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
書刊名:中央警察大學學報
作者:許春金 引用關係孟維德
作者(外文):Sheu, Chuen-jimMon, We-tei
出版日期:1997
卷期:30
頁次:頁225-255
主題關鍵詞:家庭學校自我控制偏差行為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3) 博士論文(10) 專書(2)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1
  • 點閱點閱:63
     由於缺乏對犯罪理論和犯罪原因的認識,政府常以偵查、逮捕、威嚇、嚴刑峻罰 及拘禁等方式來處理社會失序等問題。研究指出,刑事司法體系的膨脹與犯罪率無絕對必然 的關係。本研究以為,建構有秩序的社會,實有賴良好的犯罪理論。基於此,我們以臺灣資 料來考驗「一般化犯罪理論」,藉此以瞭解社會失序的來源與控制。 犯罪學家 Hirschi 與 Gottfredson 基於「人皆有追求快樂,避免痛苦的自利行為」的人性 假設上,於一九九0年提出了「一般化犯罪理論」(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 他 們認為約束這種無止境自利傾向的有效力量,就是自我控制。缺乏自我控制的人,往往較易 於追求行為所產生之立即快樂,但卻經常忽視行為的長期後果(尤其是負面的後果)。由於 大多數的犯罪及偏差行為的共同特徵,就是可以提供行為人立即的快樂或痛苦的避免,因此 缺乏自我控制的人從事這些行為的傾向較高。 Hirschi 與 Gottfredson 並認為,低自我控 制是個體早期缺陷社會化的結果,尤其家庭和學校社會化功能的發揮與否,攸關個體自我控 制的養成與品質。 為考驗上述理論的實徵適當性,本研究遂調查全省南、北等六縣市國中、小學生(正常組) ,及三所輔育院收容之少年和接受保護管束之少年(觸法組)的偏差行為成因。共計抽得正 常組630人,觸法組720人。兩組均以相同之問卷施測,後經統計分析比較兩組之差異 ,並以LISREL統計法建立資料模型。 研究結果發現,觸法組之家庭及學校功能的發揮均不及於正常組,觸法組樣本的自我控制亦 低於正常組,同時,觸法組樣本的偏差行為亦比正常組為多。而在偏差行為原因模型的分析 方面,本研究發現觸法組與正常組的模型相近,個體自我控制愈低,偏差行為就愈多,自我 控制的直接影響係來自家庭,學校僅能間接影響自我控制。本研究有別於一般化犯罪理論之 發現是,家庭亦能直接影響偏差行為的發生,換言之,家庭亦為一有效的偏差行為控制機構 。因此,本研究以為除非家庭能有效社會化孩童,否則社會秩序似難建立。
期刊論文
1.侯崇文(19891200)。環境公害與社會控制。警政學報,16,137-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Akers, Ronald L.(1991)。Self-Control as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Journal of Quantitative Criminology,7(2),201-211。  new window
3.Bollen, Kenneth A.、Long, Scott S.(1992)。Tests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21,123-131。  new window
4.GRASMICK, HAROLD G.、TITTLE, CHARLES R.、BURSIK, ROBERT J.、ARNEKLEV, BRUCE J.(1993)。Testing the Core Empirical Implication of Gottfredson and Hirschi's General Theory of Crime。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30(1),5-29。  new window
5.Hoelter, John W.(1983)。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 Goodness-of-fit Indices。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11(3),325-344。  new window
6.Keane, Carl、Maxim, Paul S.、Teevan, James J.(1993)。Drinking and driving, self-control, and gender: Testing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Th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30(1),30-46。  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周愫嫻(1995)。犯罪率: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代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春金、侯崇文、黃富源、謝文彥、周文勇、孟維德(1995)。兒童少年觸法成因及處遇方式之比較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馬傳鎮(1991)。個人與情境互動模式對少年暴力、竊盜及暴力性財產犯罪行為預測力之比較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馬傳鎮、陳石定、黃政吉(1995)。我國台灣地區女性少年犯罪相關因素及其防治對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正弘(1993)。城鄉少年偏差行為成因比較分析--Hirschiand Gottfredson一般化犯罪理論之實證研究(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叢貴、羅國英(1992)。社會研究的資料處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春金(1993)。青少年犯罪原因論--社會控制理論之中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春金(1992)。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Hirschi, Travis、Gottfredson, Michael R.(1994)。The Generality of Deviance。New 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ers。  new window
5.Jessor, Richard、Jessor, Shirly Lee(1977)。Problem Behavior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New York:Academic Press。  new window
6.Jöreskog, Karl G.、Sörbom, Dag(1993)。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the SIMPLIS Command Language。Chicago, Illinois:Scientific Software International Inc。  new window
7.Kerlinger, Fred N.(1986)。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CBS College Publishing。  new window
8.Bollen, K. A.(1989)。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new window
9.Gottfredson, Michael R.、Hirschi, Travis(1990)。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0.Sampson, Robert J.、Laub, John H.(1993)。Crime in the Making: Pathways and Turning Points Through Lif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Patterson, G. R.(1980)。Children Who Steal。Understanding Crime。Sage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