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新農民層之可能──趙樹理和柳青的「農業合作化小說」研究
作者:黃淑芬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呂正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趙樹理柳青農業合作化小說《創業史》《三里灣》新農民〈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
論文摘要
1949年中共建國後,在農村實行了一連串的改革運動,其中的農業合作化運動被視為推動國家工業化的經濟基礎。因此,如何教育農民,使他們組織起來響應政府的農村改造計劃,成了國家基層工作中的首要之務。中共黨中央除了派遣大量黨工進駐到農村領導改革工作之外,還呼籲/指示文藝工作者「到群眾中去」,將人民生活做為文藝創作的源頭,創作出時代和人民所需的作品。
趙樹理和柳青是兩位忠貞的共產黨員,他們的創作生命都立基於,毛澤東在1942年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建構的,工農兵文藝創作精神和原則之上。1950年代,他們也以不同的方式呼應黨國的決策,到農村參與農業合作化運動,並以此為題材,創作一系列的農業合作化小說。這些小說表現了當時中共文藝政策所要求的:黨的領導、結合國家政策、反映群眾生活、達到教育民眾、「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等特質。同時,也表現了作家本身所堅持的書寫主張和風格差異,展現了作家在黨員身份下有所為有所不為、既忠於黨又不違背一己之心的動人風采。
本論文以小說文本的解讀為基礎,並盡可能地將文本放置到1950年代中國所遭遇的農村問題,以及以毛澤東為主的中共黨中央的相關決策中去。以此具體論證,趙樹理和柳青的農業合作化小說是中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小說的兩種典型。
參考文獻
壹、柳青和趙樹理文集
柳 青《柳青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5月。
柳 青《柳青小說散文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
柳 青《柳青精選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7月。
柳 青《創業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一版,2005年12月。
趙樹理《趙樹理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5月。
趙樹理《趙樹理全集》(5),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4年7月。
貳、專書(依姓名筆順排列)
人文雜誌編輯部、陜西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合編 《柳青紀念文集》,西安:新華出版社,1982年4月。
上海文藝出版社編 《重放的鮮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5月第一版,1979年11月。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編 《趙樹理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8月初版,2009年9月再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1956年1月-1958年12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2009年1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毛澤東文集》第八卷(1959年2月-1975年7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2009年11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毛澤東文集》第六卷(1949年10月-1955年12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2009年1月。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中共黨史大事年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
中國青年出版社編 《大寫的人》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年12月。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2008年6月重印。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2008年6月重印。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2008年6月重印。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2008年6月重印。
牛運清主編 《長篇小說研究專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4月。
牛 漢 《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漢自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7月。
王彬彬 《並未遠去的背影》,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王超華主編 《歧路中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6月。
王增如、李向東編著 《丁玲年譜長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王獻忠 《趙樹理小說的藝術風格》,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8月。
包子衍 《雪峰年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7月。
北京晚報「國家」特刊創作團隊編 《國家1949-2009:共和國60年文本發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
曲 波 《林海雪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9月北京第1一版,1962年9月北京第二版,1964年1月京第三版,2000年11月重印。
朱鴻召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歷史(1937~1947)》,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余 華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1月,2011年1月。
余岱宗 《被規訓的激情──論1950、1960年代的紅色小說》,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9月。
余思牧 《作家巴金》(增訂本上卷),香港:利文出版社,2006年3月。
李英儒 《春風野火鬥古城》,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6月北京第一版,2001年3月重印。
李 揚 《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9月。
李 楊 《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初版,2006年5月。
李潔非 《典型文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8月。
李潔非 《典型文壇》,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李潔非 《典型年度》,香港:三聯書店,2011年4月。
杜國景 《合作化小說中的鄉村故事與國家歷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8月。
杜鵬程 《保衛延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年6月北京第一版,1956年1月北京第二版,2001年10月重印。
周立波 《周立波小說選》,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9年9月。
周立波 《暴風驟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4月北京第一 版,1956年8月北京第二版,2001年10月重印。
周仰之 《人間事都付與流風:我的祖父周立波》,北京:團結出版社,2010年1月。
孟云劍、楊東曉、胡騰 《共和國記憶60年‧編年紀事》,北京:中信出版公司,2009年1月。
孟廣來、牛運清編 《柳青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
孟繁華、程光煒 《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1月。
邵荃麟 《邵荃鱗評論選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4月。
金敬邁 《歐陽海之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6年7月北京第一版,2005年1月。
政協西安市長安區委員會編 《長安百村》(一),西安:中共陜西省長安區政協,2009年9月。
洪子誠、孟繁華主編 《當代文學關鍵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洪子誠 《1956:百花時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洪子誠 《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2007年6月第二版,2007年10月。
洪子誠 《中國當代文學史》(下編1980-1990年代),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8年8月。
洪子誠 《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編1950-1970年代),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8年3月。
洪子誠 《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2003年10月。
洪子誠 《中國當代文學概說》,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6月。
洪子誠 《當代中國文學的藝術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8月。
洪子誠 編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五卷1949-197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
胡平、曉山 編 《名人與冤案──中國文壇檔案實錄》,北京:群眾出版社,1998年11月。
唐小兵 《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型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唐小兵 《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增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唐再興、鄭乃臧編選 《趙樹理談創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6月。
師永剛、劉瓊雄、張峻 編 《雷鋒1940-1962》,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3月。
袁靜、孔厥 《新兒女英雄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11月北京第一版,2002年2月重印。
馬烽、西戎 《呂梁英雄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4月北京第一 版,1956年11月北京第二版,2000年4月重印。
高化民 《農業合作化運動始末》,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
高 華 《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08年。
張 炯 主編 《丁玲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張 檸 《再造文學巴別塔(1949-1966)──共和國文學60年‧第一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網路免費閱讀,網址:
http://data.book.163.com/book/home/009200050001/0000JcbD.html(2012/8/17)
啟 之 《毛澤東時代的人民電影(1949~1966年)》,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0年4月。
曹錦清 《如何研究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
郭冰茹 《十七年(1949-1966)小說的敘事張力》,長沙:岳麓書社,2007年6月。
陳明忠 《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台北:人間出版社,2011年6月。
陳冠中 《盛世──中國,二0一三年》,台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12月。
陳思和 《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第二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2005年3月第二版。
陳順馨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接受與轉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2004年3月。
賀桂梅 《轉折的時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賀照田 《當代中國的知識感覺與觀念感覺》,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2006年1月。new window
黃子平 《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黃文倩 《在巨流中擺渡:「探求者」的文學道路與創作困境》,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1月。
黃修己 《趙樹理研究資料》,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5年9月。
黃修己 《趙樹理評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
黃曙光 《當代小說中的鄉村敘述──關於農民、革命與現代性之關係的文學表達》,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3月。
復旦大學中文系「趙樹理研究資料編輯組」編 《趙樹理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
楊 沫 《青春之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1月北京第一版,2005年1月。
董之林 《熱風時節:當代中國「十七年」小說史論(1949~1966)》,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12月。
蒙萬夫、王曉鵬、段夏安、邰持文編 《柳青傳略》,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
劉建軍、蒙萬夫、張長倉 《論柳青的藝術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8月。
歐陽山 《高乾大》,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1月。
蔡 翔 《革命/敘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文化想像(1949-196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錢理群 《1948:天地玄黃》,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錢理群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1月。
錢理群 《拒絕遺忘:「一九五七年學」研究筆記》,香港:牛津出版社,2007年。
錢理群 《知我者謂我心憂──十年觀察與思考1999-2008》,香港:星克爾出版公司,2009年6月。
閻浩崗 《「紅色經典」的文學價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薄一波 《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1月。
藍愛國 《解構十七年》,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曠晨、潘良 編 《我們的五十年代》,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5年10月。
曠新年 《寫在當代文學邊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嚴家炎 《嚴家炎論小說》,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4月。
〔美〕Hessler, Peter.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10.
何 偉 《尋路中國》,新北市:八旗文化出版社,2011年3月。
〔美〕Belden, Jack. China Shakes the World.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0.
杰克‧貝爾登 《中國震撼世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7月。
〔美〕 MacFarquhar, Roderick and John K. Fairbank. The Co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4: The People’s Republic, Part 1, The Emergence of Revolutionary China, 1949-196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1987.
R‧麥克法夸爾、費正清編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革命的中國的興起1949-196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2007年6月重印。
〔美〕MacFarquhar, Roderick and John King Fairbank. The Co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4: The People’s Republic, Part 1, The Emergence of Revolutionary China, 1949-196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費正清、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主編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1991年1月。
〔美〕Meisner, Maurice. 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New York: Free Press, 1986.
莫里斯‧邁斯納《毛澤東的中國及後毛澤東的中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
〔美〕Nochlin, Linda. Realism. Harmondsworth : Penguin, 1971.
琳達‧諾克林《現代生活的英雄》,桂林:廣西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美〕Schwartz, Benjamin I.. 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1.
本杰明‧I‧史華慈《中國的共產主義與毛澤東的崛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美〕Snow, Edgar. Red Star over China. New York: Grove Press, 1938.
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4月。
〔美〕李歐梵(Lee, Leo Ou-Fan)《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In Search of Modernity: Essays in Cultural Criticism),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年9月初版,1998年1月。
〔美〕 夏志清(Hsia, Chih-Tsing)《中國現代小說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1),香港:友聯出版社,1979年7月。
〔美〕 夏志清(Hsia, Chih-Tsing)《中國現代小說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1),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11月。
參、單篇論文
王維國 〈戰爭時期中國文學地理的重新劃分──戰時中國文學地理研究之一〉,原載於南京《江海學刊》2008年6月,頁177-180,轉載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9年3月,頁12-15。
巫洪亮 〈「工農兵」:「吊詭」的形象符號──「十七年詩歌」中的「工農兵」形象研究〉,原載於《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2月,頁17-22,轉載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1年8月,頁43-48。
李 蓉 〈「小說身體」的另一種「現代」:論趙樹理小說的人物寫法〉,原載於北京《文學評論》2011年3月,頁131-137,轉載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1年8月,頁132-140。
李慶番 〈創造新人物的幾點淺見〉,《劇本》1959年2期,頁31-32。
杜景國 〈論農業合作化小中的「創業敘事」──以《三里灣》、《山鄉巨變》、《創業史》為中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總第130期,頁95-98。
孟維剛 〈憶柳青深入生活軼事〉,《秦嶺》2008年秋之卷,總第3期,頁90-93。
金宏宇 〈《創業史》:修改意向和版本本性〉,《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5月,第25卷第3期,頁35-77。
段從學 〈《三里灣》與《創業史》之比較〉,《晉東南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12月,第18卷第4期,頁35-40。
段從學 〈高增福與社會主義新人的成長〉,《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第19卷,總81期,頁22-25。
徐文斗、孔范今 〈談梁生寶形象的塑造(下)──《柳青研究》之一〉,《齊魯學刊》1979年3期,頁59-68。
徐文斗、孔范今 〈談梁生寶形象的塑造(上)──《柳青研究》之一〉,《齊魯學刊》1979年2期,頁61-71。
晉叔鄙 〈從一個建議看柳青之為作家〉,《文學評論》1979年4期,頁75-77。
祝秀黻 〈關於塑造革命英雄形象問題的討論〉,《中國戲劇》1964年7期,頁26-29。
秦良杰 〈身份焦慮與美學衝突──從一個角度重讀《創業史》〉,《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年6月,第25卷第2期。
康式昭 〈讓工農兵新英雄形象放射理想的光輝──華北區話劇歌劇觀摩演出會學習札記〉,《前線》1965年6期,頁18-21。
張 田 〈我所知道的柳青〉,《當代文壇》1984年8期,頁26-29。
陳忠實 〈我讀《創業史》──在《創業史》發表五十週年紀念會上的發言〉,《秦嶺》2009年冬之卷,總第8期,頁83-84。
傅書華 〈探尋面對「整體」的「個體」「蹤跡」──重評《創業史》〉,《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第18卷,總75期,頁51-55。
劉克寬 〈超越政治視角的文化審視──重新解讀《創業史》中梁三老漢形象〉,《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頁81-84。
劉克寬 〈對《創業史》作為十七年現實主義典型文本的思考〉,《泰安師專學報》1999年7月,第21卷第4期,頁39-47。
薩支山 〈50-70年代「農村題材」長篇小說研究──以《三里灣》、《山鄉巨變》、《創業史》為中心〉,《文學評論》2001年3期,頁117-124。
曠新年 〈「新左翼文學」與歷史的可能性〉,原載於北京《文藝理論與批評》2008年6月,頁17-22,轉載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9年3月,頁29-33。
〔日〕竹內好 〈新穎的趙樹理文學〉原載於日本《文學》第9卷第21期,岩波書店,1953年9月。收入於黃修己編,《趙樹理研究資料》,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5年9月,頁482-493。
肆、學位論文
于躍門 《中國大陸農業合作化演進與調適之研究》,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new window
朱 靚 《規範與質疑:文本世界的二重建構──重評《創業史》》,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生研究論文,2003年6月。
李 慧 《革命精神感召下的理想世界──論「十七年」小說中兩大創作題材的時代精神特徵》,新疆大學文藝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5年6月。
范河南 《從《創業史》的修改,看柳青的自我異化與消失》,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3月。
張卓棣 《毛澤東與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閔惠貞 《趙樹理及其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