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北宋新舊黨爭與詞學
作者:王璧寰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Pi-Huan W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龔顯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婉約文禍黨爭詞學Party contestCixueThe persecution of literatusGentl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4)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8
摘 要
北宋後期詞壇起了巨大的變化發展,這不但是唐、五代以來詞體本身「窮則變」規律的必然走向,更有它時代背景的因素。由於宋代朝廷採取和解苟安、提倡享樂和重文輕武的政策,社會繁榮富庶,城市經濟迅速發展,為了滿足貴族與市民歌舞宴飲享樂的需求,歌詞相應地蓬勃發展起來。文體的茁壯,除了社會需求,還必需依靠創作者有意識的推動。作者的意識一部分出諸個人才性,一部分則不能不歸之於推動這個意識的社會因素。其中,政治因素概居其主導的地位。
宋代歌詞自文人愛賞而染指之後,逐漸被上層社會接受,甚至受上層社會指導。到了新舊黨爭時,文人在宦途的種種顛簸浮沉加深加劇,其感受悸動自會形之於文學作品上。而詩文言志的明確性,卻常招來文禍。一方面為了避禍,一方面政治受害者的抑鬱怊悵又不能不發,此時,長短句恰好成為抒發情志最佳的載體,全因為它具有著「委婉幽約」與非關風教的特性。在此契機之下,詞建立了它獨立的地位,本文即在探討黨爭與詞學當中微妙的關係。
第一章「緒論」,先敘明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然後分史學、詞學專著與期刊論文方面探討相關文獻。第二章「新舊黨爭前的社會生態」,探討長短句寫作背景的社會型態與社會心理。第三章「新舊黨爭前的詞風發展」,探討北宋前期的詞風演變,以便於對照黨爭之後詞風拓展的情形。第四章「新舊黨爭與文禍」,敘明黨爭的歷史過程與對文人生涯、著作的制約。第五章「黨爭文禍對詞人心態的影響」,由前述黨爭的過程考察詞人在生活面與心理面上所受到的影響,討論詞人作品所顯現的情感狀態、思想變遷。第六章「黨爭時期的詞風變化」,對此期詞風多樣變化的成因多所探討,並對豪放、婉約和典雅三大類詞風深化的藝術寫作手法加以分析。第七章「黨爭時期詞學觀念的演變」,探討詞學觀念如何地演進,詞體地位是如何受重視與被提昇的,並論及時人審美觀的變遷。
最後一章「結論」歸結以上的探討,北宋新舊黨爭在詞學發展過程中的確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大致而言,詞體獨立地位的確立,詞體功能性的擴大,詞風多樣性的開發和深化,詞論的深入和逐漸形成理論體系,以及此期詞學審美觀念的改變,無不是深受新舊黨爭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關鍵詞:黨爭, 詞學, 文禍, 婉約 /Party contest, Cixue, The persecution of literatus, Gently
none
引用及參考文獻
一、經部
《周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
《詩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
《周禮》,《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
《尚書》,《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
宋.朱熹著:《詩集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3月。
清.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臺北:蘭臺書局,1973年9月。
李曰剛著:《國學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9月。

二、史部
漢.司馬遷撰:《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11月。
漢.班固撰:《漢書》,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5月。
劉宋.范曄撰:《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歐陽修等撰:《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宋.楊仲良編撰:《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1月。
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李燾編撰:《續資治通鑑長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3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趙汝愚輯:《諸臣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5月。
宋.朋九萬編撰:《東坡烏臺詩案》,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4月。
宋.朱長文撰:《吳郡圖經續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1月。
明.陳邦瞻編撰:《宋史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
清.王夫之撰:《宋論》,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2月。
清.趙翼著:《二十二史札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10月。
清.畢沅撰:《續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1月。
清.黃以周編:《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6月。
曾繁康著:《中國政治制度史》,臺北:華岡出版公司,1979年7月。
林語堂著:《蘇東坡傳》,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6月。
陳香編著:《蘇東坡別傳》,臺北:國家出版社,1980年8月。
李一冰著:《蘇東坡新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3 月。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1月。
羅家祥著:《北宋黨爭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洪亮著:《蘇東坡新傳》,臺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3年12月。
韋政通著:《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5年10月。
梁庚堯著:《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4月。new window
黃寶華著:《黃庭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郭東旭著:《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王水照、崔銘著:《蘇東坡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雷飛龍著:《漢唐宋明朋黨的形成原因》,臺北:韋伯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9月。new window

三、子部
(一)哲學、藝術與美學類
漢.桓譚撰:《新論》,影印《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年9月。
晉.葛洪撰:《抱朴子》,影印《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3月。
宋.張載撰:《張子全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年9月。
宋.蘇軾撰:<宋蘇東坡赤壁賦/榿木詩卷他>,《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輯,東京:二玄社,1977年2月。
宋.程頤撰:《河南程氏遺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撰:《朱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吕本中撰:《童蒙訓》,《叢書集成續編》第6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釋法雲撰:《翻譯名義集》,《四部叢刊》本第31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7年。
明.董其昌著:《畫禪室隨筆》,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7月。
明.唐志契著:《繪事微言.傳授》,刊於《中國書畫類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公司,1975年5月。
清.顧炎武著:《日知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年。
清.王先謙著:《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9月。
郭慶藩著:《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9月。
呂佛庭著:《中國書畫源流》,臺北:華正書局,1978年2月。
許總主編:《宋明理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9月。
梁啟超著:《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
周來祥、周紀文著:《美學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2月。
張春興著:《現代心理學》,臺北:台灣東華書局,2001年6月。

(二)筆記小說類
漢.郭憲撰:《洞冥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孫光憲撰:《北夢瑣言》,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宋.司馬光撰:《涑水紀聞》,《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田況撰:《儒林公議》,《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歐陽修撰:《歸田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吳處厚著:《青箱雜記》,《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張舜民撰:《畫墁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沈括撰:《夢溪筆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范鎮撰:《東齋記事》,《叢書集成初編》第2744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陳師道撰:《後山談叢》,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9月。
宋.王鞏撰:《隨手雜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彧撰:《萍洲可談》,刊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別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曾慥撰:《高齋漫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釋文瑩撰:《湘山野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趙令畤撰:《侯鯖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廌撰:《師友談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王闢之撰:《澠水燕談錄》,《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魏泰撰:《東軒筆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釋惠洪撰:《冷齋夜話》,《百部叢書集成》初編46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邵伯溫撰:《河南邵氏聞見前錄》,《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蔡絛撰:《鐵圍山叢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葉夢得撰:《石林燕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葉夢得撰:《避暑錄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彭乘撰:《墨客揮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邵博撰:《河南邵氏聞見後錄》,《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吳曾撰:《能改齋漫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胡仔撰:《苕溪漁隱叢話》,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2月。
宋.晁公武撰:《郡齋讀書志》,刊於《書目類編》第69冊,臺北:成文書局,1978年7月。
宋.王銍撰:《默記》,《筆記小說大觀》本,臺北:新興書局,1960年。
宋.王明清撰:《揮麈後錄》、《揮麈後錄餘話》,《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弁撰:《曲洧舊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陸游撰:《老學庵筆記》,《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陳鵠撰:《耆舊續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費衮撰:《梁谿漫志》,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9月。
宋.曾敏行撰:《獨醒雜志》,《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周煇撰:《清波雜志》,《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張端義撰:《貴耳集》,《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俞文豹撰:《吹劍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羅大經撰:《鶴林玉露》,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佚名撰:《紺珠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瑩撰:《群書類編故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明.陶宗儀撰:《說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張宗橚輯:《詞林紀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
丁傳靖編:《宋人軼事彙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四、集部
(一)總集
後蜀.趙崇祚編:《花間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宋.朱熹撰:《楚辭集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明.毛晉撰:《宋六十名家詞》,《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2月。
清.朱彝尊編、王昶續補:《詞綜》,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清.朱祖謀校輯:《彊村叢書》,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10月。
任半塘著:《敦煌歌辭總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傅璇琮等輯:《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

(二)詩、詞、文別集及選集
宋.范仲淹撰:《范文正公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歐陽修著:《歐陽修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
宋.王安石撰:《王安石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0月。
宋.蘇軾撰:《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宋.蘇轍撰:《蘇轍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9月。
宋.黃庭堅撰:《山谷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黃庭堅撰:《山谷題跋》,《百部叢書集成》刊汲古閣《津逮秘書》第五函,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陳師道撰:《後山集》,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宋.劉攽撰:《彭城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秦觀撰:《淮海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晁補之撰:《雞肋集》,《四庫叢刊正編》第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宋.李之儀撰:《姑溪居士文集》,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0年。
宋.黃裳撰:《演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樓鑰撰:《攻媿集》,《四部叢刊正編》第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金.王若虛撰:《滹南遺老集》,《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周濟編:《宋四家詞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楊勇著:《陶淵明集校箋》,臺北:盤庚出版社,1979年2月。
劉揚忠編著:《晏殊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1月。
邱少華編著:《歐陽修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1月。
高健中校點:《樂章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龍沐勛著:《東坡樂府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石聲淮、唐玲玲箋注:《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2005年9月。
徐培均.羅立剛編著:《秦觀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1月。
鍾振振校注:《東山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吳則虞校點:《清真集》,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張顯成等編注:《李清照、朱淑真詩詞合注》,成都:巴蜀書社,1991年1月。
王強編著:《周邦彥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6年1月。
高克勤撰:《王安石詩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曾棗莊、吳洪澤著:《蘇辛詞選》,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11月。
黃寶華撰:《黃庭堅詩詞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徐培均.羅立剛撰:《秦觀詩詞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謝桃坊著:《柳永詞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劉揚忠撰:《周邦彥詞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夏承燾等撰:《宋詞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9月。
胡雲翼著:《宋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
龍沐勛著:《唐宋名家詞選》,臺北:臺灣開明書局,2000年。

(三)詩話、詞話、文學理論與學位論文
弘法大師撰:《文鏡秘府論》,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3月。
宋.朱弁撰:《風月堂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宋.魏慶之撰:《詩人玉屑》,臺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11月。
金.王若虛撰:《滹南詩話》,《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
郭紹虞著:《詩品集解》,臺北:清流出版社,1972年3月。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5月。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出版公司,1982年5月。
吉川幸次郎著:《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9月。
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89年5月。
陳良運著:《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9月。
嚴明著:《中國詩學與明清詩話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4月。new window
宋.楊繪撰:《時賢本事曲子集》,《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宋.王灼撰:《碧雞漫志.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宋.張侃撰:《拙軒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宋.鮦陽居士撰:《復雅歌詞》,《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宋.胡仔撰:《苕溪漁隱叢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宋.楊湜撰:《古今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宋.張炎撰:《詞源》,《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宋.周密撰:《浩然齋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元.吳師道撰:《吳禮部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清.沈雄撰:《古今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清.周濟撰:《介存齋論詞雜著》,《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清.宋翔鳳撰:《樂府餘論》,《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清.謝章鋌撰:《賭棋山莊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清.黃蘇撰:《蓼園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清.蔡嵩雲撰:《珂亭詞論》,《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清.劉熙載撰:《詞概》,《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清.王士禎撰:《花草蒙拾》,《叢書集成》第210冊,臺北:新文豐書局,1989年。
況周頤撰:《蕙風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王國維撰:《人間詞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唐圭璋主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薛礪若著:《宋詞通論》,香港:中流書店,1974年。
葉嘉瑩著:《迦陵論詞叢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羅忼烈著:《詞曲論稿》,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6月。
楊海明著:《唐宋詞風格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吳梅撰:《詞學通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4月。
葉嘉瑩著:《唐宋詞十七講》,長沙:岳麓書社,1989年2月。
繆鉞.葉嘉瑩合著:《靈谿詞說》,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12月。
繆鉞.葉嘉瑩合著:《詞學古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年10月。
郭美美著:《東坡在詞風上的承繼與創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2月。
王兆鵬著:《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唐玲玲著:《東坡樂府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2月。
王水照著:《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12月。
朱崇才著:《詞話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月。
楊海明著:《唐宋詞主題探索》,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10月。
楊成鑒著:《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12月。
崔海正著:《宋詞研究述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3月。
高鋒著:《花間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吳熊和著:《唐宋詞通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孫康宜著:《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11月。
黃雅莉著:《宋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6月。
丁放、余恕誠合著:《唐宋詞概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楊海明著:《唐宋詞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吳惠娟著:《唐宋詞審美觀照》,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8月。
孫維城著:《宋韻》,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陳平原主編:《20世紀中國學術文存-詞曲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路成文《宋代咏物詞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2月。
劉若愚著:《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8月。
黃慶萱著:《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9月。
周振甫著:《文心雕龍譯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王夢鷗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0月。
蕭慶偉撰:《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
張燕瑾、吕薇芬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3月。
夏承燾等撰:《宋詞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9月。

(四)文學史類
陸侃如、馮沅君著:《中國詩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5月。
劉子庚著:《詞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2年4月。
楊海明著:《唐宋詞史》,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6年2月。
劉揚忠著:《唐宋詞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
蔣哲倫、傅蓉蓉著:《中國詩學史》(詞學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9月。
謝桃坊著:《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2月。
王易著:《詞曲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方範智等著:《中國古典詞學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郭紹虞著:《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9月。
柯敦伯著:《宋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9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孫望、常國武主編:《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2年8月。

五、期刊論文
龍沐勛:<兩宋詞風轉變論>,《詞學季刊》第2卷第1號,1934年10月。
龍沐勛:<清真詞敘論>,《詞學季刊》第2卷第4號,1935年7月。
鄭騫:<柳永蘇軾與詞的發展>,《文學雜誌》,第3卷第1期,1957年9月。
雷飛龍:<北宋新舊黨爭與其學術政策之關係>,《政大學報》11期,1965年5月。
馬興榮:<讀蘇軾詞札記>,《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2年第3期。
劉崇德:<蘇軾楊花詞繫年考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評論叢刊》十八輯。1983年。
劉乃昌:<宋詞的剛柔與正變>,《文學評論》,1984年第2期。
朱靖華:<蘇軾的豪放詞及其在詞史上的地位>,《徐州師院學報》,1985年第1期。
袁行霈:<以賦為詞─清真詞的藝術特色>,《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5期。
青原:<東坡詞與唐宋美學風尚的轉變>,《山西師大學報》,1987年3期。
李秉忠:<也論宋詞的「豪放派」與「婉約派」──兼評吳世昌先生等人的觀點>,《山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
徐敏:<北宋詞史上的兩座里程碑-從柳詞「曉風殘月」說到蘇詞「大江東去」>,《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
黃炳輝、劉奇彬:<論周邦彥對柳永詞的繼承和發展>,《河北大學學報》,1988年第3 期。
劉慶雲:<古代文論中「別是一家」的詞論>,《中國韻文學刊》,1988年12月
第2.3期。
謝思煒:<宋祁與宋代文學發展>,刊於《文學遺產》,1989年第1期。
楊燕:<北宋詞之「本色」與淮海詞>,《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
王水照:<蘇軾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文學遺產》,1989年第5期。
王兆鵬:<唐宋詞審美層次及其嬗變>,《文學遺產》,1994年第1期。
孫昌武:<蘇軾與佛教>,《文學遺產》,1994年第1期。
方曉紅:<論詠物詞的歷史流程及藝術特色>,《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5期。
韓經太:<宋詞:對峙中的整合與遞嬗中的偏取>,《文學評論》,1995年第5期。
謝桃坊:<宋人詞體起源說檢討>,《文學評論》,1995年第5期。
邱安昌:<風格:精神個體性的形式>,《山西師大學報》(社哲版)第23卷第1期,1996年1月。
周祚紹:<論黃庭堅和北宋黨爭>,《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孫維城:<論宋玉《高唐》、《神女》賦對柳永登臨詞及宋詞的影響>,《文學遺產》,1996年第5期。
趙梅:<關於詞的本體論思考-從意象出發>,《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1997年9月。。
沈家莊:<宋詞文體特徵的文化闡釋>,《文學評論》,1998年第4期。
王水照:<走近「蘇海」-蘇軾研究的幾點反思>,《文學評論》,1999年第3期。
胡遂:<論蘇詞主氣>,《文學評論》,1999年第6期。
李嘉瑜:<論「以賦為詞」的形成──以柳永、周邦彥為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九卷第一期,2000年6月。
吳帆:<論蘇軾與宋人的咏物詞>,《文學遺產》,2000年第3期。
高聖峰:<似花非花遷客淚>,《國文天地》第187期,2000年12月。
王璧寰:<「西北望,射天狼」解疑-談東坡詞的小失誤>,《國文天地》第187期,2000年12月。new window
王曉驪:<閑雅.高雅.清雅──論宋代雅詞發展的三個階段>,《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第28卷第1期,2001年1月。
陳元鋒:<北宋館職、詞臣選任及文華與吏材之對立>,《文學評論》,2002年第4期。
丁曉、沈松勤:<北宋黨爭與蘇軾的陶淵明情結>,《浙江大學學報》第33卷第2期,2003年3月。
王昊:<論宋人詞體觀念的建構>,《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顏翔林:<論《碧雞漫志》的詞學思想>,《文學遺產》,2003年第4期。
程怡:<元祐六年後的蘇、秦關係及其他>(哲社版),《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35卷第6期,2003年11月。
鄧喬彬:<秦觀「詞心」析論>,《文學遺產》,2004年第4期。
邱昌員:<宋代「江西詞派」商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2004年3月。
薛瑞生:<周邦彥捲入王審、劉昺「謀逆」事件考辨>,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2004年7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