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原住民文學的自然生態書寫
作者:徐時福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指導教授:潘美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台灣原住民原住民文學自然書寫生態書寫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2
當初撰寫此篇論文乃是有感於原住民文學,在台灣文學中已經漸漸成長茁壯,同時也獲得台灣社會大眾的重視與肯定,在過去一連串的政治社會的改革運動當中,大部分民眾的目光多數是集中在民主政治、經濟成長的改造氛圍之下轉移或是注視著,而原住民文學卻是一直默默地筆耘,寫著自己在祖先留下來的這篇土地生活、歡笑、歌唱、甚至四處流浪漂泊的所有記憶,各族文學作品中點點滴滴,忠實地記錄下島內外原住民族,族人們為了生活、生存所遺留下來的汗水與淚水交織而成的文學書寫地圖,如果我們仔細地閱讀原住民的文學作品,就會發現他們對自己民族的關懷與對這座島嶼上,所有的族群之間的熱愛和熱情,原住民所付出的努力與愛護並不亞於島內的其他族群。
所以筆者基於上述原住民同胞們啟發之下,重新自我覺醒與反思整體的台灣自然生態環境,希望能在原住民文學作品中,尋找個人內心之中相關的疑惑與答案,並進一步的發掘其文學作品內所被忽略問題,是否可能通過個人或其他專書與研究論文,所未出現過文學研究議題,各族文學作品中特有文化和宗教信仰,藉以運用論文的方式加以分析、討論、研究之。本篇論文的主題是原住民文學的自然生態書寫研究,感謝師長們給我這個機會研究原住民文學這個議題,因為原住民族的「文化」是給我在文學的靈感來源與啟發……因此,無庸置疑原住民文學在未來文學的發展、甚至跨文學的類別的研究上,依然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地位。也希望透過筆者有限的能力研究範圍之內,去發掘文學與台灣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內在精神與外在魅力。
本論文的研究方向主要如下:第一點,原住民文學中自然生態的概念,從文學作品之中了解原住民作者是如何將既有對大自然的生態環境有哪些基本創作手法。第二點,原住民各族作者是如何將既有面對固有其所處的地理環境時,在日益惡化的自然的環境時,除了以文字書寫對自然環境崩壞憂心之外,還必須化身做為文字獵人去運用各種文學類別與文化行動,加以遏制台灣生態不再受到二度人為的傷害,藉由過去原住民族的生活經驗或是生命歷程,可以重新建立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建構台灣的生態環境。第三點,原住民各族作品與島內其他族群,相互關連之自然生態書寫作品做一比較,希望能透過文本分析理解的方式,達到另一種文學批評與文學研究的目的,以及彰顯出原住民文學作品中特殊的一種意義或價值。
一、原住民文學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為編排次序)
巴蘇亞.博伊哲努:《庫巴之火》(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
巴蘇雅‧博伊哲努:《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9月)。
巴代:《白鹿之愛》(台北:印刻生活雜誌出版社,2012年)。
巴代:《暗礁》(新北市:印刻生活雜誌出版社,2015年)。
巴代:《最後的女王》(台北:印刻生活雜誌出版社,2015年)。
林聖賢:《山棕月影》(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瓦歷斯.諾幹:《永遠的部落—泰雅筆記》(台中:晨星出版社,1990 年)。
瓦歷斯.諾幹:《泰雅腳蹤》(台中:晨星出版社,1991年)。
瓦歷斯.諾幹:《番刀出鞘》(台中:稻鄉出版社,1992年)。
瓦歷斯.諾幹:《荒野的呼喚》(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瓦歷斯.諾幹:《戴墨鏡的飛鼠》(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瓦歷斯.諾幹:《想念族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
瓦歷斯.諾幹:《番人之眼》(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瓦歷斯.諾幹:《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瓦歷斯.諾幹:《迷霧之旅》(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
伊替‧達歐索:《巴卡山傳說與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利樂拉樂.阿烏:《紅嘴巴VuVu》(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
利樂拉樂.阿烏:《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
利樂拉樂.阿烏:《穆莉淡-一九九九部落手札》(台北:女書出版社,1998年)。
拓拔斯.塔瑪匹瑪:《蘭嶼行醫記》(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
拓拔斯.塔瑪匹瑪:《情人與妓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拓拔斯.塔瑪匹瑪:《最後的獵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里慕伊.阿紀:《山野笛聲》(台中:晨星出版社,2001年)。
阿綺骨:《安娜.禁忌.門。》(台北:小知堂文化出版社,2002年)。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
夏曼.藍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
夏曼.藍波安:《安洛米恩之死》(台北:印刻出版社,2015年)。
夏本.奇伯愛雅:《釣到雨鞋的雅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亞榮隆.撒可努:《山豬.飛鼠.撒可努》(台北:耶魯國際文化出版社,1998年)。
亞榮隆.撒可努:《拉勞蘭—肥沃之地》(台北:海翁出版社,2002年)。
亞榮隆.撒可努:《走風的人》(板橋:思想生活屋出版社,2002年)。
莫那能:《美麗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
馬紹.阿紀:《泰雅人的七家灣溪》(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陳英雄:《域外夢痕》(台北:商務印書館印書館,1971年)。
陳英雄:《旋風酋長:原住民的故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啟明.拉瓦:《重返舊部落》(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游霸士.撓給赫:《赤裸山脈》(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游霸士.撓給赫:《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
游霸士.撓給赫:《高砂王國-北勢八社軼事》(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
游霸士.撓給赫:《地老天荒薩衣亞》(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
游霸士.撓給赫:《泰雅的故事》(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
奧威尼.卡露斯:《雲豹的傳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
奧威尼.卡露斯:《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2001年)。
達厲.卡給著、田敏忠譯:《高砂王國:北勢八社天狗部落的祖靈傳說與抗日傳奇》(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
霍斯陸曼.伐伐:《玉山的生命精靈—布農族口傳神話故事》(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
霍斯陸曼.伐伐:《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台北:稻鄉出版社,1997年)。
霍斯陸曼.伐伐:《生之祭》(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霍斯陸曼.伐伐:《那年我們祭拜祖靈》(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10 月)。
霍斯陸曼.伐伐:《黥面》(台中:晨星出版社,2001年2月)。
霍斯陸曼.伐伐:《玉山魂》(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

二、一般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為編排次序)
文訊雜誌社:〈一場現代詩的街頭運動〉,《臺灣現代詩史論:臺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
《文史知識》編輯部:《中國古代民族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王浩威:《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王家祥:《小矮人之謎》(台北:玉山社出版,1996年)。
王家祥:《四季的聲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
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王先謙:《莊子集釋》(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2000年)。
王榮文:《鳥瞰台灣山—台灣五大山脈空中巡遊》(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遠流出版社,2005年)。
王蜀桂:《臺灣原住民傳統織布》(台中:晨星出版社,2004年)。
孔文吉:《讓我的同胞知道》(台中:晨星出版社,1993年)。
孔文吉:《忠於原味》(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9月)。
田哲益:《布農族神話與傳說》(台北:臺原出版社,2003年)。
田哲益:《泰雅族神話與傳說》(台北:臺原出版社,2003年)。
田哲益:《鄒族神話與傳說》(台北:臺原出版社,2003年)。
田哲益:《賽夏族神話與傳說》(台北:臺原出版社,2003年)。
田哲益:《排灣族神話與傳說》(台北:臺原出版社,2003年)。
田哲益:《魯凱族神話與傳說》(台北:臺原出版社,2003年)。
田哲益:《阿美族神話與傳說》(台北:臺原出版社,2003年)。
田哲益:《邵族神話與傳說》(台北:臺原出版社,2003年)。
田哲益:《卑南族神話與傳說》(台北:臺原出版社,2003年)。
田哲益:《達悟族神話與傳說》(台北:臺原出版社,2003年)。
田哲益:《認識台灣原住民族》(台北:台灣原住民文化產業發展協會,2007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10月)。
史書美:〈離散文化的女性主義書寫〉,收錄於簡瑛瑛:《認同.差異.主體性當代文化論述》(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2年)。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0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2年)。
李瑞騰:《台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李鴻禧等:《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年)。
李福清:《從神話到鬼話》(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
吳錦發編:《悲情的山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
吳錦發編:《願嫁山地郎》(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
吳錦發編:《原舞者》(台中:晨星出版社,1993年)。
吳明益:《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系,2003年)。
吳敏顯:《山海都到這裡來》(台北:九歌文庫出版,2015年)。
吳迪:《族群不平等:臺灣原住民的社會經濟地位變遷》(臺北市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5年)。
宋國誠:《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台北:擎松圖書出版社,2003 年)。new window
沈振中、劉克襄等編:《台灣之美》(台北:未來書城出版社,2003年)。
邵玉銘、張寶琴、亞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侯吉詠編:《台灣散文‧地理篇:海鷗的故鄉》(台北:未來出版社,2003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0年)。
林建成:《頭目出巡》(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林建成:《小米酒的故鄉》(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林文寶、林淑貞等著:《台灣文學》(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
林淳毅編:《阿美族傳說》(台中:晨星出版社,2001年)。
林道生:《東部海岸的冒險家—阿美族的歷史風土傳奇》(台北:教育部技職教育司)。
林育德、黃家祥:《文明的起源—斯拉茂傳奇》(台北:交通部觀光局參山國家風景管理處,2006年)。
林克孝:《找路 月光‧沙韻‧Klesan》(台北:遠流出版社,2010年)。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年)。
明立國:《台灣原住民族的祭禮》(台北:臺原出版社,1992年)。
洪銘水:《台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洪銘水:《台灣文學散論-傳統與現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洪素麗:《綠色的本命山》(南投:玉山國家公園出版社,1992年)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書店出版社,1986年10月)。
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臺原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浦忠成:《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歷史與文學的追溯》(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 2007年)。
袁坷:《中國神話傳說》(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1年)。
孫大川:《神話之美:台灣原住民之想像世界》(台北:文建會,1997年)。
孫大川:《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 年)。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
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
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小說卷》(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
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選集》(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
徐仁修:《思源埡口歲時記》(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詳析台灣小說發展風格.建構台灣小說史觀》(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
陳其南:《文化、結構與神話》(台北:允晨出版社,1986年)。
陳映真:《西川滿與台灣文學》(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陳冠學:《田園之秋》(台北:前衛出版社,1983年)。
陳鼓應:《莊子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new window
陳玉峰:《土地的苦戀》(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
陳玉峰:《土地倫理與921 大震》(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陳玉峰:《台灣生態史話》(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陳明台:《臺灣文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陳明台:《台灣文學散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5年)。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
許銘義著,王德威‧黃錦樹主編:《原鄉人:族群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張瑞芬:〈筆與槳的方向—夏日讀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未竟的探訪— 瞭望文學新版圖》(台北:麥田,2002年)。
張茂桂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1年)。
彭瑞金:《瞄準台灣作家》(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曹士桂:《宦海日記校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黃鈴華編:《21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出版,1999年12月)。
曾建次:《祖靈的腳步》(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曾健民主編:《台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清理與批判》(台北:人間出版社,1999年)。
曾有欽:《臺灣「原住民族語文學」場域與文學析論》(臺北市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5年)。
葉石濤:《展望臺灣文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10月)。
葉石濤著、陳顯庭譯:《三月的媽祖》(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第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
路寒袖:《玉山散文》(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聞一多撰,孫玉石導讀:《死水:神話與詩》(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
潘朝成、劉益昌、施正鋒合編:《台灣平埔族》(台北:前衛出版社,2003年)。
歐陽玉著,余錦虎著:《神話.祭儀.布農人:從神話看布農族的祭儀》(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
劉 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劉克襄:《消失中的亞熱帶》(台中:晨星出版社,1977年)。
劉武香梅:《親愛的Ak’i,請您不要生氣》(台北:女書文化,2003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77年)。
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出版社,1996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鄭清文、羊子喬、李魁賢、張恆豪主編:《一九九三台灣文學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簡雲生,卡義‧卜勇:《泰雅傳統文物誌》(台中:晨星出版社,2007年)。
簡瑛瑛:《認同.差異.主體性-當代文化論述》(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7)。
謝世忠:《認同的污名》(台北:自立報系出版社,1987年)。
謝鵬雄:《西洋文學關鍵閱讀》(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日]下村作次郎著、涂翠花譯:《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日]中和浩一、和歌森男合編:《霧社事件》(台北:武陵出版社,1992年)。
[日]佐藤春夫著、邱若山譯:《殖民地之旅》(台北:草根出版公司,2002年)。
[日]岡崎郁子著、葉笛譯:《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三、學位論文
董恕明:《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new window
吳明益:《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new window
楊 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李祖琛:《七○年代臺灣鄉土文學運動析論》,政大新聞系碩士論文,1996年。
吳家君:《台灣原住民文學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曾意晶:《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烏、利玉芳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劉玉華:《認同與回歸:台灣原住民當代創作文學之文本策略》,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簡義明:《台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 為範圍》,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呂慧珍:《90年代台灣原住民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0年。
林奕辰:《原住民女性之族群與性別書寫:阿烏書寫的敘事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伊象菁:《原住民文學中邊緣論述的排除與建構-以瓦歷斯.諾幹與利格拉樂為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劉錦燕:《後殖民的部落空間-析論瓦歷斯.諾幹「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主體建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陳秋萍:《原住民文學中的自我認同與主體重建》,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郭慧華:《鍾肇政小說中的原住民圖像書寫》,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在職專班),2003年。
趙慶華:《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考察對象》,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震:《原住民報導文學與原住民運動之聯繫─從公眾行動的角度探討報導文學的社會功能》,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四、期刊論文
費羅禮:《台灣土著族的文化、語言分類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17,1969年。
胡台麗:〈吳鳳之死〉,《台灣文藝》16號,1980年11月。
林瑞明(林梵):〈讓他們出土〉,《文學界》第10期(1984年),頁215-233。
陳春欽:〈向天湖賽夏族的故事〉,《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1期,1985年。
彭瑞金記錄:〈傾聽原聲—台灣原住民文學討論會(一)〉,《文學台灣》第4期,1992年9月25日。
葉石濤:〈原住民文學專輯(一)傾聽原聲-台灣原住民文學研討會〉,《文學台灣》,1992 年9月。
郭菀玲等紀錄:〈混聲合唱—臺灣各族裔作家對談紀實〉,《中外文學》第21卷第7期,1992年12月,頁6-47。
彭瑞金記錄:〈傾聽原聲—台灣原住民文學討論會(二)〉,《文學台灣》第5期,1993年1月5日。
孫大川:〈原住民文化歷史與心靈世界的摹寫—試論原住民文學的可能〉,《中外文學》第21卷,第7期,1992年12 月。new window
孫大川:〈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文學台灣》第5期,1993年1月5日。
魏貽君:〈反記憶.敘述與少數論述—原住民文學初探:以布農族小說家田雅各的小說〈侏儒族〉為例〉,《文學台灣》第8期,1993年1月。
孫大川:〈原住民文學的困境—黃昏或黎明〉,《山海文化》第1期,1993年1 月。傅大為:〈百朗森林裡的文字獵人:試讀台灣原住民的漢文書寫〉,《當代》第83期,1993年3月,頁28-49。
台邦.撒沙勒:〈廢墟故鄉的重生:從《高山青》到部落主義—一個原住民運動者的觀察和反省〉,《台灣史料研究》第2期,1993年8月,頁28-40。
王明珂:〈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 期,1993年11月,頁6-19。
陳素貞:〈高一生對肅殺的五○年代做的宣示-捨身相許杜鵑山〉,《台灣文藝》 第142期(新生版)(1994年4月)。
傅大為:〈返鄉的文字獵人:另一種邊緣戰鬥〉,《山海文化雙月刊》第3期,1994年,頁62-64。
夷將.拔路兒:〈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山海文化》第4期,1994年5月,頁22-38。
彭小妍:〈族群書寫與民族/國家:論原住民文學〉,《當代》第98期,1994 年6月,頁48-63。
下村作次郎著、年秀玲等譯:〈台灣原住民文學序論〉,《山海文化》第8期,1995年3月。
邱貴芬:〈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份/認同政治〉,《中外文學》第23卷第11期,1995年4月,頁141-147。new window
關曉榮:〈八尺門〉,《人間雜誌》1~5期,1985年11月~1986年3月。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文學概述〉,《文學台灣》第20期,1996年10月。
須文蔚:〈報導文學在台灣-1949~1994〉,《新聞學研究》第51期(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96年7月)。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文學概述〉,《文學台灣》20(1996年10月),頁193-194。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文學概述〉,《文學台灣》第20期,1996年10月。
須文蔚:〈報導文學在台灣-1949~1994〉,《新聞學研究》51期(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96年7月)。
邱貴芬:〈原住民女性的聲音:訪談阿烏〉,《中外文學》第26 卷第2 期,1997年7月,頁130-145。new window
魏貽君:〈找尋認同的戰鬥位置—以瓦歷斯.諾幹的故事為例〉,「台灣原住民文學座談研討會」,1998 年11月14日。
鄭恆雄:〈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的歷史神話符號系統〉,《中外文學》26:8,1998年1月,頁123。new window
陳慈美:〈自然寫作的經典——李奧波逝世五十週年專文之一〉,《主婦聯盟會訊》第125期,1998年4月1日。
彭瑞金:〈驅除迷霧找回祖靈—台灣原住民文學問題初探〉,「台灣原住民文學座談研討會」,1998年11月14日。
楊 翠:〈認同與記憶—以阿烏的創作試探原住民女性書寫〉,「台灣原住民文學座談研討會」,1998年11月14 日。
瓦歷斯.諾幹:〈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去殖民—台灣原住民文學與社會的初步觀察〉,「台灣原住民文學座談研討會」,1998年11月14日。
楊 翠:〈認同與記憶:以阿女烏的創作試探原住民女性書寫〉,《中外文學》第27卷11期,1999年4月,頁71-97。
楊 翠:〈原音與女聲─跨世紀台灣文學的新渠徑〉,《文訊月刊》第170期,1999年12月,頁46-49。
陳敬介:〈冷海中燃燒的生命—試讀《冷海情深》〉,《山海文化》第20期,1999年10月。
廖咸浩:〈「漢」夜未可懼,何不秉燭遊—原住民的新文化論述〉,「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999年11月12~14日。
董恕明:〈邊緣之聲—90年代台灣原住民女作家阿烏研究〉,《山海文化》第21、22 期,2000年3月。
浦忠成:〈原住民文學選擇的發展道路〉,《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第9期(2000年10月)。new window
陳器文:〈期待原住民圖像的出現〉,《文訊月刊》第205期,2002年11月。
魏貽君:〈台灣原住民文學史定義的三段辯護-「書寫原住民」、「原住民書寫」問題探討〉,《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11月22~24日。
謝世忠:〈《山海文化》雜誌創立與原住民文學的建構〉,發表於「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件研討會」,行政院文建會/台灣文學館主辦,2004年11月22~23日。
孫大川:〈被迫讓渡的身體-高砂義勇隊所反映的意識構造〉,《當代》第212期,2005年4月1日。
孫大川:〈被迫讓渡的身體-高砂義勇隊所反映的意識構造〉,《當代》第213 期,2005年5月1日。
李子寧:〈再訪「接觸地帶」—記奇美原住民文物館與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奇美文物回奇美」特展〉,《臺灣博物季刊》第30卷第2期,2011年6月。

五、報紙資料
趙惠群:〈雲豹子民不做失根的百合〉,《聯合報》(1995年2月16日)。
劉克襄:〈台灣的自然寫作初論〉,《聯合報》第34版,1996年1月4~5日。
王家祥:〈我所知道的自然寫作與台灣土地〉,《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版(1999年9月28~30日)。
台灣空中文化藝術學苑:《美麗福爾摩沙》(第19期,2002年8月)。
郭鶴鳴:〈幽幽基隆河〉,《聯合報》第九屆(七十三年度)散文獎第一名作品。
張小虹:〈歷史山林的找路人〉,《聯合報》(2011年9月6日)。
劉克襄:〈詩一般美麗的十七歲─再懷克孝〉,《聯合報》(2011年9月20日)。
王筱君:〈泰雅古謠隊—歌,飛進心裡〉,《聯合報》(2013年9月21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