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寓言與賦之關係研究
書刊名:嘉南學報
作者:歐天發
出版日期:1996
卷期:22
頁次:頁264-271
主題關鍵詞:寓言廣義寓言辭賦設問象徵莊子屈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5
  • 點閱點閱:37
     《莊子》云:「寓言十九,藉外論之。」寓,寄也。(《說文解字》、《方言》)。又藉「媵」義或轉訓為增,寓言者,假設人物、事實,彼此問對,以證就事理也。說者有所寄託,「意在此而言寄於彼。」(王先謙《集解》)。其方法本於譬喻而大之,其體製屬象徵,其效果則宜於由理發微。寄寓於事實,寄寓於言語,皆稱寓言,極《別錄》釋寓言云:「寄辭於其人」,本專指其對話而言。單國辭賦之作,「其文稱小,而其旨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史記•屈原傳》)指其象徵之法,奏風喻之功也。又言辭賦「假像盡辭」(《文章流別志論》),言辭賦善於虛設情境,鋪敘文字也。蓋就訓詁言之,賦訓鋪也、藏也。藉其言語、事跡以風喻,故曰藏;辭有所揚肆,事有所虛設,故曰鋪。辭賦之體,將有所風喻,則必先虛設其事;欲虛設其事,必揚肆其辭,故曰:賦以風喻為用,以假設為體,以韻誦為句(或散韻兼之),以鋪張為辭。本文舉其風喻之類型,大約之為十種,則所謂賦之性質可知矣。而賦之體裁可稱之為「廣義之寓言」。哲理寓言多以闡釋理念為目的;辭賦之有假設寄託,與寓言同。至於辭賦以抒憤或風諫為內容,又兼顧諷誦,此所以異於哲理寓言者。總之,辭賦之作,不倚聲樂,自造偉辭,為吾國文學獨立之嚆矢;尤能以象徵之理、寓言之法,發揚古詩人風喻之旨,於抒情、論事、寫物,無施不宜,終為文章之淵藪。
期刊論文
1.歐天發(19931100)。「左傳」賦詩與「詩」賦義闡論。嘉南學報,19,176-1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歐天發(1994)。諷誦、諫爭與樂官職考(上)。嘉南學報,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歐天發(1993)。賦義考索。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揚雄、郭璞、錢繹、李發舜、黃建中(1991)。方言箋疏。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姚配中。周易姚氏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錢穆。莊子纂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玉順(1995)。易經古歌考釋。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蔣伯潛(195907)。文體論纂要。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游國恩(1990)。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慶萱(1986)。修辭學。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錦鋐(1978)。莊子筆下的孔子。莊子筆下的孔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默生。莊子新釋‧莊子研究答問。莊子新釋‧莊子研究答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錢穆(1990)。莊子見趙惠文王論劍乃莊辛非莊周辨。莊子見趙惠文王論劍乃莊辛非莊周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清)姚鼐。莊子章義,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常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左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唐)孔穎達。正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表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