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共戰爭期間國共文宣之研究-以報紙為中心的探討
作者:黃敬媛
作者(外文):Huang, Ching-Yua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陳立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國共內戰宣傳報紙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8
摘要
從抗戰勝利後,國民黨不到四年多的時間即失去中國大陸。為何國民黨失去大陸政權退守台灣的議題,至今仍是研究中國現代史學者們重視的課題。相對於抗戰時期,日本費時8年的時間仍無法征服中國,中共卻只花4年時間即佔領中國。
本文以報紙宣傳的角度觀察戰後中國政局的轉變。戰後國民黨宣傳的範圍包含很廣,以報紙而言,有中央直轄黨報、各級地方黨報、黨員主辦的報紙、軍報四類,再加上中央通訊社與中央廣播電台,構成國共內戰當時國民黨宣傳的基本武力。本文先從共產黨在當時運應的宣傳策略及國民黨又如何對應談起,進而從戰爭與學運探討國共的意識形態,並分析黨報及其社論對國共關係的立場,以了解國共兩黨如何利用黨報來為自己宣傳,最後從中國大陸淪陷前後,國共兩黨宣傳在政權轉變中的作用與意義。
經由國民黨與共產黨黨報社論,可以了解兩黨為了爭奪政權,運用了各種宣傳策略,國民黨雖有美國的幫助,但最終仍宣告失敗,且美國的協助也成為中共抨擊的對象。國民黨除了在戰事失利外,在宣傳方面也未能發揮成效。主要在於中共宣傳對象是以廣大的農民、勞工等低階人士為主,實施的政策則以土地改革、經濟改革為主,這些策略更能貼近民眾,獲得廣大的群眾的支持。然而,國民黨宣傳對象則以上層的知識份子為主,但當時的背景,中國才從二次大戰中結束,正值休養恢復時期,而國民黨實行的政策與中共相比,則較無法符合民眾的需求。加上國民黨官員貪污事件頻傳,及政治上的腐敗,更加深人民對政府的不滿。值得我們省思的是國民黨原是執政黨,掌握國家的資源,究竟國民黨的宣傳政策出了什麼問題?否則為何在短短四年,就將大片江山拱手讓給共黨了?內部因接收淪陷區引發的問題、經濟上的通貨膨脹危機,土地分配不均的問題;外在受到美蘇兩國在國際上的爭權,均使國民黨無法在宣傳上發揮成效。
反觀,中共在和平的訴求上,國共和談給予中共扮演和平一方的機會,共黨是代表著「反內戰、爭取和平的」,如在《新華日報》的社論中,都可出到他們是藉「人民」之名發聲。中共在宣傳策略的轉變上,較國民政府來得快速,塑造出黨的形象也較國民政府來得顯明,較為其他黨派和群眾所接受。一些原本保持中立立場的人士,最後都選擇投靠中共陣營,也因這樣的成果,使中共黨了一次漂亮的宣傳戰役。
參考書目
一、檔案:
1、(國史館藏)
不知名,〈出版法修正〉,1947年4月1日-5月9日,國民政府檔案,國史館藏,檔號:0121.62/2221.02-01。
不知名,〈官員談話管制〉,《國民政府檔案》,國史館,1947年3月30日,檔號:1410.03,3060.01-01。
不知名,〈程部長天放呈蔣總裁〉,《蔣中正總統檔案》革命文獻,戡亂時期之黨務,編號70,廣州市,1949年7月14日,國史館藏。
不知名,〈蔣介石指示鵬學沛對共黨軍事政治教育社會之宣傳戰術及運用方法切實研究〉,《國民政府檔案》,1946年5月22日,國史館藏,檔號:0161.42/4450.01-05。
國史館,《國民政府資料》〈全國剿共總動員宣傳辦法〉(台北市,國使館藏),編號:1411.11 8060.01-01。
國史館,《蔣中正文物》〈呈表彙集一二三〉,典藏號:002-080200-00550-034(台北市,國史館藏)。
蔣中正,〈蔣中正黃百韜勿對記者談話並嚴禁所部見記者〉,《蔣中正總統檔案》,1946年8月29日,檔號:15923。
蔣中正,〈蔣中正電王軍長以飛機空投通信袋派員至機場守候〉,《蔣中正總統檔案》,1948年10月5日,檔號:16272。
蔣中正,〈蔣中正電王贊斌重要戰電不得發無線電並伺機欺敵以待友軍前來〉,《蔣中正總統檔案》,1947年3月14日,檔號:15984。
蔣中正,〈蔣中正電王耀武戒嚴時期嚴格統治新聞電報並派員主持記者會報〉,《蔣中正總統檔案》,1948年9月17日,檔號:16254。
蔣中正,〈蔣中正電何思源轉龔學遂有關大連外交問題不可輕率發表言論〉,《蔣中正總統檔案》,1947年5月1日,檔號:16001。
蔣中正,〈蔣中正電宋子文速向美政府商洽先撥船舶運輸國軍接防東北〉,《蔣中正總統檔案》(台北市,國史館藏,1945年),檔號:00202040000001009。
蔣中正,〈蔣中正電青年遠征軍各軍長等定6月3日下午9時全體聆聽廣播詞〉,《蔣中正總統檔案》,1946年5月31日,國史館藏,檔號:15850。
蔣中正,〈蔣中正電陳立夫有關經濟財政言論不可再對外發表〉,《蔣中正總統檔案》,國史館館藏,1946年7月28日,檔號:15895。
錢大鈞、戴笠,〈錢大鈞戴笠呈蔣中正中共王若飛對中蘇條約及東北問題談話〉,《蔣中正總統檔案》(台北市,國史館藏,1945年),檔號:00202040000001008。

2、(國民黨黨史館藏)
行政院新聞局,〈廣播事業〉,行政院新聞局印行,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546/13。
不知名,〈黨報社會活動要點〉,黨史館館藏,黨號:546/2。
行政院新聞局編,《新聞事業》(行政院新聞局印行,1947年,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編號:546/12。
國民黨黨史館編,《對於廣播事業前途之意見》,重慶市,1945年6月7日,毛筆原件,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6.3/5.6-2。
國民黨黨史館編,《宣傳部改隸行政院實施辦法要點》,重慶市,1945年6月20日,毛筆原件,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6.3/5.6-1。
國民黨黨史館編,《管理申報新聞報辦法》,1945年9月19日,重慶市,鋼筆原件,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6.3/19.10-2。
國民黨黨史館編,《上海申報新聞報附逆之處理問題》,1945年9月19日,重慶市,毛筆原件,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6.3/19.10-1。
不知名,〈實施新聞自由案〉,1945年10月11日,國防最高委員會檔案,國民黨黨史會藏,檔號:003/3563。
國民黨黨史館編,《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條例案》,1946年2月,鋼筆原件,國防最高委員會檔案,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003/3721。
不知名,〈委座飭擬廢止或修正關於人民享有身體信仰言論捷社自由等法令實施辦法〉,1946年2月1日,國防最高委員會檔案,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003/3716。
國民黨黨史館編,《河北半月刊》第1期,1946年2月16日,鉛排本,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6.2/68.3-13。
不知名,〈共黨在南京發行新華晚報文件〉,1946年5月25日,中國國民黨黨史會藏,檔號:030/520。
國民黨黨史館編,《南京中央日報社有限公司章程》,1947年5月30日通過,鉛排本,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546/62.1。
國民黨黨史館編,《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加強戡亂宣傳及廣播肌腱遷往台灣預算》,1948年11月15日、11月23日、12月18日。
國民黨黨史館編,《六屆三中全會中央宣傳部工作報告》,南京市,1947年,毛筆原件,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6.2/62.4。
國民黨黨史館編,《合北省黨部宣傳要點第一次至第五次》,1946年2月25日,鉛排本,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6.2/68/3-3。

3、(北京市檔案館藏)
不知名,〈北平市警察局公文保密簡要辦法、兩年來學潮處理辦法及義警組訓檔〉,《北京市檔案館檔案》,卷宗號:J183,案卷號:002-00160。

4、(上海市檔案館藏)
不知名,〈上海市政府訓令〉,1947年4月30日,《上海市社會局關於查禁有損政府威信戲劇文件》,上海檔案館館藏號:Q6-13-621。
不知名,〈上海市報館商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會議、理事會益、會員大會記錄〉、〈上海市報館商業同業公會9人小組會議記錄〉,《申報新聞報檔案》,1947年3月7日,上檔館藏,檔號:Q430:1-23。
不知名,〈上海市報館商業同業公會的通知、理監事名單及理監事聯席會議記錄和白報紙限額分配情形等〉,《申報新聞報檔案》,1946年3月19日,上檔館藏,檔號:Q430:1-25。
不知名,〈上海市報館商業同業公會臨時會員大會記錄及通知有關申報所訂之各種制度〉,《申報新聞報檔案》,1947年2月4日,上檔館藏,檔號:Q430:1-24。
不知名,〈上海市新聞處紙張節約檔〉、〈上海市節約運動委員會紙張節約檢查組第一次會議記錄〉,《軍管會新聞出版署檔案》,1947年10月23日,上檔館藏,檔號:Q431:361。
不知名,〈申報編輯部大事記(二)〉,(上海市,申報新聞報檔案上檔館藏),檔號:Q430:1-12(2),1949年1月12日。
不知名,〈淞滬警備司令部快郵代電〉參二字第1087號,1946年1月31日,《上海市社會局關於戲劇審查事項文件》內附抄件,上海檔案館館藏號:Q6-13-620。
不知名,〈僞申報與偽中央政界通信〉,《鐘生榮至陳景韓函》,(上海市,申報新聞報檔案上檔館藏),,檔號:Q430:1-81。
不知名,〈蔣偽申報與蔣軍界通信〉,《確定對匪名稱實施辦法》(上海市,申報新聞報檔案上檔館藏),檔號:Q430:1-82。
不知名,〈蔣偽申報與蔣偽上海市黨政軍界通信(一)〉(上海市,申報新聞報檔案上檔館藏),1948年2月19日,檔號:Q430:1-83。
不知名,《上海市公用局關於放映幻燈片廣告的規定和上海市社會局抄發修正電影檢查法的訓令及其有關文書》,內附京滬杭警備司令部給電影院同業工會函件,1949年4月8日。
不知名,《上海市社會局關於上海市劇團登記規則》,1946年2月26日,上海檔案館館藏號:Q6-13-614
不知名,《上海市社會局關於查禁有損政府威信戲劇文件》內附抄件,上海檔案館館藏號:Q6-13-621。
不知名,《上海各報動態,各報負責人及編輯採訪名單,申報駐外人員通訊錄》,京中一覽,1946年9月,鉛排本,申報新聞報檔案,上檔館藏,檔號:Q430:1-13。
不知名,《申報新聞報改組辦法及人員名單》,1946年,毛筆原件,軍管會新聞出版署檔案,上檔館藏,檔號:Q431:76。
不知名,《黃金大劇院卷》內部抄件,1946年1月31日,上海檔案館館藏號:Q6-13-313。
不知名,《電影片檢查表》,上海檔案館館藏號:Q6-13-627,民國35年(1946)5月至民國37年(1948)7月。
海檔案館編,《申報新聞報檔案》,1948年11月2日,上海檔案館藏,Q430:1-13。
趙廷鈺,《上海市社會局關於影劇檢查辦法》,上海檔案館館藏號:Q6-13-613,1946年2月3日。

5、(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不知名,《該部42、45、46年度工作檢討和政績比較表》,鋼筆原件,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檔案,第二檔案館藏,檔號:718:123。
中央通訊社檔案,《南京中央日報社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會紀錄(1947年5月30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中央通訊社編輯部編,《中央通訊社「編輯通訊」》第291號(南京市,二檔館藏,1948年1月7日),《中央通訊社檔案》,檔號:665:294。
不知名,〈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加強勘亂宣傳及廣播機件遷往台灣預算〉,《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檔案》,1948年11月15日、11月23日、12月18日,二檔館藏,檔號:368:684。

二、報紙、期刊:
上海《大公報》
上海《文匯報》
上海《民主週刊》
上海《申報》
上海《東南日報》
上海《新聞報》
上海《學生報》
上海《觀察》
北京《人民週刊》
台北《報學》
延安《解放日報》
河北《人民日報》
南京《中央日報》
重慶、太行、太岳、華中《新華日報》

三、史料文獻:
Edgar Snow著,宋久等譯,《斯諾文集》第3卷(北京市,新華出版社,1984年)。
丁淦林,《中國新聞事業史》(武昌市,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4冊(北京市,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
中共中史政策研究室編,《1948年以來的政策彙編》(北京市,中共中央華北局,194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7年)。
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編,《論黨的群眾工作:重要論述摘編》(北京市,學習出版社,2011年)。
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編,《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15-1992)》(北京市,學習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黨史大事年表》(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選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六)(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編,《政治協商會議紀實》(重慶市,重慶出版社,1989年)。
中研院近史所編,《徐永昌日記》第8冊(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1991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史料編輯部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史料選編:解放戰爭時期》(北京市,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1941-1949》(北京市,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編,《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下冊,(北京市,新華出版社,1980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黨營文化事業專輯之三中華日報》﹙台北市,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72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戰後中國(三)》(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1年)。
尹雪曼編,《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市,正中書局,1975年)。
文匯報報史研究室編,《文匯報史略》﹙上海市,文匯出版社,1993年﹚。
方漢吉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2卷(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方漢奇,《《大公报》百年史(1902-06-17~2002-06-17) 》(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世界知識出版社編,《中美關係資料匯編》第1輯(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
任弼時,《任弼時選集》(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何梓林、夏遠生主编,《二十世紀湖南人物》(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雲漢,《陳果夫先生文集》(台北市,國民黨黨史會,1993年)。
周恩來,《周恩來選集》(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80年)。
林之達,《中國共產黨宣傳史》(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武漢文化志辦公室編,《武漢文化史料》第1輯(武漢市,武漢文化志辦公室,1983年)。
邵维正,《中國共產黨歷史專題大事縱覽 : 從一大到十八大》第1卷(北京市,红旗出版社, 2013年)。
姚北樺、王懷兵編,《報人生活雜憶-石原新聞文集》(重慶市,重慶出版社,1991年)。
姜克夫主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第6冊(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
胡喬木,《胡喬木文集》第1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2年)。
重慶市檔案館編,《白色恐怖下的新華日報:國民黨當局控制新華日報得檔案材料匯編》(重慶市,重慶出版社,1987年)。
徐瑜,《中共文藝政策析論》(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五編〈中共活動真相〉(四)(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發行,1981年)。
秦孝儀編,《先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第6卷下冊(台北市,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1978年)。
秦孝儀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第5卷下冊(台北市,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78年)。
秦淑貞等編,《中國共產黨大事記》(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馬光仁,《新聞研究資料》第33輯(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馬光仁編,《上海新聞史》(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編,《軍中文藝月刊》第15輯(台北市,國防部總政治部,1955年)。
張研、孫燕京主編,《民國史料叢刊》第6冊(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09年)。
梁家祿、趙玉明、韓松、鐘紫編,《中國新聞業史(古代至1949年)》(南寧市,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陳峰,《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陶希聖卷》(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年)。
陶希聖,《國父與蔣總統的革命方略》(台北市,蔣總統對中國及世界之貢獻叢編編篡委員會,1969年)。
陸定一,《陸定一文集》(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2年)。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5冊(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0年)。
復旦大學新聞系新聞教研室編,《簡明中國新聞史》(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曾虛白,《中國新聞史》下冊(台北市,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出版,1966年)。
黃瑚,《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黃達之,《中共軍事戰略文獻彙編》(香港,波文出版社,1980年)。
黃濟舟,〈解放前在昭通從事新聞工作的回憶〉,《昭通文史資料選輯》第3輯(昭通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昭通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編輯室,1988年)。
新華日報社,《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上冊(北京市,新華出版社,1980年)。
新華通訊社選編,《毛澤東同志新聞工作文選》(北京市,新華社,1983年)。
葉健青,《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66冊(台北市,國史館出版,2012年)。
葉健青,《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82冊(台北市,國史館,2013年)。
葉惠芬,《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63冊(台北市,國史館出版,2012年)。
董顯光等著,《新聞學論集》(台北市,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
趙玉明、鐘紫、韓松、梁家祿編,《中國新聞業史》(南寧市,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82年)。
劉家林,《中國新聞通史》下冊﹙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年﹚。
廣播年刊編輯委員會編,《廣播年刊》(台北市,廣播年刊編輯委員會,1955年)。
潘公展,《潘公展言論選集》(紐約市,華美日報社,1974年)。
鄭樹森等編,《國共內戰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1945-1949)》(香港,天地圖書,1999年)。
歷史文獻社編,《政協文獻》(歷史文獻社,1946年)。
穆逸群,〈中央日報的22年〉,谷長嶺、余家慶編,《中國新聞事業史參考資料》(北京市,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7年)。
賴光臨,《七十年中國報業史》(台北市,中央日報社,1981年)。
韓辛茹,《新華日報史》(重慶市,重慶出版社,1990年)。
黨營文化事業專輯編撰委員會,《黨營文化事業專輯之二:中央日報》(台北市,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
黨營文化事業專輯編撰委員會編,《黨營文化事業專輯》(台北市,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
黨營文化事業專輯編纂委員會編,《中央通訊社》(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

四、專書:
Carth S. Jowett and Victoria O’Donnell,陳彥希譯,《宣傳與說服》(台北縣,韋伯文化,2002年)。
Paul A.Cohen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台北市,稻鄉出版社,1991年)。
一二・一運動史編寫組編,《一二・一運動史》(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一二・一運動史編寫組編,《一二・一運動史料選編》第2輯(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1980年)。
人民日報報史編輯組編,《人民日報回憶錄》(北京市,人民日報,1988年)。
小松孝彰著,汪祖華譯《戰爭與宣傳》(台北市,大眾時代,1957年)。
不知名,《共匪宣傳內幕》(廣州市,國防部新聞局,1947年11月25日)。
不知名,《從延安到北京:解放戰爭重大戰役軍事文獻和研究文章專題選集》(北京市,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中央日報社,《中央日報五十年來社論選集》(台北市,中央日報社,1978年)。
中央日報社,《中央日報與我》(台北市,中央日報社,1978年)。
中央通訊社編,《中央社七十年》﹙台北市,中央通訊社,1994年﹚。
中央通訊社編,《中央社六十年》(台北市,中央通訊社,198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金鐘及編,《周恩來傳(1898-1949)》(北京市,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年)。
中共中央宣傳部編,《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論黨的宣傳工作》(北京市,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中共雲南師範大學委員會編,《一二・一運動》﹙北京市,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硏局組織編,《潘梓年集》﹙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中國新聞社編,《廖公在人間》(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年)。
孔昭愷,《舊大公報坐科記》(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
文匯報報史研究室編,《從風雨中走來》﹙上海市,文匯出版社,1993年﹚。
毛澤東,《軍隊內部的民主運動》(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64年)。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延安市,解放社出版社,1950)。
牛哥編,《牛伯伯打游擊》(台北市,中央日報社,1953年)。
王成勉,《馬歇爾使華調處日誌(1945年11月至1947年1月)》(台北縣,國使館,1992年)。
王芝琛,《一代報人王芸生》﹙武漢市,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
王芝琛,《百年滄桑:王芸生與大公報》﹙北京市,中國工人出版社,2001年﹚。
王禹廷,《胡璉評傳》(台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年),頁57。
王風超,《中國的報刊》(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凌霄,《國民黨新聞政策之研究(1928-1945)》(台北市,國民黨黨史會,1996年)。
王泰棟,《陳布雷傳》﹙北京市,東方出版社,1998年﹚,頁180。
王健民,《潘公展傳》(台北市,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6年)。
王康,《聞一多傳》(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
王新命,《新聞圈裡四十年》下冊(台北市,龍文出版社,1993年)。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集(上海市,新文藝,1982年)。
王綱領,《中國近現代史》(台北市,文化大學華岡出版社,2007年)。
王潤澤,《中國新聞媒介史(1949年前)》(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包澹寧著,李連江譯,《筆桿裡出民主》(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北京大學歷史系編寫組編,《北京大學學生運動史:1919-1949》(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88年)。
司湯達,《紅與黑》(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
四川人民出版社編,《新華日報的回憶》(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
甘惜分,《新聞論爭30年》(北京市,新華出版社,1988年)。
白修德、賈安娜著,端納譯,《中國的驚雷》﹙北京市,新華出版社,1988年﹚。
石西民、范劍涯编,《新華日報的回憶續集》(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列寧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譯,《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64年)。
吉人主編,《馬星野先生紀念集》(台北市,中央日報社,1992年)。
朱秀清,《書生豪情:鄧拓》(泰安市,山東畫報出版社,1998年)。
吳廷駿,《中國新聞史新修》(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彤新春,《時代變遷與媒體轉型:《大公報》1902-1966年》(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頁279-286。
李勇,《重慶談判》(北京市,新華出版社,1990年)。
李炳南,《政治協商會議與國共談判》(台北市,永業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李莊,《我在人民日報四十年》(北京市,人民日報出版社,1990年)。
李楊,《重說陶希聖》(台北市,秀威資訊出版,2008年)。
李瑞騰,《抗戰文學概說》(台北市,文訊月刊雜誌出版社,1987年)。
李萬來等編,《新聞路上行–中央社人的故事》(台北市,中央通訊社,1998年)。
汪前軍,《《大公報》(1902-1916)與中國廣告近代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會,2014年)。
汪朝光,《中華民國史》(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年)。
沈固朝,《歐洲書報檢查制度的興衰》(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沈容,《紅色記憶》(北京市,文藝出版社,2005年)。
辛廣偉,《台灣出版史》(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辛繼霖,《輿論與宣傳》(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1973年)。
辛灝年,《誰是新中國:中國現代史辨》(美國,藍天出版社,1999年)。
周玉山,《大陸文藝新探》(台北市,三民書局,1984年)。
周雨編,《大公報人憶舊》﹙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
周培敬,《中央社的故事-民國21年至61年》上冊(台北市,三民書局,1991年)。
易勞逸著,王建朗、王賢知譯,《蔣介石與蔣經國-毀壞的種子》(台北市,李敖出版社,1990年)。
林玲玲,《廖仲愷與廣東革命政府:1911-1925》(台北市,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95年)。
林彪,〈林彪致中共中央电〉1945年12月11日,《林彪元帥關於政治思想工作言論摘錄 》(北京市,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1960年)。
林桶法,《從接收到淪陷-戰後平津地區接收工作之檢討》(台北市,東大書局,1997年)。new window
邵銘煌主編,《蔣中正與黨政關係》﹙台北市,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3年﹚。
金沖及,《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年》(北京市,三聯書局,2002年)。
金雄白,《記者生涯五十年》,﹙台北市,躍昇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金達凱,《中共宣傳政策與運用》(香港,近代史研究所,1954年)。
阿英編,《晚明二十家小品》(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侯杰,《大公報與近代中國社會》(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118。
侯軍,《疲憊的輿論監督-社會學者對社會的警告》(瀋陽市,中國婦女出版社,1989年)。
勃烈德萊著,李誥譯,《你的報紙》(香港,今日世界社,1969年)。
姜桂林,《新華社十二年》(台北市,正聲廣播公司,1962年)。
施惠群,《中國學生運動史:1945-1949》(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紅岩革命纪念館编,《重慶談判紀實》(重慶市,重慶出版社,1983年)。
胡有瑞主編,《六十年來的中央日報》(台北市,黃天才出版社,1988年)。
胡素珊(Suzanne Pepper)著,王海良、許立冰等譯《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鬥爭》(北京市,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
胡喬木傳編寫組編,《胡喬木談新聞出版》﹙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9年﹚。
范小方、李永銘,《陳果夫與陳立夫》﹙武漢市,武漢出版社,1993年﹚。
重慶《新華日報》《群眾》周刊史學會编,《新華之光:新華日報群眾週刊史學術研討論文集》(重慶市,重慶出版社,1993年)。
倪偉,《「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1928-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藝政策及文學運動》(上海市,教育出版社,2003年)。
唐縱,《唐縱失落在大陸的日子》,(台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1998年)。
徐詠平,《老師、長官、同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徐詠平,《我的記者生涯》(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73年)。
徐詠平,《陳布雷先生傳》(台北市,鄭中書局,1977年)。
徐鑄成,《徐鑄成日記》(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13年)。
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編,《人民新聞家鄧拓》(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87年)。
柴夫編,《CC內幕》(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年)。
翁元口述,王丰記錄,《我在蔣介石身邊的日子》(台北市,探索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軒轅輅,《新華社透視》(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7年)。
馬之驌,《新聞界三老兵-曾虛白、成捨我、馬星野奮鬥歷程》(台北市,經世書局,1986年)。
高郁雅,《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1945-1949)》(台北市,台灣大學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國防部史政局編,《國民革命軍奮鬥史略》(台北市,國防部史政局,1962年)。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中國現代革命史》下冊(台北市,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76年)。
張大明,《國民黨文藝思潮-三民主義文藝與民族主義文藝》(台北市,秀威資訊公司,2009年)。
張友漁,《報人生涯三十年》(重慶市,重慶出版社,1982年)。
張令澳,《我在蔣介石侍從室的日子》(台北市,周知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市,東華書局,1987年)。
張靜廬,《在出版界二十年》(台北市,龍文出版社,1994 年)。
曹建坤,《1945-1949中國共產黨與自由主義力量》(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曹雷、曹憲鏞編,《上海春秋》(上海市,人民出版社,1997年)。
梁又銘,《土包子下江南》(台北市,中央日報社,1952年)。
梁升俊,《蔣李鬥爭內幕》(台北市,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公司,1992年)。
梁敬錞,《馬歇爾使華報告書》(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1980年)。
梅益主編,《上海一日》﹙上海市,上海書局,1991年﹚。
陳布雷,《陳布雷的回憶錄》(上海市,上海書局,1990年)。
陳永發,《中共建國七十年》(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1年)。
陶希聖,《八十自序》(台北市,中國大陸問題研究中心印,1977年)。
陶希聖,《潮流與點滴》(台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1964年)。
陶希聖口述,劉妮玲等人訪問,《陶希聖先生訪問記錄》(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4年)。
陶晉生,《陶希聖日記》﹙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4年﹚。
陶菊隱,《陶菊隱回憶錄》(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陸鏗,《陸鏗回憶與懺悔錄》﹙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彭歌,《新聞三論》,(台北市,中央日報社,1982年)。
曾智中、尤德彥編,《黃裳說南京》(成都市,四川文藝出版社,2001年)。
曾虛白,《曾虛白自傳》(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華彬清,《五二〇運動史:1947年偉大的正義的學生運動》(北京市,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
馮志翔,《蕭同茲傳》(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4年)。
馮健主,《新華社六十年1931-1991》(北京市,新華出版社,1991年)。
新華通訊社編,《周恩來》(北京市,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楊有釗,《龔德柏先生評傳》(台北市,世界和平雜誌社,1984年)。
楊勝群,《毛澤東:一代人生事業叢談》(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13年)。
楊碧川,《國共內戰》(台北市,一橋出版社,1999年)。
葉永烈,《中共中央一支筆:胡喬木》(北京市,人民日報出版社,1999年)。
董顯光,《董顯光自傳-一個中國農夫的自述》(台北市,台灣新生報社,1974年)。
解放日報社編,《一二.一慘案特輯》(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年)。
詹文滸,《報業經營與管理》(台北市,正中書局,1958年)。
賈曉慧,《《大公報》新論》(天津市,人民出版社,2002年)。
廖風德,《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台北市,東大圖書,1994年)。
趙怡,《美國新聞界對中國戡亂戰爭報導之研究》(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趙麗華,《民國官營體制與話語空間 : <<中央日報>>副刊研究(1928-1949)》(北京市,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年)。
劉云萊,《新華社史話》(北京市,新華出版社,1988年)。
劉心皇,《抗戰時期的文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5年)。
劉平齋、陳德言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論宣傳》(成都市,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年)。
劉光炎,《新文學講話》(台北市,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62年)。
劉宋斌,《中國共產黨對大城市的接管(1945-1952)》(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劉志強,《中國現代人權論戰:羅隆基人權理論構建》(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潘梓年,《新華日報的回憶》(重慶市,人民出版社,1959年)。
蔣勻田,《中國近代史轉捩點》(香港,友聯出版社,1976年)。
蔣勻田,《國民大會實錄》(南京市,國民大會秘書處,1946年)。
鄧拓,《鄧拓文集》第2卷(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86年)。
鄭貞銘,《百年報人-跨世紀的報人,遠流出版社,2001年》。
鄭學稼,《從文學革命到革文學的命》(香港,亞洲書局,1953年)。
盧夢殊,《電影與文藝:銀星號外》(上海市,良友圖書公司,1928年)。
錢理群等編,《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薛暮橋,《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山東解放區的經濟工作》(濟南市,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
謝泳,《儲安平與觀察》(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
羅敦偉,《五十年的回憶錄》(台北市,中國文化供應社,1952年)。
顧執中,《戰鬥的新聞記者》,(北京市,新華出版社,1985年)。
龔德柏,《龔德柏回憶錄》下冊(台北市,龍文出版社,1989年)。
龔選舞,《龔選舞回憶》﹙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1991年﹚。

五、學術論文:
吳依鄉,〈國共內戰前期中共對第三黨派宣傳策略之分析-以《新華日報》為中心之探討(1945.12-1947.1)〉(桃園市,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吳國勝,〈中共政治戰略之研究:國共鬥爭時期(1945-1949)〉(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台薰〈中共宣傳策略之研究(1921-1949)〉(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年)。
林慶南,〈1935年至1949年國共談判之研究〉(台北市,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倪心正,〈政治控制與新聞媒體之關係-上海申報社論研究(1931-1949)〉(台北市,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唐志宏,〈嘗試與突圍--成舍我與中國近代報業(1919-1949)〉(台北市,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new window
徐慧萍,〈中共新聞改革之研究:以中共的報紙為主〉(台北市,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許湘濤,《戰後蘇聯對華政策之研究(1945年8月至1946年8月)》(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楊雨亭,〈國共鬥爭史中的憎恨(1927 -1949)〉(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劉羿潁,〈《大公報》在國共內戰初期立場之研究(1945.12-1947.1)〉(桃園縣,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潘文惠,〈論蔣李內爭與國共內戰之挫敗(1945-1949)〉(桃園市,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蕭阿勤,〈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台北市,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關傑立,〈中共新華通訊社之研究〉(台北市,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六、外文資料:
Dates from Roberta Wue, "The Profits of Philanthropy: Relief Aid, Shenbao, and the Art World in Later Nineteenth-Century Shanghai", Late Imperial China,Volume 25,June 2004.
Davies,David R.,“The postwar decline of American newspapers,1945-1965: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journalism”,Westport, Conn. : Praeger,2006.
Dept of state,“The China White Paper U.S. Relations with China,whit special,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Washington,D.C.,pp.453-454.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6,Volume IX The Far East : China,Washington: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2.
Harry S. Truman,“The Memoirs, Volume Two:Years of Trial and Hope”,New York:Garden City,1955-1956.
Hartgen, Stephen Anthony,“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1945-1949:by four American daily newspa”,Ann Arbor, Mich.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c1976,1986.
L.Sophia Wang, “The Independent Press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 The Case of the Dagong bao in Republican China”, Pacific Affairs, Vol.67, No.2,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1994.
Lionel Max Chassin ,The Communist Conquest Of China: A History Of The Civil War 1845-1949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山田辰雄,《現代中國と世界──その政治的展開石川忠雄教授還曆記念論集》(東京市,慶應通信,1982年))。
中村元哉,《戰後中國の憲政實施と言論の自由1945-49》(東京市,東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松本充豐,《中國國民黨〈黨營事業〉の研究》(東京市,アジア政經學會,2002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