑牢13年〉,《民報》,2014年10月8日
51.〈228定調官逼民反 陳士魁:無法接受〉,《自由時報》,2015年2月26日。
52.〈柯文哲:二二八感傷 應學放下仇恨〉,《中央日報》,2015年2月28日。
53.〈賴清德:蔣介石銅像退出校園〉,中央社新聞,2015年2月28日。
54.〈被斧頭劈碎 基隆蔣介石塑像頭顱尋獲〉,《自由時報》,2015年3月1日。
55.〈政大選研民調: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僅剩3.3趴〉,《自由時報》,2015年7月26日。
56.〈總統政見會3蔡英文第一輪政見發表全文〉,《自由時報》,2016年1月8日。

(二)其他期刊
1.一風,〈澄清一點不正確的觀念:關於外省人與本省人之間〉,《地方自治週刊》第6卷第9期,1950年。
2.※臺灣民主自治同盟,〈告臺灣同胞書〉,《新華月報》第1卷第5期,1950年3月15日。
3.※臺灣民主自治同盟,〈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介紹〉,《新華月報》第3卷第5期,1951年3月。
4.※史津,〈臺灣人民「二二八」武裝起義〉,《歷史教學》第2期,1966年。
5.※評論員,〈從自治到獨立:紀念二二八大革命的真義〉,《臺獨》第36期,1975年。
6.※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廿七週年紀念會籌備會,〈為紀念二二八起義發表的聲明〉,《歐洲通訊》第14期,1975年。
7.※臺獨月刊資料組編,〈美國檔案中二二八事件〉,《臺獨》第36期,1975年。
8.※臺聲雜誌社編,〈「二二八」起義卅週年紀念專輯〉,《臺聲雜誌》第13期,1977年4月。
9.※楊逸舟,〈回憶二二八事變革命三十年〉,《望春風》第90期,1977年2月。
10.※臺獨月刊資料組編,〈美日各地臺灣人紀念二二八大革命卅週年〉,《臺獨》第61期,1977。
11.※臺獨月刊資料組編,〈二二八的精神表現:支援島內臺灣人民抗暴示威記〉,《臺獨》第73期,1978年。
12.※陳坤仁,〈流血重寫二二八〉,《臺獨》第84期,1979年。
13.※康澤,〈三民主義青年團成立的經過〉,《文史資料選輯》第40輯,1980年11月。
14.※評論員,〈二二八大革命的真相〉,《臺獨》第96期,1980年。
15.許承宗,〈二二八事件真相〉,《疾風》第1卷第6、9、10期,1980年1、4、5月。
16.※臺灣獨立聯盟總部編,〈二二八事件專題〉,《臺獨》第108期,1981年2月。
17.※臺人,〈從臺灣人民的立場說起:悼念二二八喪生之數萬無名戰士及無辜良民牲者〉,《臺獨季刊》第1期,1982年1月。
18.※臺獨季刊資料室編,〈二二八大革命的真相〉,《臺獨季刊》第1期,1982年1月。
19.蔡福同,〈二二八前後的蘇新〉,《臺灣雜誌》第20–21期,1982年8月–10月。
20.楊祖珺,〈心願未了、老兵不死:楊逵談二二八〉,《前進雜誌》第7期,1984年。
21.黃嘉光、毛水水,〈走出二二八的陰影〉,《前進雜誌》第7期,1984年。
22.何平,〈二二八的省思〉,《前方雜誌》第1期,1984年。
23.尹章義,〈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學〉,《文季雙月刊》第2卷第4期,1984年12月。
24.王曉波,〈外省子弟的原罪:論亞細亞新孤兒〉,《縱橫》第8卷第1期,1985年。
25.※張畢來,〈國共合作抗敵記–回憶臺灣義勇隊的誕生〉,《臺聲》1985年第5期。
26.八十年代資料室編,〈二二八日誌〉,《八十年代》第26期,1986年。
27.王曉波,〈走出二二八事件的歷史陰影〉,《中華雜誌》第272期,1986年。
28.※李仲,〈臺灣義勇隊隊長李友邦〉,《臺聲》1986年第4期。
29.尹章義,〈臺灣意識之史的發展〉,《中國論壇》第23卷第2期,1986年10月。
30.王曉波,〈歷史問題必須歷史解決:「二二八事件」四十週年論其與共產黨之關係〉,《中華雜誌》第25卷第2期,1987年2月。
31.陳正雄,〈謝雪紅「二二八」:中共與臺灣《二二八》事件〉,《探索》第2期,1987年2月。
32.※吳克泰,〈剖析光輝的「二二八起義」〉,《臺聲》第31期,1987年2月。
33.※張昌明,〈政權.紳權.民權–二二八事件的燃燒與燎原〉,《臺灣與世界》第1期,1987年2月。
34.※周青,〈二二八暴動的原始型態〉,《臺聲》第31期,1987年2月。
35.※臺聲雜誌社編,〈二二八專稿〉,《臺聲雜誌》第31期,1987年2月。
36.※臺灣與世界雜誌社編,〈二二八事件專題〉,《臺灣與世界》第3期,1987年3月。
37.唐山,〈大鼓與黑牢:我的二二八經驗〉,《前方雜誌》,1987年3月。
38.郭仲,〈美夢與悲劇:懷念王育德兄兼憶二二八〉,《前方雜誌》,1987年3月。
39.高維民,〈二二八前夕臺灣軍紀混亂的歷史證言!〉,《遠望》第1期,1987年3月。
40.周明,〈謝雪紅與二七部隊〉,《臺灣文化》第11期,1987年4月。
41.王曉波,〈「二二八事件」在臺灣現代史的透視〉,《文星》第107期,1987年5月。
42.段笏,〈美國圖書檔案中的「二二八」〉,《光復大陸》第246期,1987年6月。
43.人權會訊,〈二二八事件誠屬不幸不應受政治性利用〉,《人權會訊》第29期,1987年6月。
44.王世勛,〈人間的歷史豈容捏造?:「H隊長」黃金島先生訪問記〉,《臺灣新文化》第9期,1987年6月。
45.旋風,〈迷紗中的「二二八」〉,《大龍港》創刊號,1987年7月。
46.大龍港雜誌編輯部,〈李喬談「二二八事件始末」〉,《大龍港》第4期,1987年8月。
47.大龍港雜誌編輯部,〈誰是兇手!–二二八事件血案真相〉,《大龍港》第5期,1987年9月。
48.尹章義,〈臺灣意識試析:歷史的觀點〉,《中國論壇》第25卷第1期,1987年10月。
49.陳其南,〈本土意識、民族國家與民主政體〉,《中國論壇》第25卷第1期,1987年10月。
50.王曉波,〈日據時期「臺灣派」的祖國意識〉,《中國論壇》第25卷第1期,1987年10月。
51.戴國煇,〈我觀「中國結」與「臺灣結」之爭論:藉心理歷史學(psychiohistory)視野的幾點剖析〉,《中國論壇》第25卷第1期,1987年10月。
52.江崇林,〈二二八事件真相︰可恥的創痕〉,《中外雜誌》42卷2-4期,1987年10月、12月。
53.陳芳明,〈如果是為了和平與團結:與陳映真談二二八事件〉,《臺灣文化》第12期,1987。
54.張茂桂、蕭新煌、章英華,〈大學生的「中國結」與「臺灣結」:自我認定與通婚觀念的分析〉,《中國論壇》第25卷1期,1987。
55.臺灣新文化資料室編,〈二二八大事紀〉,《臺灣新文化》第6期,1987年。
56.茅漢,〈二二八事件的檔案及處理之意見〉,《遠望》,創刊號,1987。
57.〈民進黨二二八紀念會將在臺南舉行〉,《新聞時代週刊》第210期,1988年2月。
58.※吳克泰,〈我所知道的李登輝〉,《臺灣信息》第1期,1988年2月。
59.〈二二八事件四十一周年紀念全臺綜合報導〉,《全元時代週刊》第214期,1988年3月。
60.李敖,〈俞國華找不到「二二八」的有關文件嗎?〉,《全元時代週刊》第214期,1988年3月。
61.江松青,〈「二二八」受難者許錫謙家屬對楊亮功調查報告的反駁〉,《進步時代週刊》第216期,1988年3月。
62.尤念臺,〈公開,是為了堵緊臺灣人的嘴!從楊亮功、何漢文的「二二八」調查報告談起〉,《進步時代週刊》第216期,1988年3月。
63.張啟斌,〈這件事不是黃尊秋能作主的–誰決定公開二二八事件調查報告〉,《進步時代週刊》第216期,1988年3月。
64.陳應彭,〈白頭警官話當年:「二二八事件」二萬死傷的謊言〉,《中外雜誌》第43卷第4期,1988年4月。
65.〈向前看,不要向後看!–民意代表對「二二八事件」的看法〉,《中央月刊》21卷4期,1988年4月。
66.葉明勳,〈後世忠邪自有評:從陳公洽主閩主臺談到二二八事件〉,《傳記文學》第52卷第5期,1988年5月。
67.林汝南,〈臺灣人民的統一戰線:臺盟四十年的鬥爭史〉,《遠望》第9期,1988年6月。
68.〈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對二二八受難者及家屬的道歉〉,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料中心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社會關懷文獻(1971~1998)》,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1988年。
69.胡虛一,〈希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讀楊亮功、何漢文的《二二八事件調查報告》後〉,《臺灣教會公報》第1883期,1988年。
70.尹章義,〈臺灣意識之史的發展〉,《中國論壇》23卷2期,1986年10月。
71.尹章義,〈臺灣意識試析–歷史的觀點〉,《中國論壇》25卷1期,1987年10月。
72.尹章義,〈二二八事件的善後工作要落實〉,《時報新聞周刊》49期,1988年3月。
73.楊長鎮,〈二二八歷史會記錄下這一天–街頭運動的新典範〉,《客家風雲》第15期,1989年1月。
74.沈雲龍,〈陳儀其人與二二八事變〉,《傳記文學》第54卷第2期,1989年2月。
75.〈一九八九年二二八紀念活動全島聯線報導〉,《鄉土時代週刊》第226期,1989年3月。
76.陳臺篤,〈四十年後,我們再度出發–臺大學生赴總統府請願現場報導〉,《鄉土時代週刊》第226期,1989年3月。
77.杜若平,〈透視二二八事件〉,《中外雜誌》第45卷第4期,1989年4月。
78.黃溪南、周合源、莊春火、嚴秀峰、林書揚、陳映真、王津平對談,康橋整理,〈「二二八事件的真相與假相」座談紀要〉,《遠望》第20期,1989年5月。
79.陳弱水,〈歷史上的「二二八事變」〉,《歷史月刊》第17期,1989年6月。
80.葉明勳,〈記取歷史的教訓:臺灣光復後陳儀下錯了的一著棋〉,《傳記文學》第55卷第5期,1989年11月。
81.汪彝定,〈陳儀印象記〉,《傳記文學》第57卷第4期,1990年10月。
82.財訊編輯部,〈李敖選定二二八前夕發動奇襲–李敖自述「求是報」求生致勝戰術〉,《財訊》107期,1991年2月。
83.〈客家人與二二八〉。《客家》14期,1991年2月。
84.賴澤涵、陳芳明、葉芸芸,〈解構「二二八」〉,《中國論壇》第31卷第5期,1991年2月。
85.賴澤涵,〈陳儀在閩、臺的施政措施〉,《中國論壇》第31卷第5期,1991年2月。
86.楊家宜編,〈二二八的官方說法〉,《中國論壇》第31卷第5期,1991年2月。
87.蔡其達,〈二二八出版品一覽表〉,《中國論壇》第31卷第5期,1991年2月。
88.馬非馬,〈也是二二八紀念碑〉,《海峽評論》第3期,1991年3月。
89.陳君愷,〈平心看陳儀的評價問題:以二二八事件為中心〉,《海峽評論》第3期,1991年3月。
90.〈揭開塵封的歷史:「二二八事件」機密檔案〉,《海峽評論》第3期,1991年3月。
91.〈揚棄二二八陰影重建臺灣人心靈〉,《海峽評論》第3期,1991年3月。
92.蔡其達、孫大川,〈激情後的「二二八」〉,《中國論壇》第31卷第6期,1991年3月。
93.〈二二八事件四十四年〉,《國家政策雙周刊》第4期,1991年3月。
94.王曉波,〈是歷史的必須歸還歷史:「二二八」事件的表相與本質〉,《海峽評論》第4期,1991年4月。
95.許雪姬,〈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以二二八事件前後為例〉,《史聯雜誌》第29卷第4期,1991年12月。
96.李筱峰,〈二二八事件前的文化衝突〉,《史聯雜誌》第19期,1991年。
97.黃富三,〈評李筱峰講228事件前的文化衝突〉,《史聯雜誌》第19期,1991年。
98.康澤,〈三民主義青年團成立的經過:康澤回憶錄之二〉,《傳記文學》第59卷第5期,1991年。
99.陳芳明,〈中共對二二八事件史觀的政策性轉變〉,《中國論壇》第365期,1991年。
100.戴國煇、葉芸芸,〈回首「二二八」〉,《中國論壇》32卷5期,1992年2月。
101.張茂桂,〈「二二八」、省籍問題與紀念碑〉,《國家政策雙周刊》第28期,1992年2月。
102.〈「二.二八」事變有關文獻補遺〉,《傳記文學》第60卷第2期,1992年2月。
103.〈「二.二八」事變有關文獻補遺〉,《臺北文獻》直字第99期,1992年3月。
104.〈平議「二二八事件報告」[座談會]〉,《政治評論》第591期,1992年3月。
105.李宏麟,〈葉明勳︰外省籍「二二八」大佬〉,《商業周刊》,第224期,1992年3月。
106.郭少宗,〈「立竿見影」的公眾藝術–二二八紀念碑設計芻議〉,《文訊》第39期,1992年4月。
107.謝里法,〈從傷口照進的陽光穿越隔離的土牆–陳瑞源的二二八紀念公園設計〉,《雄獅美術》第254期,1992年4月。
108.臺南市文獻委員會,〈臺南市「二二八事件」資料摘錄〉,《臺南文化》第33期,1992年6月。
109.李雲漢,〈永懷楊亮功先生〉,《傳記文學》第60卷第6期,1992年6月。
110.蘇新,〈悲情新聞:二二八之後:從香港看臺灣(一九四七~一九四九)〉,《海峽評論》第19-20期,1992年7-8月。
111.林山生,〈二二八事件嘉義動亂紀實〉,《嘉義市文獻》第8期,1992年8月。
112.許光遠,〈臺灣首座之二二八紀念碑〉,《嘉義市文獻》第8期,1992年8月。
113.王世慶,〈三民主義青年團團員與二二八事件(初探)〉,《史聯雜誌》第21期,1992年12月。
114.陳芳明,(家國半世紀:臺灣的政治與文學),《文學臺灣》第2期,1992年。
115.康澤,〈三民主義青年團成立的經過:康澤回憶錄之五〉,《傳記文學》第60卷第2期,1992年。
116.胡允恭,〈地下十五年與陳儀〉,《傳記文學》第60卷第6期,1992年。
117.賴志陽,〈走出歷史的陰影–沈秀華,張文義著]《噶瑪蘭二二八》評介〉,《宜蘭文獻雜誌》第1期,1993年1月。
118.廖德政,〈二二八對臺灣美術的影響–座談會摘要節錄〉,《臺灣畫》第3期,1993年1月。
119.陳澄波,〈紀念二二八臺灣畫展圖版〉,《臺灣畫》第3期,1993年1月。
120.李敏勇,〈期待在美術裡的二二八歷史記憶與發現〉,《臺灣畫》第3期,1993年1月。
121.岡崎郁子,〈從保留完整的猶太集中營–想二二八事件平反工作〉,《臺灣文藝》第15期,1993年2月。
122.盧俊義,〈二二八事件與文學〉,《六堆風雲》第44期,1993年2月。
123.魏宏晉,〈「二二八」與外省情緣〉,《光華》第18卷第3期,1993年3月。
124.鄭功賢,〈撫平傷痕•揮去陰霾–「二二八紀念美展」企盼走出歷史陰影〉,《典藏藝術》第7期,1993年4月。
125.郭肇立,〈一個現代紀念碑的批判性思考–從巴別塔到二二八紀念碑〉,《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第19卷第6期,1993年6月。
126.〈二二八建碑競圖報導〉,《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第19卷第6期,1993年6月。
127.〈二二八紀念碑的空間意涵與建築自覺運動–訪蘇南洲先生〉,《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第19卷第6期,1993年6月。
128.傅朝卿,〈為臺北二二八紀念碑在臺灣現代建築史上定位–從中國近現代紀念碑之政治意涵與設計手法談起〉,《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第19卷第6期,1993年6月。
129.李淑楨,〈藝術整體性與社會歷史反映–由二二八紀念碑競圖評審事件的「歷史當代性」談起〉,《雄獅美術》第268期,1993年6月。
130.高而潘、楊英風,〈二二八建碑報導》,《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第19卷第7期,1993年7月。
131.黃金俊,〈二二八事件之爆發與衝突〉,《嘉義市文獻》第9期,1993年8月。
132.杜繼平,〈慘死於「二二八」的抗日英雄:廖進平的家世與生平〉,《海峽評論》第32期,1993年8月。
133.魏宏晉,〈「二二八」在雄中〉,《光華》第18卷10期,1993年10月。
134.夏鑄九,〈紀念碑–設計中的設計–一個二二八紀念碑評審小組委員的再說明〉,《空間》第51期,1993年10月。
135.戴宗立,〈「二二八還我母語大遊行」回想〉,《客家》第43期,1993年12月。
136.藍博洲,〈第一個刑死馬場町的臺灣人:霧峰林家第二十一世林正亨傳奇〉,《新國會》創刊號,1993年。
137.陳力,〈禪與景觀•自然造化–記高雄縣「二二八和平公園雕塑」得主朱魯青〉,《典藏藝術》第16期,1994年1月。
138.林復南,〈二二八︰含悲時代特別報導〉,《臺灣畫》第10期,1994年3月。
139.李雙龍,〈「二二八」在「北京」:北京臺胞紀念「二二八」起義四十七周年〉,《海峽評論》第40期,1994年4月。
140.〈「二二八」平反之後:論「白色恐怖」和解的意義〉,《海峽評論》第40期,1994年4月。
141.王曉波,〈檢討蔣介石的歷史問題:講於「二二八事件」處理問題公聽會〉,《海峽評論》第41期,1994年5月。
142.李筱峰,〈這是一則臺灣人一定要聽的故事:李友邦的悲情〉,《臺灣文藝》新生版第3期,1994年6月。
143.二二八事件小組,〈臺灣光復初期二二八事件死亡或失蹤時地文獻資料補遺〉,《臺灣文獻》第45卷2期,1994年6月。
144.陳芳明,〈王詩琅與臺灣左翼政治運動〉,《文學臺灣》第12期,1994年10月,頁122-141。
145.尹章義,〈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學〉,《文季雙月刊》第2卷4期,1994年12月,頁9–31。
146.林衡道,〈二二八事變備忘錄〉,《臺北文獻》第110期,1994年12月。
147.王俊雄、鄭自財、張安清、陳振豐,〈二二八紀念碑作品簡介〉,《空間》第68期,1995年3月。
148.〈自立自主的二二八–「二二八紀念碑落成懇談會」記錄〉,《空間》第68期,1995年3月。
149.吳金鏞,〈記憶在空間的迷宮中尋找出路–二二八紀念碑的歷史建構〉,《空間》第68期,1995年3月。
150.〈中共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正式公布楊亮功等二二八事變原始調查報告〉,《傳記文學》第66卷3期,1995年3月。
151.〈座談會︰由二二八畫展、二二八紀念碑談創作藝術價值與社會意義〉,《臺灣畫》第16期,1995年3月。
152.應大偉,〈「二二八事件受難家屬」陳謝綺蘭︰堅強含忍走過一世紀〉,《新觀念》第78期,1995年4月。
153.典藏藝術雜誌編輯部,〈「二二八紀念美展」聲勢浩大〉,《典藏藝術》第31期,1995年4月。
154.尹章義,〈二二八與殖民地回歸的痛苦教訓〉,《明報月刊》1995年4月號, 1995年4月。
155.王月華,〈走過二二八那段驚嚇的歲月–蒲添生是臺灣政治人物塑像的先驅〉,《典藏藝術》第31期,1995年4月。
156.師桐,〈只有統治的矛盾,沒有族群的矛盾:寫在「二二八紀念碑」之後〉,《海峽評論》第52期,1995年4月。
157.王曉波,〈把「二二八」從政治還給學術:與臺獨批判〉,《海峽評論》第52期,1995年4月。
158.財訊編輯部,〈李登輝劃下「二二八」句點?〉,《財訊》第157期,1995年4月。
159.阮銘,〈九七、六四、二二八–香港人怎樣同中共打交道﹖〉,《財訊》第160期,1995年7月。
160.徐文琴,〈「二二八事件」與臺灣美術創作〉,《雄獅美術》第300期,1996年2月。
161.〈二二八家書–我相信爸爸依然健在〉,《臺灣畫》第21期,1996年2月。
162.黃于玲,〈回顧「紀念二二八臺灣畫展」〉,《臺灣畫》第21期,1996年2月。
163.心蘋,〈臺北新公園易名.二二八紀念碑文揭幕〉,《海外學人》第281期,1996年2月。
164.陳芳明,〈歷史的後街–為蔣渭川說幾句話〉,《臺灣文藝》第153期,1996年2月。
165.周喜世,〈遲來的公義,也是春天:記父親228的蒙難〉,《臺灣文藝》第153期,1996年2月。
166.典藏藝術雜誌編輯部,〈遲來的正義–北美館首度舉辦二二八紀念美展〉,《典藏藝術》第42期,1996年3月。
167.倪再沁,〈尋找臺灣美術的母語–談二二八紀念美展〉,《藝術家》第42卷4期,1996年3月。
168.林憲德、卓建光建築師事務所,〈嘉義市二二八紀念館暨紀念碑〉,《臺灣建築報導雜誌》第7期,1996年4月。
169.林茂,〈讓老師們先認清「二二八」真相〉,《師友月刊》第346期,1996年4月。
170.謝里法,〈論二二八事件在臺灣美術史上的地位〉,《藝術家》第42卷5期,1996年5月。
171.許雪姬,〈二二八事件在澎湖〉,《西瀛風物》創刊號,1996年6月。
172.張維麗,〈臺北一九九六年二二八和平紀念日活動〉,《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館刊》第7期,1996年6月。
173.邱永漢,〈必須深入瞭解中國人過去的歷史–邱永漢:香港如何防止「二二八」﹖〉,《財訊》第173期,1996年8月。
174.謝里法,〈論二二八事件在臺灣美術史上的地位〉,《臺灣新文學》第5期,1996年8月。
175.顏一忠,〈「悲劇性的開端–臺灣二二八事變」讀後感〉,《空大學訊》第182期,1996年8月。
176.〈二二八事件詩作品討論會記錄〉,《笠》第195期,1996年10月。
177.彭瑞金,〈歷史文學的掙扎與蛻變:拒絕在虛構、真實間擺盪的《埋冤1947埋冤》〉,《臺灣文藝》第157期,1996年10月。
178.陳芳明,〈臺灣研究與後殖民史觀〉,《歷史月刊》第105期,1996年10月。
179.劉正一,〈屏東縣耆老口述二二八事件〉,《屏中學報》第6期,1996年12月。
180.李魁賢,〈詩人童年中的二二八經驗〉,《中外文學》第25卷7期,1996年12月。
181.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臺北市二二八紀念館急徵史料文物〉,《臺北畫刊》第347期,1996年12月。
182.張文義,〈「長夜漫漫路迢迢」–二二八運動的一個側面參與及觀察〉,《宜蘭文獻雜誌》第25期,1997年1月。
183.曹欽榮,〈行經歷史幽谷,邁向寬容未來–臺北市二二八紀念館素描〉,《空間》第90-91期,1997年1月。
184.張炎憲,〈「二二八事件史實青少年補充教材」導讀〉,《臺北畫刊》第349期,1997年2月。
185.陳一平,〈臺灣職棒二二八政治效應〉,《九十年代》第325期,1997年2月。
186.馮賢賢,〈歷史歸歷史,政治歸政治:李敖談二二八〉,《人本教育札記》第92期,1997年2月。
187.黃企之,〈二二八日記見證–五十年前一個二十二歲大陸青年目擊實錄〉,《海峽評論》第74期,1997年2月。
188.賴士安,〈二二八紀念碑文定稿〉,《六堆風雲》第67期,1997年2月。
189.陳宏勉,〈虛擬「二二八美展」–走過二二八的藝術家和其意義〉,《現代美術》第70期,1997年2月。
190.明人,〈二二八迴響–偏執與沈悶〉,《人本教育札記》第93期,1997年3月。
191.張美蓮,〈二二八迴響–對知識份子的幻滅〉,《人本教育札記》第93期,1997年3月。
192.林山田,〈刑法的保障功能﹖–悼二二八被害的法律人〉,《律師雜誌》第210期,1997年3月。
193.王曉波,〈請把二二八還給二二八:「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感言〉,《海峽評論》第75期,1997年3月。
194.吳克泰,〈我們都是黃帝子孫:「二二八」事件的若干問題〉,《海峽評論》第75期,1997年3月。
195.黃嘉樹,〈「二二八事件」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海峽評論》第75期,1997年3月。
196.周天瑞,〈二二八倉促放假不單純,歷史傷痛將被假期所淹沒〉,《新新聞》第521期,1997年3月。
197.陳芳明,〈二二八迴響:碑文完成後〉,《人本教育札記》第93期,1997年3月。
198.林滄淯,〈傷痕二二八〉,《東海岸評論》第104期,1997年3月。
199.林滄淯,〈讓我們期待一名好觀眾–你看到二二八紀念碑的報導嗎﹖〉,《東海岸評論》第104期,1997年3月。
200.席澤,〈陳庚金是「二二八受害者」?〉,《商業周刊》第487期,1997年3月。
201.徐秀珍,〈臺灣定二二八為假日〉,《亞洲週刊》第11卷第9期,1997年3月。
202.〈從「二二八」到「六四」〉,《亞洲週刊》第11卷第9期,1997年3月。
203.茅漢,〈走出悲情,走出二二八:評〈彭明敏對臺灣歷史的無知〉〉,《海峽評論》第76期,1997年4月。
204.黃琪椿,〈[評李敏勇著]凝視死而追索生–簡評《傷口的花–二二八詩集》〉,《水筆仔》第2期,1997年4月。
205.曾士魁,〈二二八事件的冥想–新詩〉,《六堆雜誌》第60期,1997年4月。
206.黃寶萍,〈未見悲情,遑論昇華﹖–看北美館「二二八美展」〉,《藝術家》第44卷4期,1997年4月。
207.簡瑛瑛,〈被遺忘的女性︰二二八美展女性藝術家座談會〉,《現代美術》第71期,1997年4月。
208.典藏藝術編輯部,〈悲情昇華–二二八美展跳脫政治圖騰與口號〉,《典藏藝術》第55期,1997年4月。
209.李魁賢,〈詩人童年中的二二八經驗〉,《笠》第198期,1997年4月。
210.謝嘉梁,〈臺灣歷史事件編採–從二二八到五〇年代〉,《臺灣月刊》第172期,1997年4月。
211.賈培鑫,〈千萬個關懷.千萬個愛–二二八五十週年紀念活動感言〉,《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館刊》第8期,1997年6月。
212.蔣永敬,〈中日代理戰爭的危機已在臺灣燃起〉,《海峽學術》第80期,1997年8月。
213.張恆豪,〈二二八的文學觀點–比較「泰姆山記」與「月印」的主題意識〉,《臺灣文藝》第159期,1997年10月。
214.楊翠,〈二二八的美學與文學思惟〉,《臺灣文藝》第159期,1997年10月。
215.倪再沁,〈本期封面作家林惺嶽∼二二八系列.臺灣戒嚴統治〉,《臺灣文藝》第159期,1997年10月。
216.蔣梨雲,〈除了道歉與建碑以外∼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紀念〉,《臺灣文藝》第159期,1997年10月。
217.蕭瓊瑞,〈一段沈重歷史的真實面對–「凝視與形塑:後二二八世代的歷史觀察」籌展宣告〉,《藝術家》第45卷5期,1997年11月。
218.蕭瓊瑞,〈建構臺灣美術創作的歷史論述–為形塑二二八的歷史意象而作〉,《山藝術雜誌》第92期,1997年11月。
219.鄭明德,〈二二八事件平反運動的形成〉,《史聯雜誌》第30–31期,1997年12月。
220.鄭明德,〈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研究〉,《立法院院聞》第25卷12期,1997年12月。
221.劉延兵,〈二二八精神永垂不朽:臺灣人民與祖國人民共同的鬥爭〉,《海峽評論》第86期,1998年2月。
222.盧永華,〈走過二二八事變〉,《客家》第115期,1998年2月。
223.編輯部,〈二二八司法公義金捐款使用辦法〉,《全國律師》第2卷3期,1998年3月。
224.黃建龍,〈碧血鳳凰–臺南二二八事件〉,《鄉城生活雜誌》第50期,1998年3月。
225.鄭奠今,〈成大工學院二二八事件〉,《鄉城生活雜誌》第50期,1998年3月。
226.〈文武雙全的二二八先烈–湯德章〉,《鄉城生活雜誌》第50期,1998年3月。
227.陳文祥,〈「二二八美展」作為藝術與政治的辯正場域〉,《現代美術》第77期,1998年4月。
228.編輯部,〈新世代對歷史的凝視與形塑–北美館首度找策展人呈現二二八美展〉,《典藏藝術》第67期,1998年4月。
229.黃銘亮,〈「二二八」的社會教化:擴大歷史的視野〉,《空大學訊》第218期,1998年6月。
230.陳玉玲,〈二二八的新詩世界〉,《中外文學》第27卷1期,1998年6月。
231.邱貴芬,〈塗抹當代女性二二八撰述圖像〉,《中外文學》第27卷1期,1998年6月。
232.巫永福,〈文學論述–談岡崎郁子論二二八與文學〉,《淡水牛津文藝》第2 1期,1998年10月。
233.陳康宏,〈二二八還我母語運動十年的回顧與省思〉,《客家》第102期,1998年12月。
234.宋澤萊,〈戰後第二波鄉土文學(1980-1988)介紹–忍向屍山血海求教訓:試介鍾逸人、李喬的二二八長篇小說〉,《臺灣新文學》第11期,1998年12月。
235.林珮淳,〈歷史與人性的反思–受邀展於「二二八」美展的兩件裝置作品〉,《中原設計學報》第1卷1期,1999年1月。
236.二二八紀念館提供,〈二二八藝術祭〉,《臺北畫刊》第373期,1999年2月。
237.曹欽榮,〈歷史.政治.展示:我看228紀念館〉,《空間》第114、115期,1999年2、3月。
238.簡素琤,〈二二八小說中的女性、省籍與歷史〉,《中外文學》第27卷10期,1999年3月。
239.倪再沁,〈時代的他者–二二八時代的美術見證〉,《新朝華人藝術雜誌》第6期,1999年3月。
240.王曉波,〈「新臺灣人」的歷史觀:論馬英九「二二八紀念會」之致詞〉,《海峽評論》第100期,1999年4月。
241.馬英九,〈記取教訓,走出悲情:講於「二二八紀念會」〉,《海峽評論》第100期,1999年4月。
242.〈見證、反思、再生–重塑二二八歷史現場與圖像〉,《典藏藝術》第79期,1999年4月。
243.岡崎郁子,〈西川滿先生追悼特輯(下) –西川滿先生和二二八事件〉,《淡水牛津文藝》第4期,1999年7月。
244.〈二二八紀念獎學金申請辦法〉,《空大學訊》第239期,1999年9月。
245.吳文星,〈二二八事件期間留臺日人之見聞〉,《臺灣文獻》第50卷4期,1999年12月。
246.葉倫會,〈二二八和平公園〉,《臺灣博物》第18卷4期,1999年12月。
247.許維宗,〈在光復之影下–戰後初期龍瑛宗的文學活動(一九四五、八、十五日本投降–一九四七、二、廿八「二二八」〉,《文學臺灣》第33-34期,2000年1、4月。
248.陳俐甫整理,〈黃得時先生談︰臺北帝大、臺灣文學與二二八事件〉,《淡水牛津文藝》第6期,2000年1月。
249.高永光,〈揮手二二八,勾勒美麗島〉,《國魂》第651期,2000年2月。
250.蘇友辰、張學海,〈人權論壇〉,《人權會訊》第68期,2000年2月。
251.紀淑芳,〈文化藝術「公辦民營」快玩不下去?–二二八紀念館、臺中港區藝術中心未來怎麼走?〉,《財訊》第217期,2000年4月。
252.楊雅慧,〈「二二八」蜂起的旗手–茶商鬥士王添灯〉,《臺北畫刊》第394期,2000年11月。
253.莊惠惇,〈何處弔先生?–二二八受難的教育家林茂生〉,《臺北畫刊》第394期,2000年11月。
254.楊雅慧,〈是非留予後人說–二二八調停人莊渭川〉,《臺北畫刊》第394期,2000年11月。
255.〈二二八檔案首度解密展出〉,《海外學人》第312期,2001年2月。
256.彭學堯,〈二二八事件在竹東〉,《新竹文獻》第5期,2001年3月。
257.陳素珍,〈劉家榮受難記〉,《新竹文獻》第5期,2001年3月。
258.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0):二二八事件後的文學認同與論戰〉,《聯合文學》第198期,2001年4月。
259.〈網站動態–國家檔案局籌備處「二二八事件檔案資訊網」網站介紹〉,《政府機關資訊通報》第162期,2001年4月。
260.吳叡人,〈意志之碑–為二二八事件五十四週年而寫〉,《聯合文學》第17卷6期,2001年4月。
261.朱重聖修訂,〈大臺中地區二二八事件口述訪錄〉,《國史館館刊》第30期,2001年6月。
262.洪溫臨,〈檔案挖掘與真相探索–近年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的徵集與分析(1991–2001)〉,《國史館館刊》第30期,2001年6月。
263.陳嘉芬,〈臺北人永遠的新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臺北畫刊》第401期,2001年6月。
264.王曉波,〈二二八事件五十五周年–重版「二二八真相」自序〉,《海峽評論》第134期,2002年2月。
265.樊孝薇,〈二二八事件檔案庫房管理工作甘苦談:庫房工作「四力說」〉,《檔案季刊》第1卷第1期,2002年3月。
266.謝焰盛,〈二二八事件檔案蒐集整理對檔案管理實務之啟示〉,《檔案季刊》第1卷第1期,2002年3月。
267.之宇,〈張學良將軍口述歷史之外–二二八前後〉,《歷史月刊》第171期,2002年4月。
268.歐素瑛,〈理性‧感性‧記憶:二二八事件新書發表會紀實〉,《國史館館刊》復刊第32期,2002年6月。
269.劉淑玲,〈沈乃霖醫師與二二八事件〉,《南榮學報》第6期,2002年7月。
270.曾璧中,〈逃出臺灣二二八的鬼門關〉,《臺灣文獻》第53卷3期,2002年9月。
271.黃仁,〈從二二八臺灣新聞事業的浩劫談事變後臺北晚報的滄桑〉,《臺北文獻》第141期,2002年9月。
272.陳建忠,〈關於虹之虛與實的辯證–評[橫地剛]《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畫上的人》〉,《水筆仔》第14期,2002年10月。
273.福爾卡庫,〈行過臺北二二八和平公園〉,《臺灣文藝》第186期,2003年2月。
274.※張敏,〈發揚二二八精神,促進祖國和平統一〉,《臺聲》2003年第1期。
275.丸川哲史著,朱惠足譯,〈與殖民地記憶/亡魂之搏鬥:臺灣的後殖民心理地圖〉,《中外文學》第370期,2003年3月。new window
276.徐宗懋,〈紅色「二二八」與臺籍中共黨員〉,《商業周刊》第797期,2003年3月。
277.何聰明,〈二二八事件與西來庵事件之比較〉,《高市文獻》第16卷1期,2003年3月。
278.※徐宗懋,〈李登輝密晤中共同志,透露施政構想:我當總統不搞臺獨〉,《亞洲週刊》17:10,2003年3月。
279.阿修伯,〈二二八:外省人的共業原罪〉,《海峽評論》第148期,2003年4月。
280.林巧敏,〈二二八事件檔案資訊網目錄使用調查研究〉,《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70期,2003年4月。
281.李翠瑩,〈散席後的殺戮–二二八冤魂張七郎父子三人〉,《文化視窗》第55期,2003年9月。
282.陸綺怡,〈李登輝部署二二八大遊行〉,《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第105期,2003年10月。
283.張炎憲,〈二二八事件研究詮釋的總檢討〉,《國史館館刊》復刊第35期,2003年12月。
284.張國城,〈二二八沒有歡樂的理由〉,《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第121期,2004年2月。
285.馮青,〈侯孝賢的二二八〉,《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第122期,2004年2月。
286.張葆蘿,〈搖滾二二八唱出臺灣魂〉,《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第122期,2004年2月。
287.〈論臺灣人民的「二二八」精神:抗議皇民化餘孽對臺灣愛國主義的歷史強暴〉,《海峽評論》第158期,2004年2月。
288.王曉波,〈陳儀、國民黨和臺盟–「二二八事件」史料選輯的說明〉,《海峽評論》第158期,2004年2月。
289.黃彰健,〈林茂生之死考〉,《歷史月刊》第193期,2004年2月。
290.林思慧、蔡依伶,〈迷宮中的臺灣長官陳儀〉,《少年臺灣》第21期,2004年2月。
291.李興祈,〈回顧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展望未來〉,《南主角》第37期,2004年2月。
292.吳志中,〈歐盟研究協會論壇:後二二八的國家認同〉,《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第125期,2004年3月。
293.※徐宗懋,〈族群互助的「二二八」真相〉,《亞洲週刊》第18卷第10期,2004年3月7日。
294.※曹景行,〈阿扁「二二八」背水一戰〉,《明報月刊》第39卷3期,2004年3月。
295.※吳克泰,〈臺灣二二八事件真相〉,《閩臺文化交流》2004年第2、3期。
296.褚填正,〈林桂端律師於二二八受難前在臺事略(一九四三∼一九四七)〉,《臺北文獻》第147期,2004年3月。
297.李靜,〈二二八牽手活動,喚醒臺灣社會底層守護土地的決心〉,《南主角》第38期,2004年3月。
298.林秀玲,〈高雄中學與「二二八事件」〉,《高市文獻》第17卷1期,2004年3月。
299.李哲夫,〈「二二八」精神〉,《海峽評論》第159期,2004年3月。
300.田習如,〈你二二八,他三一三–「百萬人運動」正流行,綠藍各自衝選票〉,《財訊》264期,2004年3月。
301.海江田,〈阿扁「贏三%」最後三絕招–二二八護臺、公投大辯論、超級大造勢!〉,《財訊》特刊,2004年3月。
302.揚陽,〈喜樂二二八牽手寫歷史〉,《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第123期,2004年3月。
303.陳鴻基,〈悲情二二八自信二二八〉,《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第123期,2004年3月。
304.蘇秀琴,〈二二八熱情延燒三二〇〉,《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第124期,2004年3月。
305.吳志中,〈歐盟研究協會論壇–後二二八的國家認同〉,《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第125期,2004年3月。
306.陳香君,〈從二二八歷史創傷書寫看重建臺灣文化主體〉,《典藏今藝術》第138–139期,2004年3-4月。
307.陳徵毅,〈陳澄波–殞落於二二八事件中的藝壇慧星〉,《藝術家》第58卷3期,2004年3月。
308.黃于玲,〈暗鬱彩顏 二二八傳遞的本島美學–第五次二二八畫展〉,《藝術家》第58卷3期,2004年3月。
309.施美旭,〈走過歷史的二二八〉,《南主角》第38期,2004年3月。
310.施美旭,〈學者看二二八守護臺灣〉,《南主角》第38期,2004年3月。
311.李靜盈,〈二二八牽手活動,喚醒臺灣社會底層守護土地的決心〉,《南主角》第38期,2004年3月。
312.容瑜鴻,〈回首二二八的痕跡〉,《南主角》第38期,2004年3月。
313.成中原,〈解讀二二八牽手運動的大選效應〉,《南主角》第38期,2004年3月。
314.吳惠玲、容瑜鴻,〈全國首座二二八紀念碑發起人陳英華〉,《南主角》第38期,2004年3月。
315.鄭志敏,〈「二二八」前夕雲嘉南地區的傳染病防治〉,《臺南文化》第56期,2004年4月。
316.藍博洲,〈革命醫師郭琇琮〉(上、中、下),《傳記文學》第84卷第4~6期,2004年4~6月。
317.林呈蓉,〈評介何義麟的《二二八事件:形塑「臺灣人」的族群政治》〉,《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65期,2004年5月。
318.鄭志敏,〈二二八事件前高屏地區的傳染病防治–以霍亂與天花為中心的探討〉,《臺灣文獻》第55卷2期,2004年6月。
319.洪敏麟,〈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事件在中部〉,《中縣文獻》第10期,2004年6月。
320.吳克泰,〈臺灣「二二八」事件真相〉(上),《軍事歷史》第2期,2004年。
321.陳樹升,〈黃榮燦與光復初期的臺灣美術–從《恐怖的檢查–臺灣二二八事件》談起〉,《臺灣美術》第59期,2005年1月。
322.臧克家,〈表現:有感於臺灣二二八事變〉,《海峽評論》第170期,2005年2月。
323.汪榮祖整理,〈寫在「夏德儀教授二二八前後日記」之前〉,《傳記文學》第86卷第2–3期,2005年2–3月。
324.〈夏德儀教授二二八前後日記〉,《傳記文學》第86卷第3期,2005年3月。
325.徐宗懋,〈紀念二二八,毋忘主角謝雪紅〉,《亞洲週刊》第19卷第11期,2005年3月13日。
326.張國城,〈二二八不是和解日〉,《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第175期,2005年3月。
327.張炎憲,〈跨越族群的228〉,《二二八會訊》2005年5月。
328.茅漢,〈揭開「國共和解」的歷史序幕誌連戰、陳明忠「二二八」的歷史和解〉,《海峽評論》第174期,2005年6月。
329.何輝慶,〈臺灣金融先驅陳炘在二二八受難的旁證–郵政封函的歷史印證效果〉,《中國郵刊》第8期,2005年8月。
330.王峙萍,〈二二八事件中的學生運動〉,《臺灣文獻》第56卷3期,2005年9月。
331.黃惠君,〈記憶底層的黑暗板塊–記中部二二八檔案特展〉,《臺北畫刊》第457期,2006年2月。
332.夏曉鵑主持,沈昌鎮整理,〈誰的悲情誰的歌?從影像二二八的記憶政治(座談會)〉,《臺灣社會研究》第61期,2006年3月。
333.尹章義,〈美國的擴張主義與臺灣的命運:160年來美臺關係的回顧 〉,《歷史月刊》第219期,2006年4月。
334.陸以正,〈葛超智(George H . Kerr)給國務院遠東司長的密件 〉,《歷史月刊》第219期,2006年4月。
335.陸以正,〈臺獨運動的教父:葛超智(George H. Kerr)其人其事〉,《歷史月刊》第219期,2006年4月。
336.朱浤源,〈二二八事件真相還原〉,《海峽評論》第184期,2006年4月。
337.陳毓鈞,〈美國,二二八與臺獨〉,《海峽評論》第184期,2006年4月。
338.詹又霖,〈臺獨意識對「二二八事件」的扭曲和利用〉,《海峽評論》第184期,2006年4月。
339.林虹妤,〈戰後臺灣的接收與政府遷臺–兼論二二八事件〉,《松商學報》第8期,2006年4月。
340.戚嘉林,〈二二八事件時臺灣物價飛漲因素之探討:日帝離臺前曾發動一場無硝煙的經濟戰〉,《海峽評論》第185期,2006年5月。
341.張安滿,〈我的祖父,我的臺灣:二二八紀念會演講詞〉,《東海岸評論》第206期,2006年6月。
342.顏清梅,〈二二八事件前的臺灣省專賣局(1945~1947):以《民報》為中心的觀察〉,《臺灣文獻》第57卷第4期,2006年12月。
343.王昭文,〈二二八事件的原因、經過、影響及平反概述〉,《神學與教會》第32卷第1期,2007年2月。
344.王貞文,〈由控訴、紀念到復和與救贖–情境轉變中的二二八紀念禮拜〉,《神學與教會》第32卷第1期,2007年2月。
345.羅光喜,〈二二八國難的記憶與禮拜內涵〉,《神學與教會》第32卷第1期,2007年2月。
346.王崇堯,〈省思「二二八」的幾個神學向度〉,《神學與教會》第32卷第1期,2007年2月
347.廖學銘,〈二二八大屠殺六十週年:從舊約先知的角色反省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社會功能 〉,《神學與教會》第32卷第1期,2007年2月。
348.李孝忠,〈從「二二八」探討臺灣宣教契機〉,《神學與教會》第32卷第1期,2007年2月。
349.張村樑,〈二二八事件高雄慘景的見證〉,《神學與教會》第32卷第1期,2007年2月。
350.謝秀雄,〈馬加比事件和臺灣二二八事件的省思〉,《神學與教會》第32卷第1期,2007年2月。
351.羅光喜,〈從舊約聖經反省二二八反殖民抗爭〉,《神學與教會》第32卷第1期,2007年2月。
352.林娜鈴、洪玉麗、江明吉、陳春菊、李盈賢,〈我們所認識的二二八〉,《神學與教會》第32卷第1期,2007年2月。new window
353.蔡佳真,〈二二八事件與國家意識的轉變〉,《神學與教會》第32卷第1期,2007年2月。
354.曾昌發,〈二二八的省思〉,《神學與教會》第32卷第1期,2007年2月。
355.陳肇家,〈我所經歷的「二二八事變」 〉,《傳記文學》第90卷第2期,2007年2月。
356.黃伯和,〈歷史的傷痕成為救贖的記號: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的神學省思 〉,《神學與教會》第32卷第1期,2007年2月。
357.黃彰健,〈二二八高雄事件新考〉,《歷史月刊》第229期,2007年2月。
358.陳建仲,〈追諡忠魂–「二二八事件」創痕的昇華〉,《海峽評論》第194期,2007年2月。
359.戚嘉林,〈臺灣二二八解析〉,《海峽評論》第194期,2007年2月。
360.魏宏晉,〈用悲憫撫平傷口:228事件60週年〉,《光華雜誌》第32卷第2期,2007年2月。
361.蔡明華整理,〈高雄市二二八和平紀念碑簡介〉,《高市文獻》第20卷第1期,2007年3月。
362.高茂辰,〈歷史應給陳儀公正評價〉,《傳記文學》第90卷第3期,2007年3月。
363.戚嘉林,〈二二八事件本省菁英的不當之處:陳儀紅線:臺灣永為祖國領土的一部份〉,《海峽評論》第195期,2007年3月。
364.廖繼斌,〈由法治國原則評述馬英九主席對二二八事件之看法與處理 兼論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之應然與實然〉,《海峽評論》第195期,2007年3月。
365.王曉波,〈「二二八」不是「官逼民反」嗎? 也談「二二八」事件的責任歸屬問題〉,《海峽評論》第196期,2007年4月。
366.戚嘉林,〈釐清二二八論述盲點,兼駁官方學者對歷史真相的扭曲〉,《海峽評論》,第196期,2007年4月。
367.陳建仲,〈偏頗的獨派二二八史觀,埋下群矛盾的種子〉,《海峽評論》第198期,2007年6月。
368.劉明新,〈二二八和平週的教學意義〉,《國家與教育》第2期,2007年6月。
369.楊欽堯,〈從《彰化縣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看彰化警察局檔案的史料價值〉,《臺灣文獻》第58卷3期,2007年9月。
370.陳遵旭,〈搖筆道出記憶拼圖–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紀念特展〉,《臺灣文獻》別冊22期,2007年9月。
371.褚靜濤,〈正確認識''二二八事件''〉,《兩岸關係》2007年第2期。
372.褚靜濤,〈白崇禧與二二八事件善後〉,《閩臺文化交流》2007年第2期。
373.陳翠蓮,〈二二八事件〉,《新活水》第16期,2008年1月。
374.陳錦煌,〈公道自在民主臺灣–「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藝術特展暨巡迴展〉,《新活水》第16期,2008年1月。
375.藍博洲,〈消逝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灯〉,《傳記文學》第92卷1–4期,2008年1–4月。
376.朱浤源,〈二二八事件真相還原〉,《海峽評論》第206期,2008年2月。
377.臺南市文化基金會月刊編輯部,〈揮別烏暗 迎向新生–二二八事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王城氣度》第24–25期,2008年2–3月。
378.吳銘能,〈檔案、校勘與歷史真相–以黃彰健著《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為例〉,《海峽評論》第206期,2008年2月。
379.臺南市文化基金會月刊編輯部,〈「二二八事件」應更名為「二二八起義」–專訪臺南神學院歷史神學榮譽教授鄭兒玉牧師〉,《王城氣度》第25期,2008年3月。
380.彭莊,〈一位「二二八」受難家屬的心聲〉,《海峽評論》第207期,2008年3月。
381.戚嘉林,〈二二八事件定性問題–起義、臺獨、民變vs.平變〉,《海峽評論》第207期,2008年3月。
382.楊晨光,〈二二八事件期間整編廿一師主力回臺經過〉,《海峽評論》第207期,2008年3月。
383.楊建成,〈二二八研究另一種方向〉,《海峽評論》第207期,2008年3月。
384.宋炯,〈二二八事件親歷紀實–兼述老蔣總統反共保臺功高勛著〉,《中外雜誌》第83卷3期,2008年3月。
385.臺南市文化基金會月刊編輯部,〈從政經觀點談「二二八」–專訪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所暨政治系丁仁方教授〉,《王城氣度》第25期,2008年3月。
386.臺南市文化基金會月刊編輯部,〈歷史借鏡,事蹟永存–專訪前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王克紹醫師〉,《王城氣度》第25期,2008年3月。
387.※李祖基,〈記二二八前後的閩臺建設協進會〉,《臺灣源流》第42期,2008年3月。
388.周曉君,〈史料‧文學‧二二八–專訪眞理大學臺灣文學資料館張良澤館長〉,《王城氣度》第26期,2008年4月。
389.臺南市文化基金會月刊編輯部,〈從政經觀點談「二二八」–專訪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曁政治系丁仁方〉,《王城氣度》第26期,2008年4月。
390.蘇永欽,〈夏蟲語冰錄(4) –多元文化、實質平等和轉型正義〉,《法令月刊》第59卷4期,2008年4月。
391.呂正惠,〈陳明忠先生訪談錄後記〉,《思想》第9期,2008年5月。
392.宋家復,〈中國史是臺灣史的一部分?:論楊照的臺灣史意識型態構想〉,《思想》第9期,2008年5月。
393.陳偉智,〈論楊照、陸森寶與臺灣史研究:回應宋家復〉,《思想》第9期,2008年5月。
394.臺南市文化基金會月刊編輯部,〈走在臺灣文學路上的二二八–專訪國立臺灣文學館 鄭邦鎮館長〉,《王城氣度》第27期,2008年5月。
395.臺南市文化基金會月刊編輯部,〈啟動二二八的歷史對話框–專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吳密察館長〉,《王城氣度》第27期,2008年5月。
396.張信吉,〈戰後世代二二八文學策展體驗〉,《臺灣文學館通訊》第19期,2008年5月。
397.鄭浚豪,〈R. Niebuhr政治倫理–「愛與正義」–之觀點,來初探轉型正義在臺灣:以二二八事件為例〉,《神學與教會》第33卷2期,2008年6月。
398.蘇瑤崇,〈二二八事件中的媒體宣傳戰〉,《臺灣文獻》第59卷4期,2008年12月。
399.唐士哲,〈入乎歷史、出乎社群:讀[夏春祥著]《在傳播的迷霧中:二二八事件的媒體印象與社會記憶》〉,《廣播與電視》第29期,2008年12月。new window
400.黃秀端,〈政治權力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報紙之報導來看對二二八的詮釋〉,《臺灣民主季刊》第5卷4期,2008年12月。
401.狩甫,〈柯建銘羞辱「二二八」〉,《海峽評論》第216期,2008年12月。
402.翁聖峰,〈日治時期黃純青的文學與文學觀〉,《臺北文獻》第166期,2008年12月。
403.褚靜濤,〈王添灯與二二八事件〉,《閩臺文化交流》2008年第4期。
404.趙嵐音,〈迷失在愛情綺夢中的臺灣女子–歐坦生二二八小說《沉醉》中的國族寓言與女性描寫〉,《文學臺灣》第69期,2009年1月。
405.孫康宜,〈二二八事件之後的呂赫若〉,《明報月刊》第44卷2期,2009年2月。
406.楊天石,〈二二八事件與蔣介石的對策–蔣介石日記解讀〉,《傳記文學》第94卷2期,2009年2月。
407.陳兆熙,〈陳儀的本來面目〉,《傳記文學》第94卷2-3期,2009年2–3月。
408.鄭志敏,〈從「市參議員」到「悽慘議員」–論二二八事件前後的第一屆高雄市參議員〉,《高市文獻》第22卷1期,2009年3月。
409.蕭明治,〈二二八事件前後的臺灣專賣事業〉,《臺灣文獻》別冊第28期,2009年3月。
410.高淑媛,〈每月書摘–慘死二二八的畫家陳澄波〉,《人本教育札記》第237期,2009年3月。
411.戚嘉林,〈林茂生之死–解構臺獨史觀下的二二八〉,《海峽評論》第219期,2009年3月。
412.王呈祥,〈揭開葛超智與「二二八事件」之謎〉,《海峽評論》第219–220期,2009年3–4月。
413.鄭伊庭,〈重構二二八的困境與自覺–舞鶴的〈調查:敘述〉〉,《臺灣文學評論》第9卷2期,2009年4月。
414.陳正茂,〈記光復初期中共在臺之地下組織:「臺灣省工作委員會」〉,《傳記文學》第95卷3期,2009年9月。
415.陳謙平,〈國民政府戰後對臺灣的工業接收及其影響〉,《史學月刊》,2009年第10期。
416.王曉漁,〈二二八事件中的官民衝突與族群矛盾〉,《同舟共進》,2009年第12期。
417.彭瑞金,〈二二八滄桑奮鬥史–序《火的刻痕–鍾逸人》〉,《文學臺灣》第73期,2010年1月。
418.楊鎮宇、黃怡,〈後二二八白色恐怖中的兩位英文名師–蔡德本、柯旗化的故事〉,《人本教育札記》第248期,2010年2月。
419.許雪姬、陳仁悲、林秀玲、林美蘭、劉瑞杰,〈「二二八事件與雄中自衛隊」座談會紀實〉,《高市文獻》第23卷1期,2010年3月。
420.戚嘉林,〈黃彰健院士與我–兼論黃院士著《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海峽評論》第231期,2010年3月。
421.姜龍飛,〈陳儀與臺灣二二八事件(上)、(下)〉,《檔案春秋》,2010年第6、7期。
422.邱斐顯,〈柯芳隆:牧童作曲家的《二二八安魂曲》〉,《人本教育札記》第254期,2010年8月。
423.任上勇,〈戰後初期國府治臺態度初探〉,《史穗》第3期,2010年8月。
424.戚嘉林,〈林茂生及其二二八之死〉,《傳記文學》第97卷4-6期,2010年10–12月。
425.劉明憲,〈二二八事件中有關桃園地區之官方史料介紹〉,《通識論叢》第55卷10期,2010年12月。
426.王津平,〈母親.典範.二二八–「陋室.草原.菩提樹」之四〉,《文訊》第304期,2011年2月。
427.楊焜顯,〈清明的天猶未光:論二二八臺語詩的創傷書寫–以《火煉的水晶》、《天.光》的臺語詩作為分析場域〉,《海翁臺語文學》第110期,2011年2月。
428.林品秀,〈葛超智與臺灣〉,《檔案季刊》第10卷1期,2011年3月。
429.彭瑞金,〈自死地奮力求生的故事–《花蓮鳳林二二八》〉,《文學臺灣》第78期,2011年4月。
430.※孔任遠,〈北大新聞學茶座(11) –臺灣世新大學夏春祥博士談''二二八事件的媒體印象與社會記憶''〉,《國際新聞界》2011年第4期。
431.林麗雯,〈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沿革與展覽特色〉,《地圖》第4期,2011年7月。
432.周美雲,〈前二二八時期的臺灣歷史見證–鄭坤五《九曲堂時文集》點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124–131期,2012年1–8月。
433.王曉波,〈二二八事件研究的自我告白〉,《海峽論壇》104期,2012年2月。
434.張大邦,〈不滅的烙記–張大邦的二二八、白色恐怖記憶〉,《高雄文獻》第2卷1–4期,2012年3–12月。
435.白先勇、陳三井,〈白崇禧將軍與民國〉,《印刻文學生活誌》第8卷9期,2012年5月。
436.侯坤宏,〈白崇禧與二二八〉,《傳記文學》第101卷1期,2012年7月。
437.賴玉華,〈刀筆下的時代見證–戰後初期臺灣版畫中的庶民生活〉,《臺灣美術》第91期,2013年1月。
438.賴彥陵,〈獻給二二八受難者的音樂關懷–蕭泰然《一九四七序曲》和柯芳隆《二二八安魂曲》〉,《美育》第192期,2013年3月。
439.鴻鴻,〈召喚歷史與未來–評黃粱史詩《小敘述:二二八个銃籽》〉,《文訊》第335期,2013年9月。
440.延光錫,〈二二八、五一八與六四–冷戰與失語〉,《人間思想》第5期,2013年12月。
441.蘇聖雄,〈評侯坤宏《研究二二八》〉,《國史館館刊》第38期,2013年12月。
442.章敬平、鄭東陽,〈67年前的臺灣''二二八事件''餘波〉,《百姓生活》2014年第2期。
443.戚嘉林,〈歷史教科書中的228選擇性記憶〉,《海峽評論》第279期,2014年3月。
444.〈被出賣的臺灣–重譯校註〉,臺灣教授協會,《極光電子報》393期,2014年3月。
445.張方遠,〈臺獨教科書是怎樣煉成的〉,《海峽評論》279期,2014年3月。
446.謝禾生,〈光復初期臺灣文化重建的分歧與鬥爭(1945-1949年)〉,《滄桑》2014年第4期。
447.張隆志,〈一頁屬於臺灣的民國史–讀白先勇、廖彥博合著《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90期,2014年10月。
448.陳芳明,〈面對臺灣歷史傷口–一個歷史與文學的角度〉,《文訊》,第352-353期,2015年2–3月。
449.顏綠芬,〈蕭泰然與李敏勇的悲天憫人之音–打破政治禁忌的《1947序曲》和《啊~福爾摩沙》〉,《新世紀智庫論壇》第69期,2015年3月。
450.劉振維,〈評介王之相《陳儀:為理想一生懸命的悲歌》,《止善》第18期,2015年6月。

十、相關文學創作
1.吳念真、朱天文,《悲情城市》,臺北:三三書坊,1989。
2.林雙不編選,《二二八臺灣小說選》,臺北:自立晚報社,1989。
3.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上、下),基隆:海洋臺灣文化,1995。
4.李敏勇編著,《傷口的花:二二八詩集》,臺北:玉山社,1997。
5.藍博洲,《藤纏樹》,臺北:印刻出版社,2002。
6.許俊雅,《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臺北:玉山社,2003。
7.胡長松,《槍聲:臺語二二八小說集》,臺北:前衛出版社,2005。
8.黃粱,《小敘述:二二八个銃籽》,臺北︰唐山出版社,201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