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考釋》
作者:李佳興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金木
宋建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博簡上博六用曰景公瘧孔子見季桓子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9
論文摘要
本論文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考釋》為題,主要針對<競
公瘧>、<孔子見季桓子>、<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
平王與王子木>、<慎子曰恭儉>、<用曰>、<天子建州>等八篇文章的文字
進行考釋的工作。
<競公瘧>的考釋或有:簡1的二字;簡2的「(望)」字;簡5
的字;簡7的「忍辠(罪) 」的字;簡9「勿而者(著)也」的字;
簡12「二夫可不受皇( )」的字等。
<孔子見季桓子>的考釋或有:簡5「行(冠)弗(拂)視也」的字;
簡8「(親)又易(教)也」的字;簡8「(治) (得)不可人而」
的字;簡11「易(賜)與仁人(師)者也」的字;簡14「鳴(冥)處(居) 」
的字及字;簡18「不察不(衮:彰/明)」的字等。
<莊公既成>的考釋或有:簡1的隸作「」。 <申(陳)公臣靈王
>的簡4的字,贊同陳偉等釋作「朸」。
<平王問鄭壽>的考釋或有:簡4的字當隸作盟。讀作「明」。簡5
字,下當是從「日」才是。
<平王與王子木>的考釋或有:簡1 字或為「跖」異體。簡1的、
二字解讀不同於整理者讀為「暑食」。簡3的「(酪) (菜?)不(內?)」
的字討論等。
<慎子曰恭儉>的考釋或有:簡1「忠(疐:質) (以)反( ?
舟/周?)」的字,疑讀為「周」。簡文字,整理隸作。疑該字為「道」
的異體字。「道」除了有「引導」之意外,還有「治理,整治」的意思。
2
<用曰>的考釋或有:簡1「慝( ?)之台兇(凶) (刑)」的字;
簡11 的「冒還氒(厥)璧(辟)」的解釋;簡14「(強)君( /椃:豪)
政」的字,讀為「豪」。簡19「散其章」的字是「甚」字異體;簡12
「家」二字,學者多讀作「稼嗇」,筆者疑第二字或作「者」字訛變的結果。
簡15 、二字,第一字从木从兄,應隸作「柷」字。簡文「罪之柷葉」意思
是:「罪之始聚」。罪惡過失就要開始聚集了。簡2「不可」的字,或許就
是個「寧」字。
<天子建州>的考釋或有:簡4「亡義大誚(譙)」的「誚」疑是「譙」
的古文。簡2「洛(格)尹行身咊(和)二」的解釋;簡10「男女不語鹿」,同
意陳偉將「鹿」讀為「麗」訓為「偶」的看法。簡12「見窔(狡)而為之內(納)」,
疑「窔」,以「交」為聲,讀為「狡」等。
由於《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篇章內容繁富,考釋工作實屬不易,
筆者仍以努力不懈的態度,期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盡己微薄之心力。
謹用前述部分內容摘要,以示引玉抛磚之心。
關鍵詞: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博簡、上博六、
競公瘧、孔子見季桓子、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
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慎子曰恭儉、用曰、天子建州
參考書目
一 出土文獻-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為主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二 傳統文獻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儀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十三經注疏.公羊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十三經注疏.穀梁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十三經注疏.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周祖謨校箋:《方言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2月第一版,2004年11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發行 1998年10月初版1999年11月增修一版一刷 。
〈宋〉陳彭年等重修 《新校宋本廣韻》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發行 2001年9月初版一刷 。
〈宋〉丁度等編 《集韻》 臺北:學海出版社 1986年11月初版 。
朱駿聲 《說文通訓定聲》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94年1月初版五刷 。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二十四史點校本)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天工書局,1989年9月,影印日本原刊本)
(清)朱右曾輯錄;王國維校補:《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影印民國十六年王忠愨公遺書本)
(吳)韋昭注:《國語》(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3月,重印四部叢刊初編本)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9月,據清嘉慶八年士禮居叢書本點校)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9月)
(周)管仲撰、舊題(唐)房玄齡注:《管子》(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3月,重印四部叢刊初編本)
(清)王先慎注:《韓非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10月)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成文書局,1977年,無求備齋墨子集成據清光緒二十年蘇州毛上珍聚珍本、清宣統二年重刊本影印)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3月,重印四部叢刊初編本)
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
(魏)王弼撰;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12月)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3月)
(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惜陰軒叢書本)
(宋)朱熹:《楚辭集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10月,據南宋端平二年刊本點校排印)
游國恩主編、金開誠補輯:《離騷纂義》(臺北:洪業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9月)
游國恩主編、金開誠補輯:《天問纂義》(臺北:洪業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9月)
三 現代著作(按作者姓名筆畫編排)
丁原植:《楚簡儒家性情說研究》(臺北市:萬卷樓,2002年。)new window
丁原植 《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增修版) 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9年4月再版new window
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侯馬盟書》(北京:文物,1976年。)
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7月第1版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1965年9月第1版2004年1月北京第6次印刷 。)
文崇一:《楚文化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4月)new window
王力:《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0年8月第1版)
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4月。)
王國維:《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6年。)
朱淵清:《再現的文明:中國出土文獻與傳統學術》(華東師範大學,2001年。)
李守奎等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文字編(一)-(五)》(華東師範大學,2007年。)
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2003年。)
李家浩:《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2002年。)
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
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臺北市:萬卷樓,2002年。)
李 零、劉新光整理 《汗簡、古文四聲韻》(北京: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1983年12月第1版。)
李運富 《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岳麓書社 1997年10月第1版 。)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2月。)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北京:文物,1984年。)
李學勤:《簡帛研究:二00二、二00三》(廣西師範大學,2003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4月。)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何琳儀 《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上下冊)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9月第1版
邱德修師著《上博楚簡<容成氏>注譯考證》(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3年。)
竺家寧 《聲韻學》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1年7月初版一刷1993年11月二版二刷new window
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4年 。)
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3年 。)
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5年 。)
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7年3月 。)
林清源:《簡牘帛書標題格式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 。)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8月。)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7月。)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馬先醒:《簡牘論集》(臺北:簡牘學社,1977年1月。)
馬先醒:《簡牘學要義》(臺北:簡牘學會,1980年。)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商承祚編著:《戰國楚竹簡匯編》(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11月。)
郭若愚:《戰國楚簡文字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2月。)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2月。)
張守中:《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張守中等撰集 《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0年5月第1版。)
張光裕主編 《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1999年1月初版。)
張光裕主編、袁國華合編:《包山楚簡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11月。)
陳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
陳偉:《郭店竹書別釋》(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湯餘惠主編 《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版。)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上海:復旦大學,2006年 。)
曹峰:《上博楚簡思想研究》(臺北市:萬卷樓,2006年12月 。)
黃錫全:《汗簡注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江陵九店東周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年7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江陵望山沙冢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4月)
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6月)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雨台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4月。)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
裘錫圭:《古文字論叢》(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1999年。)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湯淺邦弘著; 佐藤將之監譯:《戰國楚簡與秦簡之思想史研究》(臺北市:萬卷樓,2006年 。)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5年4月)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9月)
楊寬:《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0月)new window
廖名春:《新出楚簡試論》(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1年5月初一刷 《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2002年3月31日至4月2日。)
福田哲之著,佐藤將之、王綉雯合譯《中國出土古文獻與戰國文字之研究》(臺北市:萬卷樓,2005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1版。)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駢宇騫:《簡帛文獻概述》(臺北市:萬卷樓,2005年 4月。)
饒宗頤、曾憲通:《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1985年9月)
蘇建洲:《上博楚竹書文字及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市:萬卷樓,2008年01月 。)new window
四 學位論文(按發表時間先後編排)
林素清師:《戰國文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6月)
陳月秋:《楚系文字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4月)
巫雪如:《包山楚簡姓氏研究》,周師鳯五教授指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5月)
黃靜吟:《楚金文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new window
顏世鉉:《包山楚簡地名研究》,周師鳯五教授指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文炳淳:《包山楚簡所見官制研究》,葉師國良、林師素清教授指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12月)
林清源師:《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12月)
邴尚白:《楚國卜筮祭禱簡研究》,林師素清教授指導。(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5月)
李佳興:《包山楚簡司法文書簡研究-以訴訟事件為例》,林師素清教授指導。(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蘇建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季旭昇教授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羅凡晸:《古文字資料庫建構研究──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為例》,季旭昇教授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林錦榮:《上博楚竹書〈容成氏〉研究 》,周師鳯五教授指導。(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金俊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疑難字研究》,季旭昇教授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繼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昭王毀室、昭王與龔月隼、柬大王泊旱》研究,季旭昇教授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高佑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沫之陣》研究》,季旭昇教授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郭蕾蕾:《《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研究概況及文字編》,馮勝君教授指導。(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楊嵬茼:《《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異文的整理研究》,張世超教授指導。(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倪薇淳:《《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競公瘧》研究》,季旭昇教授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8年。)
洪淑玲:《《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研究》,季旭昇教授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8年。)
黃武智:《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徐漢昌教授指導。(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葉芃:《上博(六)之<景公瘧>、<孔子見季桓子>、<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慎子曰恭儉>四篇竹書集釋》,(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五 單篇論文(按作者姓名筆畫編排)
于省吾:〈「鄂君啟節」考釋〉,《考古》1963年第8期(1963年8月)
王紅星:〈略論包山墓地發掘的考古學價值〉,《江漢論壇》1988年第2期(1988年2月)
王紅星:〈包山楚墓墓地試析〉,《文物》1988年第5期(1988年5月)
王紅星:〈包山2號墓的年代與墓主〉,收入: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二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中文系古文字研究室楚簡整理小組:〈戰國楚竹簡概述〉,《中山大學學報》1978年第4期(1978年7月)
白于藍:〈包山楚簡零拾〉,收入:李學勤主編、林劍鳴、謝桂華副主編:《簡帛研究》第2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
白于藍:〈《包山楚簡文字編》校讀瑣議〉,《江漢考古》1998年第2期(1998年6月)
白于藍:〈包山楚簡考釋(三篇)〉,收入: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包山墓地竹簡整理小組:〈包山二號墓竹簡概述〉,《文物》1988年第5期(1988年5月)
米如田:〈戰國楚簡的發現與研究〉,《江漢考古》1988年第3期(1988年9月)
后德俊:〈「包山楚簡」中的「金」義小考〉,《江漢論壇》1993年第11期(1993年11月)
李天虹:〈包山楚簡釋文補正〉,《江漢考古》1993年第3期(1993年8月)
李家浩:〈釋「弁」〉,《古文字研究》第1輯(1979年8月)
李家浩:〈楚國官璽考釋(四篇)〉,《江漢考古》1984年第2期(1984年5月)
李家浩:〈包山楚簡所記楚先祖名及其相關問題〉,《文史》第42輯(1997年1月)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資料綜述〉,《江漢考古》1995年第4期(1995年12月)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研究概觀〉,《江漢考古》1996年第3期(1996年8月)
李學勤:〈談近年新發現的幾種戰國文字資料〉,《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1期(1956年1月)
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上─下)〉,《文物》1959年第7─9期(1959年7─9月)
李學勤:〈包山楚簡中的土地買賣〉,《中國文物報》1992年第11期,第3版,1992年3月22日
沈培:〈《上博(六)、競公瘧》「正」字小議〉,《簡帛》第三輯,(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林素清師:〈談戰國文字的簡化現象〉,《大陸雜誌》第72卷第5期(1986年5月)
林素清師:〈論戰國文字的增繁現象〉,《中國文字》新13期(1990年2月)
林素清師:〈春秋戰國美術字體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1本第1分(1990年3月)
林素清師:〈讀《包山楚簡》札記〉,「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南京:南京大學,1992年10月)
林素清師:〈探討包山楚簡在文字學上的幾個課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4分(1995年12月)
林素清師:〈從包山楚簡紀年材料論楚曆〉,收入:臧振華編輯:《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年7月)
林素清師:〈上博《曹沬之陣》考釋二則〉,《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三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編輯委員會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11月)
林素清師:〈上博簡所見稱謂語研究〉,第二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12月12-14日。)
林素清師:〈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篇的幾個問題〉,「第一屆文字文本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10月9-10日論文。)
林素清師:<《競公瘧》簡文字考釋二則>,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12月。)
周鳳五師:〈包山楚簡文字初考〉,收入: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6月)
周鳳五師:〈《畬睪命案文書》箋釋──包山楚簡司法文書研究之一〉,《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41期(1994年6月)
周鳳五師:〈包山楚簡《集箸》《集箸言》析論〉,《中國文字》新21期(1996年12月)
周鳳五師:〈子彈庫帛書「熱氣倉氣」說〉,《中國文字》新23期(1997年12月)
周鳳五師:〈郭店楚簡識字札記〉,收入: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1月)
周鳳五師:〈讀郭店竹簡成之聞之札記〉(《古文字與古文獻》試刊號 1999 年10月出版 )
周鳳五師:〈楚簡文字瑣記〈三則〉〉 (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 1999年12月10日至12日)
周鳳五師:〈郭店楚簡《忠信之道》考釋〉 《郭店楚簡店簡與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一輯〉 2000年1月第1版
周鳳五師:〈郭店《性自命出》「怒欲盈而毋暴」說〉 《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2002年7月28日至30日
周鳳五師:〈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三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編輯委員會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11月)
周鳯五師:〈上博六《景公瘧》「公乃出視朝」解〉,「第一屆文字文本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10月9-10日論文。)
袁國華:〈讀《包山楚簡.字表》札記〉,「全國中國文學研究所在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中壢:國立中央大學,1993年4月28日)
袁國華:〈「包山楚簡」文字考釋〉,收入:常宗豪等編輯:《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3年10月)
袁國華:〈包山楚簡文字零釋〉,《中國文字》新18期(1994年1月)
袁國華:〈「包山楚簡」文字考釋三則〉,《中華學苑》第44期(1994年4月)new window
袁國華:〈楚簡所見君臣互動與規範舉隅綜述〉,第二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12月12-14日。)
夏淥:〈讀包山楚簡偶記──「受賄」、「國帑」、「茅門有敗」等字詞新義〉,《江漢考古》1993年第2期(1993年5月)
徐少華:〈包山二號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江漢考古》1989年第4期(1989年12月)
徐少華:〈包山楚簡釋地五則〉,《江漢考古》1996年第4期(1996年12月)
徐少華:〈包山楚簡釋地八則〉,《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4期(1996年12月)
徐少華:〈包山楚簡釋地十則〉,《文物》1996年第12期(1996年12月)
徐少華:〈包山楚簡地名數則考釋〉,《武漢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1997年7月)
徐在國:〈包山楚簡文字考釋四則〉,收入: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徐在國:〈楚簡文字拾零〉,《江漢考古》1997年第2期(1997年6月)
郭沫若:〈關於鄂君啟節的研究〉,《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4期(1958年4月)
郭若愚:〈長沙仰天湖戰國竹簡文字的摹寫與考釋〉,《上海博物館集刊》第3期(1986年4月)
曹錦炎:〈包山楚簡中的受期〉,《江漢考古》1993年第1期(1993年2月)
張光裕、袁國華:〈讀包山楚簡札迻〉,《中國文字》新17期(1993年3月)
張光裕、袁國華:〈《包山楚簡文字編》校訂〉,《中國文字》新19期(1994年9月)
張全民:〈包山「受期」簡析疑〉,《江漢考古》1998年第2期(1998年6月)
張君:〈「荊尸」新探〉,《華中師院學報》1984年第5期(1984年9月)
陳文豪師:〈中國大陸簡牘研究專書述評(一九八○∼一九九六)〉,《中國上古秦漢學會通訊》第3期(1997年6月)
陳偉:〈關於包山「受期」簡的讀解〉,《江漢考古》1993年第1期(1993年2月)
陳偉:〈包山楚司法簡131─139號考析〉,《江漢考古》1994年第4期(1994年11月)
陳偉:〈包山楚簡所見邑、里、州的初步研究〉,《武漢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1995年1月)
陳偉:〈關於包山「疋獄」簡的幾個問題〉,《江漢考古》1993年第1期(1995年3月)
陳偉:〈包山楚簡所見幾種身分的考察〉,《湖北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1996年1月)
陳偉:〈試論包山楚簡所見卜筮制度〉,《江漢考古》1996年第1期(1996年2月)
陳偉:〈包山楚簡中的宛郡〉,《武漢大學學報》1998年第6期(1998年11月)
陳偉:〈楚國第二批司法簡芻議〉,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輯:《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陳偉:〈郭店楚簡別釋〉 《江漢考古》1998年第4期 1998年11月。
陳偉:〈大一生水考釋〉 《古文字與古文獻》試刊號 1999年10月出版。
陳偉:〈讀郭店竹詩書老子札記〈四則〉〉 《江漢論壇》1999年第10期 1999年10月15日。
陳偉:〈郭店楚簡六德諸篇零釋〉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 。
陳偉:〈郭店簡書人雖有性校釋〉 《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4期 2001年11月25日。
陳偉:〈郭店簡書尊德義校釋〉 《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3期 2001年8月25日。
陳偉:〈郭店楚簡《性自命出》校釋〉 《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2002年7月28日至30日。
陳偉:〈郭店簡《六德》校讀〉 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 〈第二十四輯〉 2002年7月第1版 。
陳偉:〈竹書《孔子見季桓子》初讀〉,《簡帛》第三輯,(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天星觀1號楚墓〉,《考古學報》1982年第1期(1982年1月)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墓地整理小組:〈荊門市包山楚墓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第5期(1988年5月)
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1997年7月)
曾憲通:〈楚月名初探──兼談昭固墓竹簡的年代問題〉,《古文字研究》第5輯(1981年1月)
曾憲通:〈楚文字雜識〉,「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南京:南京大學,1992年10月)
曾憲通:〈楚文字釋叢(五則)〉,《中山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1996年5月)
裘錫圭:〈《天子建州》(甲本)小札〉,《簡帛》第三輯,(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廖名春:〈楚簡老子校釋之一〉 饒宗頤主編《華學》〈第三輯 〉 1998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廖名春:〈楚簡老子校詁(二)(上)〉《大陸雜誌》第九十八卷第五期 1999年5月15日出版
廖名春:〈楚簡老子校詁(二)(下)〉《大陸雜誌》第九十八卷第六期 1999年6月15日出版
廖名春:〈楚簡老子校詁(三)(上)〉《大陸雜誌》第九十九卷第一期 1999年7月15日出版
廖名春:〈楚簡老子校詁(三)(中)〉《大陸雜誌》第九十九卷第二期 1999年8月15日出版
廖名春:〈楚簡老子校詁(三)(下)〉《大陸雜誌》第九十九卷第三期 1999年9月15日出版
廖名春:〈楚簡老子校詁(上)〉《大陸雜誌》第九十八卷第一期 1999年1月15日出版
廖名春:〈楚簡老子校詁(下)〉《大陸雜誌》第九十八卷第二期 1999年2月15日出版
廖名春:〈楚簡老子校釋之七〉 《人文論叢》1999年卷 1999年10月第1 版
廖名春:〈郭店楚簡《六德》篇校釋〉 廖明春編《清華簡帛研究》〈第一輯〉 2000年8月
劉信芳:〈包山楚簡近似字辨析〉,《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2期(1996年3月)
劉信芳:〈包山楚簡司法術語考釋〉,收入:李學勤主編、林劍鳴、謝桂華副主編:《簡帛研究》第2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
劉信芳:〈楚簡文字校釋五則〉,收入: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劉信芳:〈楚帛書解詁〉,《中國文字》新21期(1996年12月)new window
劉信芳:〈包山楚簡文字考釋〉,「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南京:南京大學,1992年10月)
劉信芳:〈值得推薦的一本好書──《包山楚簡初探》讀後〉,《史學集刊》1998年第1期(1998年2月)
劉信芳:〈《上博藏六》試解〉,《簡帛》第三輯,(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劉洪濤、劉建民:〈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校讀〉,《簡帛》第三輯,(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顏世鉉:〈郭店楚簡淺釋〉 《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上冊〉 1999年1月初版。
顏世鉉:〈郭店楚墓竹簡儒家典籍文字孝釋〉 《經學研究論叢》(第六輯)台灣學生書局 1999年6月初版。
顏世鉉:〈郭店楚簡散論(一)〉 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0年5月第1版。
顏世鉉:〈郭店楚簡散論〈二〉〉 《江漢考古》 2000年第1期〈總第74期〉 2000年3月。
顏世鉉:〈郭店楚簡<六德>箋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二本,第二分 2001年6月。new window
顏世鉉:〈郭店楚簡散論〈四〉〉 《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2002年7月28日至30日。
顏世鉉:〈楚簡「流」、「讒」字補釋〉 《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2002年7月28日至30日。
顏世鉉:〈郭店竹書校勘與考釋問題舉隅〉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四本,第四分 2003年12月。new window
顏世鉉:〈楚簡「恒貞吉」解〉,第二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12月12-14日。)
嚴一萍:〈楚繒書新考〉,《中國文字》第26─28期(1967年12月─1968年6月)
草野友子:〈『上海博物館蔵戰國楚竹書(六)』について—形制一覽と所取文獻概要〉,《中國研究集刊》霜號第四十四號(2007年12月)
淺野裕一:〈上博楚簡『景公瘧』における為政と祭祝呪術〉,《中國研究集刊‧戰國楚簡研究2007》別號第四十五號(2007年12月28日刊)
淺野裕一:〈上博楚簡『天子建州』における北斗と日月〉,《中國研究集刊‧戰國楚簡研究2007》別號第四十五號(2007年12月28日刊)
湯淺邦弘:〈上博楚簡『莊王既成』の「予言」〉,《中國研究集刊‧戰國楚簡研究2007》別號第四十五號(2007年12月28日刊)
湯淺邦弘:〈太子的「知」--上博楚簡『平王與王子木』〉,《中國研究集刊‧戰國楚簡研究2007》別號第四十五號(2007年12月28日刊)
福田哲之:〈別筆と篇題--『上博(六)』所收楚王故事四章の編成〉,《中國研究集刊》生號第四十七號(2008年12月)

六 網路篇章-《上博(六)》相關篇章
(排列順序由時間近到時間遠)
(一)簡帛研究網:(http://www.bamboosilk.org/)
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劄記>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8/3/27)
張崇禮:<釋《景公虐》的『製蔑耑折』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8/2/19)
張崇禮:<釋《用曰》的一個編聯組>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11/29 )
林文華:<《平王問鄭壽》「禍敗圅童於楚邦」新解 >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11/2)
林文華:<《天子建州》零釋 >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11/2)
侯乃峰:<上博六賸義贅言>(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 2007/10/30)
張崇禮:<讀《天子建州》劄記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 2007/10/9)
郭永秉:<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8/30)
張崇禮:<談《慎子曰恭儉》的思想屬性>(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8/23)
李 銳:<《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8/22)
劉信芳:<《上博藏六》試解之三>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8/10)
張崇禮:<讀《平王與王子木》劄記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8/9)
張崇禮:<讀《莊王既成 申公臣靈王》劄記>(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8/7)
張崇禮:<釋《孔子見季桓子》中的「榜尃」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7/31)
張崇禮:<《景公瘧》第九簡解詁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7/28)
劉信芳:<上博藏六《景公瘧》簡4、7試解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7/28)
李 銳;<讀《用曰》劄記(三)>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 2007/7/27)
張崇禮:<《景公瘧》第十簡解詁>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7/26)
李 銳:<上博六劄記二則 >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7/24)
張崇禮 :<釋《景公瘧》中的「敷情不偷」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 2007/7/24)
張崇禮:<釋《景公瘧》中的「偶言」>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7/23)
陳 劍:<讀《上博(六)》短劄五則>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7/22)
李 銳:<讀《用曰》劄記(二)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7/21)
李 銳:<讀《用曰》劄記>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7/17)
曹 峰:<上博六《用曰》篇劄記(續二)>(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7/16)
李 銳:<《用曰》新編(稿)>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7/13)
曹 峰:<上博六《用曰》篇劄記(續一)>(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7/12)
曹 峰:<上博六《用曰》篇劄記>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 2007/7/12)
李 銳:<《孔子見季桓子》新編 >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7/11)
李 銳:<《慎子曰恭儉》學派屬性初探 > ( 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7/7/9)

(二)簡帛網-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
梁  靜:<《上博六.景公瘧》重編新釋與版本對比>(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11/25)
福田哲之:<別筆和篇題——《上博(六)》所收楚王故事四章的編成> (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11/15)
鵬宇、汪冰冰:<釋楚簡中「尞」字及其相關字>(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10/18)
孫偉龍、李守奎:<上博簡標識符號五題>(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10/14)
蘇建洲:<楚簡文字考釋四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10/11)
林聖峰:<《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簡5「君子行忨弗視也…」句疏釋> (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09/30)
林文華:<《上博六•景公虐》「吾用晏子是襄桓之言也」新解>(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08/02)
林文華:<《天子建州》釋讀五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07/15)new window
林聖峰:<讀《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劄記三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07/12)
陳峻誌:<《競公瘧》「聽獄」與《左傳》「治言」之疏通>(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07/08)
胡 瓊:<《上博六》零劄>(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07/01)
趙苑夙:<論《孔子見季桓子》之「盈於人」>(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06/28)
趙苑夙:<釋《孔子見季桓子》簡17「興道學淫,言不當其所」>(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06/24)
林聖峰:<《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簡22「吾」字形試解>(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06/07)
林聖峰:<《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底本國別問題補說>(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06/07)
鵬宇 汪冰冰:<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06/03)
林志鵬:<論楚竹書《慎子曰恭儉》「去囿」及相關問題>(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05/06)
林聖峰:<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03/29)
梁 靜:<《孔子見季桓子》校讀>(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03/04)
林文華:<《天子建州》「強行」考>(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02/23)
侯乃峰:<《天子建州》「恥度」解>(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02/16)
蘇建洲:<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01/01)
蕭 毅:<竹簡文字中的借邊>(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12/29)
墨子涵:<《天子建州》中所見反印文、未釋字及幾點臆斷>(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12/25)
蘇建洲:<利用《上博竹書》字形考釋金文二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11/03)
侯乃峰:<上博六賸義贅言>(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10/30)
林志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周易》字詞劄記>(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10/30)
林文華:<《平王問鄭壽》「禍敗圅童於楚邦」新解>(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10/27)
夔 一:<「陟」疑>(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10/23)
陳惠玲:<上博六《競公瘧》釋「疥」及「旬又五公乃出見折」>(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10/23)
范常喜:<《上博六•用曰》短劄二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10/16)
高佑仁:<談《慎子曰恭儉》簡1之「逆友以載道」>(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10/16)
王 蘭:<上博六《用曰》編聯>(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10/13)
林文華:<《天子建州》零釋>(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10/10)
蘇建洲:<《上博(六)•景公虐》補釋一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10/07)
高榮鴻:<讀《上博六•競公瘧》劄記二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10/01)
高佑仁:<《孔子見季桓子》劄記(一) >(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9/08)
周 波:<「侮」字歸部及其相關問題考論>(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9/05)
蘇建洲:<對「訊」字的一點補充>(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8/30)
郭永秉:<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8/30)
蘇建洲:<讀《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筆記之二>(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8/28)
李 銳:<《孔子見季桓子》重編>(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8/22)
劉信芳:<說穿封戌之「心」>(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8/21)
李天虹:<《季康子問於孔子》「訿」字小議>(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8/21)
林志鵬:<戰國楚竹書《彭祖》考論(二)>(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8/18)
范常喜:<上博簡《容成氏》和《天子建州》中「鹿」字合證>(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8/10)
劉信芳:<《上博藏六》試解之三>(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8/09)
胡 瓊:<釋《慎子曰恭儉》中的「陟」>(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8/08)
福田哲之:<《孔子見季桓子》1號簡的釋讀與綴合>(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8/06)
孟蓬生:<「瞻」字異構補釋>(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8/06)
何有祖:<《天子建州》劄記一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8/01)
蘇建洲:<讀《上博六》筆記>(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8/01)
沈 培:<《上博(六)•競公瘧》「正」字小議[407] (07/07/31)
楊澤生:<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30)
凡國棟:<《景公瘧》劄記一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9)
陳 偉:<《景公虐》9號簡中的「物」應指鬼神>(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9)
范常喜:<《上博六•競公瘧》簡9「勿」字補議>(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9)
劉信芳:<上博藏六《用曰》12、13號簡試解>(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8)
梁 靜:<《景公瘧》與《晏子春秋》的對比研究>(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8)
李 銳:<讀《用曰》劄記(三)>(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7)
何有祖:<《景公瘧》劄記四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7)
晏昌貴:<讀《用曰》劄記一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7)
李天虹:<《景公瘧》校讀二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6)
蘇建洲:<讀《上博六•景公虐》劄記一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6)
范常喜:<讀《上博六》劄記六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5)
何有祖:<釋《景公瘧》的「良翰」>(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5)
郭永秉:<《景公瘧》的「襄桓之言」>(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5)
李 銳:<上博六劄記二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4)
程 燕:<讀上博六劄記>(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4)
李天虹:<《景公瘧》校讀三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4)
蘇建洲:<讀《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筆記>(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4)
楊澤生:<讀《上博六》劄記(三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4)
陳 偉:<《孔子見季桓子》22號簡試讀>(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4)
郝士宏:<上博簡(六)補說二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3)
徐在國:<上博(六)文字考釋二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3)
劉 釗:<《上博五•君子爲禮》釋字一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3)
蘇建洲:<《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小劄二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3)
蘇建洲:<讀《上博(六)‧天子建州》筆記>(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2)
晏昌貴:<《用曰》零劄>(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2)
李天虹:<上博(六)劄記兩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1)
董 珊:<讀《上博六》雜記(續四)>(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1)
郝士宏:<初讀《上博簡(六)》>(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1)
楊澤生:<讀《上博六》小劄>(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1)
何有祖:<楚簡散劄六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1)
陳 偉:<《王子木蹠城父》校讀>(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0)
蘇建洲:<讀《上讀(六)‧用曰》筆記五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0)
陳 劍:<讀《上博(六)》短劄五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0)
沈 培:<《上博(六)》字詞淺釋(七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0)
劉洪濤:<釋上博竹書《莊王既成》的「航」字>(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0)
楊澤生:<說《上博六•競公瘧》中的「欽」字>(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0)
晏昌貴:<《用曰》劄記三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0)
李 銳:<讀《用曰》劄記(二) >(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20)
陳 偉:<《慎子曰恭儉》校讀>(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9)
蘇建洲:<初讀《上博(六)》>(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9)
蘇建洲:<對於《試釋戰國時代從「之」從「首(或從『頁』)」之字》一文的補充>(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8)
凡國棟:<上博六《景公瘧》劄記>(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7)
何有祖:<讀《上博六》劄記三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7)
范常喜:<楚地出土漢簡短劄二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7)
李天虹:<《景公瘧》「市」字小記>(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7)
沈 培:<試釋戰國時代從「之」從「首(或從『頁』)」之字>(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7)
李 銳:<讀《用曰》劄記>(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7)
陳 偉:<《平王問鄭壽》校讀>(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6)
裘錫圭:<《天子建州》(甲本)小劄>(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6)
沈 培:<由上博簡證「如」可訓為「不如」>(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5)
陳 偉:<《用曰》校讀>(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5)
凡國棟、何有祖:<《孔子見季桓子》劄記一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5)
何有祖:<讀《上博六》劄記(四)>(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4)
何有祖:<《平王問鄭壽》末簡歸屬問題探論>(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3)
張書豪:<楚簡《太一生水》劄記──以簡九至簡十四為核心的討論>(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3)
林志鵬:<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3)
劉洪濤:<讀上博竹書《用曰》劄記>(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3)
陳 偉:<《天子建州》校讀>(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3)
凡國棟:<《用曰》篇簡20考釋一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3)
李 銳:<《用曰》新編(稿)>(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3)
何有祖:<上博六劄記(三)>(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3)
劉洪濤:<讀上博竹書《天子建州》劄記>(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2)
沈 培:<《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應是連續抄寫的兩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2)
曹 峰:<上博六《用曰》篇劄記>(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2)
凡國棟:<《用曰》篇中的「寧」字>(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2)
董 珊:<讀《上博六》雜記(續二)>(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1)
董 珊:<讀《上博六》雜記(續一)>(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1)
李 銳:<《孔子見季桓子》新編(稿)>(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1)
何有祖:<上博六《景公瘧》初探>(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1)
凡國棟:<上博六《用曰》篇初讀>(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0)
董 珊:<讀《上博六》雜記>(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0)
陳 偉:<讀《上博六》條記之二>(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10)
何有祖:<讀《上博六》劄記(二)>(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09)
李 銳:<《慎子曰恭儉》學派屬性初探>(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09)
凡國棟:<讀《上博楚竹書六》記>(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09)
凡國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讀>(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09)
陳 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09)
何有祖:<讀《上博六》劄記>(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09)
劉洪濤:<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校讀>(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06)
何有祖:<《慎子曰恭儉》劄記>(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05)
陳 偉:<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初讀>(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07/05)

七 網路資源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網
(網址:http://www.bsm.org.cn)
簡帛研究網
(網址:http://www.jianbo.org)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
清華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網址: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anmu2/jianbo.htm)
郭店楚簡資料庫
(網址:http://bamboo.lib.cuhk.edu.hk/)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