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楊樹達文字訓詁學研究
作者:王安碩
作者(外文):Wang An-shuo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呂珍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楊樹達古文字文字考釋古籍訓解訓詁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1
楊樹達為民國早期重要文字訓詁學家,其學術成就表現於文字、詞彙、語音、文獻等方面,且於各領域均鑽研甚深,考據精細,於我國文字訓詁學之研究貢獻卓著,成就斐然。然相較於二十世紀同時期諸多文字訓詁名家,楊氏之學雖於當代學界上享有盛名,但晚近於楊氏學術研究之著作卻寥若晨星,數量與其聲望不成正比,令人惋惜。本論文以楊樹達文字訓詁學之研究與成果為研究範疇,詳述體例,考鏡源流,深究楊氏之研究成果,疏證其說;並於肯定其研究成果之餘,同時對其文字考釋、經典詮解有失之處提出商榷與修正,以昭示其於文字訓詁學之成就與價值。
本論文對楊氏文字訓詁學之探討分為以下八章:
首章緒論簡要論述研究楊氏文字訓詁學之動機與相關研究文獻回顧,並分述研究總綱與各章凡例,及預期成果。
第二章概述楊氏生平與治學途徑,表列楊氏生平著作及概述與本文議題相關著作,其後並採後世學人對楊氏文字訓詁之評價,以見楊氏文字訓詁學之優劣得失。
第三章論楊氏詞類研究著作《詞詮》,以楊氏虛詞研究為範疇,檢視其虛詞研究之成就、貢獻、侷限與不足,並舉實例與之商榷,以期一窺楊氏虛詞研究之全貌。
第四章著重於楊氏金文研究,主以《積微居金文說》、《積微居金文餘說》為對象,首先概論楊氏金文研究之體例與途徑,復採楊氏釋器善者疏證其說,提出旁證,以見楊氏金文研究之成果與貢獻;其後考異楊氏金文研究可商榷之處,並總括論述其金文研究之缺失與不足,以探楊氏金文研究之全貌。
第五章以楊氏甲骨文研究為論題,以楊氏所著甲骨文相關研究為主,分述楊氏甲骨文考釋之方法與特色,同時為楊氏疏證、補充其論點,闡發楊氏甲骨文研究之成果;其後則舉楊氏甲骨文研究有誤之例,與之商榷;最後亦總結性論述楊氏甲骨文研究之缺失與不足。
第六章探究楊氏文字考釋專論,以《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積微居小學述林》二書文字考釋之專論為主,首論楊氏文字考釋專論所採之體例與考字理論;其後列舉楊氏文字考釋專論中有誤字例,逐一與之商榷,並於末節總結楊氏文字考釋理論之侷限與缺失。
第七章為楊氏古籍訓解之研究,以《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積微居小學述林》二書所載古籍訓解條目為範疇。楊氏長於考據,且深入精細,於古籍文獻訓解時有創見,極具價值。本章首論楊氏古籍訓解之方法,復舉楊氏說義善者為其疏證、補充,以見楊氏古籍訓解精要之處;其後亦列舉楊氏古籍訓解不當之例駁議、修正其說,並總結楊氏古籍訓解之侷限與不足,以見其得失。
第八章結論,總結前列數章研究成果,簡要論述楊氏文字訓詁之優劣得失,並條列楊氏於文字訓詁之優、缺點數條,以見楊氏文字訓詁研究之全貌。
Yang Shuda,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exegetics scholars, has academically achieved in writing, vocabulary, pronunciation, literature, etc. Especially, he has deeply studied in all the aspects and has researched into the very details. He had significantly and valuably contributed in Chinese exegetics. However, in comparison to the fellow exegetics schola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Yang’s scholarship was magnificently reputational, but there have been only very few works on Yang’s researches. The amount of researches and his reputations did not match at all, and it is pitiful.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Yang’s Exegetics researches and accomplishments and elaborates its systems, and studies its sources. In addition,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in-depth studies in the Yang’s affects on Chinese exegetics and verifies Yang’s theories. While affirming Yang’s researches, it also notes the discussions and amendments on some pitfalls of Yang’s Exegetics and hermeneutics in order to present Yang’s achievements and value in exegetics.
This dissertation on researches on Yang’s Exegetics has eight chapters.
Chapter One briefly states the motives of studying Yang’s Exegetics and the overview of related literature. This chapter also describes the outline, legends of each chapters, and expected results
Chapter Two describes Yang’s life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Yang’s works and works related to this dissertation are listed. Then comments of scholars after Yang on Yang’s Exegetics are listed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Yang’s Exegetics.
Chapter Three disserts on Vocabulary Hermeneutics, Yang’s vocabulary work. This chapter covers Yang’s researches on syncategorematic words and sees h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contribution, limitations and shortcomings. In this chapter examples are made for discussion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overview of Yang’s syncategorematic word researches.
Chapter Four focuses on Yang’s’ researches on Chinese Bronze Inscriptions and mainly focuses on Jiwei Ju Essays on Bronze Inscriptions and Jiwei Ju Other Essays on Bronze Inscriptions. This chapter first introduces the style and approaches of Yang’s Bronze Inscription researches. Then it utilizes the good examples of Yang’s hermeneutic works on vessels to provide evidences of his theories in order to present Yang’s research results on Bronze Inscription researches. Then this chapter examines the questionable points of Yang’s Bronze Inscription researches to sum up the shortcomings of Bronze Inscription researches and to explore the whole picture Yang’s Bronze Inscription researches.
Chapter Five studies Yang’s Oracle research and focuses on Yang’s works on Oracle-related researches. This chapter narrates Yang’s methodology and features of Oracle hermeneutics, and this chapter provides proofs for Yang’s research and supplement Yang’s theories in order to elaborate Yang’s Oracle research results. Then this chapter states some of the samples of the mistaking points of Yang’s Oracle researches and discusses these points. At the end of the chapter it concludes and states the shortcomings of Yang’s Oracle researches.
Chapter Six researches Yang’s text textual and focuses on Jiwei Ju Essays on Exegetics and Inscriptions and Jiwei Ju Elaborations on Exegetics. This chapter narrates Yang’s style and exegetical theories and then lists the mistaken examples of Yang’s text exegetical essays and discusses them respectively. At the end this chapter concludes the limitations and shortcomings of Yang’s exegetical theories
Chapter Seven researches Yang’s exegetics on ancient literatures and mainly focuses on the exegetical items of Jiwei Ju Essays on Exegetics and Inscriptions and Jiwei Ju Elaborations on Exegetics. Yang specialized in textual criticism and had expertise in in-depth research. He had many creative insights in text hermeneutics, and they significantly valued. This chapter essays on the methodology of Yang’s text hermeneutics and provides proofs and supplements for Yang’s theories by utilizing the excellent points in his theories as examples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essence of Yang’s text hermeneutics. Then this chapter lists the inadequate items of Yang’s text hermeneutics to refute and amend Yang’s theories so that the author can conclude the limitations and shortcomings of Yang’s text hermeneutics to present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hapter Eight is the conclusion. It list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previous chapters and briefly disser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Yang’s Exegetics. Several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Yang’s Exegetics are listed in order to overall present Yang’s Exegetics.
參考書目
(書目分傳統文獻、今人論著、學位論文、期刊文獻四類。傳統文獻依時代先後為序,今人論著、學位論文、期刊文獻則依著者姓氏筆劃為順序)

一、傳統文獻

(周)左丘明傳、(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揚雄,《法言義疏》,臺北:世界書局印行,1981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陸德明撰,《經典釋文》,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中華書局,1991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北京:中園書店,1994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宋)陳彭年等篇、廣文編輯所校,《重校宋本廣韻》,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
(清)王念孫,《廣雅疏証》,臺北:新興書局,1965年。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方濬益,《綴遺齋彝器考釋》,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金文文獻集成》本。
(清)阮元校,《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清)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金文文獻集成》本。
(清)吳式芬,《攗古錄金文》,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金文文獻集成》本。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邵晉涵,《爾雅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胡承珙,《毛詩後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孫詒讓,《契文舉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
(清)徐同柏,《從古堂款識學》,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金文文獻集成》本。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袁仁林,《虛字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劉淇,《助字辨略》,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潘祖蔭撰,《攀古廔彝器款識》,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金文文獻集成》本。

二、近人論著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于省吾,《澤螺居詩經新証》,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于省吾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6年《王國維先生全集初編》本。
王國維,《戩壽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釋》,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6年《王國維先生全集初編》本。
王國維,《觀堂古今文考辨》,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6年《王國維先生全集初編》本。
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6年《王國維先生全集初編》本。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王讚源,《周金文釋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王初慶,《中國文字結構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中國文字學會、河北大學漢字研究中心編,《漢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2年。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朱歧祥,《殷周文字釋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朱歧祥,《甲骨文字學》,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new window
朱歧祥,《朱歧祥學術文存》,臺北:藝文印書館,2012年。
朱歧祥編撰,《甲骨文詞譜》,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沈建華,《沈建華甲骨學論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吳闓生,《吉金文錄》,香港:萬有圖書公司,1968年。
何澤翰,《楊樹達誕辰百年紀念集‧積微先生與語源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何九盈,《中國現代語言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年。
宋永培,《說文與上古漢語詞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吳其昌,《殷墟書契解詁》,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本。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
李維琦,《楊樹達誕辰百年紀念集‧字義同緣於語源同略說》,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李建國,《楊樹達誕辰百年紀念集‧遇夫先生文字語源學簡說》,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李孝定,《讀說文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
李孝定,《金文詁林讀後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
李建國,《漢語訓詁學史》,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呂珍玉師,《詩經訓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年。
周法高,《金文詁林》,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周何,《中國訓詁學》,臺北:三民書局印行,1997年。
周大璞,《訓詁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
金祥恆,《金祥恆先生文集‧甲骨文牲圖》,臺北:藝文印書館,1990年。
林義光,《文源》,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林尹,《訓詁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
林尹,《文字學概說》,臺北:正中書局,2002年。
林澐,〈豊豐辨〉,《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孟蓬生,《上古漢語同源詞語音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胡小石,《甲骨文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年。
胡楚生,《訓詁學大綱》,臺北:華正書局 1989年。
胡厚宣,《甲古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胡厚宣,《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姚孝遂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殷寄明,《語源學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殷寄明,《漢語同源字詞叢考》,上海:東方出版社,2007年。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台灣省立師範大學,1960年。
高本漢著、董同龢譯,《詩經注釋》,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輯委員會,1979年。
孫海波,《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孫雍長,《楊樹達誕辰百年紀念集‧遇夫先生研究說文的態度》,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孫淼,《夏商史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唐蘭,〈關於大克鐘〉,《出土文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55年。
唐蘭,〈周王鐘考〉,《唐蘭先生金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
容庚,《善齋彝器圖錄》,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金文文獻集成》本。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
徐中舒,《先秦史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連劭名,〈甲骨刻辭中的血祭〉,《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輯, 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許嘉璐,《楊樹達誕辰百年紀念集‧蒼史之功臣 許君之諍友——《說文》楊氏學述略》,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陳邦福,《殷契辨疑》,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本。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臺北:台灣大通書局,1971年。
陳偉武,〈雙聲符字綜論〉,《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陳新雄,《訓詁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陳子展,《詩三百解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年福,《甲骨文詞義論稿》,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7年。
陳霞村,《古代漢語虛詞類解》,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
陳偉武,〈雙聲符字綜論〉,《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出版社,2007年。
陳劍,〈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葉玉森,《殷墟書契前編集釋》,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本。
葉保民、嚴修、楊劍橋等著,《古代漢語》,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黃侃,《手批爾雅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張芷,《楊樹達誕辰百年紀念集‧楊樹達和漢語語源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張清常、王廷棟注,《戰國策箋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new window
張世超,〈「貯」「賈」考辨〉,《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在雲、李運啟等校議,《詞詮校議》,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1月。
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商承祚,《殷墟文字類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本。
郭沫若,《文史論集‧由周初所見四德器的考釋談到殷代已在進行文字簡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郭沫若,《殷契餘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郭沫若全集》本。
郭沫若,《卜辭通纂》,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郭沫若全集》本。
郭沫若,《殷契粹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郭沫若全集》本。
郭沫若,《金文叢考》,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郭沫若全集》本。
郭靜云,〈甲骨文「」、「」、「率」字考〉,《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年。
楊德豫,《楊樹達誕辰百年紀念集‧文字形義學概況》,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楊樹達,《詞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楊樹達,《中國文字學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楊樹達,《文字形義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楊樹達,《馬氏文通刊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楊樹達,《高等國文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楊樹達,《耐林廎甲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楊樹達,《卜辭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楊樹達,《卜辭求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楊逢彬,《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
楊懷源,《西周金文詞彙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曾昭聰,《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論述》,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
馮浩菲,《中國訓詁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葉玉森,《殷墟書契前編集釋》,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本。
葉保明、嚴修等著,《古代漢語》,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齊珮瑢,《訓詁學概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趙振鐸,《訓詁史略》,新鄉: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趙誠,〈甲骨文虛詞探索〉,《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 ,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趙平安,《金文釋讀與文明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管燮初,《楊樹達誕辰百年紀念集‧《積微居金文說》的識字方法》,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管錫華:《校勘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蔡信發,《說文部首釋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魯實先,《假借遡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魯實先,《轉注釋義》,臺北:洙泗出版社,1992年。
魯實先,《殷契新詮》,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魯實先全集》本。new window
魯實先,《說文正補》,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魯實先全集》本。
魯實先講授、王永誠編,《甲骨文考釋》,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魯實先講授、王永誠編輯,《周金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
劉師培,《左盫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劉申叔遺書》本。
劉宗漢,〈金文貯字研究中的三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劉釗,〈釋〉,《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楊樹達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龍宇純,《絲竹軒小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龍宇純,《絲竹軒詩說》,臺北:五四書店有限公司,2002年。
盧國屏,《漢語解釋與文化詮釋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鍾柏生,《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new window
戴家祥,《金文大字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羅振玉編,《三代吉金文存》,臺北:樂天出版社,1973年。
羅振玉:《增定殷墟書契考釋》,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本。
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
饒宗頤:《甲骨文通檢》,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99年。
Elliot Aronson著、邢占軍譯,《社會性動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Matthews,P.H.,《牛津語源學辭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三、學位論文

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new window
周孟樺,《楊樹達文字形義理論初探》,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青,《楊樹達先生語源學研究的成就》,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葛學港,《楊樹達古文字研究》,曲阜: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劉祖瑋,《楊樹達之語源學研究》,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劉金紅,《積微居金文說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四、期刊論文

王力,〈訓詁學上的一些問題〉,《王力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
卞仁海,〈楊樹達假借觀箋識〉,《遵義師範學院學報》,第10卷4期。
卞仁海,〈楊樹達語義觀箋識〉,《船山學刊》,2008第3期。
卞仁海,〈楊樹達的語法觀及其在訓詁中的應用〉,《語言知識》,2008年第3期。
卞仁海,〈楊樹達文字訓詁商榷(六則)〉,《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第4期。
卞仁海,〈楊樹達訓詁札記六則之商榷〉,《深圳大學學報》,第28卷第3期。
卞仁海,〈楊樹達詞匯訓詁商榷三則〉,《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第33卷第3期。
李學勤,〈論殷墟卜辭的星〉,《鄭州大學學報》,1981年第4期。
李學勤,〈魯方彝與西周商賈〉,《史學月刊》1985第1期。
李學勤,〈天亡簋試釋及有關推測〉,《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4期。
李學勤,〈棗莊徐樓村宋公鼎與費國〉,《史學月刊》,2012年第1期。
范忠程、范群,〈楊樹達與國學〉,《湖南大學學報》,第20卷第5期。
凌瑜、秦樺林,〈楊樹達先生的《詩經》研究〉,《古漢語研究》2011年第1期。
梅廣,〈詩三百篇「言」字新議〉,丁邦新、徐藹芹主編,《漢語史研究:紀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誕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5年。new window
葛毅卿,〈說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本4分。new window
黃婉寧,〈楊樹達先生金文研究之理論與方法初探〉,《中國學術年刊》第23期,2001年12月。new window
彭裕商,〈保卣新解〉,《考古與文物》,1998年第4期。
張秉權,〈甲骨文中所見的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75年6月第46期,第三分。new window
張曉東,〈《詞詮》的缺失〉,《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
符嵐,〈國學大師楊樹達〉,《書屋論壇》,2012卷第6期。
裘錫圭,〈釋殷墟卜辭中的「衣」和「」〉,《中原文物》,1990第3期。
楊榮祥,〈楊樹達先生學術成就述略〉,《荊州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
楊文全,〈古漢語虛詞研究的奠基之作——《詞詮》平議〉,《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
曾昭聰,〈楊樹達先生有關「形聲字聲中有義」之研究述評〉,《中國語文通訊》,第58期,2001年6月。new window
蔣禮鴻,〈讀字肊記〉,《說文月刊》第3卷第12期,1944年。
趙誠,〈楊樹達的甲骨文研究〉,《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1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