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探討
書刊名: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作者:張德聰
出版日期:1994
卷期:2
頁次:頁25-59
主題關鍵詞:青少年偏差行為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7
  • 點閱點閱:32
期刊論文
1.胡海國(1985)。精神醫學的概念模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柯永河(19911100)。良好習慣與幸福的人生。中華心理衛生學刊,5(2),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文崇一(1978)。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專集。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德聰(1992)。諮商輔導人員教育訓練模式之探討--以張老師為例。邁向二十一世紀中國青年的服務與活動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焜輝(1992)。我國青年輔導工作的發展。邁向二十一世紀中國青年的服務與活動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高金桂、洪儷瑜、謝文彥、鄧煌發(1992)。問題行為學生類型及其成因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1991)。家庭功能與青少年適應不良行為之相關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吳武典、洪有義(1987)。心理衛生。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李綢(1991)。個案研究。臺北: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馬傳鎮(1988)。少年犯罪心理與環境因素之研究。南投中興新村:台灣省政府硏考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莊懷義、劉焜輝、曾端真、張鐸嚴(1990)。青少年問題與輔導。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賴保禎、周文欽、張德聰(1993)。輔導原理與實務。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余德慧(1985)。家庭功能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效應。台北:張老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朝夫(1991)。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實例。台北市: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武典(1990)。特殊教育的理念與作法。台北市: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武典(1985)。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1991)。家庭功能與青少年適應不良行為之研究。行政院青年導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嫦娥(1989)。少年犯罪防治--少年團體工作策略之研究。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許春金(1990)。論都會地區的犯罪預防。台北市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蔡萌萌、陳美智(1990)。破碎家庭偏差行為支持系統及輔導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沈銀和(1990)。防治少年犯罪法治之檢討。台北市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周震歐(1982)。青少年犯罪心理與預防。百科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救國團張老師(1993)。張老師的第24年。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諮商輔導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救國團」張老師(1982)。青少年違規犯過行為輔導,一個再教育育樂營輔導模式,之探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彭駕辟(1984)。青少年問題探究。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Hurlock, E. B.(1968)。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new window
20.Andry, R. G.(1971)。Delinquency and Parental Pathology。London:Eletcher and Son Ltd。  new window
21.Coleman, J. C.(1976)。Abnormal Psychology and Modern Life。Illinois:Scott, Foresman and Co.。  new window
22.Endier, N. S.(1976)。Personality and the behavior disorder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new window
23.Gibbons, D. C.(1976)。Deliquent Behavior。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new window
24.Apter, Steven J.、Conoley, Jane Close(1984)。Childhood Behavior Disorders and Disturbance。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ince-Hill Inc.。  new window
25.Shea, Thomas M.、Bauer, Anne M.(1987)。Teaching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Behavior Disorder。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ince-Hill Inc.。  new window
26.Hirschi, Travis(1969)。Causes of Delinquenc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27.柯永河(19930000)。心理治療與衛生:我在晤談椅上四十年。臺北:張老師。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Sutherland, E. H.(1970)。Differential association。The Sociology of Crime and Delinquency。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Inc.。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