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洪秀全政治人格之研究
作者:楊碧玉
作者(外文):YANG,BI-YU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學術研究所
指導教授:盧瑞鍾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洪秀全政治人格太平天國Hong Xiuquanpolitical personality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1
  洪秀全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掀起一驚天動地集宗教、民族、政治(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等項)三合一的革命運動,引起人的好奇。在去除毀譽參半、褒貶不一或歷史定位論的同時,個人認為:無論如何,他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關鍵地位,而且對晚清的洋務運動、維新運動,尤其是 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運動均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因此在詮釋上尚有發揮的空間,而透過「政治人格」的概念,能有效整合各種心理觀點。是以從「政治人格」理論角度切入,針對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倡導者、拜上帝教的教主──洪秀全作個案研究,進而瞭解太平天國興亡之原委始末,相信應是具有研究價值和必要。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是運用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試著從政治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宗教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精神醫學等觀點,重新評估或解釋過去的政治事實,希望透過研究過程探求洪秀全真實面貌,將其思想和行為貫穿起來作整體分析研究,以期瞭解以下三個問題:一、洪秀全何以成為清末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倡導者及拜上帝教的教主?他具有那些人格特質及心理動力?二、洪秀全採用什麼方法與態度,以達到其目標及理想?後來又何以會失敗?三、洪秀全一生遇到許多挫折,其中包括周遭的親人、友伴、同志甚至對手,他是如何去面對、處理?
透過對上述三項問題的分析和討論,使吾人得以對洪秀全這個人有更接近真實的理解和評價,進而對相關問題一一釐清。其次,採政治人格理論及其模式建構,以洪秀全為個案,亦可進一步檢驗「政治人格」個案研究的相關理論。
Dissertation Abstract
The Taiping rebellion was a revolutionary movement having profound religious, nationalist, sociopolitical, and cultural ramifications; Hong Xiuquan, leader of the revolution, has since been as much discussed as his mission. About this controversial figure, there have been no less praise than curse, and his historical status has remained a subject of considerable academic interest. To the present author, not only did Hong have a significant statu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but his revolution was to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 the Yangwu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he Reform Movement, and especially Dr. Sun Yat-sen’s Nationalist Revolution in the late Ching Dynasty. So much remains to be addressed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Hong Xiuquan. From a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personality that effectively incorporates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views, a case study deserves to be made of Hong, head of the Society of God Worshippers who had to organize and lead the revolution. The research should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Using social science theories and methods appropriate for the research purpose, this study makes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Hong Xiuquan’s thinking and deeds from contemporary viewpoints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religion psycholog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It attempt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why and how he became the initiator of the revolution and head of the religion; what personality traits he had and what psychological pushes he was experiencing; what methods as well as attitudes he had taken to attain his goals and ideals and why he failed; and how he coped with life’s setbacks or trials, including those involving his relatives, friends, comrades, and rivals.
Through such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se questions, one hopes to achieve a closer-to-truth understanding as well as evaluation of Hong Xiuquan and therefore to better clarify or answer related issues. Besides, the case study can serve to test the usefulness of some theories and models of political personality.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一、太平文獻
《天父上帝言題皇詔(又名十全大吉詩)》,鄧之誠、謝興堯等編,《太平天國資料》,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輯36,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5年,頁1-2。
《天父下凡詔書一》,楊家駱主編,《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1,中國近代史文獻彙編之一,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2年12月,初版,頁5-20。本套書共計九大冊,分三大部分:(一)太平天國史料;(二)清方記載;(三)外人記載。和前部書《太平天國資料》大致相同。
《天父下凡詔書二》,《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1,頁21-56。
《天命詔旨書》,《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1,頁57-70。
《天條書》,《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1,頁71-83。
洪秀全,《太平詔書》,《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1,頁85-99。內容計:
《原道救世歌》,頁87-90。
《百正歌》,頁90-91。
《原道醒世訓》,頁91-92。
《原道覺世訓》,頁93-98。
《太平條規》,《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1,頁153-156。
《頒行詔書》,《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1,頁157-167。
《三字經》,《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1,頁223-228。
《幼學詩》,《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1,頁229-235。
楊秀清,《太平救世歌》,《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1,頁237-247。
《建天京於金陵論》,《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1,頁249-280。
《貶妖穴為罪隸論》,《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1,頁281-299。
《天朝田畝制度》,《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1,頁319-326。
《天理要論》,《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1,頁327-352。
《天情道理書》,《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1,頁353-406。
《天父詩》,《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2,頁431-499。
《醒世文》,《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2,頁501-506。
洪仁發、洪仁達合撰,《王長次兄親目親耳共証福音書》,《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2,頁507-516。
洪仁玕,《資政新篇》,《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2,頁521-541。
洪仁玕,《欽定英傑歸真》,《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2,頁567-594。
《太平天日》,《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2,頁629。
洪仁玕,《千王洪寶製》,《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2,頁655。
《欽定前遺詔聖書》(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刻本),大英博物館藏本微膠捲攝影本。
《欽定前舊遺詔聖書》(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刻本),大英博物館藏本微膠捲攝影本。
羅邕、沈祖基編,《太平天國詩文鈔》,臺聯國風社,太平軍史料,台北:臺聯國風社,民國62年,冊9,頁1-389。
李秀成,《李秀成親供手跡》:湘鄉曾八本堂藏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1年7月。
(以上為書籍形式之太平文獻,以下則為文件形式)
金毓黻、田餘慶,<欽定前遺詔聖書批解>,《太平天國史料(上)》,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輯36,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5年,頁73-88。
楊秀清等,<奉天誅妖救世安民論>,《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1,頁159-161。
楊秀清等,<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1,頁161-164。
楊秀清、蕭朝貴,<奉天討胡檄>,《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1,頁6(北平圖書館藏當時鈔本太平天國史料影印圖片)。
洪仁玕,<誅妖檄文>,《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2,頁621-622。
<洪秀全來歷>,《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2,頁689-691。
洪大全,<洪大全自述>,《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2,頁777-779。
李秀成,<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2,頁787-842。
洪仁玕,<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2,頁846-855。
洪福瑱,<洪福瑱自述>,《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2,頁855-857。
李汝昭,<鏡山野史>,《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3,頁1-21。
陳徽言,<武昌紀事>,《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4,頁577-606。
二、有關太平天國之專書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三編太平天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8月,初版。
毛應章,《太平天國始末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90年2月,2版2刷。
王榮川,《太平天國初期的政治運動(一八四三-一八五三)》,台北:阿爾泰出版社,民國71年5月,初版。
王慶成,《太平天國的歷史與思想》,北京:中華書局,1985。
北京太平天國歷史研究會編,《太平天國史論文選》,北京:三聯書店,1981年1月,1版1刷。
史景遷(Jonathan Spence)著,朱慶葆等譯,《太平天國》(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f Hong Xiuquan),分上、下兩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1月。
佚名,張政烺收藏,《粵匪大略》(日本安政甲寅,即咸豐四年翻版石印本),金毓黻、田餘慶等編,《太平天國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5年,頁489-499。
李文海、劉仰東,《太平天國社會風情》,台北:雲龍出版社,民國80年7月。
李振宗,《太平天國的興亡》,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8年11月,初版2次印行。
杜文瀾,《平定粵匪紀略》,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呤唎(A. F. Lindley)著,王維周、王元化譯,《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呤唎(A. F. Lindley)著,王維周譯,《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上)》,上海:中華書局,1961年,初版。
茅家琦校補,《郭著「太平天國史事日誌」校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90年10月,初版1刷。
夏春濤,《太平天國宗教》,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張德堅,《賊情彙編》,載楊家駱主編,《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3,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2年12月。
清史編纂委員會,《太平軍史料(一)》,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民國58年1月。
郭廷以,《太平天國史事日誌》,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2月,第3版。
麥沾恩,《梁發傳》香港:基督教輔僑出版社,1959。
彭大雍,《洪秀全傳》,台北:國際文化事業公司,1987。
華強,《太平天國地理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
賈熟村,《太平天國時期的地主階級》,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
廣西省太平天國史調查團編著,《太平天國起義調查報告》,北京:三聯書店,1956年,初版。
盧瑞鍾,《太平天國的神權思想》,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74年10月。new window
蕭一山編,《太平天國叢書》,台北:中華書局,民國45年12月。
鍾文典,《太平天國開國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韓山文(Rev.Theodore Hamberg)著,簡文又譯,《太平天國起義記》,載楊家駱主編,《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6,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2年12月,頁835-878。
簡又文,《太平天國廣西首義史》,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35年6月,初版。
,《太平天國典制通考》,分上、中、下三冊,香港:簡氏猛進書屋,民國47年10月,初版。
,《太平天國全史》,香港:簡氏猛進書屋,民國49年。
,《太平天國雜記,金田之遊及其他》,上海:商務印書館,1964年,初版。
,《太平天國與中國文化》,香港:南天書業公司,民國57年。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綱》,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6年1月,初版。
,《太平天國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3月,初版。
,《太平天國史事考》,北京:三聯書店,1955。
饒任坤、陳仁華編,《太平天國在廣西調查資料全編》,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
三、太平天國專文
王榮川,<太平天國拜上帝教的形成及其影響>,《復興崗學報》,期16,台北:政戰學校,民國66年6月,頁247-262。new window
王慶成,<洪秀全與羅孝全的早期關係>,《太平天國的文獻和歷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頁398-425。
史丕亞(Robert E. Speer)著,簡又文譯,<論太平革命>,《大陸雜誌》卷37,期7,民國57年10月5日,頁18-32。
伍錦源,<傳教士對洪秀全及太平天國之影響>,《中國研究》卷3,期5,1997年8月,頁51-59。
克拉克(Prescott Clarke)著,曾學白譯,<上帝來到廣西>,《太平天國史譯叢(一)》,北京:中華書局,1981,頁41-44。
李汝昭,<鏡山野史>,《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3,頁3-21。
李志剛,<郭士立牧師在港創立之福漢會及對太平天國之影響>,珠海文史研究所學會編,《羅香林教授紀念論文集(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81年,頁1240-1255。new window
施有忠,<太平天國的基督教>,《幼獅月刊》,卷41,期3,民國64年3月。
,<太平天國的思想形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冊3,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8月,初版,頁85-97。
茅家琦,<百年來太平天國史研究概況>,茅家琦主編,《太平天國通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頁1-37。
夏春濤,<中國大陸太平天國史研究評述>,《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23,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86年,頁66-78。
徐日襄,<庚申江陰東南常熟西北鄉日記>,載楊家駱主編,《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5,頁425-439。
晏瑪太(Rev. M. T. Yates)著,簡又文譯,<太平軍紀事>,楊家駱主編,《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6,頁921-942。
張研,<誰之罪─天京事變>,范炯主編,《歷史的頓挫─古中國的悲劇‧事變卷》,台北:雲龍出版社,民國85年5月,1版6刷,頁313-344。
莊吉發,<太平天國起事前的天地會>,《食貨月刊》,卷8,期12,民國68年3月,頁569-581。
,<清末天地會與太平天國之役>,《大陸雜誌》,卷59,期1,民國68年7月,頁33-45。
莊政,<洪門會黨與太平天國的反清運動>,《東方雜誌》,卷12,期4,民國67年10月,頁40-49。
郭廷以,<太平天國的極權統治>,《大陸雜誌》,卷10,期2,民國44年,頁25-32。
廖楊,<太平天國運動的人類學考察(上)>,《廣西文獻》,期91,台北:廣西同鄉會,民國90年1月,頁27-29。
____,<太平天國運動的人類學考察(下)>,《廣西文獻》,期92,台北:廣西同鄉會,民國90年4月,頁9-13。
鄧嗣禹,<「勸世良言」與太平天國革命之關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太平天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8月,初版,頁99-124。
,<太平天國史研究之過去現在與前瞻>,《太平天國學刊》,輯5,北京:中華書局,1987,頁19-32。
鍾文典,<太平天國與天地會在思想制度上的關係>,北京太平天國歷史研究會編,《太平天國史論文選(下)》,北京:三聯書店,1981年1月,1版1刷,頁1233-1254。
,<論太平天國革命發生在廣西的原因>,北京太平天國歷史研究會編,《太平天國史論文選(上)》,北京:三聯書店,1981年1月,1版1刷,頁201-211。
鍾建熙,<從清代中葉以後社會、經濟、政治三方面所衍生的問題看太平天國興起的原因>,《史學月刊》,期37,民國82年6月,頁34-45。
簡又文,<忠王親筆供辭之初步研究>,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太平天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8月,初版,頁401-425。
簡又文著,軼群譯,<馬克思學派的太平天國史觀>,《問題與研究》卷2,期3,民國51年12月,頁1-6。new window
羅孝全撰,簡又文譯,<洪秀全革命之真相>,《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冊6,頁821-828。
羅爾綱,<太平天國革命前的人口壓迫問題>,李定一、吳相湘、包遵彭編纂,《中國近代史論叢》,輯2,冊2,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7年10月,第6版,頁36-76。
四、一般書籍
丁興祥校閱,陳正文等譯,Duane Schultz & Sydney Ellen Schultz合著,《人格理論》(Theories of Personality),台北:揚智出版社,民國86年,初版。
方白譯,《希特勒傳》,台北:大明王氏出版公司,民國64年。
王克先,《發展心理學》,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9年7月,第3版。
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上海:上海青年協會書局,1940。
王雲五總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心理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9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總第39號)》,北京:中華書局,1979。
孔繁鐘、孔繁錦編譯,《DSM-I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民國89年3月。
孔繁鐘編譯,《DSM-IV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民國89年3月10日,初版3刷。
史革新主編,《中國社會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史澄等編纂,《廣州府志》,《鴉片戰爭文獻彙編》,冊4,台北:鼎文出版社,民國62年12月,初版。
田運主編,《思維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石之瑜,《政治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8年,初版。new window
,《政治文化與政治人格》,台北:揚智出版社,民國92年4月,初版。
石峻主編,《中國近代思想史參考資料簡編》,北京:三聯書局,1957。
朱其華,《中國近代社會史之解析》,上海:新新出版社,1993年,初版。
朱浤源,《從變亂到軍省:廣西的初期現代化,1860-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4年1月,初版。
西爾格德(Ernest R. Hilgard)等著,鄭伯壎、張東峰編譯,《心理學》(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70年9月。
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孟森祥譯,《基督教義的心理分析》,台北:晨鐘出版社,民國60年。
,欣瑜譯,《心理學與宗教》,台北:有志圖書公司,民國60年9月。
,黃榮村等譯,《希望的革命》,台北:環宇出版社,民國63年2月,初版。
,孟森祥譯,《人類破壞性之剖析(下)》,台北:牧童出版社,民國64年。
余昭,《人格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8年2月,第6版。
吳玲玲譯,Solso著,《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台北:華泰書局,民國87年3月,初版。
李亦園,《文化人類學選讀》,台北:食貨出版社,民國63年。
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83年8月,再版5刷。
李守孔,《中國近代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5年10月,初版5刷。
李志剛,《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文化論文集》,台北: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民國81年3月,初版2刷。
李長貴,《社會心理學》,台北:中華書局,民國65年3月,增訂2版。
,《社會運動學》,台北:大林出版社,民國69年10月。
李美枝,《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民國74年1月,第9版。
李雲漢,《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4年9月。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4年。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台北:臺灣商印書館,民國67年,第14版。
尚•拉普朗虛(Jean Laplanche)、尚-柏騰•彭大歷斯(J.-B. Pontalis)著,沈志中、王文基譯,陳傳興監譯,《精神分析辭彙》( Vocabulaire de la Psychanalyse ),台北:行人出版社,民國89年。
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3年9月,第4版。new window
阿德勒(Alfred Alder)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台北:志文出版社,民國60年6月。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著,蔡怡佳、劉信宏譯,《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立緒文化公司,民國90年,初版。
胡林翼,《胡林翼集》,台北:武學書局,民國45年1月,初版。
胡樸安編著,《中華全國風俗誌》,台北:啟新書局,民國57年。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57年,初版。
,《中國19世紀思想史(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0年9月。
香港聖經公會,《聖經》,香港:聖經公會,1999。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貳、太平天國〕》,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87年。
孫本文,《社會學原理(上)》,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49年,初版。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香港:集賢社,1987年,2版7刷。
徐靜,《心理自衛機轉》,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69年,再版。
桑德拉•布萊克斯利著,《夢境和意識的本質》,長春:長春出版社,2001。
格林斯坦(Fred I. Greenstein)著,朱堅章主譯,王黎明、朱浤源、蘇采禾合譯,《政治與人格》(Personality and Politics),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8年4月。
格林斯坦、波士畢(Fred I. Greenstein and Nelson W. Polsby)合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編譯,《個體政治學》(Micropolitical Theory),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2月。
泰勒(G. Taylor)著,《人種地理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49年,初版。
馬起華,《政治適應動力學》,台北:帕米爾書局,民國52年。
,《政治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2年2月。
,《政治心理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2年2月,第3版。
,《政治心理分析》,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3年3月,2版2刷。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81年5月,再版2刷。
高華平、曹海東著,《中華巫術》,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4年3月,初版1刷。
高德伯(Elkhonon Goldberg)著,洪蘭譯,《大腦總指揮》(The Executive Brain Frontal Lobes and the Civilized Mind),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93年,初版。
宮城音彌著,李永熾譯,《精神分析導論》,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61年9月,第3版。
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第七十一輯: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內政方面》,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66年3月。
孫廣德,《明清政治思想論集(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88年5月,初版1刷。
張九如,《群眾心理學與群眾領導》,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第6版。
張玉法編,《晚清革命文學》,台北:新知雜誌社,民國61年2月。
張玉法,《歷史學的新領域》,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68年12月,第2版。
張金鑑,《中國政治思想史》,分上、中、下三冊,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8年,初版。
張春興、楊國樞合著,《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58年,初版。
張春興,《心理學》,分上、下兩冊,台北:東華書局,民國66年10月,修正2版。
張鳳燕等譯,Robert M. Liebert & Lynn Langenbach Liebert 著,《人格心理學:策略與議題》(Personality: Strategies and Issues),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91年。
清史編纂委員會,《清史》,台北:國防研究院,民國50年10月,初版。
郭有遹,《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6年11月,第3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台北:弘文出版社,民國67年。
郭壽華,《客族源流志》,台北:自印本,民國53年9月,第4版。
梁發,《勸世良言》,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4年2月,再版。
陳正文等譯,Duane Schultz and Sydney Ellen Schultz合著,《人格理論》(Theories of Personality),台北:揚智出版社,民國86年,初版。
陳仲庚、張雨新編著,《人格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79年,第2版。
陳昌齋,《廣東通志》,台北:華文書局,民國57年。
陳鴻瑜,《政治發展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81年,再版。
陳鵬仁,《紐約‧東京‧臺北》,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9年8月,增訂1版。
陸寶千,《論晚清兩廣的天地會政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4年5月,再版。new window
陶希聖,《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台北:全民出版社,民國44年3月,第3版。
彭澤益,《太平天國革命思潮》,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35年,初版。
普汶原著,鄭慧玲編譯,《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71年9月。
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全7冊,台北:世界書局,民國80年,第4版。
游恆山譯,K. T. Strongman著,《情緒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5年9月,初版2刷。
游恒山譯,Philip G. Zimbardo 著,《心理學》(Psychology and Life),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79年9月,修訂版。
程大墇、黃占梅,《桂平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民國56年。
費正清(John K. Fairbank)編,張玉法主譯,李國祁總校訂,《劍橋中國史-晚清篇1800-1911(上)》,台北:南天書局,民國76年9月,初版。
賀佛爾(Eric Hoffer)著,旦文譯,《群眾運動》(The True Be- liever),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92年9月,再版。
賀凌虛,《西漢政治思想論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77年1月,初版。
黃文龍,《花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6年,清光緒版重印。
楊日旭、盧瑞鐘編著,《政治學(上)》,台北:敦譯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7年9月,初版。
楊延光,《杜鵑窩的春天:精疾病照顧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民國88年,初版。
楊宜音譯,E. D. Starbuck著,《宗教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86年,初版。
楊國樞,《心理學(九)─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9年10月,第6版。
楊懋春,《鄉村社會學》,台北:正中書局,民國59年。
溫世頌,《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9年10月,初版。
路君約等編,《心理學》,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民國65年,第6版。
赫洛克(Elizabeth B. Hurlock)原著,《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胡海國譯,台北:桂冠國書公司,民國67年7月,第3版。
劉介等編纂,《廣西通志稿》,廣西:廣西通志館編印,民國38年6月。
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文化社會變遷錄(卷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劉英茂,《普通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民國69年9月,再版。
墨頓‧杭特(Morton Hunt)著,李斯譯,《心理學的世界─類型與發展》(The Story of Psychology),台北:究竟出版社,民國89年,初版。
歐大年(D. Overmyer)著,劉心勇等譯,《中國民間宗教教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歐申談譯,John Rickman編,《佛洛伊德論文精論》,台南:開山書局,民國60年1月。
鄭欽仁編,《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2年,初版8刷。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9年,第2版。
黎明(Le Bon)著,李由農譯,《革命心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47年5月。
黎威(Marrion J. Levy. Jr.)著,龔忠武編譯,<近代中國社會的變化>原載《大陸雜誌》,卷31,期10,後收入大陸雜誌編,《史學叢書》,輯3,冊5,台北:大陸雜誌出版社,民國54年11月。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2年2月。
蕭黎,《影響中國歷史的一百個洋人》,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
戴維‧C.洛夫(David C. Lohff)著,李書端等譯,《梦典》(The Dream Directory),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繆鳯林,《中國通史要略》,台北:臺灣商務館,民國61年,第9版。
薛化元,《中國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4年,初版。
謝山居士,《粵氛紀事》,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5年。
羅香林,《客家史料匯篇》,香港:中國學社,民國54年3月。
羅家倫主編,黃季陸、秦孝儀修訂,《國父年譜(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史料編訂纂委員會,民國74年11月,第3次增訂。
顧長聲,《來華新傳教士評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五、期刊、雜誌
石之瑜,<當代政治心理學的教材與方法:文獻簡介>,《政治科學論叢》,期10,民國88年6月,頁27-58。new window
李永熾,<瑪克思•韋柏論中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卷7,期8,民國63年8月,頁17-24。
范文正譯,H. Wriggins撰,<國家整合>,《憲政思潮》,期20,民國61年10月,頁84-89。
茅家琦,<基督教、儒家思想和洪秀全>,《南京大學學報》,期2,1979,頁72-86。
孫廣德,<我國正史中的政治神話>,《社會科學論叢》,輯30,台北:台大法學院,民國71年9月,頁29-76。
袁頌西,<政治不安定的幾個原因>,《憲政思潮》,期28,民國63年,頁109-110。
張金鑑,<領袖人格形成的理論析釋>,《東方雜誌》,卷13,期12,民國69年6月,頁10-13。
張瑞德,<蔣夢麟早年心理上的價值衝突與平衡(光緒十一年至民國六年)>,《食貨月刊》,卷7,期8,民國66年11月,頁78-84。
黃建華,<道光時代的災荒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食貨月刊》,卷4,期4,民國63年7月,頁19-27。
黃彥、李伯新,<孫中山的家庭出身和早期事蹟>,《廣東文史資料》,輯25,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79年,頁280-299。
陳勝崑,<洪秀全的心理分析>,《健康世界》,期26,民國67年2月,頁96-99。
,<洪秀全的革命心理>,《健康世界》,期27,民國67年3月,頁81-85。
陳華,<論洪秀全的歷史意識暨其與宗教信仰及現實考量的關係>,《清華學報》,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85年3月,頁71-120。new window
逯耀東,<中國近代歷史發展基本線索問題>,《近代中國研究通訊》,期2,民國75年9月,頁97-103。
楊宗亮,<拜上帝會子虛烏有考>,《歷史研究》,期233,1995年1月,頁120-135。
楊碧玉,<太平天國核心幹部政治人格之分析>,《復興崗學報》,期75,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民國91年9月,頁205-232。new window
詹火生,<清代人口思想述略>,《思與言》,卷10,期6,民國62年3月,頁422-433。new window
瑪麗‧萊特(Mary C. Wright)著,魏外楊譯,<辛亥革命的本質>,《中國現代史論文暨史料選集》,台中:逢甲大學,民國73年7月,頁24-38。
賴建成譯,Jordan Paper著,<洪秀全對宗教的理解與行事(上)>,《獅子吼》,民國78年8月,頁25-29。
,<洪秀全對宗教的理解與行事(下)>,《獅子吼》,民國78年9月,頁38-43。
賴淑珍譯,P. C. Sederbery 撰,<衝突和衝突管理>,《憲政思潮》,期49,民國69年3月,頁139-153。
羅中平,<中國近代史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李定一、吳相湘、包遵彭編纂,《中國近代史論叢》,輯2,冊3,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7年10月,第6版,頁28-29。
羅家倫,<一個幾乎被失落的歷史證件-關於世凱『戊戌日記』考訂>,《中國現代史叢刊》,冊2,台北:文星書局,民國47年,頁1-15。
龔忠武編譯,Marion J. Levy , Jr.著,<近代中國社會的變化>,《大陸雜誌》,卷31,期10,國54年11月3日,頁15-23。
六、研討會論文
王榮川,<從群眾運動的角度看有關領袖的理論>,收錄於《三民主義與國家建設學術研討會─紀念任卓宣教授百年誕辰論文集》,台北:政戰學校,1995年7月。new window
朱浤源,<同治中興在廣西:劉長佑巡撫的治績>,收錄於《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76年8月。
,<小政府治大社會:明清之際廣西的個案研究>,收錄於《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77年8月。
莊吉發,<清代社會經濟變遷與祕密會黨的發展:臺灣、廣西、雲貴地區的比較研究>,收錄於《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75年8月。new window
簡又文,<五十年來太平天國史之研究>,收錄於《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五十週年紀念特刊》,香港:香港大學,1963。
羅香林,<客家源流考>,收錄於《香港崇正總會三十週年特刊》,香港:崇正總會出版,1950。
七、學位論文
王智榮,<胡漢民政治人格之研究>,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6月。
王超然,<天啟與實踐:洪秀全的異夢及其太平天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5月。
朱言明,<太平天國與國民革命對外關係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所,博士論文,民國78年6月。new window
朱浤源,<宋教仁的政治人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6年6月。
符儒友,<黃克強的政治人格>,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6月。
陳建隆,<周恩來的政治人格>,中國文化大學大陸政治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6月。
黃煌智,<孫中山與康有為政治人格之形成與內涵研究>,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楊開雲,<康有為政治人格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6月。
楊碧玉,《秋瑾政治人格之研究》,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6月。後於民國78年獲文工會獎助出版。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8年4月。
盧瑞鍾,<先秦天道觀念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3年6月。
聶崇章,<孫中山政治人格的形成(一八六六-一八九四),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3年6月。
八、報紙、網路
卜大中,<權力瘟疫,殺人機器─二十世紀各國政府屠民錄>,《中國時報》,民國83年12月15日,第46版。
高有智,<周大觀基金會成立首座頻死研究中心>,《中國時報》民國91年7月18日,第19版。
張溯皋,<認識情感性疾病-基礎篇、進階篇>http://www.angelfire.com/ms/madot/basic.html及http://www.angelfire.com/ms/madot/advanced.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4年3月24日。
梁靜于,<鬼門關前走一遭,人生更積極>,《聯合報》,民國91年12月23日,第21版。
貳、英文部份
一、 有關太平天國之專書
Boardman, E. P., Christian Influence upon the ideology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1851-1864, New York: Octagon Books Press, 1972.
Hamberg, Theodore, The Vision of Hung-Siu-Tshuen, and Origin of the Kwangsi Insurrection, San Francisco: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Inc., 1957.
Michael, F., The Taiping Rebellion: History and Document, Seattle: Univ. of Washington Press, 1960.
Shih, V. Y. C., The Taiping Ideology:Its Sources, Interpretations and Influenc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7.
Teng, Ssu-Yu, New Light in the History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 Press, 1950.
二、有關太平天國之專文
Teng, Y. C., “Reverend Issachar Jacox Roberts and the Taiping Rebellio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23, No.1, 1963, pp.55-67.
Yap, P. M., “The Mental Illness of Hung Hsiu-chuan, Leader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in Far Eastern Quarterly, Vol.13, 1954, pp.287-304.
. “The Mental Illness of Hung Hsiu-chuan, Leader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Reprinted in Chun-tu Hsueh ed., Revolutionary Leaders of Modern China, N.Y.: Oxford Univ. Press, 1971, pp.70-79.
三、一般書藉
Aldre, A.,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Boston: Little Brown Press, 1931.
Allport, Gardon W.,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1.
Almond, Gabriel A., and Sidney Verba, The Civic Culture: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Almond, Gabriel A. and G. Bingham Powell, Jr., Comparative Politics: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Inc., 1966.
Bossard, H.H. S., and E. S., Boll, The Large Family Syste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56.
Brinton, Crane, The Anatomy of Revolutio, New York : Alfred A. Knopf , Inc., and Random House, Inc., 1965, p.106.
Easton, D. and J. Dennis, 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New York: Mcgraw-Hill, 1969.
Easton, D., 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76.
Engler, B., Personalit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 1979.
Erikson, E. H., Young Man Luther: A Study in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 New York: Norton, 1958.
. Gandhi’s Truth: On the Origin of Militant Nonviolence, New York: Norton, 1969.
. On the Nature of Psycho-historical Evidence: In Search of Gandhi, New York: Norton, 1969.
Freud, S.,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trans. A. A. Brill. The Basic Writings of Sigmund Freud, ed. A. A. Brill. N. Y.: Mondern Library, 1938.
George, Alexander L. and Juliette L. George, Woodrow Wilson and Colonel House: A Personality Study, New York: Dover, 1964.
Greenstein, F. I., Personality and Politics: Problems of Evidence, Inference and Conceptualization, Chicago: Markman, 1969.
. A Source Book for the Study of Personality and Politics, New York: Markham, 1971.
Greenstein, F. I., and Nelson W. Polsby,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1975.
. Micropolitical Theory, Reading, Mass.: Addison-Welsley Publishing Co., 1975.
. Macropolitical Theory, Reading, Mass.: Addison-Welsley Publishing Co., 1975.
Hertling, L., Geschichte des Katholischen Kirche, Trans. A. G. Riggs, 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York, Penn.: York Composition Co., 1956.
Ho, Ping-ti,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 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Hsiao, Kuang-Chuan, 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台北:中央圖書公司,1971.
Johnson, David and Evelyn S. Rawski, 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台北:南天書局,1987.
Lane, Robert E., Political Man, New York: Free Press, 1972.
Lasswell, Harold D., Psychopathology and Politics,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0.
. Power and Personality, 3rd ed., New York: Murrary, 1966.
Liu, Kwang-Ching, ed., Orth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ina,台北:南天書局,1994.
Lindzey, G. and E. Aronson, The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
Lippman, W., Preface to Politics, New York: Mitchell Kannerly, 1913.
Lon, Pichon P. Y., The Early Chiang Kai-shek, A Study of His Personality and Politics 1887-1924,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1.
Merriam, Charles E., Systematic Poli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5.
Naquin, Susan, Millenarian Rebellion in China: The Eight Trigrams Uprising of 1831,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6.
Ong, Roberto K.,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in Ancient China, Bochum: Studienverlag Brockmeyer Press, 1985.
Pye, Lucian W.,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uthor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Rejai, Mostafa, and Kay, Phillips, Leaders of Revolution,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Inc., 1979.
Shih, V. Y. C., The Taiping Ideology : Its Sources, Interpretations and Influenc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7.
Smith, M. Brewster, S. Jormes, and Robert W. White, Opinions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John Wiely and Sons, Inc., 1956.
Weber, Max, Economy and Society, N. Y. Bedminister Press Inc., 1968.
Willian, Garr, Hilter: A Study in Personality and Politics, London: Edward Arnald, 1978.
Wolfenstein, Victor E., The Revolutionary Personality: Lenin, Trotsky, and Grandhi, 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Yang, C. K.,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台北:南天書局,1994.
四、期刊文章
Almond, Gabiel A., “Comparative Political System,” Journal of Politics, Vol.18, (Aug. 1956), pp.391-409.
Alston, W. P.,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 of Religion,” in Paul Edward, ed., Th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N.Y. : Macmillan Co., (1967), pp.148-150.
Berkowitz, L., “Aversively Stimulated Aggression : Some Parallels and Differences in Research with Animals and Humans , ” American Psychologist, No.38, (1983), pp.1135-1144.
Cohen, Myron L., “Souls and Salvation: Conflicting Themes in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James L. Waston and Evelyn S. Rawaski, 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pp. 180-202.
Costantini, E. and K. Graik, “Personality and Politicans-California Party Leader, 1960-1976,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No.4, (1980), pp.641-661.
Esberey, J. E., “Personality and Politics-New Look at King-bying Dispute,” Can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6, No.1, (1973), pp.35-37.
Kearns, Doris, “Lyndon Johnson’s Political Personality,”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91, No.3,(1976), pp.383-490.
Munger, and F. G. Welsk, “Personality-Traits of Nixon and Ford as Seen by Political-Science Student,” Research Review, Vol.21, No.2, (1974), pp.1-10.
Smith, M. B., “A Map for the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and Politic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24, No.3, (1968), pp.15-28.
Weinstein, E. A. and J. W. Anderson, and A. S. Link, “Woodrow Wilson’s Political Personality : A Reappraisal,”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93, No.4, (1978), pp.585-598.
參、日文部份
呤唎(A. F. Lindley)著,增井経夫、今村与志雄譯,
《太平天国─李秀成の幕下
にありて—リンドレー》
,共計四冊,東京:平凡社,東洋文庫,1988年12月,初版7刷。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