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環境倫理:德行論的探究
作者:楊勝欽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eng-Chin, Ya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蕭振邦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環境倫理德行論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動物權/動物解放深層生態大地倫理自然整體論永續發展environmental ethicsvirtue ethicsanthropocentrismnonanthropocentrismanimal rights/animal liberationdeep ecologylan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4
在「為何要環保?」的議題上,見諸以往的研究,可以發現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爭論,其結果在非人類中心主義佔優勢的情況下,從而認為自然有其內在價值,因此人類有付與道德關心於自然之必要。但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滿意,一是忽略了環保問題起因於人類生存受到威脅的實況,二是忽略了環保工作仍是以人類為主導。
本文由此出發,透過歷史詮釋以及文獻分析兩種方法,回歸問題的原點,認為環保乃在於人類需要延續,進行中的「永續發展」概念雖然指出了這個觀點,但在「發展」和「保護」的雙贏策略下,使其效力大打折扣。而以往以非人類中心主義立場證成人類須對環境付與道德關心之所以未能成功,一是在於他們無法確立一個明確的「人類中心主義」概念,以致使得他們對於人類中心主義的批評,被削減了力量;二是在於他們訴諸道德原則,認為自然有內在價值足以引生人類付與道德關心之必要,忽略了在道德原則的使用上,仍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觀展現,並且在人類應對環境付與道德關心的原則上,仍未跨越實然與應然的界限,以致使得他們的企圖,呈現理論上的瑕疵。
本文嘗試採取德行論的進路,透過李奧波的「大地倫理」之啟發,將達爾文的道德發展觀點和德行論橋接,以發展「環境德行倫理」觀點。在這個觀點下,人類將基於「友愛」,而去維持人類整體之延續,並擴展其對於自我的生活環境之關心,而去維護環境整體。並且基於這兩個目的形成一種低限的「正義」觀點,認為人與其生活的世界所有個體所形成共同體,必須能夠維持該共同體內所有人類個體生命之所需,以及各種發展不超乎該共同體生活所在環境之負載。因此這個觀點,以培養友愛使人類整體延續成為維護環境之必要條件,以培養正義使低限的要求成為維護環境之充分條件。
In past research regarding the issue, “Why people should protect environment?”, there has been a debate between anthropcentrism and nonanthropocentrism. Because the situation has favored nonthropocentrism, the general conclusion is that human must pay moral attention to nature. However, this conclusion is unsatisfying because (1) it neglected that the issu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as raised due to the threat of human survival, and (2) it neglected that the work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through human being.
Going back to the original issue, this thesis uses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and document analysis to claim that the reason that we want to protect environment is that we want to sustain human race, although the view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ints out this concept, but it still fails to support both the ideas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re are two reasons that nonanthropocentrism scholars failed to justify that human obligates to pay moral attention to protect environment in the pass studies. First, they cannot give a clear definition of “anthropocentrism”, so their criticism has less power. Second, they applied moral principles to claim that nature has intrinsic value sufficient enough to attract human to pay moral attention. This is a misuse of the moral principle because they neglected that human is the center of the application of moral principle, and their theory did not addre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s” and “ought to”, so there were some defects in their theory.
This thesis tries to use the approach of virtue ethics. Through the illumination from “land ethics”, it bridges Darwin’s moral develop view and virtue ethics, and develops an “environmental virtue ethics” view. In this point of view, human will apply “philia” virtue to sustain whole survival of human being, and extend this concern to the environment around him. These two purposes form a minimal “justice” view to make believe that all the individuals of human being form a community to support all human members alive, and all kinds of development will not overload for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us in this view, to develop “philia” virtue to keep sustainability of whole human being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o develop “justice” virtue to satisfy the least criterion is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參考書目
西文資料及譯本
Agar, Nicholas. 1995. “Valuing Species and Valuing Individuals”. Environmental Ethics 17.
Anderson, James C. 1991. “Moral Planes and Intrinsic Values”. Environmental Ethics 13.
Anscombe, G. E. M. 1958. “Modern Moral Philosophy”. Philosophy 33.
Aristotle. 1982. Nicomanchean Ethics. London : William Henemann Ltd.
苗力田譯,《尼各馬科倫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Attfield, Robin and Andrew Belsey, eds. 1994. Philosoph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New York, N.Y.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Botzler, Richard G. and Susan J. Armstrong, eds. 1998. Evironmental Ethics: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second edition. Boston : McGraw-Hill.
Bowler, Peter J. 1989.Evolution : The History of An Ide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田洺譯,《進化思想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Bullock, Alan. 2000. The Humanist Tradition in West. London : Thames and Hudson Ltd.
董樂山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臺北:究竟出版社,2000。
Cafaro, Philip. 2001. “Thoreau, Leopold, and Carson: Toward an Environmental Virtue Ethics”. Environmental Ethics 23.
Callicott, J. Baird. 1989. In Defense of the Land Ethics: Essays in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Albany, 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1999. Beyond the Land Ethics: More Essays in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Albany, 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Carson, Rachel. 1962. Silent Spring. Greenwich, Conn. : Fawcett Crest Book.
溫繼榮、李文容譯,《寂靜的春天》,台北:大中國圖書,1970(民59)。
李文昭譯,《寂靜的春天》,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民88)。
CayGill, Howard. 1995. A Kant Dictiona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Chadwick, Ruth, eds. 1998.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Ethics. San Diego,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Collingwood, R. G. 1964. The idea of nature.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吳國盛、柯映紅譯,《自然的觀念》,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Cooper, David E. and Joy A. Palmer, eds. 1995. Just Environments: Intergenerational, International and Interspecies Issues. London :Routledge.
Copleston, Frederick. 1946.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Westminster, Maryland : Teh Newman Press.
《西洋哲學史》,第一卷:傅佩榮譯,1986(民75),第四卷:鄺錦倫、陳明福譯,1989(民78),第五卷:朱建民、李瑞全譯,1990(民79),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Cox, Damian. 1997. “On the Value of Natural Relations”. Environmental Ethics 19.
Daly, Herman E. and Kenneth N. Townsend. 1993. Valuing The Earth : Economics, Ecology, Ethic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馬杰等譯,《珍惜地球─經濟學、生態學、倫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Darwin, Charles. 1887. The De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London: J. Murray.
潘光旦、胡壽文譯,《人類的由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Davidson, Eric A.. 2000. You Can’t Eat CNP Economics as if Ecology Mattered. Perseus Books L.L.C.
齊立文譯,《生態經濟大未來》,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
Des Jardins, Joseph R. 2001. Environmental Ethics :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Wadsworth Group.
林官明、楊愛民譯,《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Engel, J. Ronald and Joan Gibb Engel, eds. 1990. Ethics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Global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Response. Tucson, Arizona :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Frankena, William K. 1989. Ethics.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李雄揮編譯,《倫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民79)。
Frasz, Geoffrey B. 1993. “Environmental Virtue Ethics: A New Direction for Environmental Ethics”. Environmental Ethics 15.
French, Hilary. 2000. Vanishing Borders : Protecting the Planet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W.W.W. Norton & Company.
李丹譯,《消失的邊界:全球化時代如何保護我們的地球》,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Frondizi, Risieri. 1971. What is Value?: An Introduction to Axiology. LaSalle, Ill., Open Court Pub. Co.
黃藿譯,《價值是什麼? ─ 價值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1986(民75)。new window
Gare, Arran. 1998. “MacIntyre, Narratives,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Environmental Ethics 20.
Gillispie, Charles Coulston. 1996. Genesis and Ge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楊靜一譯,《《創世紀》與地質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Gilson, Etienne. 1936. The Spirit of Mediaeval Philosophy. London, Sheed & Ward.
沈清松譯,《中世紀哲學精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民90)。
Golley, Frank B. 1987. “Deep Ec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Science”. Environmental Ethics 9.
Goulet, Denis. 1995. Development Ethics : A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 N. Y. : The Apex Press.
高鑽、溫平、李紀紅譯,《發展倫理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Griffin, David Ray. 1995. The Reenchantment of Science : Postmodern Proposal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馬季方譯,《後現代科學:科學魅力的再現》,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Haken, Hermann. 1986. Erfolgsgeheimnisse der Natur Synergetik : Die Lehre vom Zusammenwirken. Stuttgart :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凌復華譯,《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Hardin, Garett. 1974. “Living on a Lifeboat”. Bioscience 24.
─────. 1993. Living Within Limits : Ecology, Economics and Population Taboo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戴星翼、張真譯,《生活在極限之內:生態學、經濟學和人口禁忌》,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Harlow, Elizabeth M. 1992. “The Human Face of Nature: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the Limits of Nonanthropocentrism”. Environmental Ethics 14.
Harper , Charles L. 1996.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 Human Perspectives on Environmental Issues. Prentice-Hall Inc.
肖晨陽等譯,《環境與社會:環境問題中的人文視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Hessel, Dieter T. 1996. After Nature’s Revolt : Eco-Justice and Theology. Augsburg Fortress.
台灣生態神學文字組譯,《生態公義─對大地反撲的信仰反省》,台北:台灣地球日出版社,1996。
Hussen, Ahmed M.. 2000.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Economics, Ecology and Public Policy. Routledge.
陳凱俐譯,《環境經濟學原理:經濟學、生態學與公共政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2。
Kant, Immanuel. 1924.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Hamburg : Felix Meiner.
鄭曉芒譯,《判斷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 1956.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Hamburg : Felix Meiner.
鄭曉芒譯,(純粹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Katz, Eric and Lauren Oechsli. 1993. “Moving beyond Anthropocentrism: Environmental Ethics, Development, and the Amazon”. Environmental Ethics 15.
Keller, Stephen R.. 1997. The Value of Life: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Human Society. Island Press.
薛絢譯,《生命的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98(民87)。
Kukathas, Chandran and Philip Pettit. 1995. Rawls : A Theory of Justice and Its Critics. Policy Press.
姚建中、高申春譯,《羅爾斯》,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
Laszlo, Ervin. 2000. The Third Millennium : Challenges and Vision.
王宏昌、王裕棣譯,《第三個1000年:挑戰與前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Leopold, Aldo. 1949. A Sand County Almanac : With Other Essays on Conservation from Round Riv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吳美真譯,《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沈思》,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05。
費張心漪譯,《砂地郡曆誌》,台北:新環境雜誌社,1987(民76)。
──────. 1990. “Means and Ends in Wild Life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Ethics 12.
────── 1999. For the Health of the Land: Previously Unpublished Essays and Other Writings. edited by J. Baird Callicott and Eric T. Freyfogle. Washington, D.C. : Island Press.
Leslie, John. 2000. The End of the World : The Science and Ethics of Human Extinction. Routledge.
劉魁譯,《世界的盡頭》,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Light, Andrew and Erick Katz, eds. 1996. Environmental Pragmatism. London : Routledge.
Lo, Y. S. 2001. “The Land Ethics and Callicott’s Ethical System (1980-2001): An Overview and Critique”. Inquiry 44.
Lockwood, Michael. 1996. “End Value, Evaluation, and Natural System”. Environmental Ethics 18.
Lovelock, James E. 1987. Gaia : A New Look at Lift On Ear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金恒鑣導讀、譯,《蓋婭,大地之母》,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7。
羅藍萍、劉婉俐譯,《后土:大地之母傳記》,台北:台灣地球日出版社,1993。
Loye, David. 2000. Darwin’s Lost Theory of Love : A Healing Vision for the New Century. toExcel.
單繼剛譯《達爾文:愛的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MacIntyre, Alasdair. 1967. A Short History of Ethics.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plc.
龔群譯,《倫理學簡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 1984. After Virtu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龔群、戴揚毅等譯,《德性之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 1999.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ir Threats to Moral Agency”. Philosophy 74.
Margulis, Lynn and Dorion Sagan. 1997. Slanted Truths : Essays on Gaia, Symbiosis, and Evolution.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
李建會等譯,《傾斜的真理─論蓋婭、共生與進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McKibben, Bill. 1989. The End of nature.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Inc.
孫曉春、馬樹林譯,《自然的終結》,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McNneely, Jeffrey A. et. al. 1990. Conserving the World's Biological Diversity.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薛達元等譯,《保護世界的生物多樣性》,臺北:地景,1997。
Merchant, Carolyn. 1997. The Death of Nature : Woman , Ecology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吳國盛等譯,《自然之死》,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Moline, Jon N. 1986. “Aldo Leopold and the Moral Community”. Environmental Ethics 8.
Moltmann, Jürgen. 2002. Gott in der Schöpfung : Ökologische Schöpfungslehre. Gütersloher Verlagshaus; Auflage: 5., Aufl.
隗仁蓮譯,《創造中的上帝:生態的創造論》,北京:三聯書店,2002。
Morin, Edgar and Anne Briqille Kern. 1993. Terre-Patrie. Seuil Mai.
馬勝利譯,《地球 祖國》,北京:三聯書店,1997。
Nash, Roderick Frazier. 1989. The Rights of Nature: 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Madison, Wisconsin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Neumayer, Eric. 1999. Weak Versus Strong Sustainability : Exploring the Limits of Two Opposing Paradigms. Edward Eligar Publishing Limited.
王寅通譯,《強與弱:兩種對立的可持續性范式》,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Newton, Lisa H. 2003. Ethics and Sustainabi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Moral Life.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Hall Inc.
Norton, Bryan G. 1991. Toward Unity among Environmentalist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5. “Why I am Not a Nonanthropocentrist: Callicott and the Failure of Monistic Inherentism”. Environmental Ethics 17.
Norton, Bryan G. and Bruce Hannon. 1997. “Environmental Values: A Place-Based Theory”. Environmental Ethics 19.
O’Connor, James. 1997. Natural Causes : Essay in Ecological Marxism. The Guilford Press.
唐正東、臧佩洪譯,《自然的理由: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O’Neil, Rick. 1997. “Intrinsic Value, Moral Standing, and Species”. Environmental Ethics 19.
Ouderkirk, Wayne and Jim Hill, eds. 2002. Land , Value, Community: Callicott and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Albany, 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aehlke, Robert, eds. 1995.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ism: An Encyclopedia. New York : Garland Pub.
Pepper, David. 1996. Modern Environmentalism: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 Routledge.
Peterson, Anna L. 2001. Being Human: Ethics, Environment, and Our Place in the World. Berkeley, C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eterson, Christopher J. 1998. “Epistemology and Intrinsic Values: Norton and Callicott’s Critiques of Rolston”. Environmental Ethics 20.
Pojman, Louis P., eds. 1998. Environmental Ethics: Reading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second edition. Albany, N.Y. :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Pollan, Michael. 2001. The Botany of Desire : A Plant’s-Eye View of the World. Random House Inc.
王毅譯,《植物的欲望:植物眼中的世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Radkau, Joachim. 2000. Natur und Macht : Eine Weltgeschichte der Umwelt. Müchen : Verlag C.H. Beck oHG.
王國豫、傅天海譯,《自然與權力─世界環境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
Ramphal, Shridath. 1992. Our Country, The Planet : Forging A Partnership for Survival. Island Press
夏堃堡等譯,《我們的家園:地球:為生存而結的伙伴關係》,台北:地景企業,1995(民84)。
Regan, Tom. 1984. The Case for Animal Rights. Berk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2001. Defending Animal Rights. Urbana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Ridley, Matt. 1997. The Origins of Virtue. Penguin Books Ltd.
劉珩譯,《美德的起源:人類本能與協作的進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Rolston, Holmes, III. 1986. Philosophy Gone Wild. Prometheus Books.
劉耳、葉平譯,《哲學走向荒野》,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 1988. Environmental Ethics : Duties to and Values in the Nature World. Academic Press Inc.
王瑞香譯,《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民87)。
─────────. 1999. Genes, Genesis and God : Values and Their Origins in Nature and Human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范岱年、陳養惠譯,《基因、創世紀和上帝:價值其在自然史和人類史中的起源》,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Safina, Carl. 1998. Song for the Blue Ocean : Encounters Along the World’s Coasts and Beneath the Seas. Henry Holt & Company
杜默譯,《海洋之歌:全球海洋生態發現之旅》,台北:先覺出版社,2000。
Sander, Ronald and Philip Cafaro, eds. 2005. Environmental Virtue Ethics. Maryland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Schneider, Stephen H. 1997. Laboratory Earth : The Planetary Gamble We Can’t Afford to Lose. N.Y. : Orion Publishers and Brockman Inc.
劉貞譯,《地球實驗室》,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8。
Schweitzer, Albert. 1997. Die Ehrfurcht vor dem Leben. edit by Hans Walter Bähr. Müchen : Verlag C.H. Beck oHG.
陳澤環譯,《敬畏生命:五十年來的基本論述》,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Scoville, Judith N. 1995. “Value Theory and Ecology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A Comparison of Rolston and Niebuhr”. Environmental Ethics 17.
Shaw, Bill. 1997. “A Virtue Ethics Approach to Aldo Leopold’s Land Ethics”. Environmental Ethics 19.
Simonnet, Dominique. 1979. L’écologism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方勝雄譯,《生態主張》,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
Singer, Peter. 1990. Animal Liberation. Harper Perennial.
孟祥森、錢永祥譯,《動物解放》,台北:關懷生命協會,1996(民85)。
─────. 1993. Practical Ethics.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劉莘譯,《實踐倫理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Spretnak, Charlene. 1997. The Resurgence of the Real. Frances Goldin.
張妮妮譯,《真實之復興:極度現代的世界中的身體、自然與地方》,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Statman, Daniel. , eds. 1997. Virtue Ethics. Washington, D.C. :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Suzuki, David and Amanda McConnell. 1997. The Sacred Balance : Rediscovering Our Place in Nature. Grey Stone Books.
何穎怡譯,《神聖的平衡》,台北:商業週刊出版公司,2000。
Taylor, Paul. 1986. Respect for Nature: A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he New International Webster’s Dictionary & Thesaurus. 2000. encyclopedic edition. Winnepeg, Man. : Trident Press International.
Thero, Daniel P. 1995. “Rawls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Literature”. Environmental Ethics 17.
Thompson, Janna. 1995. “Aesthetics and the Value of Nature”. Environmental Ethics 17.
Westra, Laura. 2001. “From Aldo Leopold to the Wildlands Project: The Ethics of Integrity”. Environmental Ethics 23.
Wilson, Edward O. 2001. The Future of Life. Random House Inc.
楊玉齡譯,《生物圈的未來》,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02。
Wittbecker, Alan E. 1986. “Deep Anthropology: Ecology and Human Order”. Environmental Ethics 8.
Worster, Donald. 1994. Nature’s Economy: 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ls.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N.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侯文蕙譯,《自然的經濟體系-生態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Wright, Robert. 2000. Nonzero: The Logic of Human Destiny. Random House Inc.
李淑珺譯,《非零年代:人類命運的邏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中文資料
(包含版權頁原著資料不明之譯本)
Callicott, J. Baird、Ames,Roger T.著、曾雁鳴譯,1995,〈觀念與行動之間〉,《當代》105期。
Callicott, J. Baird著,陳雅雲、李惠敏、李育青譯,2000,〈保育價值與倫理學〉,《鵝湖學誌》25期。new window
──────── ,張逸華譯,2001,〈環境永續的保育〉,《當代》165期。
──────── ,陳慈美譯,2001,〈建構廿一世紀的保育哲學〉,《當代》165期。
──────── ,陳慈美譯,2001,〈第三、第四世界對西方保育哲學的批判〉,《當代》165期。
──────── ,鐘丁茂、王綵嬋譯,2003-2004,〈土地倫理的基礎概念〉,《生態台灣》1-3期。
Leenhadt, Jacques著,曾雁鳴譯,1994,〈西方環境哲學關於東方自然觀之爭論〉,《當代》104期。
Raven, Peter H.著,彭鏡毅譯,2002,〈生物多樣性與永續發展〉,《自然保育季刊》40期。
Ross, W.D.著,王路譯,1997,《亞里斯多德》,北京:商務印書館。
White, Gilbert著,繆哲譯,2002,《塞耳彭自然史》,廣州:花城出版社。
凡清著,2003,〈環境倫理學中價值問題研究述評〉,《社會科學戰線》5期。
中華民國生態關懷者協會編,1999,《定根臺灣,看顧大地:跨世紀土地倫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生態關懷者協會。
王正平著,2004,《環境哲學─環境倫理的跨學科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俊秀著,1999,《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台北:巨流。
────,2000,〈國土倫理的社會面向:環境社會學的觀點〉,《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5期。
王風先著,2000,〈論生態倫理的新內涵〉,《鄭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卷1期。
王海明著,2001,《倫理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偉主筆,1995,《生存與發展─地球倫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國聘著,1997,〈生態智慧的新探索─現代環境倫理的理論與實踐〉,《南京社會科學》98期。
王從恕著,2001,〈生命中心倫理學說概要〉,《科學教育月刊》240期。
────,2001,〈西方環境倫理概要〉,《科學教育月刊》241期。
────,2001,〈歐美兩地環境倫理發展過程之比較〉,《科學教育月刊》242期。
王煒著,1995,〈愛護人類生存的家園─海德格爾與當代環境倫理學〉,《中國醫學倫理學》42期。
王維著,1999,《人、自然、可持續發展》,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諾著,2003,《歐美生態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韜洋著,2003,〈有差異的主體與不一樣的環境“想像”─“環境正義”視角中的環境倫理命題分析〉,《哲學研究》2003年3期。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編,王之佳等譯,1992,《我們共同的未來》,臺北:臺灣地球日出版社。
甘紹平著,2002,《應用倫理學前沿問題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田平著,2000,《自然化的心靈》,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任俊華、劉曉華著,2004,《環境倫理的文化闡釋─中國古代生態智慧探考》,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任春曉著,2002,〈關於生態倫理的若干哲學論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2期。
────,2003,《環境哲學新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朱建民著,2000,〈由儒家觀點論西方環境倫理學人類中心主義與自然中心主義的對立〉,《鵝湖學誌》25期。new window
江日新著,2001,〈世界或周遭世界:環境倫理學中人的行動與倫理基礎的轉出〉,《鵝湖學誌》27期。new window
牟宗三譯註,1984,《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著,1985(民74),《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何賽‧盧岑貝格著,王鳳祝譯,1999,《自然不可改良》,北京:三聯書店。
何懷宏著,2000,〈儒家生態倫理思想述略〉,《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2期。
──主編,2002,《生態倫理─精神資源與哲學基礎》,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余謀昌著,1999,《生態倫理學─從理論走向實踐》,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生態哲學》,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生態文化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吳秀瑾著,2001,〈跨越實然與應然的界限:當代三種取徑〉,《揭諦》3期。new window
吳明益著,2003,《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2004,《以書寫解放自然: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台北:大安出版社。
吳珮瑛、蘇明達著,2003,〈生物多樣性資源價值之哲學觀與總價值之內涵:抽象的規範或行動的基石〉,《經社法制論叢》31期。
李永展著,2000,《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巨流出版社。new window
李建珊、胡軍、賈向桐著,2002,〈自然價值觀─西方環境倫理學自然價值思想評析〉,《蘇東學刊》2002年1期。
李建珊、喬文娟著,2002,〈人類生存法則的反省與重建─也談人類中心主義〉,《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6期。
李培超著,1997,〈應走進還是走出「人類中心主義」〉,《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6卷3期。
────,2000,《論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態倫理思維之間的衝突》,《船山學刊》2000年2期。
────,2001,《自然的倫理尊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李常井著,1995,〈環境倫理學研究取向之探討〉,收入於錢永祥、戴華主編,1995,《哲學與公共規範》,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1997,〈湯姆雷根(Tom Regan)論動物的道德地位〉,《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期。
────,2000,〈辛格(Peter Singer)論動物的道德地位〉,《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3期。
────,2001,〈生態女性主義論西方文化傳統中的女性與自然〉,《鵝湖學誌》27期。
李會欽、郭長華著,2000,〈先秦儒家生態倫理思想淺探〉,《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8卷2期。
李瑞全著,2000,〈儒家環境倫理學之基本觀念:對伽理葛特之構想的一個批判回應〉,《鵝湖學誌》25期。new window
────,2001,〈非人類中心的環境倫理觀〉,《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0期。
李樹人、閻志平、侯桂英著,2000,〈中國古代的生態倫理觀〉,《河南農業大學學報》34卷4期。
沈清松、中國哲學會編,1997(民86),《簡樸思想與環保哲學》,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沈清松著,1999,〈自然、科技與人文精神--一個開放的人文主義觀點〉,《東吳哲學學報》4期。new window
汪子嵩等著,1997,《希臘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一卷、第二卷:1997,第三卷:2003。
汪信硯著,〈人類中心主義與當代的生態環問題〉,收入於輔仁大學哲學系所編纂,1997(民86),《中國哲學與倫理學》,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汪靜明主編,1999(民88),《跨世紀臺灣環境生態教育論文選集》,台北:師大環教中心。
佘正榮著,1996,《生態智慧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中國生態倫理傳統的詮釋與重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環境倫理學中道德客體與正義取向〉,《現代哲學》2003年4期。
周東林著,2000,《奴隸與夥伴─環境新倫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周海林、謝高地著,2003,《人類生存困境:發展的悖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岸根卓郎著,何鑒譯,1999,《環境論─人類最終的選擇》,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岩佐茂著,韓力新、張桂權、劉榮華譯,1997,《環境的思想》,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2002,《臺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
林文淇著,2002,〈從人類中心主義論現代動物園的積極角色〉,《動物園學報》14期。
林武佐著,2004,《「規範倫理學」與「後設倫理學」之比較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林益仁著,2000,〈生物多樣性面面觀:一個環境社會學觀點〉,收入於生態關懷者協會,2000,《「生物多樣性面面觀」研討會參考資料》,未出版:,國家圖書館收藏。
────,2004,〈生態思想的地理學想像:以Rachel Carson與Aldo Leopold自然寫作的台灣譯介為例〉,《台灣人文生態研究》6卷2期。
林朝成著,2000,〈附麗重養、緣起相依與人類中心主義--談儒佛生態思想的會通〉,《世界中國哲學學報》1期。
林慶榮著,2001,〈泛論環境倫理〉,《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69期。
林耀福主編,2002,《生態人文主義:邁向一個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社會》,台北:書林圖書公司。
邱耕田著,1997,〈從絕對人類中心主義走向相對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辯證法研究》13卷1期。
金恆鑣著,1999,〈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科學月刊》30卷6期。
保羅.庫爾茲編,肖峰等譯,1998,《21世紀的人道主義》,北京:東方出版社。
俞吾金著,1997,〈論抽象自然觀的三種表現形式〉,《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期。
紀駿傑著,〈環境正義:環境社會學的規範性關懷〉,收入於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化研究中心,1997,《環境價值觀與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化研究中心。
胡長權著,1997,〈試論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價值選擇:兼對人類中心主義詰難的詰難〉,《求是月刊》1997年5期。
范冬萍著,2003,〈西方環境倫理學的整體主義訴求與困惑─現代系統整體論的啟示〉,《現代哲學》2003年3期。
苗力田主編,1992,《亞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郇慶治著,1998,《綠色烏托邦》,濟南:泰山出版社。
唐代興著,2005,《生態理性哲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嵩齡主編,1999,《環境倫理學的進展─評論與詮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高柏園著,2000,〈道家思想對環境倫理的回應態度〉,《鵝湖學誌》25期。new window
張帆著,1998,《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華夏著,1999,《現代社會與倫理世界─道德哲學的探索與反思》,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張德昭著,2003,《內在價值範疇研究─環境倫理學的基本路向》,復旦大學博士論文。
張曉琴著,2003,〈生態倫理:從人類中心主義轉向生物中心主義─對史懷澤“敬畏生命”理念的闡釋〉,《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3卷4期。
張興僑著,2003,〈人類生存的悖論與發展倫理學〉,《理論探討》110期。
曹光章著,2002,《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
曹孟勤著,2004,《人性與自然:生態倫理哲學基礎反思》,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曹明德著,2002,〈從人類中心主義到生態中心主義倫理觀的轉變─兼論道德共同體範圍的擴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年3期。
曹德明著,2002,《生態法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莫斯科維奇著,黃玉蘭譯,2002,《反自然的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莊慶信著,1993,《中國哲學中「地」哲學的演變─兼論其環境哲學涵義》,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1994,〈中國大地哲學與西方環境哲學的會通〉,《哲學與文化》238-239期。
────,1994,〈莊子生態哲學初探〉《東吳文史學報》12期。
────,1995,〈中國思想中的生態觀〉《神學論集》104期。
────,1995,〈道家自然觀中的環境哲學〉《哲學雜誌》13期。
────,1996,〈當代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的環保哲學〉《哲學與文化》287期。
────,1996,〈宗教倫理與環保倫理--基督宗教與佛教的對話〉《哲學與文化》289期。
────,1996,〈早期儒家與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哲學的對話〉《哲學與文化》292期。
────,1996,〈當代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的環保哲學〉《哲學論集》31期。
────,1999,〈中國佛教與生命中心主義環境哲學的對話〉《哲學雜誌》30期。
────,2000,〈早期儒家「人為貴」環境哲學課題的現代意義--孔孟荀、易傳、中庸的生態智慧〉《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30期。
────,2002,《中西環境哲學:一個整合的進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4,〈臺灣的環保科技--環境哲學的省思〉《哲學與文化》366期。
────,2005,〈環境倫理與人生〉《哲學與文化》373期。
許先春著,2001,《走向未來之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郭長華著,2000,〈試論孔子的“生態倫理智慧”及現代意義〉,《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7卷4期。
陳少鋒著,2000,〈論環境倫理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關係〉,《道德與文明》2000年1期。
陳其榮著,2004,《自然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陳昌曙著,2000,《哲學視野中的可持續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家富著,2002,《蒂利希思想中人與自然的關係:一個生態神學的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宗教及神學學部博士論文。
陳慈美著,2001,〈寧靜的力量 ─ 柯倍德的環境哲學信念〉,《當代》165期。
陳新夏著,2003,〈康德目的論與“人類中心主義”問題〉,《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0期。
傅佩榮著,1998(民87),《柏拉圖》,台北:東大書局。
傅偉勳著,1990(民79),《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
傅華著,2002,《生態倫理學探究》,北京:華夏出版社。
傅德田著,2003,〈環境倫理學中“人的預設”問題淺析〉,《廣西社會科學》96期。
彭文林著,2002(民91),《倫理相與分離問題:一個由蘇格拉底經柏拉圖至亞理斯多德的哲學發展之研究》,台中縣:明目文化。new window
曾文婷著,2004,〈反對生態中心主義的人類中心主義─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社會科學家》105期。
曾建平著,2004,《自然之思:西方生態倫理思想探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程虹著,2000,《自然與心靈的交融─論美國自然文學的源起、發展與現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
───,2001,《尋歸荒野》,北京:三聯書店。
程進發著,2000,〈共同體作為人類與自然價值的根源是一種存有論的解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0期。new window
覃明興著,1997,〈人類中心主義研究綜述〉,《哲學動態》1997年6期。
馮滬祥著,1991(民80),《環境倫理學:中西環保哲學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黃振豊著,2003,《麥金泰爾人格教育理論》,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黃清枝著,2003,〈救生艇倫理學與世界飢荒〉,《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5期。new window
黃淑慧著,1991,《現代環境觀:兼論孫中山先生的相關理念》,台北:科技出版社。
黃愛寶著,2002,〈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向度與客觀向度〉,《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2期。
黃慶明著,1993(民82),《實然與應然問題探微》,台北:鵝湖出版社。
黃藿著,1995(民84),《德行與幸福─亞里斯多德倫理學論文集》,台北:時英出版社。new window
楊玉華著,2000,〈從人類生存危機的凸現看人類中心主義〉,《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8卷1期。
楊冠政著,1995,〈尊重自然 ─ 泰勒[Paul W. Taylor]的環境倫理學說及其應用〉,《環境教育》25期。
────,1996,〈環境倫理學說概述(1)--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28期。
────,1996,〈環境倫理學說概述(2)--人類中心主義〉,《環境教育》28期。
────,1996,〈環境倫理學說概述(3)--生命中心倫理〉,《環境教育》29期。
────,1996,〈環境倫理學說概述(4)--生態中心倫理〉,《環境教育》30期
────,1999,〈永續發展的倫理〉,《環境教育》37期。
────,1999,〈邁向全球化的環境倫理〉,《哲學雜誌》30期。
────,2001,〈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1期。
────,2001,〈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倫理〉,《中等教育》52卷2期。
────,2003,〈生態倫理學的內涵及其實踐〉,《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6期。
楊深坑、洪如玉著,2004,〈生態中心論的哲學解析及其在生態教育學建構上的蘊義〉,《師大學報:教育類》49卷2期。new window
楊通進著,2000,《走向深層的環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萬以誠選編,2000,《新文明的路標》,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葉保強著,2003,〈黃石野牛管理的生態倫理--對「順應自然」的批判〉,《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6期。new window
解保軍著,2001,《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哲學意蘊及現代意義》,黑龍江大學博士論文。
鄒詩鵬著,1997,〈大自然的生存論意義與現代性反省〉,《學習與探索》112期。
雷毅著,2000,《生態倫理學》,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環境倫理與國際公正〉,〈道德與文明〉2000年1期。
───,2001,《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臺灣生態神學中心文字組編著,1996,《看顧大地:參與建立臺灣的土地倫理》,台北:人光出版社。
赫麗萍著,2003,〈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倫理思考〉,《瀋陽建築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5卷2期。
趙鏡中著,1991,《儒家「環境倫理」思想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劉大椿等著,2000,《在真與善之間:科技時代的倫理問題與道德抉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李偉著,1999,〈古希臘文明和哲學中的自然觀念〉,《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卷1期。
劉阿榮著,1999,〈永續發展的五個正義向度〉,《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0期。new window
劉湘溶、曾建平著,2000,〈作為生態倫理的正義觀〉,《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3期。
劉福森著,2001,〈自然的價值〉,《長白學刊》2001年1期。
蔡耀明著,2000,〈《大般若經》的嚴淨佛土所透險的環境倫理觀〉,《鵝湖學誌》25期。new window
鄭紅娥著,2003,〈人類中心主義之爭:一個虛假的問題〉,《哲學動態》2003年9期。
鄭曉芒著,2000,〈古希臘哲學中結構自然觀的形成〉,《湖南社會科學》2000年3期。
盧風著,1994,〈放下征服者之劍─關於自然與人類之關係的哲學反思〉,《自然辯證法研究》10卷6期。
───,1995,〈主客二分與人類中心主義〉,《哲學與文化》251期。
───,1996,〈科學、人道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5卷3期。
───,1997,〈人道主義、人類中心主義與主體主義〉,《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6卷。
───,2000,〈社會倫理與生態倫理〉,《河北學刊》2000年5期。
───,2000,〈論普遍倫理的根本目標和哲學基礎〉,《哲學與文化》315期。
蕭振邦著,2001,〈人類如何對待自然:一個環境倫理學的反思〉,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23期。new window
────,2005,〈「環境正義」論述的哲學反省〉,《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6期。
薛勇民著,2003,〈環境倫理學的後現代意蘊〉,《自然辯證法研究〉19卷9期。
────,2004,〈環境倫理觀念的演進路徑與後現代性〉,《運城學院學報》21卷4期。
薛勇民著,2004,《環境倫理學的後現代詮釋》,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博士論文。
韓立新著,2005,《環境價值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韓東屏著,2001,〈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是否可行?〉,《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1期。
────,2003,〈質疑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學的內在價值論〉,《道德與文明》2003年3期。
韓韓、馬以工著,1983(民72),《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台北:九歌出版社。
簡義明著,〈土地倫理的實踐與超越--美國環境倫理學先驅柯倍德教授訪談錄〉,《人本教育札記》138期,2000。
鄺福光著,2004,〈論環境倫理學三大理論分其中的對立統一關係〉,《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卷1期。
鐘丁茂著,1994,《環境倫理思想評析》,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電子資料
(依查詢先後)
陳慈美,〈寧靜的力量-環境哲學(四)〉,環境資訊中心網頁,2005年1月17日查詢 http://e-info.org.tw/column/ethics/2004/et04121301.htm。
美國北德州大學環境倫理學中心網頁,2005年4月22日查詢http://www.cep.unt.edu/novice.html。
地球憲章(The Earth Chart Initiative)網頁,2005年4月25日查詢http://www.earthcharter.org/innerpg.cfm?id_page=106。
清華同方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國家圖書館電子資源網頁(限館內IP查詢)http://dblink.ncl.edu.tw/,2005年4月25日查詢。
「二十一世紀議程」中文網頁,http://www.un.org/chinese/events/wssd/chap2.htm,2005年7月12日查詢。
饑餓三十人道救援中文網頁http://www.30hf.org.tw/,2005年7月21日查詢。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