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假物到自得--《荀子》由禮見理的學習向度
作者:陳景黼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楊儒賓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荀子學習身體觀功夫論天理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6
摘 要
相較於現今學界大多數將《荀子》從諸子析分而出的討論方式,本文則將該書理解為戰國學術鎖鍊的其中一枚環扣。全書章節安排以周文始,以周制終,從荀子對傳統知識系統的出入往復,透顯出他學習觀點的傳承與個人獨創性。
現今對荀子學習與身體關係討論,多將其預設為「道德的身體」,偏重於工夫完成狀態。以「形—氣—心」模型而論,這樣的從事落於心靈區塊。本文則將焦點轉為觀察學習過程中,身體將遭遇哪些狀況?如何完成學習?重點在「學習的身體」此動態發展向度。本文對心性之學仍有涉獵,但將以工匠技術作為參照,增加「形」方面比重。
在正文六章中,首先處理周代知識人的學習與身體關係。政治菁英模仿先王前人行事,以致祭般的虔敬心態處理政治與家族事務,他們的身體呈顯出青銅禮器意象。如同青銅器相互搭配成套使用,知識人也將自身價值置於家族與政治規律中,個體缺乏獨立意義。
相較西周貴族的學為政,孔門之儒則強調學為人。孔子首先建立為學由己的自由感。以仁為基礎,當個體確定己心能安,他可以行出與禮文不合之事。子思、孟子向來被認為是內省之學代表。但和子思講求心靈由悅到樂的「心流」感受相比,孟子雖罕用學字,其實他仍注意客觀知識的獨立意義。他所講求的得中之法,背後有射箭技術基礎。自我先向外記熟規律,而後身體才能在體驗中逐漸掌握張弛間如何恰到好處。外在規律是固定的,不能因心靈喜惡妄加改造或詮釋。
其次根據《荀子》所用譬喻,認為他預設人性中有為善潛能,這種原始情感在內為愛親之性,透過正確形式展現則成孝悌,這是喪禮至重的原因,也是人能因學習變化氣質的基礎。性中雖無禮義,但天生就有樂於親和禮義的傾向,如同口舌自然就喜好美食。
第五章以君子學習歷程為案例,說明《荀子》師生關係與為學次第。就學的狀況來看,學者接受指導,由士、君子到聖人的學思過程,就是打破身體現有慣性,重新建立新習慣的過程。隨著進境益深,對事情的反應時間也逐漸縮短而思慮益加周詳,這是因為所學日益習熟,身心對累積於身體內部的知識,發用時提取時間逐漸縮短所致。
對於學界常見的荀子天人之分主張,本文於第六章說明,荀子雖主張不求知天,但人可以經由學習掌握禮義,進而與天之所以能行的常理相合。作為永恆存在,理一方面是物質天遵行法則,同時也是人心知通統類的活動規律。學者若通過禮義工夫成功轉化自我,他將會發現,己身道德理則與天理活動方向相同,兩者呈現「不二」關係。理就具在於事中,儒門道德合法性,與宇宙運行規律同調。
正文最後探究為禮義所充滿的身體意象,指出《荀子》是異於黃老的另一種身國論型態。《荀子》身體由野蠻到雅馴的學、禮不斷積隆過程,反映的是夯土築城的堆疊意象,更確切的說,如同周王朝的開闢過程。荀子學習法以周代政治制度為靈感:法先王後王之說來自祭祀制度、以禮義求中則源於周代建築以表測影技術。群體中的每個分如同城邦領土,其上都寓有禮、理、法、德的多層次倫制意義。《華嚴經》傳入前,中國已有本土的一多相即形式。
參考文獻

傳統文獻
戰國.荀況著,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
東漢.高誘注,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著,袁國華編審,《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晉.郭璞注,《爾雅郭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唐.寒山著,項楚注,《寒山詩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宋.程顥、程頤著,《二程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宋.朱熹撰,《點校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朱熹撰,朱傑人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王陽明著,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王夫之,《詩廣傳》,北京:中華書局,1964。
清.王夫之著,《船山全書.讀四書大全》,長沙:岳麓書社,1991。
清.王國維著,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
清.朱駿聲編著,《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阮元,《經籍纂詁》
清.阮元著,王雲五主編,《揅經室集》叢書集成簡編585-595,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清.阮元著,新文豐出版社編,《詩書古訓》叢書集成新編第1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清.金鶚,《求古錄禮說》,山東:山東友誼出版社,1992。
清.姚際恆著,林慶彰主編,顧頡剛點校,《詩經通論》,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容庚,《商周彝器通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清.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
清.徐同柏,《從古堂款識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清.焦循 《孟子正義》,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1988。
清.黃以周輯,魏啟鵬校補,〈《子思子》輯佚校補〉,《簡帛文獻《五行》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黃宗羲,《孟子師說》叢書集成續編冊37,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清.鄒漢勛《讀書偶識》,收於徐德明、吳平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52,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清.熊賜履脩編,《學統》,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0。
清.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清.戴震著,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近人論著
專書
Csikszentmihalyi, Mark 2004 Material Virtue: Ethics and the Body in Early China. Leiden: Brill.
Csikszentmihalyi, Mihaly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 Harper &; Row.
Douglas, Mary 2002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Conception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New York: Routledge.
Field, Stephen L. 2008 Ancient Chinese Dimensio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Gardner, Daniel K 1986 Chu Hsi and the Ta-hsueh: Neo-Confucian Reflection on the Confucian Canon .Harvard: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Hadot, Pierre , Michael Chase translated 1995 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 Spiritual Exercises from Socrates to Foucault. Malden: Blackwell.
Hagen, Kurtis 2007 The Philosophy of Xunzi: a Reconstruction.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Hall, David. L and Ames, Roger T. 1987 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Jih,Chang-Shin 2004 Human Nature as Evil: A descriptive comparative study of Xunzi and Augustine , Thesis (Ph.D.)Temple University.
Lakoff, George and Johnson, Mark 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Basic Books.
Lewis , Mark Edward 2006 The Flood Myths of Early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Lundberg, Brian J. 2000 Musical and Ritual Therapeutics in the ’Xunzi’: The psychophysical dynamics of crafting one’s person, Thesis (Ph.D.) University of Hawaii.
Nussbaum, Martha 1994 The Therapy of Desir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Hellenistic ethics.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O.S.B., Jean Leclercq 2005 The Love of Learning and Desire for God: A Study of Monastic Culture. New York: Forbham University Press.
Puett, Michael J. 2002 To Become a God: Cosmology, Sacrifice, and self-divinization in Early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ato, Masayuki 2003 The Confucian Quest for Order: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 Zi. Leiden: Brill.
Sloterdijk, Peter translated by Karen Margolis. 2012 The Art of Philosophy : wisdom as a practice.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loterdijk, Peter translated by Wieland Hoban, 2013 You Must Change Your Life : on anthropotechnics. Malden: Polity.
Stalnaker, Aaron 2006 Overcoming Our Evil: Human Nature and Spiritual Exercises in Xunzi and Augustine.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Stephen R. Palmquist ed 2010 Cultivating Personhood: Kant and Asian Philosophy. Berlin: DE Gruyter.
Stock, Brian 1996 Augustine the Reader: Meditation, Self-Knowledge, and the Ethics of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lton , Donn ed 1998 Body and Flesh : a philosophical reader.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
Whitelaw, Ian 2007 A Measure of All Things: the story of man and measurement. Hove: Quid Publishing.
Yu, Ning 2009 The Chinese HEART in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 culture, body, and language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Chartier, Roger編,水林章等譯 1992 《書物から読書へ》,東京:みすず書房。
Cregan, Kate著,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謝明珊譯 2011 《身體社會學:體現的抽象化描繪》,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G.E.R.勞埃德(G. E. R. Lloyd)著,鈕衛星譯 2008 《古代世界的現代思考:透視希臘、中國的科學與文化》,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俞美霞 2010 《壇墠文化考:敬天與法祖思想的禮俗和沿革》,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內山俊彥 1976 《荀子-古代思想家の肖像-》,東京:評論社。
內藤虎次郎等著,江俠庵編譯 2010 《先秦經籍考》,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
吳守賢、全和均主編 2008 《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及天文儀器》,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吳十洲 2004 《兩周禮器制度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吳文俊主編 2004《中國數學史大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吳文璋 2001 《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為研究對象》,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new window
查昌國 2006 《先秦『孝』、『友』觀念研究──兼漢宋儒學探索》,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蔣年豐 2000 《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邢文 1997 《帛書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郝大維(David L. Hall)、安樂哲(Roger T. Ames)著 蔣弋為、李志林譯 1996《孔子哲學思維》,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黃金貴 1995 《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黃俊傑 1991 《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黃俊傑 2004《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黃俊傑 2007 《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辨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俊傑 2011 《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黃俊傑 2011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壽祺、張善文撰,《周易譯注》,臺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黃懷信 2006 《逸周書校補注釋(修訂本)》,西安:三秦出版社。
黃懷信主撰,周海生、孔德立參撰,《論語彙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黃暉 1990 《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龐朴 2000 《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new window
龐朴1988 《帛書五行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アンリ・ベルクソン (Bergson, Henri)著,花田圭介編,花田圭介、加藤精司訳1993 《小論集Ⅰ》,東京:白水社。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著,蔡怡佳、劉宏信譯 2001 《宗教經驗之種種》,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井筒俊彥 1995 《意識與本質 東洋的思維の構造的整合性を索めて》,東京:中央公論社。
井筒俊彥 1995 《神秘哲學》,東京:中央公論社。
稲垣良典 1997 《習慣の哲学》,東京:創文社。
宇都宮清吉著,黃金山譯 1993《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 (上古秦漢)》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
王宇信 1984 《西周甲骨探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王健文 1995 《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王子今 2003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祥齡 2005 《荀子的超越性思維》,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王仁祥 2008《人倫鑒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王平、顧彬(Wolfgang Kubin) 2007 《甲骨文與殷商人祭:中西學者視野中的出土文獻與文化資源》,鄭州:大象出版社。
王楷 2010 《天然與修為──荀子道德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岡田武彥 2006 《東洋の道》,東京:明德出版社。
下斗米晟 1968 《子思研究》,東京:大東文化大學東洋研究所。
何志華等編 2005 《《荀子》與先秦兩漢典籍重見資料彙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 2007 《真理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著,楊濟襄、周博群譯 2013《孔子之前:中國經典誕生的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家井真著,陸越譯 2011 《《詩經》原義研究》,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河南省計量局主編,丘光明等編 1990 《中國古代度量衡論文集》,鄭州:中國古籍出版社。
貝塚茂樹 1976 《貝塚茂樹著作集 中国古代の伝承》,東京:中央公論社。
赫伯特.芬格萊特(Herbert Fingarette)著,彭國翔、張華譯 2002《孔子:即凡而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郭偉川編 1998 《周公攝政稱王與周初史事論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郭善兵 2007《中國古代帝王宗廟禮制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郭沫若1962 《青銅時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郭梨華,「子思子在戰國儒家哲學中的地位」(國科會專題補助計畫編號 NSC: 93-2411-H-031-007)。
葛兆光 1998 《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蒲慕州 2005 《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
乾一夫 1988 《聖賢の原像-中国古代思想研究序說-》,東京:明治書院。
亀山佳明 2002 《生成する身体の社会学—スポ—ツ‧パフオ—マンス/フロ—体驗/リズム》,京都:世界思想社。
吉永慎二郎 2004 《戰國思想史研究─儒家と墨家の思想史的交涉─》,京都:朋友書店。
丘光明等著 2001 《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許世瑛 1973《論語二十篇句法研究》,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許倬雲 1984 《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許倬雲 1988 《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肖聿譯 2011 《材料與記憶》,南京:譯林出版社。
金谷治 1983《中國における人間性の探究》,東京:創文社。
屈萬里 1985 《屈萬里先生文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屈萬里1980 《尚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熊秉真 2000 《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出版。
栗原直躬 1949 《中國上代思想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潔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著,吳曉筠譯 2011 《祖先與永恆:潔西卡.羅森中國考古藝術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胡適 1998 《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顧立雅(H. G. Creel)著,王正義譯 2003 《孔子與中國之道》,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伍振勳 2009 《語言、社會與歷史意識──荀子思想探義》,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侯外廬等著 1980 《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康.德.烏申斯基(ЧбббИНСКИИ, К. Л.)著,張佩珍等譯 1993 《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初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江紹原 1966 《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
江心力2005 《20世紀前期的荀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溝口雄三等編 2001 《中国思想文化事典》,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高橋文博 1990 《近世の心身論:徳川前期儒教の三つの型》,東京:ぺりかん社。
高木智見著,何曉毅譯 2011 《先秦社會與思想──試論中國文化的核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合山究 1980 《論語解釈の疑問と解明》,東京:明德出版社。
佐藤將之 2014 《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佐野公治 1988 《四書學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
坂出祥伸先生退休記念論集刊行会編 2004 《中国思想における身体.自然.信仰 : 坂出祥伸先生退休記念論集》,東京:東方書店。
三浦國雄1997 《朱子と気と身体》,東京:平凡社。
三宅中子 1996 《習慣と秩序——デカルト・ヒューム・ソシュール》,東京:南窓社。
史普蘭格(Eduard Spranger)著 查岱山、余文堂譯 1983 《人的條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著 2009 《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
朱曉海 1993『荀子之心性論』,香港:香港大學博士論文。
朱曉海 2004《漢賦史略新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周偉馳 2001 《記憶與光照——奧古斯丁神哲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群振 1986 《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周群振 2000 《儒學義理通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周桂鈿 1988 《天地奧秘的探索歷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周志煌 2013 《物類與倫類:荀學觀念與近現代中國學術話語》,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周道濟 1985《我國一治一亂思想的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宗福邦等編 2003 《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周禮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十三經注疏小組編,《毛詩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祝平次 1994 《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徐颷 1999 《成器之道:先秦工藝造物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復觀 1963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中:東海大學。
徐復觀 1985 《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徐平章 1988 《荀子與兩漢儒學》,臺北:文津出版社。
徐良高 1996 《考古求知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小泉袈裟勝 1974 《歷史の中の單位》,東京:総合科学出版。
小倉芳彥 1970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東京:青木書店。
小南一郎 2006 《古代中国 天命と青銅器》,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小野澤精一等編,李慶譯 1999 《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小林勝人譯註 1972 《孟子》,東京:岩波書店。
松井嘉德 2002 《周代国制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松村伸 1998 《中華中毒──中国的空間の解剖学》,東京:作品社。
成中英(Chung-ying Cheng)著 2002 《本體詮釋學(第二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石田秀實 1995 《こころとからだ─中国古代における身体の思想─》,福岡:中国書店。
前田愛 2001 《近代讀者の成立》,東京:岩波書店。
曾春海 1989 《儒家哲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蘇郁銘 2012 《1994年- 2003年美國的荀子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曹峰 2010 《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孫作雲 1966 《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多木浩二 1988 《比喻としての世界:意味のかたち》,東京:青土社。
戴維.斯沃茨(David Swartz)著,陶東風譯 2006 《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瀧川龜太郎 2009 《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
諾貝特.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著,斯蒂芬.門內爾(Stephen Mennell)、約翰.古德斯布洛姆(Johan Goudsblam)編,劉佳林譯 2005《論文明、權力與知識──諾貝特.埃利亞斯文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池田知久 1993 《馬王堆漢墓五行篇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中國天文學史整理研究小組編著 1987 《中國天文學史》,北京:科學出版社。
丁原植 2002《楚簡儒家性情說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new window
張灝 2002 《張灝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張愛玲 1994 《對照記:看老照相簿》,臺北:皇冠出版社。
張家山漢簡『算数書』研究会編著 2006 《漢簡『算数書』-中国最古の数学書-》,京都:朋友書店。
張亨2006 《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北京:新星出版社。
張光直 1990《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張端穗 1987 《左傳思想探微》,臺北:學海出版社。
張鶴泉 1993 《周代祭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張東蓀 1968 《知識與文化》,香港:龍門書局。
陳啟雲 2001《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英傑 2008 《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北京:綫莊書局。
陳嘉映等譯 2008 《西方大觀念》,北京:華夏出版社。
陳鼓應 2006 《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遵媯 1988 《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明文書局。
陳少明 2008 《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陳少明主編 2008 《體知與人文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陳昭瑛 2005《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陳松長 2008 《簡帛研究文稿》,北京:線裝書局。
陳大齊 1964《孔子學說》,臺北:正中書局。
陳致 2002 《詩書禮樂中的傳統:陳致自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美東 2008 《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陳方全 1988 《周原與周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立勝2011 《「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陳麗桂 2013 《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麗桂校注,《新編淮南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
陳來 1991 《有无之境──王陽明的哲學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
陳來1993《朱熹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來1996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陳榮捷 1988 《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津田左右吉 1948 《論語と孔子の思想》,東京:岩波書店。
津田左右吉著 李繼煌譯 1926 《儒道兩家關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
辻本雅史著,張崑將、田世民譯 2005 《日本德川時代的教育思想與媒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鄭吉雄主編 2009 《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杜威.德拉埃斯馬(Douwe Draaisma)著,喬修峰譯 2009 《記憶的隱喻——心靈的觀念史》,廣州:花城出版社。
杜維明 1997 《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杜維明著,郭齊勇、鄭文龍編 2002 《杜維明文集》,武漢:武漢出版社。
杜正勝 1985 《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杜正勝 1992 《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
杜祖貽、劉述先合編 2006 《哲學、文化與教育(增訂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杜國庠 1977 《杜國庠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唐君毅 1986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唐君毅 1992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學生書局。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東方朔(林宏星) 2011 《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湯浅泰雄 1986 《気・修行・身体》,東京:平河出版社。
湯浅邦弘編 2007《上博楚簡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藤川正數1980 《荀子注釋史上における邦儒の活動》,東京:風間書房。
藤川正數1990 《荀子注釋史上における邦儒の活動(続篇)》,東京:風間書房。
童書業 1986 《中國手工業商業發展史》,臺北:木鐸出版社。
波柏爾(Karl Popper, 1902-1994)著,程實定譯 1990 《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臺北:結構群出版社。
馬一浮 1977 《復性書院講錄》,臺北:廣文書局。
馬克斯.謝勒(Max Scheler)著,陳仁華譯 1991 《情感現象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馬承源主編 1988 《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
馬達 2000 《列子真偽考》,北京:北京出版社。
博藍尼(Michael Polanyi)撰 1985 彭淮棟譯《博藍尼演講集:人之研究.科學、信仰與社會.默會致知》,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薄樹人 2003 《薄樹人文集》,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莫里斯.古德利爾(Mourice Godelier)著,王毅譯 2007 《禮物之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皮埃爾.阿多(Pierre Hadot, 1922-2010)著,張憲譯 2012 《古代哲學的智慧》,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不著編者,《睡虎地秦墓竹簡》1981,臺北:里仁書局。
武內義雄 1948 《論語之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武政太郎 1939 《讀書の心理》,東京:培風館。
福井文雅著,徐水生、張古譯 2010 《漢字文化圈的思想與宗教:儒教、佛教、道教》,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城譯 1992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出版社。
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姚蓓琴譯 2008《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墨里.斯坦因(Murray Stein)著,喻陽譯 2003 《變形:自性的顯現》,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本杰明.史華茲著(Benjamin I. Schwartz),程鋼譯 2004 《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牟宗三 1979 《荀學大略.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牟宗三 1985 《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
有馬卓也 1998 《淮南子の政治思想》,東京:汲古書院。
余英時 199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余家菊 1935 《孟子教育學說》,上海:上海中華書局。
楊鴻勛 2009《宮殿考古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楊儒賓 1996《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楊儒賓 2013 《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楊儒賓、祝平次編 2005 《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楊儒賓主編 1993 《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卜辭求義》,臺北:大通書局,1971。
楊長鎮 1996 《荀子類的存有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new window
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楊亮功1984 《孔學四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楊濟襄 2011 《秦漢以前「四方」觀念的演變及發展研究》,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楊寬 1999 《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羅浩(Harold D. Roth)著,邢文等譯 2009 《原道:《內業》與道家神祕主義的基礎》,北京:學苑出版社。
雷可夫(George Lakoff)、詹森(Mark Johnson)著,周世箴譯注 2006 《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雷金慶(Kam Louie)著,劉婷譯 2012,《男性特質論--中國的社會與性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著,張總等譯 2006 《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北京:三聯書店。
李維斯陀著(Claude Lévi-Strauss),周昌忠譯 1998 《神話學:餐桌禮儀的起源》,臺北:時報文化。
李景林 1998 《教養的本原──哲學突破時期的儒家心性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李弘祺 2012 《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李哲賢 1994 《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李哲賢 2004 《荀子之名學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李天虹 2002 《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李明輝 1990 《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李明輝 2005《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李零 2000 《中國方術考(修訂本)》,北京:東方出版社。
李零 2000 《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
李零 2007 《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零 2012 《喪家狗:我讀《論語》》,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李亞農 1962 《李亞農史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學勤 1999 《周易經傳溯源》,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學勤 2005 《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李澤厚 1999 《中國思想史論》,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