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史心與文情──清代臺灣儒者吳子光的史論、文學觀研究
作者:蘇倉永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忠慎
彭維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吳子光史論古文觀恕道臺灣儒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史心與文情──清代臺灣儒者吳子光的史論、文學觀研究
摘要
吳子光(1819-1883)是清代道光年間移居臺灣的客籍名儒,於文學、史學、經學等領域都有傑出表現,尤其在古文創作、批評和史論見解方面獨樹一幟。他的主要作品有《一肚皮集》、《三長贅筆》和《經餘雜錄》等,其中《一肚皮集》為其代表性著作。他一生以經史、文章為性命,而不以存歿視性命。其著作的豐贍內涵確實能展現他經史之學和古文之學的學術本色。然而,目前學界對吳子光學術的研究主要多從文學、文化、社會等不同視角切入,但對於吳子光重視的史學、經學和古文之學的學術關懷卻未見著墨。是以透過本文的考察、分析、歸要後,可發現「恕道史論」與古文觀是其史心與文情的表徵,亦是他學術的終極關懷。
首先,在「恕道史論」方面。吳子光所理解的「道」源自於對「忠恕違道不遠」(《中庸》)的體悟。在經、史的關係上,他基於「史學經世」的目的,強調「古有史無經」的概念,並在「經世致用」這個層次上,將經史合一,以經為義理源泉,以史為實證應用。而其論史理念的特殊性,則在於以「了解之同情」做為歷史理解的準線,且藉此對傳統的「《春秋》責備賢者說」提出異議。
次者,在文學觀方面,吳子光自道「深於古文之學」,是故本文以其古文為研究主體,從文、道關係和古文創作時應有的修養、心理反應,以及對古文、時文的異同辨析、反思桐城派文論關於創作戒規的合理性,最後能成一家言(獨創觀、風格觀)等幾個面向探討。
在清代臺灣的儒林中,才學品誼兼善者不多,吳子光以其對學術的熱情和公共知識分子的用世之心,為提升臺灣的社會、文教品質而勉力的同時,實也已為臺灣儒學留下珍貴的資產。
【關鍵字】 吳子光、史論、古文觀、恕道、臺灣儒學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literary emotion──a study of Wu-Ziguang's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views of a confucian scholar in taiwan in the qing dynasty
Abstract
Wu Zi-guang (1819-1883) was a well-known Hakka-Confucian who relocated to Taiwan during the Daoguang period. He has unique views especially in classical writing, criticism and historical insights.《Yi-Du-Pi-Ji》、《San-Chang-Jhuei-Bi》and《Jing-Yu-Za-Lu》are his main works. Among them, 《Yi-Du-Pi-Ji》is his representative work. He devoted his life to the study of classics, historiography and ancient writings, regardless of the length of his life. The rich content of his works can indeed show his academic qualities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and ancient literature. However, it did not notice that the real academic concern of Wu-Ziguang in his life was actually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tory . Therefor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we can discover the “historical criticism of the spirit of forgiveness” and the ancient literature view are the representation of hi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Literary emotion. It is also the ultimate concern of his academics.
First of all, in the " criticism of the spirit of forgiveness ", because of the experience of”loyalty and forgiveness” (《Zhongyong》), Wu-Ziguan understands what is the Tao.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ics and history,In order to expand the purpose of "historical can govern the country," he emphasized that ancient historiography and classics are one. He uses the classics as the source of truth, and historiography is for empirical application.The particularity of his theory of history lies in the principle of " empathy " as a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And to express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traditional "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 blaming the views of the wise men.
The second, in terms of literature, Wu-Ziguang has a profound research on the study of ancient prose.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his ancient prose.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Tao,or the cultivation or psychological reaction that should be possessed in the creation of ancient prose.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ancient prose and eight-part essay, and reflect on the ancient prose theory of Tongcheng School. Finally, it is to establish a special professional academic style(innovation, style view) and so on.
Among the many Confucians in Taiwan in the Qing Dynasty. Few Confucians can be as good as Wu-Ziguang, with good talent and high moral self-discipline. Wu-Ziguang is passionate about academic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public affairs. when he is striv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iwan's society and culture, he also leaves precious assets for Taiwan Confucianism.
【Keyword】Wu Zi-guang、Historical comment、Anceint prose view、Empathy、Taiwan Confucianism
引用文獻
壹、傳統文獻(依朝代先後排列)
一、經部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收入阮元審定,盧宜
旬校:《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 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清〕永瑢,紀昀等著:《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清﹞朱彝尊著,林慶彰、蔣秋華等編審:《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8月。

二、史部
﹝漢﹞司馬遷著,﹝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10月。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9月。
﹝晉﹞陳壽著,﹝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2月。
[南朝.宋]范曄著:《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4年3月。
[宋]沈樞著,四部叢刋廣編編審委員會主編:《通鑑總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2月。
[宋]歐陽修,宋祈著:《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 : 鼎文書局,1994年10月。
[清]張廷玉等著:《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十》,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8月。
[清]章學誠:《新編本文史通義:含方志略例及校讎通義》,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9月。

三、子部
〔漢〕董仲舒著,〔清〕凌曙注:《春秋繁露注》,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10月。
[周]李耳著,[晉]王弼註:《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3月。
[宋]程頤,程灝著:《二程全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8月。
[宋]周敦頤:《周子通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2年1月。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外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3月。
〔清〕陳確:《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4月。
[清]江藩輯:《國朝漢學師承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1月。
[清]汪榮寶著:《法言義疏》,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6月。
﹝清﹞戴震著,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10月。
[清]劉壽曾著;林子雄 點校,楊晉龍 校訂:《劉壽曾集》,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4月。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東大圖書,2004年10月。
〔清〕錢大昕著;呂友仁校點:《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

四、集部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南朝.梁﹞劉勰著;臺灣開明書店:《文心雕龍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3
年5月。
﹝南朝.梁﹞蕭統編;張啟成、徐達等譯著:《昭明文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
公司,2001年3月。
[宋]姚鉉編:《唐文粹》,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5月。
[宋]歐陽修著:《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
〔明〕王陽明著;于自力、孔薇、楊驊驍注譯:《傳習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
社,2004年1月。
[清]袁枚:《小倉山房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11月。
[清]曾國藩著:《曾文正公詩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4月。
〔清〕顧炎武《亭林詩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4月。
[清]王兆符:《望溪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1月。
[清]王先謙纂輯:《續古文辭類纂》,臺北:廣文書局,1993年5月。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

貳、方志及其它(依朝代及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清﹞丁曰健編:《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10月。
﹝清﹞李延璧、周璽:《彰化縣誌》,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11月。
﹝清﹞周鍾瑄、陳夢林:《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1962年12月。
[清]林豪纂:《澎湖廳志》,臺灣文獻叢刊16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6月。
﹝清﹞王禮、陳文達:《臺灣縣志》,臺北:大通書局,1984年10月。
﹝清﹞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年10月。
﹝清﹞沈茂蔭:《苗栗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9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年10月。
﹝清﹞溫仲和:《光緒嘉應州志》,桃園縣:臺灣客家書坊,2009年10月。
﹝日﹞連橫:《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2月。
吳幅員:《臺灣文獻叢刊提要》,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7年6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教育碑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4種,臺北:大通書局,
1987年10月。
陳捷先:《清代臺灣方志硏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8月。
王幼華、莫瑜:《重修苗栗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5年12月。

參、近人論著(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一、專書
(一)儒學類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二屆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1999年12月。
吳龍輝:《原始儒家考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台灣儒學與現代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臺北政府文化局,2000年12月。
陳昭瑛:《臺灣儒學的當代課題:本土性與現代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年7月。
龔鵬程:《儒學反思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9月。
潘朝陽:《明清臺灣儒學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0月。
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湯一介主編,王先霈著:《國學舉要.文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陳昭瑛:《臺灣與傳統文化(增訂再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8
月。
張麗珠:《清代的義理學轉型》,臺北:里局書局,2006年12月。
陳昭瑛:《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年4月。
潘朝陽:《臺灣儒學的傳統與現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9
月。
黃俊傑編:《東亞論語學:中國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9月。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10
月。
黃麗生著:《邊緣與非漢──儒學及其非主流傳播》,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年05月。
黃麗生編:《邊緣儒學與非漢儒學:東亞儒學的比較視野(17-20世紀)》,臺北:國
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3月。
黃麗生編:《東亞客家文化圈中的儒學與教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年11月。
黃俊傑:《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10月。
林遠澤:《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4月。

(二)史學類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1992年7月。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9月。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第二冊)》,臺北:杜維運出版,2002年9月。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的十五堂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8月。
王汎森:《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10月。
石文誠等著:《簡明臺灣圖史》,臺北:如果出版社,2012年12月。
駱芬美:《被混淆的台灣史: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2014年1月。
梁肇庭原著;蒂姆.賴特(Tim Wright)編;王東,孫業山 譯:《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與族
群性:客家、棚民及其鄰居們》,臺北:南天書局,2015年1月。
陳懷宇:《在西方發現陳寅恪──中國近代人文學的東方學與西學背景》,香港:三
聯書店,2015年5月。
杜正勝,劉翠溶等著:《中國歷史的再思考》,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7月。
張濤:《乾隆三禮館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
李隆獻:《先秦兩漢歷史敘事隅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6月。
郭秉文著;沈聿德;李淑萍校注:《新譯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桃園:國立中央大
學出版中心,2017年11月。

(三)經學類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9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
勞思光著,黃慧英編:《大學中庸譯註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賴貴三主編:《臺灣易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2月。
龔鵬程:《六經皆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12月。

(四)文學類
王國璠、邱勝安:《三百年來台灣作家與作品》,鳳山:台灣時報社,1977年8月。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1987年10月。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臺中文學發展史》,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
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7月。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羅聯添編:《韓愈古文校注彙輯》,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3年6月。
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年1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2月。
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2007年7月。
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7年7
月。
劉登翰、莊明萱 主編:《臺灣文學史.第二編近代史》,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9月。
林淑慧:《台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跡》,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7年11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年10月。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2011年12月。
趙偵宇:《觀念、分類與文類源流:日治時期的臺灣現代散文》,臺北:秀威資訊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6月。
(五)思想類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
司,1996年11月。
侯外廬等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下)》,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2月。
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6月。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編著:《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
年2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2年8月。
周光慶:《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8月。
南懷瑾講述:《莊子諵譁》,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
張麗珠:《中國哲學史三十講》,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8月。
王幼華:《考辨與詮說–清代臺灣論述》,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8月。
張曉芬:《天理與人欲之爭:清儒揚州學派「情理論」探微》,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
黃伯翰等著;葉海煙主編:《臺灣學入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
年1月。
傅佩榮:《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9月。
蔡宏進:《社會良心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8月。

(六)傳記類
楊碧川著:《台灣歷史辭典》,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8月。
林偉洲、張子文、郭啟傳著文;盧錦堂主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臺
北:國家圖書館,2001年6月。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
書館,2003年12月。

(七)文獻類
王國璠編:《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1974年6月。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清領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2013
年11月。

(八)理論類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1990年5月。
高宣揚:《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 》,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6 月。
羅婷:《克里斯多娃》,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8月。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年12月。
〔法〕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華康德(loic Wacquant)著;李猛,李康譯:《實
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4月。
[美]戴維.斯沃茨;陶東風譯:《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5月。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羅杰.夏蒂埃著;馬勝利譯:《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布爾迪厄與夏蒂埃對話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
[法]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著;陳逸淳譯:《所述之言:布赫迪厄反思社會學文集》,臺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6月。

二、單篇論文
黃得時:〈台灣文學史序說〉,《台灣文學》第3卷3期,1943年7月。
蔡淵洯,〈清代台灣的學術發展〉,許俊雅 編著:《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5年4
月。
宋鼎宗:〈清領時期臺灣的儒學思想〉,收入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二屆
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1999年12月。
潘朝陽:〈康熙時代臺灣社會區域與儒家理想之實踐〉,收入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
系主編:《第二屆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
1999年12月。
李威熊:〈論孔孟的自我定位與人我分際〉,《國文學誌》第2期,2002年12月。
惠鳴:〈復古觀念對文類演進的影響〉,《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2004 年5月。
李穎:〈清代臺灣儒學文化的地域分佈及原因〉,《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3期,
2005年。
楊晉龍:〈揚州學術導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1期,2005年3月。
謝貴文:〈清代臺灣循吏姚瑩的治安事功〉,《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24期,2006年
3月
廖振富:〈台灣古典文學研究概述〉,林瑞明總編輯:《2006台灣文學年鑑》,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年12月。
賴貴三:〈明清時期臺灣經學歷史發展的考察與分析〉,《中國經學》,第3輯,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盧奕璇:〈北宋史論文的資鑑精神──以歐陽脩、司馬光、蘇軾為例〉,《東方人文學
誌》第7卷第4期,2008年12月。
侯美珍:〈明清八股取士與經書評點的興起〉,《經學研究集刊》第7期,2009年 4
月。
張至廷:〈從章學誠「六經皆史」說與蒙文通「經史分途」說論經、史分合關係〉,《鵝
湖月刊》第34卷第11期總號第407,2009年5月。
陳啟鐘:〈歷史學與社會科學的對話:評《他者的歷史:社會人類學與歷史製作》〉,
《歷史教育》第18期,2011年6月。
顧敏耀:〈臺灣清領時期經學發展考察〉,《興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11年6月。
吳正龍:〈明鄭時期陳永華興學設教事蹟初探〉,《教育資料與研究》第104期,2012
年2月。
區志堅:〈民國學術從移植到國際化的歷程: 讀王汎森等著 《中華民國發展史.學
術發展》〉,《思與言》第50卷第 3 期,2012年9月。
王基倫:〈北宋古家繼承「道統」說而非「文統」說〉,《文與哲》第24期,2014年
6月。
張高評:〈《春秋》曲筆書滅與《左傳》屬辭比事─以史傳經與《春秋》書法〉,《成
大中文學報》第45期,2014年6月。
林安梧:〈儒教釋義:儒學、儒家與儒教的分際〉,《鵝湖月刊》第41卷第7期總號
第487,2016年1月。
黃聖哲:〈歷史作為自然史:論阿多諾的歷史理論〉,《哲學與文化月刊》革新號第
503期(第43卷第4期),2016年4月。
佟大群:〈清代朱子學三論〉,《社會科學輯刊》第5期,2017年5月。
李威寰:〈近50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臺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當代儒學研究》第22期,2017年6月。
孫瑩瑩:〈劉壽曾交遊及創作考論──以其集外詩文為中心〉,《書目季刊》第51卷第2期,2017年9月。

肆、吳子光相關研究(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一、吳子光及其弟子相關著作
﹝清﹞吳子光:《臺灣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3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年2月。
﹝清﹞吳子光著,王國璠總編輯:《吳子光全書(上).經餘雜錄》,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79年6月。
﹝清﹞吳子光著,王國璠總編輯:《吳子光全書(中).三長贅筆》,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79年6月。
﹝清﹞吳子光著,王國璠總編輯:《吳子光全書(下).一肚皮集》,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79年6月。
[清]呂汝修、呂汝玉、呂錫圭等:《海東三鳳集》,出版地不詳:臺灣史蹟硏究中心,1981年。
﹝清﹞吳子光著,王國璠總輯、高志彬主編::《一肚皮集》,《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三輯,臺北縣:龍文出版社,2001年6月。
〔清〕吳子光,高志彬主編:《經餘雜錄選》,臺北:龍文出版社,2001年6月。
[清]謝頌臣:《小東山詩存》,出版地、出版社不詳。
顧敏耀選注:《吳子光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年11月。

二、單篇論文
(一)、期刊類論文
鄭喜夫:〈吳芸閣先生年譜初稿(一)〉,《臺灣風物》31 卷1~3期,1981年3
月。
鄭喜夫:〈吳芸閣先生年譜初稿(二)〉,《臺灣風物》31 卷2 期,1981年6月。
鄭喜夫:〈吳芸閣先生年譜初稿(三)〉,《臺灣風物》31 卷3 期,1981年9月。
鄭喜夫:〈吳芸閣先生年譜初稿(四)〉,《臺灣風物》32 卷1 期,1982年3月。
鄭喜夫:〈吳芸閣先生年譜初稿(五)〉,《臺灣風物》32 卷2 期,1982年6月。
張永堂:〈一肚皮不合時宜的吳子光先生〉,《臺北文獻》63、64 兩期合刊,1983
年6月。
林敏勝:〈吳子光與一肚皮集〉,《中興史學》3 期,1997年5月。
陳炎正:〈以岸裡社為例看臺灣早期的開發〉,《臺灣源流》第11期,1998年9月。
陳炎正:〈筱雲山莊──臺灣歷史文化地標〉,《臺灣源流》第16期,1999年12
月。
陳運棟:〈山城文獻初祖–芸閣山人吳子光舉人〉,《苗栗文獻》1卷15期,2001
年3月。
田啟文〈吳子光古文理論分析〉,《臺灣文學評論》4卷1期,2004年1月。
黃麗生:〈近代臺灣客家儒紳海洋意識的轉變:從吳子光到丘逢甲〉,《海洋文化
學刊》2 期,2006年12月。
王幼華:〈吳子光〈雙峰草堂記〉連作創作技巧論析〉,《興大人文學報》第39期,
2007年9月。
(二)、研討會類論文
顧敏耀:〈鐵梅道人吳子光古典散文探析:以《臺灣記事》為例〉,《「第四屆客家文
學研討會」論文》,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出版, 2004年。
顧敏耀:〈臺灣清領時期學術發展管窺:以吳子光《經餘雜錄.書後題跋類》為探討
對象〉,《第一屆「苗栗學──啟蒙、紮根、開創」研討會論文集》,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出版,2005年。
陳炎正:〈一代鴻儒──吳子光〉,《第一屆「苗栗學──啟蒙、紮根、開創」研討會論文集》,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出版,2005年。
王幼華:〈從流動到地著──吳子光的移民歷程與原住民記述〉,《第五屆「臺灣客家文學、人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 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出版,2005 年11月。
楊淑華:〈吳子光傳類古文探析〉,《臺灣古典散文學術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
2011年11月。

三、吳子光研究的相關學位論文
陳珮羚:《清代臺灣中部「筱雲山莊」呂家的發展》,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
士論文,2003年6月。
葉靜謙:《吳子光與《一肚皮集》中的臺灣風土探析》,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
論文,2009年6月。
顧敏耀:《台灣古典文學系譜的多元考掘與脈絡重構》,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研究
所博士論文,2010年1月。
呂欣芸:《清代臺灣客家文人的人際網絡─以吳子光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客家
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1月。
宋子江:《吳子光《一肚皮集》中的「記」體古文創作論析》,高雄師範大學客家
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月。
廖威茗:《吳子光《春秋》學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碩
士論文,2015年7月。

伍、辭典
新辭典編纂委員會:《新辭典》,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1月。
夏征農主編:《辭海》,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
典出版社,1995年11月。
楊任之編著:《中國典故辭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6月。
陸、田野調查
2017年8月10日豐原慈濟宮訪問文史工作廖啟宗老師
2017年8月20日參訪神崗筱雲山莊

柒、網路資源
豐原慈濟宮全球資訊網站 http://www.zhujai.org.tw/about2.aspx 2018072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