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李銳作品研究
作者:葉錦霞
作者(外文):Yeh, Chin-Hsia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唐翼明
宋如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敘事技巧先鋒文學新歷史小說人文精神知青文學narrative techniquesavant-garde literaturenew historical novelhuman spirityouth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3
李銳(Li Rui)於1950年出生於北京,經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反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重要時期。隨著政治運動的開展,家庭背景曾經使他由紅五類至黑五類,在劃清界線與親情牽絆中掙扎;文革中他成為下鄉知青,從都市到黃土高原,他在歷史變革中反思存在的價值。這些經歷、見聞與思考,成為他作品的主題。大陸文學在文革之後蓬勃發展,歷經傷痕、反思、尋根、新寫實、先鋒…等各個時期,但李銳的作品不受文學風潮的影響,他「拒絕合唱」,堅持寫他家族的故事、寫人為歷史的殘酷、寫人的困境、寫自己對生命價值的叩問,他是大陸當代文學中非常重要的作家,但從他的作品中可見他對生命的真誠關懷,及對文學藝術的刻苦追求,李銳作品中所呈現的思想與藝術價值,是本論文所要探討的主要課題。
本論文結構分為八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的整理評析,再至研究方法的確立等論文撰寫準備工作。第二章結合李銳的生平,了解其創作歷程。第三章分析李銳小說中的主題,從而剖析李銳對個體生命的關注。第四章以敘事學方法分析小說的藝術技巧,從而瞭解其小說創作模式及發掘作品內涵。第五章分析散文作品中的主題,論述散文中情感思想的內涵,第六章散文藝術技巧與價值,即了解散文書寫之形式風格、及在文學史上文體繼承及堅持人文精神上的價值。第七章李銳作品中的思想,即從李銳的小說與散文中深入探討死亡、歷史、宗教等三大課題,冀能梳理出李銳之思想脈絡。第八章結論則為研究結果之檢討並提供未來研究發展方向。
Abstract
Li Rui was born in Beijing in 1950; he has experienced the anti-rightist movement,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Deng Xiaoping’s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other important periods and event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political movements in the country, his family background caused him to be reclassified under the Five Black Categories from the Five Red Categories , and he experienced much distress struggling with drawing the lines and maintaining family tie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e became a rusticated youth in the countryside; wandering from the cities to the Loess Plateau, he reflected upon the value of existence during these historic events. All of these experiences, knowledge and thoughts are reflected in the themes of his works. Mainland literature flourished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went through various periods, such as scarring, self-reflection, root-searching, new realism, and avant-garde periods ; yet Li Rui’s works remained unaffected by these waves of change; he “refused to sing in unison,” and insisted on writing stories of his family, the cruelty of human history, people’s hardships, and his own search for the value of life. He is a very important writer in China’s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whose works reflects his sincere concern for life and his arduous pursuit of the literary arts. The ideas and artistic values presented in the works of Li Rui are the main topics of discussion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Chapter I explains the motives and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makes general comments on the literatures , and establishes the research methods used and works consulted by this paper. Chapter II summarizes Li Rui’s life and explains his writing career. Chapter III analyzes the themes of Li Rui’s novels, through which his concern for individual lives is further analyzed. Chapter IV uses narrative techniques to analyze the artistic skills evidenced in the novels, so as to understand Li Rui’s novel writing techniques and the meanings of his works. Chapter V analyzes the themes of Li Rui’s prose works and describes the meanings behind the emotions and ideas in them. Chapter VI discusses the artistic skills and values of his prose works; it helps understand the prose writing styles and the value of prose works in inheriting and sustaining the values of the human spirit. Chapter VII discusses Li Rui’s ideas as presented in his works, especially his in-depth discussions of death, history, and religion in his novels and other prose works , so as to explain his thought processes. Chapter VIII concludes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present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參考文獻資料
壹、專書
一、作品
(一)李銳作品
李銳:《丟失的長命鎖》,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5年。
李銳:《厚土》,台北:洪範出版社,1988年。
李銳:《紅房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
李銳:《傳說之死》,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1994年。
李銳:《二龍戲珠》,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 1997年。
李銳:《誰的人類》,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年。
李銳:《厚土》,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
李銳:《月上東山》,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
李銳:《拒絕合唱》,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
李銳:《另一種紀念碑》,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
李銳:《無風之樹》,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
李銳:《萬里無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
李銳:《運河風》,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
李銳:《舊址》,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
李銳:《無風之樹》,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李銳:《銀城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李銳:《銀城故事》,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
李銳:《網路時代的「方言」》,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
李銳、王堯:《李銳、王堯對話錄》,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銳:《寂靜的高緯度》,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李銳:《紅房子》,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李銳:《太平風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李銳:《萬里無雲:行走的群山》,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李銳:《舊址》,台北:洪範出版社,2006年二版。
李銳、蔣韻:《人間——重述白蛇傳》,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李銳:《張馬丁的第八天》,台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

(二)李銳散文(未收入散文集或2006年以後出刊之散文篇章)
李銳:〈關於《舊址》的問答:筆答梁麗芳教授〉,《當代作家評論》1993 年第6期。
李銳:〈自述〉,《小說評論》,2003年,第2期。
李銳:〈無害的文學,無害的主義〉,《文藝爭鳴》,2004年,第3期。
李銳:〈無藥可醫的病痛〉,《讀書》,2004年,第2期。
李銳:〈點燃絕望為自己照明〉,《讀書》,2004年,第10期。
李銳:〈高粱紅了幾千次〉,《上海文學》,2006年,第1期。
李銳:〈自由的行魂,或者史鐵生的行為藝術〉,《讀書》,2006年,第4期。
李銳:〈幻滅之痛〉,《南方文壇》2007年第3期,
李銳:〈「我初次看到一個人!」——再讀《白癡》〉,《讀書》,2007年,第7期。
李銳:〈是一種安慰〉,《書城》,2010年,第9期。
李銳:〈永恒之舞,亙古之夢——重讀史鐵生〉,《天涯》,2011年,第2期。
李銳:〈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五臺山》,2011年,第1期。
李銳:〈寬宏大量的長者〉,《山西文學》,2011年,第3期。
二、學術專書
丁帆等:《中國鄉土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5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
王先霈、王又平主編:《文學理論批評術語匯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王侃:《歷史.語言.慾望:1990年代中國女性小說主題與敘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堯:《「文革」對「五四」及「現代文藝」的敘述與闡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王銘銘:《想像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new window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0年代與八0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88年。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new window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王德威:《當代小說二十家》,北京:三聯書店,2006 年。
申丹、韓加明、王麗亞著,《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
白春香:《趙樹理小說敘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米鶴都:《紅衛兵這一代》,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
米鶴都:《聚焦紅衛兵》,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
佘樹森:《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余英時:《人文與理性的中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年。
克羅齊:傅任敢譯,《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6年。
吳秀明:《三元結構的文學:世紀之交的當代文學思潮研究》,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8年
吳亮、章平、宗仁:《現實主義小說》(上、下),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
吳亮、章平、宗仁:《結構主義小說》,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
吳亮、章平、宗仁:《象徵主義小說》,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
吳亮、章平、宗仁:《意識流小說》,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臺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02年。new window
宋如珊:《隔海眺望:大陸當代文學論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
李永東:《頹敗的家族:家族小說的文化與敘事研究》,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9月。
李建軍:《小說修辭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寒波:《李銳小說創作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0年。
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出版社,1996年。
汪民安:《文化研究關鍵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年。
汪曾祺:《塔上隨筆》,湖南:群眾出版社,1993年11月。
辛曉玲:《平凡人生宇宙深境:中國現當代散文意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10月。
周憲:《審美現代性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年。
孟繁華、林大中:《九十年代文存》 (上、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金漢:《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台北:大地,2007年。
南帆:《文學的維度》,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8年。
南帆:《後革命的轉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
段德智:《死亡哲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6年。
洪子誠、孟繁華:《當代文學關鍵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下編》,臺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
洪子誠:《作家姿態與自我意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年。
唐小兵:《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唐翼明:《大陸「新寫實」小說》,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唐翼明:《大陸新時期文學(1977-1989) :理論與批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杜, 1979年。
孫周興:《說不可說之神祕》,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張方譯:《講故事:對敘述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張伯存:《文化症候與文學精神》上海: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10月。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京媛:《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0年。
張進:《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
曹文軒:《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曹文軒:《中國人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曹惠英著,《中國知識青年題材小說研究-一從文革時期到90年代》,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
梁向陽:《當代散文流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7月。
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出版社,1995年。
郭小東:《中國當代知青文學》,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
陳佩華:《毛澤東與紅衛兵的故事》,台北:新潮社,2007年。
陳忠和:《不可一世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山版社 2003年。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字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思和:《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陳瑞文:《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new window
陳嬌華:《當代文化轉型中的「斷裂」歷史敘事:新歷史小說創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年
陳曉明:《表意的焦慮:歷史祛魅與當代文學變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
陳曉明:《批評的曠野》,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年8月。
陳曉明:《審美的激變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
陳繼會:《二十世紀中國小說文化精神》,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年。
陳繼會:《中國鄉土小說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陳繼會:《批評:文化審美之維》,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
陶東風、和磊:《中國新時期文學30年(1978-200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陶東風:《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份子》,上海:三聯出版社,2001年。
程文超:《新時期文學的敘事轉型與文學思潮》,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
童慶柄:《文體與文體創造》,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貴志浩:《話語的靈性:現代散文語體風格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黃子平:《「灰闌」中的敘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黃雲霞:《苦難敘事的精神系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
解志熙:《生的執著——存在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翟永明:《生命的表達與存在的追問──李銳小說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年。
趙一凡:《西方文論關鍵字》,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劉青峰:《文化大革命:實史與研究》,香港:中文大學,1996年。
劉再復:《文學的反思》,台北:明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
樊星:《大陸當代思想史論》,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
鄭志明:《中國文學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錢理群、吳福輝、溫儒敏:《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韓晗:《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三十年1978-2008年》,台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
韓春燕:《文字裡的村莊──當代中國小說的村莊敘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三、翻譯專書
巴赫金著,白春仁、曉河譯:《文本對話與人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巴赫金著,白春仁、曉河譯:《巴赫金全集: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巴赫金著,白春仁、顧亞鈴等譯,:《巴赫金全集─詩學與訪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5 年。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蘇克、馮川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10月。
弗萊著,陳慧等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6年。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佘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 年。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韓少功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 年。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1998年。
佛斯特(E.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周蕾著,孫紹誼譯:《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 年。new window
埃利亞斯.卡內提著,馮文光、劉敏、張毅譯:《群眾與權力》,北京:中央編譯出版, 2003年。
韋恩.布斯著,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茲維坦.托多羅夫著,黃曉敏譯:《文學作品分析》,張寅德編選,《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著,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 年。
海倫.加德納著,江先春、沈弘譯:《宗教與文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2003.4重印) .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年二版。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蒂姆•克雷斯威爾(Tim Cre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 年。
榮格(C. G. Jung)著:《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出版社,1990 年。
瑪亞琳,德埃爾(Ern,A. )主編, 余傳玲等譯: 《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潘鳴嘯(Michel Bonnin)著、歐陽因(AnnieAu-Yeung)譯:《失落的一代 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盧卡奇(Georg Lukacs)著,張西平譯:《歷史和階級意識: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年。
盧伯克等著,方土人、羅婉華譯:《小說美學經典三種》,上海:上海文藝山版社 1990年。
恩斯特.卡因勒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
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黑格爾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上海:上海世紀書版集團書店出版社,1999年。
楊小濱著,愚人譯:《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 年。
貳、單篇論文
一、台灣專書及期刊論文
王德威:〈呂梁山色有無間:李銳的小說天地〉,收入《無風之樹》,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頁7-31。new window
王德威:〈呂梁山色有無間──李銳的小說天地〉,《無風之樹》,頁8-9。new window
王德威:〈歷史的憂鬱,小說的內爆:李銳與《銀城故事》〉,《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頁305-310。new window
洪士惠:〈驢子會說話話:李銳長篇小說「國」家與「家」國的對話〉,《國文天地》第23卷第3期,2007年8月,頁58-57。
黃錦樹:〈故事、歷史悲劇的偶遇:評李銳《銀城故事》〉,《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頁463-465。new window
劉小萌:〈下鄉女知識青年婚姻剖析〉《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劉青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年,頁153。new window
蔡源煌:〈李銳的《厚土》與《舊址》〉,收入《從四 0年代到九 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頁289-298。
鍾文音:〈背對進化,格物致知的再現:評李銳《太平風物》〉,《文訊》251期,2006年9月,頁102-103。
二、期刊論文
王春林:〈「身份認同」與生命悲情:評李銳、蔣韻長篇小說《人間》〉,《南方文壇》2008年第3期。
王春林:〈智性視野中的歷史景觀—評李銳長篇小說(銀城故事)〉,《小說評論》2002 年第 5 期。
王春林:〈蒼涼的生命詩篇:評李銳長篇小說《無風之樹》〉,《小說評論》
王堯、李銳:〈本土中國與漢語當代寫作〉,《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2期,頁16-29。
王堯:〈李銳論〉,《文學評論》2004年第1期。
王堯:〈道器之間的《太平風物》〉,《讀書》2008年第7期。
王德威:〈歷史的憂鬱小說的內爆〉,《讀書》2004年第4期。
王輝:〈李銳《舊址》與《銀城故事》對「革命」的文學性解讀〉,《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頁34-37。
王輝:〈從中心滑向邊緣—論李銳《舊址》和《銀城故事》對」革命」的文化性解讀〉,《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王鴻生、耿占春、曲春景:〈對「文革」的再敘事:關於《無風之樹》和《萬里無雲》的對話〉,《上海文學》,1998年1月號,頁75-79。
白燁:〈短而厚:短篇小說的新趨向:從李銳的《厚土》談起〉,《文匯報》1987年10月5日。
石恩:〈「新歷史小說」和「新歷史主義小說」〉,《小說評論》2000年第2期,頁20-23。
成一、李國濤等:〈一部大小說—關於李銳長篇新著《無風之樹》的交談〉,《當代作家評論》1995年第3期。
成一:〈不是選擇:李銳印象〉,《當代作家評論》1994年第3期。
曲春景:〈反神話與「文化大革命」再思考:評李銳小說的思想價值〉,《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3期,頁13-20。
曲春景:〈對文革成因的文化批判:讀李銳的《無風之樹》和《萬里無雲》〉,《中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吳方:〈追摹本色賦到滄桑〉,《讀書》1987年第8期。
吳秀明:〈當代文學價值與批評的雙重視角〉,《文藝研究》,2004年,第5期。
吳秀明:〈當代歷史小說中的明清敘事〉,《文學評論》,2002年,第4期。
吳秀明:〈論90年代的歷史題材小說創作〉,《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4期。
吳秀明:〈論當代中國文學的語言意識與語言革命〉,《浙江學刊》,2005年,第2期。
吳秀明:〈論歷史文學獨特的語言媒介系統——兼談20世紀現代主義歷史文學的語言實驗〉,《文藝理論研究》,2003年,第2期。
吳秀明:〈歷史題材小說的轉型〉,《小說評論》,2001年,第4期。
李丹夢:〈敞開與囚禁:艱難的自我抒寫—李銳創作心理初探〉,《上海文學》2004 年第2期。
李陀:〈丁玲不簡單:毛體制下知識份子在話語活中的複雜角色〉,收入李陀編:《昨天的故事:關於重寫文學史》,香港:牛津大學,2006年,頁169-198。
李國濤、成一等:〈一部大小說:關於李銳長篇新著《無風之樹》的交談〉,《當代作家評論》,1995年3月,頁11-15。
李慶西:〈古老大地的沉默—漫說《厚土》〉,《文學評論》1987 年第6期。
李潔非:〈廢墟上的銘文—李銳長篇小說《舊址》的主題分析〉,《當代作家評論》1993 年第4期。
李銳、王堯:〈生命的歌哭〉,《作家》,2004年,第1期。
李銳、吳亮:〈我不愿意再把自己輕易交給任何真理〉,《上海文化》,2010年,第5期。
李銳、蔣韻:〈偶遇因緣——關于《人間》〉,《書城》,2007年,第5期。
李銳、續小強:〈「煎熬」的歷史觀:《張馬丁的第八天》及其他——作家李銳筆談〉,《名作欣賞》,2011年,第28期。
李銳、王堯:〈本土中國與當代漢語寫作〉,《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2期。
李銳、葉立文:〈漢語寫作的雙向煎熬——李銳訪談錄〉,《小說評論》,2003年,第2期。
周政保:〈口語傾訴的方式(或敘述就是一切):關於李銳的長篇小說《萬里無雲》〉,《南方文壇》,1997第3期,頁46-50。
周政保:〈白馬就是白馬—關於小說家李銳〉,《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3期,頁38-50。
周政保:〈自尊的獨語:讀李銳的隨筆集《拒絕合唱》〉,《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5期,頁45-51。
周政保:〈歷史生活與文學化的表達:從李銳的《銀城故事》說到現時的小說創作〉,《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2期,頁103-106。
金漢:〈短篇藝術的新收穫:讀李銳的集束小說《厚土》〉,《名作欣賞》,1987年第5期。
南帆:〈修辭:話語系統與權力〉,《上海文學》1996年第12期,頁64-72。
南帆:〈敘述的秘密:讀李銳的長篇小說《萬里無雲》〉,《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4期,頁4-12。
姚新勇:〈落日情節的漂浮與戲謔智性的敞開:知青文學研究之四〉,《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柯貴文:〈啟蒙者、民眾與一種文化:《萬里無雲》解讀〉,《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卷第3期,1999年,頁51-54。
胡全章:〈個體生命意識的去蔽與敞亮──《銀城故事》的歷史觀透視〉,《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3期,頁73-75。
唐海東:〈用方塊字深刻地表達自己──李銳小說的敘事探索〉,《小說評論》,2005年第4期,頁36-39。
徐肖楠:〈《舊址》家族寓言中的歷史投影〉,《名作欣賞》1999年第6期。
徐阿兵:〈「政治中國」與「鄉土中國」的諦視觀照—關於李銳小說的一種解讀〉,《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頁47-51。
馬風:〈氛圍的營造和渲染:《厚土》的藝術支點〉,《當代作家評論》,1987年第4期。
高小弘、翟永明:〈「本土」的書寫:李銳小說創作簡論〉,《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頁91-96。
高小弘、翟永明:〈穿透生命表像的價值追問與詩意傳達──評李銳的《無風之樹》〉,《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頁84-89。
高小弘:〈李銳小說敘事聲音分析〉,《鄭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張文武:〈傾訴的瀑布:探討《無風之樹》的詩意空間〉,《蒙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3期。
張均:〈「超越」的限度:論李銳兼及對新自由主義文學的批評〉,《當代文壇》,2006年第1期,頁59-63。
張志忠:〈《舊址》四重奏〉,《小說評論》1993年第5期。
張景蘭:〈民間視野下的「文革」〉,《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年第6期。
張景蘭:〈民間視野下的「文革」〉,《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 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144-147。
梅瓊林:〈《舊址》:複調意味的歷史思考〉,《名作欣賞》1998年第5期。
郭洪雷、張豔龍:〈從「器具」領悟生存—讀李銳的農具系列小說《挎鐮》、《殘摩》〉,《名作欣賞》2005年第9期。
陳發明:〈重述神話拷問人性:讀李銳新作《人間》〉,《名作欣賞》2007年第21期。
陳曉明:〈本土的神話:一種不斷被遮蔽的神話〉,《作家》1995年第7期。
陳樹萍、李相銀:〈農具的隱喻:城市化進程中鄉村的焦慮:評李銳的「農具系列」〉,《小說評論》2005年第4期。
陳樹萍、李相銀:〈農具的隱喻:城市化進程中鄉村的焦慮:評李銳的「農具系列」〉,《小說評論》,2005年第4期,頁40-44。
傅書華:〈對人性與歷史的追問與審視:評李銳小說《舊址》〉,《文科教學》,1994年第1期,頁53-58。
傅書華:〈對人性與歷史的追問與審視:評李銳的長篇小說《舊址》〉,《黃河》1993 年第6期。
凱特.里格比:〈生態批評〉,《文學理論精粹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程光煒,丁帆,李銳:〈鄉土文學創作與中國社會的歷史轉型——「鄉土中國現代化轉型與鄉土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紀要〉,《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楊矗:〈李銳「焦慮」的祛魅化分析〉,《文學評論》,2005 年第 2 期,頁 43-49。
葉立文:〈他的敘述維護了誰? :李銳小說的價值立場〉,《小說評論》,2003年第2期,頁37-42。
葉開:〈空洞的焦慮──李銳長篇小說《銀城故事》的基本命題〉,《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2期,頁92-102。
董大中:〈評〈古牆〉〉,《小說評論》1987年第1期,頁59-63。
雷達:〈說《厚土》兼論意味、文體及其它〉,《上海文論》1987 年第4期。
翟永明:〈李銳小說敘事結構分析〉,《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翟永明:〈神聖光環下的魅影──論李銳小說中的「革命」〉,《文藝評論》2004年第1期,頁56-60。
翟永明:〈堅守與質疑的雙聲對話──試論李銳小說對啟蒙的深刻表達〉,《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5 期,2007年9月,頁98-103。
翟永明〈宿命與荒誕的生存──試論李銳小說對人類存在困境的追問〉,《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30 卷第 1 期,2007年1月,頁109-114。
劉蜀貝:〈東西方男子漢的文化意蘊:李銳〈好漢〉和海明威《老人與海》的文本比較〉,《名作欣賞》,2003年第12期,頁37-40。
韓魯華:〈厚土:透視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藝術視覺:讀李銳小說《眼石》三篇〉,《小說評論》1987 年第6期。
羅慧敏:〈再造烏托邦:談《無風之樹》的敘述人稱特色〉,《寧泀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年4月。
嚴敏、梅瓊林:〈《舊址》:複調意味的歷史思考〉,《名作欣賞》,1998年第5 期,
顧明霞:〈現代性的歷史失敗與啟蒙者的話語悖論:論李銳的長篇小說《銀城故事》〉,《當代文壇》2002 年第 5 期。
叁、學位論文
一、台灣
陳芊卉:《重述神話─《人間:重述白蛇傳》析論》,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陳雀倩:《八十年代大陸文學主體性的建構與尋根意識的發展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new window
孫國華:《文革後大陸文學的新主題--以莫言、李銳、王安憶的作品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曾柏蓉:《個體生命的蹤跡──李銳小說的歷史意識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楊毓絢:《記憶文革‧觀照苦難:李銳小說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劉文淑:《李銳小說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蘇怡如:《韓少功小說創作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二、大陸
于倩:《在超越中前行》,瀋陽:遼寧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王天兵:《 20世紀80-90年代中國小說死亡敘事研究》,長春: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8 年。
王周炎:《雜文的語體特徵探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3年。
王春云:《小說歷史意識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文藝學博士論文,2006年。
王炳中:《論現代散文理論批評的個性說》,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王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散文類型研究》,長春: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10年。
米文佐:《雜文概念的重新界定和雜文詩概念的界定》,蘭州:蘭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宋慧毅:《李銳論》,蘭州:蘭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小光:《生死超越與人間關懷》,成都:四川大學宗教學博士論文,2002年。
李小亞:《現代雜文文體研究──以躶獨秀、魯迅為例,論文文體的範圍》,廣州:暨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志婧:《質疑與反思——李銳小說解讀》,蘇州:揚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李娜:《悲涼的生存無奈的選擇》,濟南: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海波:《死亡學視野中的中國佛教死亡觀研究》,西安:西北大學中國思想史博士論文,2005年。
李婷婷:《李銳晚近小說的敘事修辭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李寒波:《人生困境的別樣言說:李銳:從《厚土》到《銀城故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李瑋:《立足「本土中國」的現代性寫作》,濟南: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李曉軍:《從李銳小說中的「知識者」形象看其對「啟蒙」的反思》,長春: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李躍庭:《「雙向的煎熬」:在「歷史」與「新歷史」之間》,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肖國棟:《死亡視域下的魯迅》,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
周春潔:《論李銳小說中的死亡意識》,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唐文:《權力、死亡、荒誕》,濟南: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
徐阿兵:《本土中國的現代書寫—李銳小說創作論》,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袁曉斌:《生存困境的無盡歌哭:李銳小說主題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康志宏:《從《厚土》到《無風之樹》》,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振國:《拒斥與吸納:天主教對中國民間信仰的應對》,濟南:山東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博士論文,2008年。
曹剛:《李銳「呂梁山系列」小說的敘事倫理研究》,西安:西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彭娜:《現實與歷史之間的艱難穿行》,南昌:南昌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黃科安:《知識者的探求與言說─中國現代散文隨筆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2年
董春風:《李銳小說的生命敘事》,南寧:廣西民族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廖海波:《世俗與神聖的對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3年。
翟永明:《生命的表達與存在的追問:李銳小說論》,濟南: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
趙燕琴:《李銳小說的敘事藝術》,石家庄: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簡加言:《融合中外散文精華的藝術創造─巴金散文創作論之一》,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6年=.
羅慧敏:《李銳晚近小說的敘述話語研究》,合肥:安徽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2年。
肆、網路資料
1. 國家圖書館──「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YoeUe_/search?mode=basic
2.中國期刊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http://cnki50.csis.com.tw.autorpa.pccu.edu.tw/kns50/Navigator.aspx?ID=CMFD
3. 自貢日報社/自貢網:自貢鹽業概況。上網日期:2013.11.20
網址:http://zg.cn/news/a/20130703/40491.html
互動百科:李銳[四川自貢作家]
http://www.baike.com/wiki/%E6%9D%8E%E9%94%90%5B%E5%9B%9B%E5%B7%9D%E8%87%AA%E8%B4%A1%E4%BD%9C%E5%AE%B6%5D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