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1945-1949)
作者:高郁雅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Kao Yu-Ya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能士
胡平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新聞宣傳中央日報黨營新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4
國民黨為什麼失去大陸政權,幾乎是所有研究中國現代史的學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從抗戰勝利到大陸失守,前後不過四年多的時間,為何在此之前,日本以絕對的優勢費時八年尚不能征服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而中共卻以絕對的劣勢於四年間向國民黨挑戰成功。關於這個問題,過去官方的說法多針對當時不利於國民黨的因素加以申論,指責蘇俄的扶持中共、美國未能全力支持國民政府、中共的策略運用成功,及和談誤國等等。而外籍學者直接從國民黨本身的結構問題著眼,齊錫生認為國民黨在大陸上,始終沒有做到孫中山從軍政過渡到訓政、最後實行憲政的目標,以致失去民眾的青睞。易勞逸則舉出黨內派系鬥爭與地方軍閥的抵制動搖了國民黨的執政根基;其未能創造一個感受到民眾需求、能實現它所宣稱的政治和經濟改革的行政機構,更使其結構受到進一步削弱。
在失去大陸政權的這段歷史中,國民黨的新聞宣傳具有關鍵地位。戰後國民黨儘管在軍事、政治、經濟、外交上逐漸處於劣勢,但若非中共在新聞宣傳上的推波助瀾,這些挫敗的擴散效應也不至如此迅速。面對中共凌厲的新聞宣傳攻勢,國民黨的黨營新聞體系卻無法做出有力反擊,甚至過多的新聞控制反成為民營報紙左轉的根源。當時國民黨的新聞宣傳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新聞宣傳失利與國共政權的轉變又有何關連?如此重要的問題過去學界尚無人論及,本文嘗試突破,從新聞宣傳的角度觀察戰後中國政局的轉變。
戰後國民黨新聞宣傳的範圍包含很廣,以報紙來說,有中央直轄黨報、各級地方黨報、黨員主辦的報紙、軍報四類,再加上中央通訊社與中央廣播電臺,構成當時國民黨新聞宣傳的基本武力。本文先從組織人事、言論自由、營運情況等層次考察這些新聞機構,再與中共崛起的輿論環境相互對應,試圖找尋國民黨新聞宣傳在政權轉變中的作用與意義。
組織人事上,國民黨的新聞宣傳是個成分複雜的龐大體系。國民黨從事新聞宣傳的歷史悠久,清末的革命組織就各有其機關報,北伐成功後國民黨取得政權,隨著一黨訓政體制的展開,逐步擴充以《中央日報》、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臺為中心的黨營新聞網,後經過抗日戰爭的強化,至戰後初期達到發展上的高峰。為了填補抗戰八年在淪陷區的空白,並延續戰時官方新聞獨霸的盛況,戰後國民黨的新聞事業並非單純的復員,而是附帶著擴充與強化,最主要的作法是利用日偽報罪名接收戰時留在淪陷區的新聞機構。國民黨並將當時發行量最大的上海《新聞報》、《申報》改組為外圍黨報,以達到側面宣傳的效果。然接收而來的不見得成為有利的新聞資產,淪陷區民眾對當局接收有抗拒的本能,對國民黨新聞宣傳的要求常不盡力配合。而派系鬥爭的問題延續到黨營新聞機構內部,戰後國民黨新聞事業儘管在數量上獲得巨大成長,但在質的方面卻無法做到有效管理,對外宣傳火力因而削弱不少。
言論自由方面,黨營新聞機構必須遵守黨的宣傳決策,新聞言論處處受限。干預編輯權限的單位很多,除了要被黨的中央宣傳部管轄,亦常受到蔣介石的個人指揮。戰後雖成立行政院新聞局,但這種釐清黨政宣傳分際的努力最終流於形式;行政院新聞局由國際宣傳處演變而來,實際上僅負責對外宣傳,對內宣傳仍掌握在中宣部手裡。沒有自由發展新聞專長的空間,記者與黨員的角色衝突遂常在黨營新聞機構人員心中掙扎,有時記者天職戰勝黨員忠誠,也會逾越為黨宣傳的分際引起軒然大波。黨報曾嘗試配合市場需要放寬言論尺度,南京《中央日報》多次報導高層弊端,《申報》亦時時抗拒當局禁令披露金融消息。但這些新聞自由的努力不久即遭當局糾正,仍然回到「先中央、後日報」的制約裡。國民黨新聞宣傳在技巧上亦有誇大不實、流於口號、文字不夠通俗等毛病,宣傳效果難以普及;只能聽命上層指示的結果,更使其宣傳缺乏機動性。
營運情況方面,原本國民黨的新聞機構有黨部津貼補助,營運壓力比民營報紙輕鬆許多,然這種情況戰後卻發生改變。為減輕黨部負擔及適應憲政體制,戰後國民黨的新聞機構開始走上企業化,希求做到自給自足甚至能進而養黨。但黨報受制於言論始終未能打開銷路,只好又回到黨部變相援助的老路,以致營利的目的不能達到,宣傳的目的亦難維持。加上戰後中國整體經濟持續惡化,通貨膨脹使黨營新聞機構支出暴增,工作人員周旋生計士氣低落,原本即不賺錢的黨報此時更因經濟困窘出現種種難題。由於國內造紙工廠技術與產量的缺乏,近代中國報界一向依賴進口洋紙印刷,戰後物資缺乏爆發缺紙風潮。執政的國民黨握有管制外匯的權力,試圖藉由配紙控制報界。然國民黨優先補助黨報的作法最後卻適得其反,民營報社缺紙孔急,黨報利用物價波動將配紙賣入黑市圖利,如此不僅無助於黨報的新聞宣傳,且更加深民營報紙的憤慨。
新聞同業方面,戰後是個前所未有的宣傳環境,隨著中共勢力的壯大,新聞界瀰漫一股左傾風潮。與國民黨爭奪江山的中國共產黨有長久新聞工作之經驗,宣傳技巧靈活純熟,比國民黨更能將其新聞理念執行貫徹。戰後國民黨以登記制阻礙中共報紙在國統區的發展,中共除辦理地下刊物零星宣傳外,更以爭取現存民營報紙的方式迂迴發展。民營報紙之所以左傾投共,除受中共的滲透煽動外,主要是對時局壓力的反應。以戰後國統區著名的民營報刊《大公報》、《觀察》為例,這些第三勢力的報刊原本走反共的中間道路,卻在急速惡化的情勢裡對國民黨徹底絕望,並在內戰後期流失到共方陣營。
缺乏政軍情勢的支撐,淪陷前夕國民黨的新聞機構無力扭轉危局,只能向相對安全地區疏散。然因局勢變化過速,當局對黨營新聞機構的撤遷缺乏計畫,經費發放亦不充足,以致人員、器材一再流失,只有少部分能移到臺灣,其餘大多留在大陸而被中共接管。內戰末期執政的國民黨報權逐漸鬆落,越來越多的黨營新聞機構出現投共的自保行為。國民黨報的社會影響力日低,對外宣傳亦然,既無法提供外國媒體足以信服的新聞宣傳,又無力禁止他們接觸別的新聞來源,輿論對國共事務的認知遂逐漸倒向中共這一邊。
國民黨從事新聞宣傳的歷史甚為悠久,漫長的革命歲月中累積了自身的辦報理念與經驗,北伐成功取得政權後,在一黨訓政的體制下,逐步推廣黨營新聞事業的版圖。抗戰軍興黨營新聞事業撤移後方,因民族意識和戰時體制的凝聚,對民營報界的控制增加,國際宣傳亦甚得力。然而這種盛況卻沒能延續到戰後,接收淪陷區引發的問題、中共勢力的崛起、美蘇冷戰的國際環境、經濟上的通貨膨脹危機、憲政開放的自由風氣等,均使國民黨無法用同樣的新聞體系及宣傳模式應付新局勢。黨的新聞宣傳無力阻止其施政流弊的擴散,內戰上的潰敗導致大陸政權的喪失,新聞宣傳失利只是反映、並加速這個潰敗的結果而已。
一、檔案
(一)國民黨黨史會,臺北:
1.一般史料、特種檔案、會議記錄
〈上海申報新聞報附逆之處理問題〉,重慶,1945年9月19日,毛筆原件,檔號:6.3/19.10-1
〈中央宣傳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記錄〉,廣州,1949年8月2日,油印本,檔號:6.3/215.6
〈中央宣傳部改為宣傳委員會並在行政院設新聞局案〉,南京,1947年3月,毛筆原件,檔號:6.2/57.34
〈中央宣傳部致中央秘書處函〉,南京,1947年4月2日,毛筆原件,檔號:6.3/92.11
〈中央秘書處致中央宣傳部函〉,南京,1947年10月1日,毛筆原件,檔號:6.3/116.17
〈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致中央秘書處函〉,1947年6月12日,鉛排本,檔號:6.3/101.8
〈中宣部及所屬各單位1945年度經費預算數目表〉,重慶,1945年3月,鋼筆原件,檔號:6.3/5.6-5
〈六全大會中央宣傳部工作報告〉,1945年 4月30日,鉛排本,檔號:6.1/36.2
〈六屆三中全會中央宣傳部工作報告〉,南京,1947年,毛筆原件,檔號:6.2/62.4
〈六屆第12次中常會議事日程〉,重慶,1945年10月15日,毛筆原件,檔號:6.3/22.2
〈共黨擬在南京發行新華晚報文件〉,1946年5月25日,檔號:030/520
〈河北半月刊〉,第1期,清苑,1946年2月16日,鉛排本,檔號:6.2/68.3-13
〈河北省黨部三十五年度宣傳工作綱要〉,1946年2月25日,鉛排本,檔號:6.2/68.3-4
〈保定石門唐山三地報紙接辦計畫〉,清苑,1946年2月,油印本,檔號:6.2/68.3-17
〈南京中央日報社股份有限公司章程〉,1947年5月30日通過,1940年10月6日修正,鉛排本,檔號:546/62.1
〈宣傳部改隸行政院實施辦法要點〉,附中央秘書處呈總裁文,重慶,1945年6月22日,毛筆抄件,檔號:6.3/5.6-1
〈為中共在港發行群眾週刊請設法交涉防止該刊出版〉,1947年3月,檔號:005/16
〈新聞事業〉,行政院新聞局印行,1947年11月,檔號:546/12
〈對於廣播事業前途之意見〉,附陳果夫呈蔣總裁文一件、中央秘書處便籤一張,重慶,1945年6月7日,毛筆原件,檔號:6.3/5.6-2
〈管理申報新聞報辦法〉,1945年9月19日,重慶,鋼筆原件,檔號:6.3/19.10-2
〈廣播事業〉,行政院新聞局印行,1947年11月,鉛排本,檔號:546/13
〈擬定管理廣播事業原則〉,附中央秘書處復中宣部函稿一件,1945年9月29日,毛筆原件,檔號:6.3/22.3
〈關於廣播事業指導會存在改組問題意見〉,附呈總裁文、蔣中正致吳鐵城函,重慶,1945年6月12日,毛筆抄件,檔號:6.3/5.6-3
〈黨報社會活動要點〉,鋼筆原件,檔號:546/2
沈錡,〈三十年來的中國新聞事業〉,行政院新聞局編,1951年5月20日,鉛排本,檔號:546/72.4
2.國防最高委員會
〈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條例案〉,1946年2月,鋼筆原件,檔號:003/3721
〈行政院設新聞局〉,1947年4月,鋼筆原件,檔號:003/3995
〈委座飭擬廢止或修正關於人民享有身體信仰言論結社自由等法令實施辦法〉,1946年2月1日,檔號:003/3716
〈宣傳部改隸行政院實施辦法案〉,附宣傳部組織法,1945年7月10日,鋼筆原件,檔號:003/3170
〈實施新聞自由案〉,1945年10月11日,檔號:003/3563
〈管理收復區報紙通訊社雜誌電影廣播事業暫行辦法案〉,1945年9月13日,鋼筆原件,檔號:003/3365
3.期刊資料
〈中央社組織規程〉,《中央黨務月刊》,第90期,1936年1月,法規方案,檔號:P005.4505/5591
〈設置黨報條例〉,《中央黨務月刊》,第3期,1928年12月,法制,檔號:P005.4505/5591
〈指導黨報條例〉,《中央黨務月刊》,第3期,1928年12月,法制,檔號:P005.4505/5591
〈紀念復刊一百期〉,《廣播週報》,第296期(復刊100期),南京: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1948年8月15日,檔號:P557.7605/0534
〈本報暫時停刊緊要啟事〉,《廣播週報》,第312期(復刊116期),南京: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1948年12月5日,檔號:P557.7605/0534
仕學,〈桂林的新聞事業〉,《戰時記者》,第3卷第6期,金華:浙江戰時新聞學會,1941年2月,檔號:P890.5/6604
張十方,〈行都的報紙〉,《戰時記者》,第2卷第6、7、8期合刊,金華:浙江戰時新聞學會,1940年4月,檔號:P890.5/6604
勵剛,〈參觀重慶五報館漫記〉,《戰時記者》,第2卷第12期,金華:浙江戰時新聞學會,1940年8月,檔號:P890.5/6604
(二)中華民國國史館,臺北:
1.蔣中正總統檔案(大溪檔案)
(1)籌筆
〈蔣中正電杜聿明令各部長官負責檢查新聞稿不得由記者任意發佈〉,1946年1月3日,檔號:15798
〈蔣中正電杜聿明非經中央指示切勿對中外記者發佈談話〉,1946年5月12日,檔號:15839
〈蔣中正電青年遠征軍各軍長等定6月3日下午9時全體聆聽廣播詞〉,1946年5月31日,檔號:15850
〈蔣中正電杜聿明發表談話對我方不利並囑未得指示切勿擅自發言〉,1946年6月9日,檔號:15857
〈蔣中正電斥杜聿明任意發言致我東北地位在國際上得不到同情與協助〉,1946年6月12日,檔號:18560
〈蔣中正電陳立夫有關經濟財政言論不可再對外發表〉,1946年7月28日,檔號:15895
〈蔣中正電吳鐵城等中央社業務退步應由蕭同茲負責〉,1946年7月30日,檔號:15901
〈蔣中正電黃百韜勿對記者談話並嚴禁所部見記者〉,1946年8月29日,檔號:15923
〈蔣中正電熊式輝等新聞報導不可提東北匪情並嚴令不得對記者發表〉,1946年8月29日,檔號:15924
〈蔣中正電王贊斌重要戰電不得發無線電並俟機欺敵以待友軍前來〉,1947年3月14日,檔號:15984
〈蔣中正電何思源轉龔學遂有關大連外交問題不可輕率發表言論〉,1947年5月1日,檔號:16001
〈蔣中正電王耀武戒嚴時期嚴格統治新聞電報並派員主持記者會報〉,1948年9月17日,檔號:16254
〈蔣中正電王軍長以飛機空投通信袋派員至機場守候〉,1948年10月5日,檔號:16272
〈蔣中正電黃維明晨有重要指示用通信袋投來派員專候〉,1948年12月10日,檔號:16309
〈蔣中正電陶希聖嚴懲中央社擅發高級將官行動消息〉,1949年12月26日,檔號:16494
(2)革命文獻
〈吳秘書長鐵城陳部長立夫呈蔣總裁〉,南京,1947年3月13日,戡亂時期,戡亂時期之黨務,編號8
〈程部長天放呈蔣總裁〉,廣州,1949年7月14日,戡亂時期,戡亂時期之黨務,編號70
(3)特交文卷
交擬稿件,第23冊,總號:2020,1946年8月24日
交擬稿件,第23冊,總號:2045,1947年3月30日
2.國民政府檔案
〈出版法修正〉,1947年4月1日-5月9日,檔號:0121.62/2221.02-01
〈官員談話管制〉,1947年3月30日,檔號:1410.03,3060.01-01
〈蔣介石指示彭學沛對共黨軍事政治教育社會之宣傳戰術及運用方法切實研究〉,1946年5月22日,檔號:0161.42/4450.01-05
(三)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
1.中央宣傳部(全宗號718)
〈中央日報社新聞違檢文件〉,1936年3月26日、1936年3月7日、1947年10月25日,檔號:718:1049
〈中央日報陳博生社會部姜懷素報告該黨報在重慶宣傳不利新華日報大受歡迎蔣國華開除後進入新華日報社工作中統局設法偵查〉,1944年9月16日、9月24日,檔號:718:1098
〈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業務檢討會議記錄〉,中宣部第60次業務檢討會議檢討結果記錄,1946年7月10日,檔號:718(4):4844
〈該部1946年工作計畫、預算和軍事委員會戰時新聞檢查局工作計畫〉,中央宣傳部1946年度工作計畫及經費表,檔號:718:62
〈該部42、45、46年度工作檢討和政績比較表〉,鋼筆原件,檔號:718:123
〈該部普通新聞出版、編纂等年度工作報告表.宣傳工作計畫書.各月進度表等文件〉,中宣部1945年度工作計畫分配進度表,檔號:718:240
〈職工優待服務規則.中心工作計畫.違反報業道德給予處分.辦公細則.通則.該部參加會議名單〉,1940年5月29日,檔號:718:1064
2.中央通訊社(全宗號656)
〈上海中央日報社報告及檢討事項〉,1947年,三十六年度黨報業務會議----上海中央日報社報告及檢討事項、上海中央日報戡亂剿匪宣傳三個月工作計畫,檔號:656(4):5830
〈中央通訊社「編輯通訊」〉,中央通訊社編輯部編,1946年,檔號:656:295
〈中央通訊社「編輯通訊」〉,中央通訊社編輯部編,1947年,檔號:656:296
〈中央通訊社「編輯通訊」〉,中央通訊社編輯部編,1948年,檔號:656:294
〈中央通訊社上海分社經費往來函〉,1947年7月-12月,檔號:,656:120
〈中央通訊社上海分社稿費月刊表〉,1933年9月-1936年5月,檔號:656:116
3.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全宗號368)
〈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加強戡亂宣傳及廣播機件遷往臺灣預算〉,1948年11月15日、11月23日、12月18日,檔號:368:684
(四)上海市檔案館,上海:
1.申報新聞報
〈上海市報館同業公會的通知.理監事名單及理監事聯席會議記錄和白報紙限額分配情形等〉,1946年3月19日、1947年6月1日、9月1日、10月16日、1948年1月23日、7月29日、8月4日,檔號:Q430:1-25
〈上海市報館同業公會臨時會員大會紀錄及通知.有關申報所製訂之各種制度〉,1945年12月1日、1947年2月4日、2月6日、2月20日、3月10日、4月4日、5月16日、5月23日、8月8日、8月20日,檔號:Q430:1-24
〈上海市報館商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會議.理事會議.會員大會記錄〉,1946年12月5日、1947年1月27日、2月21日、3月5日、3月7日、4月11日、5月31日、8月4日、8月21日、10月8日,檔號:Q430:1-23
〈上海各報動態.各報負責人及編輯採訪名單.申報駐外人員通訊錄〉,上海各報動態,1948年2月8日、3月12日、3月15日、3月20日、4月5日、4月14日、7月13日、8月26、8月28日、11月2日、12月20日,檔號:Q430:1-13
〈上海各報動態.各報負責人及編輯採訪名單.申報駐外人員通訊錄〉,京中一覽,1946年9月,鉛排本,檔號:Q430:1-13
〈上海各報期刊及負責人〉,中支ニ於ケル新聞社雜誌通信社一覽表,在上海日本大使館中支警務部,昭和15年(1940)2月1日,檔號:Q430:1-14
〈申報人事卷目錄.統計表及名單〉,1947年,檔號:Q430:1-6
〈申報人事科卷案目錄統計表及名單〉,申報館職員一覽表,1947年9月,檔號:Q430:1-6(1)
〈申報人事統計〉,申報館職員人數統計表、申報館工友人數統計表,1947年6月30日調製,檔號:Q430:1-6(5)
〈申報各項人事統計〉,申報館職員一覽表,1948年4月、5月31日,檔號:Q430:1-6(3)
〈申報各種調查統計表.有關申報社長、經理、主任簡歷〉,5月份收支約計比較上月份收支增減摘記,1946年5月,檔號:Q430:1-11
〈申報各種調查統計表.有關申報社長、經理、主任簡歷〉,上海各大報比較,1946年2月,檔號:Q430:1-11
〈申報各種調查統計表.有關申報社長、經理、主任簡歷〉,本埠各報銷數批價一覽表,1946年2月26日、6月9日,檔號:Q430:1-11
〈申報各種調查統計表.有關申報社長、經理、主任簡歷〉,本報各部員工薪津比較表,1947年1月,檔號:Q430:1-11
〈申報招待賓客卅人頭等臥車遊首都.宣傳部密碼本帶滬及贈報、捐款等等〉,1948年3月2日,檔號:Q430:1-48
〈申報為廣告發行事業的往來文卷〉,檔號:Q430:1-66
〈申報逐日廣告分戶統計表.一週營業報告表.發行廣告營業日誌〉,一週營業報告表,1947年11月-1949年4月,檔號:Q430:1-76
〈申報復刊一年來員工人數及薪津統計〉,申報各部員工薪津支出比較表(二),檔號:Q430:1-6(4)
〈申報復刊一年來員工人數及薪津統計〉,申報秘書室,1947年1月調製,檔號:Q430:1-6(4)
〈申報新聞報晨報的一些章則簡約草案〉,1946年1月30日、5月24日,檔號:Q430:1-74
〈申報新聞報晨報的一些章則簡約草案〉,申報館拍電須知,1946年1月,檔號:Q430:1-74
〈申報編輯部大事記(一)〉,王啟煦、趙君豪、編輯部填寫,1946年1月6日-1947年6月30日,檔號:Q430:1-12(1)
〈申報編輯部大事記(二)〉,編輯部,1949年1-3月,檔號: Q430:1-12(2)
〈抗戰勝利後偽中宣部接管汪偽報紙、雜誌、通訊社的情況報告及汪偽新聞報停止代印汪偽報紙的文字〉,中央宣傳部駐滬特派員辦公處工作報告,檔號:Q430:1-266
〈汪偽中央社關於某些消息均需由它發出才可刊登的通知〉,1944年12月26日,檔號:Q430:1-73
〈偽申報規章制度及印鑑〉,申報館股份有限公司股東臨時會決議錄、申報館股份有限公司選舉董事監察人及經理人名單,1946年5月15日,檔號:Q430:1-24(2)
〈偽申報與偽上海市黨政軍界通信〉,1947年8月15日,檔號:Q430:1-84
〈偽申報與偽中央政界通信〉,鐘生榮致陳景韓函,檔號:Q430:1-81
〈蔣偽申報與中央通訊社上海分社〉,1945年6月、10月5日,檔號: Q430:1-98
〈蔣偽申報與中央通訊社上海分社〉,中央通訊社新聞圖片訂用辦法,1946年12月1日,檔號:Q430:1-98
〈蔣偽申報與中央通訊社上海分社函等〉,蔣偽申報與中央通訊社上海分社,1948年2月1日、6月19日、9月14日,檔號:Q430:1-147
〈蔣偽申報與中央通訊社上海分社函等〉,蔣偽申報與中央通訊社攝影部,1948年3月23日、6月25日,檔號:Q430:1-147
〈蔣偽申報與中央通訊社上海分社函等〉,蔣偽申報與中國時事通訊社,1948年9月17日,檔號:Q430:1-147
〈蔣偽申報與中國新聞攝影社函信〉,1948年11月17日,檔號:Q430:1-99
〈蔣偽申報與蔣偽上海市黨政軍界通信(一)〉,1948年2月19日、5月20日、5月29日、6月22日,檔號:Q430:1-83
〈蔣偽申報與蔣偽軍界通信〉,確定對匪名稱實施辦法,檔號:Q430:1-82
〈蔣偽申報與蔣偽黨界通信〉,1948年10月29日,檔號:Q430:1-80
2.軍管會新聞出版署
〈上海市新聞處紙張節約檔〉,上海市節約運動委員會.紙張節約檢查組第一次會議記錄,1947年10月23日,檔號:Q431:361
〈上海市新聞處紙張節約檔〉,紙張節約組報告,1947年12月31日,檔號:Q431:361
〈申報新聞報改組辦法及人員名單〉,申報館股東臨時會議決議案抄件,1946年5月15日,鉛排本,檔號:Q431:76
〈申報新聞報改組辦法及人員名單〉,杜鏞致陳布雷函,1946年2月1日,毛筆原件,檔號:Q431:76
〈申報新聞報改組辦法及人員名單〉,程中行致陳布雷函,1946年1月5日、2月3日、2月6日,毛筆原件,檔號:Q431:76
〈申報新聞報改組辦法及人員名單〉,潘公展為聘請陳布雷為名譽總主筆,1946年5月23日,毛筆原件,檔號:Q431:76
〈申報新聞報改組辦法及人員名單〉,潘公展致陳布雷函,1946年3月19日,毛筆原件,檔號:Q431:76
〈軍管會新聞出版處.學習班名冊.召回遣散人名冊.及有關舊人員的處理〉,檔號:Q431:9
〈軍管會新聞出版處接管工作綜合報告〉,檔號:Q431:1
〈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東南區戰地專員辦事處.駐滬代表辦事處〉,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所發之宣傳通報及分發名單,檔號:Q431:302
〈解放前上海各報社、通訊社概況〉,檔號:Q431:215
二、報刊
《大公報》,上海
《中央日報》,南京
《民國日報》,上海
《申報》,上海
《和平日報》,南京
《東南日報》,上海
《新華日報》,重慶
《解放日報》,延安
《觀察》,上海
三、專書
《上海:老房子的故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上海市行號路線圖錄》,上冊,上海:福利營業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47年10月,再版
《大公報在港復刊三十周年紀念文集》,香港:大公報出版社,1978年9月,初版
《中國名記者的故事》,臺北:中國文化學院新聞研究所、新聞學系、中華大典編印會合作出版,1966年10月,初版
《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6月,初版
《申報概況》,上海:申報館印行,1935年5月
《追悼史量才先生》,追悼史量才先生追悼會籌備處編印,1934年12月
丁永隆、孫宅巍,《南京政府崩潰始末》,臺北:巴比倫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
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論黨的新聞工作》,北京:人民日報社出版社,1990年,初版
人民日報報史編輯組編,《人民日報回憶錄》,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8年6月,初版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編,《中國近代造紙工業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初版
中央日報社編印,《中央日報與我》,1978年2月,初版
中央通訊社編,《七十年來中華民國新聞通訊事業》,臺北:中央通訊社,1981年12月,初版
中央通訊社編,《中央社七十年》,臺北:中央通訊社,1994年4月,初版
中央通訊社編印,《中央社六十年》,1984年4月,初版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合編,《上海革命文化大事記(1919.5-1937.7)》,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5年5月,初版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編,《上海革命文化史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編,《抗議美軍駐華暴行運動資料彙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初版
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上海解放前後物價資料彙編(1921-195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初版
中國廣播公司研究發展考訓委員會編,《中廣五十年紀念集》,臺北:空中雜誌社,1978年1月,初版
中國廣播公司研究發展考訓委員會,《中國廣播公司大事記》,臺北:空中雜誌社,1978年8月,初版
中國廣播公司編印,《中廣六十年》,1988年8月,初版
中華文化基金會編,《掃蕩二十年----掃蕩報的歷史紀錄》,臺北:中華文化基金會,1978年,初版
孔昭愷,《舊大公報坐科記》,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12月,初版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4年9月,二版
文匯報報史研究室編,《從風雨中走來----文匯報回憶錄(一)》,上海:文匯出版社,1993年1月,初版
文匯報報史研究室編寫,《文匯報史略》,上海:文匯出版社,1988年6月,初版
方厚樞,《中國出版史話》,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山西初版
方漢奇、陳業劭、張之華編著,《中國新聞事業簡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年8月,初版
方漢奇、陳業劭主編,《中國當代新聞事業史(1949-1988)》,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
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二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
王世杰,《王世杰日記(手稿本)》,第3冊,1942年11月15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3月,初版
王成勉編著,《馬歇爾使華調處日誌(1945年11月-1947年1月)》,臺北:國史館印行,1992年5月,初版
王良卿,《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之研究(1938-1949)》,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8年7月,初版
王風超編著,《中國的報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初版
王凌霄,《國民黨新聞政策之研究(1928-1945)》,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6年3月,初版
王泰棟,《陳布雷傳》,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王敬主編,《延安解放日報史》,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王新命,《新聞圈裡四十年》,下冊,臺北:龍文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王檜林、朱漢國主編,《中國報刊辭典(1815-1949)》,太原:書海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下冊,臺北:龍文出版社,1990年5月,初版
包澹寧(Daniel K.Berman)著,李連江譯,《筆桿裡出民主》,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3月,初版
甘惜分,《新聞論爭三十年》,北京:新華出版社,1988年6月,初版
申報年鑑社編,《申報年鑑(1933)》,上海:申報年鑑社,1933年4月,初版
白修德、賈安娜著,端納譯,《中國的驚雷》,北京:新華出版社,1988年2月,初版
白潤生編著,《中國新聞通史綱要》,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7月,初版
吉人主編,《馬星野先生紀念集》,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92年6月,初版
成舍我,《報學雜著》,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年,初版
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印行,《中統特工秘錄》,1991年9月,初版
行政院新聞局編印,《跨越五十年》,1997年4月,初版
吳廷俊,《中國新聞傳播史稿》,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初版
吳廷俊,《新記大公報史稿》,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吳疏潭,《中華民國廣播事業的回顧與前瞻》,臺北:空中雜誌社,1981年3月
吳道一,《中廣四十年》,臺北:中國廣播公司,1968年8月,初版
呂光、潘賢模,《中國新聞法規概論》,臺北:正中書局,1952年10月,初版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4月,初版new window
宋軍,《申報的興衰》,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
宋益清,《十年報人》,臺北:青城出版社,1977年,初版
李庄,《人民日報風雨四十年》,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
李良榮,《中國報紙的理論與實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臺北:李敖出版社,1988年12月,初版
李敦白(Sidey Rittenberg)、雅瑪達.伯納(Amanda Bennett)著,林瑞唐譯,《我在毛澤東身邊的一萬個日子》,臺北:智庫出版社,1994年8月,初版
李雲漢主編,《陳果夫先生文集》,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3年6月,初版
李萬來等編,《新聞路上行----中央社人的故事》,臺北:中央通訊社,1998年4月,初版
李瞻編,《中國新聞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初版
沈固朝,《歐洲書報檢查制度的興衰》,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沈劍虹,《半生憂患----沈劍虹回憶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9月,初版
汪學起、是翰生,《第四戰線----國民黨中央廣播電臺掇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年,初版
谷長嶺、余家慶編,《中國新聞事業史參考資料》,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7年2月,初版
辛廣偉,《臺灣出版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初版
周安儀編著,《中國新聞從業人員群象》,上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6月,初版
周雨,《大公報史(1902-1949)》,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初版
周雨編,《大公報人憶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6月,初版
周培敬,《中央社的故事----民國二十一年至六十一年》,上冊,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初版
季灝、周世輔、王健民合著,《潘公展傳》,臺北:臺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6年9月,初版
易勞逸(Lloyd.E. Eastman)著,王建朗、王賢知譯,《蔣介石與蔣經國毀滅的種子》,臺北:李敖出版社,1990年,初版
東人編,《淪陷後各地的紀實》,怒吼出版社,1938年2月,初版
林友蘭,《中國報學導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6月,初版
林桶法,《從接收到淪陷戰後平津地區接收工作之檢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3月,初版new window
金仲華、杜平編,《報章雜誌閱讀法》,上海:中華書局,1948年1月,初版
金雄白,《記者生涯五十年》,臺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10月,初版
侯軍,《疲軟的輿論監督----社會學者對社會的警告》,遼寧:中國婦女出版社,1989年3月,初版
俞旭、郭中實、黃煜主編,《新聞傳播與社會變遷》,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9月,初版
勃烈德萊(Bradley,D)著,李誥譯,《你的報紙》,香港:今日世界社,1969年,初版
姜桂林,《新華社十二年》,臺北:正聲廣播公司,1962年10月,初版
姚北樺、王懷冰編,《報人生活雜憶----石西民新聞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年4月,初版
政工幹部學校新聞研究組編印,《軍中新聞》,1955年,初版
胡有瑞,《新時代的領航者陳果夫傳》,臺北:近代中國雜誌社,1991年6月,初版
胡有瑞主編,《六十年來的中央日報》,臺北:中央日報社,1988年2月
胡素珊(Suzanne Pepper)著,王海良、金燕、胡禮忠、許立冰譯,《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鬥爭》,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11月,初版
胡道靜,《新聞史上的新時代》,上海:世界書局,1946年11月,初版
范小方、李永銘,《陳果夫與陳立夫》,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
重慶日報編著,《抗戰時期的重慶新聞界》,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年8月,初版
重慶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白色恐怖下的新華日報----國民黨當局控制新華日報的檔案材料彙編》,重慶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
唐縱,《唐縱失落在大陸的日記》,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
徐詠平,《老師.長官.同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12月,初版
徐詠平,《我的記者生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3年,初版
徐詠平,《革命報人別記》,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3月,臺初版
徐詠平,《陳布雷先生傳》,臺北:正中書局,1977年1月,臺初版
徐詠平,《報業經營概論》,臺北:復興書局,1970年7月,初版
徐新吾、黃漢民主編,《上海近代工業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徐鑄成,《炸彈與水果----舊聞雜憶續篇》,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1年5月,初版
徐鑄成,《徐鑄成回憶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初版
徐鑄成,《報海舊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初版
徐鑄成,《舊聞雜憶》,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2年1月,香港初版
時代話題編輯委員會編,《報風圈》,臺北:久大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5月,初版
柴夫編,《CC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年12月,初版
秦紹德,《上海近代報刊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初版
翁元口述,王丰記錄,《我在蔣介石身邊的日子》,臺北:探索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9月,初版
耿修業,《一杓集----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回憶》,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7月,初版
袁昶超,《中國報業小史》,臺北:新聞天地出版社,1957年,初版
馬之驌編著,《新聞界三老兵----曾虛白、成舍我、馬星野奮鬥歷程》,臺北:經世書局,1986年,初版
馬光仁主編,《上海新聞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初版
馬尚斌等著,《中國國民黨史綱》,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
高崧、胡邦秀編,《報人出版家陳翰伯》,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0年8月,初版
康蔭,《往事五十年斷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張之華主編,《中國新聞事業史文選(公元724年-1995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張云,《潘漢年傳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張友漁,《報人生涯三十年》,重慶:重慶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
張令澳,《我在蔣介石侍從室的日子》,臺北:周知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7月,初版
張季鸞,《季鸞文存》,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6月,初版
張靜廬,《中國的新聞記者與新聞紙》,下編,上海:光華書局,1930年6月,初版
張靜廬,《在出版界二十年》,臺北:龍文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張靜廬編註,《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丙編,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3月,初版
曹聚仁著,曹雷、曹憲鏞編,《上海春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初版
梁升俊,《蔣李鬥爭內幕》,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0月,初版
梁家祿、趙玉明、鐘紫、韓松編,《中國新聞業史(古代至1949年)》,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初版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第13冊,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1月,初版
許敏,《上海通史.第10卷:民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初版
陳存恭、蘇啟明、劉妮玲訪問,陶希聖口述,《陶希聖先生訪問記錄》,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4年6月,初版
陳旭麓、李華興主編,《中華民國史辭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
陳孝威,《為什麼失去大陸》,下冊,臺北:躍升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7月,初版
陳果夫,《陳果夫先生全集》,第一冊,教育文化,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52年8月,臺初版,1991年10月影印,二版
陳果夫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籌備會編,《陳果夫先生百年誕辰紀念集》,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1年10月,初版
陳紀瀅,《我的郵員與記者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初版
陳紀瀅,《抗戰時期的大公報》,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12月,初版
陳嘉庚,《陳嘉庚回憶錄》,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陸鏗,《陸鏗回憶與懺悔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7月,初版
陶百川,《困勉強狷八十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初版
陶希聖,《陳布雷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1月,初版
陶希聖,《潮流與點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4年,初版
陶菊隱,《陶菊隱回憶錄》,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5月,初版
彭歌,《新聞三論》,臺北:中央日報社出版部,1982年,初版
復旦大學新聞系新聞史教研室,《簡明中國新聞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初版
復旦大學新聞系新聞史教研室編,《中國新聞史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初版
曾虛白,《中國新聞史》,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66年,初版
曾虛白,《曾虛白自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9月,初版
程其恆編著,馬星野校訂,《戰時中國報業》,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76年,初版
程滄波,《滄波文存》,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3年3月,初版
馮志翔,《蕭同茲傳》,臺北:臺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4年11月,初版
黃天鵬,《中國新聞事業》,上海:聯合書店,1930年9月,初版
黃宇和,《孫逸仙倫敦蒙難真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10月,初版
黃河編著,《北京報刊史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黃梁夢(黃天鵬),《新聞記者的故事》,上海:聯合書局,1931年,初版
新華日報史學會成都分會編寫小組編,《新華日報成都分處史稿》,成都:成都出版社,1991年6月,初版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編,《新華社回憶錄》,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年10月,初版
新聞局統計室編印,《新聞局一年來業務統計概要》,1948年6月1日
楊光輝、熊尚厚、呂良海、李仲明編,《中國報刊發展概況》,北京:新華出版社
楊有釗,《龔德柏先生評傳》,臺北:世界和平雜誌社,1984年3月,三版
楊東平,《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變遷與對峙》,臺北:捷幼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
楊浩、葉覽主編,《舊上海風雲人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初版
楊親華等主編,《中國民主黨派辭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9年9月,初版
董顯光原著,曾虛白譯,《董顯光自傳----一個中國農夫的自述》,臺北:臺灣新生報社,1974年4月,二版
董顯光等著,《新聞學論集》,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7月,初版
詹文滸,《報業經營與管理》,正中書局,1946年11月,初版
熊向暉等著,《中共地下黨現形記》,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赫伯特.阿特休爾(J.Herbert Altschull)著,黃煜、裘志康譯,《權力的媒介----新聞媒介在人類事務中的作用》,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年7月,初版
趙玉明,《中國現代廣播簡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7年12月,初版
趙玉明,《中國廣播電視史文集》,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趙君豪,《中國近代之報業》,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初版
趙怡,《美國新聞界對中國戡亂戰爭報導之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5月,初版
趙家璧,《文壇故舊錄》,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初版
劉云萊,《新華社史話》,北京:新華出版社,1988年8月,初版
劉光炎,《新聞學講話》,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62年,初版
劉宋斌,《中國共產黨對大城市的接管(1945-1952)》,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
劉哲民編,《近現代出版新聞法規彙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
劉家林,《中國新聞通史》,下冊,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廣播年刊編輯委員會編印,《廣播年刊》,1955年3月,初版
潘梓年、吳克堅、熊瑾玎等著,《新華日報的回憶》,重慶:重慶人民出版社,1959年9月,初版
蔣麗蓮,《廣播電視發展史話》,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1月,初版
鄭逸梅,《書報話舊》,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年8月,初版
穆欣,《抗日烽火中的中國報業》,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初版
蕭同茲文化基金會籌備處編印,《在茲集》,臺北1974年4月
賴光臨,《七十年中國報業史》,臺北:中央日報社,1981年,初版
賴光臨,《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0月,二版
錢伯涵、孫恩霖編,《報業管理與組織》,申報新聞函授學校講義
韓辛茹,《新華日報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年3月,初版
魏永征,《被告席上的記者----新聞侵權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羅敦偉,《五十年回憶錄》,臺北:中國文化供應社,1952年,初版
黨營文化事業專輯編纂委員會,《黨營文化事業專輯之一:中央通訊社》,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10月,初版
黨營文化事業專輯編纂委員會,《黨營文化事業專輯之二:中央日報》,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10月,初版
黨營文化事業專輯編纂委員會,《黨營文化事業專輯之五:中國廣播公司》,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10月,初版
顧執中,《戰鬥的新聞記者》,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年9月,初版
龔德柏,《龔德柏回憶錄》,臺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龔選舞,《龔選舞回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8月,初版
四、學位論文
朱瑞月,〈申報反映下的上海社會變遷(1895-1927)〉,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周維朋,〈戰後中國國民黨派系關係之研究----以黨政革新運動為中心的探討〉,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倪心正,〈政治控制與新聞媒體之關係上海申報社論研究(1931-1949)〉,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徐蕙萍,〈中共新聞改革之研究:以中共的報紙為主〉,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陳聖士,〈近代中國報紙社論之演變〉,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58年5月
鄭炯兒,〈從掃蕩到和平----掃蕩報之研究(1931-1950)〉,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鄭靜敏,〈九一八事變後張季鸞的社評---三○年代文人論政研究之一〉,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盧嵐蘭,〈近代中國社會變遷中報紙整合功能之研究(1912-1921)以申報與大公報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new window
謝蕙風,〈民國初年新聞自由的研究(1912-1928)〉,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7月
關杰立,〈中共新華通訊社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8月
五、期刊論文
丁功山,〈解放前的喀什報紙〉,《喀什市文史資料》,第1輯,1986年
刁平善,〈記中央社報務室二三事〉,《新聞研究資料》,第34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8月
卜少夫,〈布雷先生對一個新聞界後輩的關顧〉,《傳記文學》,第28卷第4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6年4月
于衡,〈採訪二十五年之二----國軍接收後的長春〉,《傳記文學》,第20卷第2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2年2月
于衡,〈採訪二十五年之四----瀋陽的繁華夢〉,《傳記文學》,第20卷第4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2年4月
方浩然,〈解放前的淳安報紙〉,《淳安文史資料》,第2輯,1986年
方豪,〈對布雷先生的懷念〉,《傳記文學》,第28卷第4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6年4月
王文彬,〈國民黨統治時期報業遭受迫害的資料(續)〉,《新聞研究資料》,第15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王文彬,〈國民黨統治時期報業遭受迫害的資料〉,《新聞研究資料》,第6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7 月
王文彬,〈解放戰爭時期新聞出版界的反抗鬥爭〉,《新聞研究資料》,第21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9月
王奇生,〈黨的派系化與派系的黨化:CC系的組織型態與政治理念(1933-1938)〉,臺北: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會議單行本,2001年10月8日
王芝瑜,〈爸爸王芸生的少年苦學歷程〉,《新聞研究資料》,第5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12月
王芸生、曹谷冰,〈1926至1949年的舊大公報(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彙編,《文史資料選輯》,第25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62年
王芸生、曹谷冰,〈1926至1949年的舊大公報(續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彙編,《文史資料選輯》,第28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王迪,〈解放時的北京新聞界〉,《新聞研究資料》,第29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2月
王康,〈從趙敏恆談到錢克顯〉,《傳記文學》,第48卷第4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6年4月
王紫平,〈和平日報社往事片斷〉,《武漢文史資料》,第17輯,1984年
王華農,〈記解放戰爭時期開封的新聞團體〉,《開封文史資料》,第2輯,1985年
王鵬,〈王芸生在解放前夕〉,《新聞研究資料》,第20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7月
甘復初,〈中興日報親歷記〉,《湖南文史》,第36輯,1989年12月
申報史編寫組,〈敵偽劫奪時期的申報〉,《新聞研究資料》,第22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石永貴,〈言論救國的脈絡〉,《傳記文學》,第45卷第3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84年9月
石生,〈貴陽報刊拾遺補缺〉,《貴州文史資料選輯》,第23輯,1986年
米,〈王芸生的側面觀〉,《人物雜誌》,滬版,第2年第4期,1947年4月
羊叔子,〈落水報人的幽怨〉,香港,《自由人》週刊,1951年6月27日
吳圳義,〈抗戰前十年國民政府之國內宣傳(1928-1937)〉,《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5期,1998年5月new window
吳江、白蓮,〈解放前六安報刊小考〉,《六安市文史資料》,第1輯,1986年
吳魯仲,〈解放前我在西昌寧遠報的經歷及其他某些活動憶記〉,《石棉文史資料選輯》,第3輯,1990年
李秋生,〈我所知道的王芸生〉,《傳記文學》,第38卷第2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1年2月
李若松,〈陳布雷身邊的中共黨人〉,《傳記文學》,第52卷第4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8年4月
李越,〈記北平地下黨領導的部分新聞出版工作〉,《新聞研究資料》,第13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7月
李銳,〈初創時期的新湖南日報〉,《成步文史》,第1輯,1989年
李瞻,〈共黨報業的理論及其謬誤〉,《新聞學研究》,第5期,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70年5月new window
李繼光、吳自強,〈臨近解放的新湖北日報〉,《武漢文史資料》,第17輯,1984年
沈宗琳,〈記者生涯四十年(一)〉,《報學》,第6卷第8期,臺北:報學編輯委員會,1982年6月
沈宗琳,〈記者生涯四十年(二)〉,《報學》,第6卷第9期,臺北:報學編輯委員會,1982年12月
沈劍虹,〈五年新聞局長的回憶〉,《傳記文學》,第50卷第3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7年3月
汪則之,〈解放前屯溪的新聞界〉,《武漢文史資料》,第15輯,1983年
汪學起、是翰生,〈國民黨中央廣播電臺史實簡編(1928-1949)〉,《新聞研究資料》,第41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3月
侍漢章,〈我所知道的解放前夕鹽城的報紙情況〉,《鹽城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1984年
周谷,〈陳布雷家中的叛逆〉,《傳記文學》,第51卷第3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7年9月
承記雲,〈我所知道的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15輯
林友蘭,〈中國報業報學與報人〉,《報學》,第5卷第2期,臺北:報學編輯委員會,1974年1月
林能士,〈從幾件史實的解釋談現代中國史的研究〉,《史政學術講演專輯(四)》,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年12月
林墨農,〈紀大公報(二)〉,《傳記文學》,第36卷第3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0年3月
姚福申、葉翠娣、辛曙民,〈汪偽新聞界大事記(上)〉,《新聞研究資料》,第48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拾風,〈南京人報反擊龔德柏之戰〉,《新聞研究資料》,第18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3月
胡健中,〈我與布雷先生的交往〉,《傳記文學》,第28卷第4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6年4月
徐昌國、姚質發,〈解放前浦城報刊梗概〉,《浦城文史資料》,第2輯,1982年
秦保民,〈張季鸞之死與大公報之亡〉,《報學》,第6卷第5期,臺北:報學編輯委員會,1980年12月
袁義勤,〈上海中央日報始末〉,《新聞研究資料》,第30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4月
袁義勤,〈胡健中與東南日報〉,《傳記文學》,第64卷第6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4年6月
袁義勤,〈關於安徽中央日報〉,《新聞研究資料》,第42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6月
馬光仁,〈戰後國民黨對申、新兩報的控制〉,《新聞研究資料》,第33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11月
馬遇良,〈解放前青海報刊的一些情況〉,《青海文史資料選輯》,第7輯,1980年
張云鵠、桑雪嶺,〈上海新聞界揭露國民黨「幣制改革」的鬥爭〉,《新聞研究資料》,第20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7月
張希哲,〈追隨程天放先生服務於中央宣傳部憶述〉,《傳記文學》,第12卷第3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68年3月
張亞雄,〈我所知道的國民黨新聞檢查和新聞發佈〉,《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6輯,1967年
曹世瑛,〈大公報與胡政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彙編,《文史資料選輯》,第97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5年
曹俺、蔣小光,〈解放前上海小型報概況〉,《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58輯,1988年
郭鎮之,〈延安(陝北)臺的對國民黨軍廣播〉,《新聞研究資料》,第21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9月
陳存恭,〈中國國民黨六全大會中委會及中常會初探〉,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第四集,臺灣光復與建設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3月
陳叔同,〈我對先兄為人處世的看法〉,《傳記文學》,第28卷第4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6年4月
陳紀瀅,〈我對季鸞先生及大公報的體認〉,《傳記文學》,第30期第6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7年6月
陳紀瀅,〈記王芸生(下)〉,《傳記文學》,第37卷第4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0年10月
陳約文,〈對二伯父陳布雷先生的一些追憶和懷念〉,《近代中國》,第74期,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12月
陳雪龍,〈解放前夕的廣州新聞界概況〉,《廣州文史資料選輯》,第28輯,1983年
陳嘉驥,〈漫談東北的中央日報〉,《報學》,第5卷第2期,臺北:報學編輯委員會,1974年1月
陳銘章,〈解放前海口新聞事業的回憶〉,《海口文史資料》,第5輯,1989年
陶希聖,〈關於張季鸞與王芸生的幾件事〉,《傳記文學》,第30卷第6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7年6月
陶菊隱,〈我所瞭解的新聞報〉,《新聞研究資料》,第1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章微寒,〈陳布雷女兒共諜案與葉翔之及其他〉,《傳記文學》,第68卷第3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6年3月
傅斯甫,〈貴州商報回憶錄〉,《貴州文史資料選輯》,第23輯,1986年
曾在商務日報工作的部分同志,〈周恩來、董必武同志領導我們奪取商務日報〉,《新聞研究資料》,第2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1月
程時雨,〈建國前夕蘭州新聞界一瞥〉,《蘭州文史資料選輯》,第10輯,1989年
答恕之,〈談談我辦的四份報和武漢舊新聞界〉,《武漢文史資料》,第7輯,1982年
賀逸文、左笑鴻、夏方雅,〈抗戰勝利後的世界日報〉,《新聞研究資料》,第9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11月
黃克武,〈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1912-192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12月new window
黃葉陀,〈解放前南靖的報紙〉,《南靖文史資料》,第5輯,1986 年
黃濟舟,〈解放前在昭通從事新聞工作的回憶〉,《昭通文史資料選輯》,第3輯,1988年
新聞界人物編輯委員會編,〈王芸生〉,《新聞界人物》,第4期,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年8月
楊玉清,〈我所知道的陳布雷〉,中國文史出版社編輯部,《文史資料精選》,第15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年
楊勉,〈舊時代潮安的新聞界〉,《汕頭文史》,第1輯,1983年
楊潤時,〈抗戰勝利後新華日報的宣傳藝術〉,《新聞研究資料》,第33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11月
楊錫祺,〈解放戰爭時期的淮安新聞業〉,《淮安文史資料》,第5輯,1987年
萬林,〈新華日報在湖北、武漢地區的遭遇〉,《新聞研究資料》,第22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1月
雷嘯岑,〈從玩票到下海的新聞寫作經歷談〉,《傳記文學》,第26卷第6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5年6月
靳為霖,〈回憶民主星期刊桂林版的出版〉,《桂林文史資料》,第3輯,1983年
漆敬堯,〈小數點的玄機化解一場政治風暴----獨家採訪孔宋家族利用特權結匯謀取暴利新聞的一段往事〉,《傳記文學》,第54卷第1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9年1月
熊彔天,〈解放前天水報業檢況〉,《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23輯,1985年
趙效沂,〈隨馬歇爾飛臨延安----報壇沈浮45年之九〉,《傳記文學》,第20卷第6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2年6月
趙效沂,〈職業機緣與人生際遇〉,《傳記文學》,第59卷第1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1年7月
趙景銀,〈解放前洪江新聞工作片段回憶〉,《洪江市文史資料》,第1輯,1986年
劉不同,〈國民黨的魔影----CC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45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0年12月
劉成幹,〈新聞界先進錢滄碩先生〉,《傳記文學》,第38卷第1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1年1月
劉呈芝、蘇耀江,〈解放前的甘肅民國日報〉,《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23輯,1985年
劉夢成,〈解放前洛陽新聞界概述〉,《洛陽文史資料》,第2輯,1987年
蔣君章,〈布雷先生最後主持的一個小機構----為紀念先生逝世二十週年而作〉,《傳記文學》,第13卷第6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68年12月
蔣君章,〈陳布雷先生在勝利還都後的工作與生活〉,《傳記文學》,第44卷第1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4年1月
鄭竹園著,中央日報譯,〈中共滲透新聞界的故事〉,《報學》,第7卷第3期,臺北:報學編輯委員會,1984年12月new window
賴景瑚,〈始終保持書生風度的布雷先生〉,《傳記文學》,第28卷第4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6年4月
閻沁恆,〈傳播內容之定量分析與定質分析〉,《新聞學研究》,第1集,民國56年5月new window
謝桂犀,〈解放前連城報刊簡況〉,《連城文史資料》,第8輯,1 987年
謝然之,〈追念馬星野先生〉,《傳記文學》,第60卷第1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2年1月
羅麟,〈解放前青海的新聞報刊〉,《青海文史資料選輯》,第16輯,1987年
龔屏,〈文山報與楊不平〉,《南昌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1984年
六、外文資料
Barnett,A. Doak,China on the Eve of Communist Takeover,New York:Frederick A. Praeger,Inc.,Publisher,1963
Chassin,Lionel Max,The Communist Conquest of China:A History of the Civil War 1945-1949,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Chou,Shun-Hsin,The Chinese Inflation:1937-1949,New York and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6,Volume IX The Far East:China, Washington: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 Office,1972
Chang,Kia-Ngau,The Inflationary Spiral:The Experience in China,1939-1950,Technology Press of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New York : Wiley ; London : Chapman & Hall, 1958
Mackinnon,Stephen R.,"Toward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ress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Modern Chinese,Volume 23,Number 1,January 1977,Sage Periodicals Press
Tsou,Tang,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1941-50,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
The Counci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ed.,The Chinese Year Book,1937 Issue,Shanghai:The Commercial Press Limited,1937
Ting,Lee-hsia Hsu,Government Control of the Press in Modern China 1900-1949,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1974
Wang,L.Sophia,"The Independent Press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The Case of the Dagong bao in Republican China",Pacific Affairs,Vol.67,No.2,Summer 1994,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