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代吉州士族與地方社會研究
作者:蔡哲修
作者(外文):Che -Hsiu Tsai
校院名稱: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所
指導教授:王明蓀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吉州士族地方社會公共事務Ji-Zhouscholalocal societypublic affair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9
本文著眼於「唐宋變革」論述中的社會階層流動變化,藉由士人及其家族在鄉里與地方社會角色的考察,來補充傳統士大夫階層在不同領域的面貌,期使一般大眾對該階層的歷史角色有較整體的認識。
兩宋時期江西地區的文化發展,相較於淮南、兩浙、江東等核心地區,並不稍遜;而吉州的整體文化表現,則可以作為江西地區的代表。本文將宋代吉州士人、家族與地方社會三者結合,分別從世系背景解析時空環境因素,對宋代士人家族發展的影響;從起家類型和婚姻網絡,探討維繫宋代士人家族發展的物質條件和人際關係;從社群活動勾勒宋代士人家族的教育、學術和文化等精神生活;從社會關懷呈現宋代士族對「家庭」、「家族」及「地方社會」的具體作為。
This study, with a focus on discussing the change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during the Tang-Song transitional period,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scholars as well as their family networks to local society. The role of scholars played in Tang-Song transition has also been addressed.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Jiang-Xi areas was not less than the lower Yangtze basin in the Song China. In terms of society development, Ji-Zhou reflected the multicultural aspects of Jiang-Xi. Extended from a review on the literature, three aspect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stressed. First,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ain economic and interpersonal conditions of the scholar class at Ji-Zhou, making links between the initiation of scholars and the development their kinship networks within local society. Secondly, the scholars’ educational, academic and cultural lives were addressed in terms of their social activities and networking behavior. Finally, the scholars’ contribution to family, kinship family groups and local society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to demonstrate their social awareness and responsibilities. At the end of this study,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were suggested.
徵引及參考文獻目錄
一、史源
(一)正史、政書(依朝代順序排列)
漢班 固,《漢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
晉陳 壽,《三國志》,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
唐房玄齡,《晉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
梁沈 約,《宋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
梁蕭子顯,《南齊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
唐魏 徵,《隋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索引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3年。
宋李 埴,《皇宋十朝綱要》,宋史資料萃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9年。
宋劉 昫,《舊唐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
宋歐陽修,《新唐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
宋鄭 樵,《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元脫 脫,《宋史》,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2年。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二)地理書、地方志(依朝代、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宋王 存,《元豐九域志》,台北:華世出版社,1986年。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宋范成大,《吳郡志》,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樂 史,《太平寰宇記》,宋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歐陽忞,《輿地廣記》,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
清王建中等修.劉繹等纂,《永豐縣志》,清同治十三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78年。
清王肇渭等修.郭崇輝等纂,《龍泉縣志》,清同治十二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78年。
清宋瑛登修.彭啟端等纂,《泰和縣志》,清光緒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78年。
清李興元修.歐陽主生等纂,《吉安府志》,清順治十七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72年。
清定祥修.劉繹纂,《吉安府志》,清光緒元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4年。
清姚濬昌等修.周立瀛等纂,《安福縣志》,清同治十一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78年。
清陳汝禎等修.匡汝諧等纂,《廬陵縣志》,清同治十二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78年。
清彭繼盛等修.胡宗元等纂,《吉水縣志》,清光緒元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78年。
清歐陽駿等修.周之鏞等纂,《萬安縣志》,清同治十二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78年。
清蕭玉春修.李煒纂,《永新縣志》,清同治十三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4年。
(三)文集、筆記(依朝代、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唐杜 甫,《杜工部集》,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唐封 演,《封氏聞見記》,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宋王 偁,《東都事略》,清光緒九年淮南書局刻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宋王 珪,《華陽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庭珪,《盧溪文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王 讜,《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牟 巘,《陵陽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朱 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宋朱長文,《樂圃餘藁》,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余 靖,《武溪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宋 祁,《景文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李之儀,《姑溪居士全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6年。
宋李 光,《莊簡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李 綱,《梁谿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李 覯,《旴江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汪應辰,《文定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周必大,《文忠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周必大,《周益公文集》,明澹生堂抄本,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藁續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俞德鄰,《佩韋齋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洪 邁,《容齋隨筆》,叢書集成三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86年。
宋胡 宏,《五峰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胡 寅,《斐然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胡 銓,《澹菴文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宋范純仁,《范忠宣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倪 朴,《倪石陵書》,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袁 甫,《蒙齋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袁 燮,《絜齋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孫 覿,《鴻慶居士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家鉉翁,《則堂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徐 鉉,《徐公文集》,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宋徐元杰,《楳埜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祖無擇,《龍學文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畢仲游,《西臺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宋張方平,《樂全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張 守,《毘陵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張 耒,《柯山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張 栻,《南軒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張端義,《貴耳集》,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中華書局,1958年。
宋陸九淵,《象山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宋陸 游,《渭南文集》,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宋陳 亮,《龍川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陳 造,《江湖長翁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陳傅良,《止齋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
宋陳 襄,《古靈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曾 協,《雲莊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游九言,《默齋遺稿》,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程 珌,《洺水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黃庭堅,《山谷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舒 璘,《舒文靖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楊 時,《楊龜山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楊萬里,《誠齋集》,四部叢刊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
宋葛勝仲,《丹陽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葉 適,《水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宋趙 蕃,《章泉稿》,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劉才邵,《檆溪居士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宋劉辰翁,《須溪集》,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宋劉 攽,《彭城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劉 弇,《龍雲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劉 宰,《漫塘文集》,嘉業堂叢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宋劉 敞,《公是集》,叢書集選,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3年。
宋劉 摯,《忠肅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衛 涇,《後樂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樓 鑰,《攻媿集》,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宋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四部叢刊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
宋歐陽修,《文忠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蔡 戡,《定齋集》,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宋蔡 襄,《端明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韓 琦,《安陽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韓 維,《南陽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魏了翁,《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宋羅 願,《鄂州小集》,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4年。
宋蘇 洵,《嘉祐集》,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宋蘇 軾,《東坡全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蘇 轍,《欒城集》,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二、徵引及參考文獻
(一)專書、論文集(依筆劃順序排列)
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1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7年。
孔 東,《宋代東萊呂氏之族望及其貢獻》,《岫廬文庫》10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
王玉波,《中國家長家庭制度史》,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台北:學生書局,民國81年。new window
王建秋,《宋代太學與太學生》,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54年。
王善軍,《宋代宗族和家族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德毅,《宋代災荒的救濟政策》,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56年。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2年。new window
李貴祿,《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邢 鐵,《宋代家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袁 征,《宋代教育──中國古代教育的歷史性轉折》,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徐揚杰,《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張邦煒,《婚姻與社會:宋代》,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張邦煒,《宋代婚姻家族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梁庚堯,《南宋農村經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3年。
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上、下,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new window
陳柏泉編,《江西出土墓志選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90年。
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5年。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6年。new window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3年。
歐小牧,《陸游年譜》,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61年。
鄧小南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韓森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魏 峰,《宋代遷徙官僚家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平田茂樹、遠藤隆俊、冈元司編,《宋代社會的空間與交流》,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佐竹靖彥,《唐宋變革の地域的研究》,京都:同朋舍,1990年。
斯波義信著,方健、何忠禮譯,《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Richard L. Davis, “Court and Family in Sung China(960-1279): Bureaucratic Success and Kinship Fortunes for the Shi of Ming-chou.”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6.
Richard L. Davis, “Political Success and Growth of Descent Groups: The Shih of Ming-chou during the Sung”, P. B. Ebrey and J. L. Watsson ed., Kinship Organiz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000-194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Robert P. Hymes,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is,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二)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方誠峰,〈統會之地:縣學與宋元嘉定地方社會秩序〉,《新史學》,第16卷第3期,民國94年9月。
王水照,〈北宋洛陽文人集團與地域環境的關係〉,《文學遺產》,1994年第3期。
王章偉,〈宋代士族婚姻研究──以河南呂氏家族為例〉,《新史學》,第4卷第3期,民國82年9月。new window
王建平,〈江西私家藏書的特點淺探〉,《江西圖書館學刊》,2001年第4期。
王曾瑜,〈河南程氏家族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7年。new window
王善軍,〈唐宋之際宗族制度變革概論〉,鄧廣銘、王雲海等編,《宋史研究論文集》(1992年年會編刊),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德毅,〈宋代的河內向氏及其族系〉,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26輯,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6年。
王德毅,〈宋代的成都范氏及其世系〉,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29輯,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8年。
包偉民,〈宋代明州樓氏家族研究〉,《大陸雜誌》,第94卷第5期,民國86年5月。
包偉民,〈精英們“地方化”了嗎?——試論韓明士〉,《唐研究》,第11卷,2005年12月。
包弼德,〈地方傳統的重建──以明代的金華府為例〉,李重伯、周生春主編,《江南的城市工業與地方文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朱家源、王曾瑜,〈宋朝的官戶〉,鄧廣銘 程應鏐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朱瑞熙,〈大陸「宋代家族與社會」研究的回顧〉,《大陸雜誌》,第90卷第2期,民國84年2月。
朱瑞熙,〈一個常盛不衰的官僚家族:宋代江陰葛氏家族初探〉,《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7年。new window
谷 敏,〈周必大與《文苑英華》〉,《蘭州學刊》,2005年第6期。
李弘祺,〈宋代的舉人〉,國際宋史研討會秘書處編,《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民國77年。
李玖蔚等,〈宋代廬陵作家詩詞研究論文的定量分析〉,《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7卷第1期,2006年1月。
李華瑞,〈宋代婦女地位與宋代社會研究〉,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李夢星,〈周必大與廬陵刻書業〉,《文史知識》,2002年第3期。
吳雅婷,〈回顧1980年以來宋代的基層社會研究──中文論著的討論〉,《中國史學》,第12卷,2002年10月。
柳立言,〈從趙鼎《家訓筆錄》看南宋浙東的一個士大夫家族〉,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編,《第二屆國際華學研究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民國81年。
柳立言,〈山重水覆疑無路──宋代寧波家族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97年度第20次學術講論會,民國97年12月。
柳立言,〈宋代明州士人家族的形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1本第3分,民國99年6月。new window
袁文春,〈慶元黨爭時期楊萬里心態考察〉,《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1期,2009年1月。
徐愛華,〈周必大與楊萬里的交游及其影響下的詩歌創作論〉,《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6卷第5期,2005年10月。
張邦煒,〈宋代鹽泉蘇氏剖析〉,《新史學》,第5卷第1期,1994年 3月。new window
張邦煒,〈宋元時期仁壽──崇仁虞氏家族研究〉,《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7年。new window
張瑞君,〈楊萬里在宋代詩歌發展中的地位及影響〉,《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2期,2001年4月。
梁庚堯,〈南宋的社倉〉,《史學評論》,第4期,民國71年。
梁庚堯,〈南宋官戶與士人的城居〉,《新史學》,第1卷第2期,民國79年6月。new window
梁庚堯,〈南宋城市的社會結構〉,《大陸雜誌》,第81卷第4-6期,民國79年10-12月。
梁庚堯,〈南宋的貧士與貧宦〉,《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6期,民國80年。new window
梁庚堯,〈南宋城居官戶與士人的經濟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1年。new window
梁庚堯,〈豪橫與長者──南宋官戶與士人居鄉的兩種形象〉,《新史學》,第4卷第4期,民國82年12月。new window
梁庚堯,〈家族合作、社會聲望與地方公益──宋元四明鄉曲義的源起與演變〉,《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6年。new window
梁庚堯,〈南宋教學行業興盛的背景〉,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30輯,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9年。
梁庚堯,〈宋代福州士人與舉業〉,《東吳歷史學報》,第11期,2004年。new window
許懷林,〈“江州義門”與陳氏家法〉,鄧廣銘、漆俠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1987年年會編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
許懷林,〈江西歷史文化概說〉,《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2年2期。
郭恩秀,〈八〇年代以來宋代宗族史中文論著研究回顧〉,《新史學》,第16卷第1期,民國94年3月。new window
陳家秀,〈宋代眉州士大夫的婚姻關係〉,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秘書處編,《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民國84年。
陳智超,〈南宋二十戶豪橫的分析〉,鄧廣銘、徐規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陳榮照,〈論范氏義莊〉,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17輯,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7年。
陶晉生,〈北宋幾個家族間的婚姻關係〉,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與考古組(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國78年6月。
陶晉生,〈北宋士人的起家〉,《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民國84年。
陶晉生,〈書香世家:宋代的山陰陸氏家族〉,《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7年。new window
童向飛,〈尹焞、陳亮、吕祖謙、朱嘉、周必大等與韓元吉交游考略〉,《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2003年3月。
黃桃紅等,〈宋代廬陵詩詞作家作品量的統計分析〉,《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6卷第2期,2005年9月。
黃寬重,〈宋代四明袁氏家族研究〉,《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1年。new window
黃寬重,〈南宋兩浙路社會流動的考察〉,收入氏著《宋史論叢》,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82年。new window
黃寬重,〈科舉、經濟與家族興衰:以宋代德興張氏家族為例〉,《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民國84年。
黃寬重,〈宋代四明樓氏家族的興衰歷程〉,《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系,民國87年。
黃寬重,〈宋代四明士族人際網絡與社會文化活動──以樓氏家族為中心的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3分,民國88年9月。new window
黃寬重,〈宋代浮梁程氏家族的興替〉,《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7年。new window
黃寬重,〈宋代中央與地方關係的互動──以基層社會為中心的觀察〉,張希清等編,《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楊 瑞,〈從明淡生堂抄本《周益公文集》所收祭文重讀被余英時先生誤讀的詩歌〉,《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第6期,2005年6月。
楊聯陞,〈科舉時代的赴京旅費問題〉,《清華學報》,新第2卷第2期,民國50年6月。new window
葉 軍,〈日本「中國明清史研究」新特點:地域社會論與年鑑學派〉,《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雷斌慧,〈江西文化視野下的胡銓散文〉,《語文學刊》,2006年第12期。
漆 俠,〈宋元時期浦陽鄭氏家族之研究〉,收入氏著《知困集》,北京:河北教育初版社,1992年。
趙鐵寒,〈宋代的州學〉,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2輯,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2年。
劉子健,〈背海立國與半壁河山的長期穩定──南宋政治簡論〉,《中國學人》,第4期,1972年。
劉子健,〈略論宋代地方官學和私學的消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紀念董作賓、董同龢兩先生論文集》,第36本上冊,民國54年。new window
劉子健,〈劉宰和賑饑〉,《北京大學學報》,第3、4期,1979年。
劉配鏡,〈胡銓和他的《澹庵文集》〉,《江西圖書館學刊(季刊)》,1999 年第1期。
鄧小南,〈北宋蘇州的士人家族交游圈--以朱長文之交游為核心的考察〉,《國學研究》,第3輯,1995年。
鄧小南,〈宋代士人家族中的婦女:以蘇州為例〉,《國學研究》,第4輯,1998年。
鄧小南,〈龔明之與宋代蘇州的龔氏家族:兼談南宋崑山士人家族的交遊與沉浮〉,《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7年。new window
鄧春玉,〈半世嶺海鑄忠魂--南宋愛國志士胡銓〉,《南方文物》,2007年3月。
龍 霖,〈論廬陵文化〉,《吉安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6卷增刊,1995年11月。
譚鳳娥,〈宋代的社會救濟事業述評〉,《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7期,2003年11月。
蕭東海,〈王庭珪年譜簡編〉,《吉安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4年第2、3期。
蕭東海,〈楊萬里與王庭珪的師生交誼〉,《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7卷第9期,2006年9月。
蕭東海,〈楊萬里四篇定親啟及相關姻親考〉,《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9卷第3期,2008年3月。
蔡哲修,〈粹然耆儒王庭珪──宋代士人社會意象側寫〉,《吳鳳學報》,第17期,民國98年12月。
石田肇,〈南宋明州の高氏一族について─高閌、高文虎、高似孫のこと─〉,宋代史研究會編,《宋代の社會と宗教(宋代史研究會研究報告第二集)》,東京:汲古書院,1985年。
依川強,〈宋代の名族──河南呂氏の場合〉,《神戶商科大學人文論集》,第9卷第1-2期,1973年。
伊原弘,〈宋代明州におけゐ官戶の婚姻關係〉,《中央大學大學院研究年報》1,1972年。
伊原弘,〈宋代婺州における官戶の婚姻關係〉,《中央大學大學院論集》第6卷第1期,1974年。
伊原弘,〈宋代の浙西における都市士大夫〉,《東洋學集刊》,第45期,1981年。
佐竹靖彥,〈宋代の家族と宗族-宋代の家族と社会に関する研究の進展のために-〉,《東京都立大學人文學報》,第257號,1995年。
佐竹靖彥,〈唐宋期間福建の家族と社會--閩王朝の形成から科舉體制の展開まで〉,《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7年。new window
青山定雄,〈宋代における華北官僚の婚姻關係〉,東京,《中央大學八十周年記念論文集》, 1965年。
岸本美緒,〈「秩序問題」與明清江南社會〉,《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2期,民國90年9月。
高橋芳郎,〈宋代の士人身分について〉,《史林》(京都大學),第69卷3期,1986年。
福澤與九郎,〈宋代鄉曲(鄉人)義田莊小考〉,《史學研究》,第62期,1956年。
遠藤隆俊〈范氏義莊諸位、掌管、文正位について──宋代における宗族結合の特質〉,《東北大學大學院東洋學集刊》,第60期,1988年
Christian, De Pee, “Cases of the New Terrace: Canon and Law in Three Southern Song Verdicts”,Journal of Sung-Yuan Studies, vol.27, 1997.
Robert M. Hartwell,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mal of China, 750-155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2, no.2, 1982.
Linda Walton, “Kinship, Marriage, and Status in Song China: A Study of The Lou Lineage of Ningbo , c.1050-1250”, Journal of Asian Hidtory, vol.18, 1984.
Brian E. McKnight, “Administrators of Hangchow under the Northern Sung: A Case Stud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30, 1970.
Brian E. McKnight, “Law and the Family in Sung China: Inheritance”,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7年。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朱開宇,《科舉社會、地域秩序與家族發展──宋明間的徽州》,台北:台大文史叢刊之124,民國93年。
江筱婷,《宋代地方官的教化活動—以兩浙路地區為考察中心》,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
余國隆,《樓鑰年譜及其行誼》,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
何晉勛,《宋代士大夫家族勢力的構成──以鄱陽湖地區為例》,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徐秀芳,《宋代士族婦女的婚姻生活──以人際關係為中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1年。new window
張家瑋,《宋代士人與地方關係之研究──以江西吉州地區為例》,台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9年。
張藝曦,《王學、家族與地方社會──以吉水、安福兩縣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4年。new window
陳雯怡,《從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new window
曾佩芬,《鄉飲酒禮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趙婉君,《宋代襄陽地區區域研究──以社會文化為探討中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8年。
鄭丞良,《南宋明州先賢祠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7年。new window
簡杏如,《宋代莆田方氏家族》,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