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遊心於「道」和「世」之間---以「樂」為起點之《莊子》思想研究
作者:蕭裕民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楊儒賓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由心往道而應世間莊子有/無無為喜好意向終極存有存有感知樣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93
摘 要
「樂」是人們非常重要的追求之一。本研究從「樂」的探究出發,以探討思想史上快樂形象鮮明的《莊子》其所論之「樂」為起點,循著相關線索進入以推定《莊子》思想基本架構為重心的整個《莊子》思想研究,並在這個由某個哲學問題入手,循線研究整個思想體系的鋪陳中,將《莊子》思想及其「樂」思想釐清、呈現。本研究在方法上,認為思想體系中各部分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視《莊子》全書具有一致的基調,從連結、了解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中,更為清楚的了解整個思想體系及在此體系中包含「樂」在內的各個部分。而「樂」為問題的起點,也是進入討論《莊子》思想體系各部分的起點。在論述上,包含詮釋文獻段落[註腳]、《莊子》各部分之釐清、連結脈絡關係建立架構、更進一步統合整理等四個層次的討論,以紮實的原典為依據,對整個《莊子》思想做廣範圍的探討。整個討論的脈絡,由《莊子》中的「樂」文獻切入《莊子》中談到的五大方面的至高終極之討論,展開對於《莊子》思想各部分的釐清。而後,進一步將之組織成具有內部關聯的體系,得出相較於前人的研究而言,對於《莊子》思想較不失於局部片面的完整理解架構。並且,將《莊子》中一些重要論題納入此架構來討論,也在此架構之理解下,更為清楚的對《莊子》「樂」論題做較為全面的討論。再進一步,則對討論所得做統合的整理,且以古今對於《莊子》的討論觀點、以及釐清一些對於《莊子》的誤解、境界形態形上學等相關討論,作為對本研究所得的架構之檢證或參照,並將研究所得延伸應用到理解中國思想史。在研究結果方面,認為《莊子》一書所代表的是包含「莊子」在內的一群思想相近的思想家(莊子及思想與其接近的後學)的思想。《莊子》思想中展開各種討論的基本概念架構是「有/無」,其思想關懷思考的出發點是世間,其展開的論述則兼重「道」與「世間」。「道」是《莊子》思想的核心,「心」是世間及工夫的重點。人透過「心」之工夫往道體道,使世界以不同的面貌展現,同時也是以較高的層次落往世間。整個《莊子》思想,簡言之即是「由心往道而應世間」。而在此體系中的「樂」論題,《莊子》論述的詞義重點在於「喜好意向」。所謂的「至樂無樂」,意為「無喜好意向」乃為最高的「喜好意向」。此與《莊子》思想中牽涉體道工夫及世間廣泛範圍的「無為」,具有一致的宗旨。至於討論《莊子》時所得的觀念應用於理解中國思想史方面,可以看出,《莊子》以及歷代思想家的思想哲學研究,大致落在三大層次的形而上/形而下區分,以及道--心[人]--世間三大部分的動態關聯這樣的基本架構中。
參考資料
一、原典文獻

�O莊子
。宋 林希逸、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 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正統道藏25-26冊,新文豐出版社。
。明 正統道藏南華經/道藏精華第十七集之一,台北:自由出版社,1993。
。明 焦竑,莊子翼,台北:廣文,1979三版。
。明 釋德清,莊子內篇注,台北:廣文,1991再版。
。明 覺浪道盛,莊子提正/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卷30/中華大藏經第二輯136冊,修訂中華大藏經會,1968。
。明 方以智,藥地炮莊,台北:廣文,1975。
。明 錢澄之 著、殷呈祥點校,莊屈合詁/錢澄之全集之三,黃山書社,1998。
。明 俍亭瀞挺,漆園指通/中華大藏經第二輯133冊,修訂中華大藏經會,1968。
。清 王夫之 著、王孝魚校,莊子通、莊子解,台北:里仁,1995初版三刷。
。清 林雲銘,莊子因/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十八,台北:藝文印書館。
。清 宣穎著、王輝吉校,莊子南華經解,宏業書局,1977再版。
。清 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三民,1992四版。
。清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1991。
。劉文典,莊子補正,安徽大學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
。劉武撰、沈嘯寰點校,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台北:木鐸,1988。
。聞一多,莊子內篇校釋/聞一多全集二古典新義,開明書店1948里仁影印1996。
。錢穆,莊子纂箋,台北:東大,1985重印初版1994四版。
。張默生原著、張翰勛校補,莊子新釋,齊魯書社,1996二次印刷。
。王叔岷,莊子校釋,1947商務印書館初版、199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二版。
。王叔岷,莊子校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景印三版
。李勉,莊子總論及分篇評注,台灣商務,1973初版1990修訂一版。
。關鋒,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北京:中華,1961。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古籍,1988。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灣商務,1975初版1994十二次印刷。
。黃錦鋐,莊子讀本,台北:三民,1988八版。
。崔大華,莊子歧解,河南:中洲古籍,1988。
。Burton Watson譯,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Tzu,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8。
。A.C.Graham譯,Chuang-tzu:The Seven Inner Chapters and other writings from the book Chuang-tzu,London:George Allen&Unwin Ltd.,1981。

�O其他原典文獻
。中央研究院 漢籍電子文獻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文淵閣四庫全書web版資料庫,迪志文化出版。

。四庫全書總目,清 紀昀等,台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清 阮元 校刻,北京:中華書局,1980出版1991五刷。

。尚書集釋,屈萬里,台北:聯經,1983。new window
。管子校正(新編諸子集成五),唐 尹知章注、清 戴望校正,台北:世界書局,1991。
。新譯老子讀本,余培林,台北:三民,1973初版1994十版。
。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陳鼓應,台灣商務,1970初版2000三次修訂版。
。老子道德經注/王弼集校釋,王弼著、樓宇烈校釋,台北:華正,1992。
。四書章句集注,宋 朱熹,台北:鵝湖,1984。
。十一家註孫子,曹操等注、郭化若譯,台北:里仁,1982。
。墨子閒詁,清 孫誼讓著,孫以楷點校,台北:華正,1995。
。公孫龍子今註今譯,陳癸淼譯註,台灣商務,1986。
。荀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二),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91。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三,馬承源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03。
。黃帝四經今註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陳鼓應,台灣商務,1995。
。山海經校注,袁珂,四川:巴蜀書社,1993出版1996二刷。
。禮記集解,孫希旦,台北:文史哲,1984。
。呂氏春秋校釋,陳奇猷,台北:華正,1988。
。緯書集成,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淮南子集釋,何寧,北京:中華,1998。
。春秋繁露義證,西漢董仲舒、蘇輿 撰、鍾哲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6。
。說文解字注,東漢 許慎 著、清 段玉裁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91增訂八版。
。列子集釋,楊伯峻,北京:中華,1979初版1997五刷。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 嚴可均編,台北:世界書局,1982。
。嵇康集校注,戴明揚,台北:河洛,1978。
。世說新語箋疏,余嘉錫,台北:華正,1989。
。文選,南朝梁 昭明太子編、唐 李善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文心雕龍注釋,劉勰著、周振甫注釋,台北:里仁,1984。
。壇經校釋,唐 慧能、郭朋校釋,北京:中華,1997一版六印。
。蘇軾文集,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9。
。朱子語類,宋 黎靖德編,台北:文津,1986。
。朱熹集,郭齊、尹波點校,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一版1997二刷。
。陸象山全集(與陽明傳習錄合訂本),宋 陸九淵、明王宗沐編,台北:世界,1990。
。王陽明全集,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上海古籍,1992初版1997三刷。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陳榮捷,台灣學生,1988修訂再版。new window
。憨山老人夢遊集,明 釋德清撰、福善日錄、通炯編輯,台北:新文豐,1992。
。明儒學案(黃宗羲全集第七、八冊),黃宗羲,台北:里仁,1987。
。尚書引義/船山遺書全集,王夫之,台北:中國船山協會、自由出版社聯合刊印,1972。

。史記會注考證,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1986。
。漢書,東漢 班固、唐 顏師古注,台北:鼎文,1979。
。後漢書,南朝 宋 范曄、唐 李賢 等注,台北:鼎文,1978。
。三國志,晉 陳壽、南朝 宋 裴松之注,台北:鼎文,1978。


二、研究資料 書籍

�O莊子、道家相關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1993四版。
。王叔岷,莊學管闚,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1979初版、1993出版四刷。
。王德有,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王邦雄,莊子道,台北:漢藝色研,1993初版2002六刷。new window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1993。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中華書局,1998。
。池田知久、黃華珍譯,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1。
。杜保瑞,莊周夢蝶,台北:書泉,1995初版1997二刷。
。李日章,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高雄:麗文文化,2000。
。吳怡,逍遙的莊子,台北:東大,1991。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1998。
。尚永亮,莊騷傳播接受史綜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姜聲調,蘇軾的莊子學,台北:文津,1999。new window
。姚彥祺,莊子中的孔/顏論述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徐聖心,莊子"三言"的創用及其後設意義,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new window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1991。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古籍,1997二次印刷。new window
。陳品卿,莊學新探,台北:文史哲,1984增定再版1997三刷。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2000初版二刷。new window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1992。
。張京華,莊子哲學辨析,瀋陽:遼寧教育,1999。
。張恆壽,莊子新探,湖北人民,1983。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1985。
。湯一介,郭象,台北:東大,1999。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台北:東大,1984。
。黃華珍,莊子音義研究,北京:中華,1999。
。福永光司著、陳冠學譯,莊子,台北:三民,1992七版。
。董小蕙,莊子思想之美學意義,台北:學生,1993。new window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87。
。楊儒賓,莊周風貌,台北:黎明,1991。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前古典與後現代的視界融合,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1999三版。new window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中國社科,1987。
。劉笑敢,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台北:正中,1994。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台北:聯經:2004。new window
。蔡明田,莊子的政治思想,台北:牧童出版社,1974初版1976再版。
。諸橋轍次著、李君奭譯,莊子平話,彰化:專心企業專心文庫,1972。
。錢穆,莊老通辨,台北:東大,1991。
。錢奕華,宣穎南華經解之研究,台北:萬卷樓,2000。
。謝明陽,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2001。new window
。顏崑陽,人生是無題的寓言,台北:躍昇文化,1994。
。Allison,Robert E. ,Chuang-Tzu fo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An Analysis of the Inner Chapter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9.
。Kjellberg, Paul and Ivanhoe, Philip J. ed., Essays on Skepticism, Relativism, and Ethics in the Zhuangzi.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6.
。Roger T.Ames ed.,Wandering at Ease in the Zhuangzi,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
。Victor H.Mair ed.,Experimental Essays on CHuang-tzu,Center for Asian ans Pacific Studie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3.
。Wu,Kuang-Ming,Chuang Tzu-World philosopher at play, New York: 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 :Scholars Press,1982.
。Wu,Kuang-Ming,The Butterfly as Companion—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of the CHUANG TZU,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0.

�O中國思想史綜合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台北:洪葉,1994。new window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1983。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1990再版七刷。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灣商務,1971初版1993五刷。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初版1990七刷。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北京:人民,1983初版1998二刷。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1986初版1994七刷。
。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上下,台北:遠流,1986初版1995五刷。new window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十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灣學生,1959初版1993初版九刷。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次印刷。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1991十一版。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社科,1982初版1997四刷。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大學,200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灣商務,增訂台一版199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台北:藍燈,199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增訂六版199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台北:三民,增訂七版1993。
。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學生,1992六次印刷。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台北:學生,1982。

�O各類書籍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人民,1990初版1999四刷。
。弓肇祥,真理理論—對西方真理理論歷史地批判地考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台北:天華,1984。
。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王力,王力古漢語詞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新1版1996三刷。
。王蘧常,諸子學派要詮,中華書局、上海書局,中華書局1936版1987複印版。
。王懋竑,宋朱子年譜,台灣商務,1982初版1987二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1990初版1994四刷。
。朱光潛,談美,台灣開明,1958臺一版1985重十七版。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台北:漢京,1982。
。江日新主編、蔡仁厚等著,牟宗三哲學與唐君毅哲學論,台北:文津,1997。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灣學生,1980。new window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灣學生書局,1992修訂五版。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灣學生,1994。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灣學生,1990初版四刷。new window
。牟宗三,圓善論,台灣學生,1985。
。余嘉錫,古書通例,上海古籍,1985。
。余德慧策劃、黃漢耀等執筆,中國人的快樂觀---淡泊與豁達,台北:張老師,1994。
。李澤厚,美學四講,台北:三民,1996。
。李明輝主編、劉述先等著,當代新儒家人物論,台北:文津,1994。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學生,19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台北:學生,1986。
。孫振青,知識論,台北:五南,1990三版。
。容肇祖,魏晉的自然主義,收於 魏晉思想乙編三種,台北:里仁,1995。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灣:學生,1966初版1992十一刷。new window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袁珂,神話論文集,台北:漢京,1987。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粹,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1983、1991四印。new window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1990初版1994二刷。new window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中國人民大學,1990。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道,中國人民大學,1989。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心,中國人民大學,1993出版1996二刷。
。張蕙慧,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台北:文津,1999增訂二版。new window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張廣保,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北京:三聯,1995。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第一卷,濟南:齊魯書社,1989。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傅佩榮,樂天知命的人生-尋孔顏樂處飲源頭活水,台北:業強,1998。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台北:遠景,1983。new window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收於 魏晉思想乙編三種,台北:里仁,1995。
。黃紹祖,孔子之喜怒哀樂,台北:文史哲,1987。
。黃建中,比較倫理學,台北:正中,1962台初版1997九刷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1993。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1996。new window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台北:丹青,出版年不詳。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80。new window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中國社科,1992。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1985初版1999四刷。
。鄔昆如,西洋哲學史,台北:正中,1971。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一:神話與詩,台北:里仁,1993。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學生,1995增定三版。new window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1994第二版。new window
。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大學,1992.6二次印刷。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台灣:學生,2001。new window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1995初版2000三刷。
。鄭良樹,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鄭良樹,續偽書通考中冊,台灣學生,1984。
。鄭家棟,牟宗三,台北:東大,2000。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1935初版1967增訂1986東大初版1990再版。
。蕭裕民,樂的智慧---王陽明樂思想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羅根澤,諸子考索,香港:學林書店,1977。
。羅俊義編,評新儒家,上海人民,1991。
。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一冊、第六冊,台北:藍燈,1993。

。英文版主編Robert Audi、中文版審訂召集人林正宏,劍橋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2002。
。Joseph Campbell&Bill Moyers著、朱侃如譯,神話,台北:立緒,1995。
。Frederick Copleston著、傅佩榮譯,西洋哲學史一—希臘與羅馬,台北:黎明,1986初版1997再版五刷。
。Frederick Copleston著、朱建民、李瑞全譯,西洋哲學史五—近代哲學,台北:黎明,1993再版。
。M.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2000。
。弗洛伊德著、楊韶剛等譯,超越快樂原則,台北:米娜貝爾出版公司,2000。
。克利福德•格爾茲著、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William James著、唐鉞譯,宗教經驗之種種,萬年青書店重印本。
。[德]漢斯•羅伯特•耀斯著、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譯文,1997。
。伊曼弩埃•康德著、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台北:聯經,1990初版1994三刷。
。尼采著、余鴻榮譯,歡悅的智慧(The Joyful Wisdom),台北:志文,1982初版1998再版。
。羅素著、邱言曦譯,西洋哲學史,台灣中華,1991三版二刷。
。伯特蘭•羅素著、王正平、楊承濱譯,快樂哲學(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3。
。吉爾伯特•萊爾(Gilbert Ryle)、劉建榮譯,心的概念(The concept of Mind),台北:桂冠,1992。
。斯賓諾沙著、賀麟譯,倫理學,台北:仰哲,1982。
。W.T.Sta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台北:正中,1998臺初版。
。H.M.Abrams,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9。
。Aristotle,Nicomachean Ethics,translated by Terence Irwin,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1985。
。E.D.Hirsch,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7。


三、研究資料 各類篇章
。方克濤,英美學界對於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之研究:回顧與展望,收於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台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new window
。王叔岷,莊子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新解,莊子校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影印三版,p1375-p1382。又見於莊學管窺,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p105-p111。
。王邦雄,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收於陳德和編/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台北:文津,1997,p23-p42。new window
。牟宗三,道家”無”底智慧與境界形態的形上學,鵝湖4,1975.10,p5-p10。new window
。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收於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76初版1990十六次印行。
。吳光明著、蔡麗玲譯,莊子的身體思維,收於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1993。
。吳經熊著、朱秉義譯,中國哲學之悅樂精神,收於吳經熊/內心悅樂之泉源,台北:東大,1983。new window
。吳冠宏,莊子與郭象無情說之比較—以《莊子》「莊惠有情無情之辯」及其郭注為討論核心,東華人文學報第二期,2000.7,p83-p102。new window
。李澤厚,樂感文化,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9-4,台北:三民,1996。
。李冬梅,莊子「至樂無樂」論的美學闡釋,海南師院學報,1997第4期。
。李學勤,新發現簡帛佚籍對學術史的影響,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輯,北京:三聯,2000。
。周春塘,海德格與莊子—一個超越文化的哲學問題,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p105-p203。
。林聰舜,莊子無為政治思想的幾層意義,漢學研究11:1,1993.6。new window
。林麗真,王弼性其情說析論,收於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大安,1993。
。林麗真,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6.4。
。狐安南(Alan D.Fox),莊子中的經驗形態:感應與反映,收於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1996,p183-p199。new window
。姜允明,從心體的形上意義申論宋明心學中天人合一的理論基礎,收於心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東大,1988。new window
。唐君毅,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義,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第十一章,台北:學生,1986。
。唐君毅,原言與默,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第七章,台北:學生,1986。
。唐君毅,原辯與默,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第八章,台北:學生,1986。
。唐君毅,周秦諸子對名言之道,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二18、19章,台北:學生,1986
。夏長樸,尋孔顏樂處,收於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
。張亨,《莊子》中「化」字的幾重涵義,收於《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中文系,2001.12,p209-p228。
。張亨,先秦思想中兩種對語言的考察,思與言8:6,1971.3,p283-292。又收於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辰,1997。new window
。陳榮捷,仁的概念之開展與歐美之詮釋,收於王陽明與禪,台北:學生,1984。new window
。陳鼓應,尼采哲學與莊子哲學的比較研究,收於悲劇哲學家尼采,北京:三聯,1996。new window
。陳啟雲,從莊子看儒學,收於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析論,北京大學,2001。
。陳榮華,從莊子的無主體性思考論中國文化的特性,收於沈清松編/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台北:聯經,1995,p131-p155。
。陳德和,論莊子哲學的道心理境,鵝湖學誌24,2000.6,p41-p72。new window
。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與思維方法論,收於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第十章,台北:正中,1993。
。楊儒賓,向郭莊子注的適性說與向郭支道林對於逍遙義的爭辯,史學評論第九期,1985.1,p93-p127。
。楊儒賓,卮言論:論莊子如何使用語言表達思想,漢學研究10:2,1992,p123-p157。new window
。楊儒賓,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漢學研究7卷1期,1989.6。new window
。楊儒賓,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漢學研究中心,1996.3,p125-p169。
。楊儒賓,從以體合心到遊乎一氣---論莊子真人境界的形體基礎,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東海大學文學院,1989。
。葉維廉,言無言:道家知識論,歷史、傳釋與美學,東大,1988。
。劉人鵬,遊牧、性別、主體性----莊子用言方式「與」性別政治,收於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灣:學生,2000。
。葉舒憲,莊子與神話,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漢學研究中心出版,1996.3。
。翟青,老子是部兵書,收於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蒙培元,樂,理學範疇系統第二十五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劉人鵬,罔兩問影---男女平等之外的性/別主體,收於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灣:學生,2000。
。蔡璧名,莊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新詮(上)(下),大陸雜志102:4,2001.4,p154-p159、102:5,2001.5,p193-p221。
。鄭基良,淺論快樂哲學,空大人文學報3,1994.4,p99-p108。new window
。賴錫三,莊子真人的身體觀—身體的社會性與宇宙性之辯證,台大中文學報,2001.5,p1-p34。new window
。賴錫三,境界形上學的繼承、釐清和批判與道家式存有論的提出,鵝湖270,1997.12,p20-p31。new window
。賴錫三,實有姿態的消解轉譯與道家式存有論的詮釋還原上、下,鵝湖272、275,1998.2、1998.5,p23-30、p47-p56。new window
。錢新祖,佛道的語言觀與矛盾語,當代11-12,1987.3p63-70、1987.4p101-108。
。錢穆,靈魂與心、孔子的心教,收於靈魂與心,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
。韓自強、韓朝,阜陽出土的莊子雜篇漢簡,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輯,北京:三聯,2000。
。顏崑陽,從莊子魚樂論道家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及其所關涉諸問題,鵝湖144、145,1987.6、1987.7。new window
。關永中,上與造物者遊—與莊子對談神秘主義,台灣大學哲學評論22,1999.1,137-172。new window

。海德格著、熊偉譯,形上學是什麼,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1996。

。Robert E. Allinson ,” On Chuang Tzu as a Deconstructionist with a Difference,”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0: 3&4 (September / December 2003),pp487- 500.
。Charles Wei-Hsun Fu(傅偉勳),”Creative Hermeneutics-Taoist Metaphysics and Heidegger.”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1976),p115-p143。
。Harold D. Roth,”Bimodal Mystical Experience in the “Qiwulun”齊物論Chapter of Zuhangzi.”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28(2000), pp31-50.
。Helmolt Vittinghoff ed.,”Recent Bibliography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 28: 1&2 (March/June 2001) ,莊子部分見p134- p147。
。Youru Wang,”Philosophy of Change and the deconstruction of self in the Zhuangzi.”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27:3(September 2000),345-36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