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侵害物權賠償損失金額的確定--以差額法與損益相抵規則為中心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李遐楨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015(7)
頁次:111-116
主題關鍵詞:損害賠償賠償損失差額法損益相抵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48
  • 點閱點閱:9
物權損害賠償方式中,恢復原狀之於賠償損失具有優先適用性,但賠償損失仍有很大適用空間。損害是被侵害之物權的前後兩種狀態的差額,因此差額法是計算損害賠償金額的主要方法。物權之原有價值應該優先採用具體計算方法,只有在通過具體計算方法不能確定損失數額或者以具體計算方法確定損失數額過巨的情況下,再採用抽象計算方法。而現有價值應以抽象計算方法為主。損益相抵並非差額法的組成部分,他們是相互獨立的計算賠償數額的規則。受害人的何種得益可以相抵應以"損益同源"作為主要判斷依據,但能否相抵還要受到得益之目的性的限制,同時還應根據具體案情判斷能否損益相抵。
期刊論文
1.鐘淑健(2010)。損益相抵規則的適用範圍及其援用。法學論壇,20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剛(2009)。損益相抵論。清華法學,200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立新(1994)。論損益相抵。中國法學,199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四新、郭自力(2008)。恩格爾定律與財產犯罪數額標準之確定。法學家,200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Medicus, Diehen、杜景林、盧諶(2004)。德國債法總論。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聰富(2005)。侵權歸責原則與損害賠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歐洲侵權法小組、謝鴻飛(2009)。歐洲侵權法原則(文本與評注)。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馬格努斯•U.、謝鴻飛(2009)。侵權法的統一:損害與損害賠償。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奚曉明(2010)。《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理解與適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新寶(2010)。侵權責任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吉村良一、張挺(2013)。日本侵權行為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何孝元(1980)。損害賠償之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曾世雄(2001)。損害賠償法原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