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新視野的浮現:半世紀以來臺灣音樂創作的論述
作者:莊效文
作者(外文):Shiaw Wen Chu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溫秋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台灣當代音樂創作郭芝苑盧炎賴德和潘皇龍楊聰賢李思嫺Contemporary Taiwanese Music CompositionKuo Chi-YuanLu YenLai Der-HoPan Hwang-LongYang Tsung-HsienLee Szu-Hsie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5
  二十世紀後半的臺灣音樂創作可具體的被區分為幾個不同階段: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0年代是以日治教育之作曲家為主;一九五0年代,中國大陸來臺的音樂家們權事了此地的音樂教育。一九六0年代是台灣音樂創作的一個甦醒的時期,在史惟亮與許常惠的影響之下,作曲家們開始尋找一種自我民族風格與形式的必要與可能。作曲家們的這種對土地與人文的關懷成就了後來二十年左右,臺灣音樂創作的民族主義時期。直到潘皇龍的自歐返臺,引進當時正方興未艾的歐洲創作技術與風格,著實的撼動並扭轉了一九八0年代臺灣音樂創作的美學與音樂觀念,這是對過去民族主義風格與創作技巧的一種挑戰,也是台灣之新音樂(Neue Musik)時代的來臨。強調民族風格的與新音樂技巧的創作者,在一九九0年代逐漸的彼此理解與交會、融合,這種多元情境之具臺灣性的音樂書寫具體成型。
  如此,半世紀以來的臺灣音樂創作即是一個新視野浮現的過程。而幾位越年與跨域關係的作曲家-郭芝苑、盧炎、賴德和、潘皇龍、楊聰賢與李思嫺-之創作,藉以作為本論文論述臺灣音樂創作發展脈絡之例證。
 The development of post World War II Taiwan Musical Compositions may be divided specifically into several different periods: the active composers during 1945 till 1950 were mainly Japanese educated; and than, 1950s, the Chinese migrants dominated it’s musical educations. 1960s was the time of “awakening”, while Shih Wei-Liang and Hsu Tsang-Houei’s recalling the concern for a “Nations Geist” formed a twenty year long “Nationalism Movement”. It was the time of a “new challenge” when Evant-Garde compositions were introduced by Pan Hwang-Long returning to Taiwan at 1981 after his years long residence in Europe. Composers of “folk style” and of “Neue Musik” gradually got understanding with each other after their many debates, it was untill 1990s, composers worked with their music in a multiple mode with different ways. It is the history of a five-decades music composition, an emergence of a new horizon.
The discourse was exampled by the works of Kuo Chi-Yuan, Lu Yen, Lai Der-Ho, Pan Hwang-Long, Yang Tsung-Hsien and Lee Szu-Hsien, 6 composers from different periods.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王子妙
2002《臺灣音樂發展史》。臺南:王子妙。
方孝謙
2007《殖民地臺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育德
1993《臺灣:苦悶的歷史》。台北:自立晚報。
王斑
2004《歷史與記憶:全球現代性的質疑》。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6《全球化陰影下的歷史與記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王德威
1998《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1《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4《原鄉人:族群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8《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香港:三聯書局。
2009《臺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

尹玲
1997《一隻白鴿飛過:尹玲詩集》。台北:九歌文學。
史明
1980《臺灣四百年史》。(未出版)。
石元康
1998《從中國文阿到現代性:典範轉移?》。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江玉玲
2004《聖詩歌:臺灣第一本教會聖詩的歷史溯源》。台北: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朱宜琪
2003《戰後初期臺灣知識青年文藝活動研究:以省立師院及台大為範圍》。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雙一
2003《臺灣文學思潮與淵源》。台北:人間出版社。
李秀琴
2006〈迷宮˙逍遙遊的音響意境〉於顏綠芬主編《臺灣當代作曲家》。台北:玉山社。

李思嫺
2008《循著玫瑰的記憶》樂曲解說。二00八年三月二十一日,「當代作曲家作品發表與對談」音樂會節目單,高雄市立音樂館。
2010《0815悲歌》樂曲解說。二0一0年三月十八日,「當代作曲家作品發表與對談」音樂會節目單,高雄中正文化中心至善廳。
李敏勇
1994《戰後臺灣文學反思》。台北:自立時報出版社。
吳長育
2010《本土之聲:臺灣流行音樂中的「鄉土」與「本土」》。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玲宜
2002《郭芝苑:野地的紅薔薇》。台北:時報出版社。
2004《臺灣前輩音樂家群相》。台北:大呂出版。
吳美瑩
1998《論臺灣作曲家音樂創作中的傳統文化洗禮-以郭芝苑、許常惠、馬水龍的作品為例》。台北: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雅慧
2002《臺灣的絲竹音樂創作》。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鈺秀
2003《臺灣音樂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2009《臺灣音樂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二版。
余蕙慈
1998《呂泉生的音樂創作與其本土性與流傳性探討》。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仁傑
2004•《一段跨時代的故事:臺灣學生運動史研究(1920-1994)》。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含章
2003《馬水龍《霸王別姬》與許常惠《國姓爺鄭成功》曲體風格之探討—臺灣九十年代末傳統音樂語西方音樂謀和的兩個實例》。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輝
1992《中國音樂創作的新方向》。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姿呈
2007•《從日本時代臺灣音樂會生活探看洋樂於近代臺灣的發聲脈絡》。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慧
2000•〈黃叔璥「臺海使槎錄」的人文關懷〉,《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6:3。
林瑞明
1996《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出版社。
林幗貞
2008《從文化認知現象解讀臺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1980-2005)》。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
林鎮山
2006《離散.國家.敘述:當代臺灣小說論述》。台北:前衛出版社。
林麗如
2008《歷史與記憶:舞鶴小說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
周英雄、劉紀蕙 編
2000《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
邱貴芬
2003《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社。
周嘉郁
2007《追憶「幸福」年代—回首合唱教育家林福裕的音樂人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金耀基
1998《民主-轉型?臺灣現象》。台北:桂冠圖書。
2004《中國的現代轉向》。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施正鋒 主編
1995《臺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6《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臺灣國際研究學會。
洪靜彣
2006《郭芝苑台語獨唱歌曲的研究》。台北: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徐秀慧
2003《戰後初期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翁佩貞
2000《基督教聖詩在台發展(1895-1964)-以英加長老教會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麗莎
2006《傳統與現代間:許常惠音樂論着研究》。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莊文達
1994《郭芝苑生平與作品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萬壽
2000「四六事件」參考書目知見錄。臺灣史料研究 16:121-29。
2003《臺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台北:玉山社。

陳玉珊
2002《馬水龍《中國民歌鋼琴小品集》的研究》。台北: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光興 主編
2000《文化研究在臺灣》。台北:巨流出版社。
陳芳明
1994《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
2002《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5《殖民地摩登:現代行與臺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社。
陳碧娟
1995《臺灣新音樂史:西式新音樂在日據時代的產生與發展》。台北:樂韻出版社。
陳建銘
1989《野台鑼鼓》。台北:稻鄉出版社。
陳俊甫
2007《當代音樂中鑼鼓聲響元素之應用-以賴德和的音樂創作《年節組曲》為例》。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學士論文。
陳黎
1999《盧炎:冷艷的音樂火焰》。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陳秋婷
2002《軍樂的衰微與管樂的興起:一頁臺灣音樂小史》。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陳宇珊
2005《台語創作歌曲藝術化的醞釀、萌芽與發展》。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韻如
2009《吳晟詩及其入樂現象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義芝 主編
1998《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郁秀 主編
1997《音樂臺灣一百年論文集》。台北:白鷺鷥文教基金會。
2001《郭芝苑:沙漠中盛開的紅薔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陳郁秀、孫芝君
2005《呂泉生的音樂人生》。台北:遠流出版社。
曹永和
1985《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
張光直
1998《蕃薯人的故事:張光直早年生活的回憶及四六事件入獄記》。台北:聯經出版社。
張炎憲 主編
1998《歷史文化與臺灣》。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張斐雯
2000《西洋嚴肅音樂在臺灣流傳概況研究(1949年至1999年)》。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錦忠
2007《重寫臺灣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社。
張鵬
1999〈盧炎先生作品分析〉。於劉靖之、李明主編《中國新音樂史論集》。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郭芝苑 吳玲宜編
1998《在野的洪薔薇:作曲家郭芝苑的音樂手札》。台北:時報出版社。
高沛秀
2009《皇民奉公會的音樂動員運動》。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常惠
1964《中國音樂往哪裡去》。台北:文星出版社。
1970《近代中國音樂史話》。台北:晨鐘出版社。
1982《中國新音樂史話》。台北:百科文化出版社。
1991《臺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黃心儀
2005《由「和聲」與「常州吟誦」論趙元任之中西音樂融合》。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黃伊清
1992《鋼琴音樂在臺灣的發展與作品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傑
2000《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
黃國展
2000《許常惠歌樂作品Op.12《白萩詩五首》探究》。台北: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肇松
1997《臺灣:戰後50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黃瑞祺(編)
2000《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出版社。
2003《現代性、後現代性、全球化》。台北:左岸文化。
黃錦樹
2003《謊言或真理的技藝》。台北:麥田出版社。

黃蘭雅、顏綠芬
2008〈盧炎〉於陳郁秀總策畫《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
游素凰
1990《臺灣現代音樂發展探索》。台北:樂韻出版社。
游勝冠
1996《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彭瑞金
1991《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2008《臺灣文學史論集》。台北:三民書局。
曾興魁
1991《根植於中國哲理與繪畫的音樂創作-創作歷程的自省》。未出版。
曾瀚霈
1996《音樂認知與欣賞》。台北:幼獅文化廣場。
傅顯恆
2006《賴德和的豎笛與鋼琴奏鳴曲》。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葉石濤
1996《臺灣文學史綱》。台北:春暉出版社。
2004《臺灣文學的回顧》。台北:九歌文學。
葉娟礽
2003《臺灣現代箏樂作品分析研究∼以六首非傳統五聲音階定弦的獨奏作品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宏一
1996《盧炎生平與作品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楊照
1995《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
2010《霧與話:戰後臺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楊建章
2004〈歷史性與藝術性的兩難—從Carl Dahlhaus的「結構音樂史」論歷史書寫的永恆困境〉於《 臺大文史哲學報 》,61:25-52。台北:國立臺灣大學。
楊聰賢
2000《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時空經緯下的生命情調與創作理念》。台北:樂韻出版社。
楊麗仙
1986《臺灣西洋音樂史綱》。台北:財團法人基督教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
鄭雅慧
2002《音樂作為情感符號及其在語意上之指引:楊聰賢《鋼琴小協奏曲》之詮釋初探》。台北: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廖炳惠
2001《另類現代情》。台北:允晨文化。
2003〈Diaspora〉於《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6《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台北:聯合文學。
廖珮如
2003《「民歌採集」運動的再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喻方
2004《郭芝苑鋼琴獨奏曲《臺灣古樂變奏曲與賦格》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潘世姬、陳玠如
2004《盧炎:如詩的鄉愁之旅》。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齊邦媛、王德威 編
2004《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
齊邦媛
2009《巨流河》。台北:天下文化。
潘皇龍
1983《現代音樂的焦點》。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1987《讓我們來欣賞現代音樂》。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1994〈轉化詩詞意境的音樂創作〉於《第七屆中國作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北市立國樂團。
1995〈音響意境音樂創作的理念〉於《藝術評論》。台北:國立藝術學院,12:6。
2009〈《釋‧道‧儒》和《普天樂》的南、北管素材與音響意境〉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舉辦「臺灣南北管與當代音樂創作」學術研討會。
盧佳培
2001《賴德和舞劇《紅樓夢》音樂創作探源》。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漢超
2001《臺灣的現代化和文化認同》。台北:八方文化。
劉紀蕙
2001《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4《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出版社。
劉靖之 主編
1990《中國新音樂史論集1946-1976》。 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
2000《中國新音樂史論集:表達方式、表達能力、美學基礎》。 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
龍應台
2009《大江大海1949》。台北:天地圖書。
賴德和
1992《平劇鑼鼓影響現代創作之研究》。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1995《平劇鑼鼓影響現代創作之研究》。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增訂版。
簡巧珍
2002《六0年代臺灣新音樂創作之研究》。北京:中央音樂學院。
2003〈執著與生命情境的盧炎〉於《樂覽》。台中:臺灣國家交響樂團。5:47。
薛宗明
2000《臺灣音樂史綱》。高雄:高雄市立國樂團。
顏佩如
2008《賴德和的音樂藝術:民族主義、創作理念和現代性》。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顏綠芬
1998《臺灣前輩作曲家郭芝苑先生生命史研究》。台北:台北市七星田園文教基金會。
2006a《臺灣當代作曲家》。台北:玉山社。
2006b《不固定樂思》。台北:玉山社。
2008《臺灣的真情樂章-郭芝苑》。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顏綠芬、徐玫玲
2006《臺灣的音樂》。台北:群策會。
藍博洲
2000《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份)》。台北:晨星出版社。
2001《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臺大部份)》。台北:晨星出版社。
2006《臺灣的音樂》。台北:群策會。
羅基敏
2005《潘皇龍:古今相生音樂夢》。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蘇美惠
2007《臺灣現代音樂中的古詩情-以史惟亮的《琵琶行》、許常惠的《葬花吟》、盧炎的《浪淘沙》為例》。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美諭
2006《當代琵琶樂曲《迷宮˙逍遙遊Ⅳ》、《玉》之分析與詮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文部份


Agnes, Arnold
1973The Diaspora Dimention. Hague: Martinus Nijhoff.
Battcock, gregory
1981Breaking the Sound Barrier. Toronto: Elsevier-Dutton Publishing Co.
Bernstein, Richard J.
1985Habermas and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erry, Wallace
1987Structure Functions in Music.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Inc.
Blacking, John, ed. Reginald Byron
1995Music, Culture, Experience: Selected Papers of John Black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alinescu, Mate
1987Five faces of Modernity: <odernism, avant-garde, Decadence, Kitsch, Postmodernis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Chua, Daniel K. L
2006Absolute Music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ne, Edward T.
1956“Words into Music: The Composer’s Approach to the Text” in Robert P. Morgan ed. Music: A View from Delft.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The Composer’s Voice. Berkele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A View from Delft: Selected Essay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nnor, Steven
1989Postmodernist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the Contemporary.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Conner, Walter
1986“The impact of Homeland Upon Diaspora” in “Modern Diaspora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St. Martin’s.
Cook, Niholas
1987A Guide to Musical Analysi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Cope, David H.
1984New Directions in Music. Dubuque, IW.: Wm C. Crown Publishers.



Dahlhaus, Carl
1970Analyse und Weturteil. Mainz: B. Schotts Söhne.
1974Zwischen Romantik und Moderne. München: Musikverlag Emil Katzbichler.
1977Grundlagen der Musikgeschichte. Köln: Musikverlag Hans Gerig.
1978aDie Idee der absoluten Musik. Basel: Bärenreiter Kassel.
1978bSchönber und Andere: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Neuen Musik. Mainz: B. Schotts Söhne.
Docker, John
20011942 The Poetics of Diaspora. New York: Continuum.
Durkheim, E
1912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êmique en Australie. Paris: F. Alcan.
Durkheim, E., trans. Field, K. E.
1995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Emilios, Riadis
1980“Elegy” in Staly Sadie ed.,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vol.6,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ers.
2000“Elegy” in Staly Sadie ed.,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vol.6,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ers.
Forte, Allen
1973The Structure of Atonal Music.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 Anthon
1971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An Analysis of the Writings of Marx, Durkheim and Web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The Consequence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1Modernity and Self-Indent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reen, Douglas M
1979Form in Tonal Music: An Introduction to Analysis. New Yor: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Gurnah, A. & Scott, A.
1992The Uncertain Science. London: Routledge.
Hall, S. & Gieben, B., (ed.)
1992Formation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van Hear, Nicholas
1988New Diaspor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ton Press.
Holloway, Robin
2001“ernism and After” in Peter Davidson ed. “Reviving M: Essays on Music After Modernism.” Brinkwarth Wilts: Claridge Press Ltd., p. 97.
Ingarden, Roman., trans. Adam Czerniawski
1986The Work of Music and the Problem od its Identity. Berkele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ant, Immanuel
1784“Beantwortung der Frage: Was ist Aufklärung” in Berliner Montatsschrift, 12:481-494.
Kottak, Conrad P.
2005Cultural Anthropology. Dubuque, IA.: McGraw-Hill Education, 11th E.
Langer, Suzanne
1957Philosophy in a New Key: A Study in the Symbolism of Reason, Rite, and Ar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ester, Joel
1989Analytic Approaches to Tywentith-Century Music.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Meyer, Leonard B.
1956Emotion and Meaning in Music.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Music, The Art, and Ideas: Patterns and Predictions in Twentieth-century Cultur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Style and Music: Theory, History and Ideolog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etzer, David Joel
2007Quotation and Cultural Meaning in Twentieth-Century Musi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rsons, Talcott
1967Sociological Theory and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6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erle, George
1990The Listening Composer. Berkele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obinson, Jenefer ed.
1997Music and Meaning. Io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Robertson, Roland
1992Globaliza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Schwartz, Barney & Childs, Elliott ed.
1998Contemporary Composers on Contemporary Music. New York: Da Capo Press.
Sung, Yu-jen
2004Pan Hwang-long Leben und Werk: Studien zur Zeitgenösischen Kunstmusik in Taiwan. Aachen: Shaker Verlag.
Turner, Bryan S.,(ed.)
1990Theories of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Turmer, V.
1967The Forest of Symbols: Aspects of Ndembu Ritual.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有聲資料

吳榮順 製作
1995《泰雅族之歌》,(臺灣原住民音樂紀實系列之五)。台北:風潮唱片。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出版
2009《兩廳院樂典系列之二之CD有聲資料》,簡文彬指揮國家交響樂團既邱火榮與亂彈嬌北管劇團》。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