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
作者:賴錫三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3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集叢:臺大哲學叢書;7
ISBN:9789860381634
主題關鍵詞:老莊哲學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3) 博士論文(5) 專書(4)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9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74
期刊論文
1.小川侃(20080600)。氣與吟唱:「身」的收縮與舒張。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5(1),237-2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燕連福(200711)。中國哲學身體觀研究的三個向度。哲學動態,11,49-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Graziani, Romain(20081200)。莊子的哲學虛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8(4)=72,59-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莊萬壽(19910600)。虞人與莊子。國文學報,20,25-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安樂哲、郝大維、彭國翔(2003)。《道德經》與關聯性的宇宙--一種詮釋性的語脈。求是學刊,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鄧育仁(200809)。隱喻與情理—孟學論辯放到當代西方哲學時。清華學報,3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何乏筆(20081200)。養生的生命政治:由於連莊子研究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8(4)=72,115-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賴錫三(20110500)。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神秘.悖論.自然.倫理。臺大文史哲學報,74,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賴錫三(20041100)。神話、《老子》、《莊子》之「同」「異」研究--朝向「當代新道家」的可能性。臺大文史哲學報,61,139-1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賴錫三(20121100)。《莊子》的雅俗顛覆與文化更新--以流動身體和流動話語為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77,73-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賴錫三(201112)。論惠施與莊子兩種思維差異的自然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8(2)=16,129-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賴賢宗(20040600)。海德格論道:一個文獻學之考察。思與言,42(2),229-2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榮灼(19920600)。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33,123-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賴錫三(20061200)。西田幾多郎《善的研究》之存有論詮釋--認識之真、倫理之善、藝術之美、宗教之神的一體觀。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8,183-2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賴錫三(20130300)。《孟子》與《莊子》兩種氣論類型的知識分子與權力批判。清華學報,43(1),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賴錫三(20120600)。莊子與羅蘭巴特的旦暮相遇--語言、權力、遊戲、歡怡。臺大中文學報,37,39-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賴錫三(20120900)。身體、氣化、政治批判--畢來德《莊子四講》與〈莊子九札〉的身體觀與主體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3)=87,59-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榮灼(20041200)。道家之「自然」與海德格之「Er-eignis」。清華學報,34(2),245-2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素娟(20091200)。喪禮飲食的象徵、通過意涵及教化功能--以禮書及漢代為論述核心。漢學研究,27(4)=59,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賴錫三(20120300)。《莊子》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清華學報,42(1),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Billeter, Jean François、宋剛(20120900)。莊子九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3)=87,5-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杜正勝(19910900)。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2(3),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杜維明(19890300)。身體與體知。當代,35,46-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鄭毓瑜(20061200)。身體表演與魏晉人倫品鑒--一個自我「體現」的角度。漢學研究,24(2)=49,71-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何乏筆(20000900)。修身.個人.身體--對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之反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3)=39,293-3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楊儒賓(19921200)。卮言論:莊子論如何使用語言表達思想。漢學研究,10(2)=20,123-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賴錫三(20111200)。《莊子》的死生隱喻與自然變化。漢學研究,29(4)=67,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林順夫(20050300)。以無翼飛者:《莊子.內篇》對於最高理想人物的描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6,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余英時、盛勤、唐古(20000400)。軸心突破和禮樂傳統。二十一世紀,58,17-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杜維明(1981)。試談中國哲學中的三個基調。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1),19-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賴錫三(20100600)。論先秦道家的自然觀--重建老莊為一門具體、活力、差異的物化美學。文與哲,16,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賴錫三(20120600)。《莊子》的文學力量與文本空間--與羅蘭.巴特「文之悅/醉」相對話。文與哲,20,41-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賴錫三(20130600)。氣化流行與人文化成--《莊子》的道體、主體、身體、語言、 文化之體的解構閱讀。文與哲,22,39-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Obert, Mathias(20051100)。生活世界、肉身與藝術--梅落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華登菲(Bernhard Waldenfels)與當代現象學。臺大文史哲學報,63,225-2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方萬全(2009)。莊子論技與道。中國哲學與文化,6,259-2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何乏筆(20091206)。(不)可能的平淡:試論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的當代性。徐復觀學術思想中的傳統與當代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宋灝(2012)。書法與身體模擬。書法與當代哲學/美學學術研討會。高雄:明宗書法藝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夏可君(201006)。莊子思想的餘讓姿態與批判的可能性。莊子與跨文化批判研討會。臺北:中研院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勞悅強(2012)。人間如森林—《莊子》內篇中的政治辯說。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儒賓(1999)。和辻哲郎論間柄。儒學思想在現代東亞國際研討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紀蕙(2009)。虛空 : 作為心靈機制穿越的拓樸空間--思考畢來德的莊子。若莊子說法語 : 畢來德莊子研究工作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莊敦榮(201007)。莊子說道--論其寓言中的氣化與語言(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鼓應、莊周(1998)。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賴錫三(2010)。陸西星的丹道與易道。丹道與易道--內丹的性命修煉與先天易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亨(1997)。「天人合一」的原始及其轉化。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akhdn, Mikhail、白春仁、顧亞玲(1998)。詩學與訪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俊傑(200406)。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論」:特質與涵義。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Schopenhauer, Arthur、任立、孟慶時(1996)。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錦鋐(2008)。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羅蘭‧巴特、屠友祥(2009)。文之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arthes, Roland、孫乃修(1994)。符號禪意東洋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德和(1997)。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呂錫琛(2002)。道家道教與中國古代政治。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馮友蘭(1963)。中國哲學史。香港:開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保羅・里克爾、林宏濤(1998)。詮釋的衝突。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Barthes, Roland、李幼蒸(2004)。寫作的零度。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西田幾多郎、何倩(1997)。善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左丘明、杜預、孔穎達(195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戴聖、鄭玄、孔穎達(1982)。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何乏筆。修養與批判—跨文化視野中的晚期傅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史作樫(2006)。聆聽原始的畢卡索。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牟宗三、陶國璋(1999)。莊子齊物義理演析。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夏可君(2007)。幻像與生命--《莊子》的變異書寫。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儒賓(2005)。中國文學新境界:反思與觀照。臺北: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聞一多(1996)。古典新義。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高更、郭安定(2004)。諾阿•諾阿---芳香的土地:畫家高更在塔希提島的土著生活。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傅柯、洪維信(2006)。外邊思維。臺北:行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德勒兹、楊麟(2003)。德勒兹論傅柯。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羅蘭•巴特、莫渝(2004)。偶發事件。臺北:桂冠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羅蘭•巴特、劉森堯(2002)。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臺北:桂冠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卡勒爾、方謙(2001)。羅蘭.巴特。臺北:桂冠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區、黃道琳(1998)。李維史陀。臺北:桂冠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榮格、劉國彬、楊德友(2001)。榮格自傳。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本雅明、許綺玲(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代。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舍勒、倪梁康(2004)。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Vervoorn, Aat Emile、徐克謙(2009)。岩穴之士:中國早期隱逸傳統。山東畫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利亞德、宋立道、魯奇(1990)。神祕主義、巫術與文化風尚。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羅蘭.巴特、劉森堯(2004)。羅蘭.巴特訪談錄。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顏崑陽(2005)。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王弼、韓康伯、朱熹(1999)。周易兩種--周易王韓注、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Derrida, Jacques、張寧(2004)。書寫與差異。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Deleuze, Gilles、董強(2007)。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Cassirer, Ernst、甘陽(1994)。人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陶潛、楊勇(1999)。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勞思光(19871100)。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湯淺泰雄、馬超(1990)。靈肉探微:神秘的東方身心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葉維廉(1988)。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湯錫予(19840120)。魏晉玄學論稿。臺北:里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莊周、郭慶藩、王孝魚(1985)。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楊寬(1986)。戰國史。臺北:谷風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左丘明、杜預、孔穎達、阮元(1982)。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余蓮、林志明(2011)。功效論: 在中國與西方思維之間。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Barthes, Roland、許薔薔、許綺玲(2000)。神話學。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Polanyi, M.、Prosch, H.、彭懷棟(1986)。意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哈里森、劉宗迪(2008)。古代藝術與儀式。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喬瑟夫‧坎伯、莫比爾、Flowers, Betty Sue、朱侃如(1995)。神話。台北縣: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艾德華‧薩伊德、單德興(200401)。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Barthes, Roland、屠友祥(2004)。S/Z。台北:桂冠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高宣揚(2005)。福柯的生存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James, William、蔡怡佳、劉宏信(2001)。宗教經驗之種種:人性的探究。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徐復觀(1988)。中國人性論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愛蓮心、周熾成(2004)。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Scheler, Max、陳仁華(1991)。情感現象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張光直(1995)。美術、神話與祭祀。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Chan, Wing-Cheuk(1986)。Heidegger and Chinese Philosophy。雙葉書廊。  new window
64.余蓮、卓立(2009)。勢:中國的效力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左丘明、杜預、孔穎達(1982)。春秋左傳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羅蘭.巴特、懷宇(2005)。顯義與晦義。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劉康(1998)。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林順夫(2009)。透過夢之窗口。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孫詒讓、孫啟治、墨翟(2001)。墨子閒詁。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文子、王利器(2000)。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注。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Merleau-Ponty, Maurice、龔卓軍(2007)。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韋昭、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1981)。國語。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徐復觀(1988)。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Bakhtin, Mikhail M.、李兆林、夏忠憲(1998)。拉伯雷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左丘明、杜預、孔穎達(1955)。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黃錦鋐(1984)。莊子及其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劉笑敢(1988)。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李明輝(2001)。孟子重探。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Kristeva, Julia、彭仁郁、劉紀蕙(2003)。恐怖的力量。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余英時(1993)。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牟宗三(1985)。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楊儒賓(19960000)。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張亨(1997)。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張灝(2000)。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賴錫三(20100000)。丹道與易道:內丹的性命修煉與先天易學。臺北:新文豐。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王弼、樓宇烈(1992)。王弼集校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賴錫三(20110000)。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Stace, Walter Terence、楊儒賓(1998)。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方勇(2008)。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陳來(1991)。有無之境--王陽明的哲學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葉維廉(2002)。歷史、傳釋與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張光直(1994)。中國青銅時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楊儒賓(19930000)。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Cassirer, Ernst、于曉(1994)。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Eliade, Mircea、楊儒賓(2000)。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鈴木大拙、劉大悲(1971)。禪與生活。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楊儒賓(20120000)。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黃俊傑(1993)。孟子。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列禦寇、楊伯峻(1987)。列子集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Billeter, Jean François、宋剛(2011)。莊子四講。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賴錫三(20080000)。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藤野岩友、韓基國(2005)。巫系文學論。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Schwartz, Benjamin Isadore、程鋼、劉東(2004)。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楊國榮(2006)。莊子的思想世界。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Billeter, Jean François、周丹穎(2011)。駁于連:目睹中國研究之怪現狀。無境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莊周、王叔岷(2007)。莊子校詮。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董仲舒、蘇輿、鍾哲(1992)。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牟宗三(1987)。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唐君毅(1988)。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袁保新(1997)。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石田秀實、楊宇(1996)。氣.流動的身體--中醫學原理與道教養生術。武陵。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Eliade, Mircea、楊素娥、胡國楨(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Baudrillard, Jean M.、車槿山(2006)。象徵交換與死亡。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王夫之、王孝魚(1984)。莊子通・莊子解。里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Turner, Victor Witter、黃劍波、柳博贇(2006)。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葉維廉(2002)。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司馬遷、韓兆琦(2004)。史記箋證。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Heidegger, Martin、孫周興(1996)。海德格爾選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Malinowski, Bronislaw Kasper、朱岑樓(1996)。巫術、科學與宗教。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老聃、大安出版社編輯部、王弼、河上公(1999)。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邱天助(20020000)。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龔卓軍(20081200)。庖丁手藝與生命政治:評介葛浩南《莊子的哲學虛構》。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賴錫三(2010)。陸西星的男女雙修觀與身體心性論--內丹男女雙修的批判性反思。丹道與易道--內丹的性命修煉與先天易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賴錫三(2008)。《莊子》精、氣、神的工夫和境界--身體的精神化與形上化之實現。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儒賓(1997)。新儒家與冥契主義。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何乏筆。跨文化批判與當代漢語哲學。修養與批判--跨文化視野中的晚期傅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鎮國(1999)。中觀學的洋格義。空性與現代性。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明輝(2001)。《孟子》知言養氣章的義理結構。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蕭師毅(1987)。海德格與我們《道德經》的翻譯。Heidegger and Asian Thought。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森鹿三、鮑維湘(2004)。中國古代的山岳信仰。山岳與象徵。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帕克斯(2003)。黑森林上空升起的太陽:海德格與日本的關聯。海德格爾與東亞思。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宋灝(2008)。當代文化與實踐—以雲門舞集為例。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奧特.波格勒(2003)。東西方對話:海德格與老子。海德格爾與東亞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方勇(2008)。劉辰翁的《莊子南華真經點校》。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國維(1975)。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臺北:河洛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余英時(1989)。唐、宋、明三帝老子注中的治術發微。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余英時(1989)。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論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與匯流。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順夫(2009)。解構生死—試論《莊子•內篇》對於主題之變奏的表達方式。透過夢之窗口。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光直(1995)。文字--攫取權力的手段。美術、神話與祭祀。臺北:稻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祥龍(1996)。海德格爾與道及東方思想。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俊傑(2004)。「身體隱喻」與古代儒家的修養工夫。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臺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葉維廉(2002)。言無言—道家知識論。歷史、傳釋與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葉維廉(2002)。道家美學、中國詩與美國現代詩。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葉維廉(1991)。道家美學•山水詩•海德格。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廖炳惠(1995)。巴克定與德希達。解構批評論集。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熊偉(1997)。道家與海德格爾。自由的真諦--熊偉文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賴錫三(201206)。格格不入的鵷鸛與入遊其樊的庖丁--《莊子》兩種回應政治權力的知識分子姿態。莊子講莊子工作坊。嘉義:中正大學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賴錫三(201108)。牟宗三對道家形上學設釋的反省與轉向--通向「存有論」與「美學」的整合道路」。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賴錫三(201108)。後牟宗三時代對《老子》形上學詮釋的評論與重塑—朝向存有論、美學、神話學、冥契主義的四重道路。當代新道家一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賴錫三(201108)。神話•變形•冥契.隱喻老莊的肉身之道與隱喻之道。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賴錫三(2008)。《莊子》對形上學思考的批判與存有論進路的指點。莊子靈光的當代證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賴錫三(2008)。《莊子》真人的身體觀--身體的社會性與宇宙性之辯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賴錫三(2008)。道家的神話哲學之系統詮釋:意識的起源、發展與回歸、圓融。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賴錫三(201108)。道家的逍遙美學與倫理關懷--與羅蘭•巴特的「懶惰哲學」之對話。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葉維廉(1988)。語言與真實世界--中西美感基礎的生成。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巴赫金(1998)。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詩學與訪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劉秀(1982)。上《山海經》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黃俊傑(2007)。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張光直(199404)。商代的巫與巫術。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湯淺泰雄、盧瑞容(1993)。「氣之身體觀」在東亞哲學與科學中的探討:及其與西洋的比較考察。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坂出祥伸、盧瑞容(1993)。貫通天地人之「一氣」--其自然觀與社會秩序觀。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黃俊傑(1996)。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楊儒賓(2012)。和哲辻郎論「間柄」。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楊儒賓(1996)。論孟子的踐形觀。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楊儒賓(2005)。有沒有「道的語言」--莊子論「卮言」。中國文學新境界 : 反思與觀照。臺北:立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廖炳惠(1995)。洞見與不見:晚近文評對莊子的新讀法。解構批評論集。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黃俊傑(20040000)。古代儒家政治論中的「身體隱喻思維」。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黃俊傑(2004)。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歷史回顧與現代啟示。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賴錫三(2011)。從《老子》的道體隱喻到《莊子》的體道敘事--由本雅明的說書人詮釋莊周的寓言藝術。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