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閩南語的指示移動動詞
作者:林英津 引用關係
書刊名:山高水長 : 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下冊;何大安, 張洪年, 潘悟雲, 吳福祥 (編輯)
頁次:613-624
出版日期:2006
出版項: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主題關鍵詞:V來/V去/V來去閩南語指示移動動詞空間位移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1
本文嘗試以「漢語方言『空間位移』的語言表述」框架,對台灣閩南方言口語的“V 來、V 去、V 來去"略作「愛美 (amateur)」的觀察。大致指出:(一) 閩南語表示主體位移的“轉去/來/來去",是包孕的連動位移結構。現在的閩南語,除了單用的“來、去"之外,表示「位移目的」的補語,即使是處所名詞,通常不內嵌於位移動詞之間。“轉"類的位移動詞,詞彙語義包含指示「趨向」的意義,都能直接擔任連動結構的首位動詞。“行、走、飛"類的位移動詞,不具指示「趨向」的詞彙意義,通常在“~來、~去、~來去"之前還要有“轉"類的位移動詞,充當指示「路徑、方式」的補足語。(二) 涉及致移客體的“提起去/來/來去",可能也還是連動式;雖然 V1、V2顯然有別。可用於 V1的動詞是開放的類;用於 V2的動詞則可以窮舉,僅限於“起、落、tsiũ、出、入、轉、過"等“轉"類位移動詞。若欲明說致移的客體,通常要求該客體名詞符合一定的語法條件。(三) 附論口語的 tsiũ,本字即「上」。
期刊論文
1.沈家煊(2003)。現代漢語“動捕結構”的類型學考察。世界漢語教學,3,17-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柯理思(2003)。漢語空間位移事件的語言表達:兼論述趨式的幾個問題。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Modern Chinese,5,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立芳(1997)。梅縣方言的「來」。語文研究,1997(2),43-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連金發(2003)。十六世紀及現代閩南語指示動詞的語法化。國際中國學研究,6,379-4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Huang, Shuanfan(1977)。Space, time and the semantics of lai and qu。Taipei:Student。55-66。  new window
2.方經民(2004)。上海方言空間區域範疇及其表達方式的語法化。第12屆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年會暨第2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天津:南開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毅平(2003)。石城(龍崗)方言的被動句、雙賓句、“來、去”句、“有”字句和“添”字句。漢語方言語法研究和探索--首屆國際漢語方言語法學術研討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402-4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柯理思(2005)。討論一個非典型的述趨式:“走去”類組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順益(2005)。普通話と台灣語の方向補語表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順益(2004)。台灣語と普通話の方向表現に關する對照硏究--來去を中心に日本語との對照も兼ねて(博士論文)。東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Lin, Tzong-Hong Jonah(2001)。Light Verb Syntax and the Theory of Phrase Structure(博士論文)。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new window
3.郭維茹(2005)。指示趨向詞"來"、"去"之句法功能及歷時演變(博士論文)。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Chen, Lilly Lee(1997)。Metaphorical extension: the phenomenon of lâi 來/khi 去 ‘come/go’ in Taiwanese。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Vol. 3: Morphology and Lexicon.。Taipei: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new window
2.Fillmore, Charles J.(1983)。How to know whether you’re coming or going。Essays on Deixis。Tubingen:Gunter Narr Verlag。  new window
3.九尾誠(2005)。現代中國語の空間移動に關する研究。東京:白帝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伊地智善繼(2002)。中國語辭典。東京:白水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策縱(1987)。說“來”與“歸去來”。王力先生紀念論文集。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梅廣(2004)。解析藏緬語的功能體系範疇--以羌語爲例。漢藏語研究:龔煌城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良偉(1997)。臺語的趨向結構。臺、華語的時空、疑問與否定。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鍾鐵民(1996)。高雄縣客家母語教材。屏東:鳴昇印刷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小梅(1997)。國、閩、客語的動態文法體系及動態詞的上加動貌語意。臺北市:文鶴。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守禮(2001)。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秀芳(19910000)。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梅廣(2005)。詩三百篇「言」字新議。漢語史研究:紀念李方桂先生百年誕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陳順益(2002)。台灣語の“來去laikhi”につい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順益(2003)。台灣閩南語趨向表現的特殊現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Muansuwan, Nuttanart(2001)。Directional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in Thai,http://csli-publication.stanford.edu/。  new window
2.梅廣(2005)。現代漢語表施事和致事的輕動詞結構,http://ling.nthu.edu.tw/doc/20050601.doc。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羅鳳珠(2001)。「荔鏡記河洛緣」閩南語第一名著《荔鏡記》多媒體數位教學,中壢:元智大學「網路展書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劉勳寧(1998)。《祖堂集》「去」和「去也」方言證。古漢語語法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連金發(19970000)。臺灣閩南語的趨向補語--方言類型和歷史的研究。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