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支聲複音概念在我的音樂創作中的實踐
作者:蘇凡凌
作者(外文):Su Fan Ling
校院名稱: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潘皇龍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支聲複音音樂創作HeterophonyMusical Composi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8
在承襲了二十世紀百家齊鳴而多元化的影響之下,本文研究者的音樂創作,以「支聲複音」的運用為現階段創作思考的方向。
本文首先探討支聲複音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特色與傳承,且在「支聲複音的建構」中,研究「旋律核心」、「變奏世界」及「平行運動」等在音樂創作中所扮演之角色,並進一步研究近代作曲家有關支聲複音概念的作品。最後在「支聲複音的運用」中,以音樂創作的思考分為「分流與匯聚」、「聲響與織度」、「時間感與空間感」、「對稱結構與陰陽和弦」及「生機與意向」等五點呈現,歸納出支聲複音在作曲方面的技巧與運用,期在廿一世紀新紀元開啓之際,對於音樂作品之創作提出一個思考的空間。
本文中試圖歸納、剖析其可能性及過程,並以作品之實例爲佐證。
Under the multi-oriented and diverse influenc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 use the concept of “Heterophony” as the inspiration for my current music composing.
The article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inuation of Heterophony by analyzing the roles of Heterophony throughout history. The article also further applies “the construction of Heterophony” to study “the core of melody”, “the world of variation” and “the parallel movement”, analyzing their roles in music works, and further studying the works related to Heterophony by recent composers. “The application of Heterophony” is presented by “diverging and converging”, “sound and texture”, “perception of time and space”, “symmetrical structure and Chinese Ying-Yang chords”, and “vitality and inclination”. As it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era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 anticipate bringing up those imaginative feelings in music composing.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sum up and to analyze those possibilities and processes, making those concepts a part of the way of music composition.
中文書目
王璜生主編:《延伸與突破》,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王櫻芬:《臺灣的南管:曲》,臺北:行政院文建會,民86(1997)。
石 磊:《臺灣原住民文化基本教材》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對稱與不對稱》,臺北:台灣學生出版,1992。
朱光潛:《狂飆時代的美學》,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
朱光潛:《美學再出發》,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
呂清夫:《造形原理》,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2(1993)。
呂鈺秀:《台灣音樂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呂錘寬:《北管音樂概論》,彰化:彰化縣政府-彰化文化局,民87(1998) 。
李政道:《對稱與不對稱》,臺北:牛頓出版有限公司,民90(2001)。
李政道:《對稱、不對稱和粒子世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2。
李新洲:《超對稱物理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1992。
林吳素霞:《南管音樂賞析(一)入門篇》,彰化:彰化縣文化局出版,民89(2000)。
吳榮順:《卑南族之歌》-臺灣原住民音樂紀實,臺北:風潮有聲出版,1994。
吳榮順:《魯凱族的音樂》-臺灣原住民音樂紀實,臺北:風潮有聲出版,1994。
吳榮順主編:《魯凱族民歌》高雄縣境內六大族群傳統歌謠叢書(四),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9。
吳榮順:《雅美族之歌》-臺灣原住民音樂紀實,臺北:風潮有聲出版,1993。
江才健:《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臺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民2002。
沈 旋:《德布西:印象主義音樂的創始人》,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2001。
高宜揚:《結構主義》,臺北:小峰書店,1995。
許麗雯總編:《音樂巨匠》,臺北:文庫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張洪模主編:《音樂美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張韻璿;《和聲複調文集》,上海音樂出版社發行,2004。
張韻璿編著;《複調音樂分析敎程》,上海音樂出版社發行,2004。
劉 茜:《台閩少數民族的複音民歌》,臺北: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出版,
民79(1990)。
劉黎明:《軸心時代》,新竹:花神出版,凡異文化發行,民93(2004)。
潘汝端:《喧天震耳北管鼓吹類音樂》,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民90(2001)。
潘皇龍:《讓我們來欣賞現代音樂》,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87。
潘皇龍:《現代音樂的焦點》,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87。
樊祖蔭:《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述》,中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羅基敏•梅樂亙(Jürgen Mähder)合著:《浦契尼的杜蘭朵》,臺北新店市:縱橫文化出版社,1998。

中文論文
王耀華:《閩東畬族「雙音」的複調特點》,許常惠主編:《南島語系民族音樂研討
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7。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原住民音樂世界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原住民音樂文教基
金會,1998。
李姿寬:《佛教梵唄<大悲咒>之傳統與遞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周明傑:《排灣族與魯凱族複音歌謠比較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5。
吳榮順:《傳統音樂的即興-以台灣原住民音樂為例》,「展望二十一世紀鄉土音new window
樂藝術教學研討會」,2000。
許常惠主編:《南島語系民族音樂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7。
許常惠:《民族音樂論述稿(三)》,臺北:臺北樂韻出版社,1992。new window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文建會2002年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國立
傳統藝術中心主辦,2002。
鹿港文務維護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鹿港南管音樂的調查與研究》,彰化縣
鹿港鎮,(民71)1982。
黃莉雅:《東南亞鑼群文化初探:以甘美朗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管絃與擊樂
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4)2005。
黃馨瑩:《地中海地區聲樂複音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學院音樂學組碩士論文,
(民90)2001。
黃馨瑩:《世俗複音歌樂研究-以法屬柯西嘉島Paghjella歌曲為例》,國立臺北藝術
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楊秀昭:《廣西壯族多聲部民問曲歌述論》,文建會2002年民族音樂國際學術論壇
論文集,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楊秀昭:《貴州侗族多聲部民歌與吃相思》,文建會2002年民族音樂國際學術論壇
論文集,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潘汝端:《北管嗩吶的音樂及其技藝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
文,(民87)1998。
蔣 斌:《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5:1:48,1983。
魏心怡:《宗教音樂是建構族群認同的工具一以日月潭邵族的mulalu儀式音樂為例》,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嚴福榮:《從尹依桑主幹音技法的探索來看亞洲作曲家在西方文化下的尋根》,new window
國科會「音樂研究的應用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2002。
蘇凡凌:《從西方的理論基礎到東方的創作理念的運用》,民90(2001)。

中文期刊
王美珠:《原創性的省思-談喬治•李給替》,美育雙月刊,第一○二期,臺北:國new window
立台灣藝術教育館,民87(1998)。
姜 濤:《混沌理論及其發展簡介》,歐華學報,第三期,歐洲華人學會,民82(1993)。
詹姆斯•格來克:《混沌-開創新科學》,張淑譽譯,大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 。
Briggs, Peat合著:《亂中求序-混沌理論的永恆智慧》,臺北:先覺出版社,民89 (2000) 。
潘皇龍:《音響意境音樂創作的理念》,藝術評論,第六期,臺北:國立藝術學院,new window
民84(1995)。
駱維道:《卑南族多聲部合唱技巧》,第三屆中國民族音樂學會議論文集附冊,1988。
駱維道:《卑南族的多聲部歌唱技巧及社會組織》,殷麗君譯,山海文化雙月刊,三月
號,臺北:山海文化雜誌社,2001。

辭典
《中國音樂詞典》,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康歐主編:《大陸音樂辭典》,台北:大陸書店,民83 (1994)。
Stanley Sadie, 2nd ed.,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 29 vols, New York: Grove, 2001. s.v. “Heterophony”, by Peter Cooke.

外文中譯本
Aldrich Virgil C. [亞德烈•維吉爾]:《藝術哲學》,周浩中譯,臺北:水牛出版社,民80 (1991)。
Briggs John, Peat David合著:《亂中求序-混沌理論的永恆智慧》,薑靜繪譯,臺北:先覺出版社,民89(2000)。
Hanslick Eduard:《論音樂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陳慧珊譯,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7。
Kane Gordon [肯恩著]:《超對稱》,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2。
Leach Edmund [艾德蒙•李區著]:《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父》(Lévi-Strauss),黃道琳譯,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


Mc Manus Chris. [克�奡窗E麥克麥納斯著]:《右手、左手:探索不對稱的起源》,王惟芬譯,臺北:商務出版,2005。
林勝儀譯:《西洋音樂史-印象派以後》,台北:天同出版社,民75 (1986)。


外文書目
Burde, Wolfgang. György Ligeti eine Monographie. Atlantis Musikbuch, 1993.
Hanslick, Eduard. Aus dem Tagebuch eines Rezensenten, Gesammelte Musikkritike.,
Barenreiter Kassel, Basel, 1989.
Morgan, P. Robert. Anthology of Twentieth -Century Musi. W.W. Norton Co. N.Y., 1992.
Morgan, P. Robert. Twentieth-Century Music. W.W. Norton Co. N.Y. 1992.
Schwartz, Elliot. and Godfrey, Daniel. Music Since 1945, Issues, Materials, and Literature. Schirmer Books, N. Y. 1993.
Kopytman, Mark. A Composer Goes West. Music in Time, a publication of The
JerusalemRubin Academy of Music and Dance, 1993.
Uscher, Nancy. A 20th Century Approach to Heterophony : Mark Kopytman’s Cantus II.
Tempo, A Quarterly Review of Modern Music 156, London, March 1986.

外文論文
駱維道:Tribal Music of Taiwan :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mi and Puyuma Styles.
(臺灣的部落音樂-以阿美族及卑南族的風格為主),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1982。

樂 譜
Beethoven, Ludwig van. Missa solemnis für vier Solostimmen, Chor, Orchester und Orgel.
Leipzig :Ernst Eulenburg, 1902.
Britten, Benjamin. War Requiem, Op.66. England : Boosay & Hawkas Music Publishers
Ltd, 1902.
Kagel, Mauricio. Heterophonie für Orchester. Germany: Henry Litolff’s Verlag, 1969.
Kopytman, Mark. Cantus II for violin, viola and cello. Isreal: IMP Isreal Music Publication
Ltd. 1984.
Kopytman, Mark. Variable Structures for piano solo. Isreal: IMP Isreal Music Publication
Ltd. 1984.


Ligeti, György. Atmosphères für groes Orchester. Wien: Universal Edition A.G., 1961.
Nancarrow, Conlon. Collected Studies for Player Piano. vol.5, Mainz : B.Schott’s Söhne,
1988.
Nancarrow, Conlon. Collected Studies for Player Piano. vol.6, Mainz : B.Schott’s Söhne.
Puccini, Giacomo. Turandot. Milano : G. Ricordi & C. Editori, 1980.
Yun, Isang. Konzert für Violoncello und Orchester. Berlin: Bote& Bock, 1976.
三木稔:《三木稔古箏作品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潘皇龍:《釋.道.儒》五首傳統樂器六重奏曲,1991。
潘皇龍:《物境.情境.意境》傳統樂器四重奏曲,1995/96。
潘皇龍:《東南西北 I》為吹管、雙簧管、中提琴、古箏與豎琴的五重奏曲,1998。
潘皇龍:《東南西北蝴蝶夢》為人聲、采風樂坊與音響論壇的音樂,2003/2004。
潘皇龍:《普天樂》管弦樂協奏曲,2005/06。

有聲資料
吳榮順(製作):《雅美族之歌》,臺灣原住民音樂紀實2,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
(TCD-1503)CD,1993。
吳榮順(製作):《卑南族之歌》,臺灣原住民音樂紀實2,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
(TCD-1504)CD,1994。
吳榮順(製作):《排灣族的音樂》,臺灣原住民音樂紀實7,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
司(TCD-1507)CD,1994。
吳榮順(製作):《魯凱族的音樂》,臺灣原住民音樂紀實8,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
司(TCD-1508)CD,1994。
《廣西、壯族、京族、侗族音樂合輯》,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集成13,搖籃唱片有限
公司(CRCD-907)CD,2003。
《北管樂團巡迴演出》上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南北管樂團,(未出版)CD,2004。
《北管樂團巡迴演出》下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南北管樂團,(未出版)CD,2004。
《宮廷雅樂》,廣東:白天鵝音像出版,CD,2003。
《南管》,臺北:歌林唱片有限公司,CD,1988。
《無限的小宇宙╱雅樂》,東京,日本:VMI出版,(VDR-1021) CD,1996。
The Barong & Keris Dance, Bali Record Denpasar Indonesia,《巴龍舞》,印尼甘美朗音
樂, (BRD-03) CD,1994。
Legong Dance I, Bali Record Denpasar Indonesia,《雷貢舞》,印尼甘美朗音樂,
(BRVD-12) VCD,1994。


網路資料庫
Thomas, Margaret E:Nancarrow''s Canons: Projections of Temporal and Formal Structures. IIMP Citation Number: 00214932.
Wikipedia - Isang Yun.
http://www153.pair.com / bensav / Compositeurs / Ligeti. G. html.
http://www.willshare.com / willeyrk / creative / papers / study3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