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噶瑪蘭寺廟興建與市街形成──以寺廟為核心
作者:黃學文
作者(外文):HUANG,SHIUE-WE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陳清香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清代文物噶瑪蘭寺廟市街Cultural relic of the Qing DynastyKavalanTempleCity’s stree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
自清嘉慶年間以降,漢人聚落陸續出現於噶瑪蘭,漢移民依據各自的需求來興建各種類型的寺廟,特別是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聚落形成了市街,市街內的寺廟往往也會因此香火鼎盛。那究竟是寺廟帶動了市街的發展,或是因市街的興盛,為了酬神而出現寺廟,又或是市街與寺廟同時出現?因此,本文為了探究清代噶瑪蘭寺廟與市街的相互關係,便將寺廟為視為核心觀點,藉由相關文獻考察分析與田野調查,進而爬梳出市街與寺廟之間的關係。因此,本文提出以下觀點:
第一點,從自然環境條件與傳世文獻去觀察了清代噶瑪蘭七個市街與寺廟,發現每一個市街其發展模式不盡相同,有的是市街發展之後,進而帶動寺廟香火鼎盛;有的是以寺廟為聚落中心,來吸引人潮,進而帶動市街的繁華。顯見,即使處於同一個噶瑪蘭的地域中,各個市街也會因其自然環境與開發順序先後等因素,呈現出多元並立的發展情況。
第二點,以市街的寺廟進行個案的研究,無論是主祀神祇的選擇與改變,或是廟中所流傳的文物、碑匾,都反映了寺廟與市街發展是息息相關。另一方面,也從廟中所流傳的文物、碑匾中發現,往往寺廟為了彰顯自身寺廟歷史悠久,來作為對信徒的號召,往往就會出現了不少後世仿作或拼作之物,也讓研究者往往不知所措。
第三點,從清代噶瑪蘭的寺廟創建年代以及對其主祀神祇,進行統計與分析。佐證了漢人的開墾到哪裡,寺廟便出現在那處。從主祀神祇來看,待聚落穩定成型之後,特別是商業發展之後,主祀神祇也會出現不一樣的職能來服務信眾。
Since the period that Emperor Jiaqing enthroned the Qing Dynasty, Han Chinese settlements had boomed in Kavalan one after another. Han immigrants had built diverse types of temples according to their various needs. Especially for local towns with economic growth, they usually accompanied with rapid expansion of in-town streets, leading to advancement of temples in the neighborhood. However, researchers invariably bear the ques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les and local streets. Were the emergence of temples, with purpose of gods’ worshiping, the motivation for blossom of local streets, or vice versa? Another argument even claims that temples and local streets appeared at the same time but developed reciprocally. From that, this dissertation is a case study of local temples in Kavalan under the reign of Qing dynasty. By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related literature and conducting field works, this research hopes to sort out mutual relationship of temples and streets in Kavalan and to conclude it in religious,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The main points of this dissertation list below:
In the first plac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s combined with the study of bequeathed literatures show that there were seven locations in Kavalan with the phenomenon of co-existence of flourishing streets and popular temples. However, each model developed differently. Some models witnessed specific streets be expanded first and the rise of population, followed by construction of temples to utilize the populace. Some cases revealed that temples in certain streets drove a large number of religious followers that eventual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treets nearby. Obviously, the diverse models of case study in Kavalan showed the result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les and local streets were highly influenced by a combination of natural, religious,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Secondly, temple itself include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No matter about the decision of certain pieties or change of the main worship of the gods, as well as substantial items, such as cultural relics, monuments and plaques, in the temples all contributed to self-developing pattern that temples and neighboring streets were able to take advantage. In addition, temple’s bequeathed cultural relics, monuments and plaques also was hidden with flaws in a possible way. Some temples,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value of long history or to increase the attraction for followers, intentionally fabricated related buildings, documents and items. These misdeeds that some temples’ managers conducted easily made researchers and popular people confused.
Thirdly, Qing’s official statistics of temples building years and patterns of worshiping gods confirmed the idea that the expansion of Han settlements corroborated with relevant temples. Once a new town was built, temples’ establishment followed in the adjacent areas. Historical evidences also show that the main worship of the gods could have different functions to serve the believers once the settlements, particularly with niches of economic stability, were firmly anchored.
壹、史料
一、奏摺、官方檔案
(一)清代
中研院史語所編
1972《明清史料戊編》(第六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洪安全、沈景鴻等編輯
1994《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八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96《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六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98《清宮廷寄檔臺灣史料》(三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洪安全主編
2001《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四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不著撰人
《魚麟圖冊》(第1-2冊:臺北府宜蘭縣丈量冊;第3冊:紅水溝保魚麟花戶冊)(宜蘭縣史館藏)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63《淡水廳築城案卷》,臺灣文獻叢刊第17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臺案彙錄丙集》,臺灣文獻叢刊第 17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5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4《臺案彙錄辛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0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9《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灣文獻叢刊第27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71《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臺銀叢刊第28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97《福建臺灣奏摺》,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銘傳
1960《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2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二)日治
臺灣總督府
〈三十年戶口調查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31年1898,乙種永久保存類,第32卷第8門。
〈宜蘭廳街庄社名查定の件認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33年1900,乙種永久保存類,第15卷第7門。
〈宜蘭廳街庄社名查定の件認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33年1900,乙種永久保存類,第15卷第7門。
《宜蘭縣祭祀公業土地稅總歸戶冊》,藏於宜蘭縣史館。
《羅東寺廟臺帳》,藏於宜蘭縣史館。
《羅東鎮神明會臺帳》,藏於宜蘭縣史館。
五結庄役場編
1936《五結庄寺廟臺帳》,宜蘭,五結庄役場。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著
1901《臺灣舊慣制度調查一斑》,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宜蘭郡役所編
1930《宜蘭郡勢一覽》,宜蘭:宜蘭郡役所。
1933《宜蘭郡要覽》,宜蘭:編者。
宜蘭廳庶務課
《宜蘭廳統計書》,影印本,現存宜蘭縣縣史館。
宜蘭廳編
1916《宜蘭廳治一斑》,宜蘭:宜蘭廳。
1917《宜蘭廳第八統計書》,宜蘭:宜蘭廳。
1985《宜蘭廳治一斑》,宜蘭:宜蘭廳。
1911《宜蘭廳第五統計書》,宜蘭:宜蘭廳
1914《宜蘭廳第六統計書》,宜蘭:宜蘭廳。
1900-1920《宜蘭廳報》,宜蘭:宜蘭廳。
溫國良編
1999《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十月至明治三十五年四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北州警務部編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
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北州警務部編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
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
《宜蘭廳管內埤圳調查書》,影印本,現存宜蘭縣縣史館。
1904《大租取調書附屬參考書》,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05《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1905《宜蘭廳管內埤圳調查書》,宜蘭:宜蘭縣史館藏。
1998《清賦一班》,臺北:南天出版社。
礁溪庄役場編
1933《礁溪庄勢一覽》,宜蘭:礁溪庄役場。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
1938《宜蘭濁水溪治水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湾旧慣調査会編
明治43-44年《臺湾私法:臨時臺湾旧慣調査会第一部調査第三回報告書》,第2卷上卷臺北:臨時臺湾旧慣調査会。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
1907《明治三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
1907《明治三十八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要計表》,街庄社別住居及戶口等,臺北: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
1907《明治三十八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集計原表》,地方之部,臺北: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
1908《明治三十八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結果表》,臺北: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
1903《臺灣慣習記事》,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1904《臺灣舊慣調查報告書》,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1905《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上卷,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羅東街役場編
1934《羅東街勢一覽》,宜蘭:羅東街役場。
蘇澳郡役所編
1931《蘇澳郡勢一覽》,宜蘭:蘇澳郡役所。
二、方志、日記與文集
(一)方志
王必昌
1752《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11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孫爾準等修,陳壽祺等纂
1968《重纂福建通志》,臺北:華文。
周璽
2006《彰化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
柯培元
2006《噶瑪蘭志略》,臺北:行政院文建會委員會,。
陳培桂
1963《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淑均
2006《噶瑪蘭廳志》,臺北:行政院文建會委員會,。
陳壽祺
1960《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銀行叢刊第8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夢林
1984《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
1972《臺灣省通志稿》臺中:編者。
1992《重修臺灣省通志》臺中:編者。
蔣毓英
1993《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薛紹元
1962《臺灣通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二) 文集與日記
(日)村上直次郎著、郭輝譯
1970《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二冊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姚瑩
1960《中復堂選集》,臺灣銀行叢刊第8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96《東槎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偕叡理原著、王榮昌等翻譯
2012《馬偕日記1871-1901》,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偕叡理原著、林晚生翻譯
2007《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
黃叔璥
1996《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經濟研究室編
1966《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3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經濟研究室編
1958《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2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璈
1996《巡臺退思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蔣師轍
1997《臺游日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藍鼎元
1958《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羅大春
1997《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三、契約文書、碑刻
石阪莊作
1923《北臺灣之古碑》,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何培夫
1999《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宜蘭縣、基隆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99《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補遺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邱水金主編
1994《宜蘭古文書》,第壹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5《宜蘭古文書》,第貳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6《宜蘭古文書:五結張氏家藏之一》,第參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6《宜蘭古文書:五結張氏家藏之二》,第肆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8《宜蘭古文書》,第伍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陳金奇主編
2004《宜蘭古文書:二結簡氏家藏》,第陸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陳長城等
1986《宜蘭縣古碑拾遺》,藏於宜蘭縣史館。
陳朝龍
1960《新竹縣采訪冊》,臺銀叢刊第14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童元昭、曾振名主編
1999《噶瑪蘭西拉雅古文書》,臺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王世慶主編,1977《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第8輯,出版地不詳:美國亞洲學會臺灣研究小組出版,藏於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
廖正雄主編
2010《宜蘭古文書:擺厘陳氏家藏之一》,第柒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2011《宜蘭古文書:擺厘陳氏家藏之二》,第捌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2012《宜蘭古文書:擺厘陳氏家藏之三》,第玖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2013《宜蘭古文書》,第拾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四、報紙
《臺灣新報》,明治29年6月至明治31年4月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1年4月至大正11年12月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8年7月至明治44年11月。
五、其他
不著撰人,《魚麟圖冊》,第1-2冊:臺北府宜蘭縣丈量冊;第3冊:紅水溝保魚麟花戶冊,宜蘭縣史館藏。
不著撰人
1963《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銀行叢刊第18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宜蘭廳原編,朱素存翻譯,廖英傑主編
2015《宜蘭廳治一斑》,宜蘭:宜蘭縣縣史館。
臺北州警務部原編, 李素月等著
2014《臺北州理蕃誌舊宜蘭廳》,宜蘭:宜蘭縣縣史,。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1918-1935《理蕃誌稿》,。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63《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文獻叢刊第18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著
1996《臺灣堡圖》,明治卅七年調製,臺灣日日新報大正四年出版,臺北:遠流出版社。
臺北州編
1920-1945《臺北州報》,臺北:臺北州。
臺北州警務部
1924《臺北州理蕃誌―舊宜蘭廳上、下編》,臺北:臺北州警務部。
臺灣慣習研究會
1903《臺灣慣習記事》,3卷1期,臺北:臺灣慣習研究會。
貳、專書
(日)藤島亥治郎
2000《臺灣原味建築》,臺北:常民文化出版社。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
2002《羅東鎮志》,宜蘭:羅東鎮公所
仇德哉
1982《宗廟英烈》,臺灣寺廟文化第四輯雲林:信通書局,
1983《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84《臺灣之寺廟與神明二》,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內政部
2001《全國寺廟名冊》,臺北:內政部民政司編印,
尹章義
1989《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003《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王志宇
2008《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臺北:文津出版社
王學新譯著
2001《日據時期宜蘭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業鍵
2003《清代經濟史論文集》第一冊,臺北:稻鄉出版社。
2003《清代經濟史論文集》第二冊,臺北:稻鄉出版社。
王曉朝
2004《宗教學基礎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白長川
2003《羅東歷史地名尋根》,宜蘭:羅東鎮公所,
2003《羅東歷史地名尋根》,宜蘭:羅東鎮公所,
朱元壽
1975《神誕譜》,臺北:中午出版社,
何政廣
1993《臺灣神像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吳文星
1985《頭城鎮志》,宜蘭:頭城鎮公所,
呂宗力、栾保群著
2001《中國民間諸神》,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宋光宇
1995《宗教與社會》,臺北,東大書局,
李壬癸
1996《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宜蘭:宜蘭縣政府
李心儀、陳世一
2010《礁溪鄉誌》,宜蘭:礁溪鄉公所,
李亦園
1992《文化與圖像下》,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奕興
1993《臺灣傳統彩繪》,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李乾朗
1988《宜蘭昭應宮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6《臺灣建築閱覽》,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1998《臺灣傳統建築》,臺北:東華書局,
2007《臺灣建築史》,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卓克華
2003《從寺廟發現歷史──臺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4《從古蹟發現歷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6《寺廟與臺灣開發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6《竹塹媽祖與寺廟》,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7《清代臺灣行郊之研究》,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0《民間文書與媽祖廟之研究》,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6《宜蘭古蹟揭密──古道、寺廟與宜蘭人》,臺北:蘭臺出版社
協天廟
1969《敕建礁溪協天廟簡介》,礁溪:協天廟管理委員會。
周木全
1991《慈德寺城隍廟》,宜蘭:慈德寺管理委員會。
宜蘭文獻委員會編
1969-1970《宜蘭縣志》,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1954《宜蘭縣志》,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宜蘭市志編纂小組
2000《宜蘭市耆老座談會實錄》,宜蘭:宜蘭市公所。
宜蘭縣政府
1983《民國72年臺灣省宜蘭縣寺廟調查書》,宜蘭:宜蘭縣政府民政局。
1986《民國75年臺灣省宜蘭縣寺廟未辦登記寺廟補辦登記手冊》,宜蘭:宜蘭縣政府民政局。
1993《民國82年臺灣省宜蘭縣寺廟未辦登記寺廟第三次補辦登記手冊》,宜蘭:宜蘭縣政府民政局。
宜蘭縣政府民政局文獻課
1979《宜蘭縣寺廟專輯》,宜蘭:宜蘭縣政府。
東嶽廟
1984《東嶽廟沿革史》,宜蘭:東嶽廟管理委員會。
林正芳
2003《宜蘭市志》,宜蘭:宜蘭市公所。
2003《續修頭城鎮志》,宜蘭:頭城鎮公所。
2004《宜蘭城與宜蘭人的生活》,宜蘭:宜蘭縣政府。
林玉茹
1996《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
2012《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林玲玲
1997《宜蘭縣文職機關之變革》,宜蘭:宜蘭縣政府。
林美容
1991《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臺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0《鄉土史與村莊史一人類學者看地方》,臺北:臺原出版社。
2002《信仰、儀式與社會》,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林偉盛
1993《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自立晚報。
林萬榮
1973《宜蘭史畧》,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林衡道
1966《臺灣的歷史與民俗》,臺北:青文出版社。
1977《臺灣勝蹟採訪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8《臺灣寺廟概覽》,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錦賢編
2000《員山相褒歌》,宜蘭:員山鄉公所。
邱坤良
1991《舊劇與新劇──日誌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自立晚報。
2002《宜蘭縣口傳文學》,宜蘭:宜蘭縣政府。
邱彥貴計畫主持、林怡靚等撰述
2006《發現客家:宜蘭地區客家移民的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邱榮裕
2014《臺灣客家民間信仰》,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施添福
1997《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施添福總編纂、黃雯娟撰述
2000《臺灣地名辭書 卷一 宜蘭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凌志四
2000《臺灣人民俗》,第四冊臺北:橋宏書局。
凌昌武、林焰瀧
1986《蘭陽史蹟文物圖鑑》,宜蘭:宜蘭縣文化中心。
徐惠隆
1992《蘭陽得歷史與風土》,臺北:臺原出版。
晉安宮
1991《蘇澳鎮晉安宮慶成祈安手冊》,宜蘭:蘇澳晉安宮宮管理委員會。
財團法人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1995《宜蘭縣古蹟調查研究計畫》,宜蘭:宜蘭縣政府。
高雅寧
1999《草嶺慶雲宮志》,宜蘭:草嶺慶雲宮管理委員會。
康諾錫
2004《臺灣廟宇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張坤三、李東明
1988《宜蘭縣壯圍鄉寺廟沿革誌》,宜蘭:壯圍鄉公所。
張勝彥
1993《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
張菼
1970《清代臺灣民變史研究》,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許美智編
2007《影像宜蘭──凝視歲月的印記》,宜蘭:宜蘭縣史館。
許雪姬主編
2004《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郭耀清、徐惠隆
2015《冬山鄉寺廟彙編》,宜蘭:冬山鄉公所。
陳小沖
1993《臺灣民間信仰》,廈門:鷺江出版社。
陳正祥
1959《臺灣地誌》,臺北:南天書局。
陳其南
1994《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
陳清香、李豐楙、李乾朗、王慶台、許功明等編著。
2001《臺灣宗教藝術》,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登欽主持
1992《宜蘭縣頭城文化史蹟勘察測繪報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陳清香
2005《臺灣佛教美術的傳承與發展》,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
陳進傳
1989《清代噶瑪蘭古碑之研究》,彰化:左羊出版社。
1995《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7《宜蘭縣傳統藝術資源調查報告書附冊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14《宜蘭縣頭城鎮寺廟文物普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2016《宜蘭縣宜蘭市寺廟文物普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陳樺
1996《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
1984《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彭紹周
1986《臺灣道廟誌第一輯•宜蘭縣》,臺北:中華道教文化公司。
彭瑞金
2014《蘇澳鎮志》,宜蘭:艘澳鎮公所。
游謙、施芳瓏
2003《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宜蘭縣政府。
開成寺
2009《頭城鎮開成寺沿革簡介》,宜蘭:成寺管理委員會。
黃文博
1989《臺灣信仰傳奇》,臺北:臺原出版社。
黃永樹
2004《壯五鎮安廟誌》,宜蘭:壯五鎮安廟管理委員會。
黃雯娟
1997《宜蘭縣水利發展史》,宜蘭:宜蘭縣政府。
黃鴻禧
2001《話說員山》,宜蘭:員山鄉公所。
董芳苑
2013《臺灣宗教大觀》,臺北:前衛出版社。
詹素娟、張素玢撰稿
2001《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詹素娟、潘英海主編
2001《平補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廖風德
1990《清代之噶瑪蘭》,臺北:正中書局。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0《臺灣地區水資源史》,第三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克襄
1992《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東海岸的旅行》,臺北:自立晚報。
慶元宮
2002《頭城鎮慶元宮簡介》,頭城:慶元宮管理委員會。
蔡相煇
1997《勅建礁溪協天廟》,宜蘭:礁溪協天廟管理委員會。
2006《媽祖信仰之研究》,臺北:秀威資訊。
蔡相煇、吳永猛
2001《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衛惠林、王人英
1966《臺灣土著各族近年人口增加與聚落移動調查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戴寶村
1991《宜蘭縣交通史》,宜蘭:宜蘭縣政府。
謝宗榮
2003《神像與信仰》,臺北:臺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
2003《臺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臺北:博揚文化公司。
2003《臺灣傳統宗教藝術》,臺北:晨星出版公司。
瞿海源
1997《臺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羅東震安宮管理委員會
1982《羅東震安宮修建落成鎮殿慶典手冊》,宜蘭:羅東震安宮管理委員會。
蘇美如
2001《宜蘭市志–歷史建築篇》,宜蘭:宜蘭市公所。

參、期刊論文
(一)期刊論文
尹章義
2012〈吳沙出身研究之補遺與訂正──以史學方法論和歷史訊息傳播理論為基礎所做的反省〉,《臺北文獻》直字186,頁217-247。
2013〈從天地會「賊首」到「義首」到開蘭「墾首」──吳沙的出身以及「聚眾奪地、違例開邊」的藉口〉,《臺北文獻》直字181,頁95-157。
王世慶
1972〈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23:3,頁1-38。
1985〈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臺灣文獻》36:2,頁107-150。
1985〈談清代臺灣蘭陽地區之農田水利開發史料〉,《臺灣文獻》39:4,頁181-196。
王見川
1998〈臺灣民間信仰的研究與調查──以史料、研究者為考察中心〉《宜蘭文獻》36期。
白長川
1984〈蘇澳開拓史考〉,《臺灣文獻》,35:4,頁171-212。
1993〈宜蘭先賢陳輝煌協臺評傳〉,《臺灣文獻》,42:3-4,頁215-232。
1997〈茶話--安溪先民墾殖宜蘭地區之貢獻〉,《臺北文獻直字》,119,頁27-43。
余光弘
1983〈臺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寺廟調查資料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頁67-103。
李建緯
2014〈臺灣媽祖廟現存「御匾」研究──兼論其所反映的集體記憶與政治神話〉《民俗曲藝》186,頁109-179。
李清蓮
1976〈宜蘭之西皮福祿百年考〉《蘭陽》8,頁101-115。
李紹盛
1973〈臺灣的隘防制度〉,《臺灣文獻》24:3,頁184-201。
阮昌銳
1966〈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臺灣文獻》17:1,頁22-43。
宋光宇
1999〈霞海城隍祭典與臺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史語所集刊》62:2,頁291-336。
李慕如
2005〈媽祖信仰與海洋文化〉《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9,頁19-29。
卓克華
1976〈臺灣寺廟對地方的貢獻 〉《臺北文獻》38,頁187-198。
1999〈清代宜蘭舉人黃纘緒生平考〉《臺灣文獻》50:1,頁325-351。
周月櫻
1993〈礁溪鄉耆老座談會紀錄〉,《宜蘭文獻雜誌》2,頁39-56。
周志煌
1994〈臺灣北管「子弟班」所反映的社群分類現象──以西皮福祿及軒園之爭為中心的探索〉,《國文天地》10:1,頁70-75。
邱水金
1993〈清代蘇澳開發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2,頁1-18。
邱彥貴
2002〈清代噶瑪蘭的粵籍客家──以六家林氏為核心的閱讀筆記〉《宜蘭文獻雜誌》60,頁3-46。
官治平
1973〈宜蘭平原之土地利用〉《台灣銀行季刊》24:3,頁298-299。
周翔鶴
1997〈埤圳、结首制”力裁業戶” ──水利古文書中所見之宜蘭拓墾初期社會狀況〉《臺灣研究集刊》3,頁69-78。
1998〈從水利事業看清代的社會領導階層與家族興起〉《臺灣研究集刊》1,頁62-70。
林滿紅
1979〈貿易與清末臺灣的經濟社會變遷〉《食貨》9:4,頁35-48。
林慶元
1992〈十九世紀臺灣東部地區的開發〉《淡江史學》4,頁141-172。
施添福
1994〈蘭陽平原傳統聚落及人文生態意義〉《空間雜誌》62,頁104-107。
1996〈宜蘭的聚落發展及實查〉《宜蘭文獻雜誌》22,頁38-57。
徐雪霞
1993〈清代宜蘭的發展〉《臺北文獻》直字69,頁131-170。
根岸勉治著、薛金發譯
1964〈噶瑪蘭熟番移動與漢族之殖民〉《臺灣風物》14:4,頁7-15。
康豹Paul Katz
1997〈慈祐宮與清代新莊地方社會之建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3,頁71-78。
2000〈日治時期新莊地方菁英與地藏庵的發展〉《北縣文化》64,頁80-100。
張文義
2003〈宜蘭河河道與航運的變遷初探〉《宜蘭文獻雜誌》62,頁3-25。
張宗寶
1976〈蘭陽平原的開發與中地體系之發展過程〉《臺灣銀行季刊》26:4,頁226-257。
張珣
2002〈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8,頁78-111。
張菼
1976〈宜蘭兩次械鬥事件之剖析──論噶瑪蘭粵莊殘閩與挑夫械鬥兩案〉,《臺灣文獻》27:2,頁54-71。
唐羽
1989〈吳沙入墾蛤仔難路線與淡蘭古道之研究〉《臺灣文獻》40:1,頁217。
盛清沂
1963〈宜蘭平原邊緣史前遺址調查報告〉《臺灣文獻》,14:1,頁1-60。
莊雅惠
2009〈廣惠宮王公廟淨尪〉《蘭陽博物》49,02月電子報。
許倬雲原著、曾雨潤翻譯
1993,〈十九世紀上半期的宜蘭〉《宜蘭文獻雜誌》5,頁71-93。
陳世榮
2001〈清代北桃園的地方菁英及「公共空間」〉《政大歷史學報》18,頁203-241。
陳長城
1977〈宜蘭城隍〉《臺北文獻》直字42,頁201-205。
1977〈吳沙與楊士芳〉,《臺灣文獻》28:3,頁127-132。
1984〈介紹宜蘭擺里陳氏鑑湖堂聚落〉,《史聯雜誌》4,頁77-80。
1994〈宜蘭仰山吟社沿革〉,《臺北文獻》直字109,頁141-144。
陳清香
2005〈神像的容顏──從神像的人性到佛像的悟性〉《傳統藝術》51,頁22-31。
2008〈從銅鐘風格演變看臺灣寺廟文化〉《臺灣民俗藝術彙刊》4,頁33-49。
陳漢光
1972〈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23:1,頁85-104。
陳進傳
1990〈清代噶瑪蘭的招墾社會──從血緣、地緣,本土化觀點探討之〉,《臺北文獻》直字92,頁1-50。
1991〈清代宜蘭漢人的移動〉,《臺北文獻》直字98,頁147-189。
1993〈清代宜蘭家族的發展〉,《臺北文獻》直字103,頁87-137。
陳偉智
1993〈傳染病與吳沙開蘭──一個問題的提出〉,《宜蘭文獻》3,頁1-20,宜蘭縣立文化中心,中華民國82年5月,
陳漢光編譯
1972〈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23:1,頁85-104。
莊英章、吳文星
1995〈清代頭城的拓墾與發展〉,《臺灣文獻》36:3/4,頁213-237。
彭名琍
2002〈雙連埤──一個宜蘭客家社區的初步考察〉,《宜蘭文獻雜誌》60,頁47-73。
黃美英
1993〈媽祖香火與神威的建構〉《歷史月刊》63,頁43-46。
黃啟木
1953 〈分類械鬥與艋舺〉,《臺北文物》2:1,頁55-58。
黃富三
1985〈清代臺灣土地開發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23:1,頁18-24。
黃雯娟
2004〈日治時代宜蘭叭哩沙地域的土地開發〉,《宜蘭文獻雜誌》69/70,頁3-59。
2008〈國家、環境與邊區社會的建構:日治時期宜蘭三星地區的個案研究〉,《白沙歷史地理學報》5,頁223-277。
楊俊
2003〈燦光寮舖古道──清代嘉慶年間的淡蘭郵傳古道〉,《歷史月刊》176,頁4-10。
溫振華
1986〈二十世紀上半葉宜蘭地區的人口流動〉,《臺灣師大歷史學報》14,頁253-274。
詹素娟
2004〈雙重邊緣下的族群角色──以清末至日治初期宜蘭叭哩沙邊區的熟番為例〉,《臺灣文獻》56:4,頁100-116。
蔡欣茹、吳敏顯
2009〈宜蘭河早期航運〉《蘭陽博物》58,11月電子報。
齊偉先
2011〈臺灣民間宗教廟宇的「公共性」變遷:臺南府城的廟際場域研究〉《臺灣社會學刊》46,頁57-114。
劉枝萬
1963〈清代臺灣之寺廟(一)〉《臺北文獻》4,頁101-120。
劉俊廷
2010〈開成寺〉《蘭陽博物》67,08月電子報。
劉益昌
2000〈宜蘭在臺灣考古的重要性〉,《宜蘭文獻雜誌》43,頁3-27。
蔡淵洯
1985〈合股經營與清代臺灣的土地開發〉,《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3,頁275-302。
鄭仲浩
2003〈光復前宜蘭舊城區的市街發展與變遷〉,《宜蘭文獻雜誌》77/78,頁3-53。
簡秀珍
2002〈日治時期宜蘭地區慶典中的遊藝活動〉,《藝術評論》13,頁95-133。
(二)會議論文
石田浩
1998〈宜蘭村落的形成與其同族組織未發達的原因──臺灣農村研究的課題和問題意識〉收錄於李素月,《「宜蘭研究」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卓克華
1995〈嘉義城隍廟的史蹟研究〉,收錄於淡江大學歷史系主編,《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經濟與墾拓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歷史系。
周翔鶴
2000〈水利企業者、結首和佃戶──清代宜蘭水利文書研究〉,收錄於廖英杰,《「宜蘭研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林美容
1988〈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收錄於張炎憲編《第三屆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邱彥貴
1996〈宜蘭溪北地區的三山國王信仰──自傳說看歷史性的族群關係論述〉,收於李素月,《「宜蘭研究」第二屆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張文義
2004〈港口、河道與利澤簡──宜蘭東港的航道與航運情形初探〉,《「宜蘭研究」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文化中心。
張智欽
2006〈宜蘭地區三山國王信仰與族群互動〉,收於許美智,《族群與文化──第六屆宜蘭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史館。
陳清香
2007〈臺灣媽祖宮內的供像探討--以台南大天后宮、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大甲鎮瀾宮為例〉,收於連江縣馬祖民俗文物館「『媽祖信仰與馬祖』國際學術研討會」連江縣:馬祖民俗文物館。
2007〈從同祀神看媽祖信仰的地方屬性〉,收於臺南大天后宮「『媽祖在臺灣』學術研討會」臺南:臺南大天后宮。
2010〈臺灣媽祖造像風格的遞變〉收於臺中縣文化局主辦「國際媽祖學術研討會」臺中:臺中縣文化局。
2017〈關聖帝君伽藍尊者的造型特徵〉,收於中華民國華嚴學會「萬神論壇」,新北市:華嚴學會。
陳進傳
1998〈五十年來宜蘭史研究的回顧〉,收於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秘書處,《中國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新店:國史館。
陳進傳
2003〈宜蘭河的區域經濟〉,《宜蘭河生命史討論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中心。
簡秀珍
2002〈清代宜蘭地區北管分派原因探考及其文化意涵分析〉,收於范揚坤、李毓芳,《2001年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民族音樂學會。
羅烈師
2000〈客家族群與客家社會:臺灣竹塹地區客家社會之形成〉,收錄於徐正光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肆、碩博士論文
(一)博士論文
莊芳榮
1987〈臺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詹素娟
1996〈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雯娟
2004〈日治時代宜蘭三星地區的區域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二)碩士論文
張慶森
1969,《宜蘭平原之區域地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蔡相煇
1976,〈臺灣寺廟與地方發展之關係〉,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懿玲
1980,〈日據前漢人在蘭陽地區的開發〉,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邢幼田
1986,〈宜蘭中地體系變遷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雯娟
1990,〈清代蘭陽平原的水利開發與聚落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淑娟
1991,〈蘭陽平原祭祀圈的空間組織〉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于玲
1994,〈清代噶瑪蘭土地租佃制度的形成與演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政宏
1996,〈蘭陽平原三山國王廟景觀之生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榮
1999,〈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欣怡
2000,〈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建立──以南投平林溪流域為例〉臺南: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宗榮
2000,〈臺灣辟邪劍獅研究〉,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惠芳
2001,〈日治時期宜蘭城之空間改造〉,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鄭雅慧
2001,〈日治時代頭圍聚落之變遷〉,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林佩欣
2002,〈日治前期臺灣總督府對舊慣宗教之調查與理解1895-1919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碩士論文,
范明煥
2002,〈新竹地區客家人媽祖信仰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家瑞
2003〈清領時期蘇澳地區漢人聚落的發展1796-1895〉,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鄭仲浩
2003,〈宜蘭舊城區的市街發展與變遷〉,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田金昌
2004,〈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謝美玲
2004,〈宜蘭地區客家與三山國王信仰之演變〉,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瑛欣
2004,〈宜蘭廟群KHIAM( )祭祀圈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君玲
2006,〈陣頭、文物與展演:論蘭陽地區北管陣頭文物的展演及其文化意涵〉,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工藝美術組碩士論文。
張琬玲
2006,〈清代宜蘭溪南地區漢人拓墾勢力與地方社會180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
陳文立
2010,〈從自然到人文空間的轉化──宜蘭員山地區的拓墾行動1802-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俊嘉
2011,〈羅東震安宮與地方發展〉,宜蘭:佛光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郭耀清
2013,〈宜蘭縣冬山鄉舊地名與地方發展〉宜蘭: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碩士論文。
廖鳳玉
2013,〈蘭陽大興振安宮與地方發展〉,宜蘭:佛光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黃貞瑜
2014,〈宜蘭縣五結鄉孝威地區寺廟之調查與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伍、外文
曾景來,《台湾と迷信陋習》,台北:台湾宗教研究會,昭和三十一年。
藤崎濟之助,《臺灣史 樺山大將》,臺北:國史刊行會,1926
James W. Davidson1903,The is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London and New York:Macmillan & Yokohama
Taintor E.C,The Aborigins of Northern Formosa,England:Chadwyck-Healey
宮本延人,〈蘭陽史蹟〉,《科學的臺灣》,8,第5卷,第4號。
宮本延人,1988《日本統治時代台灣における寺廟整理問題 》,日本奈良:天理教道友社。1937原刊。
日增田福太郎,1935《臺灣本島人の宗教》,東京,財團法人明治聖徳記念學會。1929原刊。
鷹取田一郎,2009 《臺灣列紳傳》,桃園:華夏書坊。1916年原刊。
日石田浩,1985《臺灣漢人村落の社會經濟構造》,大阪府吹田市:關西大學。

陸、網路資料庫
《淡新檔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化典藏計畫資料庫:http://www.darc.ntu.edu.tw/handle/1918/99384?doTreeView=true&forwardTo=/newdarc/darc-item-window.jsp&query=%E5%86%AC%E7%93%9C%E5%B1%B1%E8%A1%97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研究中心日治時期戶口調查資料庫:http://www.rchss.sinica.edu.tw/popu/index.php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ji.sinica.edu.tw/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http://www.ianthro.tw/
中研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http://thcts.ascc.net/
五結鄉公所,「認識五結地名索引表」網址:http://ilwct.e-land.gov.tw/cp.aspx?n=DDC7BF25FD44741E&s=37D27039021F6DF7
內政部全國宗教知識網: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272
文化部,孔廟文化資訊網:http://confucius.culture.tw/temple/temple12_1.htm
宜蘭縣史館數位典藏:http://ylhm.e-land.gov.tw/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電子資料庫:https://sotokufu.sinica.edu.tw/
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old book/。
國家文物資料庫:https://nchdb.boch.gov.tw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電子資料庫: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index.hpg
臺灣文獻叢刊: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總督府檔案資料庫:http://db.th.gov.tw/~textdb/test/sotokufu/img.php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