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政策之研究(1945-2000)權力關係與政策選擇觀點
作者:陳心怡
作者(外文):Hsin Yi C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指導教授:周陽山
李炳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原住民多元文化權力關係政策選擇全球化族群關係原住民族政策正義AboriginesCultural pluralismPower relationshipPolicy selectionGlobalizationEthnic relationThe policy of AboriginesJustic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2)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2
本論文的主旨核心係在建立族群關係的政治社會分析模式,並以此為基礎來分析台灣原住民族政策的發展與變化,並提出權力關係與政策選擇的分析架構探究原住民族政策中,國家與原住民族、生產關係與原住民族以及知識權力與原住民族的關係。
我們可以發現「權力關係」對個人、族群、國家在各個場域中都具有「同時性」的影響,雖然有區域性(區位限制)的差異,但問題與關係都是有一定邏輯,而歷史的面貌雖是不斷的重構、舊有的關係亦不斷變化出新的關係,如何有效掌握與運用影響權力關係變化的重要機制,便是本論文最重要課題。
因此,本論文在整體結構上由七個部份所共同組成:第一部份在於探討國家與原住民族政策的關係,以建立分析架構。透過對「種族」、「族裔」、「民族」等概念的釐清族群界限,透過族群問題意識的形成,探究國家干預的理論基礎,並建立「國家與原住民族關係」、「生產與原住民族關係」以及「知識權力與原住民族關係」的分析架構與權力、選擇與機會三個概念。
第二部份將透過分析架構探討解嚴前台灣原住民族政策的發展以及透過各個政策在不同場域中對原住民族所造成的影響,並以此作為分析台灣原住民社經地位相對弱勢與文化弱勢以及資本取得、生產與再生產困境的產生。
第三部份將集中於分析解嚴後原住民族政策,探討影響族群政策變化的重要機制(社會菁英、政治菁英的覺醒),並以權力關係角度來分析「政治組織與原住民委員會」、「原住民身分法」、「原住民族教育法」以及「原住民族社會權利」。經由權力、選擇與機會三個概念,進一步說明原住民族在政治、經濟與社會變遷下,達到社會正義所面臨基本困境與問題。
第四部份將從「實務面」論述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對原住民族社會經濟地位相對弱勢現象,以提供政策規劃之建議。一方面藉此呈現族群政策對原住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資源分配與再分配的影響,同時更可以檢證原住民族政策內涵中的公平、正義。
第五部份一方面提出政策規劃所面臨的價值選擇問題,不管對國家或原住民族而言,現代化發展與全球化過程都是不可迴避之趨勢,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中選擇,實為兩難的課題。因此,將以國際發展現況作為我國政策擬定之參考。同時,從期待國家分配的正義,轉而期待原住民族的自覺。
第六部份為結論,將提出研究發現與研究展望兩大部分。並以權力關係的特質來歸納本論文之研究發現,並進一步提出未來族群政策之可能走向與發展。
內政部
1980a 《加拿大原住民政策概況及法案輯要》
1980b 《美國印第安民族政策概況及法案輯要》
1993a 《紐西蘭毛利人政策概況及法案輯要》
1993b 《澳洲原住民政策概況及法案輯要》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5《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 第一、二輯》,台北:正中書局
台灣省政府
1988《台灣省山胞社會發展方案第一期四年(七十八-八十一年度)實施計畫大綱》
1992 《台灣省山胞社會發展方案第一期四年(八十二-八十五年度)總計畫》
民政廳
1986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台灣省山胞經濟及生活素質調查報告》
1987 《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嘉義縣吳鳳鄉》
1988 《台灣省民政統計第十八期》
1989 《台灣省山胞行政局業務簡報》
1990 《台灣省民政統計第二十一期》
1991 《八十年台灣省偏遠地區經濟及生活素質調查報告》
行政院
1990 《我國社會福利法制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7 《文化統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989 《政策規劃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
1990 《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之研究》
1991 《台灣山胞遷移都市後適應問題之研究》
1992 《山胞輔導措施績效之檢討》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1995《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八十八年中長程計畫》
1996《台灣原住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1997《八十八年台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
1998《中程(九十至九十三年度)施政計畫修正草案∼縮短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生活水準差距》
山青論壇
1987 《創刊號》,台灣原住民領袖發展小組印行
中央月刊
1987 〈與山胞共同邁向更美好的明天:社會變遷下的山胞問題探討〉,《中央月刊》,第二十卷第五期, 26-36頁
孔文吉
1988 〈美國與加拿大的少數民族政策〉,《中國論壇》,第二十七卷第四期, 58-63頁
尤希.達袞
1992 〈重視少數民族的傳播權益-應合理分配傳播資源〉,《島嶼邊源》:第二卷第一期,30-32頁
王人英
1966〈台灣高山族的社會文化接觸與經濟生活變遷〉,《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二十二期,183-211頁
王甫昌
1993 〈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初探〉,《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53-100頁,國策中心,台北:業強出版社。
王雅萍
1996 〈姓名制與原住民的歷史〉,《原住民歷史文化(二)》,631-639頁,台北:教育廣播電台
王嵩山
1980 《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台北:稻鄉出版社
王蕙瑛
1988 〈印第安人何處去?草原、保留區到城市:談美國印第安人的文化危機〉,《史學會刊》,第三十二期,95-103頁
古允文
1988 《政策角色於社會福利發展過程中的演變與困境--理論觀點的探究》,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 〈福利國家危機:本質與脈絡〉,《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五卷第三期,45-56頁
瓦歷司.尤幹
1992 〈對立與瓦解-歷史彰顯下的台灣原住民「正名」呼聲〉,《島嶼邊源》:第二卷第一期,20-29頁
1994a 〈民主、選舉與族群未來-一九九三年縣市長選舉,山地鄉選舉結果的初步觀察〉,《山海文化雙月刊》,36-45頁
1994b 〈語言、族群與未來-台灣原住民族母語教育的幾點思考〉,《山海文化雙月刊》,第四期,6-21頁
古韃嗚
1994 〈划向自治的孤舟〉,《山海文化雙月刊》,第七期,34-39頁
夷將˙拔路兒
1991 〈爭取憲法《原住民條款》行動手冊〉,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
1994 〈台灣原住民族運動路線之初步探討〉,《山海文化雙月刊》,第四期,22-38頁
朱諶
1995 《近代西洋民族主義思想》,台北:幼獅文化
江宜樺
1998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江亮寅
1986 《台灣少數民族社會(高山族)的家庭研究》,台北:千華出版社
吳乃德
1993 〈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27-51頁,國策中心,台北:業強出版社
吳天泰
1994 《學校教育與文化》,原住民行政局
宋吉德、范祥偉
1998〈原住民專責組織法制化政策分析-議程建立觀點〉,《立法院院聞》,58-83頁,立法院
宋增璋編著
1982 《近代台灣之建設》,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李壬癸
1994 〈從歷史語言學家構擬的同源詞看南島民族的史前文化〉,《大陸雜誌》:83卷第六期抽印本
1997 《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
李日章譯
1990 西方近代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社
李亦園
1983 《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民政廳委託,南港:中央研究院
李宛蓉譯 大前研一
1996《民族國家的終結》,台北:立緒文化
李建堂
1988 《山地保留地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屏東縣霧臺鄉個案研究》,台大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炳南編著
1998 《不確定的憲政-第三階段憲政改革之研究》,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李美香譯
1999 〈英國國家審計署績效審計指南〉,《審計季刊》,第十九卷第四期,19-39頁,審計雜誌社
李碧涵
2001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競爭與勞動市場風險:國家競爭力的社會經濟分析〉,《2001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327-352頁,國立台灣大學發展研究所
李惠斌、楊雪冬譯
2000 《超越左派右派- 激進政治的未來》,台北:聯經出版社
沈珊珊
1998 〈教育機會均等理念知式微?-自教育改革趨勢探討〉,《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29-53頁,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汪明輝
1990 《阿里山鄒族傳統社會的空間組織》,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江義
1996 〈淺談美國與加拿大的印第安事務概況〉,《原住民現代社會適應(二)》,733-747頁,台北:教育廣播電台
周世輔、周陽山
1990 《中山思想新詮─總論與民族主義》,台北:三民書局
周星
1991《民族政治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周陽山
1990 《自由與權威》,台北:三民書局
1991《學術與政治的對話─憲政與民主》,台北:正中書局
1992《民族與民主的當代詮釋》,台北:正中書局
1993〈協商式民主與美國種族政治〉,《自由憲政與民主轉型》,370-373頁,台北: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
1993〈現代文明的隱者〉,《現代文明的隱者》,3-15頁,台北:三民書局
周陽山主編
1991 《當代政治心靈-當代政治思想家》,台北:正中書局
周學謙 周光淦譯
1999 《社會學辭典》 , 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孟樊、郭淑敏合譯
1992 〈影響力暨有影響力者-拉斯威爾的研究〉,《現代政治系統的模型里輪》,160-167頁,台北:遠流出版社
拓拔斯
1992 〈原住民,怎能不生氣?〉,《島嶼邊源》:第二卷第一期,16-19頁
東華大學
1998 《原住民教育體制的發展:民族學院的規劃》,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
林恩顯
1994 《國父民族主義與民國以來的民族政策》,台北:國立編譯館
1997〈種族〉條,《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頁9,台北:時英出版社
林文山
1981 〈我們需要真正的平等與尊重〉,《中國論壇》:十二卷七期,19-22頁
林水波 莊文忠
1998 〈政策論述與議程設定〉,《立法院院聞》,第二十六卷第四期,9-29頁,立法院
林火旺
1998 〈公民身份:認同與差異〉,《多元主義》,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43),379-409頁
林美玲
1991 《原住民團體》,台北:國家政策雙週刊
林修澈
1999 《原住民身份認定的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
法治斌
1993 《人權保障與釋憲法治-憲法專論(一)》,台北:月旦出版社
姜皇池
1997 〈論「人民自決」適用於台灣之可行性:實質要件之考察〉,《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二十六卷第二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
施正一主編
1984《民族辭典》, 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
施正鋒
1996 〈語言的政治關連性〉,《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
洪泉湖
1992 《台灣地區山地保留地政策制定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6〈台灣地區「山地保留地」政策之探討〉,《山海雜誌》第三期,20-32頁
洪泉湖 等著
1995 《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
洪敏麟
1971 〈綜觀台灣山地社會結構與文化演變之軌跡〉,《台灣文獻季刊》二十二卷,三期,26-54頁
洪麗晴
1996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推理表現與其策略使用之差異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校出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鎌德
1991 〈馬克思正義觀的析評〉,《正義極其相關問題》,147-184頁,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
1993〈多元民族的和諧共處-以星加坡為例〉,《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199-232頁,台北:業強出版社, 2000 《人的解放》,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東華大學
1998《原住民教育體制的發展:民族學院的規劃》,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
胡幼慧
1991 《社會流行病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胡幼慧 張苙雲 張 鈺
1986 〈台灣山地鄉死亡型態與趨勢分析〉,《中華衛誌》:第九卷第三期,147-161頁
范錦明
2001 〈知識經濟與技術創新〉,《2001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47-60頁,國立台灣大學發展研究所
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編
1998 《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孫大川
1991 《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1992a 〈有關原住民母語問題之若干思考〉,《島嶼邊緣》第二卷第一期,33-43頁
1992b 〈台灣原住民的困境與展望〉,《中華民國民族主義學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
1997a 〈夾縫中的族群建構:泛原住民意識與台灣族群問題的互動〉,《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民族主義論文系列之四,43-84頁,台北:時英出版社
1997b 〈神話之美 台灣原住民的想像世界〉,《文化與差異研討會》,東吳大學
2000 《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摹寫》,台北:聯合文學
徐偉傑譯
2000 《全球化》,台北:弘智文化
浦忠成
1996 《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研究》,行政院教育審議會
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文化基金會
1998 《跨世紀-原住民政策白皮書》,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文化基金會
高宣揚
1990 《哲學人類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1 《新馬克思主義導引》,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7 〈文化區分化與符號差異化〉,《文化與差異研討會》,東吳大學
高德義
1994 〈族群霸權體制的形成與解構-馬來西亞族群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山海文化雙月刊》第二期,28-35頁
涂耀聖
1985 〈山胞生活知多少:兼談加強就業輔導新措施〉,《社會福利》,第十九期,31-35頁
常健
1997 《人權的理想、爭論與現實》,台北:洛克出版社
張乃維
1979 《國際法上人權與保障問題》,台北:台灣商務
張文傑
1990 《排灣族與雅美族的農耕及生計適應-以士文村和朗島村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雄
1993 《弱勢團體的邏輯》,中正大學,未出版
張永明
1998 〈對研議修正出版法之淺見〉,《月旦法學雜誌》,7月號,55-64頁
張茂桂
1989 《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1993 〈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233-278頁,台北:業強出版社
張苙雲
1988 《台灣地區山地鄉居民健康狀況及醫療需求調查研究計劃,第一年報告》,行政院衛生署委託計劃報告書
1989 《台灣地區山地鄉居民健康狀況及醫療需求調查研究計劃,第二年報告》,行政院衛生署委託計劃報告書
張曉春
1972〈台北地區山胞大專學生社會適應研究〉,《台大社會學刊》:8 頁
1974 〈台北地區山地移民調適初步調查研究〉,《思與言》:十一卷 六期
張錦華
1996 〈多元文化主義與原住民權益,以澳洲的原住民媒體政策為例〉,《原住民傳播與新聞報導研討會》,台灣大學
畢浩明主編
1988 《社會學:界限與侷限》,台北:商務印書館
許木柱
1985〈從琉璃珠到違章建築:台灣土著族群的傳統文化到現代適應〉,《思與言》,第二十三卷第二期,1-8頁
1989 〈泰雅、阿美兩族與漢人的族群關係〉,《族群關係與區域發展研討會》,南港:中央研究院
1991 〈弱勢族群問題〉,《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出版社
許志雄等著
1999 《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出版社
許雅惠
1999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在高中原住民藝能班的應用〉,《原住民教育季刊》,第十五期,61-74頁,教育部
許嘉猷
1981 〈新結構論:社會階層研究的新方向〉,《思與言》第十九卷第三期,234-249頁,
1986 《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書局
許慶雄
1991《社會權論》,台北:眾文出版社
許寶強 汪暉 選編
1999 《發展的迷思》,牛津大學出版社,台北:正港資訊文化(台灣經銷)
連玉龍
1990 《阿美族魚村人口遷移及其影響-以台東縣成功鎮芝田和基隆市八尺門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秀岩
1975 〈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 97-106頁
郭洪紀
1997 《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郭秋永
1998 〈社群權力的多元模型:方法論上的探討〉,《多元主義》,195-235頁,南港: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43)
陳永龍
1997 〈觀看、地方自主與社會權力-試論觀光互動過程中的看與被看〉,《山海雜誌》第二期,47-51頁
陳心怡
1993 《台灣原住民與貧窮關係的社會建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 〈原住民弱勢問題的形成〉,《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137-152頁,台北:時英出版社
1999 《族群政策的建構與實踐:以原住民族教育法為例》,第三屆三民主義研究所論文發表
陳文隆
1999 〈政府責任制度的未來趨勢和審計的應對政策〉,《審計季刊》,第十九卷第三期,7-13頁,審計雜誌社
陳志明
1990 〈華裔和族群關係的研究-從若干族群關係的經濟理論談起〉,《中研院民族所集刊》,六十九期,1-26頁
陳坤森
1993 《當代民主類型與政治》,台北:桂冠出版社
陳宗韓
1997 〈台灣原住民族群之發展〉,《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113-136頁,台北:時英出版社
陳招池
1998 〈母語編輯與母語教學經驗談〉,《原住民教育季刊》,第九期,103-108頁,教育部
陳茂泰
1993 〈台灣原住民的族群標幟與政治參與〉,《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53-100頁,台北:業強出版社
陳清僑編
1997 《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論文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陳新民
1990 《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台北:三民書局
1992 〈憲法財產權保障之體系與公益徵收之概念〉,《憲法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285-386頁,台北:三民出版社
陳銘祥
1997〈政策與法律〉,《經社法制論叢》,第二十一期,41-61頁
陳麗華
1998 〈評原住民族教育法草案〉,《原住民教育季刊》,第十期,38-43頁,教育部
傅仰止
1985 〈邊際人的理論傳承〉,《中國社會學刊》,第九期,123-144頁
1987 〈都市山胞的社經地位與社會心理處境〉,《中國社會學刊》,第十一期,55 -79頁
1988 〈原住民社經困境的個人與結構歸因〉,《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資料運用》,南港:中央研究院
1984 〈台灣漢人對原住民社經困境的個人歸因與結構歸因〉,《台灣地區社會意向—社會科學的分析》,南港:中央研究院
雅邁•苔木
1994 〈鏡頭背後一廂情願的快門企圖心─重現原住民形象被支配的危機〉,《山海雜誌》第七期,64-65頁
黃士招
1999 〈原住民母語流失問題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第十四期,65-74頁,教育部
黃兆群
1991 《美國的民族與民族政策》,台北:文津出版社
黃美英
1985 〈都市山胞與都市人類學:台灣土著族群都市移民的初步探討〉,《思與言》,二十三卷二期,82-107頁
黃冠盈
1996 〈多元文化衝擊下的蘭嶼〉,《原住民現代社會適應(二)》,1028-1036頁,台北:教育廣播電台
黃瑞祺
1996a〈現代性的省察-歷史性社會學的一種詮釋〉,《台灣社會學刊》,第十九期,169-211頁
1996b 《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1998 〈理性討論與民主:哈伯瑪斯之溝通理論的民主涵義〉,《多元主義》,南港: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43),337-377頁
黃應貴
1975 〈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85-95頁
1977 〈媒介性與創造性企業家:一個台灣中部布農族聚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1》,129-163頁
1981〈東埔社土地制度之演變:一個台灣中部布農族聚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2》,115-149頁
1982〈東埔社的宗教變遷:一個布農族聚落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105-132頁
1983《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黃應貴 蔣斌 陳茂泰 石磊 瞿海源
1993〈尊重原住民的自稱〉,〈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191-197頁,台北:業強出版社
梁崇民
1999 〈原住民問題與解決之道〉,《原住民教育研究》,第二期,36頁,台中師範學院
楊仁煌
1997 〈給原住民一個公平、合理、均衡的生存空間〉,《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153-164頁,台北:時英出版社
楊羽雯
1992 《教育專刊:給他這支魚竿能讓他釣到魚》,中國時報
楊鈴慧
1995 《部落、族群與行動-太魯閣人和地區原住民的階序性認同》,台大人類學所碩士論文
葉秀珍 詹宜璋 王正
1998 〈全民健保保費補助之公平性與效率性考量〉,《經社法制論叢》,21期,347-381頁
葛永光
1991 《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 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台北:正中書局
裘亞飛
1992 〈台灣原住民的政治經濟學涵義〉,《島嶼邊源》:第二卷第一期,44-51頁
鈴木 質
1992 《台灣原住民風俗誌》,台北:台原出版社
廖文生
1984 《台灣山地社會經濟結構性變遷之探討》,台大社研所碩士論文
劉幼俐
1996 〈原住民對廣電媒體使用與滿足之調查分析〉,《原住民傳播與新聞報導研討會》,台灣大學
劉維公譯 Axel Honneth著
1991 〈片斷化的象徵世界-波迪爾文化社會學的省思〉,《當代》:七十七期,14-31頁
劉毅
1989 〈台灣山胞社會問題之研究〉,《社會建設》(季刊),七十期,41-48頁
鄭武國譯
1999 《第三條路》,台北:聯經出版社
鄧相揚
1994 〈認祖歸宗-埔里平埔族的宗嗣變遷〉,《山海文化》,第四期,108-110頁
潘英 編著
1998 《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臺原出版社
蔡中涵
1996 〈原住民權益法制化的第一步〉,自立早報,11版,1996.11.7
蔡中涵編著
1996 《原住民歷史文化(一)》,教育廣播電台,台北1996 《原住民歷史文化(二)》,教育廣播電台
蔡文輝 蕭新煌
1985 《台灣與美國社會問題》,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
蔡明璋
1986 〈台灣山地社會選舉參與之研究〉,《中研院集刊》,五十八期,153 -192頁
蔡淑鈴
1984 〈社會地位取得:山地、閔客及外省之比較〉,《中研院民族所專刊》20 ,1-44頁
蔡瑞明
1984 《台灣高山族社會流動之研究》,台大社研所碩士論文
衛惠林
1980 〈阿里山曹族的部落組織及年齡分級制〉,《台灣文化》第六卷第3/4期,11-18頁
談谷錚譯
1991 《公民資格》,台北:桂冠出版社
鄭明椿編譯 Nicholas Granham and Raymond Williams著
1991 〈波迪爾的文化社會學〉,《當代》:七十七期,32-41頁
鄭智緯
1992 〈夏威夷州土著的教育法案〉,《台灣地區外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研究(一)》,187-192頁,教育部
蕭高彥
1998 〈多元文化與承認政治論〉,《多元主義》,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43),487-509頁
賴俊宏
1987 《山地保留地營林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復興鄉為個案研究》,台大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澤涵 黃俊傑主編
1993《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謝世忠
1985 《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自立晚報社
1986〈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之建立:以北美與台灣為例〉,《中研院集刊》,六十四期,139-177頁1992〈偏離群體的菁英-試論「原住民」象徵與原住民菁英現象的關係〉,《島嶼邊緣》:第二卷第一期,52-60頁1994 〈「內部殖民主義」與「對內自決」的對立:泰國國族/國家建構過程中的北部山地族群〉,《山海文化》第二期,17-27頁
謝永泉
1992 〈「雅美」族的名稱來源〉,《蘭嶼天主教會堂區通訊》,38期
瞿海源
1981 〈台灣山地鄉的社會經濟地位與人口〉,《中國社會學刊》第七期,157-175頁
1982 〈勞動市場與出身對成就的影響〉,《中研院民族學集刊》,第五十三期,133-153頁
1983 〈台灣山地鄉的社會經濟地位與人口〉,《中國社會學刊》,第七期,157-175頁
簫新煌
1991 《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選讀》,台北:巨流出版社
顏厥安
1998 〈法體性的統一性與多元性〉,《多元主義》,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專書(43),153-194頁
龐建國
1993 《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出版社
羅世宏
1991 〈民意與文化生態-波迪爾的文化社會學初探〉,《當代》:七十七期,42-51頁
譚光鼎
1997 〈族群關係與學校課程〉,《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頁165-196,台北:時英出版社
謝劍、芮逸夫
1979 〈人種與少數民族關係〉條,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冊人類學,8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Adam, H
1990 “Exclusive nationalism versus inclusive patriotism:state ideologies for divided societies” .Innovation3(4),56-87.
Anderson, B
1985 Imagined communities, London:Verso .
Baker, D. G. (ed)
1975 Politics of Race. England:Saxon House
Banks, A. S. (ed)
1990 Political Handbook of the world. N.Y.:New York University
Banton, Michael
1967 Racial Relations , Tavistack and Basic Books. p57-62.
1983 Racial and Ethnic Compet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rth, Frederik
1969 Ethnic Group and Boundaries, Boston:Little Brown.
Barth, Earnest A. T. & D. L.Noel
1975 “ Conceptural Frameworks for the analysis of Race Relations :An Evaluation ” . in Norman R. Yetman and C. Roy Steele (eds.) Majorities and Minorities .Boston: Allyn & Bacon.
Becker, Gary S.
1975 Human Capital.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Blau, P. M., and Duncan, O. D.
196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New York: John Wiley.
Blust, Robert A.
1970 “ Proto - Austronesian addenda.” Oceanic Linguistics 9:104-162
1972 “ Proto - Oceanic addenda with cognates in non- Oceanic Austronesian languages.”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WPL)4(1):1-43.Honolulu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 Hawaii University
1985 “The Austronesian Homeland: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Asian perspective XXVI(1)
Bourdieu, Pierr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Homo Academics, Polity Press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Burkey, Richard M.
1978 Ethnic & Groups:The Dynamics of Dominance. 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Conner, Walker
1994 Ethnonational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hrendorf, R.
1968 Essays in the Theory of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David M.Trubek,
1972 “Toward a Social Theory of Law : An Essay on the Study of Law and Development ”, Yale Law Journal 82,pp.17
Davis, K. & Moore, W. E.
1945 "Some Principles of Stratific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0:242-249
DeVos , G.
1975 “Ethnic Pluralism : Conflict and Accommodation ”in DeVos , G.and L.Romanucciross(eds).Ethnic Identity:Cultural Continuity and Change , Palo Alto,CA:May
Farley, John E.
1982 Majority-Minority Rel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Foucault, Michel
1973 The Order of Thing: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 New York:Vintage / Random House.
1976 “Language, Counter - Memory, Practice ”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 . ed. And Tran. By Bouchard, D. F. New York: Cornell.
1980 “Power / 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ed .by Gordon, C. New York:Pantheon Books.
Gordon, Milton M.
1964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ay, John
1995 Enlightenment’s Wake, New York:Routledge.
Gurr, Ted Robert
1993 Minorities at Risk:A Global View of Ethnopolitical Conflict .United Stated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Held, David (ed)
1993 Prospects for Democracy .Cambridge:Polity Press.
Horowitz, Donald L.,
1975 “Ethnic Identity”,ed. Nathan Glazer and Daniel P. Moynihan, Ethnicity;Theory and Practi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rton,John.(ed)
1966 “Order and Conflict Theories of Social Problems as Competing Ideolog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1(May):71-713
1993 Liber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Toleration. London:Macmillan.
Isaacs, Harold R.
1975 “Basic Group Identity :The Idols of the Tribe”,ed. Nathan Glazer and Daniel P. Moynihan, Ethnicity;Theory and Pract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ajiw, Wsevolod
1974 “Definitions of Ethnicity”. Ethnicity 1:111-124
Keesing, Roger. M
1981 Cultural Anthropology: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CBS College Publishing.
Keuegel, James R.
1985"Trend un Whites Explanations of the Back - White Gap in Socioeconomic Status ,1977-1989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4):512-525
Kymlicka, Will
1986Liberalism, Community and Culture,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95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Oxford:Clarendon Press.
Liberson, Stanley ,
1961 “A Societal Theory of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 26 (December):902-910.
Miles, Robert
1980 “Class, Race and Ethnicity: A Critique of Cox’s Theory”,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Vol.3, No.2, pp169-187..
Miller, David
1993 “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Social Choice”, in David Held ,Prospects for Democracy .Cambridge:Polity Press.
Marshall
1963 The right to Welfare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 Free Press.
Parsons, Talcott,
1975,“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on the Nature and Trend of Change of Ethnicity” Nathan Glazer and Daniel P.Moynihan, Ethnicity;Theory and Practic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ielsen, Francois.
1985 “Toward a Theory of Ethnic Solidarity in Modern Societi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0 (April):133-149
Park and Burgress
1969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Student edition , abridged by Morris Janowitz,p360..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ohn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aggar, S.
1993 “The Politics of Race Policy in Britain.”Critical Social Policy(13):32-49
Sorensen, Georg
1998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West view Press.
Toffler, Alvin
1990 Knowledge, Wealth and Violence at the 21st Century, Bantam Books Press
Trottier, Richard W.Y.
1981 “Charters of Panethnic Identity:Indigenous American Indian and Immigrant Asian- American.”in Charles F.Keyes.ed. Ethnic Change.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umin, Melvin M.
1964,“Ethnic group”,P.243 In Julius Gould and Wiliams L.Kolb (eds.) Dictionary of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Free Press.
Wallerstein, Immanuel
1991 “The Construction Peoplehood : Racism, Nationalism, Ethnicity” in Etienne Balibar and Immanuel Wallerstein, Race, Nation, Class-Ambiguous Identities, trans. by Chris Turner,pp71-85,London and New York : Verso.
Wellman, Barry and Berkouitz(eds)
1988 Social Structure : A Network Approach, Cambridge.
Weber, M.
1946 “ Class, Status and Party.” In Essays in Sociology (Trans By H.H. Gerth and W. Mills) ,Oxford.
Wilson, William Julius
1985The Truly Disadvantaged ,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Young, Iris Marion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Polity and Group Difference:A Critique of the Ideal of Universal Citizenship”, in Ronald Beiner (ed.), Theorizing Citizenship.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p.175-20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