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國璽印文字構形及藝術特徵研究
作者:莊哲彥
作者(外文):JHUANG JHE YA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文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古璽古文字文字構形文字考釋篆刻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0
「古璽」泛指先秦的官、私印,目前傳世的先秦古璽絕大部份是戰國時期的璽印,其中包括一些秦統一後的璽印,以及漢代延用先秦時期文字製作的璽印和少量的春秋璽。本研究探討的內容涵括古璽印的文字、藝術、職官、地望、人名、文學、思想等,其中仍以古璽文字為主要研究對象,試對《古璽彙編》及新出印譜中商榷字提出新的看法與釋讀,並試嘗加入篆刻藝術的思維,希冀撰寫一本將古璽文字與篆刻藝術共融於一爐的研究論文。
本研究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歸劃研究範圍,說明研究限制,透過文獻回顧與探討,提出研究方向與研究方法,本論文除常見的歷史研究法外,另運用第三重證據研究法、文字構形研究法、印章風格研究法、電腦繪圖研究法對古璽印作善本印拓的比對、文字構形分析、國別分域、文字考釋與補說、圖版修復、篆刻印人古璽作品分析等,其餘第二章至第五章皆建構在這些研究法上進行發揮。
第二章古璽的源起發展及其分類研析。對古璽的源起作文獻梳理,並透過歸納整理古璽分類的諸家說法後,提出新的分類法。第三章古璽考釋與補說。運用上述研究法對《璽彙》及《璽彙》以外的古璽印譜作文字考釋及補說。
第四章篆刻章法與古璽文字形體演變(上)。本章對篆刻章法的文獻資料作了歸納整理,並從篆刻章法的角度分析古璽印的文字佈局。第五章古璽文字形體演變(下)及印人古璽作品析探。延續第四章之論調,以古文字構形為主體並融入篆刻章法的思維對古璽印進行構形章法分析,並在第四章、第五章的基礎上,比對近現代名家以古璽印風創作之作品進行探討。
第六章研究成果與研究展望。將研究成果作條列式整理,並在本論文的研究基礎上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一、【古籍】(含今注)
【宋】陳彭年:《宋本廣韻》,林尹校定,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9月。
【梁】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7月1版,2008年8月北京第3次刷。
【宋】司馬光:《類篇》,中華書局,1984年12月1版,2012年2月北京第3次刷。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3月。
世界書局編輯部:《新校漢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5月三版。
【東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祝敏徹、孫玉文點校:《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1版,2012年10月重印。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台北市: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初版1刷。
【魏】王弼、【晉】韓康伯:《周易王韓注》,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年6月。

二、【今著】(依年代排序)
那志良:《國立故宮博物院自著叢刊--鉥印通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有限股
份公司。1960年,
羅福頤:《古璽文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羅福頤:《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1985年5月第三次印刷。
羅福頤:《近百年來對古璽印研究之發展》,杭州:西泠印社,1982年5月。
于豪亮:《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月。
王北岳:《篆刻藝術》,台北:漢光出版社,1985年6月20日初版,1988年1月6版。
高 明:《古陶文匯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0年3月。
四川大學歷史系編:《徐中舒先生九十壽辰紀念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6月。
裘鍚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8月。
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論集》(裘鍚圭、李家浩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
曹錦炎:《古璽通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
葉其峰:《古璽印與古璽印鑒定》,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10月。
錢君匋、葉路淵:《鉥印源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周進集藏.周紹良整理.李零分類:《新編全本季木藏陶》,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蕭高洪:《方寸之間──中國篆刻藝術》,高雄市:汶采有限公司,2002年。
吳清輝:《中國篆刻學》,杭州:西泠印社,2006年5月第二版,2006年9月第2次印刷。
王人聰、游學華:《中國古璽印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0年3月。
王人聰:《古璽印與古文字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0年。
吳振武:《古璽文編》校訂,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1月。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台北市:國立編譯館,2002年10月。new window
林文彥:《印章藝術》,屏東:屏東文化中心,1999年5月。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8月。
莊新興:《戰國璽印分域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林劍丹:《林劍丹古璽文字印聯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12月。
韓煥峰:《河北印學研究文集》,河北:河北書法家協會,2002年9月。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本)》,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王本興:《印章章法分類》,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1月。
莊新興:《戰國璽印》,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8月。
葉其峰:《古璽印通論》,北京:新華書店,2003年9月。
張桂光:《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蕭曉暉:《古璽文新鑒》,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5年6月。
劉 江:《中國印章藝術史》(上下),杭州:西泠印社,2005年10月。
王本興:《印章邊檔分類》,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6月。
王恩田:《陶文圖錄》,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6月。
尹海龍:《古璽技法解析》,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8月。
谷松章:《篆刻章法百講》,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2007年6月第2次印刷。
邵 磊:《古璽印收藏知識30講》,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4月。
徐 暢:《先秦璽印圖說》,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年1月。
陳光田:《戰國璽印分域研究》,湖南:岳麓書社,2009年5月。
郭 兵:《寸心籀篆-中國古代璽印鑒賞》,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3月。
呂金成:《印學研究》第一輯,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孫慰祖:《中國印章歷史與藝術》,廣州:外文書店,2010年。
金開誠:《古代篆刻與璽印文字》,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3月。
田 煒:《古璽探研》,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
羅隨祖:《羅福頤集-古璽印考略》,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6月。
呂金成:《印學研究》第二輯,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羅福頤:《增訂漢印文字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陳世輝、湯餘惠:《古文字學概要》,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陳世輝、湯餘惠:《古文字學概要》,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劉 釗:《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
呂金成:《印學研究》2011,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呂金成:《印學研究》2012,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年11月。
呂書慶等:《中國書法》2012年第十一期,(總235 期),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 2012年11月。
周 贊:《古璽技法三十例》,安徽:安徽美術出版社,2013年3月。
劉 釗:《書馨集: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 
呂金成:《印學研究》2014,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3月。
孫長銘:《先秦古璽探微》,杭州:西泠印社,2014年11月。
陳偉武主編:《古文字論壇(第一輯):曾憲通教授八十慶壽號》,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呂金成:《印學研究》2015,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5月。
呂金成:《印學研究》第七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5月。
汪 凱:《古印章探微-戰國官璽的文字、歷史與構成釋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5年6月。
楊 勇:《先秦古璽賞析100例》,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5年7月。
呂金成:《印學研究》第八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5月。
徐 暢:《古璽印圖典》,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7月。

三、【印譜】(依出版年代)
何浩天、王北岳:《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印選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8年5月。
上海博物館館編:《上海博物館館藏印選》,上海:上海博物館,1979年8月。
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編輯組編:《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吉林大學歷史系文物陳列室編:《吉林大學藏古璽印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9月。
北京故宮博物院編:《古璽彙編》,北京:故宮博物院,1981年12月第一版,1998年5月第三次印刷。
【清】高慶齡:《中國歷代印譜叢書.齊魯古印攗》,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9月。
【清】郭裕之:《中國歷代印譜叢書.續齊魯古印攗》,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9月。
周暹(進):《中國歷代印譜叢書.魏石經室古璽印景》,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9月。
林樹臣:《中國歷代印譜叢書.璽印集林》,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9月。
【清】吳大徵:《中國歷代印譜叢書.十六金符齋印存》,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9月。
【清】何昆玉:《中國歷代印譜叢書.吉金齋古銅印存》,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9月。
羅振玉:《中國歷代印譜叢書.赫連泉館古印存》,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9月。
張英、任萬舉、羅顯清:《吉林出土古代官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10月。
蕭春源:《珍秦齋古印展》,澳門:澳門市政廳,1993年。
王人聰:《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6 年。
【清】汪啟淑:《漢銅印原》,杭州:西泠印社,1996 年1月。
陳漢弟:《伏廬藏印》,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12月。
天津藝術博物館館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古璽印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8月。
菅原石廬:《中國璽印集粹》,東京:二玄社,平成九年(1997)。
【清】汪啟淑:《漢銅印叢》,杭州:西泠印社,1998 年8月。
顧榮木:《鶴廬印存》,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8年1月。
賴非:《山東新出土古璽印》,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2月。
錢浚、吳慧虞:《常熟博物館藏印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9月。
上海書畫出版社社編:《十鐘山房印舉粹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5月。
陳漢弟:《伏廬藏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7年6月一版,1999年12月第2次印刷。
徐敦德:《西泠印社古銅印選》,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4月。
【明】顧從德:《顧氏集古印譜》,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1月。
王人聰、游學華:《中國歷代璽印藝術》,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0年。
孫慰祖:《孫慰祖印稿》,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6月。
蕭春源:《珍秦齋藏印.戰國篇》,澳門:澳門基金會,2001年6月。
小林斗庵:《篆刻全集.1》中國〈殷~戰國〉古 .私 ,日本:二玄社,2001年4月。
小林斗盦:《中國璽印類編》,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6月。
南京市博物館編:《南京市博物館藏印選》,南京:南京市博物館。2005年1月。
澳門特別行政區民政總署文化康體部:《方寸乾坤.珍秦齋藏歷代璽印精品》,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民政總署文化康體部,2005年9月。
許雄志:《鑒印山房藏古璽印菁華》,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7月。
趙鶴琴:《趙鶴琴印譜》,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10月。
方 斌:《你應該知道的200件官印》(故宮收藏),北京:紫京城出版社,2008年6月。
李東琬:《博物館藏古璽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
鄭珉中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璽印》,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2008年7月第1版第一刷,2011年7月第1版第2次印刷。
黃賓虹:《黃賓虹集古璽印存》,杭州:西泠印社,2009年7月。
王 臻:《鐵齋藏古璽印》,香港: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9月。
蘇州博物館館編:《蘇州博物館藏璽印》,北京:文 物出版社,2010年12月。
陳介祺:《中國印譜全書.簠齋古印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7月。
陳漢弟:《中國印譜全書.伏廬藏印》,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7月。
袁慧敏:《陳巨來印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9月。
張奕辰:《趙叔孺印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9月。
呂書慶、李劍峰等:《中國書法》2012年第11期(總235期),北京:中國書法
雜誌社,2012年11月。
吳 隱:《周秦古璽》,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7月。
吳硯君:《盛世璽印錄》,京都:藝文書院,2013年5月。
金 丹:《古璽臨摩印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 年6月。
周建亞:《甘露堂戰國箴言璽》,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7月。
唐存才:《來楚生印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年8月。
天津博物館館編:《天津博物館藏璽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11月。
陳 進:【清】王石經著《西泉印存》,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9月。
唐存才:《易大厂印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年8月。
陳 進:【清】王石經輯《集古印隽》,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9月。

四、【論文】
(一)升等論文
林文彥:《中國傳統印章在現代標誌設計之研究—以「印章章法」為例》:古印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6年。
(二)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序)
林素清:《先秦古璽文字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林素清:《戰國文字研究》,台北: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new window
吳振武:《古璽文編校訂》,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1984年。
許學仁:《戰國文字分域與斷代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博士論文,1986年。new window
李知君:《戰國璽印文字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闕曉瑩:《古璽彙編》考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蕭 毅:《古璽文字研究》,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閆 華:《古文字中的訛變現象舉要》,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陳 立:《戰國文字構形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朱 疆:《古璽文字量化研究及相關問題》,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陳 鴻:《戰國文字諧聲系統與古音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施謝捷:《古璽彙考》,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5月。
譚黎明:《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研究》,吉大大學古籍所碩士論文,2006年。
楊建淼:《戰國文字訛變現象初探》,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彭吉思:《戰國燕系文字地域特徵研究》,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戎月文:《戰國古璽字法與章法構成初探》,中國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周 波:《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8
年。
莊哲彥:《古璽章法於閒章篆刻之創作研究》,屏東: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
   碩士論文,2008年。
孫 剛:《齊文字編》,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湯志彪:《三晉文字編》,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王愛民:《燕文字編》,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魏 波:《古璽形式美的發展與時代特徵》,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劉建峰:《戰國璽印文字構形分域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劉洪濤:《論掌握形體特點對古文字考釋的重要性》,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6月。
楊蒙生:《戰國文字簡化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周善超:《民國時期古璽創作研究》,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4年。
高 帥:《明代古璽式篆刻創作的研究》,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4年。
孟麗娟:《三晉官璽集釋》,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陳 聰:《晉系璽印文字構形研究》,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6月。
(三)委託研究論文
林文彥:《書法在印章上的應用》,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委託專題研究論文,2003年9月。
(四)期刊論文(依年代排序)
史樹青:〈「夏虛都」〉三璽考釋」,《中原文物》1978年02期,河南省鄭州市:河南博物館。
朱德熙:〈戰國匋文和璽印文字中的「者」字〉,《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葉其峰:〈釋幾方工官璽印〉,《故宮博物院刊》,北京:故宮博物館院,1979年7月。
石志廉:〈戰國古璽考釋十種〉,《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0年00期,北京市:中國歷史博物館。
曹錦炎:〈釋 -兼釋續、瀆、竇、 〉,《史學集刊》1983年03期,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大學。
尤仁德:〈古璽六得〉,《天津社會科學》1983年02期,天津市:天津社會科學院。
李家浩:〈楚國官印考釋〉,《江漢考古》,1984年02期,湖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張如元:〈戰國璽印文字考釋叢札〉,《溫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3期。
李家浩:〈從戰國「忠信」印談古文字中的異讀現象〉,《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期,北京:北京大學。
徐寶貴:〈戰國古璽考釋五則〉,《松遼學刊》1988年第2期總41期。
林 杰:〈趙太后璽新証-釋「肖夫句」〉,《河北學刊》1988年第3期,河北:河北省社會科學院。
吳振武:〈古璽合文考(十八篇)〉,《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中華書局,1989年6月。
劉 釗:〈璽印文字釋叢(二)〉,《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3期。
雨 惟:〈「內府」璽跋〉,《史學集刊》1989年第1期,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大學。
邵國田:〈內蒙古敖漢旗四道灣子燕國「狗澤都」遺址調查〉,《考古》,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9年4月。
汪中文:〈方塊刻劃下的痕跡-略論先秦古璽在學術研究上之價值〉,《國教之友》,台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教之友社、財團法人國立臺師範學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1990年7月。
裘錫圭:〈古文字釋讀三則〉,《徐中舒先生九十壽辰紀念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6月。
劉 釗:〈楚璽考釋〉,《江漢考古》,1991年01期,湖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葛英會:〈戰國齊「徙甿」璽與「爰土易居」〉,《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1年00期。
徐寶貴:〈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中國文字》新15期(嚴一萍先生八十誕辰紀念刊),台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9月。
吳振武:〈戰國璽印中的「虞」和「衡鹿」〉,《江漢考古》,1991年03期,湖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吳曾榮:〈戰國布幣地名考釋三則〉,《中國錢幣》,1992年第2期,北京市:中國錢幣博物館。
裘鍚圭:〈戰國文字中的「市」〉,《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發表於1980年,1992年收錄於《古文字論集》)
湯餘惠:〈卑將匠芻信璽跋〉,《考古與文物》,1993年5期,陝西: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吳振武:〈談戰國貨幣銘文中的「曲」字〉,《中國錢幣》,1993年02期,北京:中國錢幣博物館。
何琳儀:〈古璽雜識再續〉,《中國文字》新17期(董作賓先生百歲誕辰紀念特刊),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3月。
彭振貴:〈古璽文辨釋〉,《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3年第2期(總53期),湖南省衡陽市:衡陽師範學院。
曹錦炎:〈釋楚國的幾方烙印〉,《江漢考古》1994年02期,湖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徐寶貴:〈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七篇〉,《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陝西省考古研究所,1994年03期。
劉 釗:〈釋戰國「右騎將」璽〉,《史學集刊》1994年第3期,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大學。
羅運環:〈論楚璽及其他〉,《江漢考古》1994年04期,湖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劉 釗:〈齊「於陵市和節」陶文考〉,《考古學刊》1994年04期,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所。
游國慶:〈《珍秦齋古印展》釋文補說〉,《中國文字》新19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9月。
劉紹剛:〈湖北長沙所見陶璽〉,《中國篆刻》總第二十四期,榮寶齋出版社,1995年。
施謝捷:〈近年出版諸印譜釋文訂補〉,《印林》第十六卷第二期(總九十二),
台北:佳藝美術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4月。
吳振武:〈戰國璽印中的「申屠」氏〉,《印林》第十六卷第三期,台北:佳藝美術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6月。
施謝捷:〈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印林》第十六卷第五期(總九十五),台北:佳藝美術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施謝捷:〈《古璽彙編》釋文校定〉,《印林》第十六卷第五期(總九十五),台北:佳藝美術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鄭 剛:〈戰國文字中的同源詞與同源字〉,《中國文字》新20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5年12月。
楊澤生:〈燕國文字中的「無」字〉,《中國文字》新21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12月。new window
林進忠:〈戰國楚璽藝術賞析〉,《印林》十七卷第一期(總九十七期),台北:佳藝美術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3月。
游國慶:〈楚帛書及楚域之文字書法與古璽淺探〉,《印林》十七卷第一期(總九十七期),台北:佳藝美術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3月。new window
施謝捷:〈《古璽印考釋十篇》〉,《印林》十七卷第二期(總九十八期),台北:佳藝美術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6月。
施謝捷:〈齊陶印文「於」字考〉,《印林》十七卷第四期(總第一百期),台北:佳藝美術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12月。
趙平安:〈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璽印集釋文補正〉,《江漢考古》,湖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6年12月。
李東琬:〈箴言古璽與先秦倫理思想〉,《北方文物》1997年第2期(總第50期),黑龍江:北方文物雜誌社。
施謝捷:〈釋戰國楚璽中的「登徒」複姓〉,《文教資料》1997年04期,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
王人聰:〈戰國吉語、箴言璽考釋〉,《故宮博物院院刊》,北京:故宮博物院,1997年4月。
林清源:〈楚國官璽考釋(五篇)〉,《中國文字》新22期(李陸琦教授逝世紀念特刊),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7月。new window
劉 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一》讀後記〉,《中國篆刻》,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7年12月。
施謝捷:〈古璽印文字叢考(十篇)〉,《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1998年第1期。
曾憲通:〈論齊國「 之璽」及其相關問題〉,《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古文字研究專號),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吳振武:〈釋三方收藏在日本的中國古代官印〉,《中國文字》新24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12月。new window
劉 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集》釋文訂補〉,《中國文字》新24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12月。
李家浩:〈燕國「洀谷山金鼎 」補釋〉,《中國文字》新24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12月。new window
林素清:〈居延漢簡所見用印制度〉,《中國文字》新24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12月。new window
王恩田:〈莒公孫潮子鐘考釋與藏家莊墓年代-兼說齊魯官印「陽都邑」巨璽及其辨偽〉,《遠望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華誕四十周年紀念文集》,陝西: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12月。
劉 釗:〈釋楚簡中的「 」(繆)字〉,《江漢考古》,湖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9年3月。
曹錦炎:〈關於真山出土的「上相邦璽」〉,《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年02期,北京:故宮博物院。
白于藍:〈古璽印文字考釋(四篇)〉,《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3期,陝西: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孫新生:〈山東青州發現二方先秦古璽〉,《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05期,陝西: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魏宜輝、申憲:〈古璽文字考釋(十則)〉,《東南文化》,1999年03期,總第125期,南京博物館。
林素清:〈古璽叢考〉,《古文字學論文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
何琳儀、黃德寬:〈說蔡〉,《東南文化》,1999年,第5期總第127期,南京博物館。
徐在國:〈戰國官璽考釋三則〉,《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3期,陝西: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吳良寶:〈璽陶文字零釋(三則)〉,《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黃錫全:〈試說楚國黃金貨幣稱量單位「半鎰」〉,《江漢考古》2000年第1期,湖北省:湖北省考古研究所。
王人聰:〈印學五題〉,《中國古璽印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館,2000年3月。
徐寶貴:〈戰國璽印文字考釋〉,《古文字研究》第20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
施謝捷:〈古璽複姓雜考〉,《中國古璽印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0年3月。
曹錦炎:〈釋「兔」〉,《古文字研究》第20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
譚宏姣:〈戰國古璽文考釋兩篇〉,《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4期,陝西: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李蘭昌:〈「下匡」取水〉古璽淺釋〉,《文博》,陝西省文化局,2000年04期。
黃盛璋:〈齊璽「左桁廩木」、「左(右)桁正木」與「桁」即秦文「衡」字對應,決疑解難-秦統一後,六國被罷廢文字與對應的秦文字研究,為試解戰國失傳、難認文字提出一條新途徑〉,《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韓自強、韓朝:〈安徽阜陽出土的楚國官璽〉,《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施謝捷:〈古文字零釋四則〉,《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季旭昇:〈古璽雜識二題 壹、釋「 」、「 」、「 」;貳、姜枼〉,《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0年11月。
劉信芳:〈古璽試解十則〉,《中國文字》新26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2月。new window
蕭 毅:〈「麋亡」印釋〉,《中國文字》新26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2月。
蘇建洲:〈戰國古陶文雜識〉,《中國文字》新26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2月。new window
徐寶貴、孫臣:〈古文字考釋四則〉,《考古與文物》,2001年第1期,陝西: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蕭 毅:〈古璽所見楚系官府官名考略〉,《江漢考古》,2001年第2期,湖北省:湖北省考古研究所。
趙平安:〈釋郭店簡《成之聞之》中的「 」字〉,《簡帛研究》2001,廣西:廣西師大,2001年9月。
陳劍:〈說慎〉,《簡帛研究》2001,廣西:廣西師大,2001年9月。
徐在國:〈山東新出土古璽印考釋(九則)〉,《中國文字研究》第二輯,2001年10月,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
張振林:〈古文字中的羨符-與字音字義無關的筆畫〉,《中國文字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2000年10月。
徐寶貴:〈古文字研究六則〉,《遼寧學刊》(人文社會學科學版)第五期,2001年10月。
何琳儀、徐在國:〈釋「 」及其相關字〉,《中國文字》新27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new window
趙平安:〈「達」字兩系說〉,《中國文字》新27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徐在國:〈古璽文釋讀九則〉,《考古與文物》2002年第5期,陝西: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何琳儀:〈楚官璽雜識〉,《南京師範大學學報》,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2002年3月第一期。
朱 疆:〈關於古璽文字的計算機信息處理〉,《中國文字研究》第三輯,2002年10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
朱 疆:〈基於數據庫的古璽文研究〉,《現代中文學刊》,2002年02期,上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施謝捷:〈楚簡文字中的「櫜」字〉,《語文研究》2002年第4期(總第85期),山西: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施謝捷:〈東周兵器銘文考釋(三則)〉,《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3月第2期,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
吳良寶:古璽複姓統計及相關比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7月,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馬驥、陳根遠:〈荒木計雄先生捐贈的中國古璽印〉,《碑林集刊》,陝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館,2002年9月。
何琳儀:〈郭店簡古文二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2002年9月。
蕭 依:〈簡論春秋戰國文化思想對戰國璽藝術風格的影響〉,《河北印學研究文集》,河北:河北書法家協會,2002年9月。
趙平安:〈郭店楚簡與商周古文字考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2003年1月。
郝士宏:〈「敬吏」當為「敬事」〉,《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3月。
陳光田:〈從戰國「千牛」「百牛」璽談牛在先秦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4期。
陳美蘭:〈談「慎」字的考釋及典籍中四個「慎」字的誤字〉,《中國文字》新29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12月。new window
朱 疆:〈古璽文字中的省簡字初探〉,《中國文字研究》第四輯,2003年12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
王慶衛:〈試析戰國楚系文字中的「吁」〉,《考古與文物》,2004年第3期,陝西: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徐寶貴:〈戰國古璽文考釋十三則(一)〉,《考古與文物》2004年第6期,陝西: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蕭曉暉:〈古璽文釋讀補議(三則)〉,《中國文字研究》第五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2004年11月。
張桂光:〈戰國文字形符系統特徵的探討〉,《古文字論集》,2004年10月,北京:中華書局。new window
朱 疆:〈古璽文字中的同形部件初探〉,《中國文字研究》第五輯,2004年11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
李家浩:〈戰國官印考釋三篇〉,《出土文獻研究》第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林文彥:〈古璽印中的「數字印」〉,《台南女院學報》第二十四期,2005年。
徐寶貴:〈戰國古璽文考釋十三則(二)〉,《考古與文物》2005年第1期,陝西: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蕭曉暉:〈楚官璽釋讀二則〉,《勵耘學刊》,2005年02期,北京:北京
師範大學。
李國鋒:〈從「敬」字璽談先秦時期儒家的修身準則〉,《中洲學刊》2005年9月第5期(總第149期)。
程訓義:〈戰國古璽文試讀四則〉,《文物春秋》,2005年第六期,河北省:河北省文物局。
程鵬萬:〈古璽複姓考釋三篇〉,《古籍研究》,吉林: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2005年6月。
吳紅松:〈關於鄒城發現的古代銅印〉,《考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05年8月。
趙平安:〈戰國文字中的鹽字及相關資料研究〉,《考古》,北京市: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2004年8月。
李天虹:〈戰國文字「 」、「 」續議〉,《出土文獻研究》第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駱科強:〈「上相邦鉨」新考〉,《東南文化》,2005年第6期,南京博物館。
施謝捷:〈古璽零釋(四則)〉,《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田 煒:〈戰國文字考釋兩篇〉,《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蕭 毅:〈說孔〉,《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陳光田:〈從「敬」字璽論先秦時期儒家的修身準則〉,《遼寧工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2006年2月。
林文彥:〈古璽掇遺〉,《書畫藝術學刊》,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書畫藝術學系,2006年。new window
趙平安:〈釋「行木」〉,《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
林文彥:〈文化糾葛的臺灣漢字設計〉,《歷史文物》十七卷九期,2006年。new window
田 煒:〈古璽字詞叢考(十篇)〉,《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
葉玉英:〈語音與文字分化研究〉,《中國文字》新31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11月。new window
趙平安:〈論燕國文字中的所謂「都」當為 (縣)字〉,《語文研究》第26卷第4期,2006年12月。
施謝捷:〈談《古璽彙編》存在的幾個問題〉,《出土文獻研究》第一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劉東亞:〈關於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征集的一批古代官印〉,《中原文物》,河南省鄭州市:河南省博物館,2007年2月。
吳紅松、何琳儀:〈古璽印菁華釋地三則〉,《東南文化.古文字研究》第2期,總第196期,2007年2月。
徐在國:〈「侌城」封泥考〉,《中國文字研究》2007年第一輯(總第八輯),大象出版社,2007年9月。
蕭 毅:〈古璽所見「璽」字的地域特徵〉,《簡帛》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王廷洽:〈試探先秦璽印斷代問題〉,《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總125期),青海省西寧市:青海師範大學。
趙平安:〈上博藏楚竹書《竟建內之》第9至10號簡考辨〉,《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
后曉榮、陳曉飛:〈考古出土文物所見燕國地名考〉,《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總第179期),北京市:首都師範大學。
田 煒:〈古璽印字詞零釋(八篇)〉,中國文字》新33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12月。
魏繼印:〈輝縣孫村遺址發現的陶器文字〉,《中原文物》,河南鄭州市:河南博物館,2008年2月。
陳光田:〈戰國私璽中所見古代複姓及其源流考〉,《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2期,2008年3月。
俞紹宏:〈關於〈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征集的一批古代官印〉中幾個古璽文字的釋讀〉,《中原文物》,河南省鄭州市:河南省博物館,2008年6月。
陳 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2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劉信芳:〈古文字歧讀釋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5卷第5期,2008年9月。
莫小不:〈璽文考辨八則〉,《杭州師範大學學報.國學研究》(社會科學版),2008年9月第5期。
莫小不:〈「隸定古文」及古璽印釋文問題〉,《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5期,2008年9月。
劉亦雲:〈鹿上地望新證〉,《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1月第23卷第一期,陝西省咸陽市:咸陽師範學院。
蕭 毅:〈「中清」璽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
汪冰冰、鵬宇:〈戰國官璽考釋三則〉,《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江蘇省:南京市 2008年12月第十卷增刊。
蘇建州:〈楚竹書文字考釋五則〉,《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8年第二期(總第十二期),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12月。
林清源:〈釋「葛」及相關諸字〉,《中國文字》新34期,台北市:藝文印書館,2009年2月。
蘇建洲:〈楚簡「刖」字及相關諸字考釋〉,《中國文字》新34期,台北市:藝文印書館,2009年2月。
張振謙:〈齊系陶文考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2009年7月。
程 燕:〈楚「集蜜」之璽考〉,《中國文字研究》2009年第一輯(總第十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
陳光田:〈論戰國吉語璽中所蘊含的祈福思想〉,《渤海大學學報》,2009年第四期。
李國鋒:〈從吉語格言印論秦代祈福與修身的思想〉,《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5期,2009年9月。
劉紹剛:〈楚簡文字入印管見〉,《印學研究》第一輯,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王恩田:〈古璽辨偽二例〉,《印學研究》第一輯,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楊現昌:〈國史金石志稿〉所載璽印釋文校訂,《印學研究》第一輯,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牛新房:〈古璽文字考釋(三則)〉,《中國文字研究》第十三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2010年1月。
蕭 毅:〈古璽文字「厃」的地域特征〉,《長江學術》,湖北:武漢大學,2010年3月。
黃鍚全:〈介紹一枚新品三孔布「建邑」〉,《中國錢幣》,中國錢幣博物館,2010年01期。
方 勇:〈釋璽印及陶文中的「昆陽 (市)」,《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3期。
秦曉華:〈三晉古璽考釋兩則〉,《考古與文物》2010年第5期,陝西: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田 煒:〈戰國古璽所見官名研究三則〉,《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五期,第50卷(總227期)。
周 波:〈中山器銘文補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劉 釗:〈齊國文字「主」字補證〉,《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田 煒:〈璽印人名考(兩篇)〉,《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先生逝世兩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2010年10月。
徐寶貴:〈「古文」對隸楷字形的影響〉,《中國文字研究》第十三輯,大象出版社,2010年10月。
蕭 毅:〈楚璽考釋二則〉,《古文字研究》第2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張 萍:〈從戰國古文字字形看「仁」字的本源〉,《語文學刊》,2010年第2期。
徐在國:〈歷博藏戰國陶文補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徐寶貴:〈「古文」對隸楷字形的影響〉,《中國文字研究》第十三輯,大象出版社,2010年10月。
黃錫主:〈介紹一件新見平阿造戈〉,《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郭永秉:〈睡虎地秦簡字詞考釋兩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程 燕:〈古玉印集存〉釋文校訂,《古文字研究》第2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黃錫主:〈介紹兩枚楚官璽〉,《古文字研究》第2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施謝捷:〈說 ( )及相關諸字〉,《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先生逝世兩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2010年10月。
馮勝君:〈試說東周 文字中部分「嬰」及從「嬰」之字的聲符-兼釋甲骨文中的「癭」和「頸」〉,《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先生逝世兩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2010年10月。
程東龍:〈戰國官璽攷釋兩則〉,《印學研究》第二輯,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王思田:〈新泰齊國官量陶文的發現與初步探索〉,《印學研究》第二輯,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江秋貞:〈《上博七.武王踐阼》〉零釋三則,《中國文字》新36期,台北市:藝文印書館,2011年1月。new window
陳光田:〈論戰國吉語璽中所蘊含的古人祈求財富的思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2011年第1期。
劉 杰:〈戰國文字姓氏用字疏釋六則〉,《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四期第51卷(總第232期)。
王愛民:〈燕系文字研究綜述〉,《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4期,2011年7月。
徐 暢:〈陶璽 和銅璽、木璽〉,《青少年書法》,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2011年18期。
高佑仁:〈《陝西新出士古代璽印》〉釋文補正,《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0期,2011年9月。
莊麗娟:〈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補釋〉,《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二輯,台北市:政大中文系,2011年9月。
王東明:〈璽印顯性省稱規律研究暨單字「君」、「家」等隱性省稱璽印簡論〉,《第三屆「孤山証印」西泠印社國際印學峰會論文集》,杭州:西泠印社,2011年10月。
樂 遊:〈璽林隨記三則〉,《第三屆「孤山証印」西泠印社國際印學峰會論文集》,杭州:西泠印社,2011年10月。
莫小不:〈《陝西新出土古代璽印》部分釋文考訂〉,《第三屆「孤山證印」西泠印社國際印學峰會論文集》,杭州:西泠印社,2011年10月。
徐 暢:〈寓石齋璽印考四則〉,《第三屆「孤山證印」西泠印社國際印學峰會論文集》,杭州:西泠印社,2011年10月。
孫家潭:〈新發現「夏騎」烙馬印考及其它〉,《第三屆「孤山證印」西泠印社國際印學峰會論文集》,杭州:西泠印社,2011年10月。
韓祖倫:〈先秦古璽文字雜識續〉,《中國文字研究》第十四輯,大象出版社,2011年11月。
高佑仁:〈《莊王既成》「航」字構形考察-兼談戰國文字「蔡」、「尨」、「亢」的字形差異〉,《簡帛》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
劉洪濤:〈上博竹簡《凡物流形》釋字二則〉,《簡帛》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
劉 杰:〈戰國文字姓氏用字疏釋六則〉,《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4期第51卷(總232期)。
劉 釗:〈古璽格言璽考釋一則〉,《出土文獻》第二輯,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11月。
劉 釗:〈說秦簡「右剽」一語並論歷史上的官馬標識制度〉,《出土文獻研究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高佑仁:〈談戰國文字中的「穆」與「秋」的構形差異〉,《中國文字》新37期,台北市:藝文印書館,2011年12月。new window
吳良寶:〈古璽札記五則〉,《中國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大象出版社,2011年12月。
吳政武:〈《鑒印山房藏古封泥菁華》序〉,《青少年書法》,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2011年12期。
曹錦炎:〈說「」-從黃賓虹舊藏的一方古璽談起〉,《西泠印社》總第32期,西泠印社辛卯秋季雅集專輯,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12月。
周 聆:〈讀《二十世紀出士璽印集成》札記四則〉,《漢字研究》第5輯,2011年12月。
蕭時花、白於藍:〈《鴨雄綠齋藏中國古璽印精選》校記〉,《中國文字》新37期,台北市:藝文印書館,2011年12月。new window
蕭 毅:〈「莫邑彊」印釋〉,《長江學術》,湖北:武漢大學,2012年3月。
田 煒:〈釋古文字中的「 」與「 」-兼釋古璽中的「 」字〉,《古文字
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2期。
程 燕:〈「苑璽」考〉,《考古與文物》2012年第2期,陝西: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后曉榮、捐淼:〈趙國置縣考-以趙國兵器銘文和璽印考古資料為主〉,《邯鄲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12年6月。
徐在國:〈《吳愙齋尺牘》所錄古璽研究〉,《漢字研究》第六輯,2012年6月。
李守奎、張峰:〈說楚文字中的「桀」與「傑」〉,《簡帛》第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0月。
劉建峰:〈從古文字構形辨古璽印之真偽〉,《中國書法》2012年11期(總235期),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
湯志彪:〈三晉文字考釋五則〉,《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6期,2012年11月。
莫小不、鄭晨:〈《陝西新出土古代璽印》部分釋文考訂〉,《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第六期, 2012 年11月。
后曉榮:〈燕國縣級地方行政稱「都」考〉,《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總209期)。
趙平安:〈論燕國文字中的所謂「都」當為「 」(縣)字〉,《語言研究》第26卷第4期,2012年12月。
王保成:〈20世紀出土吉語璽釋文補正〉,《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2012年12月。
吳振武:〈談齊「左掌客亭」陶璽-從構形上解釋戰國文字中舊釋為「亳」的字應是「亭」字〉,《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12期,吉林社會科學院。
徐在國:〈古陶文字考釋四則〉,《出土文獻》第三輯,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12月。
郭永秉:〈補說「麗」、「瑟」的會通-從《君人者何必安哉》的「 」字說起〉,《中國文字》新第38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12年12月。
蕭世孟:〈古璽文字研究述略-與篆刻相關的文字學研究成果〉,《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3年2 月。
徐在國:〈談齊陶文中的「陳賀」〉,《安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趙平安:〈戰國文字「 」的來源考辨〉,《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30卷第1期,廣東省深圳市:深圳大學。
湯志彪:〈戰國兵器銘文人名考釋七則〉,《考古與文物》2013年第1期,陝西: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湯志彪:〈戰國陶文釋叢(八則)〉,《江漢考古》總第127期,2013年2月,湖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徐在國:〈燕國文字中的「奂」及從「奂」之字〉,《中國文字研究》第十七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編2013年3月。
湯志彪:〈戰國璽印文字考釋(十二則)〉,《中國文字研究》第十七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編,2013年3月。
韓祖倫:〈新見戰國古璽三十一例〉,《中國文字研究》第十七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編,2013年3月。
高佑仁:〈讀《中國古印》札記〉,《第十五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系,2013年。new window
劉寶俊:〈論戰國古文「仁」字〉,《中南民族大學學報》,湖北省武漢市:中南民族大學,第33卷第3期,2013年5月。
高佑仁:〈釋楚文字的「沉」及其相關諸字〉,《出土文獻文字與語法研讀論文》第一輯,台北市:萬卷樓,2013年6月。
吳曉懿:〈戰國工官題銘與文字裝飾〉,《文化遺產》2013年第3期,廣東:山中大學,2013年8月。
朱德熙:〈古文字考釋三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3年9月。
劉秋瑞:〈再談商水扶蘇城出士的陶文〉,《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2013年第四期(總117期)。
田 煒:〈戰國璽印自名解〉,《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第53卷(總246期),2013年11月。
劉 暢:〈從古銅印書體看篆書的發展演變〉,《文物鑒定與鑒賞》,安徽:時代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年11期。
劉杰、劉珏:〈古璽文字釋讀零札〉,《湖南大學學報》第27卷第6期,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大學,2013年11月。
劉 釗:〈古璽格言璽考釋一則〉,《書馨集: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
趙平安:〈「京」、「亭」考辨〉,《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上海:復旦大學。
林文彥:〈古璽攗遺〉,《書畫藝術學刊》第15期,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書畫藝術學系,2013年12月。new window
朱曉寒:〈齊官璽「左桁正木」集釋〉,《金田》,廣西:廣西玉林市藝術界聯合會,2014年1月。
蘇建洲:〈《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系年》考釋七則〉,《中國文字研究》第十九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2014年2月。
楊 帆:〈當代古璽創作的現狀及前瞻〉,《宜賓學院學報》第14卷第3期,四川:宜賓學院,2014年3月。
蕭毅、王一名:〈楚官璽札記二則〉,《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7卷第2期,2014年3月。
徐 暢:〈先秦璽印攷釋發微〉,《印學研究》2014古璽印研究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3月。
李家浩:〈戰國官印「車御令信」攷釋〉,《印學研究》2014古璽印研究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3月。
韓祖倫:〈《陝西新出土古代璽印》釋文訂補〉,《印學研究》2014古璽印研究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3月。
徐在國:〈王獻堂先生藏印劄記〉,《印學研究》2014古璽印研究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3月。
衛松濤:〈山東博物館藏五官印攷〉,《印學研究》2014古璽印研究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3月。
李鵬輝:〈《甘露堂藏戰國古箴言璽》劄記〉,《印學研究》2014古璽印研究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3月。
何家興:〈璽陶文字攷釋八則〉,《印學研究》2014古璽印研究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3月。
韓祖倫:〈讀《謐齋所見所藏古官私印》〉,《印學研究》2014古璽印研究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3月。
陸明君:〈簠齋藏印攷補〉,《印學研究》2014古璽印研究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3月。
王東明:〈西周鉨印風格淺說〉,《印學研究》2014古璽印研究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3月。
趙明、王培曉:〈從楚篆到楚鉨的「印化」研究〉,《印學研究》2014古璽印研究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3月。
王彥為:〈漢印中的古鉨樣式〉,《印學研究》2014古璽印研究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3月。
徐在國:〈古璽印論著目〉,《印學研究》2014古璽印研究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3月。
扈耕田:〈從古璽看老子思想在先秦的流傳〉,《中國道教》,北京:中國道教協會,2014年4月。
沈之杰:〈古璽考釋二則〉,《中國文字研究》第十九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5月。
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參)《良臣》的「大同」-兼論姑馮句 所見的「 同」〉,《古文字研究》第3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5月。
蘇建洲:〈釋戰國時期的幾個「蔑」字〉,《古文字研究》第3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5月。
王中焰:〈璽文分域新例及其價值〉,《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5月第3期。
蕭 毅:〈合璽「敬璽」考〉,《古文字研究》第3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5月。
禤健聰:〈「亡慼危志」璽考釋 〉,《中國文字學報》,北京:中國文字學會,2014年7月。
林文彥:〈古璽擷遺〉,《書畫藝術學刊》第16期,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書畫藝術學系,2014年7月。new window
馮勝君:〈讀簡隨記(二則)〉,《古文字研究》第3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5月。
劉 杰:〈戰國文字複姓統計與初步整理〉,《古文字研究》第3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5月。
孟蓬生:〈姑馮句 所謂「馮」字試釋〉,《古文字研究》第3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9月。
吳振武:〈關於戰國「某某金璽」的一個解釋〉,《簡帛》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
郭永秉:〈「京」、「亭」、「亳」獻疑〉,《出土文獻》第五輯,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10月。
楊蒙生:〈說「隼」兼及相關字〉,《出土文獻》第五輯,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10月。
田 煒:〈試論古璽分類的一些問題〉,《古文字論壇(第一輯):曾憲通教授八十
慶壽號》,陳偉武主編,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秦曉華:〈東周晉系文字考釋拾遺〉,《古文字論壇(第一輯):曾憲通教授八十慶號》,陳偉武主編,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裴大泉:〈古文字考釋中的「暗合」現象-以戰國容量銘刻中「受」字的考釋為例〉,《古文字論壇(第一輯):曾憲通教授八十慶壽號》,陳偉武主編,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蕭 毅:〈忠信敬事富貴〉璽考,《古文字論壇(第一輯):曾憲通教授八十慶壽號》,陳偉武主編,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徐在國:〈論方瑞濬益先生的古陶文研究〉,《古文字論壇(第一輯):曾憲通教授八十慶壽號》,陳偉武主編,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李家浩:〈戰國文字中的「 」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5年2月。
黃錫全:〈簡介兩枚新見楚官璽〉,《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5年2月。
李守奎:〈漢代伊尹文獻的分類與清華簡中伊尹諸簡的性質〉,《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3期,2015年5月。
徐在國:〈《吳客齋尺牘》所著錄古璽研究〉,《印學研究》第七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5月。
李家浩:〈戰國私印中的複姓「「獻于」-兼談漢印中所謂的「白羊」複姓〉,《印學研究》第七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5月。
李家浩:〈戰國私印中的複姓「「鮮羊」〉,《印學研究》第七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5月。
張振謙:〈說燕系文字的「爪形合併」〉,《古籍研究》,安徽:安徽大學文學院,2015年5 月。
張振謙:〈燕陶文考釋九則〉,《印學研究》第七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5月。
于曉玲、周雨時、賈志斌:〈內蒙古大堡山墓地戰國璽印考〉,《文教資料》2015年第5期(總673期),江蘇:南京師範大學,2015年6月。
林文彥:〈古璽摭遺〉,《書畫藝術學刊》第18期,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書畫藝術學系,2015年6月。new window
莊哲彥:〈古璽研析六題〉,《書畫藝術學刊》第18期,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書畫藝術學系,2015年6月。new window
宋華強:〈曾侯乙墓竹簡考釋一則〉,《中國文字》新41期,台北市:藝文印書館,2015年7月。new window
徐 暢:〈錯字別字何其多!〉,《廣州文藝》,廣東省: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2015年11月。
張振謙:〈說燕系「屮」旁文字〉,《中國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2015年12月。
湯志彪:〈戰國陶璽文字考釋七則〉,《中國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2015年12月。
徐 暢:〈楚璽「畋雁之鉨」考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2016年2月。
周玲、劉志基:〈《二十世紀出土璽印集成》札記四則〉,陝西:陝西省考古研究所,2016年2月。
陸德富:〈齊國古璽陶文雜釋二則〉,《考古與文物》2016年第1期,陝西: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李家浩:〈關於齊國官印「徙 」二字的釋讀〉,《印學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5月。
王利娟:〈《二十世紀出土璽印集成》釋文校訂四則〉,《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山東省曲阜市:曲阜師範大學,2016年9月。
吳毅強:〈趙賹 璽小考〉,《江漢考古》,湖北省武漢市: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7年第1期(總148期)。
五、【工具書】
張光裕、袁國華:《包山楚簡文字編》,台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92年。
張守中:《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許雄志:《秦印文字彙編》,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9月。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0月。
湯餘惠:《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2010年2 月重印。
徐在國:《古老子文字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程 燕:《望山楚簡文字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李守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1-5)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張新俊、張勝波:《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四川:巴蜀書社,2008年8月。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孫 剛:《齊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張守中:《中山王 器文字編》(重訂版),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4月。
李守奎、賀連翔、馬楠:《包山楚墓文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湯志彪:《三晉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10月。
李學勤:《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文字編(壹-三),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5月。
張振謙:《齊魯文字編》,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14年7月。
高 明:《古文字類編》(縮印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7月。
王 輝:《秦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5年4月。

六、【網路資料】

(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

蕭 毅:〈「麋亡」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72(2007/12/21上網,2013/8/15下載)。
方 勇:〈釋璽印及陶文中的「昆陽「 」(市)」〉,《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http://www.gwz.fudan.edu.cn
/SrcShow.asp?Src_ID=504(2008/9/9上網,2013/8/15下載)。
韓祖倫:〈新見先秦古璽文字雜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559(2008/12/2日上網,2013/8/15下載)。
蘇建洲:〈璽印文字「病」字小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http://www.gwz.fudan.edu.cn/ SrcShow.asp
?Src_ID=718(2009/3/10上網,2013/8/15下載)。
何家興:〈晉璽零拾(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647,
(2009/1/11上網,2013/8/15下載)。
蘇建洲:〈璽印文字「病」字小考〉(首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http://www.gwz.fudan.edu.cn/ SrcShow.asp?
Src_ID=718(2009/3/10上網,2013/8/15下載)。
何家興:〈璽陶文字叢釋〉(首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http://www.gwz.fudan.edu.cn/ SrcShow.asp?
Src_ID=1265(2010/9/16上網,2013/8/15下載)。
黃鍚全:〈介紹兩枚楚官璽〉(首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1177(2010/6/7 上網,2013/8/15下載)。
許文獻:〈新見古璽「邦丘之客」釋讀芻議〉,《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http://www.gwz.fudan.edu.cn/ SrcShow.
asp?Src_ID=1229(2010/8/9上網,2013/8/15下載)。
劉 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 asp?
Src_ID=1256(2010/9/6上網,2013/8/15下載)。
劉洪濤:〈戰國官印考釋兩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
_ID=1666(2011/9/27上網,2013/8/15下載)。
劉 釗:〈古璽格言璽考釋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94,(2011/11/3上網,2013/8/15下載)。
黃錦前:〈競畏矛補論及其相關問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http://www.gwz.fudan.edu.cn/old/ SrcShow.asp? Src
_ID=1782,(2012/02/02上網,2016/9/20下載)。
劉 雲:〈釋「殺」及相關諸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 asp?Src_ID=1963
,(2012/11/21上網,2016/9/20/下載)。
王凱博:〈楚璽劄記(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 http://www.gwz.fudan.edu.cn/old/SrcShow.asp?Src_ID= 2118,(2013/9/19上網,2016/9/28下載)。

(二)簡帛網

陳 劍:〈上博竹書「葛」字小考〉,《簡帛網》網站論文,http://www.bsm.org.cn/
show_article.php?id=279 (2006/3/10上網,2016/10/16日下載)。
趙平安:〈戰國文字中的「宛」及其相關問題研究(附補記)〉,《簡帛網》網站論文,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22,(2006/4/10上網,2017/3/12下載)。
田成方:〈從新出土材料論楚沉尹氏之族屬源流〉,《簡帛網》網站論文,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66,(2008/8/19上網2017/2/2下載)。
陳穎飛:〈從楚簡中「卜(從 )」、「俈」、「 」等職官看楚國這一系列機構〉,《簡
帛網》網站論文,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97,(2009/6/20上網,2016/9/28下載)。
王 寧:〈申說楚簡中的「杜」與「牡」〉,《簡帛網》網站論文,http://www.bsm.
org.cn/show_article.php?id=1552,( 2011/09/17上網,2016/9/28日下載)。
王 寧:〈釋清華簡六《子產》中的「完」字〉,《簡帛網》網站論文,http://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78,(2016/06/14上網,2016/9/28下載)。

(因特殊字體無法呈現在系統上,請參考全文檔的參考文獻)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