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風詩旨與春秋史關係之研究
作者:劉逸文
作者(外文):Liu-yih wen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羅宗濤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詩經春秋史國風國風詩旨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1
國風詩旨與春秋史關係之研究
博士生:劉逸文 指導教授:羅宗濤教授
玄奘大學 中文所博士班
論 文 摘 要:
本文研究範圍:以詩經十五「國風」為主,而二南(〈周南〉、〈召南〉)獨立於「國風」之外,原因如下:
一、就地域而言:二南不能用地域限制;其他國風有地域限制。二、就內容而言:二南詩歌為感情抒發;其他國風為歷史發展。三、就風格而言:二南詩歌為和平中正;其他國風動盪不安。四、就音樂而言:二南詩歌為房中樂;其他國風為樂歌。因此,就本論文而言,二南獨立國風之外。故不在本論文研究之內。而〈豳風〉為敘述周公之事, 在予碩論「詩經與西周史之研究」已多討論,故今不贅言之。〈邶風〉與〈鄘風〉皆收錄於〈衛風〉之內,故本文總寫十風,各章之研究內容如下: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方法,第四節:目前研究狀況,第五節:研究範圍內容。
第二章 《詩經.王風》詩旨與周人東遷後之史實研究:第一節:王都地理, 第二節:西周滅亡,第三節:平王東遷, 第四節:桓王失信, 第五節:莊王不明 ,第六節:僖王陵夷。
第三章 《詩經.衛風》詩旨與春秋衛史之研究:第一節:衛國史地, 第二節:武公奠基, 第三節:莊公退賢, 第四節:桓公被弒, 第五節:宣公淫蕩, 第六節:惠公驕慢, 第七節:狄人伐衛, 第八節:文公復國。
第四章 《詩經.鄭風》詩旨與春秋鄭史之研究:第一節:鄭國史地,第二節:莊公害弟,第三節:昭公見逐,第四節:突、忽爭國,
第五節:文公逐高克。
第五章 《詩經.齊風》詩旨與春秋齊史之研究:第一節:齊國史地, 第二節:哀公荒淫,第三節:北戎伐齊,第四節:襄公淫 亂。
第六章 《詩經.魏風》詩旨與春秋魏史之研究:第一節:魏國史地,第二節:魏君儉嗇,第三節:魏君慳貪。
第七章 《詩經.唐風》詩旨與春秋晉史之研究:第一節:晉國史地, 第二節:策命晉侯,第三節:昭侯封沃,第四節:沃亂五世,第五節:武公併晉, 第六節:獻公信讒。
第八章 《詩經.秦風》詩旨與春秋秦史之研究:第一節:秦國史地,第二節:襄公救周,第三節:穆公事蹟,第四節:康公忘賢。
第九章 《詩經.陳風》詩旨與春秋陳史之研究:第一節:陳國史地,第二節:陳佗弒君,第三節:宣公信讒, 第四節:靈公荒淫。
第十章 《詩經.檜風》詩旨與春秋檜史之研究:第一節:檜國史地,第二節:檜君驕貪, 第三節:檜亂思周。
第十一章 《詩經.曹風》詩旨與春秋曹史之研究:第一節:曹國史地 第二節:昭公好奢,第三節:共公侵刻。
第十二章 結論:第一節:國風非民間歌謠,第二節:《詩經》於《春秋》史地位-互相表裡。第三節:《詩經》於《春秋》史應用第四節:孔子撰寫《春秋》-承《詩經》諷諭精神
參考書目
一、 古籍
(一)、 經部:
《周易》,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尚書》,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詩經》,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周禮》,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儀禮》,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左傳》,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公羊傳》,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穀梁傳》,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論語》,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孝經》,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爾雅》,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孟子》,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晉﹞郭璞:《爾雅》,﹙臺北:百部叢書集成初編 藝文印書館, 1985年﹚
﹝宋﹞歐陽修:《毛詩本義》,﹙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范處義:《詩補傳》,﹙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王質:《詩總聞》,﹙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宋﹞王應麟:《詩地理考》,﹙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林包山:《毛詩講義》,﹙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袁燮:《絜齋毛詩筵講義》,﹙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輔廣:《詩童子問》,﹙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段昌武:《毛詩集解》,﹙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嚴粲:《詩緝》,﹙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王應麟:《詩考》, ﹙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王柏:《詩疑》,﹙臺北:通志堂經解 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69年﹚
﹝宋﹞趙?:《詩辨說》,﹙臺北:通志堂經解 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69年﹚
﹝宋﹞蔡卞:《毛詩名物解》﹙臺北:通志堂經解 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69年﹚
﹝宋﹞程大昌 :《詩論》,﹙臺北:百部叢書集成初編 藝文印書館,1985年﹚
﹝宋﹞周孚:《非詩辨妄》,﹙臺北:百部叢書集成初編 藝文印書館,1985年﹚
﹝宋﹞段昌武:《段氏詩義指南》﹙臺北:百部叢書集成初編藝文印書館,1985年﹚
﹝宋﹞朱熹:《詩序辨說》,﹙臺北:百部叢書集成初編 藝文印書館,1985年﹚
﹝明﹞季本:《詩說解頤》,﹙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何楷:《詩經世古本義》,﹙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呂柟:《毛詩說序》,﹙臺北:百部叢書集成初編 藝文印書館,1985年﹚
﹝明﹞袁仁:《毛詩或間》,﹙臺北:百部叢書集成初編 藝文印書館,1985年﹚
﹝明﹞郝敬:《毛詩原解》,﹙臺北:百部叢書集成初編 藝文印書館,1985年﹚
﹝清﹞錢澄之:《田間詩學》,﹙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王夫之:《詩經裨疏》,﹙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朱鶴齡:《詩經通義》,﹙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篇》,﹙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惠周惕:《詩說》,﹙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嚴虞惇:《讀詩質疑》,﹙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黃中松:《詩疑辨證》,﹙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范家相:《詩審》,﹙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姜炳璋:《詩序補義》,﹙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顧震:《虞東學詩》,﹙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王鴻緒等:《欽定詩經傳說會纂》﹙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朱又曾:《詩地理徵》,﹙臺北:皇清經解 藝文印書館,1986年﹚
﹝清﹞戴震:《毛鄭詩考正》,﹙臺北:皇清經解 藝文印書館, 1986年﹚
﹝清﹞焦循:《毛詩補疏》,﹙臺北:皇清經解 藝文印書館 , 1986年﹚
﹝清﹞李黼平:《毛詩紬義》,﹙臺北:皇清經解 藝文印書館, 1986年﹚
﹝清﹞毛奇齡:《白鷺洲主客說詩》,﹙臺北:皇清經解續編 藝文印書館,1986 年﹚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臺北:皇清經解續編 藝文印書館,1986年﹚   ﹝清﹞陳奐:《毛詩說》,﹙臺北:皇清經解續編 藝文印書館,1986年﹚     ﹝清﹞丁晏:《詩譜考正》,﹙臺北:皇清經解續編 藝文印書館,1986年﹚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臺北:皇清經解續編 藝文印書館1986年﹚﹝清﹞胡承珙:《毛詩後箋》,﹙臺北:皇清經解續編 藝文印書館, 1986年﹚  ﹝清﹞魏源:《詩古微》,﹙臺北:皇清經解續編 藝文印書館, 1986年﹚    ﹝清﹞俞樾:《毛詩評議》,﹙臺北:皇清經解續編 藝文印書館, 1986年﹚    ﹝清﹞胡元儀:《毛詩譜》,﹙臺北:皇清經解續編 藝文印書館, 1986年﹚

﹝清﹞崔述:《讀風偶識》,﹙臺北:百部叢書集成初編 藝文印書館,1985年﹚
﹝清﹞林伯桐:《毛詩通考》,﹙臺北:百部叢書集成初編 藝文印書館,1985年﹚
﹝清﹞吳騫:《詩譜補亡後定》﹙臺北:百部叢書集成初編 藝文印書館,1985年﹚
﹝清﹞王鴻緒:《詩經傳說?纂》,﹙臺北:維新書局,1978年﹚ 
﹝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清﹞吳闓生:《詩義會通》,﹙臺北:洪氏出版社,1977年﹚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1988年﹚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清﹞傅恆等:《歷代通鑑輯覽(一-四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大陸:學海出版社,1985年﹚ 
   
(二)、 史部: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吳﹞韋昭注:《國語》,﹙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束皙:《竹書紀年》,﹙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臺北:百部叢書集成初編 藝文印書館,1985年﹚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裴駰:《史記集解》,﹙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司馬光:《稽古錄》,﹙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劉恕:《通鑑外紀》,﹙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胡宏:《皇王大紀》,﹙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金履祥:《資治通鑑前編》,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宋﹞蘇轍:《古史》,﹙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李鍇:《尚史》,﹙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馬驌:《繹史》,﹙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萬斯同:《歷代史表》,﹙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李超孫:《詩氏族考》,﹙臺北:百部叢書集成初編 藝文印書館,1985年﹚
﹝清﹞崔述:《豐鎬考信錄》,﹙臺北:百部叢書集成初編 藝文印書館,1985年﹚
﹝清﹞毛奇齡:《春秋毛氏傳》,﹙臺北:皇清經解 藝文印書館,1986年﹚ 
﹝清﹞劉逢祿:《春秋左傳考》,﹙臺北:皇清經解 藝文印書館,1986年﹚ 
﹝清﹞顧炎武:《左傳杜注補正》,﹙臺北:皇清經解 藝文印書館,1986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四部備要 中華書局,1981年﹚  
﹝清﹞吳闓生:《左傳微》,﹙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臺北:學生書局,1970年﹚  
﹝日﹞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明達出版社,1982年﹚ 

(三)、 子部:
﹝周﹞韓非:《韓非子》,﹙臺北:四部叢刊 商務印書館,1981年﹚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四部叢刊 商務印書館,1981年﹚
﹝漢﹞王充:《論衡》,﹙臺北:四部備要 商務印書館,1981年﹚   
﹝漢﹞劉向:《新序》,﹙臺北:四部叢刊 商務印書館,1981年﹚   
﹝漢﹞劉向:《說苑》,﹙臺北:四部叢刊 商務印書館,1981年﹚   
﹝漢﹞劉向:《列女傳》,﹙臺北:四部叢刊 商務印書館,1981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四部叢刊 商務印書館,1981年﹚  
﹝漢﹞孔鯆:《孔叢子》,﹙臺北:四部叢刊 商務印書館,1981年﹚     
﹝漢﹞應劭:《風俗通義》,﹙臺北:四部備要 商務印書館,1981年﹚
﹝魏晉﹞酈道元:《水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 
﹝晉﹞張湛注:《列子》,﹙臺北:四部叢刊 商務印書館,1981年﹚  
﹝晉﹞王弼注:《老子》,﹙臺北:四部叢刊 商務印書館,1981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四)、 集部:
﹝宋﹞朱熹:《朱子大全》,﹙臺北:四部叢刊 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程頤、程顥:《二程全書》,﹙臺北:四部叢刊 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臺北:四部叢刊 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臺北: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姚鼐:《惜抱軒全集》,﹙臺北:四部叢刊 商務印書館,1981年﹚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臺北:四部叢刊 商務印書館,1981年﹚   
﹝清﹞阮元:《揅經室集》,﹙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    
﹝清﹞龔自珍:《龔定庵全集類編》,﹙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   
﹝民﹞王國維:《王國維先生全集》,﹙臺北:大通書局,1976年﹚   
﹝民﹞傅斯年:《傅斯年先生全集》,﹙臺北:聯經書局,1980年﹚   new window
﹝民﹞聞一多:《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中﹞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大陸:科學出版社,2002年﹚   
二、 專書
(一)、 經籍類:
﹝民﹞馬振理:《詩經本事(一-四冊)》,﹙臺北:大通書局,1936年﹚ 
﹝民﹞王靜芝:《詩經通釋》,﹙臺北:輔大文學院,1968年﹚
﹝民﹞楊向時:《左傳賦詩引詩考》,﹙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2年﹚
﹝民﹞楊家駱:《左傳補釋等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民﹞韓席籌編註:《左傳分國集註》,﹙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民﹞張學波:《詩經篇旨通考》,﹙臺北:廣東出版社,1976年﹚
﹝民﹞吳闓生集註:《左傳微》,﹙臺北:中華書局,1977年﹚   
﹝民﹞胡樸安:《詩經學》,﹙臺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 
﹝民﹞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new window
﹝民﹞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民﹞黃振民:《詩經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民﹞羅倬漢:《詩樂論》, ﹙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民﹞趙制陽:《詩經名著評介》,﹙臺北:學生書局,1983年﹚   
﹝民﹞朱子赤:《詩經關鍵問題意義的求徵》,﹙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民﹞江磯:《詩經學論叢》,﹙臺北:崧高書社,1985年﹚  
﹝民﹞熊公哲:《詩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書局,1986年﹚  
﹝民﹞文幸福:《詩經周南召南發微》,﹙臺北:學海書局,1986年﹚ 
﹝民﹞徐英:《詩法通微》,﹙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民﹞文幸福:《詩經毛傳鄭箋辨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new window
﹝民﹞李家樹:《詩經的歷史公案》,﹙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民﹞裴普賢:《詩經研讀指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民﹞糜文開裴普賢合著:《詩經欣賞與研究(一-四冊)》,﹙臺北:三民書局,
1991年﹚  
﹝民﹞張素卿:《左傳稱詩研究》,﹙臺北:台大文學院,1991年﹚  
﹝民﹞林慶彰:《詩經研究論集(一-二冊)》,﹙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民﹞朱冠華:《風詩序與左傳史實關係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2年﹚    
﹝民﹞曾勤良:《左傳引詩賦詩之詩教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民﹞林葉蓮:《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   
﹝民﹞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民﹞周滿江:《詩經》,﹙臺北:國文天地,1993年﹚   
﹝民﹞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民﹞黃忠慎:《惠周惕詩說析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民﹞王禮卿:《四家詩恉會歸(一-四冊)》,﹙臺中:青蓮出版社,1995年﹚  
﹝民﹞蘇雪林:《詩經雜俎》,﹙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中﹞陳鐵賓:《詩經解說》,﹙大陸:書目文獻出版社,1935年﹚ 
﹝中﹞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中﹞于省吾:《澤螺居詩經新證》,﹙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中﹞駱賓基:《詩經新解與古史新論》,﹙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魏炯若:《讀風知新記》,﹙陜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盛廣智:《詩三百精義述要》,﹙大陸: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中﹞楊和鳴、李中華合著:《詩經主題辨析》,﹙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
1989年﹚
﹝中﹞李湘:《詩經研究新編》,﹙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  
﹝中﹞韓明安、林祥征合著:《詩經末議》,﹙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 年﹚
﹝中﹞張余慶:《詩經提疑校釋》,﹙內蒙古: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 
﹝中﹞蘇東天:《詩經辨義》,﹙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中﹞張樹波:《國風集說》,﹙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翟相君:《詩經新解》,﹙大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中﹞?舒賓:《詩經的文化闡釋》,﹙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陳直展:《詩經直解》,﹙江蘇: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中﹞黃懷信:《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中﹞于茀:《金石簡帛詩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中﹞錢發平:《詩經的歷史》,﹙四川:重慶出版社,2006年﹚
﹝中﹞何新:《風與雅《詩經新考》》,﹙大陸: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
﹝中﹞黃節:《詩旨纂辭》,﹙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中﹞楊雋:《典樂制度與周代詩學觀念》,﹙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中﹞陳致主編:《跨學科視野下的詩經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 

(二)、 史地類:
﹝民﹞梁啟超:《中國文化史》,﹙臺北:中華書局,1956年﹚   
﹝民﹞陳芳績:《歷代地理沿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 
﹝民﹞夏佑曾:《中國古代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中﹞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民﹞許倬雲:《中國上古史論文選輯》,﹙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5年﹚      
﹝民﹞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new window
語言研究所,1969年﹚   
﹝民﹞不著作者:《中國歷史紀年表》,﹙臺北:華世出版社,1970年﹚    
﹝民﹞趙鐵寒:《古史考述》,﹙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  
﹝中﹞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大陸:人民出版社,1977年﹚   
﹝民﹞王恢:《中國歷史地理(上、下冊)》,﹙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  
﹝民﹞錢穆:《古史地理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2年﹚   
﹝民﹞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民﹞潘英:《中國上古史新探》(上、下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
﹝民﹞岑仲勉:《兩周文史論叢》,﹙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   
﹝民﹞齊思和:《中國史探源》,﹙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 
﹝中﹞趙光賢:《古史考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中﹞丁山:《商周史料考證》,﹙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民﹞馮作民:《白話左傳》,﹙臺北:星光出版社,1989年﹚   
﹝民﹞王恢:《史記本紀地理圖考》,﹙臺北:國立編譯館,1990年﹚  
﹝民﹞程發韌:《春秋要領》,﹙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民﹞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中﹞周一良:《中國古代史史料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民﹞金靜庵:《中國史學史》,﹙臺北:鼎文書局,1995年﹚ 
﹝民﹞易中天:《國語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三)、 小學類:
﹝漢﹞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
公司,1985 年﹚  
﹝梁﹞顧野王、胡吉宣校釋:《玉篇》,(江蘇: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
﹝宋﹞丁度:《集韻》,(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據上海
圖書館藏,述古堂影印宋鈔本)
﹝宋﹞陳彭年等重修:《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
公司,1993 年﹚  
﹝民﹞林尹:《文字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民﹞林尹:《訓詁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  
﹝民﹞章嶔編:《中國歷史地理大字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中﹞向熹:《詩經詞典》,﹙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董治安:《詩經詞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  
﹝民﹞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中﹞周嘯天:《詩經楚辭鑑賞辭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        
﹝民﹞胡楚生:《訓詁學大綱》,﹙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
﹝民﹞楊伯峻:《春秋左傳詞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不註年月﹚   
  (四)、金石、竹簡類:
﹝民﹞劉鶚:《鐵雲藏龜》,﹙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民﹞羅振玉:《殷墟書契》,﹙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民﹞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民﹞洪嘉義編:《金文選注釋》,﹙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70年﹚  
﹝民﹞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   
﹝民﹞容庚:《商周彝器通考》,﹙臺北:大通書局,1973年﹚
﹝民﹞胡自逢:《金文釋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民﹞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民﹞王讚源:《周金文釋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民﹞趙英山:《古青銅器銘文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民﹞邱德修:《商周金文集成釋文稿》,﹙臺北:五南書局,1986年﹚       
﹝中﹞胡平生、韓志強:《阜陽漢簡詩經研究》,﹙江蘇: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日﹞白川靜:《金文的世界》,﹙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中﹞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中﹞鄒衡:《〈翼城曲沃考古勘察記〉結語-關於晉國早期都城遺地的探索》,(大陸:科學出版社,1998年)。
﹝中﹞王輝:《秦出土文獻編年2000年》,(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年)
﹝中﹞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江蘇: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中﹞李零:〈上博楚簡校讀記〉,68輯(江蘇:中華文史論叢,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中﹞廖名春、朱淵清等:《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江蘇: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中﹞濮茅左:〈《孔子詩論》簡序解析〉,(江蘇:上海書店-
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2002年)
﹝民﹞周鳳五:《〈孔子詩論〉新釋文及注釋》-《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
(江蘇:上海書店出版社,年2002年﹚
﹝中﹞廖名春、朱淵清等:《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江蘇: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民﹞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萬卷樓
圖書,2004年﹚
﹝中﹞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東周篇)》,﹙江蘇: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
﹝中﹞黃懷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
(大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中﹞廖名春:《出土簡帛叢考》,﹙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中﹞李學勤:《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民﹞季旭昇:《孔子詩論新詮》,﹙臺北:學生書局,2006年﹚      
﹝中﹞曹峰:《上博楚簡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2006年﹚ 
﹝中﹞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銅器銘文整理與研究》,﹙大陸:線裝書局,2008年﹚
三、 期刊論文:
(一)、 史學類:
﹝民﹞孫德謙:〈申章實齋六經皆史說〉,﹙臺北:學衡二十四期﹚,1923年12月
﹝民﹞徐中舒:〈殷周文化之蠡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new window
第二本 ,1931年﹚ 
﹝民﹞丁山:〈宗法考源〉,﹙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new window
第四本 , 1934年﹚  
﹝民﹞傅斯年:〈周東征與殷遺民〉,﹙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四本 ,1934年﹚   
﹝民﹞丁山:〈論三代都邑及其民族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集刊,第五本 , 1935年﹚
﹝民﹞石璋如:〈傳說中周都的實地考察〉,﹙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集刊,第六本,1936年﹚
﹝民﹞徐中舒:〈豳風說〉,﹙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1936年﹚
﹝民﹞張政烺:〈說文燕召公史篇名醜解〉,﹙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集刊,第十三本,1945年﹚ 
﹝民﹞李濟:〈安陽發掘與中國古史問題〉,﹙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集刊,第四十本,1969年﹚  
﹝民﹞許倬雲:〈二周農作技術〉,﹙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四十二本,1971年﹚
﹝民﹞何佑森:〈兩周文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四十五本,1974年﹚
﹝民﹞陳槃:〈春秋時代的教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new window
第四十五本,1974年﹚
﹝民﹞杜正勝:〈關於周代國家型態的蠡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七本,1976年﹚
﹝民﹞陳槃:〈春秋列國風俗考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new window
第四十七本,1976年﹚
﹝民﹞許倬雲:〈周代都市的發展與商業的發達〉,﹙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new window
研究所集刊,第四十八本,1977年﹚
﹝民﹞陳槃:〈春秋列國的兼併與民族混同和落後地區開發〉,﹙臺北:中央研究new window
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九本,1978年﹚
﹝民﹞許倬雲:〈周東遷始末〉,﹙臺北:《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1978年﹚
﹝民﹞杜正勝:〈周代封建的建立(上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集刊,第五十本,1979年﹚
﹝民﹞杜正勝:〈周代封建制度的社會結構(下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本,1979年﹚  
﹝民﹞杜正勝:〈周代封建解體後的軍政新秩序〉,﹙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
研究所集刊,五十本,1979年﹚
﹝民﹞王鴻圖:〈詩經與西周建國〉,﹙臺北:孔孟學報二十五期﹚new window
﹝民﹞熊公哲:〈詩經與歷史(上中下)〉,﹙臺北:國立編譯館館刊15卷、16卷﹚
﹝民﹞劉師培:〈古學出於史官論〉,﹙臺北:國粹學報十七期﹚new window
﹝民﹞高葆光:〈從詩經觀察周代社會的主要情形〉,﹙臺中:東海學報四卷一期﹚new window
﹝民﹞朱廷獻:〈由地下典籍資料探討周初大事〉,﹙臺北:東方雜誌十九卷十期﹚
﹝民﹞李震:〈周代史研究及考證〉,﹙臺北:中山學術文化集刊二三期﹚
﹝中﹞何光岳:〈劉國的來源和遷徙〉,(陜西:中原文物,1997年,第1期
期刊,頁72)

(二)、 詩經類:
﹝民﹞潘重規:〈詩序明辨〉,﹙台北︰學術季刊卷4 第4期,1956年6月﹚
﹝民﹞文幸福:〈阜陽漢簡詩經探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15期,new window
1986年﹚
﹝中﹞王磊平:〈《毛詩序》對儒家詩論的繼承與發展〉,﹙吉林: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6﹚  
﹝中﹞喬云峰:〈論《詩經.鄭風.風雨》的主旨〉,﹙大陸: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7/06﹚  
﹝中﹞王承略:〈《孔子詩論》說《關雎》等七篇義解〉,﹙大陸:孔子研究,2007/06﹚  
﹝中﹞李丹華:〈19世紀至20世紀初法、英、德《詩經》研究的特點〉,﹙大陸:麗水學院學報,2007/06﹚  
﹝中﹞谷毓:〈解讀《詩經.魏風》特色〉,﹙山西:太原大學學報,2007/04﹚   
﹝中﹞劉毓慶:〈《詩小序》與詩歌“美刺”評價體系的確立〉,﹙山西: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6﹚  
﹝中﹞龍文玲:〈讀馬銀琴《兩周詩史》〉,﹙大陸:文學評論,2007/06﹚   
﹝中﹞王靜悅:〈《詩經.衛風》文化考論〉,﹙大陸:文學教育(下),2007/03﹚  
﹝中﹞孫向召:〈論鄭風、鄭詩、鄭聲之異同〉,﹙吉林:長春大學學報,2007/07﹚  
﹝中﹞徐剛:〈《詩經.齊風》的地域文化特色管窺〉,﹙大陸: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7/08﹚  
﹝中﹞孫向召:〈《詩經.鄭風》成因蠡測〉,﹙大陸: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3﹚  
﹝中﹞姜亞林:〈《詩經.邶風.擊鼓》本事新證〉,﹙大陸:學術論壇,2007/05﹚  
﹝中﹞郝雨萌:〈從《詩經.鄭風》淺析鄭人的文化精神〉,﹙江蘇: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02﹚  
﹝中﹞于淑娟:〈《詩經》出土文獻與文學研究〉,﹙大陸:北方論叢,2007/02﹚  
﹝中﹞納秀艷:〈從文化語境的角度審視《詩經.陳風》情詩的內涵〉,﹙青海: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2﹚  
﹝中﹞劉麗:〈《詩經.秦風》與周代禮樂文化〉,﹙江蘇:江淮論壇,2007/01﹚  
﹝中﹞孔德凌:〈論《毛詩序》與《韓詩序》之異同〉,﹙河北: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1﹚  
﹝中﹞曾海燕:〈淺析《詩經》與“賦、比、興”的關係〉,﹙大陸:職業技術,2008/11﹚  
﹝中﹞郭萬金:〈王國維與現代《詩經》學〉,﹙浙江:嘉興學院學報,2008/05﹚  
﹝中﹞常虹:〈《詩經》戰爭詩的家國情懷和憂患意識〉,﹙大陸:文學教育(下),2008/12﹚  
﹝中﹞喬彩玲:〈《詩經.鄭風》母體文化與詩旨研究〉,﹙河南: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6﹚  
﹝中﹞王靜悅:〈試論《詩經.衛風》的藝術特色〉,﹙大陸:科技創新導報,2008/29﹚  
﹝中﹞鄭志強:〈《詩經》興體詩綜考〉,﹙浙江:浙江社會科學,2008/10﹚    
﹝中﹞譚德興:〈從《詩經》與銅器銘文看中國文學批評思想的萌芽〉,﹙湖南: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05﹚  
﹝中﹞于莉莉:〈《詩經》史詩的藝術美〉,﹙大陸:懷化學院學報,2008/10﹚   
﹝中﹞劉美霞:〈阜陽漢簡《詩經》異體字研究〉,﹙大陸:東南傳播,2008/08﹚  
﹝中﹞王龍旺:〈《詩經.鄭風.將仲子》闡疑〉,﹙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06﹚  
﹝中﹞孫世洋:〈試論《詩經》詩篇結構的“詩中有詩”現象〉,﹙大陸: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03﹚  
﹝中﹞施由明:〈從《詩經》看西周至春秋中葉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業社會生活與民性〉,﹙大陸:農業考古,2008/01﹚  
﹝中﹞薛立芳:〈關於《毛詩序》作者的新思考──論毛奇齡對《詩序》作者的研究〉,﹙甘肅:蘭州學刊,2008/03﹚ 
﹝中﹞張秋佳:〈從《史記》征引史料看司馬遷文獻整理思想〉,﹙大陸:科教文 匯(上旬刊),2008/03﹚  
﹝中﹞葛立斌:〈二十世紀《詩經》出土文獻述評〉,﹙湖北: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  
﹝中﹞王曉平:〈敦煌《詩經》殘卷與日本《詩經》古抄本互校舉隅〉,﹙甘肅:敦煌研究,2008/01﹚  
﹝中﹞楊延:〈從詩史互證看《呂氏家塾讀詩記》的宗毛傾向〉,﹙新疆: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6﹚   
﹝中﹞水汶:〈《詩經.周頌》所體現的周人宗祖觀念新探〉,﹙銅仁學院學報,2009/06﹚  
﹝中﹞王振華:〈論先秦時期《詩》與禮的關係〉,﹙北京: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04﹚  
﹝中﹞黃震云:〈《詩經》風雅頌篇目差異與西周禮樂形制〉,﹙大陸:江海學刊,2009/06﹚  
﹝中﹞苗慧:〈略談《詩經》的結構〉,﹙吉林: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中﹞馬旭:〈淺論《詩經》的經學和文學〉,﹙大陸:才智,2009/34﹚  
﹝中﹞王崢:〈從《詩經》看周人審美觀〉,﹙大陸:飛天,2009/23﹚   
﹝中﹞邢郁馥:〈淺析《詩經》中賦、比、興藝術表現手法〉,﹙大陸:網絡財富,2009/23﹚  
﹝中﹞陳英立:〈出土先秦《詩》學文獻與荀子的《詩》學思想〉,﹙山東: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9/06﹚  
﹝中﹞金志強:〈先秦刻石──石鼓文(二)〉,﹙大陸:石材,2009/12﹚  
﹝中﹞馮柳云:〈《詩經.鄭風》中的愛情發展歷程〉,﹙大陸: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9/07﹚  
﹝中﹞張榮:〈《詩經.鄭風.將仲子》主題闡疑〉,﹙大陸: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9/07﹚  
﹝中﹞別亞飛:〈從《鄘風》、《邶風》、《衛風》探衛國之民風〉,(貴州:貴州文史叢刊,2009/04﹚  
﹝中﹞李躍敏:〈《詩經.齊風》所反映之齊人性格及其成因〉,﹙大陸:大眾文藝(理論),2009/17﹚   
﹝中﹞張曉娟:〈《詩經》音樂結構探微〉,﹙山西: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   
﹝中﹞李昇:〈試論《毛詩序》中的先秦道家思想——以《國風》部分為例〉,﹙廣州: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04﹚
﹝中﹞杜春龍:〈《孔子詩論》與“四始”說考論〉,﹙山東文學,2009/09﹚  
﹝中﹞李輝:〈《詩經.陳風》詩風特色形成原因探討〉,﹙大陸: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3﹚  
﹝中﹞王鑫磊:〈《秦風.黃鳥》與周秦文化衝突探論──《詩經.秦風.黃鳥》之文化背景考析〉,﹙大陸:東岳論叢,2009/08﹚
﹝中﹞張朵:〈《孔子詩論》解《詩經.木瓜》等三篇作品〉,﹙河南: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04﹚  
﹝中﹞王卉:〈《鄭風.子衿》中的女性愛情意識淺析〉,﹙大陸:中國科技信息,2009/15﹚  
﹝中﹞李金華:〈《詩經》的史料價值〉,﹙河北: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9/04﹚    
﹝中﹞王鵬:〈淺議《詩經》的“史詩”屬性〉,﹙黑龍江:黑龍江史志,2009/16﹚  
﹝中﹞劉剛:〈《詩經》農事詩中蘊涵的歷史資料價值〉,﹙大陸: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06﹚  
﹝中﹞余春柯:〈從《詩.小序》和朱熹《詩序.辯說》之比較來談“鄭風”之“淫”〉,﹙大陸:青年科學,2009/06﹚
﹝中﹞譚德興:〈論周代銅器銘文中的文學批評思想〉,﹙貴州: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中﹞姚娟:〈《孔子詩論》與《說苑》中“引詩”之比較〉,﹙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  
﹝中﹞陳曉:〈《詩經.國風》曲式的構成〉,﹙安徽: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  
﹝中﹞鐘曉華:〈聞一多《詩經》研究對《詩經》中情詩讀法的影響〉,﹙湖南:云夢學刊,2009/02﹚  
﹝中﹞郭霞:〈解析《詩經.衛風》中展現的衛國經濟〉,﹙石河子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  
﹝中﹞陳英立:〈出土先秦《詩》學文獻與荀子的《詩》學思想〉,﹙山東: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9/06﹚  
﹝中﹞王振華:〈陰陽學說對《毛傳》解《詩》的影響──兼論對《詩經》“訛言”一詞的正確理解〉,﹙大陸:文藝理論研究,2010/02﹚  
﹝中﹞周艷:〈《詩譜》體式溯源及其對《詩經》歷史敘事的構建〉,﹙大陸:求索期刊,2010/03﹚  
﹝中﹞孫娟:〈《詩經》棫柞詩與西周禮樂文明〉,﹙大陸:陰山學刊,2010/01﹚ 
﹝中﹞孫向召:〈由《詩經.鄭風》看先秦時期的民俗文化〉,﹙江西:許昌學院學報,2010/01﹚  
﹝中﹞陳曉:〈略論《詩經.國風》曲式的構成〉,﹙安徽:宿州學院學報,2010/0﹚  
﹝中﹞楊新勛 :〈論《鄭箋》對《毛傳》“標興”的認識與發展〉,﹙江蘇: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中﹞朱莉娜:〈淺論《詩經》的比興藝術〉,﹙安徽: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中﹞劉立志:〈先秦逸詩殘句摭釋考論〉,﹙中華文史論叢,2010/01﹚    

(三)、 孔子詩論類:
﹝中﹞陳劍:〈說慎〉,卷上,(大陸:簡帛研究,2001年)
﹝中﹞李零:《上博楚簡校讀記》,初版(江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原期刊:大陸:《中華文史論叢》,2001年第4輯)
﹝中﹞李學勤:《〈詩論〉簡的編連與復原》,(大陸:《中國哲學史》,第一期,
2002年)
﹝中﹞楊澤生:〈「既曰天也,猶有怨言」評的是《鄘風.柏舟》〉,(大陸:《新出楚簡與儒學》,2002年)。
﹝中﹞李銳:《孔子詩論簡序調整芻議》,(北京:清華大學簡帛講讀班第21次研討會論文,2002年1月5日。又於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2002年)。
﹝中﹞晁福林:〈從上博簡《詩論》對于《木瓜》篇的評析看《詩經》編纂問題〉,第1期(大陸:史學史研究期刊,2005年)。
﹝中﹞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札記》,初版(江蘇: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原期刊:大陸:《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一期)
﹝中﹞晁福林:《上博簡《詩論》與《詩.杕杜》探析-兼論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結構鬆動及其影響》,(大陸:《學術月刊》,2003年1月)。
﹝中﹞晁福林:《上博簡《詩論》與《詩.鄭風.將仲子》的幾個問題》,﹙大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1月)﹚。
﹝中﹞賀福凌:〈釋上博楚簡《孔子詩論》中的“ ”字〉,總62期
(大陸:古漢語研究期刊,2004年)。
﹝中﹞晁福林:〈孔子何以頌葛-試析上博簡《詩論》第十六簡的一個問題〉,(吉林:長春:史學集刊,2006年)。
﹝中﹞王鑫磊、林萬亮:〈上博簡《詩論》“?而士,角枕婦”再探討〉,(福建:廈門大學中文系:圖書館雜誌,2008年)
﹝中﹞晁福林:〈詩意禮學:談上博簡《詩論》所載孔子對于《詩.大田》的評析〉,﹙大陸:人文雜志,2008/03﹚
﹝中﹞劉成群:〈《孔子詩論》、《荀子》及先秦儒學思想的歷史脈絡〉,湖北: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8/05﹚  
﹝中﹞黃康斌:〈《孔子詩論》與《黃鳥》考釋〉,﹙河南: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6﹚  
﹝中﹞張強:〈《孔子詩論》與《魯詩》考論〉,大陸:﹙社會科學戰線,2008/12﹚  
﹝中﹞王鑫磊:〈上博簡《詩論》“?而士,角 婦”再探討〉,﹙大陸:圖書館雜志,2008/11﹚  
﹝中﹞劉成群:〈《孔子詩論》、《荀子》及先秦儒學思想的歷史脈絡〉,﹙湖北: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8/05﹚  
﹝中﹞晁福林:〈讚美憂愁:論上博簡《詩論》關於《詩.柏舟》的評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中﹞葛立斌:〈二十世紀《詩經》出土文獻述評〉,﹙湖北: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 
﹝中﹞劉立志:〈近百年間出土的《詩經》文獻述要〉,﹙江蘇: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9/02﹚ 
﹝中﹞晁福林:〈上博簡《詩論》與《詩經.隰有萇楚》新解〉,﹙河北:河北學刊,2009/03﹚  
﹝中﹞張朵:〈上博簡《孔子詩論》第十七簡新論〉,﹙河南:中州學刊,2009/04﹚  
﹝中﹞林素英:〈從《孔子詩論》到《詩序》的詩教思想發展──以《皇矣》、《大明》、《文王》為例〉,﹙大陸: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9/06﹚  
﹝中﹞辛慧:〈《孔子詩論》與《韓詩外傳》論詩的學術關聯〉,﹙大陸: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9/11﹚  
﹝中﹞黃康斌:〈《孔子詩論》的論詩方式〉,﹙大陸: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09/08﹚  
﹝中﹞張朵:〈《孔子詩論》論《十月之交》與《小旻》〉,﹙大陸:語文知識,2009/03﹚  
﹝中﹞杜春龍:〈《孔子詩論》與“四始”說考論〉,﹙山東:山東文學,2009/09﹚  
﹝中﹞張朵:〈《孔子詩論》解《詩經.木瓜》等三篇作品〉,﹙河南: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04﹚  
﹝中﹞張朵:〈上博簡《孔子詩論》第十七簡新論〉,﹙河南:中州學刊,2009/04﹚  
﹝中﹞張艷:〈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第三簡淺釋〉,﹙大陸:語文學刊,2009/05﹚  
﹝中﹞周萌:〈從上博竹書《孔子詩論》解“思無邪”〉,﹙河北: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9/01﹚  
﹝中﹞許全勝:《〈孔子詩論〉零拾》-《新出楚簡與儒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印)。
﹝中﹞尚燁:〈試比較《孔子詩論》與《詩學》的異同〉,﹙安徽: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03﹚  
(四)、 青銅器、考古類:
﹝中﹞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陜西:考古學報1955~1956年(9~12期)﹚
﹝中﹞周原考古隊:〈陝西岐山鳳雛村西周建築基地發掘簡報〉,﹙陜西:
文學1979年(10)﹚
﹝中﹞趙叢蒼:〈陜西鳳翔發現春秋戰國的青銅器窖藏〉,﹙陜西:考古,1986/04﹚ 
﹝中﹞程長新:〈北京市揀選的春秋戰國青銅器〉,﹙北京:文物,1987/11﹚  
﹝中﹞滕引忠:〈橫峰出土春秋戰國銅器〉,﹙大陸:南方文物,1991/02﹚  
﹝中﹞羅衛東:〈春秋金文研究概況〉,﹙大陸:古漢語研究,1997/02﹚    
﹝中﹞李學勤:〈春秋鄭器與兵方壺論釋〉,(河南: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05﹚   
﹝中﹞楊文勝:〈新鄭李家樓大墓出土青銅器研究〉,﹙河南:華夏考古,2001/03﹚  
﹝中﹞黃旭初:〈湖北鄖縣新出唐國銅器銘文考釋〉,﹙湖北:江漢考古,2003/01﹚ 
﹝中﹞馬媛媛:〈春秋時期邾、魯關系考辨〉,﹙山東: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5/05﹚  
﹝中﹞蔡全法:〈鄭國祭祀遺址及青銅禮器研究〉,﹙河南:文物,2005/10﹚  
﹝中﹞蔡全法:〈河南新鄭鄭韓故城東周祭祀遺址〉,﹙河南:文物,2005/10﹚  
﹝中﹞李學勤:〈齊侯壺的年代與史事〉,﹙山東:中華文史論叢,2006/02﹚    
﹝中﹞林麗霞:〈南陽市近年出土的四件春秋有銘銅器〉,﹙河南:中原文物,
2006/05﹚  
﹝中﹞李學勤:〈齊侯壺的年代與史事〉,﹙山東:中華文史論叢,2006/02﹚    
﹝中﹞劉非:〈青銅國寶子仲姜盤〉,﹙大陸:收藏界,2006/04﹚       
﹝中﹞蔣明明:〈浙江紹興市發現一件春秋銘文銅甬鐘〉,﹙浙江:考古,2006/07﹚  
﹝中﹞張莉:〈登封告成春秋鄭國貴族墓研究〉,﹙河南:中國歷史文物,2007/05﹚  
﹝中﹞楊文勝:〈鄭國青銅禮樂器祭祀坑相關問題討論〉,﹙河南:華夏考古,
2008/02﹚  
﹝中﹞丁玲:〈湖北鄖縣出土唐國銅器銘文集解〉,﹙湖北:三峽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2﹚  
﹝中﹞魏宜輝:〈利用戰國竹簡文字釋讀春秋金文一例〉,﹙大陸:史林,2009/04﹚  
﹝中﹞吳杰:〈秦公鎛〉,﹙陜西: 西部大開發,2009/03﹚   
﹝中﹞井中偉:〈葉縣舊縣四號春秋墓出土青銅兵器研究〉,﹙河南:文物,2009/11﹚  
﹝中﹞葛立斌:〈戰國出土文獻稱引《詩》條綴〉,﹙廣東: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9/01﹚   
﹝中﹞闞緒杭:〈安徽蚌埠雙墩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安徽:文物,2010/0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