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傳統與遞變:排灣族的歌樂系統研究
作者:周明傑
作者(外文):Ming-Chieh Chou
校院名稱: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吳榮順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排灣族歌謠雙管鼻笛民族音樂學功能主義音樂語義學Paiwansongdouble nosefluteethnomusicologyfunctionalismsemantics of music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43
本論文是以排灣族(Paiwan)的歌樂為研究對象,觀察歌樂從傳統到後續演變的整個面貌,不但廣博的蒐集與探查排灣族不同地區的歌樂,也深入了解每一個時期不同音樂背景之下的歌樂變化。筆者並透過實地觀察採集,以及嚴謹的分析研究,讓排灣族歌樂博大精深的一面呈顯出來。
第一部分的緒論,內容詳述了研究動機、目的、對象、策略與步驟,最重要的是對於研究法理論基礎的敘述,即音樂的功能與音樂語義學。文獻回顧是描述各個時期的文字影音記錄,觀察過去學者的研究成果。至於排灣族文史藝術的章節,詳細闡述了排灣族遷移的歷史以及內部分群,而階級關係則是影響排灣族最深的社會制度。雕刻、琉璃珠、文身、鼻笛、歌謠等藝術表現,類型繁多、風格華麗,從日治時期開始,就受到專家學者們的重視。
第二部分是對於排灣族人歌樂形態的闡述,從排灣族的兒歌、工作歌、情歌、勇士舞、一般歌舞、五年祭音樂、結婚儀式音樂、一般祭拜等的音樂,理解排灣族人歌樂型態的豐富性,並體會到排灣族人日常生活與歌樂密切的關係。這些歌謠中,兒歌、情歌、勇士舞以及哭調等,各擁有特殊的音樂形式與內涵,很早以前,就吸引了民族音樂學者們的注意,在著作當中常常被提及。
第三部分是對於歌樂結構與美學的深究,這其中,虛詞、聲腔與構詞法的深入探討是過去研究中極為缺乏的部分。虛詞的研究探討牽涉到的不僅是歌詞,也與歌團的組織形態、歌唱習慣、相沿成習的運作模式等密切相關,本章節筆者更試探性的完成了一個由虛詞所建構出來的歌謠分類。聲腔的研究,是以聲音人類學的聲學知識以及吳榮順教授的研究成果為基礎,藉由排灣族不同時期歌者聲腔的蒐集,以及電腦軟體的解析,讓聲音從聽覺訊息轉成視覺化符號,清楚的呈現出不同時期的聲音演變。美學的思考方面,是以音樂語義學的理論為基礎,音樂語義學既然是一門研究音樂意義之學,本章節也引用這個理論,理解排灣族歌樂在經歷不同時空背景後,其音樂意義的形成與確立。構詞法的研究部分,構詞的分析研究是理解排灣族歌樂歌詞結構的最好方式,筆者所歸納出四種種構詞模式,有助於理解排灣族歌樂在於語言以及表達上的諸多疑問。
歷經時代的演變,排灣族的音樂也隨著族人的生活型態產生變化,昔日歌樂與階級制度緊密的聯繫,如今也已不復見,可見,族人的音樂本身並非一成不變,它隨著人民文化生活的腳步,呈現出音樂形式與內涵的演變。
This dissertation is about the vocal music of Paiwan. It studies the transition of this music from tradition until its later development. An extensive collection of Paiwan vocal music from different region and a thorough analysis of changes against different music backgrounds are provided. With on-the-spot fieldwork and careful study, the author intends to demonstrate the wisdom and depth of Paiwan vocal music.
The first part,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motive, purpose, subject, methodology and procedure of this study. Mostly importantly, it explains music functionalism and semantics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its methods. Literature review covers previous studies presented as literal, visual and audio records spanning four periods. The chapter on Paiwan literature and art describes the migration history of and the classification among Paiwan, whose society is known for its stratification and various and rich art forms include sculpture, glazed bead, tattoo, noseflute and songs. These cultures have drawn scholarly attention since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The second part offers a typology of the vocal music of Paiwan, which shows the richness of this music and it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daily life of Paiwan. There are songs for children, work, love, warrior, maleveq, daily entertainment and common ritual. Among them, songs for children and love are known for their refrains, while songs for warrior dances and wedding ceremonies are known for their crying tunes. These types have long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ethnomusicologists because of their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and content, and have also been frequently documented in many works.
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aesthetics of Paiwan vocal music. Previous researchers have not paid much attention to vocables and vocal composition. The study of vocabl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lyrics, composition of song, singing habits and habitual treatment of vocal music. The author has tentatively completed a classification of Paiwan vocal music composed of vocables. The study of vocal i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acoustics from anthropology of voice and the study of Dr. Wu Rung-Shun. By collecting voices from Paiwan vocalist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periods and analyzing these vocal performances with computer software, the author successfully turns audio contents into visual to show the transition of Paiwan vocal music throughout different periods. The study of aesthetics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mantics of music, a knowledge developed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music. Borrowing from this knowledge, this chapter intends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meanings in Paiwan vocal music after it went through different times. Lastly, there is a study of word formation, which is the best way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Paiwan lyrics. The author’s conclusion of several types of word formation will help to explain many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language and expression of Paiwan songs.
The vocal music of Paiwan indeed changes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time and Paiwan lifestyl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hierarchy in the old Paiwan society no longer exists. In other words, the music of Paiwan is not at all fixed. It transforms itself and develops new form and content, following the footsteps of people’s life and culture. .
專著
外文部分
Adorno ,Theodor W.
1973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with Max Horkheimer, trans.John Cumming。New york:London。
1976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music, trans:E.B.Ashton. New York:Seabury Press。
Blum, Stephen. Bohlman, Philip V& Neuman, Daniel
1991Ethnomusicology and Modern Music Histor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Brailoiu, Constantin
1984Problems of ethnomusicology,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A.L.Lloy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oke, Peter
2000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heterophony”, 2nd Edition。
Hood, Mentle
1971 The Ethnomusicologist, New York:MacGraw-Hall
Kunst, Jaap
1959Ethnomusicology, A study of its nature, its problems, methods and representatives personalities to which is added a bibliography, 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
Nettl,Bruno
1964 Theory and Method in Ethnomusicology,New York:Free Press。
1983 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Twenty-nine Issues and Concepts, Urbana/Chicago London:University of Illinois.
Merriam, Alan P.
1964 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 Eva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Myers, Helen(ed.)
1993 Ethnomusicology, an Introduction, The Micmillan Press
1993 Ethnomusicology, Historical and Regional Studies,The Macmillan Press.
Reid(C.L.)
1983 A Dictionary of Vocal Terminology,New York, Joseph Patelson Music house.
Stolba, K.Marie
1994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usic-A History, Wm. C. Brown Communications, Inc. 2ndEdition。
Tongeren(Mark C.van)
2002 Overtone singing, physics and metaphysics of harmonics in east and west,The Netherlands, Amsterdam, Fusica.
Zemp, Hugo
1996 les voix du Monde, 3CD, Zemp Hugo editeur, Paris:Musée de l’Homme/Harmonia Mundi
黑澤隆朝
1973《台灣高砂族の音樂》。東京:雄山閣。

翻譯書籍
Barnard, Alan著 徐雨村譯(原著出版於2000年)
2012《人類學的歷史與理論》。高雄市:巨流圖書公司。
Blacking, John著 馬英珺譯(原著出版於1973年)
2007《人的音樂性》。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Cassirer, Ernst著 于曉譯
1990《語言與神話》(Sprache und Mythos)。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Karbusicky, Vladimir等著 金經言譯
2002《西方音樂社會學現狀:近代音樂的欣賞和當代社會的音樂問題》。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Applebaum, Herbert主編 徐雨村譯
2007《文化人類學經典選讀》上。苗栗縣三灣鄉:桂冠出版社。
Lomax, Alan著 章珍芳譯
1986《歌唱測定體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Langer, Susanne K.著 劉大基等譯
1991《情感與形式》。商鼎出版社。
Nettl, Bruno著 沈信一譯
1976《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台北:書評書目。
Joseph beal steere著 林弘宣譯
2009 《福爾摩沙及其住民:19世紀美國博物學家的台灣調查筆記》。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874年來台)
佐藤文一
1944《台灣原住種族的原始藝術研究》。台灣總督府理蕃課。
古野清人著 葉婉奇譯(原著於1945年發行)
2000《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市:原民文化。
宮本延人著 魏桂邦譯
1992《台灣的原住民族》。台中:晨星出版社。
森丑之助著 楊南郡譯註
2000《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鈴木質 著 林川夫 審訂
1991《台灣蕃人風俗誌》。台北:武陵出版公司。

中文部分
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
1988《音樂詞典詞條匯輯 民族音樂學》。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0《音樂詞典詞條匯輯 音乐社会学》。人民音樂出版社。
少妮瑤
2000《排灣族雙管口笛雙管鼻笛風華》。屏東市: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石磊
1971《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臺北市 : 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1976《台灣土著血族型親屬制度--魯凱排灣卑南三族群的比較研究》。臺北市 : 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王美珠
2001《音樂‧文化‧人生:系統音樂學的跨學科研究議題與論文》。臺北市:美樂出版社。
2012《音樂‧跨域‧文集:系統音樂學的跨學科研究議題與論文》。臺北市:美樂出版社。
王櫻芬
2008《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1943)》。臺北市:臺大圖書館。
尹建中計畫主持
1994《臺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白勇務
2001《南排灣族-牡丹鄉基本語料與詞彙》。屏東縣牡丹鄉公所。
史惟亮
1967《論民歌》。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排灣中會聖詩編譯委員會
1996《排灣聖詩senai tua Cemas》。
李天民
1996《台灣原住民舞蹈集成:曹(鄒)族.雅美族.排灣族》。臺北市:中華民國舞蹈學會。
任將達(總編輯)
1994《台灣的聲音—台灣有聲資料庫》第一卷第二期。板橋市:水晶有聲出版社。
呂炳川
1982《台灣土著族音樂》。台北:百科文化。
1982《台灣土著族之樂器》。台北:百科文化。
1982《呂炳川音樂論述集》。台北:時報出版社。
呂炳川著 郎櫻譯
1982《高山族的音樂》。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呂鈺秀
2003《臺灣音樂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李壬癸
1992《中國語文台灣南島語言的語音符號系統》,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澤厚等主編
1990《美學百科全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亦園
1992《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臺北市:允晨文化。
1999《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李壬癸
1992《中國語文台灣南島語言的語音符號系統》。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1999《臺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縣委員會。
2011《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李壬癸編輯
1998《台灣原住民文化基本教材》(上下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杜德橋編
2010 《1880年代南台灣的原住民族:南岬燈塔駐守員喬治・泰勒撰述文集》。臺北市:原民會、順益博物館。
吳榮順
1989《青山春曉》。台北: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
1999《台灣原住民音樂之美》。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
吳榮順主編
2002《南島民族樂器專刊:二零零二台東南島文化節》。臺東縣:臺東縣政府。
吳榮順等
2010《重返部落‧原音再現:許常惠教授歷史錄音經典曲選一》。宜蘭縣五結鄉 : 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吳祖強
1994《曲式與作品分析》。世界文物出版社。
佐山融吉著 余萬居譯
1921《蕃族調查報告書》排彎族、獅設族。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中研院民族所譯本。
林谷芳主編
2000《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附六片CD),。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拉夫琅斯・卡拉雲漾
2010《大武山宇宙的詩與頌》。屏東市:屏東縣政府。
周理俐
1993《音樂美學》。臺北:樂韻出版社。
胡台麗、錢善華、賴朝財 2001《排灣族的鼻笛與口笛》。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胡台麗主持
1995《排灣族鼻笛、口笛技藝保存與傳習規劃報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錢善華、洪國勝
1991《排灣族傳統童謠》。高雄市:台灣山地文化研究會。 1999《排灣族傳統童謠》。高雄市:台灣山地文化研究會。
馬凱(主持)
1997《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施政整體規劃之四----原住民族經濟體系之規劃》。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辦。
孫大川
1991《久久酒一次》。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
許常惠
1978《台灣山地民謠》。台灣省山地建設學會。
1984《多采多姿的民俗音樂》。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2《現階段台灣民謠研究》。台北:樂韻出版社。
1993《民族音樂學導論》。台北:樂韻出版社。
1994《台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
2002《台灣傳統音樂之美》。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許常惠採編
1978《臺灣山地民謠 原始音樂》第1、2冊。臺北市:臺灣省山地建設學會。
許功明 2001《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台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許功明 柯惠譯
1994《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稻鄉出版社。
陳奇祿
1961《臺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臺北市:南天書局。
1992《台灣土著文化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陳俊斌
2012《排灣族歌謠曲譜•第一集》。屏東市:屏東縣政府。
陳文達
1720《鳳山縣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重刊。
陳美玲
1999《排灣之歌》(附CD)。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1999《魯凱之歌》(附CD)。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陳郁秀
1998《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時報文化出版社。
陳郁秀編著
2010《鑽石台灣:多元歷史篇》。台北市:玉山社。
陳弟
1603《東番記》。
國立編譯館主編
1998 《台灣原住民文化基本教材》上、下。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童春發
2001《臺灣原住民史 排灣族史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慶萱
1975《修辭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黃韻蓁
2011《排灣族雙管鼻笛之樂器型制、演奏與應用》。屏東縣政府。
黃樹民 章英華主編
2010《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黃漢華主編
2012《符號學視角中的音樂美學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黃叔璥
1736《臺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4。
張洪模主編
1993《音樂美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伯瑜等編譯
2007《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張前、王次炤
1992《音樂美學基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葉龍彥
2001《台灣唱片思想起1895-1999》。臺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
楊蔭瀏
1997《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冊。臺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廖秋吉
1996《排灣族傳統歌謠----來義鄉古樓村古老歌謠》。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蔣 斌
1984《重修台灣省通志屏東縣志》卷七 同冑志。未出版。
蔣 斌主編(原著於1915-1920年出版)
2003《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
2004《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三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
2003《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五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
2004《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四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
劉其偉
1980《台灣土著文化藝術》。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劉斌雄、胡台麗計劃主持
1989《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續篇。南投縣 :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劉寧顏總纂
1995《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謝俊逢
1998《民族音樂論》。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謝貴利
1991《台灣原住民民俗歌曲》。台北市 :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簡後聰
2001《臺灣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戴錦花
1997《排灣族傳統歌謠精華》。屏東市: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顏綠芬等
2006《台灣的音樂》。臺北縣淡水鎮 : 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顏文雄
1967《臺灣民謠》。中華大典編印會。
蕭銘祥主編
1996《屏東縣鄉土史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期刊論文

外文部分

Fr. Joseph Lenherr SMB
1967〈The Musical Instruments of the Taiwan Aborigines〉《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3:109-128。台北市 : 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Fürniß, Susanne
1991“La technique du jodel chez les Pygmees Aka(Centrafrique), Etude phonetique et acoustique”,Cahiers de Musiques Traditionnelles4 Voix,pp.167-188。
Seeger, Charles
1958 "Prescriptive and Descriptive Music Writing" Musical Quarterly xxxxiv/2:184-195

中文部分

王美珠
1994〈音樂語義學初探〉上,《美育月刊》1994年2月,頁37-40。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編印。
1994〈音樂語義學初探〉下,《美育月刊》1994年3月,頁52-56。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編印。
1995〈當代西方音樂美學的一種新趨勢--音樂語義學〉,《哲學雜誌》11:24-39。台北:業強出版社。
2012〈音樂與符號〉,《藝術評論》23:67-97。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王櫻芬
2005〈殖民化與全球化:從日治時期音樂學者的調查記錄看台灣原住民音樂的變遷與成因〉《民俗曲藝》148:43-102。
任先民
1960〈臺灣排灣族的古陶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9:163-224。台北市 : 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伊誕.巴瓦瓦隆
2002〈躍動心靈之音--排灣族的口鼻笛〉《傳統藝術》25:48-49。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李亦園
1975〈高山族研究回顧與前瞻座談會—導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1-4。台北市 : 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李卉
1956〈臺灣及東亞各地土著民族的口琴之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85-120。台北市 : 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呂炳川
1974〈台灣土著族之樂器〉,《東海民族音樂學報》1:85-203。
呂鈺秀
2003〈民族音樂學研究概念與採譜方法論----以其於臺灣原住民音樂研究之應用為例〉《民俗曲藝》142:119-144。
邵妮瑤
2001〈譜一段永恆的情思--談「排灣族雙管口笛雙管鼻笛風華」〉《文化生活》21:93。屏東市: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周明傑
2000〈獅子鄉民歌採集紀實〉《文化生活》18:40-46。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2001〈剖析「原聲舞藝」之勇士組曲〉《文化生活》25:36-40。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2004a〈蔡美雲歌曲呈現出的社會意涵〉《原住民教育季刊》36。國立台東大學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編印。
2004b〈一甲子的邀約--日本文獻當中僅存排灣族歌者的追蹤報導〉《文化生活》38:25-32。屏東市: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2005a〈排灣歌謠中的數ㄕㄨˇ與數ㄕㄨˋ〉《傳統藝術》52。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發行。
2005b〈排灣族的複音歌謠---大社村與平和村的採集〉《屏東文獻》9:157-192,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2006〈排灣傳統歌謠敎唱在美育上的啟示〉《屏縣教育》28:17-20。屏東:屏東縣政府。
2007a〈排灣族情歌的形式規範與情愛想像〉《樂覽》96:58-62,台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2007b〈魯凱族複音歌謠的歌詞欣賞〉《樂覽》102:57-63。台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2009〈牡丹村(sinvaudjan)的歌謠〉《藝術評論》19:87-148。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出版。
2010〈原鄉歌謠描繪而成的音樂區域〉《文化生活》61:20-25。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郭秀岩
1975〈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97-106。台北市 : 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陳鄭港
2000〈台灣原住民族音樂文化及其發展〉《山海文化雙月刊》21/22。山海文化雜誌社。
黃應貴
1975〈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85-96。台北市 : 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黃嘉德
2009〈排灣族大社村的歌謠音樂特徵〉《臺灣音樂研究》9:1-28。臺北市 : 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
黃瓊娥
2004〈排灣族傳統歌謠中的階級意識--以北排灣拉瓦爾亞族的婚禮儀式音樂為例〉《關渡音樂學刊》1:27-49。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
2005〈北排灣拉瓦爾亞族的傳統婚禮歌謠--新娘頌歌「Puljeai」〉《屏東文獻》9:104-156。屏東市: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萬煜瑤
2001〈排灣族美感表達與詮釋〉《美育》124。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蔣 斌
1983〈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集刊》55: 1-48。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衛惠林
1960〈排灣族的宗族組織與階級制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9:71-108。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顏正一
2009〈歌聲悠遠情意長:論排灣族東排灣群土坂部落傳統歌謠之情歌內涵與表現〉,《東臺灣研究》12:3-49。
Sereplja Ruaziatj
2007〈有趣的排灣族童謠〉《臺灣原YOUNG》18:25-29。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論文集論文、學位論文、研究報告

Merriam, Alan P.著 張伯瑜等譯
2007〈民族音樂學:關於這一領域的討論與定義〉張伯瑜等編譯《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頁1-16。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王 琳
2008〈排灣族儀式音樂的保存:以土坂村、正興村排灣族收穫祭為例〉。《2007南島樂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王櫻芬
2001〈日治時期日本音樂學者對於台灣音樂的調查研究----以田邊尚雄及黑澤隆朝為例〉,發表於「中國音樂研究在心世紀的定位」,香港中文大學。
2001〈殖民地時期黑澤隆朝臺灣音樂調查的再探----以其意識型態與學術觀 念為中心〉,發表於「中日音樂比較研究國際學術會議」,沖繩縣立藝術大學。
王櫻芬、劉麟玉
2002 《黑澤隆朝在台之民族音樂調查的資料彙整、翻譯及研究》。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民族音樂研究所。
少妮瑤 2008〈排灣族樂器之探討〉,《南島樂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頁29-46。台東市:台東縣政府。
尹建中研究執行
1994《臺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臺北市 :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水野遵
2002〈台灣征蕃記〉(1874原著)楊南郡譯註《台灣百年花火》。台北市:玉山社。
余麗娟
2011《排灣族貴族婚禮結婚歌謠--以屏東縣泰武鄉佳興村(puljeti)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佳玟
2010《排灣族傳統鼻笛音樂研究及現況之探討—以Butsul亞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至和
2000《九0年代台灣流行音樂中之原住民歌手形象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榮順
2000〈傳統音樂的即興----以台灣原住民音樂為例〉,發表於「展望二十一世紀鄉土音樂藝術教學研討會」。
2002〈複音歌樂的口傳與實踐:布農族pasi but but的「複音模式」、「音響事實」與「複音變格」〉《文建會2002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論壇論文》(未出版)。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
2003〈從現階段的恆春民歌演唱談恆春人的歌唱發聲系統〉《屏東傳統藝術研討會》。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主辦。
吳榮順主持
2009《許常惠教授民歌採集運動時期歷史錄音還原第二期計畫期末報告》。臺灣音樂中心主辦。
林秋燕
2012《排灣族音樂性繪畫之創作論述》。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創作論述。
林清財
2000〈原住民音樂的現況和發展----轉變中的音樂符碼〉《台灣地區民族音樂之現況與發展座談會》會議手冊,頁27-30。
周明傑
1999〈排灣族傳統童謠的探討與欣賞----大社地區的傳統童謠〉,孔吉文等主編《第二屆原住民音樂世界研討會----童謠篇論文集》。頁241-251。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
2000〈排灣族古樓村的五年祭歌謠〉《第三屆原住民音樂世界研討會--祭 儀篇論文集》。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
2001〈獅子鄉「領唱和腔」式的歌謠介紹及其教學〉《原住民童謠教學成果發表暨研討會論文集》頁55-65,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辦。
2002a〈排灣族複音歌謠的運作與歌唱特點〉,《文建會2002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論壇論文》(未出版)。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
2002b《排灣族平和聚落的音樂》(未出版),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研究。
2003a〈黑澤隆朝「台灣高砂族の音樂」四位排灣族耆老一甲子的回顧〉,《「音樂學在藝術與人文課程中之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03b《排灣族來義村的歌謠採集與整理》(未出版)補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91年第1期文化資產類贊助研究。
2004《排灣族與魯凱族複音歌謠比較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排灣族勇士舞的拍攝計劃》(附DVD,未出版)。補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93年第1期文化資產類贊助研究。
2006〈形式、運作與美學—以排灣族傳統歌樂為例的觀察思考〉《2006全國原住民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頁4-1至4-22。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
2007〈力與美的交織---五個部落的排灣族勇士舞研究〉《2007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發表會會議手冊暨論文》。主辦: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8a〈牡丹部落的傳統歌謠〉《2008風與潮-國際唱遊節》。主辦:屏東縣政府。
2008b〈牡丹部落(sinvaudjan)的歌謠〉,發表於「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2008年會暨【傳統音樂vs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
2008c 《佳興部落的手紋調查》。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95年第2期文化資產類贊助研究。
2008d "排灣族音樂"辭條,陳郁秀總編《臺灣音樂百科辭書》。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2009a〈大武山排灣族的詩歌吟唱〉《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動力論壇2008:無形文化的口傳藝術》。台北市:國際民間藝術組織臺灣分會。
2009b〈從排灣族的結婚歌看排灣族人的階級意識〉,發表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2009年音樂學研討會」。
2009c〈牡丹村(sinvaudjan)的近代歌謠〉,發表於「2009恆春民謠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
2009d〈排灣歌謠呈顯出的階級意識〉,發表於2009.11.28「2009臺灣音樂學論壇」。
2010a〈獅子鄉的古謠〉《大龜文王國論文集》頁27-70。屏東:屏東縣獅子鄉公所。
2010b《排灣族牡丹部落(sinvaudjan)的巫師歌謠》(附CD)。主辦單位:屏東縣台灣原住民文化研究會。
2011《排灣族音樂採集調查計畫》(附6DVD及CD)。主辦單位:屏東縣政府。
2012a〈排灣傳統歌謠敎唱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的啟示〉,《2012台灣當代音樂生態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國立嘉義大學音樂學系暨研究所主辦。
2012b〈排灣族歌謠虛詞的運作模式及特色〉王捷茹等作《台灣原住民歌謠研討會論文集》,頁43-70。臺北市:臺北教育大學臺文所。
2012c《大社之歌:鈴鈴唱片排灣族部份的翻譯研究》。屏東縣政府主辦。
邱霄鳳
2012 〈數位典藏加值運用文化產業化過程中傳統領袖之地位及藝術家們的角色:以屏東佳興為例〉,發表於「第六屆台灣原住民族文化數位典藏研討會----省思與再出發」。
明立國
2000〈台灣原住民族歌舞的文化現況及其發展〉《台灣地區民族音樂之現況與發展座談會》會議手冊,頁22-26。
胡台麗主持
1995《排灣族鼻笛、口笛技藝保存與傳習規劃報告》。台北市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洪順義
2011《排灣族婚禮中pawkuz(下聘)儀式語言之研究:以M部落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
孫俊彥
2001《阿美族馬蘭地區複音歌謠研究》。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音樂學組碩士論文。
高玉珠
1998〈排灣族鼻笛歌謠〉《原住民音樂世界研討會論文集》。頁203-237。
高德義
1999〈台灣原住民的地位與處境〉,《台灣族群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許韋晟
2008《太魯閣語構詞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常惠
1991〈民族音樂學在台灣的發展—我的體驗與看法〉,許瑞坤編輯《中華民族音樂學會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3-98。臺北市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4〈臺灣原住民音樂采集回顧〉《臺灣的聲音》。臺北:水晶有聲出版社。
許皙雀
1989《古樓村排灣族五年祭及祭典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孝穎
2009《排灣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屏東縣泰武鄉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斌
2008〈Naluwan Haiyang—台灣原住民音樂中聲詞(vocable)的意義、形式與功能〉,《2007南島樂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柰君
1991《流行歌曲與文化消費》。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茂萱
1988〈台灣民族音樂文獻、介紹〉,林清財等編輯《第三屆中國民族音樂學會議論文集》。頁342-353。
郭威君
2002《台灣流行音樂唱片產業的未來在何方》。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巧蕙
2009《社會與宗教的轉變對排灣族婚禮儀式與歌謠的影響》。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嘉德
2009《大社村的排灣族音樂研究》。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音樂學組碩士論文。
黃瓊娥
2005《北排灣拉瓦爾亞族的傳統婚禮音樂研究-以大社、安坡、三地等三個村落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馨瑩
2005《世俗複音歌樂之研究----以法屬柯西嘉島paghjella歌曲為例》。國立 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韻蓁
2009《排灣族雙管鼻笛之樂器型制、演奏與應用》。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慶萱
1975《修辭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黃應貴
1986〈台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曾毓芬
2008《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的音樂系統研究-兼論其音樂即興的運作與思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博士論文。
2012〈「疊瓦」、「和弦」抑或「支聲」?談布農族合音歌唱的行為與美學〉《2012台灣當代音樂生態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頁173-192。
葉神保
2002《排灣族caqovoqovolj(內文)社群遷徙與族群關係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美蓮
2010《排灣族的敘事方式—以泰武鄉歌謠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劉季雲
1997《論校園民歌之發展----從民歌運動到文化工業》。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淑儀
1992《台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1982--1991》。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育昇
2006《Géza Révész的《音樂心理學導論》中之美學思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碩士論文。
錢善華
1999〈由童謠世界看原住民童謠〉,《第二屆原住民音樂世界研討會----童謠篇論文集》,頁9-33。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
顏正一
2007《排灣族東排灣群傳統歌謠研究―以土坂部落(tjuwabal)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音樂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

網路資料及辭典

「senasena-i」
http://icfti.org/about/index.html。2012.12.19。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E8F97E390107602E&type=D553881BB72C42C9D0636733C6861689。2012/8/24。
臺灣大百科全書(周明傑撰寫“排灣族音樂”辭條)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1236。2013.01.13。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F%B0%E7%81%A3%E5%8F%B2。2012.12.16。
音樂之友社編 林勝儀譯
1999《新訂標準音樂辭典》。臺北市:美樂出版社。

有聲資料
maison des cultures du monde
1989 Polyphonies vocals des Aborigines de Taiwan, paris:auvidis(W260011)。
小泉文夫製作
1992《高砂族の音楽》(KICC 5510)《世界民族音樂大集成》10,1973年錄音。東京:國王唱片公司。
山歌新唱製作小組製作
1998《山歌新唱 山海情》CD。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
方芷絮策劃
2009《聲歌傳唱-母語歌謠曲集》CD。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王叔銘監製
1999《原住民傳統藝術歌謠合唱曲集》2CD。臺東:臺東縣政府。
王美連總編輯
2009《聽 牡丹在唱歌》CD。屏東縣牡丹鄉公所。
王銀盤製作
2004《原住民情歌2》CD,CD-A102。金欣唱片公司。
王櫻芬等製作校訂(原唱片為黑澤隆朝1974年製作之《高砂族の音樂》)
2008《戰時臺灣的聲音:黑澤隆朝高砂族の音樂復刻-暨漢人音樂》。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少妮瑤・久分勒分製作演唱
2007《nasi生命》CD。喜瑪拉雅代理發行。
2012《聽 女人聲音》CD。禾廣公司。
丹耐夫正若
2012《聽路》CD。禾廣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原住民原緣文化藝術團製作
1998《石板屋上的鼻笛》CD。台灣原住民原緣文化藝術團。
林盛義製作
2005《哈雷路達瑪幹》CD,CO-1000。歡喜王唱片製作發行。
臺視文化公司製作
2001《臺灣空中文化藝術學苑》85, 藝術篇: 排灣族文化與藝術2,VCD。臺北市 : 臺視文化公司。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7《95年度原住民族藝術展演團隊扶植計畫成果歌舞展》DVD。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2005《原來如此—2005台灣原住民族歌謠演進發表會》DVD。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主辦。
伊誕・巴瓦瓦隆製作
2011《傳唱愛戀的兄弟》CD.DVD。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老虎音樂製作
2001《忠孝東路走九遍》CD,GMG2006A。宇宙國際音樂公司。
2000《動力火車百萬全紀錄》CD。上華唱片公司。
李志成等企劃製作
1998《鄉土音樂天籟專輯》CD。台東縣政府。
吳榮順撰寫製作
1994《排灣族的音樂》,(TCD-1507)CD,台灣原住民音樂紀實7。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
2011《台灣失落的聲音:恆春半島海洋工作歌曲》附CD。屏東縣政府。
吳金黛製作
2010《米靈岸》CD,TCD-5611。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牡丹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
2010《基督教中華循理會牡丹教會牡丹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牡丹傳統歌謠系列》。莎里嵐有聲出版社。
余錦福等製作
1998《祖韻新歌》3CD。台灣原住民原緣文化藝術團。
金欣唱片公司
2004《原住民情歌17》CD,CD-A117。金欣唱片公司。
欣欣唱片製作
2000《原住民情歌27》CD,CD-A127。欣欣唱片。
周明傑製作
2003《paiwan小不點兒--草埔國小歌唱團歌唱排灣族傳統歌謠》CD,No.40034。屏東縣草埔國小發行。
2004《山上的百靈鳥》CD,A94801。亞洲唱片公司製作發行。
2007《sepiuma唱情歌》,有聲書,t07001。屏東縣台灣原住民文化研究會出版發行。
2010《五年祭與送靈祭(六年祭)》期末報告DVD。屏東縣政府主辦。
拉夫琅斯・卡拉雲漾製作
2010《大武山亙古的文學詩頌》2CD。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飛魚雲豹音樂工團製作
2000《生命之歌》CD。原住民族部落工作隊。
2000《原鄉重建》CD。原住民族部落工作隊。
2003《十字路口》CD。原住民族部落工作隊。
屏東縣泰武國民小學製作
2004《Masi Dagalaus祖靈天籟》,CD。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行政局。
屏東縣泰武鄉旮夫龍安文教協會製作
2009《祖靈之歌----旮楂楂嵐(kazazaljan—萬安)部落》CD。屏東縣政府。
胡台麗製作
2001《愛戀排灣笛組曲》CD。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出版。
2001 《笛聲淚影—排灣族鼻笛與口笛專輯》。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出版。
胡健製作
2003《歸來》CD。臺北縣新店市 : 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工藝研究發展協會。
林照玉等採譜
2009《聲歌傳唱:母語歌謠曲集》CD。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荒井壯一郎
2011《喚回・排灣》CD。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麻里巴攝影工作室製作
2005《大武山的子民》DVD。(第一集排灣族勇士舞、第二集排灣族情歌、第三集排灣族鼻笛、第四集排灣族童謠)。原住民電視台。
2011《沒有樂譜的旋律—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期末報告。屏東縣政府主辦。
陳美玲編著
1999《排灣之歌》,CD。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陳再興製作
2009《地磨兒-太陽的子民》CD,94804。亞洲唱片公司。
常喜音樂製作
2002《跟著月亮走Pedo》CD。臺北市 : 常喜音樂。
張培仁監製 2000《原浪潮之美麗島》CD,MSD084。魔岩唱片公司。
許常惠監製
1999《原住民童謠專輯—我們在這裡》CD。財團法人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
望月文化製作
2000《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原住民音樂1》。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圖書館出版
2002《台灣山地排灣族歌唱》14,CD。91年度臺灣傳統民間藝術典藏計畫。(原出版者:鈴鈴唱片)。
2002《台灣山地排灣族歌唱集》22,CD。91年度臺灣傳統民間藝術有聲數位典藏計畫。(原出版者:鈴鈴唱片)
2002《台灣山地排灣族歌唱集》23,CD。91年度臺灣傳統民間藝術有聲數位典藏計畫。(原出版者:鈴鈴唱片)
2002《北管(三仙會)》(第三屆民間藝人音樂會.),CD。91年度臺灣傳統民間藝術有聲數位典藏計畫。
黑澤隆朝製作
1974《高砂族的音樂》,1943年採錄,黑澤隆朝1974年監製一至五月實地錄音,(SJL-78,SJL-79)LP,東京:勝利唱片公司
楊錦聰監製
2011《歌開始的地方》2CD,TCD-1526。風潮音樂公司。
達卡鬧演唱製作
2003《達卡鬧與番親們好的》CD。達卡鬧獨立發行。
臺視文化事業公司企劃製作
2005《我的部落我的歌:臺灣原住民樂舞》DVD。光華傳播事業公司。
鄭捷任製作
1999《am到天亮》CD,001。角頭音樂。
撒舒優導演
2011《排灣nasi》DVD。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補助。
藍浩繁監製
2009《排灣傳統歌謠》CD。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魏榮貴總監
1999《原歌、國語、創作曲》2,CD。哈雷有聲出版社。
2001《哈雷樂團音樂精選1》CD。哈雷有聲出版社。
羅特國際製作
2012《MATZKA》CD。有凰音樂發行。
蘇家正導演
2011《消失的天籟》DVD。臺中市 : 充電趣電影文化公司發行。
蘇秋製作
1987《高山之旅----泰武春秋二》(VHS)。台北市:廣電基金出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